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1: 0 time2: 0 time3: 0 time4: 0 total: 0 褒忠祠陳天乞代表作關公與曹操藝術與人文
台灣資料通-開放資料查詢 台灣資料通-公開資料預覽查詢
關鍵字資料搜尋

褒忠祠陳天乞代表作關公與曹操藝術與人文

褒忠祠陳天乞代表作關公與曹操藝術與人文」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藝術與人文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2-01-07 18:31:21。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Object266594 , 欄位Id的內容是266594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褒忠祠陳天乞代表作關公與曹操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陳天乞位於褒忠祠代表作,為關公與曹操造形交趾陶偶,為三國演義曹操於華容道釋放關公的戲碼,每尊交趾陶偶約20-30公分,可從畫面右方之碗片得知應為陳天乞所作;左方人物紅面長鬚著武將裝扮,右手手持大刀,左手虎口微張作擒拿狀,呈跨步站姿;右方人物頭戴官帽著官服,由衣物皺褶可看出雙手呈擺盪狀;由兩名人物特徵可看出左方為歷史人物關羽,右方則為曹操;由二者之人物表現及肢體動作可推測為演義故事──「華容道捉放曹」,此作亦名「義釋華容」或「義釋曹操」。   交趾陶常見於廟宇之水車堵或壁面上,輔以歷史典故或民俗傳奇以達到警示教化之意;陳天乞所作之「捉放曹」沿襲洪坤福一派之交趾陶特色,頭部比例較大,而身軀較小,四肢比例較身軀修長,人像之衣著刻畫入微、精緻華美,並由衣物之褶皺上呈現律動感。 【匠師資訊】 陳天乞(1906–1990)出生於中國泉州1990年卒於新北市三重。業界稱為「阿乞師」。大正年間(1918)隨表姊夫洪坤福來臺,於大龍峒保安宮開始學習剪花工藝。昭和初(1928)開始獨自承包工程,作品多位於南部,但戰爭爆發期間,寺廟工程多半停頓便改作土水工程,維持家計。 戰後承包的工程不斷,尤以1961年開始收徒弟後達到高峰。陳天乞最早師承泉州府同安縣交趾陶燒師傳柯訓,柯訓曾於明治四十四年(1911)來北港朝天宮參與交趾陶工程,這時他的徒弟洪坤福亦跟隨前來;到了大正七年(1918), 洪坤福正式攜外甥陳天乞抵臺,參與臺北大龍峒保安宮的交趾陶、剪黏施作,也開啟陳天乞在臺灣的執業生涯。 桃園溥濟宮、台北福景宮、淡水福佑宮等,都存留乞司的親手之作。而陳天乞繼承的留灰縫傳統技法,也讓乞司的作品除了更能耐受風雨,在多年之後,更能洗練出一種古物的韻味。 【宮廟資訊】 平鎮褒忠祠稱為義民廟 ,主要供奉客家先賢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林爽文叛變時,奮勇發揮客家剛強弘毅及傳統忠義精神平亂,所犧牲的二百多位義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鄉民在義民墓前興建廟宇奉祀英靈,併合祀三山護國王、觀音佛祖、福德正神等神明,還呈請乾隆皇帝御題「褒忠」清乾隆56年(1791)桃澗堡宋屋廣興庄總理宋廷龍,感佩義民軍的壯烈犧牲,從新埔枋寮褒忠亭分香,而於廣興庄創建「義民亭」,供桃園客家地區信眾參拜,以彰顯義民的忠烈。清咸豐10年(1860)由總理宋寶雲募捐增建前堂及兩廊,並勒碑為記,名「褒忠祠」。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66594&IndexCode=Culture_Object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4E7337D7-BC1E-4700-87A9-67129C2E0A81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2-14T17:16:39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266594

