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1: 0 time2: 0 time3: 0 time4: 0 total: 0 林三妹人物與團體@#@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
台灣資料通-開放資料查詢 台灣資料通-公開資料預覽查詢
關鍵字資料搜尋

林三妹人物與團體@#@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

林三妹人物與團體@#@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3-07-27 15:47:4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People296245 , 欄位Id的內容是296245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林三妹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採訪日期:2009、2016年 受訪者:林三妹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楊富民、鍾祐宸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本篇受訪者為林三妹,幼年出生於新竹,襁褓中便隨著家人遷徙到東部。但因為兩個哥哥前後往生,加上母親生病,過繼給米棧村的林雲堆。隨後又與養父搬遷至豐田。本篇講述她的生命經歷。 家庭背景 林三妹,原名為游三妹。養父為林雲堆,養父母在收養林三妹後,又收養了妹妹,所以林三妹與養父母、妹妹,均無血緣關係。 原生家庭 我記得我父母親從新竹搬過來,在我4個月的時候,我父母就帶著小孩坐船過來花蓮的米棧,我親生父親姓游,親生母親姓彭,家中共有十個兄弟姐妹(7男3女),我排行最小,大姊和小弟在新竹的時候就已經分給別人了。一家人在米棧從事農耕,後來因為母親來到花蓮水土不服,經常生病,所以為了籌措醫藥費,便把那時候四歲的我賣給同庄的林雲堆,而當時的大哥得了瘧疾死了,二哥也因為盲腸炎過世。 養父母家庭 養父林雲堆在米棧做焗腦的工作,和彭姓女子同居(鳳林人,為童養媳,因丈夫跟別人走了,所以就跟賣腦油而結識的父親同居),但是一直沒有子嗣,所以就買來一個孩子,就是我,聽我父親說,自從買了我之後,就一直賺錢,容易抓到山羌和山豬,所以大家就叫我「羌仔」。回憶被收養的過程,那時候母親(生母)一直生病,生病得很嚴重。又沒錢看病,父親只好將女兒分養,有許多人來我家來,我的養父看了看說要我,雖然我爸爸(生父)說我姐姐也要賣,然而我姐姐沒有被分養,但最後也沒有結婚,我想我姐姐的命沒有那麼好,有人說那時候的人喜歡女生矮矮小小的,說我姐姐長的比較高,像男人一樣,所以較不討那時候的人的喜歡。之後,養父母又再收養一個妹妹,家裡就有四個成員。 教育經驗 後來,親生父母親一家搬到豐坪村,因為姊姊有去壽豐公學校讀書,養母也要我去「學經(精)」(學聰明),便要我跟親生姊姊(大她一歲)一起去上學,但是我當時才6歲,並不能入學,所以就一路上哭哭啼啼跟著姐姐和她的同學們一起走到壽豐上課(多少時間)。可以因為我最小,又很會撒嬌,所以姊姊和她的同學們都要輪流背我。有一次,他們走到多遠呀,我就在那邊一直哭,他們就回來背我。背我去上課,下課再背我回來,我現在想起來也覺得對不起他們。回想當時上學途中,有遇到日本小孩就會被日本小孩欺負,罵台灣孩子是「***」,沒過多久,因為台灣光復,所以就跟學校絕緣了。 工作經驗 婚前的工作 光復後,我們就搬到豐裡村靠近車站附近。當時,我的養父向當時住在豐山村的一戶人家買了一間木板屋,請了很多人把屋子扛回家。剛開始我們也是從事農作,後來養父母則開始做買賣,專門收集豐田地區的穀類,再用牛車載貨到花蓮靠行。她回憶說,當時用10台牛車運貨,還要經過鯉魚潭,路途十分遙遠。而她則要在家幫忙,家裡大約10點左右便開始有工人來幫忙裝袋,直到下午1點半左右的時間,這期間,我要負責煮飯菜給工人吃,煮米粉較容易,所以都是大鍋大鍋的煮。平時則是負責縫布袋,那縫芝麻的袋子最麻煩,因為芝麻的顆粒最小,容易掉出來,必須來回縫,花生最好縫,因為最大顆。 因為是家的老大,必須要負擔很多勞動,有時要去溪口檢木材(台東火刺)回來,或是和妹妹去採菜。後來,養母希望我可以學裁縫,所以要我去附近的裁縫店學習,但是不到一小時就被叫回來幫忙店裡的工作,這樣來來去去,根本學不到什麼東西,乾脆就放棄了。