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珍人物與團體
「謝玉珍人物與團體」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3-07-27 15:47:4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People264874 , 欄位Id的內容是264874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謝玉珍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謝玉珍為花蓮鳳林客家人,20歲經媒人介紹嫁給在林田山工作的唐中立,擔任家管兼裁縫工作,民國79年開始擔任里長,已歷經7屆28年的里長生涯,目前正逢年底里長選舉,仍願意爭取繼續服務里民的機會,也曾擔任林田山林業文化協進會理事長。
謝玉珍對福安宮有其特殊的情感,起源於當年已生育4位千金仍無男丁傳承香火的壓力,於是在擔任爐主那年獲得福安宮神明應許,實現添丁興旺的願望,所以平日就很熱衷參與寺廟活動的謝里長,更加投入福安宮服務的工作。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0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64874&IndexCode=Culture_People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person/4C3614BD-DCEE-46B3-BA93-C8184FDEF8F1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19-12-03T15:04:49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人物與團體 。
MOC_Id
Culture_People264874
Id
264874
Title
謝玉珍
Description
謝玉珍為花蓮鳳林客家人,20歲經媒人介紹嫁給在林田山工作的唐中立,擔任家管兼裁縫工作,民國79年開始擔任里長,已歷經7屆28年的里長生涯,目前正逢年底里長選舉,仍願意爭取繼續服務里民的機會,也曾擔任林田山林業文化協進會理事長。
謝玉珍對福安宮有其特殊的情感,起源於當年已生育4位千金仍無男丁傳承香火的壓力,於是在擔任爐主那年獲得福安宮神明應許,實現添丁興旺的願望,所以平日就很熱衷參與寺廟活動的謝里長,更加投入福安宮服務的工作。
Keyword_Des_Rights_2
CC0
ImageUrl
-
0
Keyword_Rights_2
-
0OGDL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19-12-03T15:04:49
Keyword_Subject_1
人物與團體
「謝玉珍人物與團體」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的其他資料
鄒族的樂器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47
Id:
168547
Title:
鄒族的樂器
Description:
此族樂器有弓琴、笛子、鼻蕭、及囗琴等。右端女人持弓琴,其旁男人吹竹笛,再其次男人吹鼻蕭,左端女人吹彈囗琴。這些是達邦社人,男人穿固有衣裳,但女人的上衣及有花草紋飾的圍裙是最近受日本影響的變式。臺灣土著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57
Id:
168557
Title:
鄒族阿里山群的男女
Description:
達邦社村人。右邊二人為婦女,左邊兩位是男人,都穿阿里山群固有的服裝。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081
Id:
509081
Title:
更生日報新廈落成紀念
Description:
本照片是於民國41年(1952)更生日報新廈落成紀念照,可看見花蓮縣長楊仲鯨(臺灣第一位民選縣長)、軍方、地方仕紳皆來祝賀。「更生日報」為謝膺毅先生1947年在花蓮創辦的報紙,當時為光復後初期,不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040
Id:
168040
Title:
20歲木柵平埔族女性(t-033)
Description:
本照片為湯姆生於1871年來臺時所拍,為正片。湯姆生於4月12日從拔馬(今臺南左鎮)步行前往木柵(今高雄內門木柵),到達村落時,受到熱烈歡迎。本照片為一綁有頭巾作為裝飾的20歲平埔族女性正面半身照,其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281
Id:
509281
Title:
鳳林郡青年鳳公會
Description:
日治後期,隨著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積極推動皇民化,試圖培養臺灣人對日本絕對效忠的心理。昭和16年(1941)太平洋戰爭爆發,當年4月19日總督府成立「皇民奉公會」,其主要提倡皇國精神、進行社會動
MOC_Id:
Culture_Place753570
Id:
753570
Title:
黃春帆墓
Description:
黃春帆(1870~1949),霧峰人,清末曾任霧峰林家林朝棟的書記,管理樟腦業務,頗受器重。後移居草屯土城,獨立經營樟腦寮,漸成巨富。日治時期歷任草屯地區庄長、土城區長,曾倡設草鞋墩公學校土城分校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734
