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黃來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彭黃來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3-07-27 15:47:4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People283166 , 欄位Id的內容是283166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彭黃來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彭黃來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彭黃來為國共內戰影響下,跨洋遷徙來到台灣東部的廣東籍移民。其遷來時間為1946年左右,由於當時候國共馬上又發生戰爭,先生擔憂被抓兵,聽聞親人在台灣東部開墾,便與妻子約好一起搭船來到台灣東部。但遺憾的是,先生在路途中過世,最終只有彭黃來順利的來到豐田定居。
廣東省,揭西縣,五雲鎮流平村:西元1927年(民國16年~民國35年)
現居豐裡村民族街上的彭黃來女士原是廣東揭西縣五雲鎮流平村人(距離廣州有400公里),據彭黃來回憶,在流平村,幾乎全村都姓黃。
彭黃來的童年以及年輕時期都在大陸廣東省廣州度過,那時中國的社會風氣普遍認為女生不用讀書,就算讀,也不大需要、最好不要讀得太高,因為對那時候的女生來說,讀書是為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況且對那個時代來說,讀得太多,會被認為難以駕馭,會嫁不出去,所以那個年代的女性教育程度多半低於男性,加上那時廣州也沒有實施強制要求全國民都得接受義務教育的政策,彭黃來因此也就沒有讀書上學,一直到18歲嫁人為止,彭黃來都是待在家裡,據她回想起來,那些年裡真的是在「當小姐」,與後來墾荒的生活比起來,算是很輕鬆的。
光復第二年,因為國共內戰,村裡小道消息很多,整個村子人心惶惶,加上光復初期當兵被徵調來台灣的大伯,在家書中多次提及居住在台灣的生活不錯,前景看好,因此當時21歲的彭黃來,就在光復第二年跟丈夫、小叔等四個人一起從廣東搭船到台灣,那時有能力離開大陸的大概都逃跑了,然而彭黃來的兩個兄弟卻沒走掉,被留在廣東。(原先在廣東是賣鹽的工作)
台灣,花蓮縣,壽豐鄉豐裡村:西元1946年(民國35年 )~
在光復初期,從廣東搭船到台灣是一件極度辛苦的事,光是搭船在海上航行就要花上很多的時間,但是對於彭黃來女士一家人來說,為了穩定的生活、安定工作的機會,即使坐船需要花上4、5天,甚至將近一週的時間,也要來台灣。
經過了漫長的旅程,彭黃來一家人從高雄港上岸,踏上台灣的土地。那時正是西元1946年(民國35年)的3月,台灣才剛光復,對彭黃來一家人來說,戰後百廢待舉的台灣就像是一片新天地,一片充滿了工作機會的新大陸。
剛到高雄的彭黃來一家人,只知道要到花蓮找大伯,卻沒錢搭車,一行人只好從高雄一路走過大半個台灣來到花蓮,這件事具體體現了客家民族刻苦勤奮、不畏艱難、不屈不撓努力求生存的精神。據彭黃來回憶那一段艱苦的旅程,一路上需得不斷求借他人屋簷休息,有些人家看這樣一家人辛辛苦苦地舉家遷徙,會相當體貼地提供地方讓他們休息,她還記得在屏東一戶人家屋簷下休息時,那家人好心的送了他們二包米,好在路上吃。
後來,彭黃來一家人終於抵達了花蓮與大伯會合。彭黃來回憶,剛到台灣時,由於是外地人,又是新來乍到,大概都是作些幫人煮飯、做工,打雜的細瑣工作,直到待了一段時間,累積了一些人脈、資源、經濟基礎後,才開始有些比較賺錢的工作。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他們抵達台灣的這一年7月,彭女士的第一任丈夫就因為水土不服往生了,那時,彭黃來才20歲出頭。後來,彭黃來去大富一位老師家幫傭,做了7、8年才又嫁給第二任徐先生,是新竹湖口人,夫婦後來育有3個兒子、3個女兒。彭黃來還曾經在豐山村的糖廠會社種過甘蔗,也曾在鳳梨工廠工作過。
到了西元1958年(民國47年),由於溫妮颱風的侵襲,把他們所居住的日式房子給摧毀了,當時媳婦的小孩永光剛出生,而彭黃來自己的小孩卻因此往生了。
天災不只摧毀了居住的地方,還帶走了一個孩子的生命,令彭黃來心疼了一輩子。雖然已經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然而天下父母心,聊到這一段的時候,彭黃來依然極度地不捨和難過。
彭黃妹的孫子永光、美華、美琴都在這間日式老屋出生,後來在豐裡村中山路一帶蓋了新房子,做一些雜貨生意,最小的孫子永明就是出生在這裡,夫家大兒子在大街上賣豬肉、雜貨,最後還開了碾米廠。
