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阿玉社會與政治@#@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鄭阿玉社會與政治@#@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2-01-07 18:29:3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People302137 , 欄位Id的內容是302137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鄭阿玉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採訪日期:2019年01月16日
受訪者:鄭阿玉
族群:阿美族
採訪者:楊富民、石竣旻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本篇受訪者為鄭阿玉,為七腳川系(Cikasuan)阿美族之後人,原居住在壽豐鄉光榮部落。父親曾為頭目,現任光榮部落之頭目為她的弟弟。鄭阿玉的故事可以看見原住民族群過去在日本時代的教育過程,以及對於日本文化的學習。其同時經歷過二戰時期美軍轟炸台灣的經歷,曾親眼目睹寿工廠(過去慣稱壽豐糖廠)被美軍炸毀。年輕時也曾經歷過豐田玉的熱潮,曾加入過豐田玉的產業之中。
「ひよひよひよこ、ちいさなひよこ(小雞小雞小小雞,小小的小雞啊)……」每當我唱著這首小雞童謠,總會讓我憶起那些甘苦交織的往事……。
1935年(昭和10年)我出生在寿番社(現花蓮縣壽豐鄉光榮部落),爸爸告訴我,祖先們剛遷徙至光榮部落時,那裡還只是一片荒地,到處都布滿粗壯的茄苳樹,粗得要三個人雙手張開才能圍住,開墾過程十分艱辛。爸爸他一共替我起了三個名字。第一個是我的阿美族族名—Panay,是阿美族語「稻穗」之意。第二個,是我的日文名字—糸静子,糸有「絲線」之意。國民政府來臺後,原住民族依照規定必須取漢人的名字。於是,我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鄭阿玉。
我爸爸是部落的頭目,負責主持部落事務與通譯的工作,與日本人之間的關係相當好。然而,身為頭目女兒的我,生活卻不若童話故事中的公主般夢幻。那個時代部落生活十分艱苦,吃的食物千篇一律是番薯加上附近摘採的野菜,幾乎沒有肉食,這樣粗陋的食物即便吃到已經感到很膩很厭煩,為了填飽肚子還是得吃下去。住的是簡陋的茅草屋,中間僅僅用幾塊大石頭圍著一根木材當作支撐整間屋子的梁柱。每到夏天,都得擔心這樣脆弱的結構是否抵擋得住接踵而來的颱風。由於長輩沒有儲蓄的觀念,賺來的錢財常常是左手進右手出,沒有多餘的支出替我們添購衣物。因此,我們只能穿著自製的簡單衣物,夏天的時候雖然涼爽,但住在蚊蟲肆虐的山區,總會害怕是不是會感染上瘧疾;冬天更不用說,單薄的衣物抵擋不住寒冬侵襲,夜晚總得圍在火堆旁,邊睡邊打著哆嗦。因為沒有鞋子穿,腳上疊著厚厚的繭,有時候踩到尖銳的物品,血就流了滿地。
8歲那年,某天晚上,我正哄著哭鬧的弟弟妹妹,爸爸突然把我叫過去,對我說「Panay,明天妳就要去上學了。」我開心極了!興奮地幾乎睡不著覺。隔天早晨,我拎著風呂敷(日式包袱布)走到校門口,看見門口寫著「寿国民学校」五個大字,接著衝進學校裡面。我記得那時候念的是「花組」,班上除了原住民之外也有其他漢人的同學,但清一色都是女生。老師在台上所教授的內容,我早已忘了,但只要待在教室,我就不用幫忙那些累人的家務事,不用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教室成為我苦難生活的避風灣。
