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金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產業與經濟
「莊金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產業與經濟」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3-07-27 15:47:4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People296228 , 欄位Id的內容是296228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莊金妹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莊金妹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本篇韋莊金妹之採訪,最特殊的生命經歷是其在「咖啡工廠」製作「代用咖啡」的故事。所謂的「代用」意思是在二戰時期因為戰爭持續了數年,各國物資都開始短缺,當時的日本政府用便在豐田用太白粉添加香料假裝「咖啡」,送予前線鼓舞士兵。
花蓮港廳,鳳林郡,鳳林街水車寮(南平):日昭和5年(西元1930年)~日昭和13年(西元1938年)
莊金妹女士在1930年(昭和5年)花蓮水車寮(現在的南平)出生,家中共有3個姐妹,還有1個後母生的弟弟,莊金妹排行老大。印象中有聽過家裡人說,是到父母親這一輩才跟外公、舅舅一起來到花蓮發展,由於自己出生在花蓮,也不大聽家裡人說過以前在西部的事,所以也不知道他們搬來花蓮的原因。
小時候因為家裡很窮,最小的妹妹賣給別人,自己也沒有辦法讀書,8歲時,父母親為討生活搬到豐田大平(現在的豐坪村)。
花蓮港廳,花蓮郡,壽豐庄豐田:1938年~1945年(昭和13年~日昭和20年)
在豐田的時候,母親過世了,不到10歲的莊金妹由於擔起大姐的責任,照顧著那時才4、5歲的大妹,在家等著父親回來煮飯給她們2姐妹吃。
幾年後,妹妹9歲了,開始幫日本人當牧童,掌過2頭牛,曾經因為拉不動牛,在路上就無助地大哭起來。而莊金妹則是在12歲時就到了當時一家咖啡工廠工作。莊金妹說,當時所謂的咖啡,只是將番薯簽磨成粉、炒到變成咖啡色,加進一些咖啡香料的東西,其實跟咖啡無關,也沒用過半顆咖啡豆。據說,這些咖啡都是要給阿兵哥喝的。
當時咖啡工廠裡的老闆和監督都是日本人,莊金妹還記得老闆叫做TAMAOKI(玉置),工廠裡有很多像莊金妹這樣10歲出頭的女孩,負責炒咖啡的則是一位男性村民。當時的工資1個月32圓,一天工作8小時,從早上8點到中午12點,下午1點到5點下班,但是每天都要工作,全年無休。
日本時代,因為台灣的衛生還不好,很多人得到瘧疾,莊金妹在咖啡工廠工作時得過瘧疾,那時就跟著大家去拿藥吃,臉變得黃黃的,還以為是水土不服。 曾經看過日本醫生,也有在台灣醫生徐秋開這裡看過病。
15歲時,遇到空襲,全家搬到大樹腳山上躲避,在山上比較隱蔽,不會成為明顯的目標,又比較多地方可以藏身,比較有安全感,所以也就不怕空襲了。這段日子非常辛苦,每天都吃番薯簽,居無定所。光復後,16歲的莊女士和家人才搬下山來,日本人要離開時,將5分地給了曾經幫忙耕作的父親,加上父親又自己開墾了一小塊的地,因此自己就有一些土地了。
這時,莊金妹做起蔗工的工作,男的蔗工負責砍甘蔗,女的蔗工負責削去甘蔗多餘的蒂鬚枝葉等等,這份工作就一直做到20歲嫁人。
莊金妹的先生為新竹北埔客家人,十幾歲時就過來豐田幫日本人做工了。莊金妹剛嫁過去時,夫家有二公婆、小姑…人很多,所以都要做很多家事,與先生共育有2子7女。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96228&IndexCode=Culture_People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person/A629C434-8A6C-4FA3-8076-2511C39F8A42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02T15:49:03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產業與經濟 。
MOC_Id
Culture_People296228
Id
296228
Title
莊金妹
