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生物、生態與環境
「濕地生物、生態與環境」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生物、生態與環境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2-01-07 18:31:50。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Object307012 , 欄位Id的內容是307012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濕地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本張照片來自《西瀛風物》第一期〈消失中的海岸濕地-兼談招潮蟹的生與死〉一文,拍攝對象為濕地。濕地扮演著沉澱過濾、吸附吸收、氧化還原、代謝分解、光合作用者的角色,對水土保持、消弭洪患、穩定海岸、孕育漁場皆有巨大的貢獻。澎湖的濕地缺乏大型河川沖積扇確保基質、呈狹長形、缺乏水生植群、人為活動干擾等「先天」與「後天」同時具備之不利因素,似乎已達臨界點,對於在濕地上覓食、居住的招潮蟹亦成為一種迫害。除此之外,濕地具有敏感、脆弱、稀有等特性,因此對於濕地及其生態系應加以保護,人類的利益應與自然間維持和平共存的關係。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307012&IndexCode=Culture_Object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E60A5322-A5E9-4795-A72B-B71E8614E5EE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19-12-20T04:54:21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生物、生態與環境 。
MOC_Id
Culture_Object307012
Id
307012
Title
濕地
Description
本張照片來自《西瀛風物》第一期〈消失中的海岸濕地-兼談招潮蟹的生與死〉一文,拍攝對象為濕地。濕地扮演著沉澱過濾、吸附吸收、氧化還原、代謝分解、光合作用者的角色,對水土保持、消弭洪患、穩定海岸、孕育漁場皆有巨大的貢獻。澎湖的濕地缺乏大型河川沖積扇確保基質、呈狹長形、缺乏水生植群、人為活動干擾等「先天」與「後天」同時具備之不利因素,似乎已達臨界點,對於在濕地上覓食、居住的招潮蟹亦成為一種迫害。除此之外,濕地具有敏感、脆弱、稀有等特性,因此對於濕地及其生態系應加以保護,人類的利益應與自然間維持和平共存的關係。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
0
Keyword_Rights_2
-
0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19-12-20T04:54:21
Keyword_Subject_1
生物、生態與環境
「濕地生物、生態與環境」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生物、生態與環境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Object279594
Id:
279594
Title:
入瘴癘之地巡視,幸運並未感染 李文忠公選集第二冊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瘴鄉盛暑,執事乃不辭勞瘁,入山周巡,從者半多物故,尊體幸獲康全,殆由精誠感召、天神呵護。
MOC_Id:
Culture_Object279518
Id:
279518
Title:
誤吞水蛭可飲酸醋治癒 臺灣通志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水蛭,水蟲也,蠕動如血片,斷之寸寸,得水復活;能咂牛、馬、人血.「本草」:大者名馬蜞,腹黃者為馬蟥;「物理小識」曰:馬蟥燒成灰,以碗覆之於地,過一夜復生.俗呼為蜈蜞,此地內山最多,無水而活(「諸羅
MOC_Id:
Culture_Object754601
Id:
754601
Title:
廖日京拍攝台北植物園照片系列-欽差行臺
Description:
橫式有白色邊框的黑白照片。畫面2人在兩側有植物的道路上行走,遠方中央有建築物;背面有黑筆書寫數字「18」。根據收存照片套上書寫文字推測拍攝地點為台北植物園。
此系列照片為廖日京所拍攝。廖日京(1
