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1: 0 time2: 0 time3: 0 time4: 0 total: 0 鄭阿玉社會與政治@#@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台灣資料通-開放資料查詢 台灣資料通-公開資料預覽查詢
關鍵字資料搜尋

鄭阿玉社會與政治@#@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鄭阿玉社會與政治@#@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2-01-07 18:29:3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People302137 , 欄位Id的內容是302137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鄭阿玉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採訪日期:2019年01月16日 受訪者:鄭阿玉 族群:阿美族 採訪者:楊富民、石竣旻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本篇受訪者為鄭阿玉,為七腳川系(Cikasuan)阿美族之後人,原居住在壽豐鄉光榮部落。父親曾為頭目,現任光榮部落之頭目為她的弟弟。鄭阿玉的故事可以看見原住民族群過去在日本時代的教育過程,以及對於日本文化的學習。其同時經歷過二戰時期美軍轟炸台灣的經歷,曾親眼目睹寿工廠(過去慣稱壽豐糖廠)被美軍炸毀。年輕時也曾經歷過豐田玉的熱潮,曾加入過豐田玉的產業之中。 「ひよひよひよこ、ちいさなひよこ(小雞小雞小小雞,小小的小雞啊)……」每當我唱著這首小雞童謠,總會讓我憶起那些甘苦交織的往事……。 1935年(昭和10年)我出生在寿番社(現花蓮縣壽豐鄉光榮部落),爸爸告訴我,祖先們剛遷徙至光榮部落時,那裡還只是一片荒地,到處都布滿粗壯的茄苳樹,粗得要三個人雙手張開才能圍住,開墾過程十分艱辛。爸爸他一共替我起了三個名字。第一個是我的阿美族族名—Panay,是阿美族語「稻穗」之意。第二個,是我的日文名字—糸静子,糸有「絲線」之意。國民政府來臺後,原住民族依照規定必須取漢人的名字。於是,我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鄭阿玉。 我爸爸是部落的頭目,負責主持部落事務與通譯的工作,與日本人之間的關係相當好。然而,身為頭目女兒的我,生活卻不若童話故事中的公主般夢幻。那個時代部落生活十分艱苦,吃的食物千篇一律是番薯加上附近摘採的野菜,幾乎沒有肉食,這樣粗陋的食物即便吃到已經感到很膩很厭煩,為了填飽肚子還是得吃下去。住的是簡陋的茅草屋,中間僅僅用幾塊大石頭圍著一根木材當作支撐整間屋子的梁柱。每到夏天,都得擔心這樣脆弱的結構是否抵擋得住接踵而來的颱風。由於長輩沒有儲蓄的觀念,賺來的錢財常常是左手進右手出,沒有多餘的支出替我們添購衣物。因此,我們只能穿著自製的簡單衣物,夏天的時候雖然涼爽,但住在蚊蟲肆虐的山區,總會害怕是不是會感染上瘧疾;冬天更不用說,單薄的衣物抵擋不住寒冬侵襲,夜晚總得圍在火堆旁,邊睡邊打著哆嗦。因為沒有鞋子穿,腳上疊著厚厚的繭,有時候踩到尖銳的物品,血就流了滿地。 8歲那年,某天晚上,我正哄著哭鬧的弟弟妹妹,爸爸突然把我叫過去,對我說「Panay,明天妳就要去上學了。」我開心極了!興奮地幾乎睡不著覺。隔天早晨,我拎著風呂敷(日式包袱布)走到校門口,看見門口寫著「寿国民学校」五個大字,接著衝進學校裡面。我記得那時候念的是「花組」,班上除了原住民之外也有其他漢人的同學,但清一色都是女生。老師在台上所教授的內容,我早已忘了,但只要待在教室,我就不用幫忙那些累人的家務事,不用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教室成為我苦難生活的避風灣。 上學那陣子,頻繁的空襲讓學校生活總是斷斷續續。說起空襲,用恐怖來形容已經算是好的了。有次空襲,整片天空響起嚇人的空襲警報,轟隆隆的螺旋槳聲一會就從天際傳來,老師用大得能蓋著警報的聲音對我們吼著:「集合!集合!準備回家了!」。我們像訓練有素的軍隊一般整好隊伍,隨著老師離開校園。