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龜山壽山巖觀音寺神龕藝術與人文
「桃園龜山壽山巖觀音寺神龕藝術與人文」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藝術與人文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2-01-07 18:31:21。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Object293603 , 欄位Id的內容是293603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桃園龜山壽山巖觀音寺神龕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壽山巖觀音寺主祀觀音佛祖,鎮殿觀音佛祖像前方供奉的是由鄧定國奉請來臺的開基神像,這尊神像被尊稱為「老二媽」,神龕同時供奉善財、龍女、韋馱尊天菩薩與伽藍護法;大殿左次間神龕供奉文殊菩薩,前方供奉註生娘娘與婆姐;大殿右次間神龕供奉普賢菩薩,前方供奉福德正神與土地婆;大殿兩側牆前供奉十八羅漢,每尊羅漢像分列於假山之上。兩側護龍建造鐘鼓樓,鐘鼓樓的一樓作為祭祀空間,分別供奉地藏王菩薩與關聖帝君。 神龕雕工細緻 ,值得細細欣賞。本照片為班馬傳媒於2019年製作與匠同行:臺灣傳統建築匠師專訪系列時拍攝。
壽山巖觀音寺位於桃園市龜山區嶺頂里,據傳是清乾隆7年有位來自閩東、俗名鄧定國的法師自浙江外海的普陀山迎請觀音佛祖來臺,鄧定國從淡水上岸經觀音山來到壽山巖現址,夜宿時於夢中見到觀音佛祖指示要在此處建廟,初建之時為一座草堂。乾隆25年舊莊坑張志榮因為妻有身孕已屆臨盆卻未生產,於是向觀音佛祖祈求後順利產下一子,張志榮為報答神恩,在乾隆28年獨資建造草堂供奉觀音佛祖,名為「三草庵」。 清乾隆58年福建水師提督兼臺灣鎮總兵哈當阿來臺平亂,行經三草庵時前來祈求,後在乾隆60年為報答神恩而號召當地仕紳募資建廟,廟宇工程至清嘉慶2年竣工,當時所建的只有正殿一座,命名為「壽山巖」。嘉慶5年新路坑、兔仔坑、舊路坑、楓樹坑、塔寮坑這五大庄的庄民再捐資興建護龍。 壽山巖觀音寺在清道光16年將建醮餘款由林仕成、簡新泰等人發起修建廟宇,2年後竣工。清咸豐10年壽山巖因地震而損壞,由林娘福等人發起修建,工程於清同治10年竣工。 日治大正4年因建築受白蟻侵蝕嚴重,由地方人士發起重建,這次工程聘請陳應彬執篙,於大正5年完工。日治末期因社會局勢動盪,由五大坑庄民輪流藏匿神像,直到戰爭結束才將神像請回壽山巖觀音寺,並在民國40年將神像重新粧佛,建築物加以油漆。 戰後壽山巖觀音寺最主要的工程,是在民國52年增建山門、東西廂、鐘鼓樓等,於民國59年(1970年)竣工;民國75年在大殿後方增建凌霄寶殿,於民國78年竣工。
陳應彬是出身台灣的大木匠師,清同治三年生於現在新北中和區、他的父親陳井泉和家族中不少長輩都是木匠。明治四十一年,四十四歲的陳應彬主持北港朝天宮的重建,之後他陸陸續續修築了大稻埕慈聖宮、朴子配天宮、貢寮澳底仁和宮、豐原慈濟宮、臺中旱溪樂成宮、臺北保安宮、木柵指南宮…等寺廟。其中尤以媽祖廟最多,所以也被奉為專修媽祖廟的匠師。由於日本統治台灣以後,許多原本來自大陸的唐山大木匠師都回去福建或廣東的故鄉,陳應彬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建築特色和風格,加上其長子己堂、次子己元,和幾位有名的徒弟像是廖石成、黃龜理共同構成一派匠師的系統,一般都稱作「彬司派」。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93603&IndexCode=Culture_Object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73FADE6A-1E8E-48FC-8A63-972E55264BF6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09-24T11:15:22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藝術與人文 。
MOC_Id
Culture_Object293603
Id
293603
Title
桃園龜山壽山巖觀音寺神龕
Description
壽山巖觀音寺主祀觀音佛祖,鎮殿觀音佛祖像前方供奉的是由鄧定國奉請來臺的開基神像,這尊神像被尊稱為「老二媽」,神龕同時供奉善財、龍女、韋馱尊天菩薩與伽藍護法;大殿左次間神龕供奉文殊菩薩,前方供奉註生娘娘與婆姐;大殿右次間神龕供奉普賢菩薩,前方供奉福德正神與土地婆;大殿兩側牆前供奉十八羅漢,每尊羅漢像分列於假山之上。兩側護龍建造鐘鼓樓,鐘鼓樓的一樓作為祭祀空間,分別供奉地藏王菩薩與關聖帝君。 神龕雕工細緻 ,值得細細欣賞。本照片為班馬傳媒於2019年製作與匠同行:臺灣傳統建築匠師專訪系列時拍攝。 壽山巖觀音寺位於桃園市龜山區嶺頂里,據傳是清乾隆7年有位來自閩東、俗名鄧定國的法師自浙江外海的普陀山迎請觀音佛祖來臺,鄧定國從淡水上岸經觀音山來到壽山巖現址,夜宿時於夢中見到觀音佛祖指示要在此處建廟,初建之時為一座草堂。乾隆25年舊莊坑張志榮因為妻有身孕已屆臨盆卻未生產,於是向觀音佛祖祈求後順利產下一子,張志榮為報答神恩,在乾隆28年獨資建造草堂供奉觀音佛祖,名為「三草庵」。 