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1: 0 time2: 0 time3: 0 time4: 0 total: 0 巫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台灣資料通-開放資料查詢 台灣資料通-公開資料預覽查詢
關鍵字資料搜尋

巫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巫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3-07-27 15:47:4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People283178 , 欄位Id的內容是283178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巫雙妹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巫雙妹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巫雙妹為新竹遷徙至東部玉里居住之移民,最後又遷徙至豐田。可以看見整個台灣的「島內二次移民」路徑與過程。另由於其在當時居住於豐田鄰近,曾有部分與日本人交往的經歷。 花蓮港廳,玉里郡,玉里街~鳳林郡,鳳林街林田~壽豐庄豐田: 巫雙妹女士為新竹州竹東郡北埔庄人,父母結婚後才來,巫雙妹一共有8個兄弟姐妹,因為父母親在西部找不到工作,只好揹著一個包袱搬來花蓮。一家人先是搬到玉里郡,後來因為和朋友相約而來到鳳林郡的林田,也就是現今鳳林鎮大榮、北林一帶,之後才到豐田來。當時巫雙妹也才5、6歲,住在現在的林業館後面。 巫雙妹回憶起日本時代,記得有一段時間各戶會派出一人做義務勞動。當時日本的小孩會打台灣小孩,上學要經過豐裡小學校時,若落單就會被打,所以都要跟高年級的學長姐一起走,要是兩邊打起來才有靠山。巫雙妹和妹妹們都一樣,6歲多就得學會煮飯,還記得那時候的火爐是用三個大石頭堆起來的。那時候,大人們到到凌晨三、四點就要拉牛車載黃豆直接穿過木瓜溪去花蓮,所以一早就要起床燒柴,但是,有時木柴濕濕的,一直都燒不起來,那時候就會很急,怕耽誤大人的時間會被修理。 巫雙妹還記得,童年時會玩泥土、沙包、爬樹,男生都在玩酒瓶蓋、打陀螺。學校裡,一個班上大約有27位學生,但是常常有人留級。因為她和妹妹兩人要輪流照顧3個弟妹,所以兩個人1個讀早上,1個讀下午,妹妹中午不到就會帶著3個弟妹在校門口等,還曾經穿錯鞋,兩腳都是左腳鞋子站在校門口等,看起來好笑死了。當時的衣服都是用裝糖的布做的,都是白色的,很容易弄髒,所以巫雙妹的祖母都會用鍋底的黑垢加水煮開,把布給染黑,比較不容易看起來髒,所以那時候一開始穿新衣服,全身就都會變得黑黑的。 那時候,洗衣服都是用無患子,在清潔劑尚未普遍使用的年代,無患子無疑是最佳的替代品,它那厚實的肉質狀的果皮含有皂素,只要用水搓揉便會產生泡沫,因此大家便以無患子的果實來洗滌身體、器具或衣物。不過缺點是白色衣物洗久了會因色素沈積而變成黃色。此外,巫雙妹有一位姨丈在糖廠工作,所以她們家常有麥芽糖吃。 巫雙妹在21歲時經由別人介紹,與小學同學徐展東相戀、訂婚,但訂婚後21天都不見面,足不出戶,之後才結婚。剛結婚時生活過得很窮,巫雙妹很害怕水田裡的水蛭,所以第一年就去包甘蔗原料,而徐展東先生則一直有做生意的頭腦,在他15歲時曾經一個人拉著牛上山去載木頭,但後來牛掉入山下死了,所以少了生財工具,但他說什麼活都願意做。一直到了25歲,才終於開始做生意,開雜貨店賣糖果賣了5、6年,後來賣豬肉、開米廠、養鹿來做買賣,到了西元1973年(民國62年),開始賣玉石、木板,平常也有耕種,種植無子西瓜、木瓜、枇杷…等水果。 那時候的社會,都是請產婆到家裡幫忙接生。徐展東當兵時,他與巫雙妹生的大兒子徐永明也才10個月大,後來又懷了大女兒─徐美華,後來小女兒徐美琴出生,還差點被賣掉。但就因為是自己的親生骨肉,一直捨不得賣掉,因此才留了下來。巫雙妹很會做各式的客家粄食,比如說甜粄、發粄等,對於美食也很有研究,滷的豬腳不會比鳳林鎮長橋里的「滿妹豬腳」遜色,並且也會做各種創意料理,把粄做得像極了蓮霧,非常厲害。但是巫雙妹的女兒沒有傳承到她的手藝,媳婦倒是有學到一點菁華,很會做發粄,做了都會送給親朋好友吃。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83178&IndexCode=Culture_People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person/180471F7-3CE9-4536-8E36-6640CB6DB7A4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02T15:49:03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eople283178