MOC_Id:
Culture_Object557271
Id:
557271
Title:
被遺忘的植物:蓪草
Description:
這篇是刊載於2006年6月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博物》季刊 第90期,由洪麗雯撰寫的文章,以下僅為部分介紹。
在臺灣的植物採集史上,蓪草是最早被採集的植物之一。日治時期,它為台灣賺進不少的外匯,
MOC_Id:
Culture_Object278212
Id:
278212
Title:
臺產蛇有數種,有山辣、草花仔、飯時倩、龜殼花等 臺灣縣志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蛇:按本草、山海經、爾雅等書曰:「本毒蟲,有無毒者;本鱗蟲,有無鱗者;鼻本皆向下,而有鼻向上生者.有所謂蝮、有所謂虺、有所謂帶、有所謂螣,蛇螣蛇龍,類能興雲霧.蟒,蛇中最大者;帶,小蛇也.虺與蝮,
MOC_Id:
Culture_Object755209
Id:
755209
Title:
廖日京植物採集
Description:
橫式黑白照片,畫面中為廖日京在野外揹著布袋。本照片為廖日京收藏。
廖日京(1929-2013),臺灣大學森林系教授。曾任職於林業試驗所等單位,為臺灣植物分類學界重要學者。廖日京的主要研究物種為臺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611
Id:
280611
Title:
急性子即鳳仙花子 淡水廳志卷十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急性子(即鳳仙花子)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526
Id:
280526
Title:
七年戊辰 澎湖廳志卷十一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七年戊辰,有年.秋七月林投、圭璧二澳大疫.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211
Id:
277211
Title:
台灣由南至北氣候之異 臺灣府志卷七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自府治至鳳山,氣候與臺邑等。鳳山以南至下淡水等處,蚤夜東風盛發,及晡鬱熱,入夜寒涼,冷熱失宜。又水土多瘴,人民易染疾病。自府治直抵諸羅之半線,氣候亦與臺邑等。半線以北,山愈深、土愈燥,烟瘴愈厲,人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793
Id:
280793
Title:
艾的葉厚毛茸多 臺灣府志卷之四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艾 葉厚茸多,其細葉者,乃蒿艾也.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441
Id:
732441
Title:
臺北苗圃內龍舌蘭開花照片
Description:
直式黑白照片,相片收於《寫真帖》內。上方書寫「臺北苗圃內,龍舌草ノ開花」,「臺北苗圃」是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北苗圃,即現今台北植物園;「龍舌草」應為「龍舌蘭屬」,相片裡栽植的應該是瓊麻(Agave
MOC_Id:
Culture_Object754306
Id:
754306
Title:
林渭訪受勳系列照片-林渭訪
Description:
直式有白色邊框的彩色照片,正面邊框左方印有黑色字樣「APR」、「67」。由照片正面的文字推測,此張照片沖洗時間疑為1967年4月。內容上,正面畫面有1人站立於戶外,手拿方形物件。
本件為林業試驗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084
Id:
280084
Title:
道家認為吃菖蒲可延年益壽 彰化縣志卷十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菖蒲,即荃也.一名蓀、一名水劍草.文王嗜昌歜.「左傳」王使周公閱來聘饗其有昌歜.即菖蒲也.道家以為延年之食.
MOC_Id:
Culture_Object279821
Id:
279821
Title:
樟腦可入藥 諸羅縣志卷十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樟:大者數抱,四時不凋;枝葉扶疎,垂陰數畝.漳「舊志」:『樹老則內腐而虛,其色赤,其材細,其味辛烈,作器雕鏤必用之.熬其汁為樟腦,可入藥也』.