步出學校沒多久,頭上呼嘯而過一臺轟炸機,老師趕緊要我們躲進田邊的渠溝中,我伏身蹲著卻沒注意到包著便當的風呂敷已大半浸泡在水中;不巧,剛剛那架飛機從山邊折返回來,往寿工場(指壽豐糖廠)投了幾枚炸彈,頓時火光四射煙霧瀰漫。年紀還小的我,沒管老師叫我們躲起來,嚇得爬出水溝逃命,卻發現浸濕的風呂敷根本提不起來,但為了活命我才顧不了甚麼便當,直接把便當往旁邊扔,爬出水溝邊哭邊叫著媽媽就這樣跑回家去。所幸當時空襲大多只攻擊公共設施,沒聽說過有甚麼人因為空襲而出意外。但我們寿工場就這樣沒了,之後他們把寿工場殘存的零件跟設備送到大和工場(今日光復糖廠),我們的甘蔗也得都送到那裡去製糖。 空襲斷斷續續持續一年左右,這段期間來了一群意外的訪客,一群以總幹事(村長)為首的日本人。他們擔心自己在糖廠附近的宿舍,會成為空襲的下一個目標,便借住到部落這來。於是,我多了一群日本人的朋友,與他們朝夕相處,雖然上課的日子少,但是日文卻越來越會說。戰後,日本人陸續遣返回國,有個熟識的朋友臨走前,拿了兩捆軍綠色綁腿布來到我家,想作為紀念品與我交換,看著他手中的綁腿布我苦惱著,家中實在沒甚麼值錢的東西。突然我靈機一動,請他稍等我一下,轉身就往山邊衝去,回來時我將滿把的過貓塞到他懷裡,對著他說:「這東西不成敬意,但還請你收下。」他抱著沾滿泥土的過貓笑著說:「不會不會,我很喜歡,妳要保重喔!」「你也是,再見了。」我拿著綁腿布揮著手與他道別。 隨著戰爭的結束,我離開了學校,回到家中開始學習如何務農,學習怎麼放牛吃草。我與牛發展出像朋友般親密的關係,不論刮風下雨,每天騎在牠身上,領著牠到處吃草。某天,部落來了一群大學生,爸爸說他們是地質探勘隊,每次看到我,他們都會跑過來跟我聊天,我聽不大懂他們說的話,但每次他們笑,我也會不自覺地跟著他們笑,他們還替我拍了好多照片,我都還好好地保存在鐵盒裡。但後來我才知道,這一群大學生們後來為豐田玉正名,讓豐田在之後經歷了一段繁榮的採玉時光。 我的丈夫大我兩歲,是同個部落的青梅竹馬。結婚那天,沒有甚麼華麗的結婚典禮,男方家屬來到家中,大家圍著火堆舉著酒杯喝著酒聊著天,一杯米酒傳過下一個人;有人拿著相機,讓我們兩個穿上傳統的服飾拍照我們倆就成了生死與共的生命伴侶。先生當完兵後,進入農會做精米的工作,完成精米程序的稻米,裝袋後一包足足有百公斤重,是相當累人的粗活。由於先生工作地點離部落實在有段距離,我們決定搬遷到豐田展開我們的新生活,記得剛搬過來的時候,這附近還只有五六戶人家而已。 1970年代(民國60年),這一帶興起豐田玉熱,整個街道喧鬧興盛好不熱鬧,我也乘著這股熱潮,跟著朋友到山上採過玉。天還沒亮就得出發,還得在山中爬上爬下的,總覺得不太適合自己,去了兩三次就沒再答應朋友的邀約。那個年代電視尚未普及,戲院成為了人們主要的娛樂場所,因為附近戲院的老闆是我的朋友,總是免費招待我進場,因此我那時候幾乎每晚都往戲院跑,看了好多的電影。 丈夫精米的工作持續做了38年後從農會退休,退休後我們一起去了好多的國家,看了好多的風景名勝,拍了好多好多的合照。我把這些相片貼在房間的牆上、收在床頭旁的相簿裡,就像他還陪在我的身邊一樣,有時候晚上睡不著,我會把相簿拿起來翻閱,翻著翻著才漸漸有了睡意。 兩、三年前我生了一場大病,臉上長出嚴重的皮蛇,眼睛睜不太開也幾乎說不出話來,待在家中休養了好一陣子,痊癒後我整整瘦了六公斤,身體狀況沒有之前這麼好,不按時吃藥的話身體很容易感到不適,也不能像從前那樣想去哪就去哪,甚至連以前會唱的日文歌曲都忘了大半。 以前上學那段時間,最喜歡的就是音樂課了,我總是唱得最大聲最賣力,老師還會叫我上臺表演給大家看。「小雞小雞小小雞,小小的小雞啊(ひよひよひよこ、ちいさなひよこ)……」,我常常想起那個在臺上邊唱歌邊跳舞的時光,那些日子雖然好苦好苦,但只要站在臺上我便能忘掉這些煩憂,便能像一個真正的公主一樣發光發熱。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302137&IndexCode=Culture_People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person/D44921C1-6BD8-499B-90EA-E137E31C6068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02T15:49:03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社會與政治@#@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eople302137

