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1: 0 time2: 0 time3: 0 time4: 0 total: 0 大寮瑞榮紅磚工廠
台灣資料通-開放資料查詢 台灣資料通-公開資料預覽查詢
關鍵字資料搜尋

大寮瑞榮紅磚工廠

大寮瑞榮紅磚工廠」於資料集「文資局歷史建築」由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劉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4-22177596,最近更新時間為:2023-07-24 14:41:28。 欄位caseId的內容是20210222000002 , 欄位caseName的內容是大寮瑞榮紅磚工廠 , , 欄位pastHistory的內容是 瑞榮紅磚工廠鄰近今大寮區忠義國小,由李氏家族經營,採用登窯生產,依航照圖推測建廠時間早於民國36至37年(1947~1948),約於民國70年代歇業。推測瑞榮紅磚工廠是由李子安等李氏家族成員共同經營,而李蔡罔為其末代負責人。目前地上物為李家後代(李俊岳、李婉伶)所有,長期廢置,窯體已有部分之坍塌,主要發生在外牆及煙囪,頂部有植被附生,東側窯體有民眾私設神壇,對結構體進行部分之改築。 當時八卦窯似乎被視為比登窯更環保的窯種,為因應與眷村間的煤煙糾紛,在無力改建窯體的前提之下,廠方可能為既有生產設備進行各種改善工程。包含在用地周邊加築圍牆、為磚窯加設屏風及煙道等。登窯菸筒高度最早可能約25公尺,民國55年底政府單位會勘結束後未能改善高度,或稍稍加高但不滿30公尺以上之理想高度,民國56年大寮鄉公所才會催促10月前應再加高5公尺。 大寮窯業工藝發展可追溯至清領時期,在臺灣製磚工業發展的全盛期,數家工廠共同帶動地方經濟,磚窯廠也成為眷村居民生活記憶的共同載體。雖然因建材發展、工資高漲、環保意識抬頭等因素,近年陸續停產,但當地遺留數座傳統窯爐,可提供地區互動、建築、宗教等各個面向的觀察。李氏家族瑞榮紅磚工廠所有之登窯,以及菸筒、辦公場所、祠廟等的附屬建物,皆有助於大寮磚窯產業系統性之研究。 , 欄位pastHistorySource的內容是 , , 欄位registerReason的內容是1.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窯體為登窯(又稱目仔窯),共18目包含窯體及煙囪,其建築形式完整為連續拱卷方式砌築而成,建造技術具窯業設施代表性。 2.具地區性建造物類型之特色:其為本市僅存之登窯型式磚窯,足以見證本市及大寮地區窯業發展史。 , 欄位lawsReference的內容是<<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2、3款 , 欄位officialDocNo的內容是 , 欄位registerDate的內容是 , 欄位govInstitutionName的內容是高雄市政府 , 欄位belongAddress的內容是 , 欄位belongCity的內容是 , 欄位longitude的內容是120.385081 , 欄位latitude的內容是22.616565 , 欄位govInstitution的內容是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 欄位govDeptName的內容是文化資產中心 , 欄位govDeptAddress的內容是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67號 , 欄位representImage的內容是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2-22/d93ae1bc-356b-4095-a1e1-7f54c2f51069/67948665_1401331243380568_7244670304256000000_n.jpg , 欄位cityLand的內容是 , , 欄位caseUrl的內容是http://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historicalBuilding/20210222000002 , 欄位buildingFeatures的內容是登窯形式,多設置於斜坡上,各窯燒空間由下往上逐層升高,整體外觀如同登高之階梯狀,又稱為「目仔窯」或「階梯窯」,為高雄地區現存較少見到之窯體類型。 窯室由紅磚以南北向之連續拱劵方式砌築而成,共有18室(目),由窯室中兩側通氣孔西側低東側高之設置,可看出整體登窯由西向東逐層升高之景象。 東側最末端設置煙囪增加熱對流之效果,煙囪亦由紅磚採英式砌法砌築而成,平面為四方型,由基座向頂端逐漸縮減斷面面積,頂端略有崩塌破損。煙囪與窯體在地面層並未直接相連結,推測乃透過地下之管道連通,但因為周邊構造體已遭改築,原本之空間及構造細節不明。 , 欄位inHouseFeatures的內容是窯室(窯燒空間)由紅磚以南北向之連續拱劵方式砌築而成,共有18室(目),各窯室相接壁體接近地面處以長條狀砂岩塊間隔設置氣孔,供燃燒之熱氣對流,由窯室中兩側通氣孔西側低東側高之設置,可看出整體登窯由西向東逐層升高之景象,而地勢較平坦處窯室兩側排氣孔高差便較為不明顯。由西側外部壁體崩落之各窯室側面,可見到完整之紅磚砌體構造拱劵斷面疊砌方式。兩連接之窯室頂部另有一小拱圈,中間設有排水孔,供屋頂層排水之用。窯室頂部靠近窯口附近設有方形排氣口,供窯燒坯體受熱水氣散發之用。 , 欄位buildingUsage的內容是 , 欄位buildingKeyMaintainItem的內容是 , 欄位buildingActualState的內容是瑞榮紅磚工廠之登窯具備約18個窯室,現況內部堆置廢棄物。四方形煙筒由紅磚砌成,有崩塌損壞之情形。 窯場停燒後,窯體空間閒置多時。近期東側煙囪及四個窯燒坑道遭周邊居民占用私設神壇,並有焚燒金紙之行為。其餘窯燒坑道呈現廢棄閒置之狀態。窯頂著生植栽,西側六個窯室的窯口壁體皆已崩落,其餘窯壁亦有局部崩塌之現象。北側臨馬路側有一排三層樓街屋,遮蔽此窯體大部分景象,由街道上不容易發現此窯體。 , 欄位isOpenVisit的內容是1 , 欄位isCharge的內容是 , 欄位openUpTime的內容是自由參觀 , 欄位wenSitename的內容是 , 欄位wenSiteaddress的內容是 , 欄位govDeptContactor的內容是陳良安 , 欄位govDeptPhone的內容是07-2225136#8525 , 欄位govDeptEmail的內容是lachen@mail.khcc.gov.tw