Description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莊金妹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本篇韋莊金妹之採訪,最特殊的生命經歷是其在「咖啡工廠」製作「代用咖啡」的故事。所謂的「代用」意思是在二戰時期因為戰爭持續了數年,各國物資都開始短缺,當時的日本政府用便在豐田用太白粉添加香料假裝「咖啡」,送予前線鼓舞士兵。 花蓮港廳,鳳林郡,鳳林街水車寮(南平):日昭和5年(西元1930年)~日昭和13年(西元1938年) 莊金妹女士在1930年(昭和5年)花蓮水車寮(現在的南平)出生,家中共有3個姐妹,還有1個後母生的弟弟,莊金妹排行老大。印象中有聽過家裡人說,是到父母親這一輩才跟外公、舅舅一起來到花蓮發展,由於自己出生在花蓮,也不大聽家裡人說過以前在西部的事,所以也不知道他們搬來花蓮的原因。 小時候因為家裡很窮,最小的妹妹賣給別人,自己也沒有辦法讀書,8歲時,父母親為討生活搬到豐田大平(現在的豐坪村)。 花蓮港廳,花蓮郡,壽豐庄豐田:1938年~1945年(昭和13年~日昭和20年) 在豐田的時候,母親過世了,不到10歲的莊金妹由於擔起大姐的責任,照顧著那時才4、5歲的大妹,在家等著父親回來煮飯給她們2姐妹吃。 幾年後,妹妹9歲了,開始幫日本人當牧童,掌過2頭牛,曾經因為拉不動牛,在路上就無助地大哭起來。而莊金妹則是在12歲時就到了當時一家咖啡工廠工作。莊金妹說,當時所謂的咖啡,只是將番薯簽磨成粉、炒到變成咖啡色,加進一些咖啡香料的東西,其實跟咖啡無關,也沒用過半顆咖啡豆。據說,這些咖啡都是要給阿兵哥喝的。 當時咖啡工廠裡的老闆和監督都是日本人,莊金妹還記得老闆叫做TAMAOKI(玉置),工廠裡有很多像莊金妹這樣10歲出頭的女孩,負責炒咖啡的則是一位男性村民。當時的工資1個月32圓,一天工作8小時,從早上8點到中午12點,下午1點到5點下班,但是每天都要工作,全年無休。 日本時代,因為台灣的衛生還不好,很多人得到瘧疾,莊金妹在咖啡工廠工作時得過瘧疾,那時就跟著大家去拿藥吃,臉變得黃黃的,還以為是水土不服。 曾經看過日本醫生,也有在台灣醫生徐秋開這裡看過病。 15歲時,遇到空襲,全家搬到大樹腳山上躲避,在山上比較隱蔽,不會成為明顯的目標,又比較多地方可以藏身,比較有安全感,所以也就不怕空襲了。這段日子非常辛苦,每天都吃番薯簽,居無定所。光復後,16歲的莊女士和家人才搬下山來,日本人要離開時,將5分地給了曾經幫忙耕作的父親,加上父親又自己開墾了一小塊的地,因此自己就有一些土地了。 這時,莊金妹做起蔗工的工作,男的蔗工負責砍甘蔗,女的蔗工負責削去甘蔗多餘的蒂鬚枝葉等等,這份工作就一直做到20歲嫁人。 莊金妹的先生為新竹北埔客家人,十幾歲時就過來豐田幫日本人做工了。莊金妹剛嫁過去時,夫家有二公婆、小姑…人很多,所以都要做很多家事,與先生共育有2子7女。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
0
Keyword_Rights_2
-
0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02T15:49:03
Keyword_Subject_1
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產業與經濟
「莊金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產業與經濟」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的其他資料
簡來喜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516196
Id:
516196
Title:
簡來喜
Description:
簡來喜(1958),畢業於振聲中學美工科,虎頭山畫會創始人,並為台藝書畫學會顧問。童年時代在台北瑞芳長大,後來因父親工作的緣故,舉家遷居至桃園,從小就對繪畫有著濃厚興趣,在所有創作題材裡,簡來喜對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703
Id:
280703
Title:
林孕昌得風疾 泉州府志選錄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夏,輯「雁山詩集」.歲杪,得風疾,作「漁樵問答」以寫懷.丁酉,疾少瘥,為清源洞遊,大新諸巖壑.