Id

266594

Title

褒忠祠陳天乞代表作關公與曹操

Description

陳天乞位於褒忠祠代表作,為關公與曹操造形交趾陶偶,為三國演義曹操於華容道釋放關公的戲碼,每尊交趾陶偶約20-30公分,可從畫面右方之碗片得知應為陳天乞所作;左方人物紅面長鬚著武將裝扮,右手手持大刀,左手虎口微張作擒拿狀,呈跨步站姿;右方人物頭戴官帽著官服,由衣物皺褶可看出雙手呈擺盪狀;由兩名人物特徵可看出左方為歷史人物關羽,右方則為曹操;由二者之人物表現及肢體動作可推測為演義故事──「華容道捉放曹」,此作亦名「義釋華容」或「義釋曹操」。   交趾陶常見於廟宇之水車堵或壁面上,輔以歷史典故或民俗傳奇以達到警示教化之意;陳天乞所作之「捉放曹」沿襲洪坤福一派之交趾陶特色,頭部比例較大,而身軀較小,四肢比例較身軀修長,人像之衣著刻畫入微、精緻華美,並由衣物之褶皺上呈現律動感。 【匠師資訊】 陳天乞(1906–1990)出生於中國泉州1990年卒於新北市三重。業界稱為「阿乞師」。大正年間(1918)隨表姊夫洪坤福來臺,於大龍峒保安宮開始學習剪花工藝。昭和初(1928)開始獨自承包工程,作品多位於南部,但戰爭爆發期間,寺廟工程多半停頓便改作土水工程,維持家計。 戰後承包的工程不斷,尤以1961年開始收徒弟後達到高峰。陳天乞最早師承泉州府同安縣交趾陶燒師傳柯訓,柯訓曾於明治四十四年(1911)來北港朝天宮參與交趾陶工程,這時他的徒弟洪坤福亦跟隨前來;到了大正七年(1918), 洪坤福正式攜外甥陳天乞抵臺,參與臺北大龍峒保安宮的交趾陶、剪黏施作,也開啟陳天乞在臺灣的執業生涯。 桃園溥濟宮、台北福景宮、淡水福佑宮等,都存留乞司的親手之作。而陳天乞繼承的留灰縫傳統技法,也讓乞司的作品除了更能耐受風雨,在多年之後,更能洗練出一種古物的韻味。 【宮廟資訊】 平鎮褒忠祠稱為義民廟 ,主要供奉客家先賢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林爽文叛變時,奮勇發揮客家剛強弘毅及傳統忠義精神平亂,所犧牲的二百多位義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鄉民在義民墓前興建廟宇奉祀英靈,併合祀三山護國王、觀音佛祖、福德正神等神明,還呈請乾隆皇帝御題「褒忠」清乾隆56年(1791)桃澗堡宋屋廣興庄總理宋廷龍,感佩義民軍的壯烈犧牲,從新埔枋寮褒忠亭分香,而於廣興庄創建「義民亭」,供桃園客家地區信眾參拜,以彰顯義民的忠烈。清咸豐10年(1860)由總理宋寶雲募捐增建前堂及兩廊,並勒碑為記,名「褒忠祠」。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1. 0

Keyword_Rights_2

  1. 0
    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2-14T17:16:39

Keyword_Subject_1

藝術與人文

「褒忠祠陳天乞代表作關公與曹操藝術與人文」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藝術與人文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Object603887
Id: 603887
Title: 小川商店員舉行單車鍛鍊
Description: 本篇為東臺灣新報1941年(昭和16年)8月12日地方版新聞報導,文中提及夏天的鍛鍊將使人更有活力,花蓮港市的小川商店於本月10日的星期天,全部的店員及家族百餘人騎單車到木瓜溪鍛鍊,在歡樂氛圍中聯

MOC_Id: Culture_People283590
Id: 283590
Title: 葉健仁
Description: 1970年畢業後服兵役期間,有機會摸索雕刻,開始燃起對美術的興趣。退伍後,24-30歲,進入廣告工藝社嘗試創業,之後離開廣告工藝界。30-36歲,開始接觸石雕茶壺雕刻,這時也是茶壺工藝市場最熱絡時期。

MOC_Id: Culture_Object649737
Id: 649737
Title: 〔保育所兒童作品〕おどうさんのびやうき
Description: 本作品「〈おとうさんのびやうき〉(中譯:〈父親的病〉)」,由樂生學園二年級的學童陳勃然所撰寫,刊登於1937年樂生院慰安會發行之《萬壽果》第四卷第二號。 本文以日文進行創作,是所謂的癩文學作品。

MOC_Id: Culture_Object660110
Id: 660110
Title: 中部地區近代膠彩藝術作品 - 許芳甄 - 流逝、橋樑、曠
Description: 這三張作品為許芳甄所創作的膠彩畫。許芳甄的作品,畫面中簡潔的線條使用部分不同的媒材產生不同的視覺撞擊,闡述了內心衝突現象,並透過礦物材質的特性、光澤,如同自然中的可見分子構成,以此做為媒介來詮釋生

