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黃來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彭黃來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3-07-27 15:47:4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People283166 , 欄位Id的內容是283166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彭黃來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彭黃來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彭黃來為國共內戰影響下,跨洋遷徙來到台灣東部的廣東籍移民。其遷來時間為1946年左右,由於當時候國共馬上又發生戰爭,先生擔憂被抓兵,聽聞親人在台灣東部開墾,便與妻子約好一起搭船來到台灣東部。但遺憾的是,先生在路途中過世,最終只有彭黃來順利的來到豐田定居。
廣東省,揭西縣,五雲鎮流平村:西元1927年(民國16年~民國35年)
現居豐裡村民族街上的彭黃來女士原是廣東揭西縣五雲鎮流平村人(距離廣州有400公里),據彭黃來回憶,在流平村,幾乎全村都姓黃。
彭黃來的童年以及年輕時期都在大陸廣東省廣州度過,那時中國的社會風氣普遍認為女生不用讀書,就算讀,也不大需要、最好不要讀得太高,因為對那時候的女生來說,讀書是為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況且對那個時代來說,讀得太多,會被認為難以駕馭,會嫁不出去,所以那個年代的女性教育程度多半低於男性,加上那時廣州也沒有實施強制要求全國民都得接受義務教育的政策,彭黃來因此也就沒有讀書上學,一直到18歲嫁人為止,彭黃來都是待在家裡,據她回想起來,那些年裡真的是在「當小姐」,與後來墾荒的生活比起來,算是很輕鬆的。
光復第二年,因為國共內戰,村裡小道消息很多,整個村子人心惶惶,加上光復初期當兵被徵調來台灣的大伯,在家書中多次提及居住在台灣的生活不錯,前景看好,因此當時21歲的彭黃來,就在光復第二年跟丈夫、小叔等四個人一起從廣東搭船到台灣,那時有能力離開大陸的大概都逃跑了,然而彭黃來的兩個兄弟卻沒走掉,被留在廣東。(原先在廣東是賣鹽的工作)
台灣,花蓮縣,壽豐鄉豐裡村:西元1946年(民國35年 )~
在光復初期,從廣東搭船到台灣是一件極度辛苦的事,光是搭船在海上航行就要花上很多的時間,但是對於彭黃來女士一家人來說,為了穩定的生活、安定工作的機會,即使坐船需要花上4、5天,甚至將近一週的時間,也要來台灣。
經過了漫長的旅程,彭黃來一家人從高雄港上岸,踏上台灣的土地。那時正是西元1946年(民國35年)的3月,台灣才剛光復,對彭黃來一家人來說,戰後百廢待舉的台灣就像是一片新天地,一片充滿了工作機會的新大陸。
剛到高雄的彭黃來一家人,只知道要到花蓮找大伯,卻沒錢搭車,一行人只好從高雄一路走過大半個台灣來到花蓮,這件事具體體現了客家民族刻苦勤奮、不畏艱難、不屈不撓努力求生存的精神。據彭黃來回憶那一段艱苦的旅程,一路上需得不斷求借他人屋簷休息,有些人家看這樣一家人辛辛苦苦地舉家遷徙,會相當體貼地提供地方讓他們休息,她還記得在屏東一戶人家屋簷下休息時,那家人好心的送了他們二包米,好在路上吃。
後來,彭黃來一家人終於抵達了花蓮與大伯會合。彭黃來回憶,剛到台灣時,由於是外地人,又是新來乍到,大概都是作些幫人煮飯、做工,打雜的細瑣工作,直到待了一段時間,累積了一些人脈、資源、經濟基礎後,才開始有些比較賺錢的工作。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他們抵達台灣的這一年7月,彭女士的第一任丈夫就因為水土不服往生了,那時,彭黃來才20歲出頭。後來,彭黃來去大富一位老師家幫傭,做了7、8年才又嫁給第二任徐先生,是新竹湖口人,夫婦後來育有3個兒子、3個女兒。彭黃來還曾經在豐山村的糖廠會社種過甘蔗,也曾在鳳梨工廠工作過。
