time1: 0 time2: 0 time3: 0 time4: 0 total: 0 蘇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台灣資料通-開放資料查詢 台灣資料通-公開資料預覽查詢
關鍵字資料搜尋

蘇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蘇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3-07-27 15:47:4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People283214 , 欄位Id的內容是283214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蘇香妹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蘇香妹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蘇香妹出生於新竹,後遷徙至東部,最後因為婚嫁定居至豐田。從遷徙的過程與經歷可以看見新竹的生活、花蓮光復鄰近的蔗糖業,以及豐田早期的生活樣貌。 新竹州,竹南郡,三灣庄:西元1925年(日大正14年)~   家中排行第二的蘇香妹出生在新竹州竹南郡三灣庄,在她記憶中是一個很多人家在燒磚窯的地方。蘇香妹3、4歲的時候,因為家裡做農很窮,所以被賣給一位姓林的人家當養女。這戶姓林的人家之所以想要收養女,是因為自己生的第一胎小孩死亡,於是就想跟別人分一個小孩來,那時候民間普遍相信這樣可以招來其他的弟妹。然而某一天,親生父親去林家看她,發現養父母並不疼愛她,看了相當心疼,於是又把她給揹回家自己養了。蘇香妹的家裡除了她自己以外,還有3個姐妹,1個弟弟。家中講海陸腔,後來由於遷徙、融合,聽著聽著也會說四縣腔了。 花蓮港廳,鳳林郡,瑞穗庄虎頭山~富源~大富:~西元1956年(民國45年)   在光復前,蘇香妹跟著家人帶著簡單的行李離開了苗栗,從三灣庄用走的,走到花蓮港廳鳳林郡瑞穗庄的虎頭山,在那裡做大剖做了一段時間。回想起來,當年為何要到花蓮發展,又是為什麼要用走的,她也不太清楚。之後為了生計,到過富源的一戶人家中當幫傭,也做過鋤草、種豆的工作,像這樣打雜、幫傭的工作,那時一天可賺50元,已經算過得去了,蘇香妹一直做這樣的工作,到20歲結婚才沒做。   在20歲那年的某天,蘇家突然來了一個陌生男人,跟她的父母親說想要跟他們的女兒相親,蘇父、蘇母便請這個男人去她工作的地方找她。據蘇香妹回憶,那個時候她正坐在那邊拔黃豆,那個男人就突然跑來要看她。後來,被人家問到她對那個男人是否中意,她說:「不知道,只知道有一個影子過去,什麼也沒看清楚…」接著,就有人來提親了,那位先生叫做江少相,就是她的丈夫,兩人婚後住在大富,育有5男2女。20歲結婚後,蘇香妹就開始從事甘蔗的工作,一直到民國45年(西元1956年),大富的甘蔗工作被糖廠收回,先生的兄弟先搬過來豐田,回報說這裡的地很便宜,於是賣了原有的地,全家人跟著搬到豐田生活。 花蓮港廳,花蓮郡,壽豐庄豐田:西元1956年(民國45年)~   下了火車,映入全家人眼簾的,是西元1956年(民國45年)的豐田,那是一片荒煙漫草,人丁稀少、瘧疾肆虐,先生也在此得過瘧疾,「發作時,三條棉被都不夠蓋哪」,蘇香妹心疼地回憶道。   蘇香妹女士搬到豐田後,大都以務農為生,種植番薯、花生、稻子,以及西瓜。在當時的豐田地區很多人以農業維生,然而豐田這裡的土地貧瘠,連花生都種不好,種了3甲地收成不到1甲。然而,這樣的土質卻出奇地適合栽種一種豐田地區的重要作物──無子西瓜。那是因為,西瓜需要又厚又好讓根鬚通透的土層,而豐田這裡的沙土地土質軟,土壤通透性好,完全滿足這一特性,再來是沙土地的晝夜溫差大,白天吸熱快,晚上散熱也快,這樣種出來的西瓜口感好,而且沙土地土壤含水分少,種出的瓜含糖量也比較高。豐田這裡因此掀起了一股無子西瓜熱潮,西元1970年代(民國60年代),豐田被列為無子西瓜專業區,至今還是無子西瓜的重要產地。蘇香妹因此也種了幾年的西瓜,但是因為花蓮的颱風很多,其實風險頗大,收成好的時候是很好,然而有時候一個颱風過去,所有的西瓜都完蛋了,瓜農除了哭泣什麼都不能做,也是因為如此,因此蘇香妹後來也就沒有再繼續種西瓜,而去改種其他植物。   50幾歲時,蘇女士開始幫人做麻衣,也就是孝服。這是因為蘇女士從以前就會自己做衣服,只要有人剪出一個版型,她就能做出來,完全是無師自通,小孩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至於麻衣,也是看著人家怎麼做,就會做了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83214&IndexCode=Culture_People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person/96BA5FBE-41A1-4CB9-93E8-054A7F4C78EA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07T23:44:04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eople283214

