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鳳妹人物與團體@#@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
「邱鳳妹人物與團體@#@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3-07-27 15:47:4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People296251 , 欄位Id的內容是296251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邱鳳妹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邱鳳妹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本篇受訪者為邱鳳妹,採訪其生命經驗,有相關的災難經歷、遷徙經歷、教育經歷,以及工作經驗。
我在1945年(民國34年)出生在花蓮的平和村。我爸是苗栗人,我媽是從高雄搬來的客家人,講四縣腔。如果我媽還在的話,應該有九十、一百歲了吧。
我媽年輕還待在西部的時候,舅舅就已經來花蓮了,那時候她心疼自己的弟弟一個人待在花蓮,才決定要從西部搬過來照顧自己唯一的弟弟。但是我舅舅也沒有因此對我媽好一點,說起來滿無情的。
我爸媽是在東部認識、結婚的。我爸這個人,平常對事情沒有什麼意見,所以家裡面都是我媽在作主。我對外祖父母、祖父母都沒有印象,也沒有什麼親戚。只有我媽偶爾跟我透露一點我才知道。她曾經說過我外婆家是有錢人,家裡還請了好幾個女傭。她以前是淡水女學院畢業的,那個時候讀這個不得了喔。我媽年輕時長得很漂亮,有一張老照片,我媽梳著包頭,穿著有寬大袖子的開襟衫,過膝裙,黑色的娃娃皮鞋,和好幾位小姐在大樹下照相。我跟我兒子都覺得相片裡面的小姐還是我媽最漂亮。她比較晚結婚,三十多歲才生我。
上小學之前住在平和的時候,我媽租人家的房子開麵店做生意,但是後來房東要把房子收回去,剛好舅舅住在豐田,這裡又有房子要賣,我們就一起搬過來了。搬來豐田之後,有了自己的房子,我媽就開始賣菜兼賣雜貨,我也開始上小學。我爸那時候就一邊為人家做長工,一邊抽空種家裡的地,地在這附近,很小,只有一、兩分地而已。那時候會種一些花生、甘蔗、穀子等等。穀子收成就拿給農會收購,甘蔗載到車站給糖廠收。一定要種些作物換點糧食,不然那時候會沒有飯吃。那個時候,這裡的房子都還是草屋。
草屋很脆弱。小時候就很怕颱風和地震,現在講到颱風和地震我都會嚇死。小時候,草屋的屋頂都蓋草,房子根本不能抵擋颱風。有一次颱風來,把整間屋子都吹到十幾公尺外,整個房子都移位、垮掉。還有一次整個房子都被吹到大馬路上,整個路面都被我家的房子蓋住。我印象中,小時候房子被吹走的經驗就有兩、三次。而且那時候重蓋房子不像現在會好好規劃,都是隨便搭一搭,房子一樣很脆弱。所以如果有颱風要來,我媽會提前叫我去住豐裡村的舅舅家,他們家比較有錢,蓋的房子比較好。
父母與我
我媽媽很會生,生我一個人,最無聊。我有問過我媽為什麼只生我一個,她回說生一個就快養不起了,還生兩個。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如果結婚的話,要多生孩子,不能只生一個,一定最少要生兩個。說正經的,如果有傷心事,要哭都不知道要哭給誰聽。像我爸媽過世的時候,心裡很痛苦,但是沒有其他的兄弟姊妹可以相互安慰。爸媽去世的事,現在想起來心還會痛,還想流眼淚。獨生女很多時候真的很孤單。
我媽管我很嚴格,很常罵我,動不動就會用拳頭的指節敲我的頭,很奇怪,不知當怎麼會養成這個習慣。有時候講話她聽不順耳就會被打。有一次我被她打了實在很生氣,就回嘴說以後長大或老了,如果我的頭會痛就是妳給我打痛的。比起來爸爸雖然也會管我,但不會打我,比較疼我。
我媽就生我一個女孩子,年輕的時候總把我關在家裡,很怕我跑到外面去。
有一次端午節的前一天,鄰居邀我端午節去鯉魚潭看划龍舟。我答應說好。第二天,鄰居來我家要找我一起出門的時候,我媽一句「女孩子要去哪裡!跑這麼遠幹嘛?」的反對,本來興高采烈的出遊就泡湯了。
我平常都不能亂跑,要看划龍船不行,要去哪裡都不行。有一次,要出門沒有衣服好穿,鄰居問我要去哪裡,要借一件外套給我,我說不用了,我媽大概也不准我出門。結婚前都不能出門,只能守在家裡。我印象最深刻的出遊,只有婚前唯一一次的出遊。
學校有一個翁老師對我媽很好,翁老師和幾個老師藉著隔天要畢業典禮,跟我媽說,明天畢業典禮,我們帶妳女兒一起去玩。那時候我還很小。我媽覺得是別人重要的正式場合,這樣不但會打擾對方,也會麻煩到對方,所以一直推辭。他們也沒有放棄說服我媽,說會好好照顧我。我媽才答應那一次的旅行。
我記得,那時候沒有什麼東西好吃。為了我難得的出遊,我媽半夜三、四點就起來煮飯、捏飯糰,為我做便當。飯糰外面用鹽巴搓一搓,那時候也沒有塑膠袋,好像用紙包著,就這樣包一包。有飯糰就高興得不得了。那時候也沒有什麼好吃的,以前的人很可憐齁。
那一次跟小學生一起坐火車到花蓮,學生很高興,我也很高興,想著明天要跟人家出去玩,前一晚整晚都睡不著。我還記得那一次去花蓮港口參觀。真的很高興喔,那一次最高興!
教育經驗
我八、九歲才讀書。那時候都是這年齡入學。小學畢業時,成績不錯,數學雖然不好,但總成績都在前十名內。畢業時,黃校長還來遊說母親,說妳女兒讀書也不憨慢(台),讓她去鳳林讀書吧。那時候的人如果要升學,都要去鳳林國中。我媽沒有答應。那時候念書都要點蠟燭,生活都沒錢了,怎麼還會想到學業成績?也沒辦法多這筆開銷,所以我媽也不太重視我的學業成績。
我們1995年(民國八十四)年開始辦小學同學會,都是我主辦的,還有當時的小學老師參加。以前上學的時候,老師上課都講國語。
小時候不能讀書其實很可惜。唸書的時候作文最好,數學最笨。但是全班四五十個,還能排到前十名。成家後,住對面的老師曾勸我上夜間部,但去了一天就不想去了。年紀大了,頭腦靈活度不如以前。念書很累。加上還有平時還有工作,體力也不能負荷,就不去了。年紀有了就不會想要讀書。四十歲那時候要考汽車駕照,也是念書念得很辛苦。那時就想,如果考過了,就算總統可以讓大家用考的來決定誰來當總統,我也不要再唸書考試。
工作經驗
幼年
小時候做過很多工作,種過甘蔗、花生、也挖過花生、也有娑草(台)。家裡的地就是我跟我爸負責的,拔花生也只有我們倆在拔。大一點的時候就在家中幫忙母親的生意,幫忙賣菜。也曾帶著鳳梨和魚到街上去叫賣,把鳳梨切成一片一片的,一片鳳梨賣5角。
那時候很奇怪,都不會害羞喔,才十多歲而已,如果一下子就能把貨物都賣完就會很高興,大家還稱讚我說,小妹妹很厲害,這麼小就會賣東西。婚前一直在家中幫忙到18歲結婚。十八歲你們還很好命,我們就要做事了。妳看我的手也沒有漂亮,也不會保養,不習慣帶著手套工作。
婚後工作
婚後丈夫在作板模,我就幫忙跑工程,要帶會計小姐跑花蓮市。那時候他賺錢都交給我,我負責掌管家裡的開銷。一直到我們四十多歲時,我媽想要退休,想把菜攤盤給他人,但是鄰居都覺得這個工作太辛苦,沒有人要做,我就接下母親的菜攤繼續經營到現在。
我今年(2012)底想要退休,太辛苦了,年紀大了做這行實在很累。每天凌晨兩三點就要出門。收攤最麻煩,十二點多收完攤還要煮中餐,太累了。想要做到今年過年就不做了。我從年輕做到現在,長年下來全身都痛。我有問鄰居有沒有人要盤下來,大家看我每天那麼早起,都覺得這行太辛苦,沒有人要接。我兒子有說老了願意接,但不是現在。賣菜的話,時間不自由,每天的時間都是綁死的。我老公前幾天還問我,妳到底要賣菜到什麼時候?十八歲就賣菜賣到現在,賣不怕嗎?