caseId

20210222000002

caseName

大寮瑞榮紅磚工廠

assetsTypes

    1. code
      A16

    2. name
      產業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瑞榮紅磚工廠鄰近今大寮區忠義國小,由李氏家族經營,採用登窯生產,依航照圖推測建廠時間早於民國36至37年(1947~1948),約於民國70年代歇業。推測瑞榮紅磚工廠是由李子安等李氏家族成員共同經營,而李蔡罔為其末代負責人。目前地上物為李家後代(李俊岳、李婉伶)所有,長期廢置,窯體已有部分之坍塌,主要發生在外牆及煙囪,頂部有植被附生,東側窯體有民眾私設神壇,對結構體進行部分之改築。 當時八卦窯似乎被視為比登窯更環保的窯種,為因應與眷村間的煤煙糾紛,在無力改建窯體的前提之下,廠方可能為既有生產設備進行各種改善工程。包含在用地周邊加築圍牆、為磚窯加設屏風及煙道等。登窯菸筒高度最早可能約25公尺,民國55年底政府單位會勘結束後未能改善高度,或稍稍加高但不滿30公尺以上之理想高度,民國56年大寮鄉公所才會催促10月前應再加高5公尺。 大寮窯業工藝發展可追溯至清領時期,在臺灣製磚工業發展的全盛期,數家工廠共同帶動地方經濟,磚窯廠也成為眷村居民生活記憶的共同載體。雖然因建材發展、工資高漲、環保意識抬頭等因素,近年陸續停產,但當地遺留數座傳統窯爐,可提供地區互動、建築、宗教等各個面向的觀察。李氏家族瑞榮紅磚工廠所有之登窯,以及菸筒、辦公場所、祠廟等的附屬建物,皆有助於大寮磚窯產業系統性之研究。

pastHistorySource

judgeCriteria

  1. 0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2. 1
    具地區性建造物類型之特色者

registerReason

1.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窯體為登窯(又稱目仔窯),共18目包含窯體及煙囪,其建築形式完整為連續拱卷方式砌築而成,建造技術具窯業設施代表性。 2.具地區性建造物類型之特色:其為本市僅存之登窯型式磚窯,足以見證本市及大寮地區窯業發展史。

