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1: 0 time2: 0 time3: 0 time4: 0 total: 0 巫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台灣資料通-開放資料查詢 台灣資料通-公開資料預覽查詢
關鍵字資料搜尋

巫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巫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3-07-27 15:47:4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People283178 , 欄位Id的內容是283178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巫雙妹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巫雙妹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巫雙妹為新竹遷徙至東部玉里居住之移民,最後又遷徙至豐田。可以看見整個台灣的「島內二次移民」路徑與過程。另由於其在當時居住於豐田鄰近,曾有部分與日本人交往的經歷。 花蓮港廳,玉里郡,玉里街~鳳林郡,鳳林街林田~壽豐庄豐田: 巫雙妹女士為新竹州竹東郡北埔庄人,父母結婚後才來,巫雙妹一共有8個兄弟姐妹,因為父母親在西部找不到工作,只好揹著一個包袱搬來花蓮。一家人先是搬到玉里郡,後來因為和朋友相約而來到鳳林郡的林田,也就是現今鳳林鎮大榮、北林一帶,之後才到豐田來。當時巫雙妹也才5、6歲,住在現在的林業館後面。 巫雙妹回憶起日本時代,記得有一段時間各戶會派出一人做義務勞動。當時日本的小孩會打台灣小孩,上學要經過豐裡小學校時,若落單就會被打,所以都要跟高年級的學長姐一起走,要是兩邊打起來才有靠山。巫雙妹和妹妹們都一樣,6歲多就得學會煮飯,還記得那時候的火爐是用三個大石頭堆起來的。那時候,大人們到到凌晨三、四點就要拉牛車載黃豆直接穿過木瓜溪去花蓮,所以一早就要起床燒柴,但是,有時木柴濕濕的,一直都燒不起來,那時候就會很急,怕耽誤大人的時間會被修理。 巫雙妹還記得,童年時會玩泥土、沙包、爬樹,男生都在玩酒瓶蓋、打陀螺。學校裡,一個班上大約有27位學生,但是常常有人留級。因為她和妹妹兩人要輪流照顧3個弟妹,所以兩個人1個讀早上,1個讀下午,妹妹中午不到就會帶著3個弟妹在校門口等,還曾經穿錯鞋,兩腳都是左腳鞋子站在校門口等,看起來好笑死了。當時的衣服都是用裝糖的布做的,都是白色的,很容易弄髒,所以巫雙妹的祖母都會用鍋底的黑垢加水煮開,把布給染黑,比較不容易看起來髒,所以那時候一開始穿新衣服,全身就都會變得黑黑的。 那時候,洗衣服都是用無患子,在清潔劑尚未普遍使用的年代,無患子無疑是最佳的替代品,它那厚實的肉質狀的果皮含有皂素,只要用水搓揉便會產生泡沫,因此大家便以無患子的果實來洗滌身體、器具或衣物。不過缺點是白色衣物洗久了會因色素沈積而變成黃色。此外,巫雙妹有一位姨丈在糖廠工作,所以她們家常有麥芽糖吃。 巫雙妹在21歲時經由別人介紹,與小學同學徐展東相戀、訂婚,但訂婚後21天都不見面,足不出戶,之後才結婚。剛結婚時生活過得很窮,巫雙妹很害怕水田裡的水蛭,所以第一年就去包甘蔗原料,而徐展東先生則一直有做生意的頭腦,在他15歲時曾經一個人拉著牛上山去載木頭,但後來牛掉入山下死了,所以少了生財工具,但他說什麼活都願意做。一直到了25歲,才終於開始做生意,開雜貨店賣糖果賣了5、6年,後來賣豬肉、開米廠、養鹿來做買賣,到了西元1973年(民國62年),開始賣玉石、木板,平常也有耕種,種植無子西瓜、木瓜、枇杷…等水果。 那時候的社會,都是請產婆到家裡幫忙接生。徐展東當兵時,他與巫雙妹生的大兒子徐永明也才10個月大,後來又懷了大女兒─徐美華,後來小女兒徐美琴出生,還差點被賣掉。但就因為是自己的親生骨肉,一直捨不得賣掉,因此才留了下來。巫雙妹很會做各式的客家粄食,比如說甜粄、發粄等,對於美食也很有研究,滷的豬腳不會比鳳林鎮長橋里的「滿妹豬腳」遜色,並且也會做各種創意料理,把粄做得像極了蓮霧,非常厲害。但是巫雙妹的女兒沒有傳承到她的手藝,媳婦倒是有學到一點菁華,很會做發粄,做了都會送給親朋好友吃。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83178&IndexCode=Culture_People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person/180471F7-3CE9-4536-8E36-6640CB6DB7A4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02T15:49:03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eople283178