到了西元1958年(民國47年),由於溫妮颱風的侵襲,把他們所居住的日式房子給摧毀了,當時媳婦的小孩永光剛出生,而彭黃來自己的小孩卻因此往生了。
天災不只摧毀了居住的地方,還帶走了一個孩子的生命,令彭黃來心疼了一輩子。雖然已經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然而天下父母心,聊到這一段的時候,彭黃來依然極度地不捨和難過。
彭黃妹的孫子永光、美華、美琴都在這間日式老屋出生,後來在豐裡村中山路一帶蓋了新房子,做一些雜貨生意,最小的孫子永明就是出生在這裡,夫家大兒子在大街上賣豬肉、雜貨,最後還開了碾米廠。
每年,彭黃來一家都還有著返鄉掛紙的習俗,會回湖口炎山祭祖、做風水,據說一次都要請65桌,聲勢龐大。近年有機會回去廣東老家看看,哥哥還在老家揭西,弟弟則是在廣州市,發展得相當不錯,已經從華南機械廠退休。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83166&IndexCode=Culture_People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person/8923A674-E9C0-4DDB-83E6-C29B3CDC7557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02T15:49:03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
MOC_Id
Culture_People283166
Id
283166
Title
彭黃來
Description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彭黃來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彭黃來為國共內戰影響下,跨洋遷徙來到台灣東部的廣東籍移民。其遷來時間為1946年左右,由於當時候國共馬上又發生戰爭,先生擔憂被抓兵,聽聞親人在台灣東部開墾,便與妻子約好一起搭船來到台灣東部。但遺憾的是,先生在路途中過世,最終只有彭黃來順利的來到豐田定居。 廣東省,揭西縣,五雲鎮流平村:西元1927年(民國16年~民國35年) 現居豐裡村民族街上的彭黃來女士原是廣東揭西縣五雲鎮流平村人(距離廣州有400公里),據彭黃來回憶,在流平村,幾乎全村都姓黃。 彭黃來的童年以及年輕時期都在大陸廣東省廣州度過,那時中國的社會風氣普遍認為女生不用讀書,就算讀,也不大需要、最好不要讀得太高,因為對那時候的女生來說,讀書是為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況且對那個時代來說,讀得太多,會被認為難以駕馭,會嫁不出去,所以那個年代的女性教育程度多半低於男性,加上那時廣州也沒有實施強制要求全國民都得接受義務教育的政策,彭黃來因此也就沒有讀書上學,一直到18歲嫁人為止,彭黃來都是待在家裡,據她回想起來,那些年裡真的是在「當小姐」,與後來墾荒的生活比起來,算是很輕鬆的。 光復第二年,因為國共內戰,村裡小道消息很多,整個村子人心惶惶,加上光復初期當兵被徵調來台灣的大伯,在家書中多次提及居住在台灣的生活不錯,前景看好,因此當時21歲的彭黃來,就在光復第二年跟丈夫、小叔等四個人一起從廣東搭船到台灣,那時有能力離開大陸的大概都逃跑了,然而彭黃來的兩個兄弟卻沒走掉,被留在廣東。(原先在廣東是賣鹽的工作) 台灣,花蓮縣,壽豐鄉豐裡村:西元1946年(民國35年 )~ 在光復初期,從廣東搭船到台灣是一件極度辛苦的事,光是搭船在海上航行就要花上很多的時間,但是對於彭黃來女士一家人來說,為了穩定的生活、安定工作的機會,即使坐船需要花上4、5天,甚至將近一週的時間,也要來台灣。 經過了漫長的旅程,彭黃來一家人從高雄港上岸,踏上台灣的土地。