Id

283178

Title

巫雙妹

Description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巫雙妹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巫雙妹為新竹遷徙至東部玉里居住之移民,最後又遷徙至豐田。可以看見整個台灣的「島內二次移民」路徑與過程。另由於其在當時居住於豐田鄰近,曾有部分與日本人交往的經歷。 花蓮港廳,玉里郡,玉里街~鳳林郡,鳳林街林田~壽豐庄豐田: 巫雙妹女士為新竹州竹東郡北埔庄人,父母結婚後才來,巫雙妹一共有8個兄弟姐妹,因為父母親在西部找不到工作,只好揹著一個包袱搬來花蓮。一家人先是搬到玉里郡,後來因為和朋友相約而來到鳳林郡的林田,也就是現今鳳林鎮大榮、北林一帶,之後才到豐田來。當時巫雙妹也才5、6歲,住在現在的林業館後面。 巫雙妹回憶起日本時代,記得有一段時間各戶會派出一人做義務勞動。當時日本的小孩會打台灣小孩,上學要經過豐裡小學校時,若落單就會被打,所以都要跟高年級的學長姐一起走,要是兩邊打起來才有靠山。巫雙妹和妹妹們都一樣,6歲多就得學會煮飯,還記得那時候的火爐是用三個大石頭堆起來的。那時候,大人們到到凌晨三、四點就要拉牛車載黃豆直接穿過木瓜溪去花蓮,所以一早就要起床燒柴,但是,有時木柴濕濕的,一直都燒不起來,那時候就會很急,怕耽誤大人的時間會被修理。 巫雙妹還記得,童年時會玩泥土、沙包、爬樹,男生都在玩酒瓶蓋、打陀螺。學校裡,一個班上大約有27位學生,但是常常有人留級。因為她和妹妹兩人要輪流照顧3個弟妹,所以兩個人1個讀早上,1個讀下午,妹妹中午不到就會帶著3個弟妹在校門口等,還曾經穿錯鞋,兩腳都是左腳鞋子站在校門口等,看起來好笑死了。當時的衣服都是用裝糖的布做的,都是白色的,很容易弄髒,所以巫雙妹的祖母都會用鍋底的黑垢加水煮開,把布給染黑,比較不容易看起來髒,所以那時候一開始穿新衣服,全身就都會變得黑黑的。 那時候,洗衣服都是用無患子,在清潔劑尚未普遍使用的年代,無患子無疑是最佳的替代品,它那厚實的肉質狀的果皮含有皂素,只要用水搓揉便會產生泡沫,因此大家便以無患子的果實來洗滌身體、器具或衣物。不過缺點是白色衣物洗久了會因色素沈積而變成黃色。此外,巫雙妹有一位姨丈在糖廠工作,所以她們家常有麥芽糖吃。 巫雙妹在21歲時經由別人介紹,與小學同學徐展東相戀、訂婚,但訂婚後21天都不見面,足不出戶,之後才結婚。剛結婚時生活過得很窮,巫雙妹很害怕水田裡的水蛭,所以第一年就去包甘蔗原料,而徐展東先生則一直有做生意的頭腦,在他15歲時曾經一個人拉著牛上山去載木頭,但後來牛掉入山下死了,所以少了生財工具,但他說什麼活都願意做。一直到了25歲,才終於開始做生意,開雜貨店賣糖果賣了5、6年,後來賣豬肉、開米廠、養鹿來做買賣,到了西元1973年(民國62年),開始賣玉石、木板,平常也有耕種,種植無子西瓜、木瓜、枇杷…等水果。 那時候的社會,都是請產婆到家裡幫忙接生。徐展東當兵時,他與巫雙妹生的大兒子徐永明也才10個月大,後來又懷了大女兒─徐美華,後來小女兒徐美琴出生,還差點被賣掉。但就因為是自己的親生骨肉,一直捨不得賣掉,因此才留了下來。巫雙妹很會做各式的客家粄食,比如說甜粄、發粄等,對於美食也很有研究,滷的豬腳不會比鳳林鎮長橋里的「滿妹豬腳」遜色,並且也會做各種創意料理,把粄做得像極了蓮霧,非常厲害。但是巫雙妹的女兒沒有傳承到她的手藝,媳婦倒是有學到一點菁華,很會做發粄,做了都會送給親朋好友吃。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1. 0