Id

283178

Title

巫雙妹

Description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巫雙妹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巫雙妹為新竹遷徙至東部玉里居住之移民,最後又遷徙至豐田。可以看見整個台灣的「島內二次移民」路徑與過程。另由於其在當時居住於豐田鄰近,曾有部分與日本人交往的經歷。 花蓮港廳,玉里郡,玉里街~鳳林郡,鳳林街林田~壽豐庄豐田: 巫雙妹女士為新竹州竹東郡北埔庄人,父母結婚後才來,巫雙妹一共有8個兄弟姐妹,因為父母親在西部找不到工作,只好揹著一個包袱搬來花蓮。一家人先是搬到玉里郡,後來因為和朋友相約而來到鳳林郡的林田,也就是現今鳳林鎮大榮、北林一帶,之後才到豐田來。當時巫雙妹也才5、6歲,住在現在的林業館後面。 巫雙妹回憶起日本時代,記得有一段時間各戶會派出一人做義務勞動。當時日本的小孩會打台灣小孩,上學要經過豐裡小學校時,若落單就會被打,所以都要跟高年級的學長姐一起走,要是兩邊打起來才有靠山。巫雙妹和妹妹們都一樣,6歲多就得學會煮飯,還記得那時候的火爐是用三個大石頭堆起來的。那時候,大人們到到凌晨三、四點就要拉牛車載黃豆直接穿過木瓜溪去花蓮,所以一早就要起床燒柴,但是,有時木柴濕濕的,一直都燒不起來,那時候就會很急,怕耽誤大人的時間會被修理。 巫雙妹還記得,童年時會玩泥土、沙包、爬樹,男生都在玩酒瓶蓋、打陀螺。學校裡,一個班上大約有27位學生,但是常常有人留級。因為她和妹妹兩人要輪流照顧3個弟妹,所以兩個人1個讀早上,1個讀下午,妹妹中午不到就會帶著3個弟妹在校門口等,還曾經穿錯鞋,兩腳都是左腳鞋子站在校門口等,看起來好笑死了。當時的衣服都是用裝糖的布做的,都是白色的,很容易弄髒,所以巫雙妹的祖母都會用鍋底的黑垢加水煮開,把布給染黑,比較不容易看起來髒,所以那時候一開始穿新衣服,全身就都會變得黑黑的。 那時候,洗衣服都是用無患子,在清潔劑尚未普遍使用的年代,無患子無疑是最佳的替代品,它那厚實的肉質狀的果皮含有皂素,只要用水搓揉便會產生泡沫,因此大家便以無患子的果實來洗滌身體、器具或衣物。不過缺點是白色衣物洗久了會因色素沈積而變成黃色。此外,巫雙妹有一位姨丈在糖廠工作,所以她們家常有麥芽糖吃。 巫雙妹在21歲時經由別人介紹,與小學同學徐展東相戀、訂婚,但訂婚後21天都不見面,足不出戶,之後才結婚。剛結婚時生活過得很窮,巫雙妹很害怕水田裡的水蛭,所以第一年就去包甘蔗原料,而徐展東先生則一直有做生意的頭腦,在他15歲時曾經一個人拉著牛上山去載木頭,但後來牛掉入山下死了,所以少了生財工具,但他說什麼活都願意做。一直到了25歲,才終於開始做生意,開雜貨店賣糖果賣了5、6年,後來賣豬肉、開米廠、養鹿來做買賣,到了西元1973年(民國62年),開始賣玉石、木板,平常也有耕種,種植無子西瓜、木瓜、枇杷…等水果。 那時候的社會,都是請產婆到家裡幫忙接生。徐展東當兵時,他與巫雙妹生的大兒子徐永明也才10個月大,後來又懷了大女兒─徐美華,後來小女兒徐美琴出生,還差點被賣掉。但就因為是自己的親生骨肉,一直捨不得賣掉,因此才留了下來。巫雙妹很會做各式的客家粄食,比如說甜粄、發粄等,對於美食也很有研究,滷的豬腳不會比鳳林鎮長橋里的「滿妹豬腳」遜色,並且也會做各種創意料理,把粄做得像極了蓮霧,非常厲害。但是巫雙妹的女兒沒有傳承到她的手藝,媳婦倒是有學到一點菁華,很會做發粄,做了都會送給親朋好友吃。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1. 0