每年,彭黃來一家都還有著返鄉掛紙的習俗,會回湖口炎山祭祖、做風水,據說一次都要請65桌,聲勢龐大。近年有機會回去廣東老家看看,哥哥還在老家揭西,弟弟則是在廣州市,發展得相當不錯,已經從華南機械廠退休。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83166&IndexCode=Culture_People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person/8923A674-E9C0-4DDB-83E6-C29B3CDC7557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02T15:49:03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
MOC_Id
Culture_People283166
Id
283166
Title
彭黃來
Description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彭黃來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彭黃來為國共內戰影響下,跨洋遷徙來到台灣東部的廣東籍移民。其遷來時間為1946年左右,由於當時候國共馬上又發生戰爭,先生擔憂被抓兵,聽聞親人在台灣東部開墾,便與妻子約好一起搭船來到台灣東部。但遺憾的是,先生在路途中過世,最終只有彭黃來順利的來到豐田定居。 廣東省,揭西縣,五雲鎮流平村:西元1927年(民國16年~民國35年) 現居豐裡村民族街上的彭黃來女士原是廣東揭西縣五雲鎮流平村人(距離廣州有400公里),據彭黃來回憶,在流平村,幾乎全村都姓黃。 彭黃來的童年以及年輕時期都在大陸廣東省廣州度過,那時中國的社會風氣普遍認為女生不用讀書,就算讀,也不大需要、最好不要讀得太高,因為對那時候的女生來說,讀書是為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況且對那個時代來說,讀得太多,會被認為難以駕馭,會嫁不出去,所以那個年代的女性教育程度多半低於男性,加上那時廣州也沒有實施強制要求全國民都得接受義務教育的政策,彭黃來因此也就沒有讀書上學,一直到18歲嫁人為止,彭黃來都是待在家裡,據她回想起來,那些年裡真的是在「當小姐」,與後來墾荒的生活比起來,算是很輕鬆的。 光復第二年,因為國共內戰,村裡小道消息很多,整個村子人心惶惶,加上光復初期當兵被徵調來台灣的大伯,在家書中多次提及居住在台灣的生活不錯,前景看好,因此當時21歲的彭黃來,就在光復第二年跟丈夫、小叔等四個人一起從廣東搭船到台灣,那時有能力離開大陸的大概都逃跑了,然而彭黃來的兩個兄弟卻沒走掉,被留在廣東。(原先在廣東是賣鹽的工作) 台灣,花蓮縣,壽豐鄉豐裡村:西元1946年(民國35年 )~ 在光復初期,從廣東搭船到台灣是一件極度辛苦的事,光是搭船在海上航行就要花上很多的時間,但是對於彭黃來女士一家人來說,為了穩定的生活、安定工作的機會,即使坐船需要花上4、5天,甚至將近一週的時間,也要來台灣。 經過了漫長的旅程,彭黃來一家人從高雄港上岸,踏上台灣的土地。那時正是西元1946年(民國35年)的3月,台灣才剛光復,對彭黃來一家人來說,戰後百廢待舉的台灣就像是一片新天地,一片充滿了工作機會的新大陸。 剛到高雄的彭黃來一家人,只知道要到花蓮找大伯,卻沒錢搭車,一行人只好從高雄一路走過大半個台灣來到花蓮,這件事具體體現了客家民族刻苦勤奮、不畏艱難、不屈不撓努力求生存的精神。據彭黃來回憶那一段艱苦的旅程,一路上需得不斷求借他人屋簷休息,有些人家看這樣一家人辛辛苦苦地舉家遷徙,會相當體貼地提供地方讓他們休息,她還記得在屏東一戶人家屋簷下休息時,那家人好心的送了他們二包米,好在路上吃。 後來,彭黃來一家人終於抵達了花蓮與大伯會合。彭黃來回憶,剛到台灣時,由於是外地人,又是新來乍到,大概都是作些幫人煮飯、做工,打雜的細瑣工作,直到待了一段時間,累積了一些人脈、資源、經濟基礎後,才開始有些比較賺錢的工作。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他們抵達台灣的這一年7月,彭女士的第一任丈夫就因為水土不服往生了,那時,彭黃來才20歲出頭。後來,彭黃來去大富一位老師家幫傭,做了7、8年才又嫁給第二任徐先生,是新竹湖口人,夫婦後來育有3個兒子、3個女兒。彭黃來還曾經在豐山村的糖廠會社種過甘蔗,也曾在鳳梨工廠工作過。 到了西元1958年(民國47年),由於溫妮颱風的侵襲,把他們所居住的日式房子給摧毀了,當時媳婦的小孩永光剛出生,而彭黃來自己的小孩卻因此往生了。 天災不只摧毀了居住的地方,還帶走了一個孩子的生命,令彭黃來心疼了一輩子。雖然已經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然而天下父母心,聊到這一段的時候,彭黃來依然極度地不捨和難過。 彭黃妹的孫子永光、美華、美琴都在這間日式老屋出生,後來在豐裡村中山路一帶蓋了新房子,做一些雜貨生意,最小的孫子永明就是出生在這裡,夫家大兒子在大街上賣豬肉、雜貨,最後還開了碾米廠。 每年,彭黃來一家都還有著返鄉掛紙的習俗,會回湖口炎山祭祖、做風水,據說一次都要請65桌,聲勢龐大。近年有機會回去廣東老家看看,哥哥還在老家揭西,弟弟則是在廣州市,發展得相當不錯,已經從華南機械廠退休。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