清乾隆58年福建水師提督兼臺灣鎮總兵哈當阿來臺平亂,行經三草庵時前來祈求,後在乾隆60年為報答神恩而號召當地仕紳募資建廟,廟宇工程至清嘉慶2年竣工,當時所建的只有正殿一座,命名為「壽山巖」。嘉慶5年新路坑、兔仔坑、舊路坑、楓樹坑、塔寮坑這五大庄的庄民再捐資興建護龍。 壽山巖觀音寺在清道光16年將建醮餘款由林仕成、簡新泰等人發起修建廟宇,2年後竣工。清咸豐10年壽山巖因地震而損壞,由林娘福等人發起修建,工程於清同治10年竣工。 日治大正4年因建築受白蟻侵蝕嚴重,由地方人士發起重建,這次工程聘請陳應彬執篙,於大正5年完工。日治末期因社會局勢動盪,由五大坑庄民輪流藏匿神像,直到戰爭結束才將神像請回壽山巖觀音寺,並在民國40年將神像重新粧佛,建築物加以油漆。 戰後壽山巖觀音寺最主要的工程,是在民國52年增建山門、東西廂、鐘鼓樓等,於民國59年(1970年)竣工;民國75年在大殿後方增建凌霄寶殿,於民國78年竣工。 陳應彬是出身台灣的大木匠師,清同治三年生於現在新北中和區、他的父親陳井泉和家族中不少長輩都是木匠。明治四十一年,四十四歲的陳應彬主持北港朝天宮的重建,之後他陸陸續續修築了大稻埕慈聖宮、朴子配天宮、貢寮澳底仁和宮、豐原慈濟宮、臺中旱溪樂成宮、臺北保安宮、木柵指南宮…等寺廟。其中尤以媽祖廟最多,所以也被奉為專修媽祖廟的匠師。由於日本統治台灣以後,許多原本來自大陸的唐山大木匠師都回去福建或廣東的故鄉,陳應彬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建築特色和風格,加上其長子己堂、次子己元,和幾位有名的徒弟像是廖石成、黃龜理共同構成一派匠師的系統,一般都稱作「彬司派」。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
0
Keyword_Rights_2
-
0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09-24T11:15:22
Keyword_Subject_1
藝術與人文
「桃園龜山壽山巖觀音寺神龕藝術與人文」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藝術與人文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Object658659
Id:
658659
Title:
話劇《漢光武》演出劇照
Description:
1953年1月康樂總隊赴菲律賓執行宣慰僑胞的任務,由康樂總隊大隊長龍芳率領33名隊員,此次演出劇目計有《漢光武》、《僑鄉吟》、《不知道》、《誰是克難英雄》、《我要嫁給當兵的》等,康樂總隊與菲律賓的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778
Id:
514778
Title:
高招治與同事在花蓮縣衛生院前
Description:
此張照片是位於花蓮縣衛生院前所拍攝的,站在院前的是高招治與其同事。高招治,出生於1926年(昭和元年)的臺北,6歲左右來到花蓮地區,後畢業於花蓮港醫院的護士講聘所,並且於1942年(昭和17年)在
MOC_Id:
Culture_Object654357
Id:
654357
Title:
康樂總隊訪菲律賓工作團
Description:
國防部康樂總隊不僅在國內有持續性的演出,更是肩負起宣慰僑胞的重責大任,其足跡遍佈菲律賓、韓國、泰國及越南等國。
1953年1月康樂總隊赴菲執行宣慰僑胞的任務,由大隊長龍芳率領康樂總隊共33名隊員
三星四季青花瓷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Place602980
Id:
602980
Title:
三星四季青花瓷
Description:
三星四季青花瓷創辦人李哲榮老師自台北返鄉,原於耕莘護校任教,於2014年成立了四季青花瓷工作室,2019年又遷址至三星鄉行健二路二段275號,結合民宿、咖啡以及參與式陶藝的藝文空間。
意
MOC_Id:
Culture_Event334966
Id:
334966
Title:
石用美-謝炎山唭哩岸石創作展
Description:
2018年11月17日至12月18日的「 石用美 - 謝炎山唭哩岸石創作展 」,是由唭哩岸文化工作室與創.空間合辦的地方主題性展覽。
此展目的是想希望觀者對於理解唭哩岸石的「美」而言,可從不一樣
陳俊勳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People685581
Id:
685581
Title:
陳俊勳
Description:
石滬是位於苗栗縣後龍鎮的外埔里,目前僅存的只有武乃以及合歡二座石滬
此次訪談的陳俊勳是在地外埔的耆老,自小生長在漁村,石滬對他而言是從小時候的記憶開始就有
同時也是石滬文化永續維護協會的一員,長
MOC_Id:
Culture_Object649671
Id:
649671
Title:
〔漢詩〕朝景感作
Description:
本作品〈朝景感作〉,由樂生院院民沈發達所撰寫,刊登在1937年樂生院慰安會發行的《萬壽果》第三卷第三號。
有別於多數使用日文進行的癩文學創作,沈發達以漢文作為其文學基底。本詩採七言律詩體裁,描述
MOC_Id:
Culture_Object628178
Id:
628178
Title:
劉寶琳先生與開屏的孔雀於庭院合影
Description:
本物件為馬祖新村社區36號住戶劉寶琳先生與飼養的孔雀於自家庭院合影照片,由其妻子黃秀恩女士所提供。因黃秀恩女士為馬祖新村第一代居民及前馬祖社區理事會成員,故熟知村內各項公共事務。
劉寶琳先生雖為
復無錢,復攤蒲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300110
Id:
300110
Title:
復無錢,復攤蒲
Description:
馬祖俗諺大多典出於常民生活中,與在地文化、生活智慧息息相關,雖流傳於民間,卻不易被文字所記錄下來,在此將根據陳高志老師所著的《馬祖俗諺析論(壹)》,使珍貴的方言資料留存下來以供後續研究。
「復無
MOC_Id:
Culture_Object572053
Id:
572053
Title:
大清一統志.卷418-424
Description:
本件為陳清森先生典藏、陳朝洋先生捐贈之【三屋清陰藏書】。
《大清一統志》卷四百十八至四百二十四,封面上面有破損,內頁有折痕。
此冊收入區域為最多,依地名看,共計有八領地、十三藩屬與二十九國。
日出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Place595803
Id:
595803
Title:
日出
Description:
〈日出〉想呈現日出和太陽光的綜合造型,日出海面,徐徐上升的太陽,光芒照射在起伏波浪上,伴隨著和平、溫暖的海浪韻律,帶給我們溫和溫暖的感覺。作者緒方良信(Yoshin Ogata)的作品充滿東方哲理
MOC_Id:
Culture_Object574981
Id:
574981
Title:
花蓮高女慰問音樂會九日同校講堂
Description:
本篇為東臺灣新報1941年(昭和16年)2月7日地方版新聞報導,說明本月9日花蓮港高等女學校將於學校講堂辦理保護者會(家長會)總會暨音樂會。當日上午9點半到11點半舉辦音樂會,預定邀請學生家長3百
MOC_Id:
Culture_Object559943
Id:
559943
Title:
馬祖新村-馬祖幼稚園教師合影
Description:
本物件為馬祖幼稚園教師們的合影照,為馬祖新村社區20號住戶徐威俊先生所提供,徐威俊先生為前國軍少將徐培清將軍之子。
馬祖幼稚園幾乎是村內每個孩子的母校,第一任園長也是第一任村長的蔣明玉女士。
MOC_Id:
Culture_Object663326
Id:
663326
Title:
中國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之委員聘書
Description:
此為彭行才先生接受中國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擔任委員之聘書,記載日期為1977年11月。當時的主任委員是謝又華,曾任教育部社教司司長、台灣省教育廳廳長等重要職務。1962年成立的「中國話劇欣賞演出委員
MOC_Id:
Culture_Object600958
Id:
600958
Title:
花蓮港中學校第一回卒業式
Description:
此影像為東臺灣新報1941年(昭和16年)3月2日的報導,本影像所記載的內容為東台灣教育的重要發展。花蓮港中學校於1936年(昭和11年)假借昭和公學校庭院進行了學生的入學式,視為東臺灣中等教育之
黃天素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638140
Id:
638140
Title:
黃天素
Description:
黃天素(1907-1996),彰化鹿港人,戶籍登記為黃素。父則燈為鹿港菜園望族,母戴好,其為長子。幼聰明好學,8歲時接受洪山碧啟蒙,然因家道中落,只得受雇於磚廠幫忙記帳,學習經商貿易。早年即醉心書
MOC_Id:
Culture_People284247
Id:
284247
Title:
伊沙默(yuraw wilan)
Description:
「伊沙默橋」是現今金洋村主要的聯外橋,竣工於1997年。「伊沙默」,泰雅族的名字為yuraw wilan,是一位有為的部落青年。婚前曾經擔任奎諾斯(rekinus)社的學校老師;不過,因為經歷好幾
高山晨影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268312
Id:
268312
Title:
高山晨影
Description:
〈高山晨影〉為一橫幅水彩之作,謝孝德(1940-)使用大量渲染法營造極具詩意的遠山綿延。
謝氏在前景以刻意地留白和刷白,作出水面的餘波蕩漾,靜中帶動,相得益彰;山腳下與遠山渲染在一起若隱若現的房
MOC_Id:
Culture_Object260871
Id:
260871
Title:
桃園龜山壽山巖:水車堵剪粘與交趾陶作品
Description:
本件作品位於桃園龜山壽山巖 水車堵右側,左側人物鞠躬拱手拜託狀,中間人物為務農造型,耳長臉白晰,為陳天乞人物中的賢者面相,其右有一尊捲著鼻子的大象,推測為四聘圖堯聘舜,造型生動如正在進行的戲碼,為
MOC_Id:
Culture_Object259083
Id:
259083
Title:
〈存博愛心腸,散自由種子〉
Description:
〈存博愛心腸,散自由種子〉,此2幅作品為于右任之魏碑墨寶,內容為《自由、博愛》魏碑聯:「散自由種子,存博愛心腸」,創作時間應為戰後時期。被譽為「一代大儒」、「關學傳人」的于右任,是一位積學渾厚
