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英人物與團體@#@社會與政治@#@產業與經濟
「李梅英人物與團體@#@社會與政治@#@產業與經濟」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3-07-27 15:47:4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People296237 , 欄位Id的內容是296237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李梅英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李梅英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本篇為李梅英之採訪,觀看得到日本時代人們的移動軌跡,尤其包含二戰時期的空襲經驗、生活經驗,以及教育經驗。
家庭背景
1928年(昭和3年)3月25日出生,十一、二歲跟著父母親從新竹竹東搬過來。七、八歲時還在經驗日治時代。八歲在鳳林讀書。父親是從事修理手錶的行業,母親是家管。母親四、五歲時就去世了,後來父親有再娶。父母共生了兩女一男,和妹妹差一歲。和哥哥差四五、歲。哥哥是十五、六歲搬過來的。我搬來這裡後,在鳳林的日本學校讀四年級。日本打仗之後就放掉沒有讀,讀到四年級。二次大戰之後,就在家裡幫忙。但是我和哥哥都不會修手錶。哥哥十七歲時就開始工作,是公家機關的領薪階層。家中因為是修鐘錶的,其實沒有田地。生活僅能溫飽而已,薪水不多。
教育經驗
讀書的時候老師會帶去北林二村的神社(じんじゃ)參觀。那時候我讀鳳信國小,一邊是給日本人上的學校,一邊是臺灣人的學校。神社在節慶的時候會有裝飾,例如女兒節,乞食節。所以日本老師會在這個時候帶他們去神社。
工作經驗
小時候會去山上撿木柴。從山上挑著下來。一直挑,挑到山下,再挑回家。那時候都靠走路。木柴是要拿回來燒火用的。因為生很多小孩,所以用量更大。我會跟一個阿嬤上山,有時候是跟很多個附近的太太。沒有做過豐田玉。讀小學時,下課之後就直接回家幫忙工作,繼母很嚴格。回家要幫忙煮飯、煮菜、餵豬。不給出去玩,朋友要找她出去玩也不行。
戰爭經驗
同輩的日本女生會彼此聊天,並不曾被鄰居刁難。日本警察很嚴厲,以前的小孩子聽到都會怕。不像現在的警察。
在鳳林時曾遇過空襲,為了生命安全曾搬去山上住一年多,臺灣光復後才敢下山生活,「很怕死阿」。
那時候公公在水源地那邊有買一塊地,有種柿子和其他水果。鳳林鎮上的人都跑去那躲起來。也有作防空壕。鳳林街上也有。打仗打了一年多。大女兒在週歲時也遇空襲。還曾經半夜女兒抓著就趕快衝到防空洞裡。那時候老公正在當軍伕。那時候很多死人。所以要去幫忙抬因為空襲死掉的屍體。戰爭時期也沒辦法做什麼工作,只能務農,自己種自己吃。只要一有聲響,會有警報聲,幾聲就代表飛機要來了。空襲警報(くうしゅうけいほう)一響就要準備,表示飛機要來了,要趕快去防空壕躲起來。女兒兩歲時臺灣光復。光復的感受很好。生活比較穩定安全。
二二八事件發生時,我們還住在鳳林。那時候男生通通都跑去躲起來。張七郎三個父子被抓,他們半夜被抓,白天大家就都知道了。
雖然沒聽過其他人被抓。但這件事發生以後男生都跑去躲起來了。躲了好幾天。
空襲後還是習慣以地瓜為主食。那時候有配給,但米很少。只能吃其他東西填飽肚子。吃到後來小孩子看到地瓜就哭。婆婆跟兒子,公公跟另一個兒子去耕種。
婚姻生活
先生的名字是徐福金。是經過某個姓黃的人介紹結婚。(同母異父)去他家協助做師父、做鐘錶。
在鳳林結婚,在娘家對面租房子住。就在鳳義里後街。18歲生女兒,生完之後為了躲空襲搬去富源,待了三年多,之後再搬到關山住了三四年。
因為先生的哥哥要求,便再搬回豐田。在關山租房子生意不錯,所以屋主要把房子收回。要三、四千元。租在馬路上,車站旁邊。蝴蝶谷那個才幾百元。鳳林房子是娘家自宅。
因為沒有住的地方所以就一直搬。住富源時因為住屋旁邊有田,人家割完稻之後她就去種菜,多少能貼補家用。
她一共生七個,四女三男。老大老二在鳳林生的,是女生。三男在富源生的,四男關山生一個,五女也是。豐田再生一男一女。
孩子都差兩歲,因為都是吃母奶,很少差一歲。所以可以大的帶小的。她到現在還是會煮給她媳婦孫子和孩子吃,碗也是她洗。六、七歲就幫忙帶,煮飯,燒火。洗米。
參加豐田的社區大學和二十多位人一起去美國。十多年前。七十多歲。八天七夜。也去過深圳,珠海。也是社區大學。台灣去很多次。
對豐田最有感情,住了四五十年。26歲搬回豐田。親戚不在外地,就沒再回去看。
現在吃地瓜都吃到怕了。以前也沒有什麼野菜,都是地瓜葉,所以才會吃到怕。以前的蘿蔔乾都是吃完了明年又曬,因為客家人都是把那個菜,稻子割好就種。種好以後就曬,曬好以後三十幾瓶的話就等於今年的量。沒有菜就拿出來配。現在沒有人要吃。以前很會吃喔,三十多瓶一年就吃光。
作粄
在富源學做粄,都是跟隔壁鄰居學的。那些都是客家人所以跟他們學作。
習俗
