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資料集資料預覽頁面-台灣資料通彙整
資料集名稱: |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 |
服務分類: | 公共資訊 |
檔案格式: | JSON |
資料分頁預覽: | |
編碼格式: | UTF-8 |
資料集類型: | 系統介接程式 |
資料集描述: |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收存系統」人物與團體類之素材,包含素材之數位物件、內容描述、基本資訊等。 |
主要欄位說明: | MOC_Id(記憶庫識別號);Id(來源端識別號);Title(標題);Description(描述文字);Keyword_Des_Rights_2(描述文字授權);ImageUrl(數位物件URL);Keyword_Rights_2(數位物件授權);MOC_Url(記憶庫素材詳細頁URL);Original_Url(原始資料URL);Keyword_Format(數位物件檔案類型);LastUpdateTime(最後更新時間);Keyword_Subject_1(主題分類) |
提供機關: | 文化部 |
更新頻率: | 每1日 |
授權方式: |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 |
相關網址: | |
計費方式: | 免費 |
提供機關聯絡人姓名: | 林千筠 小姐 |
提供機關聯絡人電話: | 02-85126685 |
上架日期: | 2021-04-23 00:00:00 |
詮釋資料更新時間: | 2023-07-27 15:47:49 |
備註: | 符合OAS標準之API說明文件網址 : https://memory.culture.tw/openapi/api/specification |
資料量: | 1 |
資料頁面預覽- 第 279 頁, 第4171~4185筆
顏氏家族及其姻親人物與團體
#4171/4713MOC_Id - Culture_Object258734
Id - 258734
Title - 顏氏家族及其姻親
Description - 「顏氏家族及其姻親」照片,拍攝時間為1930年代(昭和5-14年間),拍攝地點在基隆陋園內家祠。顏氏家族,為「臺灣五大家」中的基隆顏家;相異於其他4大家族以「大地主」身分發跡,顏家在歷史舞台上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張朝發與吳芋萱人物與團體
#4172/4713MOC_Id - Culture_Place233888
Id - 233888
Title - 張朝發與吳芋萱
Description - 1938年(民國27年)移民到花蓮的張朝發一家,正好趕上菸草種植的全盛時期。張家從日本時代搬到花蓮就開始種植菸草,一直到民國50幾年菸葉沒落才停種。張家種植菸草的歷史有二十幾年,甚至是當時少數擁有兩家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和吳芋萱相依為命,住永興村的阿嬤人物與團體
#4173/4713MOC_Id - Culture_Place233887
Id - 233887
Title - 和吳芋萱相依為命,住永興村的阿嬤
Description - 吳芋萱於民國32年在苗栗出生,因為生母重男輕女,吳芋萱出生第二天就被賣到新竹新埔,生母將賣掉她的三萬六,用來買奶粉給沒有奶水吃的哥哥。在吳3歲時,養父就帶她來永興村,後來生父母家也搬到花蓮,住在稻香村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富源老師(最後一排男生)前往南洋當兵前合影人物與團體
#4174/4713MOC_Id - Culture_Place233886
Id - 233886
Title - 富源老師(最後一排男生)前往南洋當兵前合影
Description - 王裕德讀吉野小學三年級時,富源老師(最後一排男生)要前往南洋當兵,出發前與全班同學的合照,老師當兵後下落不明。王裕德的父母都受日本教育,可以跟日本人溝通,這也成為王裕德和他的姊姊,是村裡少數跟日本人一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謝錦標兩個兒子,端著飯跑到鄰居家吃飯人物與團體
#4175/4713MOC_Id - Culture_Place233883
Id - 233883
Title - 謝錦標兩個兒子,端著飯跑到鄰居家吃飯
Description - 民國56年(西元1967年),在竹篙厝謝錦標自宅左側鄰居家,他的兩個兒子,端著飯跑到鄰居家吃飯。吉安社區早期在日本移民村時期移入只有八戶人家,房舍以蛇木為柱、檳榔樹幹為樑、芒草或者肥料袋為璧、上覆茅草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
謝錦標竹篙厝家屋前人物與團體
#4176/4713MOC_Id - Culture_Place233882
Id - 233882
Title - 謝錦標竹篙厝家屋前
Description - 民國53-54年,謝錦標竹篙厝家屋前。謝家第五個小弟(第2排,右4),當兵請假回來玩,所拍的全家福。後排右2為謝錦標。第2排左3的大妹,因為覺得自己很醜,才把自己塗成藍色。竹篙厝共有四列,因為巷弄小且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林月英日本時代的照片人物與團體
#4177/4713MOC_Id - Culture_Place233872
Id - 233872
Title - 林月英日本時代的照片
Description - 林月英的母親與日本人關係良好,家中還保留著身穿和服的家庭合照。當時日本軍人們會來家裡洗澡、吃地瓜、補衣服,也會帶牛奶餅給母親。因為哥哥在外地唸書,長期不在家,母親就把日本軍人們當孩子在照顧。母親要出遠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昭和19年(1944年),邱玉蘭田浦國小畢業照人物與團體
#4178/4713MOC_Id - Culture_Place233869
Id - 233869
Title - 昭和19年(1944年),邱玉蘭田浦國小畢業照
Description - 在玉蘭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當時荳蘭國小的校長中條福安,會到玉蘭的雜貨店買海帶、味增、小魚乾等東西,校長看到玉蘭就會「他嗎苟桑,他嗎苟桑」高興地喊著她的日本名字—「玉蘭」的意思。玉蘭也很開心校長會來到她家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游烏秋拍下洗澡中的孩子人物與團體
#4179/4713MOC_Id - Culture_Place233855
Id - 233855
Title - 游烏秋拍下洗澡中的孩子
Description - 約民國51年,林阿綢的老公游烏秋做工程回來,小孩正在洗澡,聽到爸爸的聲音,就跑出來叫爸爸,游就拿拍工程用的相機,拍下照片。如今,林阿綢說先生民國86年去世後她想開很多,不那麼拼命了。雖然阿綢不會寫字,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林阿綢大兒子(左四)參加太昌國小運動會賽跑人物與團體
#4180/4713MOC_Id - Culture_Place233854
Id - 233854
Title - 林阿綢大兒子(左四)參加太昌國小運動會賽跑
Description - 林阿綢的大兒子(左四跑步的人)運動會賽跑,跑第一名。父親游烏秋拍下抵達終點的那一刻。阿綢婚後也一直拼命工作,在20幾歲的時候曾經騎一台YAMAHA機車,載菜去中華市場賣菜,前一天晚上6、7點時去菜園拔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
林阿綢與先生游烏秋合照人物與團體
#4181/4713MOC_Id - Culture_Place233853
Id - 233853
Title - 林阿綢與先生游烏秋合照
Description - 阿綢的先生游烏秋,民國23年出生,排行老五,媽媽很早就去世了,家中的五個兒子都由游爸爸帶大。阿綢老公的三哥從宜蘭圓山過來花蓮工作,阿綢的老公也就跟著來花蓮做公路局工程的工作。當時要結婚,老公的三哥沒辦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十一月:Baga會跳舞的手-淳手工坊人物與團體