那時正是西元1946年(民國35年)的3月,台灣才剛光復,對彭黃來一家人來說,戰後百廢待舉的台灣就像是一片新天地,一片充滿了工作機會的新大陸。 剛到高雄的彭黃來一家人,只知道要到花蓮找大伯,卻沒錢搭車,一行人只好從高雄一路走過大半個台灣來到花蓮,這件事具體體現了客家民族刻苦勤奮、不畏艱難、不屈不撓努力求生存的精神。據彭黃來回憶那一段艱苦的旅程,一路上需得不斷求借他人屋簷休息,有些人家看這樣一家人辛辛苦苦地舉家遷徙,會相當體貼地提供地方讓他們休息,她還記得在屏東一戶人家屋簷下休息時,那家人好心的送了他們二包米,好在路上吃。 後來,彭黃來一家人終於抵達了花蓮與大伯會合。彭黃來回憶,剛到台灣時,由於是外地人,又是新來乍到,大概都是作些幫人煮飯、做工,打雜的細瑣工作,直到待了一段時間,累積了一些人脈、資源、經濟基礎後,才開始有些比較賺錢的工作。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他們抵達台灣的這一年7月,彭女士的第一任丈夫就因為水土不服往生了,那時,彭黃來才20歲出頭。後來,彭黃來去大富一位老師家幫傭,做了7、8年才又嫁給第二任徐先生,是新竹湖口人,夫婦後來育有3個兒子、3個女兒。彭黃來還曾經在豐山村的糖廠會社種過甘蔗,也曾在鳳梨工廠工作過。 到了西元1958年(民國47年),由於溫妮颱風的侵襲,把他們所居住的日式房子給摧毀了,當時媳婦的小孩永光剛出生,而彭黃來自己的小孩卻因此往生了。 天災不只摧毀了居住的地方,還帶走了一個孩子的生命,令彭黃來心疼了一輩子。雖然已經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然而天下父母心,聊到這一段的時候,彭黃來依然極度地不捨和難過。 彭黃妹的孫子永光、美華、美琴都在這間日式老屋出生,後來在豐裡村中山路一帶蓋了新房子,做一些雜貨生意,最小的孫子永明就是出生在這裡,夫家大兒子在大街上賣豬肉、雜貨,最後還開了碾米廠。 每年,彭黃來一家都還有著返鄉掛紙的習俗,會回湖口炎山祭祖、做風水,據說一次都要請65桌,聲勢龐大。近年有機會回去廣東老家看看,哥哥還在老家揭西,弟弟則是在廣州市,發展得相當不錯,已經從華南機械廠退休。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
0
Keyword_Rights_2
-
0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02T15:49:03
Keyword_Subject_1
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彭黃來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Object663323
Id:
663323
Title:
彭行才與侯孝賢及李安合影
Description:
彭行才自國立劇專畢業之後,先後擔任中國電影製片廠編導、教育部實驗劇團專任編導暨教育部康川社教第二隊隊長、青年軍二○二師政工大隊長,曾經執導《日出》、《雷雨》、《原野》、《北京人》、《棠棣之花》、《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731
Id:
276731
Title:
吳淑守版尾寨,後遭牆傾壓死 海上見聞錄卷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十一月,吳淑守版尾寨。清兵築壘環攻,礮聲不絕,淑處之自如。身被重傷,復染病,不以為意。時值陰雨,淑踞床而臥,牆傾壓死。
MOC_Id:
Culture_Object279747
Id:
279747
Title:
醫生剜去杖瘡惡肉 黃漳浦文選附錄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實未嘗一識葉公也。而先生杖瘡亦發,幾不支。乃召醫傅藥,剜去惡肉。故在獄中作書與烴叔曰:『古人於仁義爛時,自裏血肉;僕於血肉爛時,自裏仁義。悠悠命也,誰為談者』!
