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禮宛的曠野生物、生態與環境
「加禮宛的曠野生物、生態與環境」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生物、生態與環境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2-01-07 18:31:50。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Object514667 , 欄位Id的內容是514667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加禮宛的曠野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加禮宛曾為花蓮地區噶瑪蘭人所居住之範圍,約在今花蓮縣新城鄉與花蓮市一帶,1850年(道光30年),以加禮宛社為主的噶瑪蘭人來到此處建立家園,被撒奇萊雅族及南勢阿美族稱之為加禮宛人(Kaliawan),而在1878年(光緒4年)此處曾發生過加禮宛事件(噶瑪蘭語:Lanas na Kabalaen)或稱達固湖灣事件(撒奇萊雅語:Takubuwa a kawaw),是臺灣原住民噶瑪蘭族(Kebalan)和撒奇萊雅族(Sakizaya)聯合反抗清朝的事件。該事件對於花蓮地區的原住民族群分布影響極大,撒奇萊雅族及噶瑪蘭族在此事件中幾乎滅絕,倖存的族人則藏身在阿美族之中,同時,協助清軍的阿美族七腳川社在當時一舉成為了奇萊平原上最大的部落,直至後來七腳川事件後才漸漸式微。撒奇萊雅族直至2007年(民國96年)1月17日才由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將其正名為官方合法承認之原住民族。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0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514667&IndexCode=Culture_Object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5068E33E-87C5-4086-B182-13BB313544EF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2-22T12:59:06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生物、生態與環境 。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667
Id
514667
Title
加禮宛的曠野
Description
加禮宛曾為花蓮地區噶瑪蘭人所居住之範圍,約在今花蓮縣新城鄉與花蓮市一帶,1850年(道光30年),以加禮宛社為主的噶瑪蘭人來到此處建立家園,被撒奇萊雅族及南勢阿美族稱之為加禮宛人(Kaliawan),而在1878年(光緒4年)此處曾發生過加禮宛事件(噶瑪蘭語:Lanas na Kabalaen)或稱達固湖灣事件(撒奇萊雅語:Takubuwa a kawaw),是臺灣原住民噶瑪蘭族(Kebalan)和撒奇萊雅族(Sakizaya)聯合反抗清朝的事件。該事件對於花蓮地區的原住民族群分布影響極大,撒奇萊雅族及噶瑪蘭族在此事件中幾乎滅絕,倖存的族人則藏身在阿美族之中,同時,協助清軍的阿美族七腳川社在當時一舉成為了奇萊平原上最大的部落,直至後來七腳川事件後才漸漸式微。撒奇萊雅族直至2007年(民國96年)1月17日才由中華民國政府正式將其正名為官方合法承認之原住民族。
Keyword_Des_Rights_2
CC0
ImageUrl
-
0
Keyword_Rights_2
-
0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2-22T12:59:06
Keyword_Subject_1
生物、生態與環境
「加禮宛的曠野生物、生態與環境」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生物、生態與環境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Object278189
Id:
278189
Title:
急性子,即鳳仙子也 臺灣縣志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急性子:即鳳仙子也.熟時,以手按之,其縫即開,子便落地(別見「花部」)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835
Id:
277835
Title:
芽蕉去皮食肉,味甘酸,多食則膩膈生痰 番社采風圖考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芽蕉,去皮食肉,味甘酸。如糖餞多食,膩膈生痰。
瑞穗溫泉生物、生態與環境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135
Id:
509135
Title:
瑞穗溫泉
Description:
此照片為民國51年(1962)一名女士於瑞穗溫泉旅館前的合影。瑞穗溫泉最早於大正8年(1919)開發,日治時期稱「滴翠閣」,曾為警察官療養所,四周群山環繞、視野廣闊、巨木成林、風景優美,為當時花蓮
MOC_Id:
Culture_Place284555
Id:
284555
Title:
自然耕作─喜稼園
Description:
2018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東門、梅洲、七張、進士、復興、擺厘;羅東鎮漢民、集祥里;蘇澳鎮福德;礁溪鄉大義、德陽;以及頭城鎮下埔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福德社區的日曆。本篇三月十一日的主題是
MOC_Id:
Culture_Object279504
Id:
279504
Title:
圭璧澳山上青草有毒,採之即病 臺灣通志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圭璧澳山上有一種青草,長數寸,茸茸蒼秀,人採之輒病,相戒無敢折者.或云:是地宜靜不宜動,動則多咎;故並其草亦不欲掘之也(「澎湖廳志」).