Keyword_Rights_2

  1. 0
    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02T15:49:03

Keyword_Subject_1

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巫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People594050
Id: 594050
Title: 李潼
Description: 此照片中為作家李潼。李潼本名賴西安,是臺灣知名的兒童文學作家及作詞人。於民國42年(1953)出生在花蓮,16歲時遷往台中,後定居宜蘭縣羅東鎮,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附設空中行政專科學校畢業,曾任教師

MOC_Id: Culture_People139299
Id: 139299
Title: 東引指揮部指揮官胡宗南
Description: 胡宗南(1896年5月12日-1962年2月14日),字壽山,原名胡琴齋,漢族,浙江鎮海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1910 年代初期,胡宗南 化名「秦東昌」,出任江浙人民反共游擊總指揮,主持浙江外

MOC_Id: Culture_Object281020
Id: 281020
Title: 孔貞運因悲傷過度而生病 爝火錄卷三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福王為大行皇帝舉喪哭臨。哀詔既頒,大學士孔貞運哭臨,慟絕不能起,舁歸得疾。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73
Id: 168573
Title: 鄒族阿里山群的男人
Description: 阿里山群的男人。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29
Id: 168529
Title: 布農族干卓萬群的男人
Description: 干卓萬群的男人。穿麻布製筒袖上衣,不著胸兜與腹袋,僅於腰部纏黑布。男人頭纏黑布。此地與卓社群分布地區,同與泰雅族居地相鄰接,故男人服裝多受其影響,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60
Id: 168560
Title: 鄒族四社群的男人
Description: 四社群排剪社男人正面照。頭戴鞣皮帽,穿毛線織成的上衣,及胸兜,並佩耳飾、頸飾及胸飾。這是男人的常裝。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632
Id: 509632
Title: 孩子們在日式房屋一隅合影
Description: 這張照片是1950年代幾個孩子垂著腳,坐在一幢日式房屋緣側(簷廊)時被拍下的畫面。日治時期所建之房舍多為木造建築,架高的木造房舍下,擺放著一些舊木料,此種家庭屋舍更是如此。木造房舍為了避免疊蓆潮濕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618
Id: 509618
Title: 林肇基與友在萬里溪橋
Description: 這張照片所拍攝於1961年(民國50年),幾位花蓮高工的學生,剛從光復糖廠進行完校外參觀活動準備返家,在步行返回鳳林的路上於萬里溪橋上倚著護欄合影留念,其中一人名為林肇基,是這張照片提供者的父親。

MOC_Id: Culture_Object279709
Id: 279709
Title: 肅樂因血疾而死 小腆紀年卷第十五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肅樂少時嘗夢日墮其手,扶之稍稍上;終不支,漸小漸晦,卒墮臂下。既聞連江失守,血疾大動;監國賜藥,不肯進。遺命以部郎服殮,志不忘先朝也。年四十三。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11
Id: 168511
Title: 布農族施武郡群的男女
Description: 施武郡男女在陳有蘭溪溪床的礫石上休息的情況。男人多著固有衣服,而女人則穿模倣漢人的服裝者居多。

MOC_Id: Culture_People513079
Id: 513079
Title: 葉禮鐼
Description: 葉禮鐼,字泮秋,新竹師專畢業後擔任國民小學教師,開始接觸書法,並同時認真投入書法學習、創作與教學,退休後更專心致力於書法教育工作。其兼擅各體,功力深厚,作品曾榮獲八十二年桃園縣春聯比賽社會組第一名

MOC_Id: Culture_Object515967
Id: 515967
Title: 花蓮女中學生與蔣中正
Description: 此張照片為1950年代時,花蓮女中的學生拿著中間繡著「海嶽朝宗」與一旁總統蔣夫人宋字樣的錦旗站在蔣中正身旁為他祝禱。根據《總統蔣公與花蓮》一書記載,蔣中正曾兩次至花蓮中學視察,分別是1950年(民

MOC_Id: Culture_Object279291
Id: 279291
Title: 春娘翁姑患有眼疾 臺灣通史卷三十五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已而姑目疾,翳不能視。春娘以舌舓之,焚香虔禱,未半載而愈。顧復患拘攣,侍床蓐,躬洗濯,或徹夜不寐。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319
Id: 277319
Title: 因不服水土別無去路,求之不得而苟安 臺灣日記與禀啟卷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元日奉復一函;想早達左右。辰維侍祺萃吉,勛祉咸著:以頌,以羨。弟之近況,前已略陳,兼及欲去之故;而非得臺撫以不服水土入告,別無去路。求之不得,而苟安焉,又似失其平生之所守。目下祗以鹽務略有起色,強