Keyword_Rights_2

  1. 0
    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02T15:49:03

Keyword_Subject_1

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巫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Object614444
Id: 614444
Title: 溫林翠晶女士與先生彩色合影
Description: 本張照片是溫林翠晶女士與先生之合影,於正式場合溫林翠晶女士穿著旗袍出席,旗袍為綠底白花朵印花平織布。小圓立領長袖,領上有花釦,合身收腰,有胸折與腰折。由於溫林翠晶女士從小受到教育薰陶,因此對於穿著

MOC_Id: Culture_Object281016
Id: 281016
Title: 衛景瑗患有足疾 爝火錄卷一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會景瑗有足疾,不時出共事;事皆瓖主之。

MOC_Id: Culture_Object513170
Id: 513170
Title: 陳黎母親余秀英與陳碧年輕合影3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1949年(民國38年)玉里姑娘余秀英(前排左)與陳碧(前排右),兩位女性是玉里初中的同學,陳碧先到花蓮就讀花女,畢業後在花蓮戶政事務所任職,余秀英則在花蓮木瓜林區服務。余秀英小姐為詩人陳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220
Id: 509220
Title: 玉里國中「昔日外貌」
Description: 此張照片為民國49年(1960)拍攝之玉里國中樣貌。玉里國中創立於民國35年(1946),為利用日本治理臺灣時期的雙葉國校(今樂合國小)以及日本尋常高等中學等舊址,由地方士紳鄧土火所創立而成。玉里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752
Id: 280752
Title: 吳三桂患痢疾而亡 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是日,大風雨,草草成禮而罷.俄,病噎;八月,又病下利,噤不能語.召其孫世璠於雲南,未至;乙酉,三桂死.

MOC_Id: Culture_Object267809
Id: 267809
Title: 豐裡村育德托兒所第十屆畢業典禮
Description: 豐裡村育德托兒所第10屆畢業典禮照片。照片拍攝的時間約為1980(民國70年代),照片提供者為邱美華女士,照片正中間穿著黃色與白色衣服的男孩為她年約五六歲就讀幼稚園的兒子,此為兒子就讀豐裡村育德托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91
Id: 168591
Title: 阿美族的墓葬
Description: 七腳川社社人的墳墓。死者被埋在離住家幾步遠的附近。埋葬後使用竹子與茅草架設很低的頂蓋,周圍圍有簡單的竹籬巴。這些是埋葬當時造的。以後也不加修理,故並非永久性的設施,將會逐漸腐爛而終於消失。

MOC_Id: Culture_Event649474
Id: 649474
Title: 樂生院院民口服D.D.S.
Description: 本照片為漢生病患者口服DDS藥物的情況,收於1960年之《臺灣省立樂生療養院三十週年紀念特刊》中。 1940-1950年代由於化學治療的進步,磺胺藥劑(sulfone drugs)被發現應用在漢

MOC_Id: Culture_Object279710
Id: 279710
Title: 章有期率御醫自焚死 小腆紀年卷第十七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太醫院副使章有期率御醫童廣等自焚死。

MOC_Id: Culture_Event649463
Id: 649463
Title: 樂生療養院醫療診察
Description: 本照片為樂生療養院醫師正在進行視察診療的情況,收於1955年之《臺灣省立樂生療養院廿五週年特刊》。 1955年時,樂生院的院民有八百餘人,而樂生院治療科僅有11位醫師,除漢生病治療外,仍需負擔外

MOC_Id: Culture_People594037
Id: 594037
Title: 陳錦標
Description: 此照片中為作家陳錦標。生於昭和12年(1937),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科第六期畢業,服務於軍旅,曾任科長、副主任、主任,退役後任職花東汽車公司董事長秘書及中華民國退伍軍人協會花蓮縣分會總幹事。其就讀花

