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1: 0 time2: 0 time3: 0 time4: 0 total: 0 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
台灣資料通-開放資料查詢 台灣資料通-公開資料預覽查詢
關鍵字資料搜尋

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

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於資料集「查詢單一類別文化設施資料」由單位「文化部」的謝致潁 先生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3,最近更新時間為:2023-07-27 16:41:24。 欄位name的內容是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 , 欄位representImage的內容是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200814000001/8f5705a6b7a5b58baa97f161114f464c70b841ca.png , 欄位intro的內容是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男名saljemet女名savatjuljayan,而savatjuljayan清秀麗人歌聲優美,以清幽嘹喨唱歌繁衍人類,創造paiwan社的族民,saljemet威壯勇猛手藝高超,善於耕種、狩獵、織布、巫術並通曉其他一切事務生業,且將這些方法一一傳授給族民。 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有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有兩顆高舉聳立的大樹linaulj(禁忌之林),樹下有直徑一尺五寸高二尺的甕,當時太陽與月亮就是在此生下日月卵,而此甕被稱為排灣的孕育生命之宮。此附近周圍有石頭天將天兵保護,平時以人類身行顯現,但如敵人來攻堅時就會緊緊相連變成堅硬的石牆,使敵人的刀槍矛釜段落鈍掉來嚇阻不敢侵略,這些排灣守護神仍靜靜的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護衛,至今其石板屋殘垣壁體及創世祖靈柱仍佇立在發源地。 有關舊筏灣部落(Payuwan)在荷蘭時期文獻的Pachiwan是指下排灣社(舊筏灣部落)。清康熙61年(1722)滿清巡臺御史黃淑敬所著『臺海使搓錄』,記載當時他在台所見聞錄,擺灣社(舊筏灣部落)轄有十二社:礁巴覓工社、山嶗老社、家查青難社、陳阿少里社、加立氏社、加則難社、八歹因社、礁來搭來社、加老律社、加者膀眼社、知勞日氏社、君云樓社等社,約有部落300戶以上,人口約在2000人以上,Payuwan筏灣部落在排灣族群社會是最大部落之一,Vuculj番社之第一大社群。 日明治40年(1907)在筏灣設立警察機關,日本人最初在Ikazatan的地方建築派出所,後遷到Tucunuk的地方,由Qapulu頭目Kui在涼山遺址(Tucunuk)接受日本人對部落統治公約書。 日昭和6年(1931)設立筏灣教育所,學齡兒童全面性接受教育。 日昭和7年(1932)筏灣人開始接受養蠶方法,部落多一些副業增加經濟收入。日本人的勢力進入部落之後,禁止族人向頭目繳納賦稅,禁止族人舉辦五年祭、取締紋身、沒收槍枝及彈藥,強制族人將室內葬移往戶外墓地,改變了族人傳統的社會制度。 日昭和20年(1945)屬高雄州屏東郡所管轄,戰後政府推動地方自治及「生活改進」運動,使得筏部落的生活與平地的脈動更為接近。隨著生活型態的逐漸改變,筏灣部落的居住空間也持續變化著,在生活空間方面,將豬舍及廁所移出屋外,在戶外增設浴室,將屋簷高度提升,窗戶加大,設爐灶及煙囪,後期逐漸出現雙室與三室型的家屋。宗教信仰方面,西方基督教的新舊各派(長老教會、天主教等)進入部落設置教會,取代了傳統的祖先崇拜及泛靈信仰。地方自治的推行使得透過選舉產生的村長、鄉民代表等成為地方領袖,挑戰了傳統頭目階級統領部落的地位。 民國39年筏灣村改屬屏東縣管轄。 民國63年全村族民集體遷移至泰武鄉、萬巒鄉及內埔鄉交接處牛角灣一帶成立新的村落。遷徙至今族民在就醫便利,就業經濟收入穩定,在教育方面已改善許多及部落生活品質亦提昇。 民國79-85年舊部落在政府及在地族人的自力打造陸續修建瑪筏產業道路。 民國91-92年重整修建12棟石板屋、4條石頭階梯步道及3處公共空間休閒廣場等,成為原住民舊部落重建規劃示範區域,現在部落積極致力推展文化、 觀光、傳承的永續發展。 , 欄位type的內容是1.3 , 欄位level的內容是聚落建築群 , 欄位address的內容是筏灣段434、437、593等97筆地號 , 欄位longitude的內容是120.711972 , 欄位latitude的內容是22.66775 , 欄位registerDateValue的內容是2020-05-18 , 欄位headCityName的內容是屏東縣政府 , 欄位srcWebsite的內容是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groupsOfBuildings/20200814000001 , 欄位registerDateValue_eng的內容是2020-05-18 , 欄位typeName的內容是聚落 , 欄位mainTypeName的內容是文化資產 , 欄位cityName的內容是屏東縣 , 欄位groupTypeName的內容是文化資產 , 欄位mainTypePk的內容是20200814000001 , 欄位version的內容是1.0 , 欄位hitRate的內容是118