0
Keyword_Rights_2
-
0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02T15:49:03
Keyword_Subject_1
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彭黃來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的其他資料
樂生院病童遊戲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Event649608
Id:
649608
Title:
樂生院病童遊戲
Description:
本照片為樂生院院民兒童進行遊戲時所攝,收錄於樂生療養院1963年編的《癩病防治十年》,圖中可見樂生院收容的病童正在進行遊戲、玩樂。
從日本政府的「癩預防法」開始,對於漢生病患者採取強制的隔離治療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77
Id:
168577
Title:
鄒族魯富都群的女人
Description:
魯富都群的女人側面照,頭纏黑布,著固有的胸兜,外穿新傳進來的現代上衣。
MOC_Id:
Culture_Object321842
Id:
321842
Title:
石泉養善堂堂主與正鸞手-許登岸
Description:
許登岸,澎湖石泉人,本名許仕,字志道,又名超然,生於咸豐5年(1855),卒於昭和2年(1927)。許登岸年輕時幾次尋求科舉功名均不得志,遂開館受徒以塾師為業,其足跡遍及鎖港、山水、鐵線等地。光緒
MOC_Id:
Culture_Object265118
Id:
265118
Title:
陸光三村的老榕樹-桃園縣眷村故事館調查研究暨細部設計案期末報告書
Description:
此為林志瑞建築師事務所於民國101年(2012)11月16日就桃園縣政府文化局龜山眷村故事館的歷史跟陸光三村的連結性及共同記憶記入並融入設計中所提的《桃園縣眷村故事館調查研究暨細部設計案期末報告書
MOC_Id:
Culture_Object279623
Id:
279623
Title:
劉銘傳因雙耳聾、左眼盲、身體不適請假 李文忠公選集第五冊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傳兩耳聾閉,左目早廢,僅剩右目一線之光,畏見風日,兼之入秋家中又復死亡相繼,憂鬱氣結,肝風愈重,左邊手足麻木,難以行動,庶民食毛踐土尚思報國,身受厚恩,何能漠視國事?接前敵電,不勝憤懣,無奈病難速
MOC_Id:
Culture_Event659221
Id:
659221
Title:
國軍北投醫院精神病患打板羽球
Description:
此張照片為國軍北投醫院精神病科病患打板羽球,攝於1962年。
北投醫院的院舍經過10年的使用雖然有點破舊,設備卻是很完善,娛樂室、拚乓球室、閱報室、職業治療、體育治療、電療、胰島素休克治療,尤其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681
Id:
277681
Title:
石得寶駐岐萊巡防勤謹,積勞感瘴病故 臺東州采訪冊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石得寶,先由湖南出師江、皖,積功洊保花翎總兵銜、儘先補用副將果勇巴圖魯.同治十三年,幫帶福靖前營攻勦史斗社番出力.光緒元年,管帶綏遠前旗,駐岐萊。巡防勤謹,積勞感瘴;六月,在營病故。
MOC_Id:
Culture_Object309667
Id:
309667
Title:
《澎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輯》第一屆〈澎湖望安小說家「阿Q之弟」—徐坤泉(1907—1954)〉
Description:
徐坤泉,生於日治明治40年(1907),民國43年(1954)因病去世,曾任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將軍澳當地人稱他為「泉仔」,著有三本風靡一時的小說:《可愛的仇人》、《暗礁》、《靈肉之道》及其他長篇小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092
