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1: 0 time2: 0 time3: 0 time4: 0 total: 0 大甲鎮志-教育篇社會與政治@#@藝術與人文
台灣資料通-開放資料查詢 台灣資料通-公開資料預覽查詢
關鍵字資料搜尋

大甲鎮志-教育篇社會與政治@#@藝術與人文

大甲鎮志-教育篇社會與政治@#@藝術與人文」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藝術與人文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2-01-07 18:31:21。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Object660096 , 欄位Id的內容是660096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大甲鎮志-教育篇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大甲鎮志-教育篇為大甲區公所委託廖瑞銘擔任總編纂,期望將大甲鎮數百年來的發展,做有系統地整理與詮釋。 教育志介紹臺灣教育,肇始於荷蘭人的統治時代(1624 ~ 1664)。明鄭時期(1664 ~1683)雖然引進中原的文教制度,如設科舉、建孔廟,並蓋學堂做為教授儒學的所在,但教育始終未普及於中部。大甲鎮位於西海岸之中部偏北,開發較南部稍晚,直到清代康熙年間臺灣納入版圖,積極招墾,方有漢人進入開墾。為了教育先住民,在各地成立土番社學,為本鎮最早之社學,有:蓬山社學及大甲東社學。「大甲」的名稱,源自道卡斯平埔族人居住而得名(Taokas,閩南語Ta-kah與道卡斯平埔族之族稱Taokas 近音)。清代本鎮曾經是全島南北縱貫交通必經之路,但由於居民複雜,文化差異之故,爭戰連連,漢人進入開墾,如《諸羅縣志》所載「…此後流移日多,乃至南日、後壟、竹塹、南嵌、所在而有。以去縣日遠,聚眾行兇、拒捕奪犯,巧借色目以墾番之地、廬番之居…」迫使最弱勢的道卡斯平埔族人遷移。接著乾隆年間閩粵械鬥,迫使客籍移往苗栗一帶。咸豐年間漳泉械鬥,迫使漳人移向豐原一帶。同治元(1862)年,又有戴潮春抗清之役,清軍援臺平亂之後,最後留下者為泉籍住民聚落。因戰亂連連,導致教育無法施行。 直至同治年間,大甲舉人何清霖向官方申請建文昌祠(文祠),內設義塾,雖已獲准,卻因經費以及建地問題未實施。後賴官方與紳耆設義學於鎮瀾宮內,文昌祠於光緒年間才建造完成。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臺灣施行西式教育,制頒法令,並經多次修改,確立教育行政以及學校制度,開創三項教育措施,並納入正軌,即創立女子學校、幼稚園教育、社會教育。雖然當時主政者的教育宗旨,係為配合其殖民統治的政策與目的,卻也奠定了現代化的教育基礎。 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全面普及教育,至今已逾1 甲子。本鎮各階段的教育,成果斐然。目前在學校教育方面,積極適性培養人才,體育方面如手球運動、田徑運動等。藝術方面如管樂團、美術資優班,皆能使學子適性發展,啟發潛能,養成專業人才。故現階段的教育除了適性揚才,迎向全球,更在學校設資源班、啟智班,以補救教學、扶助弱勢,全面性的教育更臻完善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60096&IndexCode=Culture_Object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DE42167E-5DC8-4230-9C51-897FC51F33F9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1-04-22T10:20:22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社會與政治@#@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660096