name

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

representImage

intro

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男名saljemet女名savatjuljayan,而savatjuljayan清秀麗人歌聲優美,以清幽嘹喨唱歌繁衍人類,創造paiwan社的族民,saljemet威壯勇猛手藝高超,善於耕種、狩獵、織布、巫術並通曉其他一切事務生業,且將這些方法一一傳授給族民。 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有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有兩顆高舉聳立的大樹linaulj(禁忌之林),樹下有直徑一尺五寸高二尺的甕,當時太陽與月亮就是在此生下日月卵,而此甕被稱為排灣的孕育生命之宮。此附近周圍有石頭天將天兵保護,平時以人類身行顯現,但如敵人來攻堅時就會緊緊相連變成堅硬的石牆,使敵人的刀槍矛釜段落鈍掉來嚇阻不敢侵略,這些排灣守護神仍靜靜的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護衛,至今其石板屋殘垣壁體及創世祖靈柱仍佇立在發源地。 有關舊筏灣部落(Payuwan)在荷蘭時期文獻的Pachiwan是指下排灣社(舊筏灣部落)。清康熙61年(1722)滿清巡臺御史黃淑敬所著『臺海使搓錄』,記載當時他在台所見聞錄,擺灣社(舊筏灣部落)轄有十二社:礁巴覓工社、山嶗老社、家查青難社、陳阿少里社、加立氏社、加則難社、八歹因社、礁來搭來社、加老律社、加者膀眼社、知勞日氏社、君云樓社等社,約有部落300戶以上,人口約在2000人以上,Payuwan筏灣部落在排灣族群社會是最大部落之一,Vuculj番社之第一大社群。 日明治40年(1907)在筏灣設立警察機關,日本人最初在Ikazatan的地方建築派出所,後遷到Tucunuk的地方,由Qapulu頭目Kui在涼山遺址(Tucunuk)接受日本人對部落統治公約書。 日昭和6年(1931)設立筏灣教育所,學齡兒童全面性接受教育。 日昭和7年(1932)筏灣人開始接受養蠶方法,部落多一些副業增加經濟收入。日本人的勢力進入部落之後,禁止族人向頭目繳納賦稅,禁止族人舉辦五年祭、取締紋身、沒收槍枝及彈藥,強制族人將室內葬移往戶外墓地,改變了族人傳統的社會制度。 日昭和20年(1945)屬高雄州屏東郡所管轄,戰後政府推動地方自治及「生活改進」運動,使得筏部落的生活與平地的脈動更為接近。隨著生活型態的逐漸改變,筏灣部落的居住空間也持續變化著,在生活空間方面,將豬舍及廁所移出屋外,在戶外增設浴室,將屋簷高度提升,窗戶加大,設爐灶及煙囪,後期逐漸出現雙室與三室型的家屋。宗教信仰方面,西方基督教的新舊各派(長老教會、天主教等)進入部落設置教會,取代了傳統的祖先崇拜及泛靈信仰。地方自治的推行使得透過選舉產生的村長、鄉民代表等成為地方領袖,挑戰了傳統頭目階級統領部落的地位。 民國39年筏灣村改屬屏東縣管轄。 民國63年全村族民集體遷移至泰武鄉、萬巒鄉及內埔鄉交接處牛角灣一帶成立新的村落。遷徙至今族民在就醫便利,就業經濟收入穩定,在教育方面已改善許多及部落生活品質亦提昇。 民國79-85年舊部落在政府及在地族人的自力打造陸續修建瑪筏產業道路。 民國91-92年重整修建12棟石板屋、4條石頭階梯步道及3處公共空間休閒廣場等,成為原住民舊部落重建規劃示範區域,現在部落積極致力推展文化、 觀光、傳承的永續發展。

type

1.3

level

聚落建築群

address

筏灣段434、437、593等97筆地號

longitude

120.711972

latitude

22.66775

registerDateValue

2020-05-18

headCityName

屏東縣政府

registerDateValue_eng

2020-05-18

typeName

聚落

mainTypeName

文化資產

cityName

屏東縣

groupTypeName

文化資產

mainTypePk

20200814000001

version

1.0

hitRate

118

「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所屬的資料集:「查詢單一類別文化設施資料」的其他資料

name: 榜林王天乞古厝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90409000003/12e300
intro: 榜林33號宅為王氏先祖王天乞所興建。王天乞於清末下南洋從事土產貿易行業,致富返鄉後於1911年(民國元年)興建自宅,且赴閩南購置木料、紅料與石材,並特聘請閩南一帶匠司前來金門參與營造,王天乞並親身返鄉
type: 1.1

