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榔染藝術與人文
「薯榔染藝術與人文」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藝術與人文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2-01-07 18:31:21。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Event284392 , 欄位Id的內容是284392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薯榔染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在化學纖維尚未發明或普及的年代,漁撈作業所使用的網具,都是天然材質(主要為棉、麻)所製作。類此天然植物纖維製作的網具,在反覆浸泡於海水、曝曬於烈日的使用過程中,很容易破損或裂解;也因此,昔日以網具撈捕為漁法的南方澳多數船隻,每年都必須將漁網以薯榔汁液浸染一次。 薯榔為一種多年生爬藤植物,常可見於台灣中低海拔之平地或山區。該植物可用來染色的部分,其實是它的地下塊莖。其形大致與芋頭相似而更顯不規則狀,有些則比芋頭來得碩大。 切開薯榔塊莖,可見其莖肉呈現赭紅色。將之切塊刨絲、搾出汁液,則可拿來染布、染漁網。為什麼先民─特別是漁民─要以之做為染料使用?除了其本身具有天然色素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薯榔塊莖富含膠質和丹寧,可增加植物纖維的強韌度,使得漁網較不易破損、更加強韌耐用。 然漁撈所使用的網具,現已多改用尼龍等化學纖維製作,所以「漁港薯榔染」的例行作業早不復有。而一般農家,也已無將衣衫染色以防髒汙的需求了,所以除了少數專事植物染創作的工藝活動外,「薯榔染」在台灣並不常見。倒是在中國大陸廣東一帶,仍保有一種高級織品「香雲紗」的製作技術;「香雲紗」又稱「莨綢」,(節錄)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0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84392&IndexCode=Culture_Event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event/4A352120-70CD-4A47-9F13-6BF1363537FC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圖像@#@圖像@#@圖像@#@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02-24T17:27:05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藝術與人文 。
MOC_Id
Culture_Event284392
Id
284392
Title
薯榔染
Description
在化學纖維尚未發明或普及的年代,漁撈作業所使用的網具,都是天然材質(主要為棉、麻)所製作。類此天然植物纖維製作的網具,在反覆浸泡於海水、曝曬於烈日的使用過程中,很容易破損或裂解;也因此,昔日以網具撈捕為漁法的南方澳多數船隻,每年都必須將漁網以薯榔汁液浸染一次。 薯榔為一種多年生爬藤植物,常可見於台灣中低海拔之平地或山區。該植物可用來染色的部分,其實是它的地下塊莖。其形大致與芋頭相似而更顯不規則狀,有些則比芋頭來得碩大。 切開薯榔塊莖,可見其莖肉呈現赭紅色。將之切塊刨絲、搾出汁液,則可拿來染布、染漁網。為什麼先民─特別是漁民─要以之做為染料使用?除了其本身具有天然色素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薯榔塊莖富含膠質和丹寧,可增加植物纖維的強韌度,使得漁網較不易破損、更加強韌耐用。 然漁撈所使用的網具,現已多改用尼龍等化學纖維製作,所以「漁港薯榔染」的例行作業早不復有。而一般農家,也已無將衣衫染色以防髒汙的需求了,所以除了少數專事植物染創作的工藝活動外,「薯榔染」在台灣並不常見。倒是在中國大陸廣東一帶,仍保有一種高級織品「香雲紗」的製作技術;「香雲紗」又稱「莨綢」,(節錄)
Keyword_Des_Rights_2
CC0
ImageUrl
-
0
Keyword_Rights_2
-
0_CC BY_
-
1_CC BY_
-
2_CC BY_
-
3_CC BY_
-
4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圖像@#@圖像@#@圖像@#@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02-24T17:27:05
Keyword_Subject_1
藝術與人文
「薯榔染藝術與人文」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藝術與人文類」的其他資料
施梅樵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638101
Id:
638101
Title:
施梅樵
Description:
施梅樵(1870-1949),彰化鹿港人。名天鶴,以字行。早年自號雪哥,壯歲更號蛻奴,晚又改號可白。祖籍福建泉州府晉江縣錢江鄉,祖父閣銓渡臺後卜居鹿港。父鎮如,母陳秤,其在6子中排行長男。隨私塾經
MOC_Id:
Culture_Object559935
Id:
559935
Title:
國防部女青年工作大隊刊物-木蘭50
Description:
本物件為國防部女青年工作大隊刊物「木蘭50」,封面有數位女兵的英姿,為馬祖新村社區20號住戶徐威俊先生所提供,徐威俊先生為前國軍少將徐培清將軍之子。
國防部女青年工作大隊,簡稱女青年大隊或女青,
「和氣致祥」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304638
Id:
304638
Title:
「和氣致祥」
Description:
本文來自《西瀛風物》第二期〈,由王文良所撰寫的〈澎湖的木雕師黃良師傅及其傳承(上)〉,文章介紹澎湖著名的鑿花木雕師傅及其弟子與再傳弟子,文章分為上中下三篇分別介紹,本張照片為木雕作品「和氣致祥」,照片
MOC_Id:
Culture_Object569819
Id:
569819
Title:
大清一統志.卷75-81
Description:
本件為陳清森先生典藏、陳朝洋先生捐贈之【三屋清陰藏書】。
《大清一統志》卷七十五至卷八十一,本冊封面較為殘破,但字跡可辨,內頁完整。內容收錄為安徽省前半。
卷七十五為安徽統部,在清代前期,安徽
MOC_Id:
Culture_Object515747
Id:
515747
Title:
葉子長口述-四維村夫人澳口軼事
Description:
早在19世紀,琅岐半島的葉氏家族,就經常在端午節至中秋節間往返馬祖列嶼打丁香魚,漁季間暫居夫人澳口;後來葉子長的祖父及兄弟便在夫人村自建房屋、定居,以漁業、運輸業維生。
葉子長回憶,早年馬祖陸路
MOC_Id:
Culture_Object221745
Id:
221745
Title:
馬祖傳統月子餐─杜仲腰子湯(顧腰架)
Description:
依據游桂香《傳統馬祖月子餐》一文所述,早年馬祖相對貧困者多,豬肉是難得一吃的食物,但雞等家禽卻是家戶較為容易飼養的,因此會以雞肉為做月子的主要動物性食物,而環境好的人家仍會想辦法克服豬肉不易買到的
MOC_Id:
Culture_Object660003
Id:
660003
Title:
中部地區近代膠彩藝術作品 - 蔡旻欣 - 水生植物系列—水池邊(1)、水池邊(2)、水金英
Description:
這三張作品為蔡旻欣所創作的膠彩畫。蔡旻欣的創作主題是以一系列的水生植物為主,並將其擬人象徵,借物托情,憑背景水的烘托、陪襯,營造出幽深神秘、浪漫感傷或清新淡遠的種種意趣,再者,企圖藉由水生植物陰柔
有人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301327
Id:
301327
Title:
有人
Description:
1986年《有人》出版,其中收入「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早在1984年楊牧即已敏銳體察到正在醞釀中的時局變遷勢必導致認同困境,將給台灣外省第二代帶來迷惘,於是他在這首詩中虛構了一位由大陸來台老兵
花蓮港公學校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505984
Id:
505984
Title:
花蓮港公學校
Description:
日治時期的花蓮港公學校為今日位在花蓮市區的明禮國小,是花蓮縣內歷史最悠久的學校之一。花蓮港公學校前身為「臺東國語傳習所奇萊分教場」,於明治30年(1897)12月8日創立,目的為教導臺灣本島人國語
淬鍊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Place595466
Id:
595466
Title:
淬鍊
Description:
作品〈淬鍊〉以造型簡單的外方體造型,向內挖空,平滑順暢的氣泡狀圓體,利用光影結合石頭的媒介,傳達充滿詩意的律動感,讓石雕的音樂性在自然中充滿豐富的變化。作者鄭詠鐸在花蓮長大,在工藝企業社從師徒制的
MOC_Id:
Culture_Object594387
Id:
594387
Title:
美國第七心理作戰小組結訓證書
Description:
此物件為美國第七心理作戰小組結訓證書,為馬祖新村社區55號住戶文鵬先生所提供,文鵬先生為馬祖新村第一代居民,同時也是知名的反共義士,現與其家人居住於陸光五村。
第七心理作戰小組是美國陸軍預備隊的
馬祖新村57號生日聚餐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594459
Id:
594459
Title:
馬祖新村57號生日聚餐
Description:
此物件為馬祖新村57號生日聚餐照片,為馬祖新村社區57號住戶黃有強所提供,黃有強先生為黃家第二代。
馬祖新村早期是沒有生日蛋糕的,物資匱乏的年代,溫飽已成了頭痛的問題,就更別提蛋糕這種甜點了,但
風(春之女)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285986
Id:
285986
Title:
風(春之女)
Description:
作者楊正端擅長以女性為題材。〈春之女〉為風系列其中一件作品,命題為風的作品,風它既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卻能夠感受到它輕輕拂掠而過的存在。如果說法國印象派使用畫筆顏料捕捉畫面的瞬間,那麼雕刻家便是以雕刻
魚蝦盤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608955
Id:
608955
Title:
魚蝦盤
Description:
1950-1960年代,台灣開始出現許多具有在地色彩的碗盤,裝飾圖樣多來自生活周遭的靈感,包含花彩、魚、蝦、椰子樹等,其中以魚、蝦作為圖示的碗盤統稱為魚蝦盤。碗盤上的魚,取「有餘」之意,多為錦鯉,
團結就是力量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287359
Id:
287359
Title:
團結就是力量
Description:
此作品的創作者為卡兆馬耀木雕文化工作室的負責人Kacaw Mayaw(胡銀祿)。本件作品為以木頭造形創作的立體雕,其創作理念為以意象的方式呈現繩結緊繫著木樁象徵「團結」,以及原住民的圖騰代表傳承下去的
球狀元素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285924
Id:
285924
Title:
球狀元素
Description:
拉斐爾‧貝友在創造〈球狀元素〉這件作品的想法是將一顆巨大、不起眼的石頭,創造成為一件結構複雜的石雕藝術造型。作品採用四種不同的元素,分別為火、水、土、空氣組成,這四種不同的元素代表構成大星球的物質,它
米鄉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285867