公公會去求錢給大女兒戴,佛祖廟,比較好養,健康。16歲就不戴了。每年4月8日浴佛節那天要換繩子,舊的要燒掉。錢要拿到火爐那繞三圈。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96237&IndexCode=Culture_People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person/D65526A3-BE67-478D-AE18-2B50CEBE50E0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02T15:49:03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人物與團體@#@社會與政治@#@產業與經濟 。
MOC_Id
Culture_People296237
Id
296237
Title
李梅英
Description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李梅英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本篇為李梅英之採訪,觀看得到日本時代人們的移動軌跡,尤其包含二戰時期的空襲經驗、生活經驗,以及教育經驗。 家庭背景 1928年(昭和3年)3月25日出生,十一、二歲跟著父母親從新竹竹東搬過來。七、八歲時還在經驗日治時代。八歲在鳳林讀書。父親是從事修理手錶的行業,母親是家管。母親四、五歲時就去世了,後來父親有再娶。父母共生了兩女一男,和妹妹差一歲。和哥哥差四五、歲。哥哥是十五、六歲搬過來的。我搬來這裡後,在鳳林的日本學校讀四年級。日本打仗之後就放掉沒有讀,讀到四年級。二次大戰之後,就在家裡幫忙。但是我和哥哥都不會修手錶。哥哥十七歲時就開始工作,是公家機關的領薪階層。家中因為是修鐘錶的,其實沒有田地。生活僅能溫飽而已,薪水不多。 教育經驗 讀書的時候老師會帶去北林二村的神社(じんじゃ)參觀。那時候我讀鳳信國小,一邊是給日本人上的學校,一邊是臺灣人的學校。神社在節慶的時候會有裝飾,例如女兒節,乞食節。所以日本老師會在這個時候帶他們去神社。 工作經驗 小時候會去山上撿木柴。從山上挑著下來。一直挑,挑到山下,再挑回家。那時候都靠走路。木柴是要拿回來燒火用的。因為生很多小孩,所以用量更大。我會跟一個阿嬤上山,有時候是跟很多個附近的太太。沒有做過豐田玉。讀小學時,下課之後就直接回家幫忙工作,繼母很嚴格。回家要幫忙煮飯、煮菜、餵豬。不給出去玩,朋友要找她出去玩也不行。 戰爭經驗 同輩的日本女生會彼此聊天,並不曾被鄰居刁難。日本警察很嚴厲,以前的小孩子聽到都會怕。不像現在的警察。 在鳳林時曾遇過空襲,為了生命安全曾搬去山上住一年多,臺灣光復後才敢下山生活,「很怕死阿」。 那時候公公在水源地那邊有買一塊地,有種柿子和其他水果。鳳林鎮上的人都跑去那躲起來。也有作防空壕。鳳林街上也有。打仗打了一年多。大女兒在週歲時也遇空襲。還曾經半夜女兒抓著就趕快衝到防空洞裡。那時候老公正在當軍伕。那時候很多死人。所以要去幫忙抬因為空襲死掉的屍體。戰爭時期也沒辦法做什麼工作,只能務農,自己種自己吃。只要一有聲響,會有警報聲,幾聲就代表飛機要來了。空襲警報(くうしゅうけいほう)一響就要準備,表示飛機要來了,要趕快去防空壕躲起來。女兒兩歲時臺灣光復。光復的感受很好。生活比較穩定安全。 二二八事件發生時,我們還住在鳳林。那時候男生通通都跑去躲起來。張七郎三個父子被抓,他們半夜被抓,白天大家就都知道了。 雖然沒聽過其他人被抓。但這件事發生以後男生都跑去躲起來了。躲了好幾天。 空襲後還是習慣以地瓜為主食。那時候有配給,但米很少。只能吃其他東西填飽肚子。吃到後來小孩子看到地瓜就哭。婆婆跟兒子,公公跟另一個兒子去耕種。 婚姻生活 先生的名字是徐福金。是經過某個姓黃的人介紹結婚。(同母異父)去他家協助做師父、做鐘錶。 在鳳林結婚,在娘家對面租房子住。就在鳳義里後街。18歲生女兒,生完之後為了躲空襲搬去富源,待了三年多,之後再搬到關山住了三四年。 因為先生的哥哥要求,便再搬回豐田。在關山租房子生意不錯,所以屋主要把房子收回。要三、四千元。租在馬路上,車站旁邊。蝴蝶谷那個才幾百元。鳳林房子是娘家自宅。 因為沒有住的地方所以就一直搬。住富源時因為住屋旁邊有田,人家割完稻之後她就去種菜,多少能貼補家用。 她一共生七個,四女三男。老大老二在鳳林生的,是女生。三男在富源生的,四男關山生一個,五女也是。豐田再生一男一女。 孩子都差兩歲,因為都是吃母奶,很少差一歲。所以可以大的帶小的。她到現在還是會煮給她媳婦孫子和孩子吃,碗也是她洗。六、七歲就幫忙帶,煮飯,燒火。洗米。 參加豐田的社區大學和二十多位人一起去美國。十多年前。七十多歲。八天七夜。也去過深圳,珠海。也是社區大學。台灣去很多次。 對豐田最有感情,住了四五十年。26歲搬回豐田。親戚不在外地,就沒再回去看。 現在吃地瓜都吃到怕了。以前也沒有什麼野菜,都是地瓜葉,所以才會吃到怕。以前的蘿蔔乾都是吃完了明年又曬,因為客家人都是把那個菜,稻子割好就種。種好以後就曬,曬好以後三十幾瓶的話就等於今年的量。沒有菜就拿出來配。現在沒有人要吃。以前很會吃喔,三十多瓶一年就吃光。 作粄 在富源學做粄,都是跟隔壁鄰居學的。那些都是客家人所以跟他們學作。 習俗 公公會去求錢給大女兒戴,佛祖廟,比較好養,健康。16歲就不戴了。每年4月8日浴佛節那天要換繩子,舊的要燒掉。錢要拿到火爐那繞三圈。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