周志平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472951
Id:
472951
Title:
周志平
Description:
周志平,號柏全,1957年生於桃園,因崇尚東晉陶淵明隱逸的人格理想與道家精神,故又號東籬先生。原於國立桃園高中擔任主任教官,基於對書法之雅好,於1998年成立「荷鋤盧書法工作室」,從事書法藝術的推
MOC_Id:
Culture_Object278028
Id:
278028
Title:
王忠孝聽聞災變,而痛哭嘔血,後多次推辭官職 廈門志卷十三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甲申聞變,哭嘔血,舉義興化。福王監國金陵,史可法特疏首舉;以疾辭。永明王自肇慶拜兵部右侍郎兼太常寺卿,疏辭;不許,忠孝感泣。居廈門曾厝垵者十三年;尋徙浯之賢聚村,復徙後豐港。康熙三年,偕盧若騰入臺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52
Id:
168552
Title:
鄒族阿里山群的婦女
Description:
此族人勤於農業,早晨天未亮即點燃火把到田裡耕種,傍晚時始背負農作物回家。這一照片為婦女在傍晩,由田地回歸的情況。前後兩婦女背負裝滿蕃薯的簍子,中間的女孩頭頂一束荻蘆,另一女孩背著蕃薯葉。
MOC_Id:
Culture_Object661082
Id:
661082
Title:
醫學校時的蔣渭水
Description:
蔣渭水就讀臺灣總督府學校時的獨照(1910至1915年)。 蔣渭水(1890-1931),宜蘭市人,是20年代民族運動的主軸。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後,在臺北開設大安醫院,1921年組織文化協會,全力推
MOC_Id:
Culture_Organization284348
Id:
284348
Title:
不老騎士─社區樂齡單車隊
Description:
2018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東門、梅洲、七張、進士、復興、擺厘;羅東鎮漢民、集祥里;蘇澳鎮福德;礁溪鄉大義、德陽;以及頭城鎮下埔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德陽社區的日曆。本篇12月29日的主題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383
Id:
168383
Title:
泰雅族屈尺群的兒童
Description:
泰雅族屈尺群兒童的服裝與樣貌。
MOC_Id:
Culture_Object590806
Id:
590806
Title:
以內容本位教學法設計之發展型中國茶藝華語課程
Description:
本論文作者倉島姿壽賀,指導教授曾金金博士,出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發表於2009(民國98)年6月。內容敘述語言與文化教學的結合,如何把學生需求反映在教學課程上,使學生在學習
MOC_Id:
Culture_Event618478
Id:
618478
Title:
彭海曼神父在長濱的幼稚園
Description:
照片中建築為彭海曼神父(Rev. Hermann Brun, SMB)在長濱鄉創設的幼稚園,拍攝時間為1958年,可見孩童們正在幼稚園茅草竹屋教室外遊玩。當時的幼稚園建築多由居民合力出工,由教會提
MOC_Id:
Culture_Object129320
Id:
129320
Title:
埔心眷村故事館-民國82年(1993)埔心地區空照圖
Description:
此為埔心眷村故事館藏之民國82年(1993)埔心地區空照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拍攝。 明治36年(1903),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安平鎮製茶試驗場(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葉改良場)在埔心設
MOC_Id:
Culture_Object281198
Id:
281198
Title:
黃寬感染寒熱病 臺案彙錄己集卷四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查正犯黃寬,乾隆七年九月初七日染患寒熱病症,驗明取結醫治。至本年十一月十四日痊癒
劉家瑋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516112
Id:
516112
Title:
劉家瑋
Description:
劉家瑋(1981-)受到身為美術老師的母親影響,自幼喜愛畫圖,高中就讀陽明高中美術實驗班,大學時期獲得李澤藩教授獎學金,以優秀成績畢業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學習過程中師承賴添明、李足新等
MOC_Id:
Culture_Object267429
Id:
267429
Title:
詹素珠相館拍攝人像照
Description:
詹素珠相館拍攝人像照。照片拍攝的時間大約為1960年代,照片提供者為詹素珠女士,也是照片中短髮、穿著緞與紗材質無袖洋裝、側身望向鏡頭的女主角,拍攝地點在中和的明新攝影社,攝影棚內的背景為覆雪的山、
MOC_Id:
Culture_People139344
Id:
139344
Title:
北高地區指揮部指揮官王宗智
Description: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陸續自中國大陸撤軍,福建省海上保安第一縱隊之一部戍守北竿、高登島;陸續又有陸軍207師之一部等軍隊接防。待1955年陸軍馬祖守備區指揮部成立後,編列北高守備隊,此區駐軍由馬祖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020
Id:
168020
Title:
客家婦女與其鐮刀(t-022)