MOC_Id:
Culture_Event192716
Id:
192716
Title:
2016年霸王級寒流造成農林公司熊空茶場雪景
Description:
照片為2016年霸王級寒流造成農林公司熊空茶場雪景,是2016(民國105)年1月24日霸王級寒流來襲,造成位於新北市三峽熊空山、海拔1,000公尺的農林公司所屬熊空茶場下雪。
此次猛爆型寒流形
MOC_Id:
Culture_Object592112
Id:
592112
Title:
臺灣茶樹種源遺傳歧異度研究與分子指紋之建立
Description:
本論文作者蔡依真,指導教授王裕文博士,出自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發表於2003(民國92)年6月。內容敘述臺灣茶樹品種(系)間之遺傳歧異度,建立臺灣茶樹栽培品種指紋資料。
研究者以茶
MOC_Id:
Culture_Object278201
Id:
278201
Title:
天南星之型態 臺灣縣志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天南星:本草曰:「苗類荷,梗直起,葉如蒟蒻,兩枝相抱.花若蛇頭,結子作穗,根似芋而圓」。
MOC_Id:
Culture_Object662813
Id:
662813
Title:
木材加工製造試驗記錄之照片系列:膠料攪拌機
Description:
直式有白色邊框的黑白照片。畫面有一件大型機具置於室內;背面有黑筆書寫文字「原大小」。
此照片用於林業試驗所1955年發表之文獻《林業推廣專刊》〈木材加工製造試驗的成就〉,附於文獻內頁的此張照
MOC_Id:
Culture_Object661768
Id:
661768
Title:
綠柳夾岸的綠川
Description:
綠柳夾岸的綠川,臺中因綠柳兩川的美麗景致,中區綠川原名「新盛溪」,於1912年更名,是日據時期臺中「小京都」計畫中的亮點河川。 橫亙於台中市區的綠川原本為無名小溪流,日治初期稱為「新盛川」。190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617
Id:
280617
Title:
大丁黃 淡水廳志卷十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大丁黃(退廣亦可箸)
MOC_Id:
Culture_Object279997
Id:
279997
Title:
母乳不足的人可服乳草 重修鳳山縣志卷十一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乳草(生附地.枝紅,葉背微紅.婦人少乳者,和肉煮食之,能通乳竅)
MOC_Id:
Culture_Object754585
Id:
754585
Title:
臺灣省林業試驗所森林殖育系苗圃底片系列1
Description:
直式黑白底片,印有底片商標「KODAK SAFETY FILM」。收存頁面有黑筆書寫「殖育系苗圃」(森林殖育系,今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育林組)。畫面中央為4人於苗圃工作,前方有7株植物,左側至後
土阿芬池生物、生態與環境
MOC_Id:
Culture_Object506163
Id:
506163
Title:
土阿芬池
Description:
依照昭和6年(1931)花蓮港街一般圖進行比對,照片中的主角土阿芬池位於當時米崙高爾夫球場的東邊,即現今的花蓮市華東部落內。華東部落名為大本(Duap'un),意為「容易淹水的地方」或是「湖泊」的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620
Id:
280620
Title:
礮仔草 淡水廳志卷十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礮仔草
MOC_Id:
Culture_Object278706
Id:
278706
Title:
荔枝,興化漳浦產者為上等 續修臺灣府志卷十八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荔枝,興化漳浦產者為上。臺地率自海船攜來,一日夜可至,味、香、色猶不變。孫元衡詩云:『頗怪繁星謫軟塵,筠籠將出故鮮新:味含仙意空南國,姿近天然是美人;丹罽潛胎珠玓瓅,脂膚滿綻玉精神。一時喚起狂奴興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026
Id:
277026
Title:
澎湖資糧缺乏,食海菜雜薯與米 海南雜著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賴有賢司牧,勸民相賑貸。亟發義倉錢,戶口資零碎;碾米借營倉,平糶付闤闠(蔣澤葊刺史發義倉錢三千串以濟貧民,借碾兵米九百石以平市價)。勞勞相慰藉,教民且忍耐。些許奚足恃?家家食海菜;海菜亦可食,須雜