0
Keyword_Rights_2
-
0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02T15:49:03
Keyword_Subject_1
人物與團體@#@社會與政治@#@產業與經濟
「李梅英人物與團體@#@社會與政治@#@產業與經濟」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的其他資料
徐阿泍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218091
Id:
218091
Title:
徐阿泍
Description:
因為聽說花蓮比較好生活。徐阿泍5歲就隨父母坐船從蘇澳來到花蓮清水一帶的舊村(今福興村),新村(日治時期為清水)都是日本人住。據說以前這裡有很多菸仔間,她爸爸來花蓮之後就去幫日本人工作—種菸草,而後
MOC_Id:
Culture_People284257
Id:
284257
Title:
木工達人-林爺爺(林榮茂)
Description:
2018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東門、梅洲、七張、進士、復興、擺厘;羅東鎮漢民、集祥里;蘇澳鎮福德;礁溪鄉大義、德陽;以及頭城鎮下埔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漢民社區的日曆。本篇四月十六日的主題是
楊逞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160260
Id:
160260
Title:
楊逞
Description:
楊逞,字文麟,福建龍溪人,在康熙末年間,與翁應瑞、林克明、蔡麟等人渡海來台;從安平登陸,再北上至今雲林東部丘陵一帶定居,擇地開墾。楊逞以九芎林、林內、內林一帶為中心,先後開墾達千餘甲,命名離九芎林
棲居之所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126663
Id:
126663
Title:
棲居之所
Description:
眷村房舍是一長條戶戶相連的平房,窄窄的巷,相鄰的前院後院,相對的前門與後門,左右鄰居互相連通的天花板,隔間牆隔音不太好,大家比較沒有隱私,卻無形之間造就了鄰居間關係緊密互動的空間條件。進出村子必經的戶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830
Id:
280830
Title:
左良玉嘔血而死 偏安排日事蹟卷十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出城,面責良玉;良玉疾方劇,望城中火光,大哭曰:『予負袁公』!嘔血數升。是夜,死;秘不發喪,共推良玉子夢庚留後,急移兵東。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46
Id:
168546
Title:
鄒族邵群的男人與房屋
Description:
邵為鄒族的一支族,分佈於埔里社日月潭附近,水社及頭社等村人就是屬於這一群的。圖版所示,為水社的男人,其服裝與鄒族、布農族男人者幾全相同,其中三名手持弓箭。背後為此土著住家的一部份,其構造與其他地區的鄒
MOC_Id:
Culture_Object292909
Id:
292909
Title:
空襲時先收衣服
Description:
本篇圖像為貼布畫故事,為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藉由二手衣物剪碎以後,邀請長輩們透過拼貼的形式進行創作,將生命記憶猶深的畫面製作成藝術作品。畫中圖像為躲空襲的畫面。故事講述過去青年軍的訓練過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055
Id:
168055
Title:
木柵地區獵人(t-041)
Description:
本照片為湯姆生於1871年來臺時所拍,為正片。湯姆生於4月12日從拔馬(今臺南左鎮)步行前往木柵(今高雄內門木柵),到達村落時,受到熱烈歡迎。本照片可見為兩半身赤裸,胸掛裝飾物的男性獵人及一旁蹲於地上
聲景工作坊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Event732442
Id:
732442
Title:
聲景工作坊
Description:
竹東中央市場聲景田調:
【音檔總覽】
1. 綠色組
人群聲 / 磨刀聲 / 剁肉聲 / 超大聲叫賣 / 下棋聲
我們到了竹東很有名的市場,裡面有很多聲音,有摩托車聲,有剁肉聲,也有很多人
鄭步雲人物與團體@#@社會與政治
MOC_Id:
Culture_People594969
Id:
594969
Title:
鄭步雲
Description:
鄭步雲(1854-1916)原為「媽宮舉人」鄭步蟾的堂弟,後因轉嗣,而成親弟,曾隨兄長拜入陳維英門下,後考取生員,出任軍方的文職人員。1885年(光緒11年),法軍攻佔澎湖群島,鄭步雲當時為澎湖前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040