Id

283214

Title

蘇香妹

Description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蘇香妹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蘇香妹出生於新竹,後遷徙至東部,最後因為婚嫁定居至豐田。從遷徙的過程與經歷可以看見新竹的生活、花蓮光復鄰近的蔗糖業,以及豐田早期的生活樣貌。 新竹州,竹南郡,三灣庄:西元1925年(日大正14年)~   家中排行第二的蘇香妹出生在新竹州竹南郡三灣庄,在她記憶中是一個很多人家在燒磚窯的地方。蘇香妹3、4歲的時候,因為家裡做農很窮,所以被賣給一位姓林的人家當養女。這戶姓林的人家之所以想要收養女,是因為自己生的第一胎小孩死亡,於是就想跟別人分一個小孩來,那時候民間普遍相信這樣可以招來其他的弟妹。然而某一天,親生父親去林家看她,發現養父母並不疼愛她,看了相當心疼,於是又把她給揹回家自己養了。蘇香妹的家裡除了她自己以外,還有3個姐妹,1個弟弟。家中講海陸腔,後來由於遷徙、融合,聽著聽著也會說四縣腔了。 花蓮港廳,鳳林郡,瑞穗庄虎頭山~富源~大富:~西元1956年(民國45年)   在光復前,蘇香妹跟著家人帶著簡單的行李離開了苗栗,從三灣庄用走的,走到花蓮港廳鳳林郡瑞穗庄的虎頭山,在那裡做大剖做了一段時間。回想起來,當年為何要到花蓮發展,又是為什麼要用走的,她也不太清楚。之後為了生計,到過富源的一戶人家中當幫傭,也做過鋤草、種豆的工作,像這樣打雜、幫傭的工作,那時一天可賺50元,已經算過得去了,蘇香妹一直做這樣的工作,到20歲結婚才沒做。   在20歲那年的某天,蘇家突然來了一個陌生男人,跟她的父母親說想要跟他們的女兒相親,蘇父、蘇母便請這個男人去她工作的地方找她。據蘇香妹回憶,那個時候她正坐在那邊拔黃豆,那個男人就突然跑來要看她。後來,被人家問到她對那個男人是否中意,她說:「不知道,只知道有一個影子過去,什麼也沒看清楚…」接著,就有人來提親了,那位先生叫做江少相,就是她的丈夫,兩人婚後住在大富,育有5男2女。20歲結婚後,蘇香妹就開始從事甘蔗的工作,一直到民國45年(西元1956年),大富的甘蔗工作被糖廠收回,先生的兄弟先搬過來豐田,回報說這裡的地很便宜,於是賣了原有的地,全家人跟著搬到豐田生活。 花蓮港廳,花蓮郡,壽豐庄豐田:西元1956年(民國45年)~   下了火車,映入全家人眼簾的,是西元1956年(民國45年)的豐田,那是一片荒煙漫草,人丁稀少、瘧疾肆虐,先生也在此得過瘧疾,「發作時,三條棉被都不夠蓋哪」,蘇香妹心疼地回憶道。   蘇香妹女士搬到豐田後,大都以務農為生,種植番薯、花生、稻子,以及西瓜。在當時的豐田地區很多人以農業維生,然而豐田這裡的土地貧瘠,連花生都種不好,種了3甲地收成不到1甲。然而,這樣的土質卻出奇地適合栽種一種豐田地區的重要作物──無子西瓜。那是因為,西瓜需要又厚又好讓根鬚通透的土層,而豐田這裡的沙土地土質軟,土壤通透性好,完全滿足這一特性,再來是沙土地的晝夜溫差大,白天吸熱快,晚上散熱也快,這樣種出來的西瓜口感好,而且沙土地土壤含水分少,種出的瓜含糖量也比較高。豐田這裡因此掀起了一股無子西瓜熱潮,西元1970年代(民國60年代),豐田被列為無子西瓜專業區,至今還是無子西瓜的重要產地。蘇香妹因此也種了幾年的西瓜,但是因為花蓮的颱風很多,其實風險頗大,收成好的時候是很好,然而有時候一個颱風過去,所有的西瓜都完蛋了,瓜農除了哭泣什麼都不能做,也是因為如此,因此蘇香妹後來也就沒有再繼續種西瓜,而去改種其他植物。   50幾歲時,蘇女士開始幫人做麻衣,也就是孝服。這是因為蘇女士從以前就會自己做衣服,只要有人剪出一個版型,她就能做出來,完全是無師自通,小孩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至於麻衣,也是看著人家怎麼做,就會做了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1. 0