Description:
本照片為湯姆生於1871年來臺時所拍,為正片。照片中四位不同年紀的女性,身穿傳統服裝,其中幾位可見腳著可能為草鞋,其中左一及右二皆配有鐮刀。在本照片中央,也可見疑似為一頭戴帽子的外國人。
曹常仁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138062
Id:
138062
Title:
曹常仁
Description:
曹常仁,生於1949年9月13日,原籍南竿牛角,9歲時過繼北竿白沙王家。在學期間成績優異,多次獲保送至臺灣學校,返鄉曾任仁愛國校教導主任、北竿中山國中教師,僅26歲就出任北竿中山國中教師,為馬祖地
傳統產業之創新經營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315208
Id:
315208
Title:
傳統產業之創新經營
Description:
本次受訪者為澎湖縣馬公市的蔡朝樂先生,探討他在事業上的轉型經歷,希望藉由此次訪談喚起不同時期澎湖社會演變面貌的記憶。蔡先生在事業的轉型過程中雖然失敗了,卻成為他生命中的轉折點,以下為訪談摘要:
袁德中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514034
Id:
514034
Title:
袁德中
Description:
袁德中(1948)出生於桃園,畢業於東門國小,從小熱愛繪畫藝術,後來考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大學時代忘情於各類藝術創作,曾獲得臺陽美術創作獎佳作獎、第二屆全國油畫展銅牌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
MOC_Id:
Culture_Object659449
Id:
659449
Title:
2016年神岡大夫第整修後外貌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建築位於臺中市神岡區的社口林宅,又稱神岡大夫第,是當地士紳林振芳的宅邸。 「大夫第」指的是以前朝列大夫有功名的人士之府第。清領時期,臺灣發生戴潮春抗清民變,林振芳出力幫清軍圍剿戴潮春,因而
MOC_Id:
Culture_Object660471
Id:
660471
Title:
臺中中學校團體照
Description:
日治時期大正8(1919)年,今臺中一中第1屆畢業生在其校門前的畢業照。當時學校名稱為「臺灣公立臺中中學校」,是中部仕紳林烈堂及林獻堂等發起專為教育臺灣人子弟而創立,於大正4(1915)年5月1日
張炳煌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473018
Id:
473018
Title:
張炳煌
Description:
張炳煌(1949~)小時不善寫字,初中時受國文老師激勵,發憤學習書法,自選字帖勤加練習,並由學習中體會到書法的奧妙與樂趣。服役時還因一筆好字而受長官重視,專司相關文件抄寫。進入職場後因從事貿易業,
MOC_Id:
Culture_Object278081
Id:
278081
Title:
鄭鴻逵有腳病,種花木、吟曲、品笙自娛 東南紀事卷十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芝龍京□□寓書使勸成功歸朝,否者家屬見屠;鴻逵復以養病□□□□□□□,姪意堅,勸之無益為說。鴻逵有足疾,修園亭,種花木,高吟度曲,品笙自娛。丙申,貝子入泉州,別將攻白沙,鴻逵移榻金門。明年三月十六
MOC_Id:
Culture_Place142571
Id:
142571
Title:
豐山吳宅
Description:
本戶為阿美族與閩南族群,因為體育細胞好,曾經投入過棒球運動中,得獎無數。
本資料為基於2008 年進行之客家文物普查時之訪查,當時訪查著重於村落的家戶文化普查;於 2019 年重新更新整理,重新
卓明富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516365
Id:
516365
Title:
卓明富
Description:
卓明富,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其作品多以風景創作為主軸,善於表現鄉村田野恬靜氛圍與遼闊的視野;其最初接觸美術創作的契機,是就讀中壢高中二年級時,經美術老師葉大東介紹參觀了美術社,因而產生動
樂生院院民化妝舞蹈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Event649588
Id:
649588
Title:
樂生院院民化妝舞蹈
Description:
本圖為樂生院院民進行化妝舞蹈時所攝,收錄於1960年樂生療養院出版的《臺灣省立樂生療養院三十週年紀念特刊》。照片為樂生療養院內舉辦的同樂晚會景象,院民不分年紀與男女老幼,在晚會中盡情打扮與登臺表演
許梓桑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604969
Id:
604969
Title:
許梓桑
Description:
許梓桑(1874-1945),字迺蘭、號德馨,基隆人,祖籍福建。許父福壽早亡,幼年由母親胡淑教導識字,後從舉人江呈輝學,獲選為淡水縣庠生(秀才)。乙未之後,擔任基隆區街庄長事務所書記,並於1901
玉里鎮消防組1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574
Id:
509574
Title:
玉里鎮消防組1
Description:
此照片中為玉里鎮的消防組員與義勇消防手的留影,後面左側飄揚的旗幟為隊部旗,在1950年代,玉里鎮消防組的隊部在今玉里鎮上的民權路,位於洪德醫院斜對角。根據玉里鎮羅蘭香小姐的說法(羅小姐父親曾擔任消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538
Id:
276538
Title:
小曾鎮因染疾撤回鹿港 東瀛紀事卷上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秋七月,小曾鎮撤回鹿港,以兵勇多染疾疫也。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368