Id:
168040
Title:
20歲木柵平埔族女性(t-033)
Description:
本照片為湯姆生於1871年來臺時所拍,為正片。湯姆生於4月12日從拔馬(今臺南左鎮)步行前往木柵(今高雄內門木柵),到達村落時,受到熱烈歡迎。本照片為一綁有頭巾作為裝飾的20歲平埔族女性正面半身照,其
與部落居民合照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616
Id:
514616
Title:
與部落居民合照
Description:
《顧我洄瀾—花蓮歷史影像集》的作者葉柏強指出,此照片拍攝地點位在貓公部落(今豐濱鄉),應是日人前往東海岸觀光遊玩時與當地部落居民合照留影。藉由這張照片可知,當地海岸阿美族族人雖然還是居住在傳統的家
明禮國校師生合影留念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210
Id:
509210
Title:
明禮國校師生合影留念
Description:
此張照片為民國38年(1949)時所拍攝之明禮國校師生之合影。明禮國小,最早為臺東國語傳習所奇萊分教場,而後又隨著時代的改變,依序被更名為花蓮港公學校、明治公學校、明治國民學校、明禮國民學校、明禮
布農族巒社群的男人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25
Id:
168525
Title:
布農族巒社群的男人
Description:
濁水溪地區巒山社群的男人側面照,穿鞣皮製上衣,著麻布製的胸兜與腹袋。由一肩斜掛佩刀帶子。雙手戴黃銅製手鐲。
吳鳴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594057
Id:
594057
Title:
吳鳴
Description:
此照片中為作家吳鳴。吳鳴本名彭明輝,民國48年(1959)出生,畢業於東海大學歷史系,政治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曾任《聯合文學》執行主編、叢書主任、《聯合報》編輯,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專任教授
MOC_Id:
Culture_Object278083
Id:
278083
Title:
潘因瘴且急於餉絀而生病 張文襄公選集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潘疊電餉缺,本省款月僅二萬餘,至協餉四萬罕解,賞卹更無出,情詞危苦。蘇提欲收散勇為用,而為餉所困、岑亦憂無餉。竊謂援臺,惟有爭越。內地增百營,不如關外增十營;內地用餉百萬,不如關外用餉十萬。仰懇敕
MOC_Id:
Culture_People683302
Id:
683302
Title:
鄭泰隆-談父親與燕華樓大旅社
Description:
本照片為蔡金蓉於2021年(民國110年)所拍攝,鄭泰隆是燕華樓大旅社第二代老闆,也是榮民二代。1961年生(民國50年次)。
根據鄭泰隆的說明,燕華樓大旅社建於1968年(民國57年),197
MOC_Id:
Culture_Object279149
Id:
279149
Title:
張獻忠遭劉進忠軍射殺身亡,後其埋葬處周圍長異草,人碰觸到就會生病 鹿樵紀聞卷中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九月,賊屠順慶,進屯西充;大治舟楫,將悉殺川兵而入楚。諸將中惟劉進忠收川兵最眾,懼而來降。肅王自保寧進兵,使大將雅布蘭與進忠輕騎覘賊,直造營門,僅隔一河。黃虎初不為備,聞兵至,猶以為他寇,身衣蟒半
MOC_Id:
Culture_Event222157
Id:
222157
Title:
朝日組門前合影。前排正中央為古賀朝一郎,後排身高最高者為林桂興
Description:
大正8年8月(1919年)林桂興離開台東來到花蓮港,雖然換了新東家,但仍在同一個企業集團裡面,老闆就是當時著名的企業家梅野清太。照片前排正中央的古賀朝一郎為朝日組總經理,根據大正15年(1926年)的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479
Id:
276479
Title:
閩粵人較客人適宜台灣環境,不受瘴癘之氣侵襲 臺游日記卷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曰:「前者事此矣,而士卒死於瘴癘者相枕籍,子亦未聞之乎」?曰:「此用客軍之失也,役閩粵人則無患矣。今之宜蘭縣,昔之蛤仔難也,漳人吳沙實始闢之。埔裏諸社亦用潮民私墾,遂成沃壤。水土既習,瘴毒不能為烖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951
Id:
280951
Title:
錢美恭生病仍趕山路,只能邊走邊休息 小腆紀傳補遺目錄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遂於癸卯(一六六三)秋,由江、廣抵廣南;病痁,力疾行山徑,十步九頓。