蔣渭水遺像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661095
Id:
661095
Title:
蔣渭水遺像
Description:
刊載於《臺灣新民報》376號的蔣渭水遺像。 蔣渭水(1890-1931),宜蘭市人,是20年代民族運動的主軸。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後,在臺北開設大安醫院,1921年組織文化協會,全力推廣啟蒙運動,治警
MOC_Id:
Culture_Event659171
Id:
659171
Title:
徐蜀龍指導員結婚送客照
Description:
此張照片為攝於1964年(民國53年),徐蜀龍於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精神科辦公室結婚,這是他第二次結婚,然後定居中心新村,當時流行新郎以假暴牙做裝飾。
徐蜀龍在大陸時就娶有第一任妻子,並育有一子,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594
Id:
509594
Title:
郭子究與其子於花中泳池畔
Description:
這張照片為郭子究老師與他的孩子,在花蓮中學游泳池畔的身影。生於屏東縣的郭子究,於24歲來到花蓮打拼,1946年(民國35年)郭子究成為花蓮中學初中部的代理音樂教員,接下來34年皆在此教學,幾乎將半
MOC_Id:
Culture_Object265098
Id:
265098
Title:
榮譽在我家-憲光二村:昨日今時
Description:
為了將桃園常民史與「竹籬笆」的庶民生活做詳實記錄,保存屬於大家的桃園成市記憶,民國107年(2018)11月,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出版了《憲光二村:昨日今時》一書,這是其中一篇。
憲光二村裡第一代爸
MOC_Id:
Culture_Event739015
Id:
739015
Title:
尖石阿嬤和孫女的三代共讀時光
Description:
2022年(民國111年)上過親子共讀入門課及志工培訓工作坊後,這位泰雅族的阿嬤便開始為孫女朗讀故事,做「三代共讀」。
甚至在接觸共讀與繪本之後,阿嬤還參加了其他支計畫案,用自己的母語「泰雅族語
連江縣長林德政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139294
Id:
139294
Title:
連江縣長林德政
Description:
1956年7月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成立,合併羅源、長樂、連江3縣為連江縣,實施戰地政務實驗,為軍政一元制,連江縣政府受政委會指導辦理戰地政務工作。《馬祖防衛三十年整建史》記載,政委會為最高行政單位,
MOC_Id:
Culture_Object660775
Id:
660775
Title:
臺灣林氏宗廟陞座式裔孫參列團體照
Description:
臺灣林氏宗廟陞座式裔孫參列團體照片。臺中林氏宗廟坐落於國光路上,俗稱林祖厝。於日本大正8(1919)年10月,由林子瑾、林獻堂等組織宗廟委員會著手興建,於同10(1921)年完成正殿等,至同19(
阿美族馬太鞍社的會所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88
Id:
168588
Title:
阿美族馬太鞍社的會所
Description:
馬太鞍社的會所。北部阿美族的會所多採用此一形式。屋內床位很高,四周沒有牆壁,中央設有數處火爐。為未婚青年的夜宿所兼為該社集會所。
MOC_Id:
Culture_Object649332
Id:
649332
Title:
護理師Agda T. Hallgren夫人於樂山園指導病患照顧者
Description:
本照片為「護理師Agda T. Hallgren夫人於樂山園指導病患照顧者」,收錄於1962年由臺灣痲瘋救濟協會所出版的《臺灣痲瘋救濟協會年度報告》。圖中可見護理師Agda T. Hallgren
MOC_Id:
Culture_Object278053
Id:
278053
Title:
倪二娘割臂治療姑姑的疾病 廈門志卷十四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倪二娘,外清吳仲寀妻.康熙時,刲臂療姑(家譜)。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156
Id:
277156
Title:
陳星聚任淡水廳同知任內裨益地方 新竹縣志初稿卷四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陳星聚,河南臨潁人;道光己酉科舉人。同治十二年,任淡水廳同知。潔己愛民,實心任事。每斷死刑,必為涕泣;而於盜賊搶案懲辦,則不稍寬。到任後,親往竹南二堡;三閱月,獲著名盜首吳阿來。繼往三角湧、大科崁
馬素珊與門諾護校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513180
Id:
513180
Title:
馬素珊與門諾護校
Description:
1953年(民國42年)花蓮門諾醫院開辦門諾護校,培養了將近兩百名原住民護士,在往後的幾十年成為門諾醫院裡的護理主幹。照片右一即為創設門諾護校的校長馬素珊(Susan Martens Kehler
東引指揮部指揮官龔以敏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139314
Id:
139314
Title:
東引指揮部指揮官龔以敏
Description:
龔以敏將軍,福建莆田人,1945年生,陸軍官校正37期(57年班),三軍大學陸院,戰院正規班及戰院兵研所77年班畢業。曾任旅長、副師長、作戰署副署長、馬防部參謀長、二八四師師長,長年戍守金、馬,重
陳鈺瑛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138069
Id:
138069
Title:
陳鈺瑛
Description:
陳鈺瑛,祖籍福建長樂潭頭文石人,生於1929年,曾任婦女會分會理事長、家長會會長,並曾出任連江縣政諮詢代表會諮詢代表。
據《東引鄉志》記載,陳鈺瑛為鄉紳陳瑞琛之妹,曾在東引讀過私塾及一年半的德光