左傳句解(六)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467629
Id:
467629
Title:
左傳句解(六)
Description:
本件為陳清森先生典藏、陳朝洋先生捐贈之【三屋清陰藏書】。
《左傳句解》卷六,韓菼編,上海文瑞樓石印,出版年代不詳。線裝書,直式右翻。封面題籤「左傳句解 六」,正式書名為「批點春秋左傳綱目句解彙鐫
大樹論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286079
Id:
286079
Title:
大樹論
Description:
本作品〈大樹論〉展示氣候與能量的六種關係。〈大樹論〉有三公尺高,猶如一棵大樹,完成後將「種」在土裡,因此該作分為二部分,由鋁管相接,為呈現欣欣向榮的樹葉、枝枒與樹洞,每一的動作不僅考驗技術,也相當耗時
玉里老店瑞榮五金行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812
Id:
514812
Title:
玉里老店瑞榮五金行
Description:
此張照片為約1950年代在玉里的中正路上之瑞榮五金行的照片,其中站在店門口的便是《顧我洄瀾》之作者葉柏強先生的祖父:「葉廷章」先生。戰後開五金行是相當賺錢的一門行業,因為當時的五金行店面中幾乎是應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492
Id:
514492
Title:
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成立宣言
Description:
2002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中正、民負;蘇澳鎮白米;三星鄉天送埤;羅東鎮羅東;礁溪鄉三民;頭城鎮龜山島;冬山鄉珍珠;員山鄉阿蘭城;大同鄉崙埤;五結鄉大二結;以及南澳鄉碧候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
MOC_Id:
Culture_Object301158
Id:
301158
Title:
你便是我所有詩與不能詩的時刻
Description:
本書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述寫陳克華在愛情裡的情感波濤,第二述寫父親死亡對於佛學與死亡的感觸,第三以揶揄的方式對於反同份子提出的理由進行反擊,第四則是述寫旅行的細節與遭遇。2014年父親過世後,風格上
MOC_Id:
Culture_Object601174
Id:
601174
Title:
時紀念日在花蓮港市的活動
Description:
本篇為東臺灣新報1941年(昭和16年)6月6日地方版新聞報導,文中提及6月10日是「時の記念日」((時的紀念日),花蓮港市在當前時局下,配合時紀念日的旨趣,提倡守時及一般生活的改善,於本報導說明
MOC_Id:
Culture_Object594024
Id:
594024
Title:
馬祖新村-客廳大理石擺飾
Description:
此物件為眷村客廳書畫大理石擺飾照片,係由馬祖新村社區20號住戶蔣明玉女士提供,蔣女士是徐培清將軍夫人,是馬祖幼稚園創辦人之一、第一屆木蘭服務隊隊員,也是馬祖新村第一代眷戶、公共事務發展的關鍵人物。
MOC_Id:
Culture_Object603908
Id:
603908
Title:
廳下青年奉公鍛鍊花蓮港奉公會青年訓練所開設
Description:
本篇為東臺灣新報1941年(昭和16年)8月22日地方版新聞報導,文中提及花蓮港廳下9月上旬起連續10日將開設「花蓮港廳皇民奉公會青年訓練所」,進行軍事訓練,推動青年挺身皇民奉公運動。參加資格為2
MOC_Id:
Culture_Object309647
Id:
309647
Title:
《硓古石》季刊第39期-施琅靖臺碑滄桑及碑文闕字
Description:
本文收錄於《硓古石》季刊第39期,篇名為「施琅靖臺碑滄桑及碑文闕字」,作者吳培基。
本篇主要論述施琅靖臺碑,或稱「施將軍廟碑記」、「靖臺碑記」,現存澎湖孔子廟旁。原碑無題,碑文已遭磨平,碑文收錄
黑潮漂流藝術與人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301371
Id:
301371
Title:
黑潮漂流
Description:
作家廖鴻基,1957年出生於花蓮市,花蓮高中畢業,三十五歲成為職業討海人。成立尋鯨小組於花蓮海域從事鯨豚生態觀察,也是黑朝海洋文教基金會的發起人,致力於臺灣海洋環境、生態及文化工作。
2016年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典藏目錄-歷史類
每1年更新,2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3:35
文化部典藏目錄-皮革類
每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6:52
文化部查詢單一文化設施詳細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23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2:09