Id:
277092
Title:
白鶴慶因感冒風寒而病歿 東溟奏稿卷之三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再署鳳山縣知縣、笨港縣丞白鶴慶,會督兵勇擊散賊匪,併拏獲凌遲逆首陳沖及匪夥,斬遣人犯多名,防守縣城無誤,方亂賊未平,日夕辛勤,感冒風寒,力疾辦公,及至首逆就捦,遂因疾歿於軍事。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479
Id:
276479
Title:
閩粵人較客人適宜台灣環境,不受瘴癘之氣侵襲 臺游日記卷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曰:「前者事此矣,而士卒死於瘴癘者相枕籍,子亦未聞之乎」?曰:「此用客軍之失也,役閩粵人則無患矣。今之宜蘭縣,昔之蛤仔難也,漳人吳沙實始闢之。埔裏諸社亦用潮民私墾,遂成沃壤。水土既習,瘴毒不能為烖
泰雅族奇那濟群的男女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384
Id:
168384
Title:
泰雅族奇那濟群的男女
Description:
泰雅族奇那濟群男女的樣貌與服裝。
雅美族的製陶程序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620
Id:
168620
Title:
雅美族的製陶程序
Description:
雅美族製陶的程序。圖為其周圍再加柴薪,將要點火時的情況。
排灣族巴包拔群來義社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428
Id:
168428
Title:
排灣族巴包拔群來義社
Description:
巴包拔群來義社村落。板岩所蓋的房屋,如街道似的成排並列。阿猴廳北部地區的排灣族村落的情況,大多與此相似。圖中枝葉茂密的那棵樹是種在頭目家前院的榕樹。
薛蒲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160259
Id:
160259
Title:
薛蒲
Description:
薛蒲,其父名薛珍允,福建省漳州府海澄縣人。康熙23年(1684)因施琅率兵攻臺之後,渡海來台開墾。康熙50年(1711),薛珍允歿,薛氏家族從原先臺郡府城一帶為根據地,對外進行土地拓墾,到了康熙末
MOC_Id:
Culture_People139324
Id:
139324
Title:
莒光地區指揮部指揮官黃緯才
Description:
莒光鄉舊名「白犬」,下轄東莒島(東犬)與西莒島(西犬),位處閩江口、平潭水域,為重要軍事據點。據《馬祖防衛三十年整建史》指出,白犬地區在1950年代初期由福建海上保安第一縱隊等10多個單位駐守,後
漂流散記(上)7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Event659298
Id:
659298
Title:
漂流散記(上)7
Description:
圖片流浪散記為戰地日記,1950年(民國39年)4月30日徐蜀龍於富國島完成寫作,徐蜀龍為中心新村住戶。
再不顧慮什麼,爬吧!拼命的爬,一直跑到敵人沒有追來了,還不敢停止休息,這時候我的身邊除了
MOC_Id:
Culture_Object279624
Id:
279624
Title:
傷口漸漸康復,但睡眠飲食仍然不正常 李文忠公選集第五冊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至蒙垂詢傷病情形,傷口已漸生肉,精神尚可勉支,惟眠食俱減,未能照常。
南屯公學校老師團體照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660437
Id:
660437
Title:
南屯公學校老師團體照
Description:
昭和14(1939)年南屯公學校第33屆畢業紀念冊摘錄之「穿著正裝文官制服的老師團體合照」。 臺中市南屯國民小學,初設於日治時期明治31(1898)年12月,當時稱為「犁頭店公學校」,至大正11(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663
Id:
280663
Title:
顧絕食而吐血身亡 福建通志列傳選卷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一日,顧謂子銑曰:『吾久辱不死,何為』?遂不食.因慷慨悲歌,嘔血數升而死.時康熙十八年六月望日也,年七十有四.