Id

302137

Title

鄭阿玉

Description

採訪日期:2019年01月16日 受訪者:鄭阿玉 族群:阿美族 採訪者:楊富民、石竣旻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本篇受訪者為鄭阿玉,為七腳川系(Cikasuan)阿美族之後人,原居住在壽豐鄉光榮部落。父親曾為頭目,現任光榮部落之頭目為她的弟弟。鄭阿玉的故事可以看見原住民族群過去在日本時代的教育過程,以及對於日本文化的學習。其同時經歷過二戰時期美軍轟炸台灣的經歷,曾親眼目睹寿工廠(過去慣稱壽豐糖廠)被美軍炸毀。年輕時也曾經歷過豐田玉的熱潮,曾加入過豐田玉的產業之中。 「ひよひよひよこ、ちいさなひよこ(小雞小雞小小雞,小小的小雞啊)……」每當我唱著這首小雞童謠,總會讓我憶起那些甘苦交織的往事……。 1935年(昭和10年)我出生在寿番社(現花蓮縣壽豐鄉光榮部落),爸爸告訴我,祖先們剛遷徙至光榮部落時,那裡還只是一片荒地,到處都布滿粗壯的茄苳樹,粗得要三個人雙手張開才能圍住,開墾過程十分艱辛。爸爸他一共替我起了三個名字。第一個是我的阿美族族名—Panay,是阿美族語「稻穗」之意。第二個,是我的日文名字—糸静子,糸有「絲線」之意。國民政府來臺後,原住民族依照規定必須取漢人的名字。於是,我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鄭阿玉。 我爸爸是部落的頭目,負責主持部落事務與通譯的工作,與日本人之間的關係相當好。然而,身為頭目女兒的我,生活卻不若童話故事中的公主般夢幻。那個時代部落生活十分艱苦,吃的食物千篇一律是番薯加上附近摘採的野菜,幾乎沒有肉食,這樣粗陋的食物即便吃到已經感到很膩很厭煩,為了填飽肚子還是得吃下去。住的是簡陋的茅草屋,中間僅僅用幾塊大石頭圍著一根木材當作支撐整間屋子的梁柱。每到夏天,都得擔心這樣脆弱的結構是否抵擋得住接踵而來的颱風。由於長輩沒有儲蓄的觀念,賺來的錢財常常是左手進右手出,沒有多餘的支出替我們添購衣物。因此,我們只能穿著自製的簡單衣物,夏天的時候雖然涼爽,但住在蚊蟲肆虐的山區,總會害怕是不是會感染上瘧疾;冬天更不用說,單薄的衣物抵擋不住寒冬侵襲,夜晚總得圍在火堆旁,邊睡邊打著哆嗦。因為沒有鞋子穿,腳上疊著厚厚的繭,有時候踩到尖銳的物品,血就流了滿地。 8歲那年,某天晚上,我正哄著哭鬧的弟弟妹妹,爸爸突然把我叫過去,對我說「Panay,明天妳就要去上學了。」我開心極了!興奮地幾乎睡不著覺。隔天早晨,我拎著風呂敷(日式包袱布)走到校門口,看見門口寫著「寿国民学校」五個大字,接著衝進學校裡面。我記得那時候念的是「花組」,班上除了原住民之外也有其他漢人的同學,但清一色都是女生。老師在台上所教授的內容,我早已忘了,但只要待在教室,我就不用幫忙那些累人的家務事,不用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教室成為我苦難生活的避風灣。 上學那陣子,頻繁的空襲讓學校生活總是斷斷續續。說起空襲,用恐怖來形容已經算是好的了。有次空襲,整片天空響起嚇人的空襲警報,轟隆隆的螺旋槳聲一會就從天際傳來,老師用大得能蓋著警報的聲音對我們吼著:「集合!集合!準備回家了!」。我們像訓練有素的軍隊一般整好隊伍,隨著老師離開校園。步出學校沒多久,頭上呼嘯而過一臺轟炸機,老師趕緊要我們躲進田邊的渠溝中,我伏身蹲著卻沒注意到包著便當的風呂敷已大半浸泡在水中;不巧,剛剛那架飛機從山邊折返回來,往寿工場(指壽豐糖廠)投了幾枚炸彈,頓時火光四射煙霧瀰漫。