所以就沒有機會再去外面工作了。 婚後的工作 在1957年(民國46年)先生去當兵的時候,我母親(養母)過世,我父親之後再娶一位,那時候沒有想這麼多,我也不要想那麼多。我晚上都忙到不曾吃飯,我爸爸就很疼我,就幫我端飯來給我,我胃下垂,爸爸叫我吃飽就都什麼事都先不要做,「我去拿..給你吃」,我眼淚就掉下來。爸爸一直叫我的名字,三妹三妹,我說好好好連聲回應,我說我在這睡。爸爸很疼我,跟我說:「醫生有交代吃飽後什麼事都不要做,先躺一下,再來去做。」 其實我也了解,後母不是對我不好,是在吃醋,爸爸應該也了解。那時候爸爸的生意很好,我則在家裡幫忙,我幫忙記帳,要秤穀物重量,抬重物的工作,則是工人的工作,以前我長得白白圓圓的,還被工人吃豆腐摸胸部過,當年很多工人現在都不在了,但是還有一個還在,現在講起來很好笑,但是那時候真的很生氣。 林雲堆穀物中盤買賣。 微型創業 約2002年開始到豐田火車站前賣自家種的菜。我現在比較沒有錢了,但是後面仍有土地,為了打發時間做一做,很快時間就過了,有人問我說做到幾時?對我來說,我還要吃飯,就仍要工作。我自己種菜,挑去豐田火車站賣,大約十年的時間了。那時候沒有噴灑農藥,有人就笑說,這菜就好像你阿公勒,這麼老。 婚姻與家庭 婚(贅)嫁關係(招贅習俗) 由於早期的社會相當保守,對於男女的婚姻大事是需要父母來做決定的,由於父親姓林,因此希望將來的女婿也是姓林。而在豐田火車站賣票的站務員,養父就非常喜歡,剛好也是姓林,所以希望兩人可以配成一對,那一年我才18歲。但是大她三歲的林姓售票員並沒有答應,反而常常對我愛理不理,在我經過車站時,還會故意拿出板凳搖扇等我經過,要我笑一個給他看。就這樣過了4年之後,一次在鳳林親戚家有辦廟會活動,養父主動要求要帶我去幫忙,當我在廚房忙時,突然聽到外面的長輩說來了來了,我就看了一下,只知道有個男人來讓我的父母親看,原來親戚要介紹女婿給我,後來養父母也同意了。沒想到回來之後,林姓售票員的哥哥竟然也來家裡說,弟弟願意娶我了,由於父親較中意林姓售票員,所以就決定把我許配給他(林**)。婚後,由於家中生意忙不過來,先生也就辭掉售票員的工作,改到家裡來幫忙。 兩人結婚後隔年,我生了第一個女兒,第三年生了兒子,但是在兒子才滿四個月時,養母因病往生了。在養母過世後,養父心情低落,就不再做穀物買賣的工作,開起一家雜貨店,不過生意沒做多久就收起來了,之後便一直從事農耕的生活。 生育經驗   生前三個孩子時,產婆都有來,再生第四個孩子的時候,哪裡找不到產婆,結果就自然生了,我婆婆和阿嫂在一旁協助。以前村裡只有二位原住民產婆,我丈夫去找產婆但是產婆不在家,但是那時沒有緊張,也不會痛。那時候就覺得肚子怪怪,一直想要大便的感覺,我婆婆緊張地一直說:「產婆還沒來,你不要出來。」但是,那時候我想要大便,然後噗的一聲,孩子就生出來了,臍帶也是用剪刀剪,沒有消毒,但也沒有像電視上演的要煮熱水,而鄰居賣臭豆腐的媽媽有來幫忙。回想婆婆當時也是非常害怕,一直要孩子別出來。最好笑的是,我的丈夫害怕地跑去躲起來,不知跑到哪裡。生老大老二的時候,因為有產婆在,不需要煩惱。   以前坐月子都只用麻油雞,沒有其他的補品,雖然懷孕過程沒有洗頭,但是每天都會洗身體,都要滾開的熱水,讓熱水自然冷卻後,放大豐草,用來驅寒。絕對不能加冷水,這樣才能確保洗澡水是消毒過的。 以前沒有衛生棉,女性生理期來,用黑色的布去車,車的厚厚的,不用白色的布,因白色布難以清洗乾淨,這些布的來源是用不要用的布或是老人的布,一天大約用五六塊替換的布。以前的人也比較保守,洗好的布也都要找陰暗的地方晾,別人才看不到。以前嬰兒的尿片,也不像現在這麼方便,都用麵粉的袋子,而裝麵粉的袋子,是去跟人家分來的。如果是每天下雨的天氣,就用木炭去烘乾。在冬天的時候,晚上怕小孩冷到,小孩子會哭,就把麵粉袋折一折,弄熱熱放在小孩後面。   大豐草是客家婦女分娩後坐月子期間用來沐浴淨身的藥草,其實閹雞後給雞吃大豐草,也是可以幫助雞隻快速恢復傷口的方法之一,看起來不起眼的大豐草,加水煮開後變成了產婦祛風避寒的寶物,赤褐色的汁液,洗出溫暖與健康。事實上,根據記載,大風草學名是「艾納香」,它的提取液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失眠症和高血壓病,因此,除了產 婦做月子之外,一般民眾也可以洗澡、泡澡或泡腳,以消除身體疲勞。   老一輩客家婦女為媳婦或女兒做月子,一定會準備「大豐草」讓產婦可以沐浴淨身,這是客家人做月子習俗中很重要的一環。   大豐草是客家婦女分娩後坐月子期間用來沐浴淨身的藥草,看起來不起眼的大豐草,加水煮開後卻成了產婦祛風避寒的珍寶,赤褐色的汁液彷如流動的生命之泉,滌洗出溫暖與幸福。