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1: 0 time2: 0 time3: 0 time4: 0 total: 0 瓊州之役已染瘴,歷台六月從者三人死 臺灣日記與禀啟卷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人物與團體
台灣資料通-開放資料查詢 台灣資料通-公開資料預覽查詢
關鍵字資料搜尋

瓊州之役已染瘴,歷台六月從者三人死 臺灣日記與禀啟卷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人物與團體

瓊州之役已染瘴,歷台六月從者三人死 臺灣日記與禀啟卷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人物與團體」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3-07-27 15:47:4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Object277311 , 欄位Id的內容是277311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瓊州之役已染瘴,歷台六月從者三人死 臺灣日記與禀啟卷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瓊州之役,染瘴甚深而未死。此次遍歷臺疆,往來于炎天熱日之中、瘴雨蠻烟之內,六閱月之久,從者三人先後死亡已盡,而猶冒險必欲竣事而後已:所謂『知存而不知亡』也。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OGDL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77311&IndexCode=Culture_Object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51844A10-0825-4115-A930-4FF7DC0587F8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30T20:37:50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311

Id

277311

Title

瓊州之役已染瘴,歷台六月從者三人死 臺灣日記與禀啟卷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瓊州之役,染瘴甚深而未死。此次遍歷臺疆,往來于炎天熱日之中、瘴雨蠻烟之內,六閱月之久,從者三人先後死亡已盡,而猶冒險必欲竣事而後已:所謂『知存而不知亡』也。

Keyword_Des_Rights_2

OGDL

ImageUrl

  1. 0

Keyword_Rights_2

  1. 0
    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30T20:37:50

Keyword_Subject_1

人物與團體

「瓊州之役已染瘴,歷台六月從者三人死 臺灣日記與禀啟卷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人物與團體」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Object665137
Id: 665137
Title: 新竹縣分會
Description: 〈北部督導紀行之一〉,芝芝作,收錄在《中華婦女》,第十卷第五期(1960)頁11至頁12。 1959(民國48)年12月11日上午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簡稱婦聯會)由總幹事皮以書(1904-1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833
Id: 280833
Title: 先兄最初只是嘔吐,後來病情忽然急轉直下 陳第年譜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饒去德興頗遠,初病嘔吐僅二日,薄暮同僚省之,談笑自如。次早未明起坐,呼從者炊爨,及炊熟入視,先兄氣已斷,然猶端坐也。

MOC_Id: Culture_Object279699
Id: 279699
Title: 南方濕熱多疫,嘔吐霍亂時發 小腆紀年卷第十一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誠以南土痺溼多疫,海險江深,毒蛇匝地,聚蚊若雷,嘔吐霍亂以時而發;凡同居中國,北人吏於南者,猶以為病,況自塞外來邪!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16
Id: 168516
Title: 布農族施武郡群的女人
Description: 施武郡掌的女人側面照。所著上衣及耳飾皆屬中國風格。

MOC_Id: Culture_Object557285
Id: 557285
Title: 日治時期臺灣蓪草紙會社的出現及發展
Description: 這篇是刊載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文獻季刊》58卷4期 265~312頁,由洪麗雯撰寫的文章,以下僅為部分介紹。 本文闡述蓪草產業的歷史意義及文化意涵,從蓪草紙業在台灣的萌芽開始,以至蓪草產業如

MOC_Id: Culture_Object265193
Id: 265193
Title: 植物簿記-憲光二村,看見移民博物館
Description: 此為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於民國107年(2018)11月出版,記錄桃園市龜山區憲光二村保存、活化再利用為臺灣第一座移民博物館推動歷程的《憲光二村,看見移民博物館》一書中的一篇。 桃園市龜山區的憲光二

MOC_Id: Culture_Object303920
Id: 303920
Title: 《西瀛風物》第四期〈澎湖鴻儒吳爾聰(1872—1956)〉
Description: 本文來自《西瀛風物》第四期,篇名為〈澎湖鴻儒吳爾聰(1872—1956)〉,作者為高啟進。以下是本文摘要內容:吳爾聰在清末、日治、臺灣光復初期皆有功績,李玉林先生更在給吳爾聰的墓誌銘中讚賞其為「西瀛當

MOC_Id: Culture_People649448
Id: 649448
Title: 黃金涼まさこ
Description: 黃金涼,1929年出生於臺南,因於小學六年級時臉上開始出現紅斑,而被醫師宣告罹患漢生病,1943年進入樂生療養院隔離治療。與其妹黃金井皆為戰前入院的入院者。 日治時期,樂生院治療漢生病的方式是注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944
Id: 280944
Title: 左良玉嘔血而亡 小腆紀傳目錄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大悔恨;椎胸歎曰:『吾負臨侯』(臨侯者,繼咸字也)!嘔血數升,病遂革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783
Id: 276783
Title: 內山煙瘴,夏令尤甚,將士多生病 劉壯肅公奏議卷四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內山煙瘴,夏令尤甚,臣慮將士久淹生病,特檄唐仁元歸防休息。