現在都去花蓮市的果菜市場批貨回來賣,工人要進貨,所以果菜市場半夜十二點、一點就開了。每天為了賣菜,凌晨三點就要出門去果菜市場批發,我開車,我老公陪我。
最早的時候是坐早上四點多的火車去批貨,買好菜就五點了,要趕快回來準備開店。後來就借搭鄰居的順風車,走鯉魚潭那條路,那時候這裡還沒有路。但是這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四十歲左右就學會開車。在有果菜市場之前,菜都從屏東直接運上來。以前批貨都在溝仔尾。十多年前才換到果菜市場。做生意不學開車不行,倒不是麻煩別人不好意思,是總有一天總會需要自己開車。以前是我老公在開車,現在他年紀大了,換我來開。
菜攤的過去與現在
小時候家裡的菜攤是豐田唯二的菜店。那時候賣菜沒有像現在這麼豐富啦,種類不多。
我們這個鄉下,有時候煮飯需要放一些調味料,比如豆瓣醬啊什麼的,那時候也沒有7-11或統冠,所以就一起賣一些雜貨兼賣菜。印象中,店裡擺了很多罐子,這裡附近的小孩都有買到我家的零食。現在大家都到大賣場去,誰要買雜貨店的糖果。說正經的,現在的人越來越挑剔,這也不好吃,那也不好吃,平時吃的東西很好,就容易覺得什麼都不好吃了。
我媽很會做小點心,也曾經做過甜不辣賣,那時候我媽作甜不辣多好吃,有高麗菜、豬肉、紅蘿蔔、韭菜、絞肉下去做材料,鹹淡要剛好,還要用一點點的麵粉下去才會有黏性。然後麵糊切一塊一塊下去炸,巴掌大的甜不辣炸起來也是賣5角。那時候也是很好賣,以前很少人家做這種來吃,很多人來買,生意很好。
以前年輕有體力,不會想要休息或把攤子收掉。現在老了會想休息,擺攤很累。七月半、十月半或過年時,因為要拜拜,凌晨一點半就要出門,回來都已經有一些客人等著要買東西了。
現在年紀大了,睡眠一但被打斷就不容易再睡著。過年要拜天公時,要看時辰點香,幸好兩個兒子貼心,孫子和媳婦也都會幫忙,會說阿媽妳起來點香,點完香妳就去睡,我們來守拜拜。晚上十一點半起來點香,但點完香之後就會睡不著了。
現在白天忙到中午十二點多就可以休息,下午一點多想睡就可以去躺一下,像我先生就一定要去睡。兩點半起床,起來之後就看個電視,差不多五點吃晚餐,洗澡,晚上七點半就要睡覺。
以前有很多附近的太太們會來菜攤聊天,一起聚會、吃點心、喝茶。但現在很多因為那些歐巴桑都老了,都不會來坐了。有的連家門都懶得出。有的是因為
身體狀況不佳,出門需要人家幫忙推輪椅。有的是過世了。
我們那時候很熱鬧,來聊天的媽媽桑都可以在店裡排一排,十多個人可以把店裡擠滿。菜買好了就聚在這邊聊天。我整天都在這個菜攤裡面,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平常白天店裡有空閒的時候,會跟她們泡茶聊天,有時候會剁雞肉吃,或是切豬頭皮、泡茶。有的太太很常買東西過來,分給大家一起邊聊天邊吃。現在也有太太會來這裡坐,不過人已經換一批了。太太們會固定來這個據點聊天。所以聽到我說想退休,不擺攤了,她們就不太捨得,因為如果這裡不賣,她們就沒地方可以聚會了。而且也要跑更遠買菜。
婚姻與家庭
結婚的時候,我十八歲,我老公二十八歲。和他認識是人家介紹,然後就讓感情自然發展。
我老公是羅東人,家裡有三兄弟,大哥十八歲離家之後就不知去向。他是兄弟之中最小的,來花蓮工作之後認識我,就在花蓮結婚、生活,他也有一個姐姐嫁來花蓮。
我先生退伍後就做板模。那時候他姐夫在這行,他就跟著學。我先生眼力很好,一學就會。一開始在豐田包鄰居的房子做,後來到台北發展。但台北的工程規模太大,成本拿捏不好,常常賠錢,後來就回來豐田。這工作就一直做到六十幾歲退休為止。壽豐國中、東華大學、台北的新光大樓的工程他都有參與。我們現在住的房子也是自己蓋的。
講真的,他年輕很帥喔帥哥一個。年輕的時候瘦瘦高高,我媽又覺得他說話老實,就覺得可以把我嫁給他。因為是獨生女,我媽就把他招贅進來。
我婆家在宜蘭羅東。我和婆婆相處情形還好,沒有吵過架。我們結婚後,婆婆曾經來花蓮和我們一起住過一陣子,後來回去羅東跟大嫂一起住。平時很少有機會和婆家的親戚相處,畢竟相隔兩地。而且他們家人也不多,我先生家只有兩兄弟呀。所以我跟他們家人相處情形也還不錯。
我女兒是我先生的哥哥給他的,他哥哥生了五女一男。我自己生了兩個男生。我老公沒有念書,但當兵時練得一手好字。寫字比我和我兒子都漂亮。我老公一天一定要看一份報紙,都不用戴眼鏡,視力還很好。他不看報紙的話好像很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如果我兒子當天沒有買報紙,他就一定會自己去7-11買,有時候一天還買兩份。
結婚照
我們沒有照結婚照耶。以前很少照相,以前的人哪裡有照相機。前陣子我就跟我老公說,我們什麼時候去照一張,人老了也可以照啊,他說,老了還要照。我說哪有要緊,可以一起去照全家福啊。穿不穿婚紗都可以,看他要怎麼打扮我。我媳婦曾經在花蓮最大的婚紗店工作,沒有把握機會在那邊照,那時候竟然都沒有想到,真是傻瓜。
模範母親
黃文達當村長、村幹事的任內被提名的。這個選拔,村長要問過村莊的鄰里、村長,鄰長等等,要探聽被提名的人作人怎樣,人品如何。不能像現在的人要給誰就給誰,現在很多人都這樣,村長要給你作就給你作,那時候不能這樣。
和孩子的點滴
結婚生了小孩後,我們買了一台黑白電視機。我們家是這個村子裡第一戶有電視的人家,那時候誰家有電視呀。那時候有那個打棒球的許金木,全台灣都在瘋,如果有比賽的話,鄰居通通都會跑來我家看,把我家擠的不行。那時候很受歡迎的還有雲州大儒俠──史豔文,我媽最愛看了。以前大家一起看電視的情景,現在印象都還很深刻。
孩子出生之後,都是我在帶。我從來都不打小孩、不罵小孩。現在很多人,或是老人家甚至會罵小孩子三字經,我從來都不會這樣。我的兒子到現在四十幾歲了,從來都沒有講過一句三字經,女兒也不會講髒話。而且他們都很乖,也不太需要人管、不需要人家操心,所以我就不太管他們。小時候,看他們明天要考試了,今天還在玩,沒有念書,我就提醒他說「欸,明天不是要考試了,還在玩。」他只淡淡回我「我知道啊。」隔天果然成績考出來還是很好。
我的兩個兒子都是花中畢業的,那個時候花蓮最好的學校就是花中,我對孩子的教育採放任自由的態度,能唸到什麼程度就唸。老大淡江畢業,唸到博士,現在在臺灣觀光學院當老師。老二在開麵店。做飲食業很辛苦,常常腰痠背痛,手都做到有職業病,常常腫脹,我很替他擔心,他才四十幾歲就全身都是毛病,老了不知道要怎麼辦。
不過各方面比起來,我還是比較關心他們的課業。我會用鼓勵的方式,對待孫子也是一樣的方式。會鼓勵他們「考好一點,有獎喔!」,但不會硬性的規定小孩子的分數。孫子的話,他們的父母會管,但我也會鼓勵他們就是了。
孩子們小時候,會騎著摩托車或坐火車帶他們出去玩。那時候有摩托車算家境還很好的。自己倒是不會想說要出去玩。現在都是兒子帶出去玩,說真的我們也不知道什麼地方好玩。
旅遊經驗
因為怕坐飛機,所以沒有去過國外,都在臺灣本島玩。以前兒子在南僑公司上班,有一次拿到機票,說,阿媽妳要不要去日本沖繩玩,我說不要,結果就先生、親家、兒子、媳婦都去了只有我沒去。我大兒子,一年會帶我們出去玩一、兩次,有規劃的家族旅行大概是三到四天,會玩半個台灣,通常是去比較涼的地方。也會到夢時代這種大間的百貨公司走走,有時候會帶小朋友去劍湖山之類的遊樂園玩。菜攤會趁這個時候休息一次。過年前菜攤也會休息一次,過年後就沒有空去玩。
我們全家一起出去玩也很好玩。一定是兩台休旅車出去,兩個兒子兩台車,我不會說只跟哪一個兒子出去,另一個放在家裡。通常連孫子一起帶出去。家裡出去玩一定是大家一起行動。如果是夏天要出去,我會前一天用一斤一、兩千元的茶葉煮好一大鍋的茶水,冰在冷凍庫。隔天要出門時,用鋪滿碎冰塊的旅行用大冰箱,把冰好的茶水放進去,出去玩就能喝冰涼的茶水。這樣的話出門在外也不用買飲料,自己做的比較好。回來的時候還是水都還是冰涼的,不會壞掉。
我那個大兒子很常帶我們去吃各種東西,有一次還在林田山喝下午茶咧。我們夫妻平常不會吃那些東西,我兒子就帶我們老人家去品嘗一下。那次就嘗試了甜點、蛋糕。有時候我兒子也會心血來潮帶我們去附近玩或吃東西。八月中的時候就去台東玩了半天。那天老大突然找我們一起到台東吃私房菜。到台東是近近的啦,一兩個小時就到了。去的時候在光復休息一下,吃個冰,下來走走看看再出發。就直接到台東。也有到台東的糖廠冰店、吃了台東有名的竹筍包。偶爾也會有這種半天的短暫旅程。