即使到今天,仍有很多客家媳婦在婆婆的疼惜下享受過這種具獨特清香的幸福!事實上,根據記載,大風草學名是「艾納香」,它的提取液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失眠症和高血壓病,因此,除了產婦做月子之外,一般民眾也可以洗澡、泡澡或泡腳,以消除身體疲勞。 夫家父母背景與關係 爸爸還沒結婚,媽媽外遇遇到爸爸。而二個女兒皆是分養來的,一個人跟一個人的姓,我姓林,妹妹則姓游。我三十年結婚,過年初二都回他的家,先生鳳林家裡也是務農,而先生是到車站上班。我婆婆很疼我,我每次回去要幫我婆婆挑菜,跟她聊天,她都不給我做事。我婆家和爸爸都很疼我。 三:阿晚年就比較不好命啦 孩子教育與管教 對小孩子的教育,看不會也是稍微教他一下1637,我以前沒人教我,就這樣應 先生讀日本時代,是那時很優秀的學校,在西部讀完書,年紀比較大的時候過來東部鳳林。老家則是在新竹關西。 主要是我們兩夫妻對小孩的教育和管教,我爸爸也會幫忙照顧,我爸爸不僅就疼孫,不忍心打孫子,像以前孫子小學放學回來肚子餓,以前沒什麼東西好吃,我爸爸就會用剩飯,澆黑糖,拌一拌給孫子吃,孫子吃完就在那邊玩,丈夫看到杯盤狼藉的樣子,烏蠅(蒼蠅)飛來飛去,就打孩子,我爸爸反而罵我丈夫,要女婿不能打孩子。我爸爸不曾打人,也很疼我,我不曾被他打過。 家務勞動與分工 我先生在我們結婚後,住到我們家你大概一年多後,我爸爸就叫他來家裡幫忙,像是記帳秤重等工作。先生對我不錯,從18歲介紹認識沒有結婚,到22歲才決定結婚,我想我們兩個是有緣分才會在一起。先生也會幫忙我做廚房的工作,他在前面幫忙做生意,後面幫廚房的工作,我們很常一起工作。其實很不容易,因為當時男性很少願意在廚房幫忙工作。 時候米棧村裡共有10多戶人家,有客家人也有福佬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年大颱風,養父親趁天色還看得到時,就背著我,養母背著妹妹,一起逃了出來,可是,養父發現除了我們一家四口之外,其他人都還躲在屋子裡,十分危險,因此決定去叫他們出來,養父便把我一個人留在一棵大榕樹下,用棉被裹著,要我一個人待在樹下不要走動,等他回來。當時的情景真的很害怕,在我身邊都是神火,也有人說是鬼火,忽明忽滅,十分嚇人。養父母則一直找人,因為親生的舅舅是啞吧,所以叫了也不會回答,大家都找不到他,後來才一間倒掉的屋子下找到他。 在日本時代,每家每戶都要到車站旁的商店拿配給,因為我們一家只有四口分得不多,有一次我拿了配給的米之後,在回家的路上便遇到空襲,正好我經過大平(豐坪村)的甘蔗園,嚇得把米往旁邊一丟,趕快掩護頭部躲起來,聽說當時有人被炸死。 醫療經驗 小時候沒有上學幫家裡工作,不過妹妹年紀較小,家裡讓她去讀書,只是她不喜歡讀書,有一次因為擔心被學校老師處罰,所以裝病(瘧疾)不去上課,因為瘧疾發病時會一直發抖,所以每次上學前,妹妹就會發抖,養母一直幫她蓋棉被,卻發現她沒發燒;那時候,家裡會水煮蕃薯和?櫫菜,妹妹總會起來偷吃,直到有一天偷吃被養母抓到,事情真相才被揭開,氣得養父拿竹子打妹妹,但是養父卻因此腰閃到。這時養父用溫熱過的米酒和燒過的香蕉葉,以1:1的比例調和喝下去,半小時腰就好了。 因為二哥當初就是因為盲腸炎過世,所以,結婚後我肚子痛時,也懷疑自己是否得了盲腸炎,但是因為要下田工作,所以一直忍耐,一痛就趕快找「○○○」煮來喝,一直斷斷續續痛了好一陣子,後來,住在同村的親哥哥看不下去,要我去開刀,但是,先生因為種西瓜正要打花粉,所以不太願意讓我去,就生氣地說「讓我去給別人割一割好了!」而我聽人家說,每痛一次盲腸就會多一道痕跡,便在開刀前要求同村的護士小姐記得留盲腸給我瞧一瞧,之後,護士小姐真的拿來一罐用藥水泡的盲腸給我看,嚇死我了。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96245&IndexCode=Culture_People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person/A1D09918-58B6-461B-A793-DFBE38036ECB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02T15:49:03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人物與團體@#@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