上學那陣子,頻繁的空襲讓學校生活總是斷斷續續。說起空襲,用恐怖來形容已經算是好的了。有次空襲,整片天空響起嚇人的空襲警報,轟隆隆的螺旋槳聲一會就從天際傳來,老師用大得能蓋著警報的聲音對我們吼著:「集合!集合!準備回家了!」。我們像訓練有素的軍隊一般整好隊伍,隨著老師離開校園。步出學校沒多久,頭上呼嘯而過一臺轟炸機,老師趕緊要我們躲進田邊的渠溝中,我伏身蹲著卻沒注意到包著便當的風呂敷已大半浸泡在水中;不巧,剛剛那架飛機從山邊折返回來,往寿工場(指壽豐糖廠)投了幾枚炸彈,頓時火光四射煙霧瀰漫。年紀還小的我,沒管老師叫我們躲起來,嚇得爬出水溝逃命,卻發現浸濕的風呂敷根本提不起來,但為了活命我才顧不了甚麼便當,直接把便當往旁邊扔,爬出水溝邊哭邊叫著媽媽就這樣跑回家去。所幸當時空襲大多只攻擊公共設施,沒聽說過有甚麼人因為空襲而出意外。但我們寿工場就這樣沒了,之後他們把寿工場殘存的零件跟設備送到大和工場(今日光復糖廠),我們的甘蔗也得都送到那裡去製糖。
空襲斷斷續續持續一年左右,這段期間來了一群意外的訪客,一群以總幹事(村長)為首的日本人。他們擔心自己在糖廠附近的宿舍,會成為空襲的下一個目標,便借住到部落這來。於是,我多了一群日本人的朋友,與他們朝夕相處,雖然上課的日子少,但是日文卻越來越會說。戰後,日本人陸續遣返回國,有個熟識的朋友臨走前,拿了兩捆軍綠色綁腿布來到我家,想作為紀念品與我交換,看著他手中的綁腿布我苦惱著,家中實在沒甚麼值錢的東西。突然我靈機一動,請他稍等我一下,轉身就往山邊衝去,回來時我將滿把的過貓塞到他懷裡,對著他說:「這東西不成敬意,但還請你收下。」他抱著沾滿泥土的過貓笑著說:「不會不會,我很喜歡,妳要保重喔!」「你也是,再見了。」我拿著綁腿布揮著手與他道別。
隨著戰爭的結束,我離開了學校,回到家中開始學習如何務農,學習怎麼放牛吃草。我與牛發展出像朋友般親密的關係,不論刮風下雨,每天騎在牠身上,領著牠到處吃草。某天,部落來了一群大學生,爸爸說他們是地質探勘隊,每次看到我,他們都會跑過來跟我聊天,我聽不大懂他們說的話,但每次他們笑,我也會不自覺地跟著他們笑,他們還替我拍了好多照片,我都還好好地保存在鐵盒裡。但後來我才知道,這一群大學生們後來為豐田玉正名,讓豐田在之後經歷了一段繁榮的採玉時光。
我的丈夫大我兩歲,是同個部落的青梅竹馬。結婚那天,沒有甚麼華麗的結婚典禮,男方家屬來到家中,大家圍著火堆舉著酒杯喝著酒聊著天,一杯米酒傳過下一個人;有人拿著相機,讓我們兩個穿上傳統的服飾拍照我們倆就成了生死與共的生命伴侶。先生當完兵後,進入農會做精米的工作,完成精米程序的稻米,裝袋後一包足足有百公斤重,是相當累人的粗活。由於先生工作地點離部落實在有段距離,我們決定搬遷到豐田展開我們的新生活,記得剛搬過來的時候,這附近還只有五六戶人家而已。
1970年代(民國60年),這一帶興起豐田玉熱,整個街道喧鬧興盛好不熱鬧,我也乘著這股熱潮,跟著朋友到山上採過玉。天還沒亮就得出發,還得在山中爬上爬下的,總覺得不太適合自己,去了兩三次就沒再答應朋友的邀約。那個年代電視尚未普及,戲院成為了人們主要的娛樂場所,因為附近戲院的老闆是我的朋友,總是免費招待我進場,因此我那時候幾乎每晚都往戲院跑,看了好多的電影。
丈夫精米的工作持續做了38年後從農會退休,退休後我們一起去了好多的國家,看了好多的風景名勝,拍了好多好多的合照。我把這些相片貼在房間的牆上、收在床頭旁的相簿裡,就像他還陪在我的身邊一樣,有時候晚上睡不著,我會把相簿拿起來翻閱,翻著翻著才漸漸有了睡意。
兩、三年前我生了一場大病,臉上長出嚴重的皮蛇,眼睛睜不太開也幾乎說不出話來,待在家中休養了好一陣子,痊癒後我整整瘦了六公斤,身體狀況沒有之前這麼好,不按時吃藥的話身體很容易感到不適,也不能像從前那樣想去哪就去哪,甚至連以前會唱的日文歌曲都忘了大半。