玩了臺灣不少地方,我還是覺得自己的家鄉好。我女兒現在住台北,我也去住過好幾天,最喜歡的地方還是花蓮。每一次出去玩,回程的時候走到蘇花公路,到那個山路轉一個彎,看到花蓮,我的心情就開朗了。不過走蘇花公路實在壓力很大,嚇死人!有一次我們開車開到蘇花公路上某間廟旁邊,已經快到蘇澳了,突然車子很大力的搖晃,本來還以為是車子爆胎,結果車子前面突然一塊好大的石頭掉下來,就掉在車子的前面。後來才發現是大地震。這是十幾年前的事了。那一次最嚇死人!蘇花公路這麼危險,政府應該要趕快把蘇花高做起來。
話說回來,我們花蓮到哪裡都很遠,不像宜蘭,到哪裡都這麼近,還不用走山路。乾脆不要出門比較方便。而且我們花蓮就很好玩了。有一次我去弄牙齒,醫生問我有沒有出國玩,我說沒有,我不敢坐飛機。醫生說噯不用出國,我們花蓮就很多好玩的了,妳沒有去過而已。真的,花蓮有很多很好玩的地方。像開金針花的六十石山,車子慢慢開,沿路風景很漂亮。小天祥也很漂亮。所以說花蓮還是有很多好地方的。不過我平時很少去看政府宣傳的那些花季、景點什麼。我先生不看那些,他喜歡看木雕。三芝或林田山的木雕他都很喜歡。不會為了木雕特地出門,但如果到了有木雕展的地方,他就會去看。
平常如果有家族聚餐,我們夫妻倆才會出門。我們家偶爾會出去聚餐,八八節才一起去統帥飯店吃過飯。現在我年紀大了很懶惰開車,開車要貫注精神也有壓力,不是沒有壓力。平常到花蓮或早上批菜都是自己開。是要去外縣市的話才是兒子開。
現在的夫妻生活
我會開車之後,如果要出門,我先生都會和我一起,他給我作伴啦。通常是有事才會出門,比如車子要保養、我先生要回醫院回診量血壓。以前我們夫妻都不會想要出去玩,最多是到婆家,順便去羅東逛一逛。現在婆婆不在了,我們就比較少回婆家,但還是會去羅東走一走。
現在我偶爾會開車帶他出去玩啦。天氣比較涼的時候會一起出去走走。比如把車子開到花蓮的停車場,然後下車走走逛逛這樣。只要他喜歡我就帶他出去玩。他有時候會說,很久沒有吃什麼,我就知道他的意思了。我就和兒子一起帶他去吃那樣東西。
像我現在早上在做生意,他就在看報紙,十一點多一起收攤,十二點多吃飯,吃飽就坐一下看新聞報導,我們大部分是看新聞報導。看完了差不多一點就睡一個午覺。天氣涼涼的話,我們下午會出去散步二十分鐘,在村子前面繞一圈這樣。現在太熱不行。其他時間我們沒有什麼娛樂。現在的生活很平淡啦。
期待的退休生活
我兒子有跟我說,妳不賣菜的話要找點事情做,不可以整天看電視。我如果不賣菜,每天早上起床之後,出去散步,然後煮早餐,因為我先生不吃西式早餐,他一定要吃我作的飯。除了煮三餐,不要特別做什麼了。我都六、七十歲了,很多比我年輕的人也是整天在家,除了煮三餐沒事作,哪有做什麼工作。我每天都是睡眠不足的狀態,每天早上如果沒有客人來買菜,我坐在椅子上都會不小心睡著。退休以後我要睡到飽,每天都要睡到自然醒。就像我還是學生的孫子,每個禮拜六都睡到自然醒一樣。
車禍
八到十年前(2002-2004),有一次凌晨去花蓮批貨的路上,那天路上下毛毛雨,被一輛酒駕的休旅車從後方追撞,在志學南天宮附近的路上,撞一下我就不知道了,我和我老公兩個人都從車裡面飛出去。
有意識的時候,發現我躺在地上,像在睡覺一樣。心想,怎麼會在這裡?是不是在作夢啊?怎麼會睡在地板呢?這裡是哪裡?躺了一陣子之後才想起自己發生車禍。
我醒來之後開始找我老公,怎麼一直喊他都沒有回應,才開始到處找他在哪。一看到他躺在地上,上半身都是血,連臉都沒有看到,被一棵大樹壓在上半身,才開始慌張,一直不停的叫他,但都沒有反應。本來我都沒有被嚇到,但是看到我老公的情況,我才開始驚慌失措。
雖然繫了安全帶,但車子受衝擊的力道太大,都變形了,人也被拋出去。
當時附近寺廟的廟公出來看到這樣的景象,還幫忙叫救護車,拿著閃光棒幫忙指揮交通。三更半夜打電話通知兒子時,兒子都快嚇死了。妳們沒有接過三更半夜的電話,三更半夜的電話最恐怖。
現在想想,當時一點受傷也沒有,連一般重大車禍常見的骨折或傷口也沒有,甚至也沒有被玻璃劃傷。而且夫妻倆雖然飛出去,但也沒有飛到路中間。我想一定是神明有保佑,後來我都會時常去那間寺廟捐獻香火錢。鄰居說我們夫妻就是做人很好,才因此大難不死,我也這樣想。所以我覺得,平常作人就要作好,我賣菜的時候也很少計較,在果菜市場的人大家也都因為我好相處對我很好。
粄食製作
我很會做粄食喔,小時候就有跟我媽學。我作的草仔粿,我那個當老師的媳婦說,阿媽,吃來吃去,還是妳作的最好吃。
我的材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爆香的時候要爆夠,先爆香紅蔥頭、白蔥頭、香菇、豬肉,鹹度一定要有,不能太淡,也不能沒有香味。外層的皮要甜,但是要甜的剛好,不能太甜,要剛好能和內餡的鹹味作搭配。我現在沒有在ㄟ粿,買糯米粉比較快。草仔粿的外皮是用艾草。內餡一定要用菜脯絲,用菜脯乾口感就不對。
有一次有高雄來的兩個客人,要去對面的學校找老師,來我這裡問路,正好清明節,正在蒸草仔粿,剛蒸出籠,我就請他們一人吃一個。他們吃完就說,喔,沒有吃過這麼好的草仔粿!吃完要去學校找老師時,因為時間還沒到,又折回來店裡坐。坐一坐就開口,可以再請我們吃兩個嗎?剛做起來有草的香味,我這個媳婦也是要吃我做的。紅龜粿、發粿、菜包也都會做,我做的菜包也很好吃,只是老了很懶惰,真的什麼都懶得做了。菜包用糯米粉就可以了。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96251&IndexCode=Culture_People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person/B7661448-C360-4495-BA3C-C14FE9B32541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02T15:49:03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人物與團體@#@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 。
MOC_Id
Culture_People296251
Id
296251
Title
邱鳳妹
Description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邱鳳妹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本篇受訪者為邱鳳妹,採訪其生命經驗,有相關的災難經歷、遷徙經歷、教育經歷,以及工作經驗。 我在1945年(民國34年)出生在花蓮的平和村。我爸是苗栗人,我媽是從高雄搬來的客家人,講四縣腔。如果我媽還在的話,應該有九十、一百歲了吧。 我媽年輕還待在西部的時候,舅舅就已經來花蓮了,那時候她心疼自己的弟弟一個人待在花蓮,才決定要從西部搬過來照顧自己唯一的弟弟。但是我舅舅也沒有因此對我媽好一點,說起來滿無情的。 我爸媽是在東部認識、結婚的。我爸這個人,平常對事情沒有什麼意見,所以家裡面都是我媽在作主。我對外祖父母、祖父母都沒有印象,也沒有什麼親戚。只有我媽偶爾跟我透露一點我才知道。她曾經說過我外婆家是有錢人,家裡還請了好幾個女傭。她以前是淡水女學院畢業的,那個時候讀這個不得了喔。我媽年輕時長得很漂亮,有一張老照片,我媽梳著包頭,穿著有寬大袖子的開襟衫,過膝裙,黑色的娃娃皮鞋,和好幾位小姐在大樹下照相。我跟我兒子都覺得相片裡面的小姐還是我媽最漂亮。她比較晚結婚,三十多歲才生我。 上小學之前住在平和的時候,我媽租人家的房子開麵店做生意,但是後來房東要把房子收回去,剛好舅舅住在豐田,這裡又有房子要賣,我們就一起搬過來了。搬來豐田之後,有了自己的房子,我媽就開始賣菜兼賣雜貨,我也開始上小學。我爸那時候就一邊為人家做長工,一邊抽空種家裡的地,地在這附近,很小,只有一、兩分地而已。