MOC_Id: Culture_People286466
Id: 286466
Title: 彭榮美
Description: 擅長押花、蝶谷巴特、棉紙撕畫、琉璃等流行手工藝。花蓮縣美術協會理事長彭榮美,在花蓮看守所擔任押花專任講師,教受刑人學押花。農家出身的彭榮美,因為喜愛自然花草,在吉安鄉農會服務的她,退休前在友人介紹下接

MOC_Id: Culture_Event180737
Id: 180737
Title: 2019年4月24日至5月5日臺灣文博會工藝館,茶3.1415展場,展覽境區擺放的茶葉是四季春茶
Description: 2019(民國108)年4月24日至5月5日臺灣文博會工藝館,茶3.1415展場,展覽境區擺放的茶葉是四季春茶。藉由的茶葉擺放,配合茶葉烘焙,讓民眾進入展場後,一方面看到茶葉,能滿足視覺上之感受,

MOC_Id: Culture_Object267786
Id: 267786
Title: 野柳林添禎捨身救人雕像
Description: 野柳林添禎捨身救人雕像。照片拍攝的時間約為1970年代,照片提供者為邱美華女士,此為她與友人到野柳風景區出遊的照片。林添禎為野柳本地人,1964年(民國53年)為了救落海的大學生殉身落海,享年38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976
Id: 277976
Title: 去暑熱時人多飲冰,以新泉活火煎煮喝下,竟感覺身體涼快 劍花室詩集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卻暑何能浣熱腸,時人競作飲冰狂。新泉活火親煎喫,一碗翛然竟體涼。

MOC_Id: Culture_Object169227
Id: 169227
Title: 野餐
Description: 侯清地(1957-)所作〈野餐〉描繪天祥野營之景,天祥位於花蓮秀林鄉,於中橫公路、太魯閣峽谷的西端,溪水切割谷地岩床,景色壯觀,為臺灣東部名勝。畫面中人物如豆,突顯溪谷兩岸的磅礡山勢。作者款識:「

MOC_Id: Culture_Object558385
Id: 558385
Title: 2013年蓪草花藝師資群作品_小蒼蘭
Description: 2014年因為承接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社區及區域特色工藝扶植計畫:新竹南門地區蓪草工藝產品開發計畫」,由陳建華老師分享製作方式,由蓪草花藝師資群一起製作。同年參加宜蘭傳藝中心的蓪草特展, 特

MOC_Id: Culture_Object301049
Id: 301049
Title: 見晴山(原名金毛狗)
Description: 作者李潼原名賴西安。出生花蓮,定居宜蘭縣羅東鎮。年輕時在校園民歌時代勤於歌詞創作,以〈廟會〉、〈月琴〉、〈散場電影〉最為膾炙人口。《見晴山》是臺灣少年小說家李潼的早期作品,幾度修改,小說衝擊力更見飽滿

MOC_Id: Culture_Object287428
Id: 287428
Title: 勇士鼓
Description: 此木鼓取樹幹,挖空成鼓胴,以牛皮為鼓面,再上以高彈力繩繃鼓,另以阿美族傳統編織、圖騰彩繪與雕刻為飾。阿美族人的傳統樂器有口簧琴、竹鼓、木鼓、竹笛、弓琴等,竹鼓製作以兩端有節的大型竹筒為材,用藤皮細絲環

MOC_Id: Culture_Place233868
Id: 233868
Title: 邱玉蘭民國84年的紙藝作品——公雞
Description: 經過日本時代的空襲逃難,又經歷國民政府時代的玉蘭說,人生的態度是努力才有飯吃,懶惰就沒有飯吃。有賺錢的時候就要存起來,存一點人家說的棺材本,不要買棺材都買不起。所以玉蘭中年開始學習紙藝,無師自通地自己

MOC_Id: Culture_Object191986
Id: 191986
Title: 茶之道,游於藝—茶道文化與文人審美情味
Description: 本論文作者吳宥蓁,指導教授謝碧娥博士,出自南華國大學視覺與媒體藝術學系碩士論文,發表於2017(民國106)年6月。內容敘述作者透過解讀陸羽《茶經》,領略「茶道」的奧妙,經「生活茶湯」,體會「茶藝

MOC_Id: Culture_Object271714
Id: 271714
Title: 崁津通訊第27期
Description: 本物件為大溪國小家長會出版之《崁津通訊》,為大溪國小校刊。本期為第27期,頭版刊登國際創價學會贈書予大溪國小及師生獲獎訊息,其餘內容為校園活動剪影及學生作品投稿。大溪國小之建立肇始於1897年由邑紳呂