文化部文化部研習課程
每日更新,182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7:06
文化部典藏目錄-文獻書籍類
每1年更新,2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7:35
文化部
典藏目錄-書籍類
每年更新,2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7:53:34
文化部蒙藏性別主流化訓練統計表
每1年更新,25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8:30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文學
每周更新,43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14:35
文化部典藏目錄-裝置藝術類
每1年更新,29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2:57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社會與政治類
每日更新,266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1:36
文化部
蒙古警察警政研習班統計表
每年更新,30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09 15:40:37
文化部蒙藏培訓援外志工統計表
每1年更新,18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3:46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建築
每周更新,43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52:28
文化部文化部社區
不定期更新更新,102張玉萱 小姐 | 02-85126314 | 2023-08-08 00:23:26
文化部全國電影票房統計數據
每周更新,44梅 先生 | 02-8522-8000#2303 | 2022-01-13 20:17:23
文化部
蒙藏珍貴文物統計表
每1年更新,29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3-07-28 14:46:09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社會學
每周更新,41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25:43
文化部舞蹈表演資訊
每1日更新,98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4:21
文化部文化部研究報告
每年更新,18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5:19
文化部典藏目錄-攝影印刷類
每1年更新,30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50:27
文化部
典藏目錄-苔蘚類
每1年更新,17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40
文化部最新蒙藏重要訊息
每月更新,29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09 14:24:58
文化部典藏目錄-原住民類
每年更新,1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5:12:01
文化部藝文資源整合網之文化設施筆數統計
每6月更新,24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6 16:33:54
文化部文化部會計報告
每年更新,32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3:19
文化部
典藏目錄-手稿類
每年更新,27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7:59:31
文化部蒙藏委員會大事記
不更新更新,24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18-08-09 11:27:09
文化部競賽活動
每1日更新,44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5:00:43
文化部兒童文化館-繪本花園動畫書目
每年更新,64呂學榮 先生 | 02-85126470 | 2021-04-07 17:05:10
文化部典藏目錄-圖像書籍類
每1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25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