MOC_Id:
Culture_Object666946
Id:
666946
Title:
廖日京種籽發芽調查系列之1:數據手稿
Description:
藍色稿紙上,遍佈原子筆及蠟筆書寫而成的字跡和畫記。稿紙左方欄位寫有「臺湾二叶松」、「臺湾五叶松」、「臺湾海棗」、「華山松」、「桃花心木」等植物名,植物名之側是成排的數字、正字記號與疑似日期的標示。
MOC_Id:
Culture_Object755089
Id:
755089
Title:
蘇鴻傑與郭秋成在索道木頭上
Description:
直式黑白底片。收存之底片套有藍筆書寫文字「1969.12.19.」、「知本」、「50林班」、「知本站」。此為廖日京拍攝一系列影像的底片之一,廖日京與蘇鴻傑等人前往臺東知本等地採集所留下的影像紀錄。
蓪草的栽培生物、生態與環境
MOC_Id:
Culture_Place489135
Id:
489135
Title:
蓪草的栽培
Description:
此照片拍攝於2012年3月12日在新竹縣五峰鄉花園國小的校門旁,當時正在執行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101年度「社區林業計畫」「花園村生態保育解說志工培訓暨蓪草復育實施計劃」,由當時的主辦單位新竹縣五
掩咕雞,走后你找生物、生態與環境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147
Id:
514147
Title:
掩咕雞,走后你找
Description:
2003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進士;壯圍鄉廍後;蘇澳鎮朝陽、南方澳;員山鄉雙湖、尚德;頭城鎮合興;羅東鎮北成;冬山鄉冬山、補城、中山;蘇澳鎮港邊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廍後社區的日曆。本篇02
MOC_Id:
Culture_Place284588
Id:
284588
Title:
市中心的綠肺—中山公園
Description:
2018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東門、梅洲、七張、進士、復興、擺厘;羅東鎮漢民、集祥里;蘇澳鎮福德;礁溪鄉大義、德陽;以及頭城鎮下埔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集祥社區的日曆。本篇五月五日的主題是「
好吃的七張蔥蒜生物、生態與環境
MOC_Id:
Culture_Object284300
Id:
284300
Title:
好吃的七張蔥蒜
Description:
2018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東門、梅洲、七張、進士、復興、擺厘;羅東鎮漢民、集祥里;蘇澳鎮福德;礁溪鄉大義、德陽;以及頭城鎮下埔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七張社區的日曆。本篇7月29日的主題是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404
Id:
276404
Title:
淡水在不同季節、風向對周圍環境影響 臺海使槎錄卷一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澹水,在磺山之下。日出,磺氣上騰,東風一發,感觸易病。雨則磺水入河,食之往往得病以死。七、八月,芒花飛颺入水,染疾益眾。風候與他處迥異,秋冬東風更盛。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790
Id:
280790
Title:
通草能使婦女通母乳 臺灣府志卷之四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通草 性能利水,兼能通乳竅,時人染以采色製花.
花語秋意─蘆葦草生物、生態與環境
MOC_Id:
Culture_Place284798
Id:
284798
Title:
花語秋意─蘆葦草
Description:
2018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東門、梅洲、七張、進士、復興、擺厘;羅東鎮漢民、集祥里;蘇澳鎮福德;礁溪鄉大義、德陽;以及頭城鎮下埔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下埔社區的日曆。本篇10月29日的主題
MOC_Id:
Culture_Object661977
Id:
661977
Title:
下水底寮福德祠-慶西祠V.S.榕樹
Description:
土地公廟的左前方有一棵大榕樹,根據訪談當地耆老劉志發先生口述,土地公大榕樹的前身是為十幾棵大楓樹,三十九年改建廟時才將之全部砍除,建廟完成後由當時村長林正源先生購買榕樹苗,請當地羅漢腳(單身漢)李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578
Id:
277578
Title:
南土多潮濕疾病,常發吐嘔霍亂,北人至南方任官常染病 南天痕卷九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即中原之地,亦舉以授張邦昌、劉裕而不自有者,誠以南土痺濕多疫、水險深昧,毒蛇匝地、聚蛟若雷,吐嘔霍亂,以時而發。同居中國,北人之吏於南者,猶以為病,況塞外來者,能堪此耶?