MOC_Id:
Culture_Object222384
Id:
222384
Title:
九月:mbiyax早安你好支亞干-支亞干早餐店
Description:
走進支亞干部落,一定很難忽視位於第九鄰十字路口的「支亞干早餐店」,乾淨的白牆貼上綠色的貼花,老式的木頭窗框加上毛玻璃,五張四方桌按上編號,早餐店的外牆讓部落舉辦活動時貼上各式海報及訊息,店裡的牆上也有
舊工務段園區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515285
Id:
515285
Title:
舊工務段園區
Description:
此照片攝於1960年代的鐵路局花蓮工務段園區,照片右邊為警務段。舊花蓮工務段位於現在福町路的花蓮鐵道園區,現在的花蓮鐵道園區那塊只是當初的鐵道設施的一小部分,舊稱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早期掌管花東鐵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550
Id:
280550
Title:
鄭崇和贈醫施藥 淡水廳志卷九(中)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鄭崇和,字其德,號詒菴,監生.籍金門,設教於淡,因家焉.九歲喪母,以耕讀養志,得父歡.淹貫群籍,準先輩法程.門下多達材,晚益好宋儒書,令子弟時讀數行,以窺聖學源流.先因貧困,有勸以刀筆營生者,崇和
MOC_Id:
Culture_Object278096
Id:
278096
Title:
楊捷恭謝值年老筋力血氣漸衰之際,仍獲頒頒昭武將軍之銜 平閩紀卷之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竊念臣荷皇恩寵渥,始畀臣以總管水陸之重寄,及臣控辭水師,允臣專管陸路,茲復加錫昭武將軍之崇秩,臣何人斯,上邀溫綸之屢降,恭承天語之重申!似此異數,曠世罕逢,卑臣感激恩深,圖報志切。臣雖年老,筋力血
阿美族的水井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90
Id:
168590
Title:
阿美族的水井
Description:
花蓮方面里留社的水井。該水井是挖入地下的圓錐形大凹地,其周圍圍以竹籬巴,外圍再掘溝以防雨水流進。竹籬笆開有相對的二扇門,由門囗到取水處的道路兩側也圍竹籬巴。四周長得很茂盛的植物是榕樹。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323
Id:
277323
Title:
腹洩服紅靈丹痛乃止 臺灣日記與禀啟卷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初九日,突然腹洩六、七次;服紅靈丹,痛乃止。是夜大雨。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652
Id:
277652
Title:
戴氏爽娘是蔡善才之妾,夫病親奉侍湯藥 金門志卷十三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戴氏爽娘,平林蔡善才之妾也。十九歲,生一女。才以事赴省多年,歸數月而病;氏奉侍湯藥,不離左右。夫病篤,寢餐俱廢,微露殉夫之意。嫡妻窺其意,勸之曰:『我家素豐,何必死』。氏默然。迨夫氣息奄奄,舉家哭
MOC_Id:
Culture_Object265196
Id:
265196
Title:
歷年特展與社群擾動行動-憲光二村,看見移民博物館
Description:
此為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於民國107年(2018)11月出版,記錄桃園市龜山區憲光二村保存、活化再利用為臺灣第一座移民博物館推動歷程的《憲光二村,看見移民博物館》一書中的一篇。
桃園市龜山區原憲光二
郭掌從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514985
Id:
514985
Title:
郭掌從
Description:
郭掌從(1944-)生於桃園大園。曾任台灣北岸藝術學會理事長,現為台灣五月畫會常務理事。初中時開始接觸素描、水彩,曾代表學校參加全省學生美展。初中畢業後一年,靠苦讀順利考上臺北師範藝術科,再進入國
MOC_Id:
Culture_Object278399
Id:
278399
Title:
詹日新為醫生,有仁慈之心,每年施藥給人,不當醫生後,亦救濟貧苦之人 彰化節孝冊附錄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篤行家詹日新,臺中廳捒東上堡新莊人,醫生。天資溫厚,最富仁慈。每歲施藥,多至百餘人。廢醫後,亦憫貧救窮,世賴其慶者不少。或為詹某養其老,或為貧女吳氏代納家稅。明治三十八年(光緒三十一年)福島縣貧民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213
Id:
509213
Title:
光復鄉內五國校首次聯合畢業勝景
Description:
此張照片為「花蓮縣光復鄉五國校聯合畢業典禮紀念照」,攝於民國45年(1956)。從照片中可以看見其畢業人數與規模以當時而言是相當地龐大的。戰後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改變了許多從日本治理臺灣時期便留存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蒙藏藝文活動明細表
每年更新,15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1-04-07 17:04:42
文化部典藏目錄-工藝文物類