MOC_Id

Culture_People296245

Id

296245

Title

林三妹

Description

採訪日期:2009、2016年 受訪者:林三妹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楊富民、鍾祐宸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本篇受訪者為林三妹,幼年出生於新竹,襁褓中便隨著家人遷徙到東部。但因為兩個哥哥前後往生,加上母親生病,過繼給米棧村的林雲堆。隨後又與養父搬遷至豐田。本篇講述她的生命經歷。 家庭背景 林三妹,原名為游三妹。養父為林雲堆,養父母在收養林三妹後,又收養了妹妹,所以林三妹與養父母、妹妹,均無血緣關係。 原生家庭 我記得我父母親從新竹搬過來,在我4個月的時候,我父母就帶著小孩坐船過來花蓮的米棧,我親生父親姓游,親生母親姓彭,家中共有十個兄弟姐妹(7男3女),我排行最小,大姊和小弟在新竹的時候就已經分給別人了。一家人在米棧從事農耕,後來因為母親來到花蓮水土不服,經常生病,所以為了籌措醫藥費,便把那時候四歲的我賣給同庄的林雲堆,而當時的大哥得了瘧疾死了,二哥也因為盲腸炎過世。 養父母家庭 養父林雲堆在米棧做焗腦的工作,和彭姓女子同居(鳳林人,為童養媳,因丈夫跟別人走了,所以就跟賣腦油而結識的父親同居),但是一直沒有子嗣,所以就買來一個孩子,就是我,聽我父親說,自從買了我之後,就一直賺錢,容易抓到山羌和山豬,所以大家就叫我「羌仔」。回憶被收養的過程,那時候母親(生母)一直生病,生病得很嚴重。又沒錢看病,父親只好將女兒分養,有許多人來我家來,我的養父看了看說要我,雖然我爸爸(生父)說我姐姐也要賣,然而我姐姐沒有被分養,但最後也沒有結婚,我想我姐姐的命沒有那麼好,有人說那時候的人喜歡女生矮矮小小的,說我姐姐長的比較高,像男人一樣,所以較不討那時候的人的喜歡。之後,養父母又再收養一個妹妹,家裡就有四個成員。 教育經驗 後來,親生父母親一家搬到豐坪村,因為姊姊有去壽豐公學校讀書,養母也要我去「學經(精)」(學聰明),便要我跟親生姊姊(大她一歲)一起去上學,但是我當時才6歲,並不能入學,所以就一路上哭哭啼啼跟著姐姐和她的同學們一起走到壽豐上課(多少時間)。可以因為我最小,又很會撒嬌,所以姊姊和她的同學們都要輪流背我。有一次,他們走到多遠呀,我就在那邊一直哭,他們就回來背我。背我去上課,下課再背我回來,我現在想起來也覺得對不起他們。回想當時上學途中,有遇到日本小孩就會被日本小孩欺負,罵台灣孩子是「***」,沒過多久,因為台灣光復,所以就跟學校絕緣了。 工作經驗 婚前的工作 光復後,我們就搬到豐裡村靠近車站附近。當時,我的養父向當時住在豐山村的一戶人家買了一間木板屋,請了很多人把屋子扛回家。剛開始我們也是從事農作,後來養父母則開始做買賣,專門收集豐田地區的穀類,再用牛車載貨到花蓮靠行。她回憶說,當時用10台牛車運貨,還要經過鯉魚潭,路途十分遙遠。而她則要在家幫忙,家裡大約10點左右便開始有工人來幫忙裝袋,直到下午1點半左右的時間,這期間,我要負責煮飯菜給工人吃,煮米粉較容易,所以都是大鍋大鍋的煮。平時則是負責縫布袋,那縫芝麻的袋子最麻煩,因為芝麻的顆粒最小,容易掉出來,必須來回縫,花生最好縫,因為最大顆。 因為是家的老大,必須要負擔很多勞動,有時要去溪口檢木材(台東火刺)回來,或是和妹妹去採菜。後來,養母希望我可以學裁縫,所以要我去附近的裁縫店學習,但是不到一小時就被叫回來幫忙店裡的工作,這樣來來去去,根本學不到什麼東西,乾脆就放棄了。所以就沒有機會再去外面工作了。 婚後的工作 在1957年(民國46年)先生去當兵的時候,我母親(養母)過世,我父親之後再娶一位,那時候沒有想這麼多,我也不要想那麼多。我晚上都忙到不曾吃飯,我爸爸就很疼我,就幫我端飯來給我,我胃下垂,爸爸叫我吃飽就都什麼事都先不要做,「我去拿..給你吃」,我眼淚就掉下來。爸爸一直叫我的名字,三妹三妹,我說好好好連聲回應,我說我在這睡。爸爸很疼我,跟我說:「醫生有交代吃飽後什麼事都不要做,先躺一下,再來去做。」 其實我也了解,後母不是對我不好,是在吃醋,爸爸應該也了解。那時候爸爸的生意很好,我則在家裡幫忙,我幫忙記帳,要秤穀物重量,抬重物的工作,則是工人的工作,以前我長得白白圓圓的,還被工人吃豆腐摸胸部過,當年很多工人現在都不在了,但是還有一個還在,現在講起來很好笑,但是那時候真的很生氣。 林雲堆穀物中盤買賣。 微型創業 約2002年開始到豐田火車站前賣自家種的菜。我現在比較沒有錢了,但是後面仍有土地,為了打發時間做一做,很快時間就過了,有人問我說做到幾時?對我來說,我還要吃飯,就仍要工作。我自己種菜,挑去豐田火車站賣,大約十年的時間了。那時候沒有噴灑農藥,有人就笑說,這菜就好像你阿公勒,這麼老。 婚姻與家庭 婚(贅)嫁關係(招贅習俗) 由於早期的社會相當保守,對於男女的婚姻大事是需要父母來做決定的,由於父親姓林,因此希望將來的女婿也是姓林。而在豐田火車站賣票的站務員,養父就非常喜歡,剛好也是姓林,所以希望兩人可以配成一對,那一年我才18歲。但是大她三歲的林姓售票員並沒有答應,反而常常對我愛理不理,在我經過車站時,還會故意拿出板凳搖扇等我經過,要我笑一個給他看。就這樣過了4年之後,一次在鳳林親戚家有辦廟會活動,養父主動要求要帶我去幫忙,當我在廚房忙時,突然聽到外面的長輩說來了來了,我就看了一下,只知道有個男人來讓我的父母親看,原來親戚要介紹女婿給我,後來養父母也同意了。沒想到回來之後,林姓售票員的哥哥竟然也來家裡說,弟弟願意娶我了,由於父親較中意林姓售票員,所以就決定把我許配給他(林**)。婚後,由於家中生意忙不過來,先生也就辭掉售票員的工作,改到家裡來幫忙。 兩人結婚後隔年,我生了第一個女兒,第三年生了兒子,但是在兒子才滿四個月時,養母因病往生了。在養母過世後,養父心情低落,就不再做穀物買賣的工作,開起一家雜貨店,不過生意沒做多久就收起來了,之後便一直從事農耕的生活。 生育經驗   生前三個孩子時,產婆都有來,再生第四個孩子的時候,哪裡找不到產婆,結果就自然生了,我婆婆和阿嫂在一旁協助。