山頂上的奇觀生物、生態與環境
MOC_Id:
Culture_Object506310
Id:
506310
Title:
山頂上的奇觀
Description:
位於海拔大約三千公尺以上的山峰,也就是能高山的頂端,向東南方的花蓮港廳眺望,能夠看見整片的雲霧與壯闊的山林。至於地勢較低的木瓜溪(約兩千公尺處)等,以及遙遠的海岸山脈,都只能看到微小的景象。在此山
MOC_Id:
Culture_Object734121
Id:
734121
Title:
造林學原理(廖日京大學筆記)
Description:
日期:1950年9月29日-51年1月12日
封面書寫「1類○15」、「造林學原理」、「造林」、「軍校預訓班」、「廖日京」、「43.6.6起 43.6.11止 6日」,內頁多處印章「廖日京」及書
MOC_Id:
Culture_Object593372
Id:
593372
Title:
兒茶素藉由提升PP2A的活性以刺激人類間葉幹細胞進行骨分化
Description:
本論文作者衛聿柔,指導教授蔡東湖博士與洪士杰博士,出自國立陽明大傳統醫藥研究所碩士論文,發表於2003(民國92)年5月。內容敘述人類間葉幹細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
MOC_Id:
Culture_Object661452
Id:
661452
Title:
環評報告草率-海渡案被打回票剪報
Description:
請救救台中港區!「反海渡設廠行動聯盟」等團體發表聲明。 提供者:臺中市牛罵頭文化協進會 拍攝時間:民國87年4月15日(西元1998年4月15日)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382
Id:
280382
Title:
枸杞可平補潤肺、清肝、滋腎、益氣、生精 噶瑪蘭廳志卷六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枸杞:其實為地仙,其葉為天精草,其根為地骨皮.諺云:去家千里,不食枸杞.以甘州產、紅潤少核者良.平補潤肺、清肝、滋腎、益氣、生精.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文化行政據點
每年更新,33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3:38
文化部兒童文化館-主題閱讀區動畫書目
每年更新,79呂學榮 先生 | 02-85126470 | 2021-04-07 17:05:07
文化部徵選活動
每1日更新,24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5:00:19
文化部典藏目錄-圖像書籍類
每1年更新,2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25
文化部文化部施政計畫
每年更新,27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07
文化部
典藏目錄-書法類
每1年更新,20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6:52
文化部典藏目錄-雕塑類
每年更新,27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5:42
文化部查詢單一類別文化設施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189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24
文化部文化部附屬單位會計月報-作業基金
每1月更新,24鄭卉倢 小姐 | 02-85126646 | 2023-08-02 20:54:45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地理
每周更新,41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31:59
文化部
國內佛學團體網址連結一覽表
每1年更新,30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1:17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與地方考試文化行政類錄取人數統計
每年更新,26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1-04-07 16:57:58
文化部典藏目錄-貝類
每1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03
文化部在台蒙胞人數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27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16 16:03:31
文化部文化部藝文資源整合網之活動筆數統計
不定期更新,21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3:51
文化部
蒙藏文物展覽參觀人數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26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18-08-09 14:06:51
文化部文化部附屬單位半年結算-特別收入基金
每6月更新,14李 小姐 | 02-85126634 | 2023-08-01 10:09:36
文化部文化部-振興三倍券通訊交易適用業者名單
每1月更新,17葉舒文 小姐 | 02-85126571 | 2023-07-27 16:04:54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空間、地域與遷徙類
每1日更新,133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3-07-27 15:39:45
文化部典藏目錄-樹脂類
每年更新,2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50:59
文化部
典藏目錄-總統府移交類
每1年更新,2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8:01
文化部大陸藏僧來台弘法人次統計表
每1年更新,22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3:29
文化部典藏目錄-產業類
每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7:16
文化部西藏統計資料
每6月更新,24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9:01
文化部博物館
每1年更新,58葉純帆 小姐 | 02-8512-6330 | 2023-07-27 17:37:05
文化部
經緯度查詢附近文化設施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122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12
文化部文化部接受及支付補助金資料
每季更新,19姚劭融 小姐 | 02-85126614 | 2021-06-23 14:38:08
文化部蒙藏委員會內部各委員會、任務編組及財團法人之性別統計表
不定期更新更新,23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4:50
文化部典藏目錄-明信片類
每1年更新,20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38
文化部典藏目錄-兩棲類
每1年更新,2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8:26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