Id:
277368
Title:
貞孝女蔡嶺娘母曾氏患眼疾,與弟婦侍奉湯藥 鳳山縣采訪冊辛部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貞孝女蔡嶺娘,邑登瀛街生員蔡啟鳳長女,增生垂芳胞姊也。生於道光丙午,幼聰慧,能承色笑,父母鍾愛之。父嘗謂母曰:此女稟性溫純,非尋常之女也。父素以訓蒙為業,授以書,輒不忘。因令偕弟讀,由是通孝經及內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文化部施政計畫
每年更新,27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07
文化部講座資訊
每1日更新,83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5:18
文化部蒙藏珍貴文物統計表
每1年更新,27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3-07-28 14:46:09
文化部蒙古統計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23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8:43
文化部文創商店
每年更新,66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2:58
文化部
典藏目錄-甲殼類
每1年更新,2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8:37
文化部典藏目錄-爬蟲類
每1年更新,2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7:55
文化部典藏目錄-工藝文物類
每1年更新,1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7:48
文化部親子活動
每1日更新,48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4:35
文化部典藏目錄-維管束類
每1年更新,3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30:09
文化部
文化行政據點
每年更新,33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3:38
文化部典藏目錄-竹材類
每1年更新,2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9:16
文化部典藏目錄-木材類
每1年更新,21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3:05
文化部音樂表演資訊
每1日更新,141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3:52
文化部文化部附屬單位半年結算-作業基金
每6月更新,18鄭卉倢 小姐 | 02-85126646 | 2023-07-26 12:11:09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預算-作業基金
每1年更新,25林楷衛 先生 | 02-85126632 | 2023-07-26 17:35:29
文化部典藏目錄-兩棲類
每1年更新,2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8:26
文化部文化部單位預算
每1年更新,31林瑀玟 小姐 | 02-85126642 | 2023-08-01 10:20:23
文化部文化部社區
不定期更新更新,80張玉萱 小姐 | 02-85126314 | 2023-08-08 00:23:26
文化部蒙藏藝文活動明細表
每年更新,20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1-04-07 17:04:42
文化部
典藏目錄-應用美術類
每1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6:20
文化部兒童文化館-聽書(有聲書)書目
每年更新,28呂學榮 先生 | 02-85126470 | 2021-04-07 16:57:57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歷史
每周更新,51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29:19
文化部文化部附屬單位預算-特別收入基金
每1年更新,22蘇建龍 先生 | 02-85126631 | 2023-07-27 16:04:34
文化部原住民族獎補助專區
每6月更新,20洪芷如 小姐 | 02-85126768 | 2023-07-28 15:50:28
文化部
文化部主管政府捐助財團法人清冊
每年更新,23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2:45
文化部典藏目錄-苔蘚類
每1年更新,17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40
文化部典藏目錄-皮革類
每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6:52
文化部典藏目錄-北美類
每1年更新,1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3:52
文化部蒙藏委員會訓練及活動參加人數性別統計
不定期更新更新,16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4:09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