年紀還小的我,沒管老師叫我們躲起來,嚇得爬出水溝逃命,卻發現浸濕的風呂敷根本提不起來,但為了活命我才顧不了甚麼便當,直接把便當往旁邊扔,爬出水溝邊哭邊叫著媽媽就這樣跑回家去。所幸當時空襲大多只攻擊公共設施,沒聽說過有甚麼人因為空襲而出意外。但我們寿工場就這樣沒了,之後他們把寿工場殘存的零件跟設備送到大和工場(今日光復糖廠),我們的甘蔗也得都送到那裡去製糖。 空襲斷斷續續持續一年左右,這段期間來了一群意外的訪客,一群以總幹事(村長)為首的日本人。他們擔心自己在糖廠附近的宿舍,會成為空襲的下一個目標,便借住到部落這來。於是,我多了一群日本人的朋友,與他們朝夕相處,雖然上課的日子少,但是日文卻越來越會說。戰後,日本人陸續遣返回國,有個熟識的朋友臨走前,拿了兩捆軍綠色綁腿布來到我家,想作為紀念品與我交換,看著他手中的綁腿布我苦惱著,家中實在沒甚麼值錢的東西。突然我靈機一動,請他稍等我一下,轉身就往山邊衝去,回來時我將滿把的過貓塞到他懷裡,對著他說:「這東西不成敬意,但還請你收下。」他抱著沾滿泥土的過貓笑著說:「不會不會,我很喜歡,妳要保重喔!」「你也是,再見了。」我拿著綁腿布揮著手與他道別。 隨著戰爭的結束,我離開了學校,回到家中開始學習如何務農,學習怎麼放牛吃草。我與牛發展出像朋友般親密的關係,不論刮風下雨,每天騎在牠身上,領著牠到處吃草。某天,部落來了一群大學生,爸爸說他們是地質探勘隊,每次看到我,他們都會跑過來跟我聊天,我聽不大懂他們說的話,但每次他們笑,我也會不自覺地跟著他們笑,他們還替我拍了好多照片,我都還好好地保存在鐵盒裡。但後來我才知道,這一群大學生們後來為豐田玉正名,讓豐田在之後經歷了一段繁榮的採玉時光。 我的丈夫大我兩歲,是同個部落的青梅竹馬。結婚那天,沒有甚麼華麗的結婚典禮,男方家屬來到家中,大家圍著火堆舉著酒杯喝著酒聊著天,一杯米酒傳過下一個人;有人拿著相機,讓我們兩個穿上傳統的服飾拍照我們倆就成了生死與共的生命伴侶。先生當完兵後,進入農會做精米的工作,完成精米程序的稻米,裝袋後一包足足有百公斤重,是相當累人的粗活。由於先生工作地點離部落實在有段距離,我們決定搬遷到豐田展開我們的新生活,記得剛搬過來的時候,這附近還只有五六戶人家而已。 1970年代(民國60年),這一帶興起豐田玉熱,整個街道喧鬧興盛好不熱鬧,我也乘著這股熱潮,跟著朋友到山上採過玉。天還沒亮就得出發,還得在山中爬上爬下的,總覺得不太適合自己,去了兩三次就沒再答應朋友的邀約。那個年代電視尚未普及,戲院成為了人們主要的娛樂場所,因為附近戲院的老闆是我的朋友,總是免費招待我進場,因此我那時候幾乎每晚都往戲院跑,看了好多的電影。 丈夫精米的工作持續做了38年後從農會退休,退休後我們一起去了好多的國家,看了好多的風景名勝,拍了好多好多的合照。我把這些相片貼在房間的牆上、收在床頭旁的相簿裡,就像他還陪在我的身邊一樣,有時候晚上睡不著,我會把相簿拿起來翻閱,翻著翻著才漸漸有了睡意。 兩、三年前我生了一場大病,臉上長出嚴重的皮蛇,眼睛睜不太開也幾乎說不出話來,待在家中休養了好一陣子,痊癒後我整整瘦了六公斤,身體狀況沒有之前這麼好,不按時吃藥的話身體很容易感到不適,也不能像從前那樣想去哪就去哪,甚至連以前會唱的日文歌曲都忘了大半。 以前上學那段時間,最喜歡的就是音樂課了,我總是唱得最大聲最賣力,老師還會叫我上臺表演給大家看。「小雞小雞小小雞,小小的小雞啊(ひよひよひよこ、ちいさなひよこ)……」,我常常想起那個在臺上邊唱歌邊跳舞的時光,那些日子雖然好苦好苦,但只要站在臺上我便能忘掉這些煩憂,便能像一個真正的公主一樣發光發熱。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1. 0

