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全城開拓記念碑
「吳全城開拓記念碑」於資料集「查詢單一類別文化設施資料」由單位「文化部」的謝致潁 先生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3,最近更新時間為:2023-07-27 16:41:24。 欄位name的內容是吳全城開拓記念碑 , 欄位representImage的內容是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21030000001/a184db48277751eaf861c94272d2e25a525ff6c6.jpg , 欄位intro的內容是追溯吳全地區的開墾歷史,始於清嘉慶年間,由莊找、李享二人起始,後於清道光5年(1825),淡水富豪吳全先生、蔡伯玉先生從噶瑪蘭(宜蘭),率領漢人二百人來到花蓮溪口,逆流向上,在花蓮溪西岸,一路步行到現在的平和村吳全社區一帶,與莊、李二人締約分耕,從事開墾荒地。而當時木瓜社人常常窺伺侵襲,為防原住民危害,吳全率眾人築石堡防禦,後遂稱當地石堡為吳全城。然因眾人水土不服,加上原住民常予攻擊,導致眾人意志動搖,在吳全不幸病歿後,眾佃農即相率北歸,耕地乃漸漸荒蕪圮毀。
吳全城為一平地聚落,乃漢族先民為防禦原住民的侵襲,因而建成的城牆石堡,用石台和石頭建築。吳全城另有一先民逃生的地洞,亦約於清道光5年(1825)建造,還有一口深井約四十丈,亦為先民所挖。因村民開闢農園已將石壘圍牆拆除,地洞消失無蹤;深井也因危險而於民國88年(1999)被填平,不復蹤跡。
明治32年(1899),由日人賀田金三郎所主持的日本企業「賀田組」進入新城、壽豐一帶從事糖與樟腦事業經營。賀田組於吳全城至鳳林一帶的土地開墾,少有糧食作物的種植,而以經濟作物為主,例如甘蔗等「國策作物」,並在3年後依照「糖業獎勵規則」開始栽植甘蔗,賀田組於吳全城創設黑糖廍,生產紅糖運銷日本。
賀田組指定採用客家人為漢人佃農,日人移民採用北海道農民移民。「日本移民」前來此處,形成所謂的日本移民村,與原來的漢人聚落可說是大不相同,漢人聚落中的屋舍座落方向不一,道路曲折蜿蜒,而日本移民村則是整齊劃一的棋盤式街道,整體看起來也較為整潔。
明治43年(1910)賀田組事業由臺東拓殖合資會社接手,大正元年(1912)改為臺東拓殖株式會社,大正3年(1915)再與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合併成為鹽水港製糖拓殖株式會社。昭和15年(1940)日人在吳全城的鹽水港製糖會社辦公室前廣場,建立開拓紀念碑紀念吳全及賀田金三郎先後開發吳全城的功績。
賀田組開拓紀念碑全文如下:「企圖拓荒開發被險山怒濤所阻隔的花蓮港平野者,前有吳全,後有賀田金三郎之兩君,然而由於遭受蕃害與價厲之難關 (或困難苦境),致其偉業竟未能達成。乃由鹽水港製糖會社繼承此大業,並聘請篤農大槻幸之助君擔任墾荒開拓大業。邇來移殖內地人(指日人),並愛撫使彼本島人(日人專指臺灣之漢人)、高砂族(指原住民)等而大規模的興起農耕事業,專心意志的用於灌溉排水、施肥驅蟲,尤其最致力於蕃害、惡疾防衛,從此遺寶(指土地)得逐年而有收穫,終於使萬頃土地之蔗業有薰風吹起波浪之今日,奠定了花蓮港發展之基礎。因此而建立此碑,以稱讚歌頌創業當時之氣魄,以及慰藉罹疫、遇害而殉職者在天之靈,並將其遺績傳留於千古。昭和15年(1940)9月24日建立‧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
民國34年(1945)10月,吳全城萬頃沃田與吳全城遺址附近的老屋由國府接收,緬懷先民拓殖,奠定開發花蓮縱谷平原之根基,後人飲水思源勒石感念先賢創業維艱,撫慰殉職功勳,功昭古今,供後人追思。 , 欄位type的內容是1.1 , 欄位level的內容是縣(市)定古蹟 , 欄位address的內容是花蓮縣壽豐鄉平和村吳全公墓旁 , 欄位longitude的內容是121.552409 , 欄位latitude的內容是23.888911 , 欄位registerDateValue的內容是2012-10-30 , 欄位headCityName的內容是花蓮縣政府 , 欄位srcWebsite的內容是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21030000001 , 欄位registerDateValue_eng的內容是2012-10-30 , 欄位typeName的內容是古蹟 , 欄位mainTypeName的內容是文化資產 , 欄位cityName的內容是花蓮縣 , 欄位groupTypeName的內容是文化資產 , 欄位mainTypePk的內容是20121030000001 , 欄位version的內容是1.0 , 欄位hitRate的內容是529 。