Id:
276734
Title:
甲寅之變,啟泰輯兵不動聲色 賜姓始末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甲寅之變,會海澄公疽發背,漳大蘊亂;啟泰輯兵不動聲色,卒賴以安。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406
Id:
168406
Title:
泰雅族太魯閣群的少女
Description:
太魯閣群Gukutsu社少女側面照。少女時代刺黥僅施於前額,成年時方才施於兩頰。
MOC_Id:
Culture_Object195292
Id:
195292
Title:
偕來春女士全家福在自家餐廳合影
Description:
偕來春女士全家福照。照片拍攝的時間約為1970年代,照片提供者為偕來春,也是照片中前排坐著的女性,坐在身旁的為偕來春的丈夫,後排站立的是大兒子與媳婦(剛結婚不久),以及四位女兒。拍攝地點在豐山村台
MOC_Id:
Culture_People296590
Id:
296590
Title:
前珠螺村副村長(指導員):談鴻保
Description:
本照片攝於前連江縣南竿鄉珠螺村村辦公室。
談鴻保先生,江蘇揚州人,幼時跟隨軍人父親來到台灣。政治作戰學校第14期畢業後,1967年至1969年來馬祖擔任左螺角據點(南竿94據點)少尉排長,兼任珠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458
Id:
280458
Title:
洪銓在廈門時有製作藥丸 澎湖廳志卷七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銓在廈時製有丸藥,攜歸將以奉母,日嚥數丸,得延喘荒山灌莽間,與奇禽異獸為伍.
南屯公學校老師團體照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660437
Id:
660437
Title:
南屯公學校老師團體照
Description:
昭和14(1939)年南屯公學校第33屆畢業紀念冊摘錄之「穿著正裝文官制服的老師團體合照」。 臺中市南屯國民小學,初設於日治時期明治31(1898)年12月,當時稱為「犁頭店公學校」,至大正11(
全高雄軍與全花蓮軍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Event222138
Id:
222138
Title:
全高雄軍與全花蓮軍
Description:
可能拍攝於全花蓮軍西征,或五州二廳全島大會。身穿「Takao」字樣球衣的球員為高雄軍,前排中央穿白西裝戴帽者為梅野清太,他左邊戴深色球帽者為林桂興。穿戴印有「K」字樣球衣、球帽的成員為來自花蓮的棒球隊
MOC_Id:
Culture_Object515964
Id:
515964
Title:
省立花蓮女子中學36年度第二學期開學典禮攝影紀念
Description:
花蓮港高等女學校曾經多次改名與變遷,1937年(昭和12年)改名為「花蓮港廳立高等女子學校」。戰後,1945年(民國34年)改名為「花蓮女子學校」,1946年(民國35年)改名為「臺灣省立花蓮女子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992
Id:
280992
Title:
聖祖因讀書過勞而咯血 清先正事略選卷五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聖祖嘗自言年十七、八時,讀書過勞,至於咯血而不肯少休;老耄而手不釋卷,臨摹名家手卷多至萬餘、寫寺廟扁榜多至千餘,蓋雖寒畯不能方其專。北征度漠、南巡治河,雖卒役不能踰其勞。祈雨禱疾,步行天壇,並醢醬
地方紳士邱垂雲老先生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400
Id:
514400
Title:
地方紳士邱垂雲老先生
Description:
2012年社區影像札記計包含:宜蘭市北津、民負、建業;羅東鎮漢民、仁愛;壯圍鄉後埤、壯五;礁溪鄉匏崙;五結鄉大眾、二結;三星鄉尾塹;以及冬山鄉珍珠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二結社區的影像札記。本篇
歡送入伍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488
Id:
509488
Title:
歡送入伍
Description:
照片攝於1971年(民國60年)2月16日,為鳳林鎮陸軍第784梯次常備兵入營的歡送紀念照,役男們於鳳林警察分局前留影,此時兩岸局勢平穩,當兵入伍的歡送規模就逐漸轉趨樸實了些。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
宜蘭唯一的進士─楊士芳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167
Id:
514167
Title:
宜蘭唯一的進士─楊士芳
Description:
2003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進士;壯圍鄉廍後;蘇澳鎮朝陽、南方澳;員山鄉雙湖、尚德;頭城鎮合興;羅東鎮北成;冬山鄉冬山、補城、中山;蘇澳鎮港邊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進士社區的日曆。本篇12
花蓮女子中學管樂隊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208
Id:
509208
Title:
花蓮女子中學管樂隊
Description:
此張照片為民國49年(1960)所拍攝之花蓮女中管樂隊之影像,由張金女提供。書中照片標題「花女儀隊」應為誤用,因為花女儀隊創立於民國73年(1984)比照片時間要晚,且從照片中可見花女學生們手持各
石仁愛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138049
Id:
138049
Title:
石仁愛
Description:
石仁愛修女於1918年11月18日出生,1976年抵馬祖南竿鄉,在馬祖服務超過20年,被馬祖人暱稱為「姆姆」。2010年6月4日病逝於比利時魯汶聖母聖心院退休修女之家,享年92歲。
據《南竿鄉志
蔣金蘭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550954
Id:
550954
Title:
蔣金蘭
Description:
蔣金蘭(1977-),曾任桃園市美術協會副總幹事、台灣海洋畫會會員、台灣女性藝術協會理事。生於台灣南部的她,童年內向寡言,寄情於繪畫之間,高中時立定朝藝術方向發展,也順利的進入台師大美術系就讀。大
樂生院入院者耕種田地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Event649622
Id:
649622
Title:
樂生院入院者耕種田地
Description:
本照片為樂生院入院者耕種田地,刊載於1933年臺灣總督府癩療養所樂生院出版的《昭和五六年年報》。1930年樂生院之創立,是以隔離治療漢生病患者為任務。為使療養院成為患者得安住地,院內有必要提供醫療
MOC_Id:
Culture_Event222157
Id:
222157
Title:
朝日組門前合影。前排正中央為古賀朝一郎,後排身高最高者為林桂興
Description:
大正8年8月(1919年)林桂興離開台東來到花蓮港,雖然換了新東家,但仍在同一個企業集團裡面,老闆就是當時著名的企業家梅野清太。照片前排正中央的古賀朝一郎為朝日組總經理,根據大正15年(1926年)的
MOC_Id:
Culture_People139347
Id:
139347
Title:
北高地區指揮部指揮官劉雲青
Description: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陸續自中國大陸撤軍,福建省海上保安第一縱隊之一部戍守北竿、高登島;陸續又有陸軍207師之一部等軍隊接防。待1955年陸軍馬祖守備區指揮部成立後,編列北高守備隊,此區駐軍由馬祖
邱梅蘭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218104
Id:
218104
Title:
邱梅蘭
Description:
邱梅蘭昭和8年(1933)在竹東出生,6歲(1939)時因為父親來花蓮做工程,所以搬到花蓮。剛開始住農校鐵路旁邊,日本時代印象最深刻的是12歲時,一直跑空襲。再則是警察常來家裡巡,如果看到豬肉有豬
回鄉任教的蔡明惠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315453
Id:
315453
Title:
回鄉任教的蔡明惠
Description:
本張照片是國立澎湖科大蔡明惠教授(左一)講述求學有成回鄉任教的經歷。蔡明惠教授是1960年出生的澎湖縣馬公市人,當他談起當年能夠回鄉服務,仍不免面露興奮與感恩之情。因為大部分澎湖出身、負笈台灣求學
MOC_Id:
Culture_Object684657
Id:
684657
Title: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暑期活動工作研討會
Description:
這批相片為台灣新生報記者於1963年7月2日拍攝,主題為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民國五十二年暑期活動工作研討會。救國團主任蔣經國在會上勉勵今日中國青年,體認國家處境與國家對青年們的期望,努力培養民族氣節
MOC_Id:
Culture_Object279587
Id:
279587
Title:
補帆在臺灣染上瘴癘,一病不起 李文忠公選集第二冊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補帆在臺染患瘴癘,一病不起,可勝痛悼!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939
Id:
276939
Title:
兵潰氣絕復蘇為僧,子強之歸病卒 靖海紀略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至黃臺(?),兵潰,先生擲身百丈巖下。兩足血注,氣絕復蘇。遇兩僧,攜至黃巖寺為僧,子元方求之。強之歸,疽發背,卒。元方中崇禎癸未進士。知常熟八閱月。不再出。
MOC_Id:
Culture_Object129356
Id:
129356
Title:
僑愛新村-〈大溪鎮僑愛社區設長壽俱樂部〉剪報
Description:
此為桃園市大溪區僑愛社區活動中心藏原僑愛新村剪報,內容為民國65年(1976)10月31日《聯合報》的〈大溪鎮僑愛社區設長壽俱樂部〉。僑愛新村,民國46年(1957)建,由當時的總統夫人蔣宋美齡所領導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典藏目錄-醫療衛生類
每年更新,2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9:55
文化部典藏目錄-雜誌期刊類
每1年更新,2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6:28