以前村裡只有二位原住民產婆,我丈夫去找產婆但是產婆不在家,但是那時沒有緊張,也不會痛。那時候就覺得肚子怪怪,一直想要大便的感覺,我婆婆緊張地一直說:「產婆還沒來,你不要出來。」但是,那時候我想要大便,然後噗的一聲,孩子就生出來了,臍帶也是用剪刀剪,沒有消毒,但也沒有像電視上演的要煮熱水,而鄰居賣臭豆腐的媽媽有來幫忙。回想婆婆當時也是非常害怕,一直要孩子別出來。最好笑的是,我的丈夫害怕地跑去躲起來,不知跑到哪裡。生老大老二的時候,因為有產婆在,不需要煩惱。   以前坐月子都只用麻油雞,沒有其他的補品,雖然懷孕過程沒有洗頭,但是每天都會洗身體,都要滾開的熱水,讓熱水自然冷卻後,放大豐草,用來驅寒。絕對不能加冷水,這樣才能確保洗澡水是消毒過的。 以前沒有衛生棉,女性生理期來,用黑色的布去車,車的厚厚的,不用白色的布,因白色布難以清洗乾淨,這些布的來源是用不要用的布或是老人的布,一天大約用五六塊替換的布。以前的人也比較保守,洗好的布也都要找陰暗的地方晾,別人才看不到。以前嬰兒的尿片,也不像現在這麼方便,都用麵粉的袋子,而裝麵粉的袋子,是去跟人家分來的。如果是每天下雨的天氣,就用木炭去烘乾。在冬天的時候,晚上怕小孩冷到,小孩子會哭,就把麵粉袋折一折,弄熱熱放在小孩後面。   大豐草是客家婦女分娩後坐月子期間用來沐浴淨身的藥草,其實閹雞後給雞吃大豐草,也是可以幫助雞隻快速恢復傷口的方法之一,看起來不起眼的大豐草,加水煮開後變成了產婦祛風避寒的寶物,赤褐色的汁液,洗出溫暖與健康。事實上,根據記載,大風草學名是「艾納香」,它的提取液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失眠症和高血壓病,因此,除了產 婦做月子之外,一般民眾也可以洗澡、泡澡或泡腳,以消除身體疲勞。   老一輩客家婦女為媳婦或女兒做月子,一定會準備「大豐草」讓產婦可以沐浴淨身,這是客家人做月子習俗中很重要的一環。   大豐草是客家婦女分娩後坐月子期間用來沐浴淨身的藥草,看起來不起眼的大豐草,加水煮開後卻成了產婦祛風避寒的珍寶,赤褐色的汁液彷如流動的生命之泉,滌洗出溫暖與幸福。即使到今天,仍有很多客家媳婦在婆婆的疼惜下享受過這種具獨特清香的幸福!事實上,根據記載,大風草學名是「艾納香」,它的提取液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失眠症和高血壓病,因此,除了產婦做月子之外,一般民眾也可以洗澡、泡澡或泡腳,以消除身體疲勞。 夫家父母背景與關係 爸爸還沒結婚,媽媽外遇遇到爸爸。而二個女兒皆是分養來的,一個人跟一個人的姓,我姓林,妹妹則姓游。我三十年結婚,過年初二都回他的家,先生鳳林家裡也是務農,而先生是到車站上班。我婆婆很疼我,我每次回去要幫我婆婆挑菜,跟她聊天,她都不給我做事。我婆家和爸爸都很疼我。 三:阿晚年就比較不好命啦 孩子教育與管教 對小孩子的教育,看不會也是稍微教他一下1637,我以前沒人教我,就這樣應 先生讀日本時代,是那時很優秀的學校,在西部讀完書,年紀比較大的時候過來東部鳳林。老家則是在新竹關西。 主要是我們兩夫妻對小孩的教育和管教,我爸爸也會幫忙照顧,我爸爸不僅就疼孫,不忍心打孫子,像以前孫子小學放學回來肚子餓,以前沒什麼東西好吃,我爸爸就會用剩飯,澆黑糖,拌一拌給孫子吃,孫子吃完就在那邊玩,丈夫看到杯盤狼藉的樣子,烏蠅(蒼蠅)飛來飛去,就打孩子,我爸爸反而罵我丈夫,要女婿不能打孩子。我爸爸不曾打人,也很疼我,我不曾被他打過。 家務勞動與分工 我先生在我們結婚後,住到我們家你大概一年多後,我爸爸就叫他來家裡幫忙,像是記帳秤重等工作。先生對我不錯,從18歲介紹認識沒有結婚,到22歲才決定結婚,我想我們兩個是有緣分才會在一起。先生也會幫忙我做廚房的工作,他在前面幫忙做生意,後面幫廚房的工作,我們很常一起工作。其實很不容易,因為當時男性很少願意在廚房幫忙工作。 時候米棧村裡共有10多戶人家,有客家人也有福佬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年大颱風,養父親趁天色還看得到時,就背著我,養母背著妹妹,一起逃了出來,可是,養父發現除了我們一家四口之外,其他人都還躲在屋子裡,十分危險,因此決定去叫他們出來,養父便把我一個人留在一棵大榕樹下,用棉被裹著,要我一個人待在樹下不要走動,等他回來。當時的情景真的很害怕,在我身邊都是神火,也有人說是鬼火,忽明忽滅,十分嚇人。養父母則一直找人,因為親生的舅舅是啞吧,所以叫了也不會回答,大家都找不到他,後來才一間倒掉的屋子下找到他。 在日本時代,每家每戶都要到車站旁的商店拿配給,因為我們一家只有四口分得不多,有一次我拿了配給的米之後,在回家的路上便遇到空襲,正好我經過大平(豐坪村)的甘蔗園,嚇得把米往旁邊一丟,趕快掩護頭部躲起來,聽說當時有人被炸死。 醫療經驗 小時候沒有上學幫家裡工作,不過妹妹年紀較小,家裡讓她去讀書,只是她不喜歡讀書,有一次因為擔心被學校老師處罰,所以裝病(瘧疾)不去上課,因為瘧疾發病時會一直發抖,所以每次上學前,妹妹就會發抖,養母一直幫她蓋棉被,卻發現她沒發燒;那時候,家裡會水煮蕃薯和?櫫菜,妹妹總會起來偷吃,直到有一天偷吃被養母抓到,事情真相才被揭開,氣得養父拿竹子打妹妹,但是養父卻因此腰閃到。這時養父用溫熱過的米酒和燒過的香蕉葉,以1:1的比例調和喝下去,半小時腰就好了。 因為二哥當初就是因為盲腸炎過世,所以,結婚後我肚子痛時,也懷疑自己是否得了盲腸炎,但是因為要下田工作,所以一直忍耐,一痛就趕快找「○○○」煮來喝,一直斷斷續續痛了好一陣子,後來,住在同村的親哥哥看不下去,要我去開刀,但是,先生因為種西瓜正要打花粉,所以不太願意讓我去,就生氣地說「讓我去給別人割一割好了!」而我聽人家說,每痛一次盲腸就會多一道痕跡,便在開刀前要求同村的護士小姐記得留盲腸給我瞧一瞧,之後,護士小姐真的拿來一罐用藥水泡的盲腸給我看,嚇死我了。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1. 0