MOC_Id:
Culture_Object279944
Id:
279944
Title:
艾有大、小二種 重修鳳山縣志卷十一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艾(有大、小二種)
MOC_Id:
Culture_Object267425
Id:
267425
Title:
鯉魚潭小舟捕魚
Description:
壽豐鯉魚潭小舟捕魚。這張照片拍攝的時間約為1970年代,照片提供者為詹素珠女士,照片中的人物為丈夫沈輝雄的父親(即詹素珠的公公)在鯉魚潭捕撈漁獲的舊照(詹素珠表示早年她的公公有時候會去鯉魚潭捕魚。
基隆大佛禪寺生物、生態與環境
MOC_Id:
Culture_Object754740
Id:
754740
Title:
基隆大佛禪寺
Description:
直式黑白底片,底片齒孔處有編號「28」、底片品牌「NEOPAN SS」,畫面為廖日京拍攝。
廖日京(1929-2013),臺灣大學森林系教授。曾任職於林業試驗所等單位,為臺灣植物分類學界重要學者
MOC_Id:
Culture_Object304259
Id:
304259
Title:
《硓古石》季刊第7期〈澎湖火山之島〉
Description:
澎湖約為一千六百多萬年前至八百多萬前年因大規模火山運動所形成之火山島,島嶼數量眾多,故又被稱為「澎湖群島」,由玄武岩和沉積岩所形成的岩盤更是一大特色。除島嶼眾多之外,在姑婆嶼、小白沙嶼、員貝嶼、後寮瞭
MOC_Id:
Culture_Object279529
Id:
279529
Title:
椰油可療牙痛、凍瘡 臺灣通志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謹案「瀛壖百詠」云:椰油可佐膏火.或云:用火炙椰,其油自出;療齒痛、凍瘡極效.此亦油之一種,但不易得耳).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926
Id:
276926
Title:
烏魚子性能敗血,有血症者忌食 臺陽見聞錄卷下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烏魚,即鯔魚,形似鱮,於冬至前後先出彰化之鹿仔港,次及安平鎮,南至鳳山之琅嶠,放子石罅中,仍轉而北。冬至前所捕曰「正頭烏」,肥而美;後之所捕曰「倒頭烏」,瘦而味劣。漁人伺其時,先向鳳山縣請旗。旗以
太魯閣峽生物、生態與環境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675
Id:
514675
Title:
太魯閣峽
Description:
此畫為太魯閣峽入口處的景色,以繪畫的方式呈現。太魯閣全區南、北地勢均相當地高聳,其中央地帶因位於兩大板塊之碰撞交界以及亞熱帶颱風豪雨的區域範圍,所以產生了許多錯綜複雜的地質現象,加上持續不斷進行的
復育獨角仙生物、生態與環境
MOC_Id:
Culture_Invisible284372
Id:
284372
Title:
復育獨角仙
Description:
2018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東門、梅洲、七張、進士、復興、擺厘;羅東鎮漢民、集祥里;蘇澳鎮福德;礁溪鄉大義、德陽;以及頭城鎮下埔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梅洲社區的日曆。本篇六月十六日的主題是
候鳥俱樂部生物、生態與環境
MOC_Id:
Culture_Place284723
Id:
284723
Title:
候鳥俱樂部
Description:
2018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東門、梅洲、七張、進士、復興、擺厘;羅東鎮漢民、集祥里;蘇澳鎮福德;礁溪鄉大義、德陽;以及頭城鎮下埔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七張社區的日曆。本篇7月3日的主題是「
MOC_Id:
Culture_Object662877
Id:
662877
Title:
林業試驗所六龜金雞納試驗場成立七週年紀念之照片-苗圃
Description:
橫式有白色邊框的黑白照片。畫面為一長方形平地,前方地面上種植有一畦畦低矮植物,後方地面上則搭建有若干棚架。推測此影像為培植苗木的苗圃。
根據原相本中放置於鄰近本照片的紙條,,此系列照片為記錄六龜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381
Id:
280381
Title:
山梔子可治邪熱客心,心煩鬱悶 噶瑪蘭廳志卷六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山梔子:一名越桃,瀉心肺三焦之火.