Id

660096

Title

大甲鎮志-教育篇

Description

大甲鎮志-教育篇為大甲區公所委託廖瑞銘擔任總編纂,期望將大甲鎮數百年來的發展,做有系統地整理與詮釋。 教育志介紹臺灣教育,肇始於荷蘭人的統治時代(1624 ~ 1664)。明鄭時期(1664 ~1683)雖然引進中原的文教制度,如設科舉、建孔廟,並蓋學堂做為教授儒學的所在,但教育始終未普及於中部。大甲鎮位於西海岸之中部偏北,開發較南部稍晚,直到清代康熙年間臺灣納入版圖,積極招墾,方有漢人進入開墾。為了教育先住民,在各地成立土番社學,為本鎮最早之社學,有:蓬山社學及大甲東社學。「大甲」的名稱,源自道卡斯平埔族人居住而得名(Taokas,閩南語Ta-kah與道卡斯平埔族之族稱Taokas 近音)。清代本鎮曾經是全島南北縱貫交通必經之路,但由於居民複雜,文化差異之故,爭戰連連,漢人進入開墾,如《諸羅縣志》所載「…此後流移日多,乃至南日、後壟、竹塹、南嵌、所在而有。以去縣日遠,聚眾行兇、拒捕奪犯,巧借色目以墾番之地、廬番之居…」迫使最弱勢的道卡斯平埔族人遷移。接著乾隆年間閩粵械鬥,迫使客籍移往苗栗一帶。咸豐年間漳泉械鬥,迫使漳人移向豐原一帶。同治元(1862)年,又有戴潮春抗清之役,清軍援臺平亂之後,最後留下者為泉籍住民聚落。因戰亂連連,導致教育無法施行。 直至同治年間,大甲舉人何清霖向官方申請建文昌祠(文祠),內設義塾,雖已獲准,卻因經費以及建地問題未實施。後賴官方與紳耆設義學於鎮瀾宮內,文昌祠於光緒年間才建造完成。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臺灣施行西式教育,制頒法令,並經多次修改,確立教育行政以及學校制度,開創三項教育措施,並納入正軌,即創立女子學校、幼稚園教育、社會教育。雖然當時主政者的教育宗旨,係為配合其殖民統治的政策與目的,卻也奠定了現代化的教育基礎。 戰後國民黨政府在臺灣全面普及教育,至今已逾1 甲子。本鎮各階段的教育,成果斐然。目前在學校教育方面,積極適性培養人才,體育方面如手球運動、田徑運動等。藝術方面如管樂團、美術資優班,皆能使學子適性發展,啟發潛能,養成專業人才。故現階段的教育除了適性揚才,迎向全球,更在學校設資源班、啟智班,以補救教學、扶助弱勢,全面性的教育更臻完善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1. 0

Keyword_Rights_2

  1. 0
    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1-04-22T10:20:22

Keyword_Subject_1

社會與政治@#@藝術與人文

「大甲鎮志-教育篇社會與政治@#@藝術與人文」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藝術與人文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Event629680
Id: 629680
Title: 穆東芸老師教音樂課
Description: 小學老師,必須精通十八般武藝,是每個在台灣唸過小學的人共同記憶,感覺老師好厲害,什麼都會,都可以教。這是穆東芸老師在安慶代用國民學校教唱遊課的上課情形,使用風琴教學生歌唱。 穆東芸老師是師範體系

MOC_Id: Culture_Object186402
Id: 186402
Title: 桃園藝術亮點 : 簡來喜
Description: 為持續積累和保存重要的藝術文化資產,充實藝術人才資料庫,桃園市政府文化局自2015年起辦理《桃園藝術亮點》叢書計畫,每年度編撰10位桃園資深藝術家專書,記錄藝術家們在藝壇的卓越貢獻,藉以書寫與藝術

MOC_Id: Culture_Object268331
Id: 268331
Title: 秋收後田舍
Description: 〈秋收後田舍〉以秋季稻作豐收之景象為主題,一方面凸顯農家依循自然節氣的耕作方式與作息節奏;另一方面也呈現農村單純規律且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 邱創乾(1900–1973)以鮮明的黃色暈染出由左至右

MOC_Id: Culture_People283676
Id: 283676
Title: 西碧‧凡哈蘭
Description: 西碧‧凡哈蘭於1963年生於德國,之後轉往美國與巴基斯坦居住,1975~2003年移居英國格拉斯哥,自2003年起便定居德國與奧地利。她在1991年起開始廣泛運用各種素材從事雕塑創作、裝置藝術以及攝影

MOC_Id: Culture_Object287281
Id: 287281
Title: 布農族小米進倉祭-祈福
Description: 本文物為2015年花蓮縣第一屆全國原住民族木雕競賽的首獎作品,創作者Alimann(漢名:邱馮廣田)為兆凱木雕工作室負責人,曾獲2008屏東縣全國原住民木雕比賽首獎、2009花蓮縣全國原住民木雕現場創