name: 武暖石板橋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990402000001/b8db4a
intro: 清領時期礁溪到宜蘭的通蘭古道中,在現今四城車站後面不遠處,有一座建於光緒17年(1891)的石板橋。這座橋是十條等長的石板舖設成的,長約4公尺、寬約2.6公尺,目前保存狀況良好,而其石材有說是壓艙石,
type: 1.1

name: 花蓮舊監獄遺蹟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20204000001/3988fc
intro: 花蓮位處臺灣東部,百年前被稱為蠻荒未開之地,日治時期花蓮居民非至宜蘭不能受法之審判,由於交通不便花蓮港有單獨設立刑務所之需,臺灣總督府遂於昭和10年(1935)開始興建「臺北刑務所花蓮港支所」並於昭和
type: 1.1

name: 修竹居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210330000001/c8fc6f
intro: 漳州人陳德成原居住在現在修竹居左側附近的三合院,後因兩位兒子依序成家,有感家族人丁漸眾,現有居住空間不足使用,於昭和10年(1935年)在原有宅邸右側興建格局完整的三合院建築,並命名為「修竹居」。 建
type: 1.1

name: 大井頭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991119000001/980e8d
intro: 大井真正開鑿的年代不詳,相傳荷蘭人構築赤嵌樓時,怕有火患而鑿此井備水。
type: 1.1

name: 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馬廷英故居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61101000002/ef275e
intro: 本區日式住宅約建於1930年代,由臺北帝國大學(臺灣大學前身)教授及臺北高商(臺灣大學法學院前身)佐藤佐教授等發起由學人教授自資興建供為住家使用之建築。
type: 1.1

name: 淡水重建街14號街屋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90112000001/1bb086
intro: 淡水市街地聚落隨著早期港埠的開發逐漸發展,並沿著河岸以福佑宮為中心延伸出具有商業機能的街道,以今日中正路、重建街及清水街為主軸形成街屋型態之建築群。今日重建街14、16號在日治時期最早地籍登記為明治三
type: 1.1

name: 原彰化警察署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90615000001/efdd1a
intro:   昭和8年(1933)10月13日臺灣總督府以府令第119號公布彰化新市制,將彰化街合併南郭、大竹兩庄成為「彰化市」。依據日治時期地方行政制度的設計,在州轄市成立後,必須另外設置警察署執行警察事務,
type: 1.1

name: 邱良功母節孝坊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0819000092/4ce104
intro: 邱良功母節孝坊是清仁宗為旌表金門許氏,撫孤守節,教子成名,於嘉慶十七年(一八一二年)而立,今為國定古蹟。節孝坊位於金門縣金城東門里莒光路一段觀音亭旁,由其子邱良功上表懇請旌獎,清仁宗聖旨旌表,誥贈一品
type: 1.1

name: 阿里山貴賓館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90302000004/9a7606
intro: 阿里山貴賓館位於阿里山森林鐵道神木至沼平車站間的區域中,設置在此的原因與阿里山林業計畫、森林鐵道計畫息息相關。第一代阿里山貴賓館主要功能是供給營林所成員與顯貴運用,建於1920年(約大正十年),使用期
type: 1.1

name: 二鯤鯓砲臺(億載金城)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31228000011/856cd5
intro: 二鯤鯓砲臺,舊稱安平大砲臺,是對應於不遠的安平小砲臺而得;又因入口城門上方有沈葆楨題額:「億載金城」,故俗稱億載金城。清同治13年 (西元1874年)各類型不同的礮臺建築便如雨後春筍,一座挨著一座的建
type: 1.1

name: 原臺南州青果同業組合香蕉倉庫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30513000001/73bc6b
intro: 日治時期日本成立各種農業產品運銷組織,臺南州青果同業組合於西市場設置香蕉倉庫,以利運銷。原空間於昭和5年(西元1930年)之前原作為臺灣漁業株式會社之「魚賣場」,後因昭和10年(西元1935年)前後該
type: 1.1

name: 迪化街一段127號店屋
intro: 日治時期為經營南北雜貨之商行,見證當時迪化街中街做為南北貨大商行雲集的繁榮。
type: 1.2
address: 迪化街1段127號