MOC_Id: Culture_Object599429
Id: 599429
Title: 1960年廣興國校成立典禮
Description: 廣興國校位於南投縣鹿谷鄉廣興村,照片由德裔美籍神父謝省躬(Robert Russell Sprinkle, 1906-2003)於1960年9月所拍攝,為「廣興國校」成立典禮之實景。照片為身著學校

MOC_Id: Culture_Object568482
Id: 568482
Title: 1966年光復站
Description: 這張歷史久遠的老照片是在民國55年(1966)時於花蓮的光復火車站拍攝,照片最中間的人是余副站長,依照陳松茂先生敘述,在照片右邊的是「阿發哥」和「黃桑」,而最左邊的是「老黃」,左二則是陳松茂,拍照

MOC_Id: Culture_People550866
Id: 550866
Title: 曾盛俊
Description: 曾盛俊(1937-)生於桃園龍潭,國小老師為鍾肇政,其對台灣鄉土的熱愛影響了曾盛俊,使他有用藝術記錄台灣的決心與目標。民國49年,就讀空軍通信電子學校,在岡山當空軍;民國51年退休後,在天母開設台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220
Id: 509220
Title: 玉里國中「昔日外貌」
Description: 此張照片為民國49年(1960)拍攝之玉里國中樣貌。玉里國中創立於民國35年(1946),為利用日本治理臺灣時期的雙葉國校(今樂合國小)以及日本尋常高等中學等舊址,由地方士紳鄧土火所創立而成。玉里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711
Id: 280711
Title: 高姓幕友的母親臥病在床 泉州府志選錄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有浙中高姓幕友應聘鄰省,家有老母,病瘋不離床褥,無人侍奉,以託璘圭.即迎至家,令妻鄭氏躬奉匕箸,扶掖臥起,事之如母;閱數年不懈.高君母子感泣欲絕,惟以「厥後必昌」對天禱祝焉.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078
Id: 509078
Title: 倩影
Description: 本照片為民國44年(1955)花蓮舊酒廠構內神社的石橋上,坐著兩位出水芙蓉的年輕女性,日治時代遺留下的石橋,如今也被拆除,對照今日文化資產保存意識之抬頭,實在可惜。花蓮舊酒廠位於花蓮市內,始創為日

MOC_Id: Culture_Object281136
Id: 281136
Title: 薛存忠因感染風寒而死亡 臺案彙錄乙集卷四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准據此,該臣看得:福建臺灣水師右營遊擊薛存忠,緣染患風寒病證,醫藥罔效,於乾隆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申時身故。

MOC_Id: Culture_People281919
Id: 281919
Title: 鄭阿玉-小雞
Description: 本篇圖像為貼布畫故事,為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藉由二手衣物剪碎以後,邀請長輩們透過拼貼的形式進行創作,將生命記憶猶深的畫面製作成藝術作品。本篇故事主人公為鄭阿玉,其原住民名字為Panay,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758
Id: 277758
Title: 藍理浴血戰勝敵軍而立功,後被關切傷口情況並慰問之 福建通志臺灣府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上以理血戰破敵功,加左都督,擢參將,而理以親老乞歸省,未幾丁父艱。二十六年,服闋入都,迎駕趙北口。上問:『是征澎湖拖腸血戰之藍理否』?召至前,問狀,視舊傷痕,溫旨慰之;授挾西神木副將,賜帑金三百兩

MOC_Id: Culture_Event649490
Id: 649490
Title: 樂生院院民X光檢查
Description: 本照片為樂生療養院X光室的情況,收於1955年之《臺灣省立樂生療養院廿五週年特刊》中。樂生療養院設有X光室,位於內科診療室旁。X光室主要用來檢測病患是否罹患肺結核之用,或協助臨床診療所需要的各項檢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478
Id: 276478
Title: 席太守極服膺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 臺游日記卷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六日晨,過席太守齋,□其醫術,極服膺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書,學有本原,蓋異虖庸庸獵食者,論議亦極豪健;耳日聞箏琶之音,忽直此方,如撾羯鼓矣。