Keyword_Rights_2

  1. 0
    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07T23:44:04

Keyword_Subject_1

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蘇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591
Id: 509591
Title: 郭子究為鋼琴調音
Description: 這張照片為郭子究正在修理鋼琴的照片。郭子究是一位音樂教育家、演奏家、創作家,擅於演奏豎笛、小提琴、吉他、手風琴和聲樂等,1942年(昭和17年),24歲的郭子究來到花蓮打拼,1946年(民國35年

MOC_Id: Culture_Object513214
Id: 513214
Title: 懿德媽媽與慈濟護專學生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懿德媽媽與花蓮慈濟護專學生在精舍草坪合影。懿德媽媽的設立為慈濟護專的創舉,證嚴法師考慮到十幾歲的孩子離鄉背井到花蓮求學難免心中會想家無助,因此1989年(民國78年)10月25日,成立「懿

MOC_Id: Culture_Object281131
Id: 281131
Title: 臺灣府臺防同知因風濕痰湧而死亡 臺案彙錄乙集卷三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據此,該臣看得:臺灣府臺防同知錢雨澍因患風濕,轉成虛損,醫藥罔效,於嘉慶十四年三月初二日痰湧身故。

MOC_Id: Culture_Object659523
Id: 659523
Title: 怡然園_成功路入口
Description: 1993年12月竣工的怡然園,或稱怡然詩園,位於臺中市豐原區圓環西路上(豐西路路口正對面),是一座搭配葫蘆墩圳水勢地貌設計而成的景觀公園。 怡然園利用葫蘆墩圳舊西汴幹線流經圓環西路至成功路間的水利

MOC_Id: Culture_People572756
Id: 572756
Title: 復興鄉高義衛生所的衛生員─郭茂順
Description: 二二八事件之後,國民黨開始了一連串的綏靖、清鄉運動,常有警總人員跟蹤、監視,郭茂順因曾犯匪諜案,無法取得良民證,致使就業困難,為擺脫警總的跟監,流浪到南投鄉間以種甘藷、香蕉和打零工為生。 歷經近