MOC_Id: Culture_People516354
Id: 516354
Title: 蘇福隆
Description: 蘇福隆(1974-)生於雲林縣北港鎮,目前定居桃園,由於愛塗鴉的天性,在其學習歷程中展現對繪畫的熱情;小六時就讀桃園縣龜山鄉龜山國小,因主動投稿「國語日報」插圖,大獲師長及校長鼓勵,國中時期開始接

MOC_Id: Culture_Organization284329
Id: 284329
Title: 七張社區守望相助隊
Description: 2018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東門、梅洲、七張、進士、復興、擺厘;羅東鎮漢民、集祥里;蘇澳鎮福德;礁溪鄉大義、德陽;以及頭城鎮下埔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七張社區的日曆。本篇7月7日的主題是「

MOC_Id: Culture_Object661012
Id: 661012
Title: 櫟社在燕霧秋會
Description: 1907年10月16日,櫟社在燕霧大庄(彰化大村鄉)賴紹堯宅邸舉行秋會,與會者有社員十七人,吟友四人;後左1為傅錫祺、前右1莊太岳、前右5賴斐卿。 出自《台中市珍貴古老照片專輯第二集》〈願為同胞倒

MOC_Id: Culture_People481933
Id: 481933
Title: 曾惠雲
Description: 曾惠雲,出生於桃園新屋,對於農村生活有著濃郁的感情與熱愛,求學期間雖曾赴新竹、臺北,最後定居在鍾愛的桃園市,目前為桃園市穆然書會副理事長,致力推展書法藝術,作品亦常應邀參與地方展覽,如穆然書會聯展

MOC_Id: Culture_Object661109
Id: 661109
Title: 陳炘半身照
Description: 陳炘(1893-1947),臺中大甲人,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任教職後進慶應大學理財科,接掌臺灣青年會,再赴美國讀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學成返台籌組大東信託株式會社,任專務取締役,力圖本土資本的發達,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445
Id: 168445
Title: 排灣族的頭骨架
Description: subun社頭骨架,站立在前面的是該社村民。

MOC_Id: Culture_Object178985
Id: 178985
Title: 德昌行新廈落成紀念
Description:   「德昌行新廈落成紀念」照片,拍攝時間為1962年(民國51年)春、德昌行翻建落成時,拍攝地點在今仁愛區仁二路224號。照片中,國內多位藝文界大老、暨政經界顯要,應邀蒞臨盛會。他們在德昌行新廈前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745
Id: 280745
Title: 軍隊遇疫症死傷無數 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龜紋番社引日兵與刺桐腳莊民尋仇相鬨,定奎示以兵威,日人引去.時疫流行,士卒先後死千餘人,定奎附循周至,兵氣不衰;賜黃馬褂.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34
Id: 168534
Title: 布農族卓社群的女人
Description: 卓社群的女人。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431
Id: 168431
Title: 排灣族巴包拔群的房屋與穀倉
Description: 巴包拔群Bogari社頭目住宅。住家在左邊,右邊的茅草頂建築物為榖倉。此一地區的穀倉形式非常特殊,在頂樓鋪上木板,將穀物收藏到裏面。坐在屋簷下的是該村男人。

MOC_Id: Culture_Place141941
Id: 141941
Title: 豐山朱宅
Description: 本戶為客家與閩南族群,客家族群來自苗栗公館,閩南族群則是過去便居住在豐田地區。 本資料為基於2008 年進行之客家文物普查時之訪查,當時訪查著重於村落的家戶文化普查;於 2019 年重新更新整理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424
Id: 168424
Title: 排灣族巴武馬群的房屋與穀倉
Description: 巴武馬三地門社頭目住宅及其一家人。右邊的茅草小屋是穀倉,左邊的板岩頂建築為其住宅。

MOC_Id: Culture_People605408
Id: 605408
Title: 周鴻濤
Description: 周鴻濤,生卒年不詳,字/號水生,嘉義布袋人。創設岱江吟社,另參與朴子「樸雅吟社」、義竹「竹音吟社」、布袋「白水吟社」等活動,又與臺南北門王大俊、雲林口湖林友笛、臺南黃拱五(得眾)、嘉義楊爾材(近樗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975
Id: 280975
Title: 公因患病而得皇帝賜參藥 清先正事略選卷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十一年,擢福建總督。以疾辭,不允;請陛見,許之。明年入覲,上遣御醫診視,賜參藥,趣赴新任;解御衣冠及鞍馬,賜之。