MOC_Id: Culture_Object279615
Id: 279615
Title: 船上櫛風沐雨,容易患病 李文忠公選集第五冊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其添設醫士一名,係因該船官弁人等,終年操巡海上,櫛風沐雨,冒暑衝寒,沴厲最易相侵,療治不容稍緩。無論全船人數多寡,皆應設有醫士,以備緩急。況該船設管駕人等七十餘員名,較之六鎮人數為多,雖六鎮每二船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931
Id: 276931
Title: 因足疾擇地白沙,盡為漁商與地方相安 從征實錄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馬得光(功)既脫,大姪與將士憤氣□□,欲有攻郡取邑之舉。 在弟則因足疾艱楚,自放馬得光(功)之後,擇地白沙,粗建茅屋,所有大小戰艦,盡為漁商,與地方相安者已三載矣,此人人所耳而目者。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807
Id: 514807
Title: 慶祝玉里義勇消防隊初出式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活動是「慶祝玉里義勇消防隊初出式」。玉里鎮在日治時期原先便有消防組,當時的消防組是以木匠與石匠所組成之隊伍,因為早期並沒有消防車,火災時須依靠人力將火源旁之房屋拆除避免火勢擴大,因此在當時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590
Id: 509590
Title: 郭子究等花蓮中學教職員於國慶日紀念合影
Description: 這張照片為1946年(民國35年)國慶日,花蓮中學教職員的紀念合影,其時剛擔任花蓮中學音樂代課教員的郭子究也在其中。郭子究是一位音樂教育家、演奏家、創作家。郭子究於1919年(大正8年)生於臺灣屏

MOC_Id: Culture_Object281201
Id: 281201
Title: 調查陳愷因為受傷而死亡的案件 臺案彙錄己集卷五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緣林看曾欠陳愷剃頭工錢八十文。乾隆十年三月初十日,陳愷向取,林看無償,兩相角口。陳愷即拾取竹棍向毆林看。林看用拳回抵,致傷陳愷左腋胑,跌掽籬笆,掛傷顖門,併擦傷左肐肘。愷妻盧氏聞喊出視,將愷扶回,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典藏目錄-粉彩畫類

每1年更新,19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7:24

文化部

典藏目錄-工藝美術類

每1年更新,20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6:56

文化部

兒童文化館-聽書(有聲書)書目

每年更新,22

呂學榮 先生 | 02-85126470 | 2021-04-07 16:57:57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經濟

每周更新,46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23:26

文化部

行政院文化獎得獎名單

每年更新,17

汪孟哲 小姐 | (02)8512-6792 | 2021-04-07 17:05:23

文化部

典藏目錄-雕塑類

每年更新,2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5:42

文化部

文化部駐外單位藝文活動辦理統計

每1年更新,12

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3-07-28 14:53:04

文化部

西藏資訊查詢網址一覽表

每年更新,18

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18-08-16 16:12:45

文化部

內外蒙古資訊查詢網址一覽表

每年更新,15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16 16:08:57

文化部

在台蒙胞人數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17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16 16:03:31

文化部

其他藝文資訊

每1日更新,19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3:29

文化部

典藏目錄-裝置藝術類

每1年更新,18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2:57

文化部

查詢單一文化設施詳細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18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2:09

文化部

蒙藏最新出版品一覽表

每年更新,16

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18-08-16 16:05:50

文化部

蒙古法官司法研習班統計表

每1年更新,17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8:05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生物、生態與環境類

每日更新,34

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1:50

文化部

典藏目錄-爬蟲類

每1年更新,1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7:55

文化部

典藏目錄-地圖類

每1年更新,2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1:54

文化部

蒙藏人才之培育及工作績效統計表

每年更新,16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0 15:54:21

文化部

親子活動

每1日更新,30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4:35

文化部

蒙藏補助團體私人情形季報表

每3月更新,17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9:13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會計月報-特別收入基金

每1月更新,13

李 小姐 | 02-85126634 | 2023-08-10 13:42:05

文化部

典藏目錄-版畫類

每1年更新,29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8:28

文化部

典藏目錄-建築與居處空間類

每1年更新,15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0:11

文化部

典藏目錄-纖維染織類

每年更新,15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6:19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半年結算-作業基金

每6月更新,12

鄭卉倢 小姐 | 02-85126646 | 2023-07-26 12:11:09

文化部

典藏目錄-玻璃類

每年更新,12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47:34

文化部

典藏目錄-工藝文物類

每1年更新,12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7:48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美術

每周更新,21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11:25

文化部

典藏目錄-平面書畫類

每1年更新,20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2:41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