文化部典藏目錄-武器防禦類
每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0:14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
每日更新,94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29:39
文化部文化部接受及支付補助金資料
每季更新,20姚劭融 小姐 | 02-85126614 | 2021-06-23 14:38:08
文化部
兒童文化館-主題閱讀區動畫書目
每年更新,96呂學榮 先生 | 02-85126470 | 2021-04-07 17:05:07
文化部文創商店
每年更新,67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2:58
文化部文化部單位預算
每1年更新,34林瑀玟 小姐 | 02-85126642 | 2023-08-01 10:20:23
文化部文化部附屬單位半年結算-特別收入基金
每6月更新,15李 小姐 | 02-85126634 | 2023-08-01 10:09:36
文化部展覽資訊
每1日更新,62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5:05
文化部
典藏目錄-歷史類
每1年更新,2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3:35
文化部典藏目錄-昆蟲類
每年更新,2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5:49:35
文化部國內佛學團體網址連結一覽表
每1年更新,30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1:17
文化部文化部文化資料開放諮詢小組委員名單
每年更新,20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4:38
文化部西藏統計資料
每6月更新,26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9:01
文化部
文化部主管政府捐助財團法人清冊
每年更新,25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2:45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社會學
每周更新,46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25:43
文化部經緯度查詢附近文化設施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129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12
文化部文化部附屬單位會計月報-特別收入基金
每1月更新,21李 小姐 | 02-85126634 | 2023-08-10 13:42:05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生物、生態與環境類
每日更新,124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1:50
文化部
蒙藏委員會大事記
不更新更新,24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18-08-09 11:27:09
文化部蒙藏業務支出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26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0 15:56:48
文化部藝文活動-節慶專區
每3月更新,58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28:57
文化部典藏目錄-考古類
每1年更新,19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8:50
文化部文化部文創產業家數與營業額統計資訊
每1年更新,24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3-07-28 14:56:24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決算-作業基金
每1年更新,17鄭卉倢 小姐 | 02-85126646 | 2023-07-06 11:42:04
文化部典藏目錄-雕塑類
每年更新,27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5:42
文化部蒙藏珍貴文物統計表
每1年更新,29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3-07-28 14:46:09
文化部蒙古統計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23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8:43
文化部典藏目錄-音樂資料類
每年更新,2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0:37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