那時候會種一些花生、甘蔗、穀子等等。穀子收成就拿給農會收購,甘蔗載到車站給糖廠收。一定要種些作物換點糧食,不然那時候會沒有飯吃。那個時候,這裡的房子都還是草屋。 草屋很脆弱。小時候就很怕颱風和地震,現在講到颱風和地震我都會嚇死。小時候,草屋的屋頂都蓋草,房子根本不能抵擋颱風。有一次颱風來,把整間屋子都吹到十幾公尺外,整個房子都移位、垮掉。還有一次整個房子都被吹到大馬路上,整個路面都被我家的房子蓋住。我印象中,小時候房子被吹走的經驗就有兩、三次。而且那時候重蓋房子不像現在會好好規劃,都是隨便搭一搭,房子一樣很脆弱。所以如果有颱風要來,我媽會提前叫我去住豐裡村的舅舅家,他們家比較有錢,蓋的房子比較好。 父母與我 我媽媽很會生,生我一個人,最無聊。我有問過我媽為什麼只生我一個,她回說生一個就快養不起了,還生兩個。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如果結婚的話,要多生孩子,不能只生一個,一定最少要生兩個。說正經的,如果有傷心事,要哭都不知道要哭給誰聽。像我爸媽過世的時候,心裡很痛苦,但是沒有其他的兄弟姊妹可以相互安慰。爸媽去世的事,現在想起來心還會痛,還想流眼淚。獨生女很多時候真的很孤單。 我媽管我很嚴格,很常罵我,動不動就會用拳頭的指節敲我的頭,很奇怪,不知當怎麼會養成這個習慣。有時候講話她聽不順耳就會被打。有一次我被她打了實在很生氣,就回嘴說以後長大或老了,如果我的頭會痛就是妳給我打痛的。比起來爸爸雖然也會管我,但不會打我,比較疼我。 我媽就生我一個女孩子,年輕的時候總把我關在家裡,很怕我跑到外面去。 有一次端午節的前一天,鄰居邀我端午節去鯉魚潭看划龍舟。我答應說好。第二天,鄰居來我家要找我一起出門的時候,我媽一句「女孩子要去哪裡!跑這麼遠幹嘛?」的反對,本來興高采烈的出遊就泡湯了。 我平常都不能亂跑,要看划龍船不行,要去哪裡都不行。有一次,要出門沒有衣服好穿,鄰居問我要去哪裡,要借一件外套給我,我說不用了,我媽大概也不准我出門。結婚前都不能出門,只能守在家裡。我印象最深刻的出遊,只有婚前唯一一次的出遊。 學校有一個翁老師對我媽很好,翁老師和幾個老師藉著隔天要畢業典禮,跟我媽說,明天畢業典禮,我們帶妳女兒一起去玩。那時候我還很小。我媽覺得是別人重要的正式場合,這樣不但會打擾對方,也會麻煩到對方,所以一直推辭。他們也沒有放棄說服我媽,說會好好照顧我。我媽才答應那一次的旅行。 我記得,那時候沒有什麼東西好吃。為了我難得的出遊,我媽半夜三、四點就起來煮飯、捏飯糰,為我做便當。飯糰外面用鹽巴搓一搓,那時候也沒有塑膠袋,好像用紙包著,就這樣包一包。有飯糰就高興得不得了。那時候也沒有什麼好吃的,以前的人很可憐齁。 那一次跟小學生一起坐火車到花蓮,學生很高興,我也很高興,想著明天要跟人家出去玩,前一晚整晚都睡不著。我還記得那一次去花蓮港口參觀。真的很高興喔,那一次最高興! 教育經驗 我八、九歲才讀書。那時候都是這年齡入學。小學畢業時,成績不錯,數學雖然不好,但總成績都在前十名內。畢業時,黃校長還來遊說母親,說妳女兒讀書也不憨慢(台),讓她去鳳林讀書吧。那時候的人如果要升學,都要去鳳林國中。我媽沒有答應。那時候念書都要點蠟燭,生活都沒錢了,怎麼還會想到學業成績?也沒辦法多這筆開銷,所以我媽也不太重視我的學業成績。 我們1995年(民國八十四)年開始辦小學同學會,都是我主辦的,還有當時的小學老師參加。以前上學的時候,老師上課都講國語。 小時候不能讀書其實很可惜。唸書的時候作文最好,數學最笨。但是全班四五十個,還能排到前十名。成家後,住對面的老師曾勸我上夜間部,但去了一天就不想去了。年紀大了,頭腦靈活度不如以前。念書很累。加上還有平時還有工作,體力也不能負荷,就不去了。年紀有了就不會想要讀書。四十歲那時候要考汽車駕照,也是念書念得很辛苦。那時就想,如果考過了,就算總統可以讓大家用考的來決定誰來當總統,我也不要再唸書考試。 工作經驗 幼年 小時候做過很多工作,種過甘蔗、花生、也挖過花生、也有娑草(台)。家裡的地就是我跟我爸負責的,拔花生也只有我們倆在拔。大一點的時候就在家中幫忙母親的生意,幫忙賣菜。也曾帶著鳳梨和魚到街上去叫賣,把鳳梨切成一片一片的,一片鳳梨賣5角。 那時候很奇怪,都不會害羞喔,才十多歲而已,如果一下子就能把貨物都賣完就會很高興,大家還稱讚我說,小妹妹很厲害,這麼小就會賣東西。婚前一直在家中幫忙到18歲結婚。十八歲你們還很好命,我們就要做事了。妳看我的手也沒有漂亮,也不會保養,不習慣帶著手套工作。 婚後工作 婚後丈夫在作板模,我就幫忙跑工程,要帶會計小姐跑花蓮市。那時候他賺錢都交給我,我負責掌管家裡的開銷。一直到我們四十多歲時,我媽想要退休,想把菜攤盤給他人,但是鄰居都覺得這個工作太辛苦,沒有人要做,我就接下母親的菜攤繼續經營到現在。 我今年(2012)底想要退休,太辛苦了,年紀大了做這行實在很累。每天凌晨兩三點就要出門。收攤最麻煩,十二點多收完攤還要煮中餐,太累了。想要做到今年過年就不做了。我從年輕做到現在,長年下來全身都痛。我有問鄰居有沒有人要盤下來,大家看我每天那麼早起,都覺得這行太辛苦,沒有人要接。我兒子有說老了願意接,但不是現在。賣菜的話,時間不自由,每天的時間都是綁死的。我老公前幾天還問我,妳到底要賣菜到什麼時候?十八歲就賣菜賣到現在,賣不怕嗎? 現在都去花蓮市的果菜市場批貨回來賣,工人要進貨,所以果菜市場半夜十二點、一點就開了。每天為了賣菜,凌晨三點就要出門去果菜市場批發,我開車,我老公陪我。 最早的時候是坐早上四點多的火車去批貨,買好菜就五點了,要趕快回來準備開店。後來就借搭鄰居的順風車,走鯉魚潭那條路,那時候這裡還沒有路。但是這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四十歲左右就學會開車。在有果菜市場之前,菜都從屏東直接運上來。以前批貨都在溝仔尾。十多年前才換到果菜市場。做生意不學開車不行,倒不是麻煩別人不好意思,是總有一天總會需要自己開車。以前是我老公在開車,現在他年紀大了,換我來開。 菜攤的過去與現在 小時候家裡的菜攤是豐田唯二的菜店。那時候賣菜沒有像現在這麼豐富啦,種類不多。 我們這個鄉下,有時候煮飯需要放一些調味料,比如豆瓣醬啊什麼的,那時候也沒有7-11或統冠,所以就一起賣一些雜貨兼賣菜。印象中,店裡擺了很多罐子,這裡附近的小孩都有買到我家的零食。現在大家都到大賣場去,誰要買雜貨店的糖果。說正經的,現在的人越來越挑剔,這也不好吃,那也不好吃,平時吃的東西很好,就容易覺得什麼都不好吃了。 我媽很會做小點心,也曾經做過甜不辣賣,那時候我媽作甜不辣多好吃,有高麗菜、豬肉、紅蘿蔔、韭菜、絞肉下去做材料,鹹淡要剛好,還要用一點點的麵粉下去才會有黏性。然後麵糊切一塊一塊下去炸,巴掌大的甜不辣炸起來也是賣5角。那時候也是很好賣,以前很少人家做這種來吃,很多人來買,生意很好。 以前年輕有體力,不會想要休息或把攤子收掉。現在老了會想休息,擺攤很累。七月半、十月半或過年時,因為要拜拜,凌晨一點半就要出門,回來都已經有一些客人等著要買東西了。 現在年紀大了,睡眠一但被打斷就不容易再睡著。過年要拜天公時,要看時辰點香,幸好兩個兒子貼心,孫子和媳婦也都會幫忙,會說阿媽妳起來點香,點完香妳就去睡,我們來守拜拜。晚上十一點半起來點香,但點完香之後就會睡不著了。 現在白天忙到中午十二點多就可以休息,下午一點多想睡就可以去躺一下,像我先生就一定要去睡。兩點半起床,起來之後就看個電視,差不多五點吃晚餐,洗澡,晚上七點半就要睡覺。 以前有很多附近的太太們會來菜攤聊天,一起聚會、吃點心、喝茶。但現在很多因為那些歐巴桑都老了,都不會來坐了。有的連家門都懶得出。有的是因為 身體狀況不佳,出門需要人家幫忙推輪椅。有的是過世了。 我們那時候很熱鬧,來聊天的媽媽桑都可以在店裡排一排,十多個人可以把店裡擠滿。菜買好了就聚在這邊聊天。我整天都在這個菜攤裡面,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平常白天店裡有空閒的時候,會跟她們泡茶聊天,有時候會剁雞肉吃,或是切豬頭皮、泡茶。有的太太很常買東西過來,分給大家一起邊聊天邊吃。