Keyword_Rights_2

  1. 0
    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02T15:49:03

Keyword_Subject_1

社會與政治@#@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鄭阿玉社會與政治@#@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Object660454
Id: 660454
Title: 南屯公學校女生班團體照
Description: 昭和14(1939)年南屯公學校第33屆畢業紀念冊摘錄之「女生班合影照」。 臺中市南屯國民小學,初設於日治時期明治31(1898)年12月,當時稱為「犁頭店公學校」,至大正11(1922)年11月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47
Id: 272147
Title: 大峰峰部落(Polot)
Description: 大峰峰部落位於臺東縣長濱鄉樟原村。大峰峰部落原為加禮宛人部落大峰峰社,在清光緒17年(1891)左右,從石寧埔居住的加禮宛人潘那老,和另一戶人家轉居於此地,後來貓公社也有三戶遷居於此。大峰峰部落的南方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28
Id: 589328
Title: 石平部落入口意象
Description: 照片中寫著「石平部落」的標示物,是Sikihiki部落的入口意象。Sikihiki部落,漢語稱做石平部落,位在花蓮縣卓溪鄉古風村,目前部落中的居民以布農族居多。此地原名石壁,後來在民國35年(19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704
Id: 732704
Title: 南投縣仁愛鄉舉辦霧社事件90週年紀念活動
Description: 拍攝於2020年10月27日南投縣仁愛鄉舉辦霧社事件90週年紀念活動。活動現場吸引賽德克族人參與紀念活動,該年度特別多年輕賽德克族後裔的參與,尤其在霧社事件後被日本統治者移居至山下的川中島,即清流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317
Id: 732317
Title: 2020探視排灣族文身耆老周秀雪
Description: 2020年4月10日探視屏東縣來義鄉望嘉部落的周秀雪。Vuvu的家名為Taljetaljan,父母親都來自大家族,原生家庭的院子還設有祖靈屋。她是家中長女,在日本人離開部落後,部落恢復文手的習俗,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315
Id: 732315
Title: 2020探視排灣族文身耆老賴金蘭
Description: 2020年4月10日探視居住在屏東縣來義鄉望嘉部落的Saivig Vuruvur(漢名為賴金蘭),在原生家庭中為長女具有可文手的資格,戰後在部落恢復文手習俗時,在父母決定下,戴著自釀的酒詢問家族宗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293
Id: 732293
Title: 紋面國寶世紀之旅3
Description: 照片拍攝時間為1998年5月8日李登輝總統接見有國寶之稱的泰雅族文面耆老共47位耆老,這次的活動在文建會、立法委員、部落文史者工作者多方努力下才促成。在前往總統府前先在劍潭的青年活動中心內預作準備