MOC_Id:
Culture_Object289955
Id:
289955
Title:
桃縣軍眷教室教廳核准六十一間
Description:
本文係國立臺灣圖書館館藏,創刊於民國35年(1946)元旦的《臺灣民聲日報》,民國54年(1965)8月4日第6版,一則題為〈桃縣軍眷教室教廳核准六十一間〉的新聞,報導桃園縣軍眷國校教室,業經臺灣省政
江嬌妹家族照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177072
Id:
177072
Title:
江嬌妹家族照
Description:
江嬌妹家族成員在豐山村住家前全家福照。照片拍攝的時間為1957(民國46年),江嬌妹為照片提供者,也是照片中前排從左側數來的第四位孩童。江嬌妹當年六歲,前排從左至右依序為姑姑、姐姐、姑姑、江嬌妹、
MOC_Id:
Culture_Object281035
Id:
281035
Title:
劉淑英割股和藥以治療姑姑的疾病 爝火錄卷十四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廬陵王藹妻劉淑英,父鐸,揚州太守,死璫難。淑英年十八而寡,常割股以療姑疾。
頭分社區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229
Id:
514229
Title:
頭分社區
Description:
2011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南門、延平、黎明、孝廉;蘇澳鎮後湖;壯圍鄉過嶺;冬山鄉八寶、香和、清溝;南澳鄉金岳;員山鄉結頭份以及羅東鎮南豪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結頭份社區的日曆。本篇9月3
40年代唯一女車伕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515241
Id:
515241
Title:
40年代唯一女車伕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民國48年(1959)玉里圓環旁的女車伕。車伕的工作類似今天的計程車。臺灣戰後之初,民生疾苦的情況較為常見,為生計奔波幾乎是每個人的生活主題。當時,三輪車與牛車是臺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在沒
MOC_Id:
Culture_People572756
Id:
572756
Title:
復興鄉高義衛生所的衛生員─郭茂順
Description:
二二八事件之後,國民黨開始了一連串的綏靖、清鄉運動,常有警總人員跟蹤、監視,郭茂順因曾犯匪諜案,無法取得良民證,致使就業困難,為擺脫警總的跟監,流浪到南投鄉間以種甘藷、香蕉和打零工為生。
歷經近
林素鈴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516712
Id:
516712
Title:
林素鈴
Description:
林素鈴,現任桃園市立楊梅國民中學美術教師,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從小即表現出驚人的創作力,國中時授葉蘭君老師啟蒙,踏上藝術之路,並考取桃園高中,就學期間花費大量時間勤練術科,在校慶聯展
醫學校時的蔣渭水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661082
Id:
661082
Title:
醫學校時的蔣渭水
Description:
蔣渭水就讀臺灣總督府學校時的獨照(1910至1915年)。 蔣渭水(1890-1931),宜蘭市人,是20年代民族運動的主軸。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後,在臺北開設大安醫院,1921年組織文化協會,全力推
歡送留念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515251
Id:
515251
Title:
歡送留念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歡送合照拍攝於民國43年(1954)的花蓮舊機廠。花蓮機廠於大正6年(1917)興建,大正7年(1918)開始運作,屬於臺灣總督府的交通局管轄,當時名稱為「花蓮港修理工場」。戰後隸屬於臺灣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785
Id:
277785
Title:
役夫有許多因戰爭、疫病、奔走、溺水而死 南明野史卷下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其丁壯役夫,率日與薄糜一湌,水半湊之;芻蕘無遠近,辰出申還,病疫死者十七、八。各旗分取婦女,同營者迭嬲無晝夜,死者亦萬餘。而其外兵死、走死、水死者,且無算焉。
樂生療養院牙科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Event649502
Id:
649502
Title:
樂生療養院牙科
Description:
本照片收錄於1963年臺灣省立樂生療養院編的《癩病防治十年》,圖中可見漢生病患正在接受牙科(dental department)之檢查與治療,由院內醫師與牙科護士執行。
漢生病患由於生理肢體之殘
周富子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649431
Id:
649431
Title:
周富子
Description:
周富子,女性,別名周玉鳳,生於花蓮,父親以砍柴維生,母親早逝,家境貧苦,因而被生父送給人當養女,受教程度是日治時期公學校兩年及戰後國小二年。14歲,在臺北短暫從事按摩工作,此時發現罹患漢生病。19
北竿歌手:黃炎炎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569300
Id:
569300
Title:
北竿歌手:黃炎炎
Description:
經2020年由連江縣政府文化處委託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舉辦的「橋仔餐桌:漁村生活經驗探訪」工作坊,訪問到橋仔村耆老黃炎炎,今年86歲的黃老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橋仔人,於39歲時跟隨著同鄉到台灣尋求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西藏資訊查詢網址一覽表
每年更新,24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18-08-16 16:12:45
文化部街頭藝人資訊
每1年更新,723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6 16:32:42
文化部綜藝活動
每1日更新,31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5:03:19
文化部典藏目錄-明信片類
每1年更新,20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38
文化部輔導蒙藏族人口年齡層性別統計表
每年更新,19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4 10:36:20
文化部
典藏目錄-攝影類
每年更新,19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1:19
文化部文化部接受及支付補助金資料
每季更新,19姚劭融 小姐 | 02-85126614 | 2021-06-23 14:38:08
文化部典藏目錄-貝類
每1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03
文化部舞蹈表演資訊
每1日更新,80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4:21
文化部文化部社區
不定期更新更新,55張玉萱 小姐 | 02-85126314 | 2023-08-08 00:23:26
文化部
典藏目錄-粉彩畫類
每1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7:24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音樂
每周更新,24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38:21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工藝
每周更新,29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01:12
文化部典藏目錄-工藝美術類
每1年更新,29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6:56
文化部典藏目錄-雕塑類
每年更新,27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5:42
文化部
典藏目錄-皮革類
每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6:52
文化部文化部保有及管理個人資料之項目
每年更新,17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50
文化部典藏目錄-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類
每1年更新,20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7:10
文化部典藏目錄-樹脂類
每年更新,2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50:59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電影
每周更新,81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40:27
文化部
典藏目錄-平面書畫類
每1年更新,2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2:41
文化部典藏目錄-醫療衛生類
每年更新,21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9:55
文化部蒙藏委員會內部各委員會、任務編組及財團法人之性別統計表
不定期更新更新,22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4:50
文化部蒙藏課程辦理明細表
不更新更新,23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1-06-29 12:25:19
文化部蒙藏委員會大事記
不更新更新,21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18-08-09 11:27:09
文化部
典藏目錄-水彩畫類
每1年更新,19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6:00
文化部蒙古檢察官司法研習班統計表
每1年更新,28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8:18
文化部文化部駐外單位藝文活動辦理統計
每1年更新,15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3-07-28 14:53:04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其他類
每1日更新,166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3-07-27 15:39:19
文化部典藏目錄-交通運輸與通訊類
每1年更新,27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9:59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