現在也有太太會來這裡坐,不過人已經換一批了。太太們會固定來這個據點聊天。所以聽到我說想退休,不擺攤了,她們就不太捨得,因為如果這裡不賣,她們就沒地方可以聚會了。而且也要跑更遠買菜。 婚姻與家庭 結婚的時候,我十八歲,我老公二十八歲。和他認識是人家介紹,然後就讓感情自然發展。 我老公是羅東人,家裡有三兄弟,大哥十八歲離家之後就不知去向。他是兄弟之中最小的,來花蓮工作之後認識我,就在花蓮結婚、生活,他也有一個姐姐嫁來花蓮。 我先生退伍後就做板模。那時候他姐夫在這行,他就跟著學。我先生眼力很好,一學就會。一開始在豐田包鄰居的房子做,後來到台北發展。但台北的工程規模太大,成本拿捏不好,常常賠錢,後來就回來豐田。這工作就一直做到六十幾歲退休為止。壽豐國中、東華大學、台北的新光大樓的工程他都有參與。我們現在住的房子也是自己蓋的。 講真的,他年輕很帥喔帥哥一個。年輕的時候瘦瘦高高,我媽又覺得他說話老實,就覺得可以把我嫁給他。因為是獨生女,我媽就把他招贅進來。 我婆家在宜蘭羅東。我和婆婆相處情形還好,沒有吵過架。我們結婚後,婆婆曾經來花蓮和我們一起住過一陣子,後來回去羅東跟大嫂一起住。平時很少有機會和婆家的親戚相處,畢竟相隔兩地。而且他們家人也不多,我先生家只有兩兄弟呀。所以我跟他們家人相處情形也還不錯。 我女兒是我先生的哥哥給他的,他哥哥生了五女一男。我自己生了兩個男生。我老公沒有念書,但當兵時練得一手好字。寫字比我和我兒子都漂亮。我老公一天一定要看一份報紙,都不用戴眼鏡,視力還很好。他不看報紙的話好像很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如果我兒子當天沒有買報紙,他就一定會自己去7-11買,有時候一天還買兩份。 結婚照 我們沒有照結婚照耶。以前很少照相,以前的人哪裡有照相機。前陣子我就跟我老公說,我們什麼時候去照一張,人老了也可以照啊,他說,老了還要照。我說哪有要緊,可以一起去照全家福啊。穿不穿婚紗都可以,看他要怎麼打扮我。我媳婦曾經在花蓮最大的婚紗店工作,沒有把握機會在那邊照,那時候竟然都沒有想到,真是傻瓜。 模範母親 黃文達當村長、村幹事的任內被提名的。這個選拔,村長要問過村莊的鄰里、村長,鄰長等等,要探聽被提名的人作人怎樣,人品如何。不能像現在的人要給誰就給誰,現在很多人都這樣,村長要給你作就給你作,那時候不能這樣。 和孩子的點滴 結婚生了小孩後,我們買了一台黑白電視機。我們家是這個村子裡第一戶有電視的人家,那時候誰家有電視呀。那時候有那個打棒球的許金木,全台灣都在瘋,如果有比賽的話,鄰居通通都會跑來我家看,把我家擠的不行。那時候很受歡迎的還有雲州大儒俠──史豔文,我媽最愛看了。以前大家一起看電視的情景,現在印象都還很深刻。 孩子出生之後,都是我在帶。我從來都不打小孩、不罵小孩。現在很多人,或是老人家甚至會罵小孩子三字經,我從來都不會這樣。我的兒子到現在四十幾歲了,從來都沒有講過一句三字經,女兒也不會講髒話。而且他們都很乖,也不太需要人管、不需要人家操心,所以我就不太管他們。小時候,看他們明天要考試了,今天還在玩,沒有念書,我就提醒他說「欸,明天不是要考試了,還在玩。」他只淡淡回我「我知道啊。」隔天果然成績考出來還是很好。 我的兩個兒子都是花中畢業的,那個時候花蓮最好的學校就是花中,我對孩子的教育採放任自由的態度,能唸到什麼程度就唸。老大淡江畢業,唸到博士,現在在臺灣觀光學院當老師。老二在開麵店。做飲食業很辛苦,常常腰痠背痛,手都做到有職業病,常常腫脹,我很替他擔心,他才四十幾歲就全身都是毛病,老了不知道要怎麼辦。 不過各方面比起來,我還是比較關心他們的課業。我會用鼓勵的方式,對待孫子也是一樣的方式。會鼓勵他們「考好一點,有獎喔!」,但不會硬性的規定小孩子的分數。孫子的話,他們的父母會管,但我也會鼓勵他們就是了。 孩子們小時候,會騎著摩托車或坐火車帶他們出去玩。那時候有摩托車算家境還很好的。自己倒是不會想說要出去玩。現在都是兒子帶出去玩,說真的我們也不知道什麼地方好玩。 旅遊經驗 因為怕坐飛機,所以沒有去過國外,都在臺灣本島玩。以前兒子在南僑公司上班,有一次拿到機票,說,阿媽妳要不要去日本沖繩玩,我說不要,結果就先生、親家、兒子、媳婦都去了只有我沒去。我大兒子,一年會帶我們出去玩一、兩次,有規劃的家族旅行大概是三到四天,會玩半個台灣,通常是去比較涼的地方。也會到夢時代這種大間的百貨公司走走,有時候會帶小朋友去劍湖山之類的遊樂園玩。菜攤會趁這個時候休息一次。過年前菜攤也會休息一次,過年後就沒有空去玩。 我們全家一起出去玩也很好玩。一定是兩台休旅車出去,兩個兒子兩台車,我不會說只跟哪一個兒子出去,另一個放在家裡。通常連孫子一起帶出去。家裡出去玩一定是大家一起行動。如果是夏天要出去,我會前一天用一斤一、兩千元的茶葉煮好一大鍋的茶水,冰在冷凍庫。隔天要出門時,用鋪滿碎冰塊的旅行用大冰箱,把冰好的茶水放進去,出去玩就能喝冰涼的茶水。這樣的話出門在外也不用買飲料,自己做的比較好。回來的時候還是水都還是冰涼的,不會壞掉。 我那個大兒子很常帶我們去吃各種東西,有一次還在林田山喝下午茶咧。我們夫妻平常不會吃那些東西,我兒子就帶我們老人家去品嘗一下。那次就嘗試了甜點、蛋糕。有時候我兒子也會心血來潮帶我們去附近玩或吃東西。八月中的時候就去台東玩了半天。那天老大突然找我們一起到台東吃私房菜。到台東是近近的啦,一兩個小時就到了。去的時候在光復休息一下,吃個冰,下來走走看看再出發。就直接到台東。也有到台東的糖廠冰店、吃了台東有名的竹筍包。偶爾也會有這種半天的短暫旅程。 玩了臺灣不少地方,我還是覺得自己的家鄉好。我女兒現在住台北,我也去住過好幾天,最喜歡的地方還是花蓮。每一次出去玩,回程的時候走到蘇花公路,到那個山路轉一個彎,看到花蓮,我的心情就開朗了。不過走蘇花公路實在壓力很大,嚇死人!有一次我們開車開到蘇花公路上某間廟旁邊,已經快到蘇澳了,突然車子很大力的搖晃,本來還以為是車子爆胎,結果車子前面突然一塊好大的石頭掉下來,就掉在車子的前面。後來才發現是大地震。這是十幾年前的事了。那一次最嚇死人!蘇花公路這麼危險,政府應該要趕快把蘇花高做起來。 話說回來,我們花蓮到哪裡都很遠,不像宜蘭,到哪裡都這麼近,還不用走山路。乾脆不要出門比較方便。而且我們花蓮就很好玩了。有一次我去弄牙齒,醫生問我有沒有出國玩,我說沒有,我不敢坐飛機。醫生說噯不用出國,我們花蓮就很多好玩的了,妳沒有去過而已。真的,花蓮有很多很好玩的地方。像開金針花的六十石山,車子慢慢開,沿路風景很漂亮。小天祥也很漂亮。所以說花蓮還是有很多好地方的。不過我平時很少去看政府宣傳的那些花季、景點什麼。我先生不看那些,他喜歡看木雕。三芝或林田山的木雕他都很喜歡。不會為了木雕特地出門,但如果到了有木雕展的地方,他就會去看。 平常如果有家族聚餐,我們夫妻倆才會出門。我們家偶爾會出去聚餐,八八節才一起去統帥飯店吃過飯。現在我年紀大了很懶惰開車,開車要貫注精神也有壓力,不是沒有壓力。平常到花蓮或早上批菜都是自己開。是要去外縣市的話才是兒子開。 現在的夫妻生活 我會開車之後,如果要出門,我先生都會和我一起,他給我作伴啦。通常是有事才會出門,比如車子要保養、我先生要回醫院回診量血壓。以前我們夫妻都不會想要出去玩,最多是到婆家,順便去羅東逛一逛。現在婆婆不在了,我們就比較少回婆家,但還是會去羅東走一走。 現在我偶爾會開車帶他出去玩啦。天氣比較涼的時候會一起出去走走。比如把車子開到花蓮的停車場,然後下車走走逛逛這樣。只要他喜歡我就帶他出去玩。他有時候會說,很久沒有吃什麼,我就知道他的意思了。我就和兒子一起帶他去吃那樣東西。 像我現在早上在做生意,他就在看報紙,十一點多一起收攤,十二點多吃飯,吃飽就坐一下看新聞報導,我們大部分是看新聞報導。看完了差不多一點就睡一個午覺。天氣涼涼的話,我們下午會出去散步二十分鐘,在村子前面繞一圈這樣。現在太熱不行。其他時間我們沒有什麼娛樂。現在的生活很平淡啦。 期待的退休生活 我兒子有跟我說,妳不賣菜的話要找點事情做,不可以整天看電視。我如果不賣菜,每天早上起床之後,出去散步,然後煮早餐,因為我先生不吃西式早餐,他一定要吃我作的飯。除了煮三餐,不要特別做什麼了。