Keyword_Rights_2

  1. 0
    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02T15:49:03

Keyword_Subject_1

人物與團體@#@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

「林三妹人物與團體@#@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Event738143
Id: 738143
Title: 尖石週三親子讀書會
Description: 透過111年「從『親子共讀』、『三代共讀』」到『社區共讀』的 跨國在地社區營造 計畫」,尖石地區在完成所有基礎培訓課程後,便開始進行社區親子讀書會的運作,共成立了兩個親子讀書會,透過每週三上午及下

MOC_Id: Culture_People629023
Id: 629023
Title: 寄讀學生莊天信回憶來台過程與返金交通
Description: 莊天信(圖右),1943年(民國32年)生,金門西浦頭人。曾任金門縣政府主計處主任。為1958年(民國47年)10月,因八二三砲戰關係,遷台寄讀於台灣三十六所省立中學的金門中學九百二十一位學生之一

MOC_Id: Culture_People515353
Id: 515353
Title: 傅彥熹
Description: 傅彥熹(1962-)生於桃園楊梅,其就讀中壢國中時,除了受學校美術老師何幸男指導外,國二開始並於每週在曾現澄家中加強鍛鍊(其父親傅修垣與曾現澄與臺北師範學院同學),國中畢業即考上新竹師專美勞科,1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477
Id: 168477
Title: 排灣族巴包拔群的男人
Description: 側面照,帽以二個豹的上顎骨構成帽徽。普通的上衣之外,再穿豹皮製的外衣,為其盛裝。豹尾環帽及豹皮上衣等,在此一族中皆具有勇者的象徵意義,限於頭目家系及傑出的勇者才能使用。

MOC_Id: Culture_Object555895
Id: 555895
Title: 原脩次郎的銅像
Description: 原脩次郎為1896年(明治29年)來臺的日本人,曾在公家單位任職,也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企業家。他曾在賀田組任職,以及於花蓮港電氣株式會社擔任社長,隨後在1931年(昭和6年)回到日本,擔任內閣拓務大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345
Id: 514345
Title: 運動達人—郭長容
Description: 2012年社區日曆計包含:三星鄉行健、拱照;五結鄉孝威、大吉;蘇澳鎮永光;羅東鎮竹林、仁和;頭城鎮中崙、更新;員山鄉員山、蓁巷;以及冬山鄉柯林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仁和社區的日曆。本篇6月23

MOC_Id: Culture_Organization284328
Id: 284328
Title: 宜蘭縣金同春龍舟協進會
Description: 2018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東門、梅洲、七張、進士、復興、擺厘;羅東鎮漢民、集祥里;蘇澳鎮福德;礁溪鄉大義、德陽;以及頭城鎮下埔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梅洲社區的日曆。本篇六月十三日的主題是