Id:
285867
Title:
米鄉
Description:
〈米鄉〉想表達的是:富里為花蓮的糧倉,富麗米名聞遐邇。作品以石臼及稻穀為造型元素,碗型及階梯狀漸次上升,以示迎受雨露欣欣向榮。中間挾以石塊,表示遍地稻糧,整體表現豐饒富麗的地方特色。其作者楊正端早期創
小男孩乘坐摩托車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628187
Id:
628187
Title:
小男孩乘坐摩托車
Description:
本物件為小男孩乘坐摩托車照片,由馬祖新村社區94號住戶姜延庚先生所提供,姜延庚先生為馬祖新村第一代居民,曾任於社區副理事長與社區福利社共同創辦人,曾經手舉辦社區大小事務,擔任副理事長期間推動社區多
花崗山公園棒球場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Event222107
Id:
222107
Title:
花崗山公園棒球場
Description:
花蓮棒球運動的場所:花岡山公園(今花崗山)遠在史前時代就已有人類居住,原本高度比現在略高,後將山頭鏟平改為公園,在大正11年(1922)正式開放。位於花蓮港鬧區北方的花岡山公園佔地七萬七千五百平方公尺
臨界風光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Place595485
Id:
595485
Title:
臨界風光
Description:
〈臨界風光〉由不鏽鋼管組成的四方體,如同腦海中收錄的「視聽」資料庫。在四方體一角,嵌合石材雕塑之抽象化人形,如液體流下而成的人體粗胚,創造一種思緒傾洩而出,蔚然成章的作家心路歷程。作者黃裕榮、廖文
馬祖新村-社區婦女旗袍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559986
Id:
559986
Title:
馬祖新村-社區婦女旗袍
Description:
本物件為馬祖新村社區婦女旗袍,高領無袖剪裁,為馬祖新村社區72號住戶何朱靄蘭女士所提供,何朱靄蘭女士為馬祖新村第一代居民。
此照片中的旗袍為草綠色底色,藍色秀花點綴,給人以優雅的氣質。
旗袍是
藍蔭鼎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People284248
Id:
284248
Title:
藍蔭鼎
Description:
藍蔭鼎(1903-1979年),1903年出生於宜蘭羅東阿束社,父親為清代秀才藍欽。1914年羅東公學校(今羅東國小)高等科畢業,1920年起在羅東公學校當任美術教員。1924年4月,日籍畫家石川
MOC_Id:
Culture_Event686276
Id:
686276
Title:
原住民族樂舞文化教學工作坊-種子教師暨青年人才研習營
Description:
【原住民族樂舞文化教學工作坊-種子教師暨青年人才研習營】
原舞者成立至今,除了部落的樂舞文史踏查、採集、整理與演出外,也致力於將所學推廣並帶動原住民族青年接觸。原住民族樂舞文化教學工作坊-種子教
馬祖新村-馬祖社區公園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560014
Id:
560014
Title:
馬祖新村-馬祖社區公園
Description:
本物件為馬祖社區公園照片,係社區居民在公園前的合影照片,為馬祖新村社區168號住戶古玉英女士所提供,古玉英女士為馬祖新村第一代居民,其先生劉元戎曾任馬祖新村村長。
公園是眷村社區重要的集會場所,
詠嘆調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301274
Id:
301274
Title:
詠嘆調
Description:
《詠嘆調》是一部體制新穎的作品,簡鍊含蓄的文字底下,蘊含飽滿濃烈的情感與深刻的思維。濕閏自在的歌詠,如崖岸溪流,轉折洄演,處處風景。陳黎,本名陳膺文,1954 年生,台灣花蓮人,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
MOC_Id:
Culture_Object300127
Id:
300127
Title:
媒儂百二摶(頓),養囝〔多角〕蜀摶
Description:
馬祖俗諺大多典出於常民生活中,與在地文化、生活智慧息息相關,雖流傳於民間,卻不易被文字所記錄下來,在此將根據陳高志老師所著的《馬祖俗諺析論(壹)》,使珍貴的方言資料留存下來以供後續研究。
「媒儂
短歌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649794
Id:
649794
Title:
短歌
Description:
本作品「短歌」刊登在1937年6月臺灣社會事業協會發行的《社會事業の友》第103號,收錄日本人和臺灣人患者創作的九件作品。本文為日文的癩文學創作,所收錄的作品都與漢生病有關,例如:筆名為一粒麥生的
豐田開村紀念碑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Place222326
Id:
222326
Title:
豐田開村紀念碑
Description:
豐田村是臺灣日治時期日本移民村之一,位於臺灣花蓮港廳壽庄(現今花蓮縣壽豐鄉豐裡村、豐山村、豐坪村三村),是日本在臺灣所設的第二個移民村,日治時代被選作日本移民村的示範基地。豐田村始於大正2年(19
八角風箏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284292
Id:
284292
Title:
八角風箏
Description:
每年宜蘭進入秋季,東北季風漸強,就是龜山島上準備放風箏的季節;尤其是農曆九月九號時,在龜山島上風力更盛。長輩憶起在島上的生活,大人總是為生計忙碌,捕魚,修船,織網,染漁網,撿柴火,一年四季有做不完
崁津通訊第19期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271706
Id:
271706
Title:
崁津通訊第19期
Description:
本物件為大溪國小家長會出版之《崁津通訊》,為大溪國小校刊。本期為第19期,頭版內容為慶祝母親節,並有鄉土語言教學現況報導。其餘內容為兒童節大會及校園活動剪影、師長心得分享、學生之母親節主題文章及附設幼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文化部附屬單位決算-作業基金
每1年更新,15鄭卉倢 小姐 | 02-85126646 | 2023-07-06 11:42:04
文化部典藏目錄-貝類
每1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03
文化部典藏目錄-明信片類
每1年更新,20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38
文化部文化部主管政府捐助財團法人清冊
每年更新,23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2:45
文化部文化部業務統計
每年更新,31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36
文化部
文化部典藏網類別統計
每1年更新,19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6 | 2023-07-27 15:32:57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設計
每周更新,29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54:49
文化部蒙藏最新出版品一覽表
每年更新,23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18-08-16 16:05:50
文化部文化部附屬單位預算-特別收入基金
每1年更新,22蘇建龍 先生 | 02-85126631 | 2023-07-27 16:04:34
文化部文化部-振興三倍券通訊交易適用業者名單
每1月更新,17葉舒文 小姐 | 02-85126571 | 2023-07-27 16:04:54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其他類
每1日更新,166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3-07-27 15:39:19
文化部典藏目錄-版畫類
每1年更新,3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8:28
文化部蒙藏人才之培育及工作績效統計表
每年更新,20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0 15:54:21
文化部典藏目錄-維管束類
每1年更新,3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30:09
文化部典藏目錄-篆刻類
每年更新,21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3:29
文化部
典藏目錄-新媒體藝術類
每年更新,20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1:44
文化部蒙藏委員會內部訓練出席人數性別統計
不更新更新,16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4 10:33:41
文化部典藏目錄-生活衣飾與用品類
每年更新,2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8:36
文化部典藏目錄-地圖類
每1年更新,26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1:54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產業與經濟類
每1日更新,34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3-07-27 15:39:58
文化部
典藏目錄-雜誌期刊類
每1年更新,2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6:28
文化部蒙藏ㄧ般文物統計表
每1年更新,26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3-07-28 14:46:24
文化部文化部研究報告
每年更新,15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5:19
文化部典藏目錄-文書檔案類
每1年更新,26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6:14
文化部典藏目錄-工藝類
每年更新,27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51:14
文化部
綜藝活動
每1日更新,30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5:03:19
文化部蒙古法官司法研習班統計表
每1年更新,24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8:05
文化部典藏目錄-北美類
每1年更新,17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3:52
文化部典藏目錄-木材類
每1年更新,19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3:05
文化部大陸藏僧來台弘法人次統計表
每1年更新,22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3:29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