lawsReference

<<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2、3款

officialDocNo

registerDate

govInstitutionName

高雄市政府

belongAddress

belongCity

longitude

120.385081

latitude

22.616565

govInstitution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govDeptName

文化資產中心

govDeptAddress

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67號

representImage

cityLand

caseOwnership

    1. ownerType
      土地所有人

    2. ownerName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

    2
    1. ownerType
      建築所有人

    2. ownerName
      李俊岳、李婉伶

    2

buildingFeatures

登窯形式,多設置於斜坡上,各窯燒空間由下往上逐層升高,整體外觀如同登高之階梯狀,又稱為「目仔窯」或「階梯窯」,為高雄地區現存較少見到之窯體類型。 窯室由紅磚以南北向之連續拱劵方式砌築而成,共有18室(目),由窯室中兩側通氣孔西側低東側高之設置,可看出整體登窯由西向東逐層升高之景象。 東側最末端設置煙囪增加熱對流之效果,煙囪亦由紅磚採英式砌法砌築而成,平面為四方型,由基座向頂端逐漸縮減斷面面積,頂端略有崩塌破損。煙囪與窯體在地面層並未直接相連結,推測乃透過地下之管道連通,但因為周邊構造體已遭改築,原本之空間及構造細節不明。

inHouseFeatures

窯室(窯燒空間)由紅磚以南北向之連續拱劵方式砌築而成,共有18室(目),各窯室相接壁體接近地面處以長條狀砂岩塊間隔設置氣孔,供燃燒之熱氣對流,由窯室中兩側通氣孔西側低東側高之設置,可看出整體登窯由西向東逐層升高之景象,而地勢較平坦處窯室兩側排氣孔高差便較為不明顯。由西側外部壁體崩落之各窯室側面,可見到完整之紅磚砌體構造拱劵斷面疊砌方式。兩連接之窯室頂部另有一小拱圈,中間設有排水孔,供屋頂層排水之用。窯室頂部靠近窯口附近設有方形排氣口,供窯燒坯體受熱水氣散發之用。

buildingUsage

buildingKeyMaintainItem

buildingActualState

瑞榮紅磚工廠之登窯具備約18個窯室,現況內部堆置廢棄物。四方形煙筒由紅磚砌成,有崩塌損壞之情形。 窯場停燒後,窯體空間閒置多時。近期東側煙囪及四個窯燒坑道遭周邊居民占用私設神壇,並有焚燒金紙之行為。其餘窯燒坑道呈現廢棄閒置之狀態。窯頂著生植栽,西側六個窯室的窯口壁體皆已崩落,其餘窯壁亦有局部崩塌之現象。北側臨馬路側有一排三層樓街屋,遮蔽此窯體大部分景象,由街道上不容易發現此窯體。

isOpenVisit

1

isCharge

openUpTime

自由參觀

wenSitename

wenSiteaddress

govDeptContactor

陳良安

govDeptPhone

07-2225136#8525

govDeptEmail

lachen@mail.khcc.gov.tw

「大寮瑞榮紅磚工廠」所屬的資料集:「文資局歷史建築」的其他資料

caseId: 20191014000001
caseName: 建港紀念碑(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
assetsTypes:

    1. code
      A9

    2. name
      碑碣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建於1930(昭和5)年,為磚石構造的紀念碑,牆身材料為磚及石牆,採用平砌法,參道以塊石砌疊而成,砌工細膩且空間莊嚴,空間格局包括參道、紀念廣場與紀念碑3部分,碑體內環為紀念主體,又可分為基磐、基座、

caseId: 20030331000026
caseName: 黃天露宅
assetsTypes:

    1. code
      A3

    2. name
      宅第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黃天露是黃氏三房派下,民國初年到印尼做雜貨買賣,頗有積蓄,匯款返鄉興建住宅,光耀門楣,於是聘請同安師傅,歷二年多才完工,可見做工之細。

caseId: 20100206000004
caseName: 竹東車站
assetsTypes:

    1. code
      A7

    2. name
      車站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政府因為竹東腹地一帶的農林礦產資源豐富,陸續有大規模工廠(水泥、玻璃等)先後設立,且為配合開發山區農林礦資源以發展工業,興建竹東內灣支線鐵路。 竹東內灣線是日本政府離台後,完全由國人所完成的第一條火

caseId: 20031211000006
caseName: 目斗嶼燈塔
assetsTypes:

    1. code
      A99

    2. name
      其他設施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建築物類

    5
pastHistory: 明治32(1899)年創建,明治35(1902)年完工。燈塔塔高39.9公尺,基座分為3層(內為儲水槽),塔身為圓形銑鐵構造,外觀以黑白相間呈現,塔基為磚造結構。塔內有旋轉樓梯供登頂,此座燈塔完工至今

caseId: 20010518000001
caseName: 西鄉廳憲德政碑
assetsTypes:

    1. code
      A99

    2. name
      其他設施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其他歷史遺蹟

    5
pastHistory: 此碑為日本時代1905(明治38)年,宜蘭紳民為感念首任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之功績,特立於西鄉堤防。西鄉菊次郎在1897(明治30)年至1902(明治35)年間擔任宜蘭廳長,為免除宜蘭河水患,保障市民身

caseId: 20200122000001
caseName: 嘉義舊監獄演武場
assetsTypes:

    1. code
      A99

    2. name
      其他設施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1.嘉義舊監獄演武場興建於西元1922年 (日治大正11年),現今位於嘉義市東區維新路130巷8號。 2.日治晚期甲種官舍預定地出現,歷經大地震、修建,典獄長官舍雖作為宿舍群的核心建築,未經的調查與

caseId: 20131224000001
caseName: 基隆港務局淡水宿舍
assetsTypes:

    1. code
      A3

    2. name
      宅第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淡水河港於清咸豐八年(1858)列入通商口岸,同治元年(1862)淡水海關成立,日治時期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本殖民臺灣之初,將淡水室為水上交通重要據點,並開設管理港埠設施之機構,而在基隆港修築完

caseId: 20181225000004
caseName: 迪化街一段130號店屋
assetsTypes:

    1. code
      A3

    2. name
      宅第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本建築保有長型街屋天井配置都市紋理,依古地圖位處小運河東側,後棟「秀樓」可眺望河岸,見證港仔溝人工運河發展變遷。

caseId: 20160129000002
caseName: 民生西路333號及延平北路二段111、113、115號店屋
assetsTypes:

    1. code
      A3

    2. name
      宅第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本案建物興建於日治大正年間,原屬同一建築,後經多次分割,然構造上仍為一體。建物雖經多次改建,惟仍保留部份舊有建材及構造,如一樓之木結構,騎樓之木樑及紅磚立面形式,且從各幢建物產業變遷之歷程,亦可見證大

caseId: 20210510000003
caseName: 迪化街一段372號店屋
assetsTypes:

    1. code
      A3

    2. name
      宅第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1、本建物為1910年代所建,空間格局為一坎一進一過水,左右牆為唭哩岸石所砌之厚牆,品質良好、砌法講究,為日治時期留存的原有構造,具保存價值。 2、 原為「中北街」成排街屋,因臺北橋改建,拆去北側數座

caseId: 20020621000006
caseName: 思源里飛機掩體1
assetsTypes:

    1. code
      A99

    2. name
      其他設施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建築物類

    5
pastHistory: 機堡(或稱飛機掩體)之確實興建年代不詳,但可推測應於1943(昭和18)年日軍在宜蘭建築軍用機場以因應太平洋戰事之時,在南北機場旁興築了許多機堡作為藏匿軍機之所。機堡因做為保護及躲藏軍機之用,因此特別

caseId: 20090220000001
caseName: 專賣局臺東出張所宿舍
assetsTypes:

    1. code
      A17

    2. name
      官邸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日治時期的專賣局臺東出張所宿舍現存兩棟,位於臺東市大同路17號的所長宿舍,跟位於和平街22號的單身宿舍,兩棟都是日式木造建築。所長宿舍在1937年(昭和12年)完成,單身宿舍在1938年(昭和13年)

caseId: 20011128000003
caseName: 中央廣播電臺民雄分臺日式招待所
assetsTypes:

    1. code
      A3

    2. name
      宅第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本所建於日昭和十五年(1940年),為臺灣現存難得一見的二樓式招待所,空間為標準日式格局。木骨構造,門廊由木門柱支撐,基座為洗石嵌卵石,屋頂由木格天花舖設,主體為編竹灰泥牆,外牆為雨淋板,屋頂為出簷設

caseId: 20190530000008
caseName: 大湖震災記念塔
assetsTypes:

    1. code
      A9

    2. name
      碑碣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大湖震災記念塔」位於大湖鄉大寮村龜山1號,設立於昭和11年(1936年)4月21日,由時任郡守的山木毅一郎執筆,主要記述受災情形。 「大湖震災記念塔」所紀念的震災,指的是發生於昭和10年(1935年

caseId: 20071017000006
caseName: 鵝鑾鼻燈塔
assetsTypes:

    1. code
      A14

    2. name
      燈塔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創建:清光緒7年(1881年)11月,鵝鑾鼻燈塔起建。竣工: 光緒9年(1883年)

caseId: 20130131000001
caseName: 豐田村移民指導所事務室
assetsTypes:

    1. code
      A99

    2. name
      其他設施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之建造物

    5
pastHistory: 日治時期,日本殖民政府推動官營移民政策,自明治42年(1909)迄大正6年(1917),於花蓮港廳陸續建立吉野村、豐田村與林田村等三個日本移民村。豐田村位於知亞干溪出山口北側,舊名鯉魚尾,因水田多、土

caseId: 20160414000001
caseName: 馬公武德騎尉項得生古宅
assetsTypes:

    1. code
      A3

    2. name
      宅第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為中央里街區僅存之原貌尚存的清領時期街屋。其雖為街屋,但以合院概念佈局,前後落間夾以天井。

caseId: 20040113000020
caseName: 大溪武德殿
assetsTypes:

    1. code
      A99

    2. name
      其他設施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建築物類

    5
pastHistory:  大溪武德殿落成於1935年(昭和10年),二次世界大戰前,日人行軍國主義、提倡武士道精神,因而在各地修建武德殿,以供警察及青年子弟修練柔道、劍道,所謂「武德」即劍道五德「正義、廉恥、勇武、禮節、禮讓

caseId: 20140714000001
caseName: 延平北路2段54號店屋
assetsTypes:

    1. code
      A3

    2. name
      宅第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本案建物在昭和7年(1932)第一次登記,當時是現在的延平北路2段52、54、56、58號同時建造,1樓作為店面使用,2樓作為孔雀咖啡店使用,3樓退縮露臺全棟做為住家使用。民國40年陳進來家族分家,陳

caseId: 20200915000003
caseName: 農業用碾米用礱穀機(東港鎮農會)
assetsTypes:

    1. code
      A16

    2. name
      產業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建物興建於民國49年。

caseId: 20060821000002
caseName: 溪北國小日式校舍
assetsTypes:

    1. code
      A8

    2. name
      書院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溪北國小原為溪州尋常小學校,校地由糖廠提供興建,供溪洲地區日人子弟就讀。光復後為台糖子弟小學,而後為國軍駐紮營區,國軍撤防後,於民國51年設立屏東縣南州鄉溪北國民小學。由於南州(溪州)之行政區位自日治

caseId: 20051021000001
caseName: 振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建築群
assetsTypes:

    1. code
      A16

    2. name
      產業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建築物為和洋混和之木構造建築,牆身下半部為磚牆,上半部為木造雨淋板。以雨淋板之水平構成產生水平線之分割,極具莊嚴典雅之美。外觀式樣呈現當時社會歷史背景所塑造出的空間文化氣息。現由振昌興業提供為木材D.

caseId: 20201202000006
caseName: 高雄市私立三信家商學生活動中心
assetsTypes:

    1. code
      A24

    2. name
      學校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待調研中

caseId: 20040319000004
caseName: 花蓮農場招待所
assetsTypes:

    1. code
      A99

    2. name
      其他設施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建築物類

    5
pastHistory: 花蓮農場招待所原係台糖公司公共宿舍,民國47年退輔會成立花蓮農場,為安置國軍推除役官兵就業農墾,隨土地撥交花蓮農場管理,花蓮農場接管後經整修做為招待所使用。 花蓮農場招待所係台糖公司興建於民國10年

caseId: 20050524000001
caseName: 美濃廣善堂
assetsTypes:

    1. code
      A2

    2. name
      寺廟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大正4年(1915)春,美濃耆老古阿珍糾集志同道合者十二人,從杉林區月眉里的樂善堂迎請三恩主香火於古細番的住宅加以奉祀,開啟美濃地區的鸞堂信仰。大正6年(1917)4月,信眾們集資購得背倚秀麗青山、前

caseId: 20090423000004
caseName: 國姓鄉南港村–林屋伙房
assetsTypes:

    1. code
      A3

    2. name
      宅第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林屋為林氏族人墾拓之所,林氏族人約於日治明治44年初至此地以狩獵為生,後逐漸改為養鹿、販賣鹿茸,由於南港村之養鹿事業聞名遐邇,故蔣經國、林洋港、謝東閔、白崇禧等政軍名人皆曾造訪,至今林屋伙房內仍掛滿歷

caseId: 20210714000004
caseName: 原大日本武德會社宅
assetsTypes:

    1. code
      A99

    2. name
      其他設施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原大日本武德會社宅位於臺南市佳里區。

caseId: 20041216000005
caseName: 關山大圳五雷鎮水碑及泰山石敢當
assetsTypes:

    1. code
      A99

    2. name
      其他設施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鎮水碑及石敢當

    5
pastHistory: 新武呂溪是關山地區的重要水源,過去此溪年年溢漲,造成災害。為防治洪水氾濫,日治時期約1920年間,上德高北庄一帶鄉民擇日祭山川、求靈石,請外來道長畫了兩張犁頭符,分別為五雷以及合境平安,鄉民將犁頭符鐫

caseId: 20090706000002
caseName: 後寮羅氏宗祠
assetsTypes:

    1. code
      A1

    2. name
      祠堂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南和村後寮原稱南靖後寮,為漳州南靖移民所開發。因感念羅美源獻地造福村民,特別建祠堂以資紀念,俗稱「羅美源公」,現在為羅氏家族之家祠,祠堂廳內也祭祀關公。其建物為北港師傅所蓋。

caseId: 20100617000001
caseName: 壽豐溪口石灰窯
assetsTypes:

    1. code
      A16

    2. name
      產業

    3. subCode

    4. subName

    5. other

    5
pastHistory: 位於壽豐鄉溪口村台9線229.5公里處,有二座建於日治時期的石灰窯。因壽豐溪上游出產石灰石與白雲石等石灰原料,溪口村於日治時期即發展石灰產業,1940年後,溪口村出產的石灰石遠載至新竹提供玻璃工廠於燒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的其他資料集

文資局聚落

不定期更新更新,7

劉 小姐 | 04-22177596 | 2023-07-24 14:41:46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資局史蹟

不定期更新更新,8

劉 小姐 | 04-22177596 | 2023-07-24 14:44:3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資局傳統知識與實踐

不定期更新更新,7

劉 小姐 | 04-22177596 | 2023-07-24 14:46:27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資局文化景觀

不定期更新,5

葉芳欣 小姐 | 04-22177596 | 2020-06-08 14:53:42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資局決算及會計相關報表

每年更新,5

葉 小姐 | 04-22177596 | 2021-04-07 16:58:28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資局傳統工藝

每日更新,19

葉芳欣 小姐 | 04-22177596 | 2021-05-10 10:43:19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資局傳統表演藝術

不定期更新更新,28

劉 小姐 | 04-22177596 | 2023-07-24 14:43:33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資局古物

不定期更新更新,14

劉 小姐 | 04-22177596 | 2023-07-24 14:44:56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館藏圖書目錄

每年更新,5

廖小姐 | 0422295848#322 | 2021-04-07 16:58:26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化資產局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資料

不更新更新,12

葉 小姐 | 04-2217-7596 | 2021-04-07 16:58:29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人才培訓手冊

不定期更新更新,11

劉 小姐 | 04-22177596 | 2023-07-24 14:42:27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資局歷史建築

不定期更新更新,60

劉 小姐 | 04-22177596 | 2023-07-24 14:41:28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資局紀念建築

每日更新,8

葉芳欣 小姐 | 04-22177596 | 2021-05-10 10:40:04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資局接受及支付補助金

每年更新,4

葉 小姐 | 04-22177596 | 2021-04-07 16:58:05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資局遺址

不定期更新更新,15

劉 小姐 | 04-22177596 | 2023-07-24 14:42:05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化資產局會計月報

不定期更新更新,6

林君妍 小姐 | 04-22176319 | 2023-07-04 20:23:10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資局口述傳統

每日更新,8

葉芳欣 小姐 | 04-22177596 | 2021-04-07 16:58:02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資局民俗

不定期更新更新,9

劉 小姐 | 04-22177596 | 2023-07-24 14:45:42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資局古蹟

不定期更新更新,9

劉 小姐 | 04-22177596 | 2023-07-24 14:40:43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化資產局單位預算

不定期更新更新,6

朱 小姐 | 04-22176312 | 2023-07-24 14:43:15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