MOC_Id:
Culture_Object296613
Id:
296613
Title:
羅清吉貼布畫故事
Description:
本篇圖像為貼布畫故事,為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藉由二手衣物剪碎以後,邀請長輩們透過拼貼的形式進行創作,將生命記憶猶深的畫面製作成藝術作品。畫中圖像為故事主人的妻子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到街上賣
MOC_Id:
Culture_Event222130
Id:
222130
Title:
棒球比賽正式開始前的入場式,背對鏡頭者為江口良三郎廳長
Description:
拍攝年代在江口良三郎逝世之前,背對鏡頭者為江口良三郎廳長,前面四隊為當時花蓮港的各棒球隊,目前只能從球衣上的字樣分辨出左起第二隊為商工隊。大正9年(1920)9月,江口良三郎擔任第五任花蓮港廳長,自大
薄柔纜醫師全家福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513176
Id:
513176
Title:
薄柔纜醫師全家福
Description:
這張照片拍攝於1972年(民國61年),花蓮門諾醫院創辦人薄柔纜醫師的全家福合照。薄柔纜醫師在臺灣收養了三個韓戰孤兒,左二男子即為薄柔纜醫師(Roland Peter Brown)。1953年(民
MOC_Id:
Culture_Object278029
Id:
278029
Title:
沈佺期往臺灣,累徵不就,以醫藥濟人 廈門志卷十三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沈佺期,字雲又,號復齋;南安人.崇禎十五年壬午舉人,明年成進士,授吏部郎中.唐王召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福州破,遯跡廈門.後往臺灣,累徵不就,以醫藥濟人.所著詩文集,卓然名家.居二十餘年,卒(「泉州
龍門洪明庭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321647
Id:
321647
Title:
龍門洪明庭
Description:
洪明庭(1857-1926),又名瑞徵,亦寫成明廷,湖西鄉龍門村人。《澎湖縣誌-人物志》暨《湖西鄉志-人物志》稱其生於咸豐9年(1859),大正15年(1926)9月歿。依據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明治
鄒族的樂器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47
Id:
168547
Title:
鄒族的樂器
Description:
此族樂器有弓琴、笛子、鼻蕭、及囗琴等。右端女人持弓琴,其旁男人吹竹笛,再其次男人吹鼻蕭,左端女人吹彈囗琴。這些是達邦社人,男人穿固有衣裳,但女人的上衣及有花草紋飾的圍裙是最近受日本影響的變式。臺灣土著
MOC_Id:
Culture_Object281132
Id:
281132
Title:
范邦幹因感冒而死亡 臺案彙錄乙集卷三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正在解審間,據署閩縣任沈鍇申報,該參員范邦幹染患感冒病症,醫治無效,於道光八年四月二十六日在省身故,出具印結申送到司,議擬詳請覆奏前來。
鄒族的獸骨亭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40
Id:
168540
Title:
鄒族的獸骨亭
Description:
阿里山群圖富雅社的獸骨亭。每戶各設有此類獸骨亭,皆在住家之前。亭內有架子,成排陳列所獵獲野獸頭骨。此族習慣,每次狩獵,均供奉野獸頭顱以祭祖,祭祀完畢後即將頭骨收藏亭內,予以永久保存。Tebura系統土
MOC_Id:
Culture_Object278483
Id:
278483
Title:
辜湯純妻林氏,辜逝伺姑,姑病重,林氏刲股和藥,願減己壽,以增姑壽 重修臺灣縣志卷十一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辜湯純妻林氏,年二十而湯純卒。無子,撫其媵二子為己子。事姑能孝。姑病篤,刲股和藥,籲天減算,以益姑壽;病果痊,延五年乃卒。里閈稱為辜孝婦。雍正五年,祀節孝祠。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典藏目錄-歷史類
每1年更新,2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3:35
文化部獨立音樂
每日更新,27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7:26
文化部典藏目錄-醫療衛生類
每年更新,21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9:55