MOC_Id: Culture_Object666002
Id: 666002
Title: 張俊彥: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凡塵悲歌》第二樂章手稿 P1
Description: 本圖片為作曲家張俊彥的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的創作手稿,此為第一頁。 張俊彥(Chun-yien, CHANG, b. 1973)為臺灣知名作曲家及跨領域工作者,出生於臺中市,是一位全然在

MOC_Id: Culture_People283540
Id: 283540
Title: 譚雅.普明格
Description: 譚雅.普明格,創作目的為以物外型體傳達非物質本質之事物,創作能讓宇宙萬物本質具型為有形物之創作。她的作品常被冠之與性感,女性主義及母性內容等語彙相對稱的形容詞。  譚雅擅長以敏感方式傳達特別的關係,如

MOC_Id: Culture_Object281650
Id: 281650
Title: 2015恆春民謠音樂節參賽團體組
Description: 2014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屏東縣政府在恆春西門廣場舉辦民謠比賽,下午四點半開始,活動當天有許多參賽者參加,努力展現自己的拿手絕活,現場十分熱鬧,每位都是隊友也是朋友。照片中一群年輕人彈著月琴

MOC_Id: Culture_Object175938
Id: 175938
Title: 東閣倡和集
Description: 本件為陳清森先生典藏、陳朝洋先生捐贈之【三屋清陰家族史料】。 《東閣倡和集》,豬口安喜編纂兼發行,1927年(昭和2年)東京松雲堂書店製本。本書外有藍色硬紙板的書殼,正面左側題簽「東閣倡和集」;

MOC_Id: Culture_Object285948
Id: 285948
Title: 永恆的雲
Description: 〈永恆的雲〉這件作品想要傳達的,是這形體雖相屬於不同的兩個界域,卻有著相同空靈潔淨的靈魂,只因一次偶然的凝眸,仰望蔚藍的天際間,與潔白的雲朵美麗相逢,偶然的邂逅是否將永致一場,成為死生契守的恆久。作者

MOC_Id: Culture_Object301102
Id: 301102
Title: 欠砍頭詩
Description: 臺北醫學院畢業,美國哈佛醫學博士後研究員。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眼科交換學者。臺北市榮民總醫院眼科部眼角膜主任。陽明大學、輔仁大學,臺北醫學大學副教授。由校園進入醫院實習,由於心境的改變加上社會化的壓力

MOC_Id: Culture_Object559963
Id: 559963
Title: 台北市反共愛國聯盟回國盟員聯誼會會員通訊錄
Description: 本物件為1981年(民國70年)台北市反共愛國聯盟回國盟員聯誼會會員通訊錄,為馬祖新村社區49號住戶韓麟將軍所提供,韓麟先生為前國軍少將。 中華民國反共愛國聯盟簡稱「愛盟」,早期稱為「全美中國同

MOC_Id: Culture_Object638123
Id: 638123
Title: 許常惠
Description: 許常惠(1929-2001),彰化和美人。家族從福建泉州府安溪縣山地鄉移居鹿港。祖父夢青,號劍漁,與同鄉洪棄生皆以能詩見稱。父五頂,號幼漁,於和美開設汎愛醫院,亦為詩人,曾組大冶吟社。母王冰清,係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447
Id: 514447
Title: 自然生態
Description: 2016年社區日曆計包含:五結鄉大眾、五結;冬山鄉武淵、東城、梅花、順安;三星鄉人和;蘇澳鎮蘇西、長安;宜蘭市泰山;大同鄉復興以及壯圍鄉美福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梅花社區的日曆。本篇07月16

MOC_Id: Culture_Object601000
Id: 601000
Title: 楊光福君國防獻金
Description: 此影像為東臺灣新報於1941年(昭和16年)3月14日以楊光福君國防獻金為標題進行的報導。內容提及,住在花蓮港稻住250號番地的楊光福君向市役所提出15元的獻金。由於局勢吃緊,民眾提出獻金被報導可