MOC_Id: Culture_Object684744
Id: 684744
Title: 中華職棒唯一一次金冠軍挑戰賽
Description: 這批相片為台灣新聞報記者於1992年11月3日拍攝,主題為中華職棒金冠軍挑戰賽第五場比賽,比賽在高雄市立德棒球場舉行,明星聯隊以九比五力克兄弟象隊。 1990年代後,國民對於追求休閒型態與價值觀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598
Id: 509598
Title: 郭子究指導萬人大合唱
Description: 這張照片紀錄下1968年(民國57年),49歲的郭子究在花崗山中正體育館指導萬人大合唱的風采。郭子究於1919年(大正8年)生於臺灣屏東縣,從小自學樂器,又曾入劇團學樂,於24歲來到花蓮打拼。19

MOC_Id: Culture_Object278025
Id: 278025
Title: 周禮晚年生眼病,令自誦讀來評論 廈門志卷十三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周禮,字世崇,一字敬堂;晉江諸生。設教鷺門,遂家焉。生六歲而孤。十歲能文,以十三經與童子試籍學,有神童譽。施世瑚、蔡鎮世,晉江名宿也;尤器重禮,而鎮世以女女焉。妻兄學鯤與禮相切磨,學益進;學鯤遷刊

MOC_Id: Culture_Object665154
Id: 665154
Title: 貿易七村落成典禮
Description: 此影像收錄刊登在《中華婦女》,第十二卷第二期(1961)頁尾婦聯影輯,拍攝時間8月26日,拍攝地點桃園龍岡。 是日早上位於長沙街一段27號的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簡稱婦聯會)總會便集合了婦聯會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598
Id: 276598
Title: 金娘習符咒治病,軍中皆稱仙姑 平臺紀事本末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金娘,下淡水番婦,習符咒,為人治病。莊錫舍攻鳳山時,請為軍師,臨陣令其誦符咒祈神祐,軍中皆稱曰「仙姑」。

MOC_Id: Culture_People649422
Id: 649422
Title: 郭文興
Description: 郭文興,男性,1936年生於嘉義市,父親為內科開業醫師。1959年,郭文興自金門退伍後,到臺南幫忙任職成功大學的哥哥照顧孩子,因此偶遇日籍醫師犀川一夫,而對漢生病有基本的認識。其後,郭文興到臺灣神

MOC_Id: Culture_People139299
Id: 139299
Title: 東引指揮部指揮官胡宗南
Description: 胡宗南(1896年5月12日-1962年2月14日),字壽山,原名胡琴齋,漢族,浙江鎮海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1910 年代初期,胡宗南 化名「秦東昌」,出任江浙人民反共游擊總指揮,主持浙江外

MOC_Id: Culture_Object683878
Id: 683878
Title: 台糖廠區招待所前
Description: 台北市糖廍文化協會收藏,約西元1971年(民60)左右攝。照片中立男士是熊先生,與太太家人小孩在台糖廠區內招待所前合影,是現在大理街糖廍文化園區一隅。背景看見台糖招待所日式平房牆面雨淋板與黑瓦,榕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771
Id: 277771
Title: 蓮芳為三官堂住持,亦探求醫術 福建通志臺灣府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蓮芳號藕船,住持三官堂.好吟詩,工書畫,究醫術。

MOC_Id: Culture_Event649490
Id: 649490
Title: 樂生院院民X光檢查
Description: 本照片為樂生療養院X光室的情況,收於1955年之《臺灣省立樂生療養院廿五週年特刊》中。樂生療養院設有X光室,位於內科診療室旁。X光室主要用來檢測病患是否罹患肺結核之用,或協助臨床診療所需要的各項檢

MOC_Id: Culture_People281795
Id: 281795
Title: 張阿妹-阿嬤的新衣
Description: 本篇圖像為貼布畫故事,為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藉由二手衣物剪碎以後,邀請長輩們透過拼貼的形式進行創作,將生命記憶猶深的畫面製作成藝術作品。張阿妹女士在14歲時,家人為其做了一件新衣,她本來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73
Id: 168573
Title: 鄒族阿里山群的男人
Description: 阿里山群的男人。

MOC_Id: Culture_Organization259104
Id: 259104
Title: 大同吟社
Description:   「大同吟社」,為一傳統漢詩詩社,創辦於1931年(昭和6年),地點在基隆市。社長為許梓桑,主要社員有陳庭瑞、蔡景福、王金火、張添進、黃景岳、張鶴年、簡穆如、陳其寅等人。每月開擊缽吟例會一次。

MOC_Id: Culture_Object568482
Id: 568482
Title: 1966年光復站
Description: 這張歷史久遠的老照片是在民國55年(1966)時於花蓮的光復火車站拍攝,照片最中間的人是余副站長,依照陳松茂先生敘述,在照片右邊的是「阿發哥」和「黃桑」,而最左邊的是「老黃」,左二則是陳松茂,拍照