MOC_Id: Culture_People283631
Id: 283631
Title: 彼德‧培洛夫
Description: 彼德.培洛夫於保加利亞的索非亞國家藝術科學院分別取得雕塑碩士與美術史博士學位,雖然他的碩博士學位在同一所學校取得,但他廣泛參與各地雕塑創作營,從澳洲昆士蘭到印度察特巴許尼亞斯,他的雕塑皆展現了多元的藝

MOC_Id: Culture_Object603914
Id: 603914
Title: 鄉土音樂振興市役所青年職員組織音樂團
Description: 本篇為東臺灣新報1941年(昭和16年)8月27日地方版新聞報導,文中提及有鑑於花蓮港廳鄉土音樂現況的貧乏,為振興鄉土音樂,花蓮港市役所的年輕職員組織音樂團體,回應當前鄉土音樂發展之需求與新體制下

MOC_Id: Culture_Object515209
Id: 515209
Title: LDT103蒸汽火車頭以遊行駛向美崙山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LDT103蒸汽火車頭途經林森路花蓮市公所大門的情景。昭和17年(1942)由日本車輛株式會社製造,以煤為燃料,汽笛聲宏亮的LDT103蒸汽火車頭,在東線鐵路奔馳達40餘年,功成身退。這部

MOC_Id: Culture_Object285856
Id: 285856
Title: 大河頌
Description: 〈大河頌〉這項作品以抽象之根莖和果實兩段成形,其下象徵節節成長之萬物,其上則呈現豐碩累累之果實。其欣欣向榮之狀,座立於木瓜溪畔,呼應大河孕育萬物生機,並傳達天人共存的真理。此作品因應1999花蓮縣景觀

MOC_Id: Culture_People283601
Id: 283601
Title: 蔡明冠
Description: 蔡明冠從玉里高中石工科畢業後,曾在楊英風與許禮憲等前輩藝術家的工作室中研習,並在求學期間曾代表國家,到澳洲雪梨參加第廿七屆國際技能石刻類競賽,並獲得好成績。他以造型和線條作為創作構思,強調點、線、面銜

MOC_Id: Culture_Object668301
Id: 668301
Title: 《復興崗戲劇集〈Ⅱ〉—崗上劇事》
Description: 圖為《復興崗戲劇集〈Ⅱ〉—崗上劇事》之封面圖片。 邱冬媛編著,2016/11出版,ISBN/ISSN:9789860508024 崗上劇事即是復興崗戲劇集Ⅱ,定位為復興崗之崗上兒女(政戰影劇)

MOC_Id: Culture_Object210106
Id: 210106
Title: 陳清森獨照
Description: 本件為陳清森先生典藏、陳朝洋先生捐贈之【三屋清陰家族史料】。 本照片為陳清森身著中學生制服照片。 照片中陳清森頭戴帽子為黑色制帽,上頭繡有學校徽章,帽子上包覆夏天使用的白色「日覆」,即為防熱而

MOC_Id: Culture_Object472736
Id: 472736
Title: 秋江集註(卷四)
Description: 本件為陳清森先生典藏、陳朝洋先生捐贈之【三屋清陰藏書】。 《秋江集註》卷四,封面無題簽。線裝書,直式右翻。黃任(莘田)原著,王元麟(芝田)註,王亨檉參訂,1843年(道光23年)東山家塾刻印。

MOC_Id: Culture_People286574
Id: 286574
Title: 劉曉蕙
Description: 劉曉蕙自文化大學傳播系畢業,當過一年記者,高中對攝影產生興趣,兩度至黑白攝影沖印公司學習沖洗銀鹽底片相片,曾嘗試各種媒材創作,攝影、繪畫、裝置、圖畫書、詩作。現多以動、靜態影像,探索人與自然界的關聯性

MOC_Id: Culture_Object296376
Id: 296376
Title: 等湯漚滾,等囝漚大
Description: 馬祖俗諺大多典出於常民生活中,與在地文化、生活智慧息息相關,雖流傳於民間,卻不易被文字所記錄下來,在此將根據陳高志老師所著的《馬祖俗諺析論(壹)》,使珍貴的方言資料留存下來以供後續研究。 「等湯