文化部其他藝文資訊
每1日更新,25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3:29
文化部文化部主管政府捐助財團法人清冊
每年更新,23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2:45
文化部
藝術村
不定期更新更新,19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54:16
文化部文化部動漫新書快訊
每年更新,23朱小姐 | 0285126462 | 2021-04-07 17:05:22
文化部最新蒙藏重要訊息
每月更新,24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09 14:24:58
文化部文化部附屬單位會計月報-特別收入基金
每1月更新,18李 小姐 | 02-85126634 | 2023-08-10 13:42:05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電影
每周更新,81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40:27
文化部
典藏目錄-書籍類
每年更新,21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7:53:34
文化部舞蹈表演資訊
每1日更新,66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4:21
文化部藝文活動-主題推薦
每月更新,27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6:39
文化部典藏目錄-水彩畫類
每1年更新,19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6:00
文化部藝文活動-所有類別
每1日更新,152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6:17
文化部
文化部高等教育推廣教育中心名錄
每年更新,24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1-04-07 16:57:59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教育
每周更新,27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20:48
文化部典藏目錄-哺乳類
每1年更新,2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4:08
文化部典藏目錄-觀念藝術類
每年更新,1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26:36
文化部蒙藏委員會內部訓練出席人數性別統計
不更新更新,16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4 10:33:41
文化部
典藏目錄-飲食用具類
每1年更新,2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0:46
文化部典藏目錄-報紙類
每1年更新,1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53
文化部兒童文化館-主題閱讀區動畫書目
每年更新,78呂學榮 先生 | 02-85126470 | 2021-04-07 17:05:07
文化部文化部訴願案件收辦統計
每1年更新,20陳純美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2:17
文化部文化部施政計畫
每年更新,23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07
文化部
典藏目錄-木材類
每1年更新,19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3:05
文化部文化部典藏網類別統計
每1年更新,17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6 | 2023-07-27 15:32:57
文化部蒙藏籍學生蒙藏語文班上課人數統計表
每6月更新,23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3-07-28 14:47:19
文化部文化部獎補助-報名資訊
每1年更新,19林先生 | 0422295848#665 | 2023-07-28 16:42:47
文化部行政院文化獎得獎名單
每年更新,23汪孟哲 小姐 | (02)8512-6792 | 2021-04-07 17:05:23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