MOC_Id: Culture_Event648645
Id: 648645
Title: 【Qanituan社Mangdavan家族祭事曆(Islulusan,日文:繪曆)圖紋解說:三月小米除草祭(下)】
Description: |解讀說明|解讀順序為由左至右。 此祭典在《臺灣日日新報》的記錄中為minkorao小米除草祭。橫尾廣輔在《臺灣時報》上的記錄中為boanminkorao除草祭。 7-1作者為兒子Talum,

MOC_Id: Culture_Event732342
Id: 732342
Title: 2017年遇見大同活動
Description: 為宜蘭縣大同鄉辦理2017遇見大同活動,活動海報上有泰雅族文面素材。初春乍現,大同幸福邂逅之旅,即將啟程..... 106/2/25,邀請您來大同鄉, 一起遇見大同鄉的在地之美~ 詳情請參閱活動海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05
Id: 272205
Title: 麻荖漏部落(Madawdaw)
Description: 麻荖漏部落位於臺東縣成功鎮三民里,屬於新港地區,位於成功溪右岸的臺地上,阿美族在新港國中西北方一帶成為聚落,以三民路為界,與忠智里、忠仁里相鄰。根據文獻記載,麻荖漏社原本為都歷社人的耕地,距今大約有1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313
Id: 732313
Title: 2020探視排灣族文身耆老湯瑞葉
Description: 2020年4月10日探視居住在屏東縣來義鄉文樂部落的湯瑞葉vuvu。她的文手經驗與其他人非常不同,她的文手是作為文手師的練習作品,原本就對於文手意願不高,最後在家人遊說下勉強接受,最後文出來的結果

MOC_Id: Culture_Object665243
Id: 665243
Title: 平劇特刊–婦聯會士林分會籌募勞軍基金聯合名票名伶大公演
Description: 這是1950(民國39)年出版的平劇特刊,封面寫有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簡稱婦聯會)籌募勞軍基金聯合名票名伶大公演,演出時間7月21至7月24日,演出地點為中山堂。 演出戲碼為依序為:太師回朝

MOC_Id: Culture_Object665270
Id: 665270
Title: 婦聯會陸軍第一分會主委贈受傷士兵慰勞信
Description: 這是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簡稱婦聯會)陸軍第一分會勞軍團慰勞受傷將士書信,主任委員羅王雪英(1914-2009),撰寫日期1963(民國52)10月1日。 據《中華婦女》,第十四卷第二期,〈慈

MOC_Id: Culture_Place608547
Id: 608547
Title: 大同泰雅生活館
Description: 大同泰雅生活館座落於大同鄉行政中心之崙埤社區,由鄉公所圖書館管理。2007年(民國96年)3月27日試營運,2008年(民國97年)11月1日正式開館。建築為三層樓,使用面積1,840.5平方公尺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314
Id: 514314
Title: 馬偕的腳蹤
Description: 2002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中正、民負;蘇澳鎮白米;三星鄉天送埤;羅東鎮羅東;礁溪鄉三民;頭城鎮龜山島;冬山鄉珍珠;員山鄉阿蘭城;大同鄉崙埤;五結鄉大二結;以及南澳鄉碧候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076
Id: 272076
Title: 拉勞蘭部落(Lalauran)
Description: 拉勞蘭部落位於臺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 「Lalauran」為排灣族語「土地肥沃」之意。香蘭村地處太麻里溪沖積扇扇端,北以太麻里溪為界,東鄰近大武來山,南與金崙村為界,西方則為太平洋。阿美族稱此地為「S