name: 鳳儀書院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1113000002/b5cb2a
intro: 書院是近代國民教育普及之前的主要教育機構之一,對於開啟民智有著相當的重要性。台灣被納入清政府版圖之後,在歷任治台官員的主導與獎勵之下,逐漸將書院在台推展開來,這對於台灣文風有著重要的貢獻。 清代鳳山
type: 1.1

name: 滬尾小學校禮堂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60811000001/4b794f
intro: 滬尾小學校座落的地點位於漢人市街區的北邊,周圍土地原是清朝時候的兵士墓地,未有漢人開墾使用;日本領台後,便在淡水街區北側的閒置土地設置日人學校、宗教、文化等設施,而小學校為了學童就學方便,故設置在日人
type: 1.1

name: 道東書院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0819000065/2f980f
intro: 清咸豐7年(1857)地方士紳倡議興建書院,士紳阮鵬程擔任總理,陳嘉章、王祖培、鄭凌雲、黃興東等秀才奔走募款,地主黃利祥、黃鐘烈、黃英協捐獻土地,督造興建,歷時一年餘的興建,道東書院已略具規模。 道
type: 1.1

name: 南投林區管理處水里工作站所轄木造辦公廳舍
intro: 本木造辦公廳舍原為巒大山林場建物,巒大山林場前身在日治時期(1905)主要由鹿島組經營,後來 1909 年臺灣總督府頒發許可轉由日商「臺灣株式會社櫻井組」,當時伐木作業限於望鄉山及郡坑山,民國 49
type: 1.2
address: 民生路140巷5號

name: 雄鎮北門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0819000081/b97724
intro: 雄鎮北門為打狗山哨船頭港口砲台之門額題字,該砲台位處哨船頭近港北岸,略高於海平面。 據《鳳山縣采訪冊》載,雄鎮北門砲台「在臨港扼要處,周里許,營房八間、大炮兩尊」。 清同治13年(1874)5月,日軍
type: 1.1

name: 原臺南州立第二中學校校舍本館暨講堂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991119000002/61ba49
intro: 臺南一中前身為日治時期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該校是於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創立,並以竹園小學校之一部份建築當做臨時校舍,第一任校長為高橋隆氏。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竹園小學校遷移,原有校舍全部移交給第二
type: 1.1

name: 新竹少年刑務所演武場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20727000001/0d02fc
intro: 明治29年(1896),日人開始在全臺灣各地規劃設置13所監獄,「新竹監獄署」即為其中之一。明治32(1899)年起進行監獄整併改組,大正12年(1923)「新竹刑務所」成為當時最高位階的四大刑務所之
type: 1.1

name: 舊宜蘭街公設質鋪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60121000001/1b23aa
intro: 1.依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記載:宜蘭街唯一庶民金融機構,宜蘭街公設質舖得日治時期台北州簡易保險局資金補助2萬圓,自1930年(昭和5)2月起工、5月竣工,由鄭傑承包建築,建築費7,080餘圓,為兩層樓
type: 1.1

name: 和美阮氏修義堂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210310000002/e7688d
intro:   根據《阮氏宗祠沿革》所記載,在臺灣之阮氏族人多為陳留衍派。居住於此地之阮氏族人,為阮嘉尚(第二世)於清雍正7年(1729年)率子阮德厚由福建省南安縣英内上堂鄉二七都遷移來臺,原居住於於今雲林縣北港
type: 1.1

name: 赤崁東街陳宅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230217000001/cbacad
intro: 該宅因陳一鶴原服務於臺大醫院的父親陳天一欲返鄉執業時居住而建。陳天一於日昭和2年殉職,故將名下土地分別由三個兒子繼承。後來日治昭和5年(1930年)建造本建物,故陳天一先生未曾居住於此,當時陳一鶴約1
type: 1.1

name: 原水交社宿舍群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40603000002/477be4
intro: 水交社緣起莊子山木篇:君子之交淡如水;日治時期駐防臺南機場的日本海軍航空隊,其官兵、眷屬居所或重要機關、設施,即設於俗稱「桶盤淺」周邊,可能因其中的「水交社」較知名,後來竟成為整個地區的稱謂。戰後由空
type: 1.1

name: 八塊無線送信所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80306000007/d293da
intro: 1940年代日本政府為推動臺灣為「南進航空基地」,視桃園地區之台地地形幅員寬廣,先後成立八塊飛行場、桃園飛行場、龍潭飛行場。因應航空標誌、無線電等對空通信業務,因而於1940年(昭和15年)設立「桃園
type: 1.1