MOC_Id: Culture_Object267864
Id: 267864
Title: 相館拍攝獨照
Description: 相館拍攝獨照。照片拍攝的時間大約為1968年(約民國57年),照片提供者為邱美華女士,也是照片中站立被拍攝的年輕少女,年紀約十六歲。年輕時候的邱美華十三歲就去高雄幫人煮飯幫傭,因為是初領到第一份現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595
Id: 276595
Title: 鄭經病,肺腑大臣皆側目 臺灣鄭氏始末卷六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經病迷眊,益構煽帷幄閒,肺腑大臣皆側目。

MOC_Id: Culture_People516149
Id: 516149
Title: 賴傳鑑
Description: 賴傳鑑(1926-2016)生於桃園中壢,自幼多才多藝,小時候常常在紙上畫船、飛機,做成玩具給弟妹玩。在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接受嚴格的藝術訓練後,先後於桃園義民中學與新明中學任教,專業與辛勤獲得師鐸

MOC_Id: Culture_Place753598
Id: 753598
Title: 松竹亭匾(萊園福德宮)
Description: 萊園在1887年(光緒13年)初建,林文欽先生起建,供母親羅太夫人休憩所用;至1893年(光緒19年)林文欽考取舉人後,擴建萊園範圍,為效法春秋時期老萊子彩衣娛親的孝行,命名「萊園」。 根據林獻

MOC_Id: Culture_Object281138
Id: 281138
Title: 趙璧因感染風寒而死亡 臺案彙錄乙集卷四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准據此,該臣看得:福建臺灣南路下淡水營都司趙璧,緣患風寒病證,醫治不痊,於乾隆十四年三月初五日辰時身故。

MOC_Id: Culture_People152781
Id: 152781
Title: 陳瑚
Description: 陳瑚(1875-1922),苗栗人,苑裡墾戶陳敬五世孫。瑚幼讀經史,習制藝,早歲銳意功名,即以詩顯,惟乙未割臺,所願不遂,乃改志營商,然猶究心學問,思欲經世濟民。1901年(明治34年)應臺中新聞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623
Id: 276623
Title: 受毒霧蠻烟,欲回省醫痊 治臺必告錄卷七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臣祖籍安徽,籍隸宛平,本生長北方;現已年逾六旬,血氣日衰,海外毒霧蠻烟,殊難服習,醫藥不便。此次病勢日增,若得回省醫痊,仍思赴闕補行引見。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633
Id: 168633
Title: 雅美族的男女
Description: 雅美族的夫妻側面照。

MOC_Id: Culture_Object672067
Id: 672067
Title: 金城幼稚園稚園
Description: 此影像收錄在《中華婦女》,第二十二卷第四期(1971)頁尾分會工作影輯,拍攝時間11月4日。 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簡稱婦聯會)是日上午七時搭乘專機前往金門展開六小時勞軍訪問團,團員包含婦聯會皮以

MOC_Id: Culture_Object303924
Id: 303924
Title: 《澎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輯》第九屆〈精通「國術、醫藥、勘輿」三絕學的西寮登聰師〉
Description: 本文記載西寮登聰師於其所長:國術、醫藥、勘輿等三絕學。登聰師的活躍年代介於日治時期至21世紀初期,「登聰師」為別名,本名為莊丁進。14歲時遠赴高雄六龜擔任炊飯打雜童工,遠離故鄉後從事過多種行業,又多生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672
Id: 280672
Title: 甘國寶樂善好施,贈醫施藥 福建通志列傳選卷四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生平樂善好施,葬無嗣之兵、反歿戍之骨,施棺贈藥不倦.

MOC_Id: Culture_Object315214
Id: 315214
Title: 日本的「台灣馬公會」小豆島大會合照
Description: 這是1930年在澎湖縣馬公市出生的林麟祥,在後來跟日本的「台灣馬公會」交流時,在前往日本小豆島參加大會時的大合影。林麟祥的父親在日據時期進入澎湖要塞擔任陸軍,那時候光是在澎湖的日本人應該有三千多人

MOC_Id: Culture_People139297
Id: 139297
Title: 馬祖防衛司令部第2任司令官李定
Description: 1949年中華民國陸續自中國大陸撤軍來臺,歷經10年馬祖守備區軍備整建,1965年馬祖守備區改編為馬祖防衛司令部,管轄東引、白犬、北高、南竿東、西5個守備區及1個亮島守備隊,得一併佈署兵力。由駐軍

MOC_Id: Culture_Object304662
Id: 304662
Title: 老照片徵集—章娥「後營」
Description: 本照片的提供者是章娥女士,澎湖縣西嶼鄉小門村人,民國50年次出生,以下為受訪者本人對本張照片的口述說明: 這是我結婚前跟我未來先生的堂妹所拍攝的照片,位置是在小門對岸,小地名叫做「後營」,旁邊那時候都

MOC_Id: Culture_Object614463
Id: 614463
Title: 溫林翠晶女士與先生之彩色合影
Description: 本張照片是溫林翠晶女士與先生之合照,溫林翠晶女士穿著旗袍,旗袍為黑粉色印花平織布。小圓立領長袖,合身收腰,有胸折與腰折,長度至腳踝,兩側脇邊開衩至膝蓋。由於溫林翠晶女士從小受到教育薰陶,因此對於穿