MOC_Id: Culture_Object303920
Id: 303920
Title: 《西瀛風物》第四期〈澎湖鴻儒吳爾聰(1872—1956)〉
Description: 本文來自《西瀛風物》第四期,篇名為〈澎湖鴻儒吳爾聰(1872—1956)〉,作者為高啟進。以下是本文摘要內容:吳爾聰在清末、日治、臺灣光復初期皆有功績,李玉林先生更在給吳爾聰的墓誌銘中讚賞其為「西瀛當

MOC_Id: Culture_People160258
Id: 160258
Title: 翁裕
Description: 翁應瑞,幼而好學,事親孝,事兄恭,與朋友信,人均譽之賢士。康熙末年渡台,開墾諸羅山葉仔林。子翁裕,從小便讀四書五經,精通文墨,人皆譽為奇才。翁應瑞去世後,翁裕繼承父志,把拓墾大業推向一個嶄新階段。

MOC_Id: Culture_People160257
Id: 160257
Title: 王金鐘
Description: 王金鐘,字季琮,號庸齊,北港汾津吟社的15位創辦人之一,雲林縣北港鎮人。王金鐘出生時,正值日本政府統治臺灣滿一週年、第二任總督桂太郎到任,在臺灣各地相繼成立國語傳習所。明治31年(1898),國語

MOC_Id: Culture_People594035
Id: 594035
Title: 余阿勳
Description: 此照片中間為作家余阿勳。余阿勳生於昭和10年(1935),於民國72年(1983)病逝,臺東師範學校畢業、留學日本,為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碩士。曾任綠島國民小學教師、東吳大學講師、華視企畫部,主持「

MOC_Id: Culture_Object279725
Id: 279725
Title: 錢忠介公因血疾而死 海外慟哭記附錄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建國聞之恨甚。公固有血疾,至是憂憤,疾動而卒。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621
Id: 509621
Title: 花蓮高工樂隊學生在花蓮師專
Description: 這張照片為一群樂隊成員的合影留念,他們當時就讀於省立花蓮高工,照片拍攝時,他們到花蓮師專參加一項慶祝會,此為慶祝會後的留影。這張照片拍攝於1970年代,當時的樂隊在學校、部隊、機關團體的集體活動上

MOC_Id: Culture_People160256
Id: 160256
Title: 廖文毅
Description: 廖文毅對西螺老一輩人是傳奇、光榮,但又有點晦澀的人物,而對於70年代後的人則是幾乎完全陌生,彷彿這個人沒有存在過。廖文毅是「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的大統領,在當時險峻而且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中,他以流

MOC_Id: Culture_People160259
Id: 160259
Title: 薛蒲
Description: 薛蒲,其父名薛珍允,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人。康熙23年(1684)因施琅率兵攻臺之後,渡海來台開墾。康熙50年(1711),薛珍允歿,薛氏家族從原先臺郡府城一帶為根據地,對外進行土地拓墾,到了康熙末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42
Id: 168542
Title: 鄒族阿里山群達邦社的會所與頭骨簍
Description: 阿里山群達邦大社的會所,所以是kuba。其構造大致與fufu相同,但大形化。屋頂鋪茅草,地板高出地面很多,以籐條架成。地板前面以木板鋪成一很寬的陽台,四周開放無牆壁。地板中央設火爐數處。除了穿日本和服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884
Id: 280884
Title: 左良玉嘔血而亡 明史選輯卷十一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繼咸以為然,遂出責良玉;良玉已疾篤,夜望見城中火起,大哭曰:『予負臨侯』──臨侯,繼咸別號也。嘔血數升,遂死

MOC_Id: Culture_Place282853
Id: 282853
Title: 書澳創聚197
Description: 書澳創聚197的「197」取自地址的門牌號197號,其中的「聚」是很貼切的形容六位回鄉青年的聚集,曾壹靖、林國賓、潘祐升、吳雯雯、陳宗鼎與黃雅萍這幾位長年在外地工作的人,透過網路與活動相識,在回鄉