MOC_Id: Culture_Object279700
Id: 279700
Title: 醫病要知道病情用藥才會有效 小腆紀年卷第十一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李綱曰:「用人如用藥,必知其術業可以已病,乃可使之進藥而責成功」。今不知其術業而姑試之,則雖日易一醫,無補於病、徒加疾而已。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373
Id: 168373
Title: 泰雅族多羅閣群村落的瞭望臺、房屋及穀倉
Description: 多羅閣群sado社內。在中央高起的是瞭望台,右邊是穀倉,左邊是屋頂鋪板岩石板的住家。瞭望台為村落內的守望所,有時也是未婚少年住宿的地方,本地區稱其為paga,其他地方叫做raka。從前每一村落都蓋有這

MOC_Id: Culture_People138071
Id: 138071
Title: 林義和
Description: 林義和,乳名「利利」,鄉人暱稱「乞食仔利」,祖籍福建省長樂縣金峰鎮錦鳳鄉,1908年出生於南竿塘西尾地區(現南竿鄉四維村)。成年後經營漁商貿易,後與中國與日本合作為國民政府遷台前的重要海上勢力,卒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913
Id: 280913
Title: 文肅公背部疽病發作而亡 小腆紀傳目錄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一日,於石柱司夜遁,走黔之獨山州;鬱鬱疽發背。明年,卒於都勻;諡「文肅」。

MOC_Id: Culture_Object303924
Id: 303924
Title: 《澎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輯》第九屆〈精通「國術、醫藥、勘輿」三絕學的西寮登聰師〉
Description: 本文記載西寮登聰師於其所長:國術、醫藥、勘輿等三絕學。登聰師的活躍年代介於日治時期至21世紀初期,「登聰師」為別名,本名為莊丁進。14歲時遠赴高雄六龜擔任炊飯打雜童工,遠離故鄉後從事過多種行業,又多生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典藏目錄-觀念藝術類

每年更新,22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26:36

文化部

典藏目錄-水墨類

每年更新,24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2:32

文化部

典藏目錄-複合媒材類

每1年更新,26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3:57

文化部

蒙藏性別主流化訓練統計表

每1年更新,25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8:30

文化部

典藏目錄-東南亞島民族類

每1年更新,15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7:23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音樂

每周更新,24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38:21

文化部

典藏目錄-陶瓷類

每年更新,2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3:44

文化部

電影

每1日更新,82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5:32

文化部

典藏目錄-金屬類

每年更新,22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7:25

文化部

蒙藏族輔導成果統計表

每1年更新,21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5:31

文化部

文創商店

每年更新,62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2:58

文化部

藝術村

不定期更新更新,24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54:16

文化部

獨立音樂

每日更新,28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7:26

文化部

文化部主管政府捐助財團法人清冊

每年更新,23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2:45

文化部

藝文活動-主題推薦

每月更新,28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6:39

文化部

蒙藏委員會內部訓練出席人數性別統計

不更新更新,16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4 10:33:41

文化部

文化部公共藝術

每年更新,51

彭竫潔 小姐 | 02-85126525 | 2021-10-29 17:39:07

文化部

典藏目錄-武器防禦類

每年更新,2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0:14

文化部

典藏目錄-圖像書籍類

每1年更新,2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25

文化部

文化部業務統計

每年更新,31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36

文化部

典藏目錄-書籍類

每年更新,2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7:53:34

文化部

典藏目錄-北美類

每1年更新,1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3:52

文化部

典藏目錄-應用美術類

每1年更新,24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6:20

文化部

舞蹈表演資訊

每1日更新,78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4:21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會計月報-特別收入基金

每1月更新,19

李 小姐 | 02-85126634 | 2023-08-10 13:42:05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社會學

每周更新,37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25:43

文化部

典藏目錄-南洋類

每1年更新,25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4:19

文化部

典藏目錄-貨幣類

每1年更新,19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53

文化部

典藏目錄-藝術圖像類

每年更新,15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0:05

文化部

俄羅斯聯邦蒙裔共和國醫生來台培訓統計表

每1年更新,25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3:05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