上池醫院-正門生物、生態與環境
MOC_Id:
Culture_Object755211
Id:
755211
Title:
上池醫院-正門
Description:
單張黑白底片,本件為嘉義市上池醫院正門口,招牌「上池醫院 院長 醫學博士黃文陶」,此為一系列廖日京收藏之底片。上池醫院正門約位於今日中正路185巷口一帶,上池醫院建物均已拆除。
廖日京(1929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787
Id:
280787
Title:
香附俗稱塗香 臺灣府志卷之四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香附 俗呼塗香.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大陸藏僧來台弘法人次統計表
每1年更新,22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3:29
文化部西藏資訊查詢網址一覽表
每年更新,27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18-08-16 16:12:45
文化部街頭藝人展演空間資訊
每年更新,65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4:04
文化部蒙古檢察官司法研習班統計表
每1年更新,28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8:18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產業與經濟類
每1日更新,47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3-07-27 15:39:58
文化部
典藏目錄-飲食用具類
每1年更新,2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0:46
文化部文化部附屬單位會計月報-作業基金
每1月更新,24鄭卉倢 小姐 | 02-85126646 | 2023-08-02 20:54:45
文化部典藏目錄-爬蟲類
每1年更新,2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7:55
文化部閱讀活動
每日更新,28郭聯德 先生 | 02-8512-6461 | 2021-04-07 17:00:12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空間、地域與遷徙類
每1日更新,133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3-07-27 15:39:45
文化部
文化部資料盤點成果表
每6月更新,22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6 16:36:32
文化部金鼎獎得獎名單
每年更新,26蔡小姐 | 0285126481 | 2021-04-07 17:04:52
文化部典藏目錄-圖像書籍類
每1年更新,2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25
文化部國內佛學團體網址連結一覽表
每1年更新,30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1:17
文化部兒童文化館-繪本花園動畫書目
每年更新,61呂學榮 先生 | 02-85126470 | 2021-04-07 17:05:10
文化部
蒙藏文化中心臉書瀏覽人數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21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18-08-09 14:17:09
文化部典藏目錄-篆刻類
每年更新,21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3:29
文化部文化行政據點
每年更新,34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3:38
文化部典藏目錄-報紙類
每1年更新,2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53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工藝
每周更新,37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01:12
文化部
典藏目錄-苔蘚類
每1年更新,17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40
文化部典藏目錄-皮革類
每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6:52
文化部蒙藏性別主流化訓練統計表
每1年更新,25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8:30
文化部典藏目錄-木材類
每1年更新,21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3:05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社會學
每周更新,37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25:43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建築
每周更新,33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52:28
文化部蒙藏重要活動明細表
每年更新,23蕭永源 先生 | 02-2356-6462 | 2021-04-07 17:04:46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其他類
每1日更新,181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3-07-27 15:39:19
文化部典藏目錄-武器防禦類
每年更新,2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0:14
文化部典藏目錄-新媒體藝術類
每年更新,21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1:44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