name: 東溪鄭氏家廟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990616000001/f87976
intro: 鄭用錫,譜名文衍,名蕃,字在中,號祉亭,原籍金門,祖父鄭國唐於清乾隆40年(1775)攜子來臺,初居苗栗縣後龍,其後遷於竹塹。鄭用錫中進士後,先於清道光28年(1848)在金門裡洋故里(今內洋、東溪)
type: 1.1

name: 臺廈郊會館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1127000091/4e0e3f
intro: 根據乾隆3年《台灣志略》記載,澎湖的水仙宮是薛奎在康熙35年所建。照方志記載,薛奎是遼東人,康熙34年任澎湖水師右營遊擊。水仙是中國大陸長江流域下游與東南沿海浙江一帶的信仰,薛奎的原鄉信仰並未有此信仰
type: 1.1

name: 道東書院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0819000065/2f980f
intro: 清咸豐7年(1857)地方士紳倡議興建書院,士紳阮鵬程擔任總理,陳嘉章、王祖培、鄭凌雲、黃興東等秀才奔走募款,地主黃利祥、黃鐘烈、黃英協捐獻土地,督造興建,歷時一年餘的興建,道東書院已略具規模。 道
type: 1.1

name: 登瀛書院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1127000032/c144e5
intro: 「登瀛書院」位於草屯鎮新庄里史館路文昌巷30號。建於清道光27年(1847),民國74年(1985)11月27日,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清代初期草屯為北投社之地,舊稱北投堡。其時漢人向
type: 1.1

name: 前內政部北區兒童之家院長宿舍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50922000001/ad76b2
intro: 「前內政部北區兒童之家」前身為臺灣省臺北育幼院。育幼院初創於臺北北投,主要收容撫育貧困失養之兒童。後因北投舊址房舍設備老舊、地域狹窄,無法擴院,為配合院務推展需求,遂於民國69年由北投院區搬遷至桃園蘆
type: 1.1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文化部單位決算

每1年更新,22

吳 小姐 | (02)8512-6611 | 2023-07-19 20:58:32

文化部

典藏目錄-甲殼類

每1年更新,22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8:37

文化部

典藏目錄-攝影印刷類

每1年更新,28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50:27

文化部

典藏目錄-油畫類

每1年更新,30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6:22

文化部

文化部獎補助-報名資訊

每1年更新,19

林先生 | 0422295848#665 | 2023-07-28 16:42:47

文化部

新住民主題區藝文活動

不定期更新,25

呂亭潁 小姐 | 02-8512-6772 | 2021-04-07 17:00:53

文化部

典藏目錄-魚類

每1年更新,25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16

文化部

蒙藏藝文活動明細表

每年更新,20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1-04-07 17:04:42

文化部

競賽活動

每1日更新,42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5:00:43

文化部

藝術村

不定期更新更新,24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54:16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工藝

每周更新,29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01:12

文化部

講座資訊

每1日更新,82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5:18

文化部

藝文資源整合網之文化設施筆數統計

每6月更新,22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6 16:33:54

文化部

內外蒙古資訊查詢網址一覽表

每年更新,21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16 16:08:57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決算-作業基金

每1年更新,15

鄭卉倢 小姐 | 02-85126646 | 2023-07-06 11:42:04

文化部

典藏目錄-娛樂類

每1年更新,18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9:46

文化部

典藏目錄-篆刻類

每年更新,2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3:29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半年結算-特別收入基金

每6月更新,14

李 小姐 | 02-85126634 | 2023-08-01 10:09:36

文化部

特色圖書館

每年更新,86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3:12

文化部

經緯度查詢附近文化設施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120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12

文化部

行政院文化獎得獎名單

每年更新,24

汪孟哲 小姐 | (02)8512-6792 | 2021-04-07 17:05:23

文化部

獎補助已結案核銷案件

每年更新,20

林先生 | 0422295848#665 | 2021-04-07 17:05:30

文化部

文化部會計報告

每年更新,29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3:19

文化部

文化部文化資料開放諮詢小組會議

每半年更新,26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6 18:14:16

文化部

文化部駐外單位藝文活動辦理統計

每1年更新,15

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3-07-28 14:53:04

文化部

蒙藏籍學生蒙藏語文班上課人數統計表

每6月更新,26

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3-07-28 14:47:19

文化部

出版書目資料

每1年更新,21

聶志文 小姐 | 02-85126464 | 2023-07-27 17:23:12

文化部

海外藏僧來台弘法人次統計表

每1月更新,20

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3:57

文化部

典藏目錄-綜合類

每1年更新,28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4:34

文化部

典藏目錄-飲食用具類

每1年更新,2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0:46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