MOC_Id: Culture_Place264852
Id: 264852
Title: 洄瀾橋
Description: 洄瀾橋結合濱海客家移民路徑與海邊客庄,為一座兼具人文、休閒的景觀橋樑,橋樑意象以早期先人登陸洄瀾灣的「接駁船」作為設計,串連環鄉自行車道,讓遊客除了能眺望太平洋風光、欣賞優美海景外,更能讓大家進一步了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22
Id: 272122
Title: 愛國蒲部落(Tjukuvulj)
Description: 大武鄉位於臺東縣南端,約在北緯120度,東經22度,北與太麻里鄉為鄰,西側與南側皆與達仁鄉為界,東濱太平洋。全鄉面積約六十九平方公里。地形南北狹長,村落多位於中央山脈南段支脈之河谷平原,可利用的土地面

MOC_Id: Culture_Object601206
Id: 601206
Title: 志願兵制實施白川阿美族壯丁感激的"日之丸"血書
Description: 本篇為東臺灣新報1941年(昭和16年)6月25日地方版新聞報導,文中提及1942年(昭和17年)將實施志願兵制,昨天24日來自鳳林郡白川的阿美族壯丁團山下四郎以鮮血畫成日之丸(按:日本國旗)的血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68
Id: 272168
Title: 龍泉部落(Takimi)
Description: 龍泉部落位於臺東縣海端鄉廣原村。部落範圍位在秀姑巒溪支流龍泉溪的右岸,屬廣原村三、四鄰。部落原居於大崙溪流域的Tailum、Lulum、Kautu一帶。西元1933年間,陸續從這三個地區遷移至龍泉派出

MOC_Id: Culture_Place142350
Id: 142350
Title: 水璉楊宅
Description: 本戶為原住民與客家族群,分別來自當地的撒奇萊雅族與南埔的客家族群。 本資料為基於2008 年進行之客家文物普查時之訪查,當時訪查著重於村落的家戶文化普查;於 2019 年重新更新整理,重新檢視梳

MOC_Id: Culture_Object714534
Id: 714534
Title: 《桃園客家》季刊第17期
Description: 此物件是由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於2019年9月出版的《桃園客家》第17期,並在官網提供多媒體版方便民眾線上閱讀。 《桃園客家》第17期內容以客家流行音樂為主題。音樂是歷代文化的縮影,我們能從音

MOC_Id: Culture_Object665247
Id: 665247
Title: 婦聯空軍分會婦社屏東凌雲三村幼稚園第九屆畢業留念
Description: 這是婦聯空軍分會附設屏東凌雲三村幼稚園畢業紀念照,拍攝時間1975(民國64)年7月20日。 1965(民國54年)前後,為了因應現代科技進步及機逐漸的大型化,屏東機場南機場基地擴大建設,開始辦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212
Id: 732212
Title: 日治泰雅族美少女(太魯閣群)
Description: 此照片為翻拍日治時期出版的明信片。色彩為攝影後上色。根據其服飾及文面圖紋,顯示為太魯閣群女子。太魯閣女子的頰紋形式為幅寬大、角度大。此圖文面有頰紋無額紋,違反太魯閣群文面常態。太魯閣群女子在10歲

MOC_Id: Culture_Place589431
Id: 589431
Title: 馬太鞍部落北方部落意象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雕塑為Fata’an部落的部落意象之一。Fata’an部落,漢語稱做馬太鞍部落,是阿美族最大的部落,位在花蓮縣光復鄉,與太巴塱部落同為光復鄉最古老的兩個部落之一。馬太鞍部落為阿美族重要的祖

MOC_Id: Culture_Event648668
Id: 648668
Title: 布農族Qanituan(加年端,カネトワン)社男子與其服飾
Description: 此圖片出自1935年出版的《臺灣蕃界展望》,為Qanituan(加年端,カネトワン)社的男子穿著傳統布農族服飾,其照片重點為男子身上的「玻璃釦子」。 依照老照片及文獻對照後發現,此照片的背景應為