name
吳全城開拓記念碑
representImage
intro
追溯吳全地區的開墾歷史,始於清嘉慶年間,由莊找、李享二人起始,後於清道光5年(1825),淡水富豪吳全先生、蔡伯玉先生從噶瑪蘭(宜蘭),率領漢人二百人來到花蓮溪口,逆流向上,在花蓮溪西岸,一路步行到現在的平和村吳全社區一帶,與莊、李二人締約分耕,從事開墾荒地。而當時木瓜社人常常窺伺侵襲,為防原住民危害,吳全率眾人築石堡防禦,後遂稱當地石堡為吳全城。然因眾人水土不服,加上原住民常予攻擊,導致眾人意志動搖,在吳全不幸病歿後,眾佃農即相率北歸,耕地乃漸漸荒蕪圮毀。 吳全城為一平地聚落,乃漢族先民為防禦原住民的侵襲,因而建成的城牆石堡,用石台和石頭建築。吳全城另有一先民逃生的地洞,亦約於清道光5年(1825)建造,還有一口深井約四十丈,亦為先民所挖。因村民開闢農園已將石壘圍牆拆除,地洞消失無蹤;深井也因危險而於民國88年(1999)被填平,不復蹤跡。 明治32年(1899),由日人賀田金三郎所主持的日本企業「賀田組」進入新城、壽豐一帶從事糖與樟腦事業經營。賀田組於吳全城至鳳林一帶的土地開墾,少有糧食作物的種植,而以經濟作物為主,例如甘蔗等「國策作物」,並在3年後依照「糖業獎勵規則」開始栽植甘蔗,賀田組於吳全城創設黑糖廍,生產紅糖運銷日本。 賀田組指定採用客家人為漢人佃農,日人移民採用北海道農民移民。「日本移民」前來此處,形成所謂的日本移民村,與原來的漢人聚落可說是大不相同,漢人聚落中的屋舍座落方向不一,道路曲折蜿蜒,而日本移民村則是整齊劃一的棋盤式街道,整體看起來也較為整潔。 明治43年(1910)賀田組事業由臺東拓殖合資會社接手,大正元年(1912)改為臺東拓殖株式會社,大正3年(1915)再與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合併成為鹽水港製糖拓殖株式會社。昭和15年(1940)日人在吳全城的鹽水港製糖會社辦公室前廣場,建立開拓紀念碑紀念吳全及賀田金三郎先後開發吳全城的功績。 賀田組開拓紀念碑全文如下:「企圖拓荒開發被險山怒濤所阻隔的花蓮港平野者,前有吳全,後有賀田金三郎之兩君,然而由於遭受蕃害與價厲之難關 (或困難苦境),致其偉業竟未能達成。乃由鹽水港製糖會社繼承此大業,並聘請篤農大槻幸之助君擔任墾荒開拓大業。邇來移殖內地人(指日人),並愛撫使彼本島人(日人專指臺灣之漢人)、高砂族(指原住民)等而大規模的興起農耕事業,專心意志的用於灌溉排水、施肥驅蟲,尤其最致力於蕃害、惡疾防衛,從此遺寶(指土地)得逐年而有收穫,終於使萬頃土地之蔗業有薰風吹起波浪之今日,奠定了花蓮港發展之基礎。因此而建立此碑,以稱讚歌頌創業當時之氣魄,以及慰藉罹疫、遇害而殉職者在天之靈,並將其遺績傳留於千古。昭和15年(1940)9月24日建立‧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 民國34年(1945)10月,吳全城萬頃沃田與吳全城遺址附近的老屋由國府接收,緬懷先民拓殖,奠定開發花蓮縱谷平原之根基,後人飲水思源勒石感念先賢創業維艱,撫慰殉職功勳,功昭古今,供後人追思。
type
1.1
level
縣(市)定古蹟
address
花蓮縣壽豐鄉平和村吳全公墓旁
longitude
121.552409
latitude
23.888911
registerDateValue
2012-10-30
headCityName
花蓮縣政府
registerDateValue_eng
2012-10-30
typeName
古蹟
mainTypeName
文化資產
cityName
花蓮縣
groupTypeName
文化資產
mainTypePk
20121030000001
version
1.0
hitRate
529
「吳全城開拓記念碑」所屬的資料集:「查詢單一類別文化設施資料」的其他資料
六興宮
name:
六興宮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1127000043/e3c1ec
intro:
六興宮位於嘉義縣新港鄉溪北村六十五號,六興宮主祀三媽,附祀千里眼與順風耳、玄天上帝、福德正神、觀世音菩薩、十八羅漢、文衡帝君、虎爺將軍、六十星君太歲等諸神佛。清嘉慶二年(1797年)因笨港溪烏水氾濫,
type:
1.1
春官第
name:
春官第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30207000002/a2d5c0
intro:
新竹北門鄭家可稱為竹塹第一世家。鄭氏原籍四川,明末清初因避動亂,由漳浦先遷金門再轉赴台灣謀生;中試後返回金門營建家廟光宗耀祖(1830);隨著鄭氏在台灣的發展,道光18年(1838)興建新竹進士第,並
type:
1.1
大湖十份崠茶亭
name:
大湖十份崠茶亭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10516000001/2d65a6
intro:
「大湖十份崠茶亭」位於苗栗縣大湖鄉南湖段及銅鑼鄉新雞隆段交界,是「十份崠古道」,舊稱「挑鹽古道」或「挑筍古道」上的茶亭。目前所見的茶亭建築物,興建於大正12年(1923年)。
「茶亭」是在地人或善心人
type:
1.1
壯圍鄉游氏家廟追遠堂
name:
壯圍鄉游氏家廟追遠堂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50406000001/ea795c
intro:
壯圍游氏家廟追遠堂,一般稱「六結追遠堂」或「壯六追遠堂」,屬「王游」(才游)派下,是宜蘭河流域下最具代表性之游氏家族。開臺祖游士怕1760(清乾隆25)年自詔安渡海來臺,先墾於桃園之南勢角,再移墾於龜
type:
1.1
舊大里橋
name:
舊大里橋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21227000002/81caa3
intro:
一、舊大里橋竣工於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年)一月,為日治時期南北交通重要命脈,反應出日治末期因戰爭之故而管制鋼筋使用,改以石拱築砌之特性。
二、一九七二年二月新大里橋完工通車後,即取而代之,目前已閒置不
type:
1.1
鹿港隘門
name:
鹿港隘門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00714000004/86f236
intro:
鹿港後車巷位於五福大街(中山路)與瑤林街、埔頭街之間,在清代,此巷道是車輛進出的主要道路。昔日,後車巷地鋪設花崗石板,供車輛通行,貨物欲至五福大街,需由挑夫以人力將貨物運至大街,形成人車分道的街鎮
type:
1.1
安坑孝女廖氏嬌紀念碑
name:
安坑孝女廖氏嬌紀念碑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20408000001/3b4b80
intro:
臺灣在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後,開始鼓勵臺灣婦女解放纏足、並於明治三十年(1897年)招募女子教育,由此時期開始,臺灣各地公學校創立,並准許女子就讀,另一方面,旌表制度在臺灣亦依循日
type:
1.1
屏東縣佳冬鄉蕭屋洋樓
name:
屏東縣佳冬鄉蕭屋洋樓
intro:
佳冬蕭家因經商而致富,為定居於佳冬,自購地至規模粗具,整個五落大厝並非同一時期完成。依據『第三級古蹟佳冬蕭宅之研究與修護計劃』文中所提,蕭家約於清咸豐年間購地『起屋』,初期營建現今之二、三、四堂、左右
type:
1.2
address:
佳冬村溝渚路151號
大井頭
name:
大井頭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991119000001/980e8d
intro:
大井真正開鑿的年代不詳,相傳荷蘭人構築赤嵌樓時,怕有火患而鑿此井備水。
type:
1.1
魯凱族好茶舊社
name:
魯凱族好茶舊社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910524000003/0d5805
intro:
魯凱族的好茶聚落位於霧台鄉溪南隅,南隘寮溪北側。好茶原稱「Kochapongan」,根據移川子之藏的資料,在1650年荷蘭的古文書上記載了七個社名,及包括舊好茶的舊稱「Kochapongan」(古茶布
type:
1.1
二層行溪舊鐵路橋
name:
二層行溪舊鐵路橋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51103000002/943208
intro:
二層行溪舊鐵路橋為縱貫鐵路跨二仁溪之橋樑,目前橋樑之橋墩與鋼樑完工於西元1931年3月16日。
西元1927年展開南北兩段縱貫鐵路雙軌化工程,二層行溪舊鐵路橋即為此時期臺南高雄間鐵路雙線化工程。全臺
type:
1.1
臺北撫臺街洋樓
name:
臺北撫臺街洋樓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971121000001/6900d3
intro:
以稀少性而言,為北市城內在日治初期僅存之洋式店鋪,有都市發展史見證價值。建築風格罕見,例如沒有山牆,但有老虎窗。騎樓正面石柱建材造型均佳,形成三座半圓拱形立柱,工法精良,依舊照片出現代,應在1912年
type:
1.1
道東書院
name:
道東書院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0819000065/2f980f