MOC_Id: Culture_Object303917
Id: 303917
Title: 《西瀛風物》第一期〈由「詒我孫謨」分產證明書談舉人郭鶚翔及其家族〉
Description: 郭鶚翔,名杏林,字鶚翔,號薦秋。生於道光19年(1839),卒於光緒33年(1907),死後葬於漳州,為澎湖最末一位舉人。科舉考試雖有一千多年歷史,然因路途遙遠,澎湖的科舉考試至清初才開始。1870年

MOC_Id: Culture_Event649478
Id: 649478
Title: 漢生病細菌檢驗
Description: 本照片醫療人員正在進行顯微鏡檢查的情況,收於1955年之《臺灣省立樂生療養院廿五週年特刊》中。日治時期的醫師,為檢測漢生病的罹患情形,除觀察患者的外觀與症狀外,也會利用鏡檢的方式檢測患者癩桿菌的數

MOC_Id: Culture_Object513183
Id: 513183
Title: 施桂蘭宣教士
Description: 照片中側坐在牛背上的是施桂蘭宣教士(Gladys Siebert),1964年(民國53年)來臺,隨即投入醫療宣教行列,她經常騎著摩托車到偏遠的村落探訪病患。施桂蘭一生未婚,專心醫療傳道為終生職志

MOC_Id: Culture_Object515242
Id: 515242
Title: 三輪車跑得快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民國46年(1957)玉里鐵路宿舍前的車伕。車伕的工作類似今天的計程車。臺灣戰後之初,民生疾苦的情況較為常見,為生計奔波幾乎是每個人的生活主題。當時,三輪車與牛車是臺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在

MOC_Id: Culture_People650969
Id: 650969
Title: 烈嶼東林耆老:林福綿
Description: 林福綿,出生於民國15年(1926)12月13日,金門縣烈嶼東林人,為當地的耆老,身體硬朗,目前已退休在家享清福,仍居於東林的祖厝中,每天下午出來家門外的花崗石桌椅泡茶乘涼,就是他最大的休閒活動。

MOC_Id: Culture_Event649633
Id: 649633
Title: 樂生院聖誕節活動
Description: 本照片為樂生院聖誕節活動,刊載於1936年臺灣總督府癩療養所樂生院出版的《昭和九年年報》。圖中可見在樂生院禮堂內,許多孩童興高采烈地參加聖誕節的表演活動,而院民們則齊聚臺下觀賞演出。聖誕節自19世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文化部附屬單位會計月報-特別收入基金

每1月更新,19

李 小姐 | 02-85126634 | 2023-08-10 13:42:05

文化部

文化部我國國產與進口影片核定准演部數統計

每年更新,25

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1-04-07 16:57:59

文化部

典藏目錄-書法類

每1年更新,18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6:52

文化部

文化事務財團法人名錄

每1年更新,23

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3-07-28 14:54:28

文化部

文化部人民申請提供政府資訊案件統計

每年更新,19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2:22

文化部

典藏目錄-文獻書籍類

每1年更新,23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7:35

文化部

文化部訴願案件收辦統計

每1年更新,22

陳純美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2:17

文化部

文創育成中心資訊

每年更新,22

楊家華 小姐 | 02-85126561 | 2021-04-07 17:05:23

文化部

蒙藏委員會訓練及活動參加人數性別統計

不定期更新更新,16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4:09

文化部

俄羅斯聯邦蒙裔共和國醫生來台培訓統計表

每1年更新,25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3:05

文化部

文化部高等教育推廣教育中心名錄

每年更新,25

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1-04-07 16:57:59

文化部

典藏目錄-武器防禦類

每年更新,2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0:14

文化部

典藏目錄-圖像書籍類

每1年更新,2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25

文化部

典藏目錄-膠彩畫類

每年更新,3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2:47

文化部

典藏目錄-觀念藝術類

每年更新,20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26:36

文化部

文化部接受及支付補助金資料

每季更新,19

姚劭融 小姐 | 02-85126614 | 2021-06-23 14:38:08

文化部

典藏目錄-玻璃類

每年更新,16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47:34

文化部

文化部社區

不定期更新更新,54

張玉萱 小姐 | 02-85126314 | 2023-08-08 00:23:26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工藝

每周更新,29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01:12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民俗與宗教類

每日更新,127

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1:06

文化部

蒙藏重要活動明細表

每年更新,22

蕭永源 先生 | 02-2356-6462 | 2021-04-07 17:04:46

文化部

西藏統計資料

每6月更新,23

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9:01

文化部

藝文活動-節慶專區

每3月更新,45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28:57

文化部

徵選活動

每1日更新,21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5:00:19

文化部

蒙藏籍學生蒙藏語文班上課人數統計表

每6月更新,25

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3-07-28 14:47:19

文化部

藝文資源整合網之文化設施筆數統計

每6月更新,21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6 16:33:54

文化部

典藏目錄-藻類

每年更新,19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5:45:10

文化部

典藏目錄-報紙類

每1年更新,18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53

文化部

典藏目錄-皮革類

每年更新,24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6:52

文化部

藝文活動筆數統計

每1年更新,22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6 16:46:38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