MOC_Id: Culture_Object649318
Id: 649318
Title: 臺灣痲瘋救濟協會服務地圖
Description: 本圖為「臺灣痲瘋救濟協會服務地圖」,收錄於1961年所出版的《臺灣痲瘋救濟協會年度報告》。依據本圖所見,截至1961年,臺灣痲瘋救濟協會共開設8間特別皮膚科診所,主要分佈於臺灣西半部,由北向南依序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624
Id: 168624
Title: 雅美族的男女
Description: 雅美族的男女。左端的男人著甲胄,旁邊的女人戴笠帽,中央的男人頭戴銀盔,掛銀製的胸飾。女人使用方形的布,由左邊起纏身一週,將其一角以帶子綁於右肩。胸前佩瑪瑙與銀製的裝飾串。另用一塊布來圍腰。男女手臂皆戴

MOC_Id: Culture_People302064
Id: 302064
Title: 張達源
Description:   張達源,1863年(同治2年)出生於槓仔寮莊(今貢寮區),號松江。父親名為烏番,平時以傭役糊口,受人輕蔑;張達源因家境清貧,未能從師。     1880年(光緒6年),張達源隨父親移居基隆

MOC_Id: Culture_People613721
Id: 613721
Title: 劉讚標訪談:貓老尉家族祖宅
Description: 本張照片是2020年由陳水木在苗栗縣後龍鎮東社所拍攝,照片人物為劉讚標先生,主要是接受訪時說明貓老尉祖宅的狀況。 劉讚標,1968年生(民國57年次),為道卡斯新港東社猫老尉家族後代。 劉讚標

MOC_Id: Culture_Object649324
Id: 649324
Title: 臺灣痲瘋救濟協會董事會於TLRA彰化診所合影
Description: 本照片為臺灣痲瘋救濟協會(TLRA)董事於彰化診所前合影,收錄於1962年所出版的《臺灣痲瘋救濟協會年度報告》。 1962年的彰化董事會成員有Rev. Chiu Tien Teng、Mr. Ya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71
Id: 168571
Title: 鄒族阿里山群的男人
Description: 阿里山群的男人正面照。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46
Id: 168546
Title: 鄒族邵群的男人與房屋
Description: 邵為鄒族的一支族,分佈於埔里社日月潭附近,水社及頭社等村人就是屬於這一群的。圖版所示,為水社的男人,其服裝與鄒族、布農族男人者幾全相同,其中三名手持弓箭。背後為此土著住家的一部份,其構造與其他地區的鄒

MOC_Id: Culture_Object672050
Id: 672050
Title: 貿易四村石碑
Description: 這是位於台南市仁德區保華路與二空路口的「貿易四村」石碑。石碑後面為貿易四村興建碑誌,空軍供應司令部空軍中將劉炯光(1907-1974)謹識,時間為1960(民國49)年8月21日。 中華婦女反共

MOC_Id: Culture_Object670714
Id: 670714
Title: 國防部分會救護訓練班第五期畢業典禮
Description: 這張照片刊登在《中華婦女》,第十六卷第三期(1965)頁尾各分會工作動態。 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簡稱婦聯會)國防部分會救護訓練班第五期,已於1965(民國54)年8月25日假臺北市國軍英雄館金馬

MOC_Id: Culture_Object660420
Id: 660420
Title: 中醫師趙作霖
Description: 本張照片為趙水木先生的父親趙作霖先生,於民國前日據時期1915年所攝照片,衣著為清朝時期的男女正裝。照片映像清晰,為臺灣歷史人物照的寶貴資料。 趙作霖先生為居住於臺中梅枝町的名漢醫師,也是作家趙天

MOC_Id: Culture_Object129357
Id: 129357
Title: 僑愛新村-〈大溪僑愛社區 成立長壽俱樂部 沙場老將‧濟濟一堂〉剪報
Description: 此為桃園市大溪區僑愛社區活動中心藏原僑愛新村剪報,內容為民國65年(1976)11月1日《聯合報》第7版的〈大溪僑愛社區 成立長壽俱樂部 沙場老將‧濟濟一堂〉。僑愛新村,民國46年(1957)建,由當