MOC_Id: Culture_Event649502
Id: 649502
Title: 樂生療養院牙科
Description: 本照片收錄於1963年臺灣省立樂生療養院編的《癩病防治十年》,圖中可見漢生病患正在接受牙科(dental department)之檢查與治療,由院內醫師與牙科護士執行。 漢生病患由於生理肢體之殘

MOC_Id: Culture_People627966
Id: 627966
Title: 潘林智妹訪談:冬至拜湯圓
Description: 潘林智妹女士,1928年生(民國17年次),住屏東縣萬巒鄉萬金村。 潘林智妹女士是嫁到平埔村的客家人,仍會講客語。 有關民俗祭儀方面,潘林智妹女士表示冬至時家中會黏湯圓,有拜拜,冬至又稱「圓仔

MOC_Id: Culture_Object265668
Id: 265668
Title: 我們家老五-憲光二村:昨日今時
Description: 為了將桃園常民史與「竹籬笆」的庶民生活做詳實記錄,保存屬於大家的桃園成市記憶,民國107年(2018)11月,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出版了《憲光二村:昨日今時》一書,這是其中一篇原眷戶王立華的口述歷史。

MOC_Id: Culture_People138068
Id: 138068
Title: 李雪英
Description: 李雪英女士,祖籍福州市,生於1927年,卒於1996年7月6日,曾任東引鄉婦女分會理事長,並曾執教東湧國校。 據《東引鄉志》記載,李雪英父親李師謙曾任江貞艦軍事長,母親姚文英出身富商,從小錦衣玉

MOC_Id: Culture_Event649621
Id: 649621
Title: 樂生院早上遙拜皇居及收音機體操
Description: 本照片樂生院早上進行遙拜皇居及收音機體操之影像,刊載於1934年臺灣總督府癩療養所樂生院出版的《昭和八年年報》。1930年12月樂生院開院以來,以隔離治療漢生病患者為主要任務;為使療養院成為其安住

MOC_Id: Culture_Object513232
Id: 513232
Title: 豐濱鄉的球隊
Description: 照片攝於1950年(民國39年)的豐濱鄉,一支籃球隊在艷陽下的合影。由於海岸公路台11線在1968年(民國57年)才正式通車,因此1950年(民國39年)的豐濱鄉尚無海岸公路接通,交通十分不便,居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783
Id: 276783
Title: 內山煙瘴,夏令尤甚,將士多生病 劉壯肅公奏議卷四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內山煙瘴,夏令尤甚,臣慮將士久淹生病,特檄唐仁元歸防休息。

MOC_Id: Culture_Object665137
Id: 665137
Title: 新竹縣分會
Description: 〈北部督導紀行之一〉,芝芝作,收錄在《中華婦女》,第十卷第五期(1960)頁11至頁12。 1959(民國48)年12月11日上午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簡稱婦聯會)由總幹事皮以書(1904-1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文化部保有及管理個人資料之項目

每年更新,13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50

文化部

文化部藝文資源整合網之活動筆數統計

不定期更新,14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3:51

文化部

典藏目錄-版畫類

每1年更新,29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8:28

文化部

綜藝活動

每1日更新,14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5:03:19

文化部

文化部單位決算

每1年更新,14

吳 小姐 | (02)8512-6611 | 2023-07-19 20:58:32

文化部

典藏目錄-商業財產類

每1年更新,14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0:58

文化部

文化部會計報告

每年更新,17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3:19

文化部

蒙藏文物展覽參觀人數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13

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18-08-09 14:06:51

文化部

海外藏僧來台弘法人次統計表

每1月更新,15

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3:57

文化部

蒙藏委員會訓練及活動參加人數性別統計

不定期更新更新,10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4:09

文化部

最新蒙藏重要訊息

每月更新,18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09 14:24:58

文化部

藝文活動-所有類別

每1日更新,128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6:17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美術

每周更新,21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11:25

文化部

街頭藝人資訊

每1年更新,598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6 16:32:42

文化部

典藏目錄-手稿類

每年更新,18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7:59:31

文化部

典藏目錄-陶瓷類

每年更新,16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3:44

文化部

典藏目錄-竹材類

每1年更新,1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9:16

文化部

文化部主管政府捐助財團法人清冊

每年更新,18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2:45

文化部

兒童文化館-聽書(有聲書)書目

每年更新,21

呂學榮 先生 | 02-85126470 | 2021-04-07 16:57:57

文化部

文化部人民申請提供政府資訊案件統計

每年更新,12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2:22

文化部

蒙古檢察官司法研習班統計表

每1年更新,21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8:18

文化部

典藏目錄-考古類

每1年更新,13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8:50

文化部

典藏目錄-工藝美術類

每1年更新,20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6:56

文化部

蒙古警察警政研習班統計表

每年更新,24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09 15:40:37

文化部

實體書店

每1年更新,126

陳怡君 小姐 | 02-85126472 | 2023-07-27 17:37:20

文化部

典藏目錄-飲食用具類

每1年更新,1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0:46

文化部

金鼎獎得獎名單

每年更新,17

蔡小姐 | 0285126481 | 2021-04-07 17:04:52

文化部

蒙藏委員會內部各委員會、任務編組及財團法人之性別統計表

不定期更新更新,19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4:50

文化部

典藏目錄-生活衣飾與用品類

每年更新,19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8:36

文化部

文化部業務統計

每年更新,26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36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