MOC_Id: Culture_People283558
Id: 283558
Title: 林宗龍
Description: 林宗龍於2011年大學畢業,是2011年「花蓮國際石雕藝術季戶外創作營」最年輕的戶外創者。林宗龍表示他在這條石雕創作的路途上很幸運,能夠連續兩屆以青年石雕創作及戶外創作的入選者,來參加花蓮國際石雕藝術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108
Id: 514108
Title: 龜山島特殊的墓地造型
Description: 2002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中正、民負;蘇澳鎮白米;三星鄉天送埤;羅東鎮羅東;礁溪鄉三民;頭城鎮龜山島;冬山鄉珍珠;員山鄉阿蘭城;大同鄉崙埤;五結鄉大二結;以及南澳鄉碧候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

MOC_Id: Culture_Object163440
Id: 163440
Title: 劉篁村作〈似黃得時世兄〉 奉和前韻
Description: 奉和前韻 黃得時 淺出深居獨守真。興來得句自清新。超然物外惟耽酒。居易寒山是故人。 此詩為黃得時因劉篁村作〈似黃得時世兄〉「談吐風生率性真。詩詞俊逸又清新。晴園老丈今何在。卻喜司文有替人。」於

MOC_Id: Culture_Place595786
Id: 595786
Title: 飛翔中花園
Description: 作者喬治•瞿帕雅(Giorgie Cpajak)慣用簡化的形體,來強化其意念的表達,此作品〈飛翔中的花園〉也是使用抽象方式結合各式簡約幾何造型,用以表達複雜的思想。並以一首詩詮釋,「玫瑰花園;從地

MOC_Id: Culture_Object287473
Id: 287473
Title: 陽遮
Description: 此為噶瑪蘭人農作時,穿戴於背上防曬遮陽所用,目前新社部落仍有耆老於農作時穿著香蕉絲蓑衣下田。將兩塊香蕉絲布縫製於上方竹條,穿戴時用兩側上端的繩索繫於身上使用。傳統噶瑪蘭族紡織大多採自野生或自種的植物,

MOC_Id: Culture_Event629711
Id: 629711
Title: 安慶小學第七屆乙班畢業校友返校拜訪老師紀念
Description: 安慶代用國民學校第七屆乙班畢業六年後,返校拜訪談錫寬老師及老師們的合照。 第7屆乙班畢業生:簡慶順、葉莉莉、黃錦雲、戴華、沈春碧、黃清山、程盛厚、李秋葉、蔡順興、戴純良、陳佑彰、蔡永順、賴能通、

MOC_Id: Culture_People283542
Id: 283542
Title: 尤良
Description: 尤良重視對人的生活與心靈的省思,對環境與人為的對立用自然的方式對談。自從選擇石雕作為生命中趨向之路,就愛上了石雕,石雕創作雖然非常艱辛,但充滿了挑戰性,在生命有著實質的意義。創作方向追求自然美與人生觀

MOC_Id: Culture_Place595617
Id: 595617
Title: 仙女的樂園
Description: 薩燦如慣用白色大理石,打磨光滑的優雅線條與純粹白色肌理,表現出其雅緻風格。〈仙女的樂園〉以抽象半圓形方式圍成,是兩塊四分之一圓所構成,這兩塊石頭雕成一邊高一邊低,連接呈現兩瓣如扇或翅的對稱曲線石城

MOC_Id: Culture_Event629686
Id: 629686
Title: 安慶小學鼓隊進場
Description: 安慶代用國民學校舉行校慶運動會時,學校鼓隊帶領同學繞操場行進的記錄。 校慶舉行的時間為夏天,由高年級同學組成的鼓隊,在指揮女同學的帶領下,整齊進場。鼓隊中包含大鼓(指揮之後)、中鼓(右側第一排第

MOC_Id: Culture_Object177675
Id: 177675
Title: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活動補助案成果報告書 地方文化館九十四年度鄉鎮藝文活動計畫 編號09 工藝家族聯展
Description: 本報告書紀錄地方文化館九十四年度鄉鎮藝文活動計畫「工藝家族聯展」的成果報告,內容收入有計畫施行情形、活動照片及相關文件。 「工藝家族聯展」以老城區裡的工藝家為重點,結合其他大溪工藝家,做聯合DM宣傳,

MOC_Id: Culture_Object301256
Id: 301256
Title: 山海小城
Description: 〈山海小城〉是他繼報導文學、散文等創作後,首度嘗試短篇小說集,也是在完成〈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等海洋四部曲之後,首次從陸地出發,書寫人在土地上生活,所產生掙扎挫折的軌跡。