MOC_Id: Culture_Object594356
Id: 594356
Title: 馬祖新村50號住戶於門前小橋留影
Description: 此物件為馬祖新村50號住戶於門前小橋留影照片,為馬祖新村社區50號住戶黃克銘及黃克群先生所提供,黃氏兄弟為黃家第二代。 馬祖新村建設初期並沒有完善的排水設施,為了排水疏洪,居民在眷舍外挖掘了圍繞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493
Id: 514493
Title: 山腳下的泰雅部落─金岳
Description: 2011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南門、延平、黎明、孝廉;蘇澳鎮後湖;壯圍鄉過嶺;冬山鄉八寶、清溝、香和;南澳鄉金岳;員山鄉頭分以及羅東鎮南豪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金岳社區的日曆。本篇07月01

MOC_Id: Culture_People286410
Id: 286410
Title: 楊正端
Description: 主要以硬沙岩、墨石、紅化石創作。楊正端說:「喜歡石雕的想法,其實很直接、很簡單,腦袋用不著多想,就是打從心底的一股熱情。」喜愛雕塑,可以追溯到早期童年的經驗,國小時,黃俊雄布袋戲正熱門流行,他就用竹子

MOC_Id: Culture_Object600435
Id: 600435
Title: 廳下一齊武道暑中猛訓 今日起到月底昇段昇級審查
Description: 本篇為東臺灣新報1941年(昭和16年)7月22日地方版新聞報導,文中提及為克服酷暑訓練勇猛體魄,武德會花蓮港廳支部在22日到31日為止,辦理武道暑中猛訓活動,鍛鍊警察官、一般市民的武技,同時也進

MOC_Id: Culture_Organization154245
Id: 154245
Title: 北角星戲劇團
Description: 此圖取自馬祖日報,為連江縣政府文化處拍攝。 北角星戲劇團成立於2015年,成員多屬「北竿婦女會」排舞社的社員,由陳蕊金小姐擔任團長。除了劇團成員外,愛樂劇工廠的謝淑靖導演會定期的跨海來馬祖指導,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文化部國家與地方考試文化行政類錄取人數統計

每年更新,25

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1-04-07 16:57:58

文化部

音樂表演資訊

每1日更新,138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3:52

文化部

蒙古警察警政研習班統計表

每年更新,29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09 15:40:37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民俗

每周更新,33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19:39

文化部

文化部獎補助-要點

每年更新,17

林先生 | 0422295848#665 | 2017-09-07 19:39:50

文化部

典藏目錄-雕塑類

每年更新,2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5:42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社會與政治類

每日更新,228

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1:36

文化部

文化部-振興三倍券通訊交易適用業者名單

每1月更新,17

葉舒文 小姐 | 02-85126571 | 2023-07-27 16:04:54

文化部

典藏目錄-昆蟲類

每年更新,22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5:49:35

文化部

文化部單位預算

每1年更新,30

林瑀玟 小姐 | 02-85126642 | 2023-08-01 10:20:23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工藝

每周更新,29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01:12

文化部

蒙藏珍貴文物統計表

每1年更新,24

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3-07-28 14:46:09

文化部

典藏目錄-石材類

每1年更新,22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3:19

文化部

國民記憶庫故事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29

張玉萱 小姐 | 02-8512-6314 | 2023-07-27 17:24:03

文化部

蒙藏ㄧ般文物統計表

每1年更新,26

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3-07-28 14:46:24

文化部

蒙藏委員會內部各委員會、任務編組及財團法人之性別統計表

不定期更新更新,22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4:50

文化部

典藏目錄-原住民類

每年更新,1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5:12:01

文化部

典藏目錄-娛樂類

每1年更新,18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9:46

文化部

在台蒙胞人數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27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16 16:03:31

文化部

兒童文化館-聽書(有聲書)書目

每年更新,28

呂學榮 先生 | 02-85126470 | 2021-04-07 16:57:57

文化部

實體書店

每1年更新,178

陳怡君 小姐 | 02-85126472 | 2023-07-27 17:37:20

文化部

文化部文化資料開放諮詢小組會議

每半年更新,26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6 18:14:16

文化部

文化部獎補助-報名資訊

每1年更新,19

林先生 | 0422295848#665 | 2023-07-28 16:42:47

文化部

查詢單一文化設施詳細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22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2:09

文化部

典藏目錄-礦石類

每1年更新,1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4:36

文化部

典藏目錄-膠彩畫類

每年更新,3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2:47

文化部

典藏目錄-水彩畫類

每1年更新,19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6:00

文化部

典藏目錄-交通運輸與通訊類

每1年更新,2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9:59

文化部

典藏目錄-裝置藝術類

每1年更新,26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2:57

文化部

典藏目錄-工藝類

每年更新,2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51:14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