每1年更新,1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7:48
文化部原住民族獎補助專區
每6月更新,15洪芷如 小姐 | 02-85126768 | 2023-07-28 15:50:28
文化部文化部研習課程
每日更新,101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7:06
文化部文化部單位預算
每1年更新,20林瑀玟 小姐 | 02-85126642 | 2023-08-01 10:20:23
文化部
典藏目錄-照片與相簿類
每年更新,1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7:57:08
文化部典藏目錄-粉彩畫類
每1年更新,20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7:24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經濟
每周更新,47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23:26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民俗
每周更新,24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19:39
文化部典藏目錄-哺乳類
每1年更新,19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4:08
文化部
實體書店
每1年更新,132陳怡君 小姐 | 02-85126472 | 2023-07-27 17:37:20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電影
每周更新,78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40:27
文化部典藏目錄-竹材類
每1年更新,20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9:16
文化部國民記憶庫故事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24張玉萱 小姐 | 02-8512-6314 | 2023-07-27 17:24:03
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臉書瀏覽人數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16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18-08-09 14:17:09
文化部
典藏目錄-飲食用具類
每1年更新,20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0:46
文化部藝文活動-節慶專區
每3月更新,19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28:57
文化部文化行政據點
每年更新,23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3:38
文化部經緯度查詢附近未過期活動
每1日更新,37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55
文化部蒙藏性別年齡統計表
每1年更新,14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7:03
文化部
藝術村
不定期更新更新,15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54:16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民俗與宗教類
每日更新,80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1:06
文化部典藏目錄-版畫類
每1年更新,30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8:28
文化部輔導蒙藏族人口地域分布性別統計表
每6月更新,11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5:56
文化部蒙藏委員會員工人數統計表
不更新更新,15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0 16:04:24
文化部
文化部單位決算
每1年更新,15吳 小姐 | (02)8512-6611 | 2023-07-19 20:58:32
文化部新住民主題區藝文活動
不定期更新,20呂亭潁 小姐 | 02-8512-6772 | 2021-04-07 17:00:53
文化部典藏目錄-攝影印刷類
每1年更新,20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50:27
文化部文化事務財團法人名錄
每1年更新,17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3-07-28 14:54:28
文化部典藏目錄-兩棲類
每1年更新,1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8:26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