MOC_Id: Culture_Object286078
Id: 286078
Title: 漂浮之島
Description: 〈漂浮之島〉漂浮的島嶼,並不是無根,不是因迷茫而懸空,而是靜觀自得,遺世獨立。出生於彰化鹿港的作者,黃清輝,畢業於國立藝專雕塑系,一直想從泥塑跨越石雕領域,1993年來到花蓮,跟在許禮憲老師身旁見習,

MOC_Id: Culture_Place595612
Id: 595612
Title: 有機與無機
Description: 〈有機與無機〉以數字7的型塑造在稜角鮮明的堅硬石塊上,宛如無機體的規律與不變性,底下的蛋形大理石飽滿圓潤,二件相互堆疊的結合,形成下方物體的一個壓力,繩索緊緊的纏住,壓痕顯現有機體的生態感,看似柔

MOC_Id: Culture_People283598
Id: 283598
Title: 劉庭易
Description: 劉庭易的藝術靈感根植於日常生活的敏銳觀照,除了人事物之外,大部分對大自然的取材。對人們觀賞自然風光,在剎那感動之餘,似乎很難永久留存。所以,他憑藉對熟稔的雕塑技法,將宇宙自然的起承轉合納入到自己石雕作

MOC_Id: Culture_Object472751
Id: 472751
Title: 精校詩經讀本(上)
Description: 本件為陳清森先生典藏、陳朝洋先生捐贈之【三屋清陰藏書】。 《精校詩經讀本》上冊 ,封面無題簽。內頁署「光緒戊申季春」、「浙紹明達印行」,可知為1908年(光緒34年)年由浙紹明達書莊所印行。由於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地理

每周更新,20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31:59

文化部

地方文化館

每周更新,31

李姿儀 小姐 | 02-23434184 | 2021-06-07 23:03:18

文化部

藝文中心

不定期更新更新,26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6:04

文化部

輔導蒙藏族人口年齡層性別統計表

每年更新,12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4 10:36:20

文化部

街頭藝人資訊

每1年更新,603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6 16:32:42

文化部

典藏目錄-工藝文物類

每1年更新,12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7:48

文化部

文化部文創產業家數與營業額統計資訊

每1年更新,13

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3-07-28 14:56:24

文化部

典藏目錄-新媒體藝術類

每年更新,13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1:44

文化部

文化事務財團法人名錄

每1年更新,15

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3-07-28 14:54:28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美術

每周更新,21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11:25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社會學

每周更新,28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25:43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民俗

每周更新,23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19:39

文化部

經緯度查詢附近文化設施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74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12

文化部

西藏資訊查詢網址一覽表

每年更新,18

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18-08-16 16:12:45

文化部

文化部藝文資源整合網之活動筆數統計

不定期更新,14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3:51

文化部

蒙藏委員會員工人數統計表

不更新更新,13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0 16:04:24

文化部

文化部獎補助-報名資訊

每1年更新,15

林先生 | 0422295848#665 | 2023-07-28 16:42:47

文化部

博物館

每1年更新,34

葉純帆 小姐 | 02-8512-6330 | 2023-07-27 17:37:05

文化部

典藏目錄-雜誌期刊類

每1年更新,1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6:28

文化部

文化部接受及支付補助金資料

每季更新,15

姚劭融 小姐 | 02-85126614 | 2021-06-23 14:38:08

文化部

典藏目錄-書籍類

每年更新,15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7:53:34

文化部

親子活動

每1日更新,27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4:35

文化部

藝術村

不定期更新更新,13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54:16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經濟

每周更新,46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23:26

文化部

蒙藏藝文活動明細表

每年更新,14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1-04-07 17:04:42

文化部

典藏目錄-音樂資料類

每年更新,14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0:37

文化部

典藏目錄-觀念藝術類

每年更新,14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26:36

文化部

文化部訴願案件收辦統計

每1年更新,15

陳純美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2:17

文化部

蒙藏委員會內部各委員會、任務編組及財團法人之性別統計表

不定期更新更新,19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4:50

文化部

典藏目錄-產業類

每年更新,18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7:16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