intro:
清咸豐7年(1857)地方士紳倡議興建書院,士紳阮鵬程擔任總理,陳嘉章、王祖培、鄭凌雲、黃興東等秀才奔走募款,地主黃利祥、黃鐘烈、黃英協捐獻土地,督造興建,歷時一年餘的興建,道東書院已略具規模。
道
type:
1.1
原林百貨店
name:
原林百貨店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980626000004/9e54b7
intro:
臺南市在日治時期為南部地區的第一大城市。其中最具重要性的一條街道,即為末廣町通,末廣町二丁目即為「林百貨」所在地區。此地區當時習稱「銀座」,為日人主要的活動商圈,與本地人主要在「西市場」一帶購物的商圈
type:
1.1
前南菜園日式宿舍
name:
前南菜園日式宿舍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60725000001/d2d32f
intro:
本建築群落之主要管理所有單位包括臺銀及臺大,周邊尚有包括郵局電信局宿舍,共同為日據時期佐久間町3丁目之範圍,日治時期亦大約屬相同管理單位。因此,整區保存可呈現出日據時期公家宿舍群落之特色,建築規模亦包
type:
1.1
原臺南武德殿
name:
原臺南武德殿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980626000005/ac7118
intro:
臺南武德會演武場原設於大正公園(今湯德章紀念公園)東側,兩廣會館之北,即所謂第1代臺南武德殿。第1代臺南武德殿自興建完成後,即作為臺南武德會支部才遷移至新武德殿。原演武場則作為警察射擊的靶場,及至日昭
type:
1.1
總督府山林課宿舍
name:
總督府山林課宿舍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60331000001/26e168
intro:
為原日據時期山林課成立之「營林共濟組合」所購置,作為員工宿舍;資金由員工每月薪資中扣收會費,山林課提撥配合款籌資而成。建築物創建時期約為日據時期30年代前後,為原日據時期山林課所成立之「營林共濟組合」
type:
1.1
湖口三元宮
name:
湖口三元宮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60724000003/a0fc18
intro:
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大湖口地區(舊稱大窩口)約於清乾隆、嘉慶年間吸引客籍移民墾拓,而逐漸形成散村,後發展成為社群中心與貨物集散地。光緒十三 (1887) 年基隆到新竹間的鐵路開始興築,因行經湖口又
type:
1.1
嘉南大圳急水溪渡槽橋
name:
嘉南大圳急水溪渡槽橋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230210000001/78c11d
intro:
八田與一於官佃溪上游設置烏山頭蓄水池,並沿著丘陵地區設置給水幹線,南北串連至今日的臺南(南幹線、北幹線)、嘉義(北幹線)、雲林(濁幹線)一帶,利用支線將既有灌溉水圳、埤塘加以整合,將灌溉系統作用發揮至
type:
1.1
彰化振豐源商行
name:
彰化振豐源商行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80821000002/50c0c6
intro:
本建築為完工於大正14年的雙層樓轉角式街屋,「振豐源商行」為彰化市街知名家族「磺溪吳氏」二代三人建立的商號,於日治時期取得彰化街上菸草賣捌人及「石油配給統治株式會社」乙種賣捌人身分。
其中一位
type:
1.1
臺北放送局
name:
臺北放送局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200904000001/2d3ee6
intro:
1.臺北放送局建於 1930 年代,為栗山俊一設計。具有近代建築及反映三O年代日本殖民主義之背景歷史,二二八事件發生時該廣播電台扮演著為黨政軍各界人士宣傳政令。目前為台北二二八紀念館館址。
2.放送亭
type:
1.1
南瑤宮
name:
南瑤宮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80425000001/ef7317
intro:
彰化市有二座主要信仰的媽祖廟,一為官建的媽祖廟,稱為「彰化內媽祖」,位於永樂街。另一座為香火鼎盛的南瑤宮,因建於彰化縣城南門外,故早年稱為「外媽祖」。
南瑤宮的歷史悠久,據聞為笨港楊姓工人攜帶
type:
1.1
排灣族望嘉舊社- 人面浮雕祭屋
name:
排灣族望嘉舊社- 人面浮雕祭屋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80705000003/97359a
intro:
Qaqqayaman祭屋為望嘉舊社全村舉行祭典之場所,據傳為箕模人之發源地,也是當時部落內的禁忌之地,只有箕模人會於此地舉行祭儀,而排灣族人只有祭司會前往該地點,查看祭屋內的陶甕存水樣態代表之象徵。祭
type:
1.1
麻豆總爺糖廠
name:
麻豆總爺糖廠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991119000004/58c628
intro:
台糖麻豆糖廠落成為明治四十四年(西元1911年),由明治製糖株式會社裁併民間糖廠而成,曾是麻豆地區的主要經濟來源。目前運糖的老火車頭、和洋混合的建築群、百年老樟樹所形成的綠色隧道等都保留完整。場區綠草
type:
1.1
周益記
name:
周益記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30909000001/2889c1
intro:
周益記為本市浦西派武功周家第四代子孫周敏益之故宅,係周氏於1923年向新竹望族李家(周敏益母親李氏桔娘家)所購入,實際興建年代並無文獻史料記載,現存最久遠的年代證據為神明廳立柱「庚辰年七月」(1880
type:
1.1
青田街8巷12號日式宿舍
name:
青田街8巷12號日式宿舍
intro:
1.建築物完成於昭和5年(1930)由庄司萬太郎家族遷入居住,庄司萬太郎任職於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擔任歷史教授,其後代子孫多人多次抵臺造訪祖先故居,戰後由同校主任洪耀勳入住。
2.建築物為坐南朝北
type:
1.2
address:
青田街8巷12號
北門國小百齡樓
name:
北門國小百齡樓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211230000003/9e2fb7
intro:
新竹北門國小初創於日治時期明治32年(1899),距今已120餘年,初創時以境福宮設立樹林頭公學校,大正10年(1920)改稱新竹第二公學校,百齡樓北端12間教室於昭和12年(1937)竣工,昭和16
type:
1.1
山腳蔡氏濟陽堂
name:
山腳蔡氏濟陽堂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00429000001/9f28bc
intro:
「山腳蔡氏濟陽堂」位於苑裡鎮山腳里,為山腳蔡氏族人祖厝,濟陽堂為蔡姓堂號。「山腳蔡氏濟陽堂」大約興建於清嘉慶末年,至今已有180餘年的歷史。
相傳山腳蔡氏先祖,於乾隆初年自福建渡海來臺,先在臺中豐原經
type:
1.1
和美李安人墓
name:
和美李安人墓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80816000005/f0ce7c
intro:
和美李安人墓,興建於清乾隆24年(西元1759年),現今位於彰化縣和美鎮大雅段一帶。
和美李安人墓的墓主為清代臺灣中部地區開拓先驅楊志申之母李肅惠,在18世紀初,其子楊志申便自臺南北上彰化,在彰
type:
1.1
龍門裡正角日軍上陸紀念碑
name:
龍門裡正角日軍上陸紀念碑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00128000005/9c1a51
intro:
甲午戰爭,清日雙方商訂馬關條約之際,日本於光緒21(1895)年3月23日,由伊東中將率領十二艘軍艦向澎湖澳進發。派四艦於龍門港外,以艦上大砲,掩護「混成枝隊」官兵登陸裡正角,向太武山南推進。日本佔領
type:
1.1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典藏目錄-工藝類
每年更新,27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51:14
文化部藝文活動-節慶專區
每3月更新,58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28:57
文化部文化部保有及管理個人資料之項目
每年更新,19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50
文化部新住民主題區藝文活動
不定期更新,25呂亭潁 小姐 | 02-8512-6772 | 2021-04-07 17:00:53
文化部舞蹈表演資訊
每1日更新,89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4:21
文化部
藝文活動-所有類別