MOC_Id: Culture_Object281123
Id: 281123
Title: 周作洵因患怔忡病而精神恍惚 臺案彙錄乙集卷三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今臺灣縣降調知縣周作洵,因患怔忡病症,精神恍惚,懇請回籍調理,經福州府檄委署閩縣知縣盛本驗明患病屬實,並無捏飾規避情事,亦無經手未完事件,取具驗醫各結,出考加結轉送前來。

MOC_Id: Culture_Object304998
Id: 304998
Title: 株氏引授證--陳柱卿投資台灣製鹽株式會社
Description: 陳柱卿投資台灣製鹽株式會社圖。陳柱卿,光緒9年(1883)生, 日治時期居住地為東西澳媽宮街南町50番戶。陳柱卿幼年喪母,由父親陳金生扶養成人。光緒16年(1890) 至明治31年(1898)於媽宮街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700
Id: 280700
Title: 疾病流行,蔡善繼四處勸賑施藥 泉州府志選錄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悉心民瘼,布政清和;剔蠹節浮,緩刑去殺.屬歲祲,疫癘大作;善繼曰:『守為民司命,歲何能菑』!於是多方勸賑,施藥、施錢,全活甚眾;復借帑金,差官遠糴接濟,米價以平.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蒙藏重要活動明細表

每年更新,21

蕭永源 先生 | 02-2356-6462 | 2021-04-07 17:04:46

文化部

文化部保有及管理個人資料之項目

每年更新,17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50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預算-特別收入基金

每1年更新,21

蘇建龍 先生 | 02-85126631 | 2023-07-27 16:04:34

文化部

典藏目錄-魚類

每1年更新,24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16

文化部

蒙藏藝文活動明細表

每年更新,18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1-04-07 17:04:42

文化部

典藏目錄-壓克力畫類

每1年更新,23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7:39

文化部

蒙古檢察官司法研習班統計表

每1年更新,27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8:18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法政

每周更新,24

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9:22

文化部

典藏目錄-武器防禦類

每年更新,2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0:14

文化部

音樂表演資訊

每1日更新,110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3:52

文化部

藝文資源整合網之文化設施筆數統計

每6月更新,21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6 16:33:54

文化部

典藏目錄-素描類

每年更新,26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0:59

文化部

博物館

每1年更新,43

葉純帆 小姐 | 02-8512-6330 | 2023-07-27 17:37:05

文化部

西藏資訊查詢網址一覽表

每年更新,23

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18-08-16 16:12:45

文化部

查詢單一類別未過期活動資料

每1日更新,118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2:21

文化部

典藏目錄-生活衣飾與用品類

每年更新,23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8:36

文化部

典藏目錄-報紙類

每1年更新,18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53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預算-作業基金

每1年更新,24

林楷衛 先生 | 02-85126632 | 2023-07-26 17:35:29

文化部

閱讀活動

每日更新,26

郭聯德 先生 | 02-8512-6461 | 2021-04-07 17:00:12

文化部

典藏目錄-水墨類

每年更新,23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2:32

文化部

文化部藝文資源整合網之活動筆數統計

不定期更新,20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3:51

文化部

街頭藝人展演空間資訊

每年更新,50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4:04

文化部

蒙藏文化中心臉書瀏覽人數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21

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18-08-09 14:17:09

文化部

典藏目錄-圖像書籍類

每1年更新,2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25

文化部

原住民族獎補助專區

每6月更新,20

洪芷如 小姐 | 02-85126768 | 2023-07-28 15:50:28

文化部

典藏目錄-皮革類

每年更新,23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6:52

文化部

蒙藏文物展覽參觀人數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23

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18-08-09 14:06:51

文化部

典藏目錄-文書檔案類

每1年更新,26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6:14

文化部

藝文活動筆數統計

每1年更新,22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6 16:46:38

文化部

典藏目錄-礦石類

每1年更新,1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4:36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