#4182/4713MOC_Id - Culture_Object222386
Id - 222386
Title - 十一月:Baga會跳舞的手-淳手工坊
Description - 淳安麵包工作室的經營人淳安把工作室命名為「淳手工坊」,強調食物透過雙手做出來,盡量不添加化學顏料。淳安姐曾在豐田開過麵包店,但在外營業必須迎合顧客需求來製作食物,這與她原來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太一致,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十月:Lukus Kuhung的縫紉地方人物與團體
#4183/4713MOC_Id - Culture_Object222385
Id - 222385
Title - 十月:Lukus Kuhung的縫紉地方
Description - 出生在支亞干的Kuhung,年輕時就對縫紉有興趣。她在支亞干有自己的工作室,是2017年五月整理出來的,就蓋在家的旁邊,也能夠就近照顧家人。工作室有一張照片,是她唯一一張她母親的照片。她的母親在她年幼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九月:mbiyax早安你好支亞干-支亞干早餐店人物與團體
#4184/4713MOC_Id - Culture_Object222384
Id - 222384
Title - 九月:mbiyax早安你好支亞干-支亞干早餐店
Description - 走進支亞干部落,一定很難忽視位於第九鄰十字路口的「支亞干早餐店」,乾淨的白牆貼上綠色的貼花,老式的木頭窗框加上毛玻璃,五張四方桌按上編號,早餐店的外牆讓部落舉辦活動時貼上各式海報及訊息,店裡的牆上也有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七月:Tnsamat狩獵-我的獵物不臭人物與團體
#4185/4713MOC_Id - Culture_Object222382
Id - 222382
Title - 七月:Tnsamat狩獵-我的獵物不臭
Description - Tama今年60歲,他從小學五年級開始跟祖父一起上山,至今打獵生涯已49年了,儘管那時候要讀書,還是充分利用課餘的時間跟著祖父學習狩獵。Tama說上山前必須帶檳榔、米酒和菸,向祖靈祈求打到好的獵物,這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典藏目錄-素描類
每年更新,2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0:59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經濟
每周更新,67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23:26
文化部博物館
每1年更新,83葉純帆 小姐 | 02-8512-6330 | 2023-07-27 17:37:05
文化部典藏目錄-藻類
每年更新,2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5:45:10
文化部藝文活動筆數統計
每1年更新,25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6 16:46:38
文化部
蒙古統計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26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8:43
文化部蒙藏族輔導成果統計表
每1年更新,24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5:31
文化部街頭藝人資訊
每1年更新,830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6 16:32:42
文化部特色圖書館
每年更新,109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3:12
文化部文化部附屬單位會計月報-作業基金
每1月更新,28鄭卉倢 小姐 | 02-85126646 | 2023-08-02 20:54:45
文化部
典藏目錄-書籍類
每年更新,2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7:53:34
文化部兒童文化館-繪本花園動畫書目
每年更新,107呂學榮 先生 | 02-85126470 | 2021-04-07 17:05:10
文化部文化部附屬單位半年結算-作業基金
每6月更新,20鄭卉倢 小姐 | 02-85126646 | 2023-07-26 12:11:09
文化部典藏目錄-化石類
每年更新,2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7:51:50
文化部典藏目錄-貨幣類
每1年更新,2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53
文化部
典藏目錄-皮革類
每年更新,26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6:52
文化部綜藝活動
每1日更新,46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5:03:19
文化部內外蒙古資訊查詢網址一覽表
每年更新,26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16 16:08:57
文化部兒童文化館-聽書(有聲書)書目
每年更新,34呂學榮 先生 | 02-85126470 | 2021-04-07 16:57:57
文化部文化部典藏網類別統計
每1年更新,2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6 | 2023-07-27 15:32:57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電影
每周更新,97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40:27
文化部徵選活動
每1日更新,28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5:00:19
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臉書瀏覽人數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21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18-08-09 14:17:09
文化部典藏目錄-書法類
每1年更新,2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6:52
文化部典藏目錄-複合媒材類
每1年更新,29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3:57
文化部
典藏目錄-交通運輸與通訊類
每1年更新,30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9:59
文化部演唱會
每1日更新,25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4:50
文化部查詢單一文化設施詳細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24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2:09
文化部典藏目錄-照片與相簿類
每年更新,26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7:57:08
文化部典藏目錄-金屬類
每年更新,26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7:25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