我都六、七十歲了,很多比我年輕的人也是整天在家,除了煮三餐沒事作,哪有做什麼工作。我每天都是睡眠不足的狀態,每天早上如果沒有客人來買菜,我坐在椅子上都會不小心睡著。退休以後我要睡到飽,每天都要睡到自然醒。就像我還是學生的孫子,每個禮拜六都睡到自然醒一樣。 車禍 八到十年前(2002-2004),有一次凌晨去花蓮批貨的路上,那天路上下毛毛雨,被一輛酒駕的休旅車從後方追撞,在志學南天宮附近的路上,撞一下我就不知道了,我和我老公兩個人都從車裡面飛出去。 有意識的時候,發現我躺在地上,像在睡覺一樣。心想,怎麼會在這裡?是不是在作夢啊?怎麼會睡在地板呢?這裡是哪裡?躺了一陣子之後才想起自己發生車禍。 我醒來之後開始找我老公,怎麼一直喊他都沒有回應,才開始到處找他在哪。一看到他躺在地上,上半身都是血,連臉都沒有看到,被一棵大樹壓在上半身,才開始慌張,一直不停的叫他,但都沒有反應。本來我都沒有被嚇到,但是看到我老公的情況,我才開始驚慌失措。 雖然繫了安全帶,但車子受衝擊的力道太大,都變形了,人也被拋出去。 當時附近寺廟的廟公出來看到這樣的景象,還幫忙叫救護車,拿著閃光棒幫忙指揮交通。三更半夜打電話通知兒子時,兒子都快嚇死了。妳們沒有接過三更半夜的電話,三更半夜的電話最恐怖。 現在想想,當時一點受傷也沒有,連一般重大車禍常見的骨折或傷口也沒有,甚至也沒有被玻璃劃傷。而且夫妻倆雖然飛出去,但也沒有飛到路中間。我想一定是神明有保佑,後來我都會時常去那間寺廟捐獻香火錢。鄰居說我們夫妻就是做人很好,才因此大難不死,我也這樣想。所以我覺得,平常作人就要作好,我賣菜的時候也很少計較,在果菜市場的人大家也都因為我好相處對我很好。 粄食製作 我很會做粄食喔,小時候就有跟我媽學。我作的草仔粿,我那個當老師的媳婦說,阿媽,吃來吃去,還是妳作的最好吃。 我的材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爆香的時候要爆夠,先爆香紅蔥頭、白蔥頭、香菇、豬肉,鹹度一定要有,不能太淡,也不能沒有香味。外層的皮要甜,但是要甜的剛好,不能太甜,要剛好能和內餡的鹹味作搭配。我現在沒有在ㄟ粿,買糯米粉比較快。草仔粿的外皮是用艾草。內餡一定要用菜脯絲,用菜脯乾口感就不對。 有一次有高雄來的兩個客人,要去對面的學校找老師,來我這裡問路,正好清明節,正在蒸草仔粿,剛蒸出籠,我就請他們一人吃一個。他們吃完就說,喔,沒有吃過這麼好的草仔粿!吃完要去學校找老師時,因為時間還沒到,又折回來店裡坐。坐一坐就開口,可以再請我們吃兩個嗎?剛做起來有草的香味,我這個媳婦也是要吃我做的。紅龜粿、發粿、菜包也都會做,我做的菜包也很好吃,只是老了很懶惰,真的什麼都懶得做了。菜包用糯米粉就可以了。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
0
Keyword_Rights_2
-
0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02T15:49:03
Keyword_Subject_1
人物與團體@#@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
「邱鳳妹人物與團體@#@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Event658645
Id:
658645
Title:
國軍北投醫院護士休閒照
Description:
攝於為1960年代(民國50年)初期的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部,外科護士張冬梅(右一)於院內迴廊合影,當時院內每一建築物都有日式迴廊相連。
張冬梅從小由外婆一手帶大,父親則是年幼時便不知去向,戰亂後失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661
Id:
277661
Title:
嘉慶25年,瘟疫又飢荒,後浦王姓家婦生子後,雙雙死亡 金門志卷十六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二十五年,大疫,饑。後浦王姓家有婦產一子,背亦有人形;旋死,婦亦死。
王禎和畢業照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601
Id:
509601
Title:
王禎和畢業照
Description:
這張照片中穿著學士服、戴著學士帽的人,是從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的王禎和,當時臺大外文系先後培育出數位臺灣文壇的重量級作家,除王禎和外,還有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等人,因此這張照片甚具意義。王禎和,臺
MOC_Id:
Culture_Event658685
Id:
658685
Title:
許仲佐指導員於國軍北投醫院合影
Description:
此張照片為1957年(民國46年)左右,北投醫院指導員許仲佐於北投醫院留影,當時醫院的庭院尚保留日式植栽與造景。
許仲佐1962年(民國51年)結婚,在醫院負責政戰工作,職位只比院長小,因此人人
MOC_Id:
Culture_People139278
Id:
139278
Title:
馬祖防衛司令部第13任司令官金恩慶
Description:
1949年中華民國陸續自中國大陸撤軍來臺,歷經10年馬祖守備區軍備整建,1965年馬祖守備區改編為馬祖防衛司令部,管轄東引、白犬、北高、南竿東、西5個守備區及1個亮島守備隊,得重新佈署兵力;馬祖防
MOC_Id:
Culture_Event222110
Id:
222110
Title:
臺灣花蓮農業補習學校宿舍內自習
Description:
林桂興,明治32年(1899)12月3日出生於台東廳台東街,兒時就讀於台東公學校,也就是現在國立台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即使能高團員比一般生年長,但是每天上午仍然要上課讀書,下午再到花岡山運動場上練
雅美族的女人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627
Id:
168627
Title:
雅美族的女人
Description:
雅美族的女人正面照。該族女人皆採相同的頭髮梳理法。本圖婦人手臂上帶銀製的手鐲,腰間圍布。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364
Id:
277364
Title:
孝婦成桂娘姑病篤,割股肉以進 鳳山縣采訪冊辛部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孝婦成桂娘,縣興隆莊人,儒士黃忠妻,家貧甚,事舅姑以孝聞。時,姑病篤,忠外出,氏醫藥無計,刲股肉以進。姑卒不起,送終盡禮。里鄰知其事,咸服其孝。(舊志)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773
Id:
276773
Title:
臣久病懇假就醫,請派沈應奎暫代職務 劉壯肅公奏議卷一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臣自四月抱病請假以後,委令藩司沈應奎代拆代行。七月中旬,病勢益危,至今不能起坐。地方公事,悉令沈應奎主持辦理,措置裕如。臺灣雖設省分,究止三府一廳,經臣奏請興辦諸大端,皆已逐漸就緒。以後公事,清簡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784
Id:
277784
Title:
吳炳因病留武岡而被逼剃髮 ,後傅作霖曰其不識廉恥而歸自縊 南明野史卷下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輔臣吳炳以痁疾留武岡,被逼薙髮。兵部尚書傅作霖見獲不屈,械項遊營;遇內閣吳炳乘轎來,作霖謂炳曰:『爾做內閣耶?何不識廉恥至此』!炳歸自縊。
瑞穗鄉歌仔戲班與好友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513153
Id:
513153
Title:
瑞穗鄉歌仔戲班與好友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1950年(民國39年)一個名叫「小美園」的歌仔戲班在瑞穗鄉與好友們合影,後排左二、左三與右一都是在戲班中很受歡迎的演員,左一為照片提供人葉嫦娥,當時十六歲。歌仔戲班時常在晚餐過後粉墨登場
MOC_Id:
Culture_Object167996
Id:
167996
Title:
打狗岸上竹筏(t-009)
Description:
本照片為湯姆生於1871年4月2日初到臺灣,從打狗(今高雄)上岸後,至4月4日晚上登船準備往臺灣府(今臺南)前,於打狗所拍攝竹筏之照片,為正片。照片可見兩名戴斗笠的民眾正操作停靠於岸上之竹筏,船上竹桶
北高守備區指揮官李建中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139340
Id:
139340
Title:
北高守備區指揮官李建中
Description: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陸續自中國大陸撤軍,福建省海上保安第一縱隊之一部戍守北竿、高登島;陸續又有陸軍207師之一部等軍隊接防。待1955年陸軍馬祖守備區指揮部成立後,編列北高守備隊,此區駐軍由馬祖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148
Id:
277148
Title:
生長北方不黯水性,以致督臣視此畏途、疑惑不決 臺灣外記卷九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雖其中偽鎮營賊眾有心歸正,奈邇來各港嚴密,一船不許出港,縱有謀叛隱情,亦難通報。故非聯絡進發,疾行撲擊,安有自甘獻俘?坐待賊亡,竟在何時?在督臣滅賊之念實切!惜乎生長北方,水性海務非其所長;登舟之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629
Id:
509629
Title:
騎著腳踏車的學生於牌樓前合影
Description:
1960年代的花蓮地區,中學生郊遊活動的選擇以長春祠、鯉魚潭頻率為最高。當時的公路車輛並不多,騎腳踏車郊遊尚為一種安全又具有挑戰性的戶外活動。1958年(民國47年)公路局為了紀念開闢中橫公路時不
在花蓮的臺南第二聯隊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278
Id:
509278
Title:
在花蓮的臺南第二聯隊
Description:
這張照片是在昭和15年(1940)以前所攝,可能為昭和5年(1930)至昭和15年(1940)左右,1930年代臺灣仍處於日治時期,此時是臺灣工業化的重要轉折點,尤其中日戰爭爆發前後的政治民主、經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682
Id:
280682
Title:
檢驗柳某的死因 福建通志列傳選卷六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有馮某以鐵擊柳某頭斃之,因同竇、劉二僕移其尸,陰嫁其罪於竇;棄柳頭於江,而以他尸顱骨入柳棺備驗.又恐劉洩其事,毒斃之.及發棺驗,頭骨無傷,文海心異之.細視頭骨乃六片,知為婦人頭.由是嚴鞫馮某,盡得
大池村村民—顏英傑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310017
Id:
310017
Title:
大池村村民—顏英傑
Description:
這位顏英傑阿公,民國35年次,是位漁夫,平日多在在石滬捕捉漁獲,也是大池村現在少數還有在巡滬的人,對於石滬的大小事,十分了解,像是石滬的名稱、所有權,還有哪一個石滬什麼潮汐會有比較多的漁獲。他也有談到
MOC_Id:
Culture_Object649316
Id:
649316
Title:
澎湖群島:郭傳教士(Arlene Kuo)向村莊兒童傳道
Description:
本照片為「澎湖群島:郭仁理傳教士(Arlene Kuo)向村莊兒童傳道」,收錄於收錄於1961年所出版的《臺灣痲瘋救濟協會年度報告》,紀錄馬公特別皮膚科診所工作人員郭仁理傳教士的傳教工作。1955
MOC_Id:
Culture_Object671930
Id:
671930
Title:
韓國訪問團訪問忠義三村記
Description:
〈韓國訪問團訪問忠義三村記〉,林祝闈作,收錄在《中華婦女》,第二十一卷第五期(1971)頁12。
1970(民國59)年11月20日由韓國的經濟企劃院預算局代表李廷奎、監察院金敏文、總務處人事局
社區沙龍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Event333949
Id:
333949
Title:
社區沙龍
Description:
北投社區大學鼓勵師生參與社區沙龍,不僅形塑出公民社會的終身教育體系特質,也努力紮根地方文化特色,累積與建構出獨樹一格的地方學知識體系,經由社區沙龍培力的師生,透過自主社區參與、公民行動,歷經「對話
崔棟與顏淑娥婚禮大合照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315224
Id:
315224
Title:
崔棟與顏淑娥婚禮大合照
Description:
本張照片是1926年出生於河北省的崔棟,在1954年以連長官階派駐澎湖縣西嶼鄉後,在1957年與赤馬村顏校長家四千金顏淑娥女士結婚大喜時的大合照。在國民政府從大陸撤退來台以後,曾經規定軍士官兵有關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485
Id:
509485
Title:
歡送結束役男搭車南下訓練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1956年(民國45年)8月25日的光復車站,本批入伍的役男在光復鄉公所完成體檢、結束歡迎大會後,即刻開拔光復車站,搭徵兵列車,往赴南部的新兵訓練中心。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在臺澎金馬地區,
MOC_Id:
Culture_Object670643
Id:
670643
Title:
林業試驗所成立十週年紀念照片之1
Description:
此為橫式有白色邊框的黑白照片,背面印有相紙商標字樣「Geveaert」。畫面約有124人於建築物前合影,其上方掛有「臺灣省林業試驗所成立十週年紀念大會」。 原相本中,本照片附近放置寫有「林業試驗所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033
Id:
168033
Title:
木柵婦女及孩子(t-028)
Description:
本照片為湯姆生於1871年來臺時所拍,為負片。湯姆生於4月12日從拔馬(今臺南左鎮)步行前往木柵(今高雄內門木柵),到達村落時,受到熱烈歡迎。本照片為一以站姿,頭綁頭巾的平埔族婦女,以長布繞過小孩左手
排灣族巴包拔群的女人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484
Id:
168484
Title:
排灣族巴包拔群的女人
Description:
Bogari社的女人,頭戴用草葉編成的環狀飾飾,戴銀製耳飾,掛古珠串成的頸飾,著棉衣。此女牙齒呈黑色,是咀嚼檳榔所致。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610
Id:
277610
Title:
古阿興遇糾紛背上被砍一刀,幸得莊人救護,公親居中協調。 臺灣私法債權編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具狀人古阿興,年五十三歲,住○○里大港口莊,離城○里。具呈:大港口莊古阿興,年五十三歲,為逞兇趕殺,被砍重傷,懇恩提案懲辦,以儆兇頑事。緣興住居港口莊耕種為業,本年二月初二日,有本莊李阿二放水灌田
MOC_Id:
Culture_Object614456
Id:
614456
Title:
溫林翠晶女士與先生之彩色合影
Description:
本張照片是溫林翠晶女士與先生之合照,溫林翠晶女士穿著旗袍,旗袍為繡花與印花平織布。小圓立領長袖,領口處有花釦,合身收腰,有胸折與腰折,飾品選擇珠寶項鍊及同色系耳環。由於溫林翠晶女士從小受到教育薰陶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820
Id:
276820
Title:
釐金之壞自劉璈始 劉壯肅公奏議卷十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全臺洋藥並茶腦釐金,自前任臺澎道張夢元歸商包辦。夢元方正清廉,一塵不染,故收數日多。聞劉璈抵任後,每年除正稅外,洋藥釐金私得洋銀三萬元,茶腦私得洋銀一萬元。是釐金之壞,自劉璈始。
王攀元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284266
Id:
284266
Title:
王攀元
Description:
2018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東門、梅洲、七張、進士、復興、擺厘;羅東鎮漢民、集祥里;蘇澳鎮福德;礁溪鄉大義、德陽;以及頭城鎮下埔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七張社區的日曆。本篇7月21日的主題是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出版書目資料
每1年更新,21聶志文 小姐 | 02-85126464 | 2023-07-27 17:23:12
文化部典藏目錄-建築與居處空間類
每1年更新,19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0:11
文化部典藏目錄-爬蟲類
每1年更新,21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7:55
文化部蒙藏珍貴文物統計表
每1年更新,22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3-07-28 14:46:09
文化部典藏目錄-藻類
每年更新,19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5:45:10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
每1日更新,105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3-07-27 15:47:49
文化部新住民主題區藝文活動
不定期更新,24呂亭潁 小姐 | 02-8512-6772 | 2021-04-07 17:00:53
文化部文化部文化資料開放諮詢小組會議
每半年更新,26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6 18:14:16
文化部典藏目錄-音樂資料類
每年更新,20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0:37
文化部典藏目錄-皮革類
每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6:52
文化部
文化部主管政府捐助財團法人清冊
每年更新,23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2:45
文化部典藏目錄-紙材類
每1年更新,2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6:00
文化部文化部獎補助-報名資訊
每1年更新,19林先生 | 0422295848#665 | 2023-07-28 16:42:47
文化部蒙藏重要活動明細表
每年更新,23蕭永源 先生 | 02-2356-6462 | 2021-04-07 17:04:46
文化部文化部保有及管理個人資料之項目
每年更新,17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50
文化部
典藏目錄-原住民類
每年更新,16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5:12:01
文化部文化部文化資料開放諮詢小組委員名單
每年更新,19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4:38
文化部蒙古統計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22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8:43
文化部海外藏僧來台弘法人次統計表
每1月更新,20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3:57
文化部蒙藏族輔導成果統計表
每1年更新,21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5:31
文化部
典藏目錄-膠彩畫類
每年更新,31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2:47
文化部輔導蒙藏族人口地域分布性別統計表
每6月更新,15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5:56
文化部文化部獎補助-要點
每年更新,17林先生 | 0422295848#665 | 2017-09-07 19:39:50
文化部典藏目錄-粉彩畫類
每1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7:24
文化部地方文化館
每周更新,43李姿儀 小姐 | 02-23434184 | 2021-06-07 23:03:18
文化部
典藏目錄-產業類
每年更新,2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7:16
文化部典藏目錄-藝術圖像類
每年更新,1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0:05
文化部文創商店
每年更新,60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2:58
文化部文化部業務統計
每年更新,31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36
文化部講座資訊
每1日更新,70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5:18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