MOC_Id: Culture_Place264843
Id: 264843
Title: 花蓮縣客屬會
Description: 花蓮縣客屬會位於花蓮縣吉安鄉慶豐二街91號,社團成立宗旨為「提倡客家文化與傳承」,時常主辦與客家節慶相關之活動。此筆詮釋資料配合「客迴東鐵──花蓮鐵道上的客庄昔日」展覽,為花蓮地區具有客家族群元素的特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12
Id: 272112
Title: 給你路古洋部落(Kinilukuljan)
Description: 給你路古洋部落位在金峰鄉新興村,太麻里車站西北方約2公里。部落位在新興村東側,北方為文里溪,南方為太麻里鄉大王村,東側為太麻里鄉北里村,西側靠近中央山脈。進入部落須由鄉道東61線轉森川南線產業道路,經

MOC_Id: Culture_Organization733360
Id: 733360
Title: GASUM(臺灣松巴哇之子同鄉會)
Description: GASUM於2015年5月15日成立於臺中公園,全名為Gabungan Anak Sumbawa di Taiwan,意思是臺灣松巴哇之子同鄉會。松巴哇(Sumbawa)是印尼西努沙登加拉(Nus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591
Id: 514591
Title: 取水的阿美族婦女
Description: 在阿美族的傳統文化中,陶器不僅只是日常所需的用品,除了水壺、飯鍋、碗、酒杯之外,陶器更是祭祀用的祭器。阿美族婦人一天非常重要的工作即是到河邊取水裝入陶罐,並將其頂於頭上運回部落家中使用。從照片中可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生物、生態與環境類

每日更新,25

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1:50

文化部

典藏目錄-粉彩畫類

每1年更新,1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7:24

文化部

典藏目錄-歷史類

每1年更新,15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3:35

文化部

親子活動

每1日更新,26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4:35

文化部

文創育成中心資訊

每年更新,14

楊家華 小姐 | 02-85126561 | 2021-04-07 17:05:23

文化部

典藏目錄-地圖類

每1年更新,20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1:54

文化部

典藏目錄-木材類

每1年更新,1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3:05

文化部

文化部獎補助-報名資訊

每1年更新,15

林先生 | 0422295848#665 | 2023-07-28 16:42:47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教育

每周更新,16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20:48

文化部

典藏目錄-礦石類

每1年更新,1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4:36

文化部

蒙藏珍貴文物統計表

每1年更新,13

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3-07-28 14:46:09

文化部

蒙藏族輔導成果統計表

每1年更新,15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5:31

文化部

典藏目錄-篆刻類

每年更新,16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3:29

文化部

文化部高等教育推廣教育中心名錄

每年更新,18

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1-04-07 16:57:59

文化部

典藏目錄-昆蟲類

每年更新,18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5:49:35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會計月報-特別收入基金

每1月更新,11

李 小姐 | 02-85126634 | 2023-08-10 13:42:05

文化部

查詢單一類別文化設施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177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24

文化部

經緯度查詢附近文化設施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73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12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預算-作業基金

每1年更新,20

林楷衛 先生 | 02-85126632 | 2023-07-26 17:35:29

文化部

蒙藏人才之培育及工作績效統計表

每年更新,16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0 15:54:21

文化部

蒙藏學術資訊明細表

不更新更新,14

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1-06-29 12:27:01

文化部

藝文活動-主題推薦

每月更新,18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6:39

文化部

典藏目錄-手稿類

每年更新,18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7:59:31

文化部

文化部會計報告

每年更新,17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3:19

文化部

典藏目錄-藝術圖像類

每年更新,12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0:05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舞蹈

每周更新,26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44:40

文化部

查詢單一文化設施詳細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16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2:09

文化部

最新蒙藏重要訊息

每月更新,18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09 14:24:58

文化部

蒙古檢察官司法研習班統計表

每1年更新,21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8:18

文化部

大陸藏僧來台弘法人次統計表

每1年更新,16

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3:29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