每1日更新,180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6:17
文化部查詢單一類別未過期活動資料
每1日更新,131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2:21
文化部藝文活動-主題推薦
每月更新,28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6:39
文化部蒙藏委員會員工人數統計表
不更新更新,18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0 16:04:24
文化部典藏目錄-膠彩畫類
每年更新,31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2:47
文化部
典藏目錄-兩棲類
每1年更新,2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8:26
文化部綜藝活動
每1日更新,34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5:03:19
文化部典藏目錄-昆蟲類
每年更新,2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5:49:35
文化部典藏目錄-政治社教類
每1年更新,2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9:31
文化部文化部業務統計
每年更新,34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36
文化部
文化部文化資料開放推動綱要計畫
每1年更新,25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6 16:49:43
文化部文化部主管政府捐助財團法人清冊
每年更新,23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2:45
文化部文化部附屬單位預算-作業基金
每1年更新,24林楷衛 先生 | 02-85126632 | 2023-07-26 17:35:29
文化部親子活動
每1日更新,48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4:35
文化部典藏目錄-紙材類
每1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6:00
文化部
典藏目錄-音樂資料類
每年更新,21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0:37
文化部典藏目錄-書法類
每1年更新,20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6:52
文化部西藏統計資料
每6月更新,24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9:01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音樂
每周更新,30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38:21
文化部俄羅斯聯邦蒙裔共和國醫生來台培訓統計表
每1年更新,25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3:05
文化部
展覽資訊
每1日更新,60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5:05
文化部蒙藏委員會內部訓練出席人數性別統計
不更新更新,16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4 10:33:41
文化部音樂表演資訊
每1日更新,140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3:52
文化部典藏目錄-陶藝類
每1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3:31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其他類
每1日更新,179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3-07-27 15:39:19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