以前上學那段時間,最喜歡的就是音樂課了,我總是唱得最大聲最賣力,老師還會叫我上臺表演給大家看。「小雞小雞小小雞,小小的小雞啊(ひよひよひよこ、ちいさなひよこ)……」,我常常想起那個在臺上邊唱歌邊跳舞的時光,那些日子雖然好苦好苦,但只要站在臺上我便能忘掉這些煩憂,便能像一個真正的公主一樣發光發熱。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302137&IndexCode=Culture_People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person/D44921C1-6BD8-499B-90EA-E137E31C6068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02T15:49:03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社會與政治@#@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
MOC_Id
Culture_People302137
Id
302137
Title
鄭阿玉
Description
採訪日期:2019年01月16日 受訪者:鄭阿玉 族群:阿美族 採訪者:楊富民、石竣旻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本篇受訪者為鄭阿玉,為七腳川系(Cikasuan)阿美族之後人,原居住在壽豐鄉光榮部落。父親曾為頭目,現任光榮部落之頭目為她的弟弟。鄭阿玉的故事可以看見原住民族群過去在日本時代的教育過程,以及對於日本文化的學習。其同時經歷過二戰時期美軍轟炸台灣的經歷,曾親眼目睹寿工廠(過去慣稱壽豐糖廠)被美軍炸毀。年輕時也曾經歷過豐田玉的熱潮,曾加入過豐田玉的產業之中。 「ひよひよひよこ、ちいさなひよこ(小雞小雞小小雞,小小的小雞啊)……」每當我唱著這首小雞童謠,總會讓我憶起那些甘苦交織的往事……。 1935年(昭和10年)我出生在寿番社(現花蓮縣壽豐鄉光榮部落),爸爸告訴我,祖先們剛遷徙至光榮部落時,那裡還只是一片荒地,到處都布滿粗壯的茄苳樹,粗得要三個人雙手張開才能圍住,開墾過程十分艱辛。爸爸他一共替我起了三個名字。第一個是我的阿美族族名—Panay,是阿美族語「稻穗」之意。第二個,是我的日文名字—糸静子,糸有「絲線」之意。國民政府來臺後,原住民族依照規定必須取漢人的名字。於是,我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鄭阿玉。 我爸爸是部落的頭目,負責主持部落事務與通譯的工作,與日本人之間的關係相當好。然而,身為頭目女兒的我,生活卻不若童話故事中的公主般夢幻。那個時代部落生活十分艱苦,吃的食物千篇一律是番薯加上附近摘採的野菜,幾乎沒有肉食,這樣粗陋的食物即便吃到已經感到很膩很厭煩,為了填飽肚子還是得吃下去。住的是簡陋的茅草屋,中間僅僅用幾塊大石頭圍著一根木材當作支撐整間屋子的梁柱。每到夏天,都得擔心這樣脆弱的結構是否抵擋得住接踵而來的颱風。由於長輩沒有儲蓄的觀念,賺來的錢財常常是左手進右手出,沒有多餘的支出替我們添購衣物。因此,我們只能穿著自製的簡單衣物,夏天的時候雖然涼爽,但住在蚊蟲肆虐的山區,總會害怕是不是會感染上瘧疾;冬天更不用說,單薄的衣物抵擋不住寒冬侵襲,夜晚總得圍在火堆旁,邊睡邊打著哆嗦。因為沒有鞋子穿,腳上疊著厚厚的繭,有時候踩到尖銳的物品,血就流了滿地。 8歲那年,某天晚上,我正哄著哭鬧的弟弟妹妹,爸爸突然把我叫過去,對我說「Panay,明天妳就要去上學了。」我開心極了!興奮地幾乎睡不著覺。隔天早晨,我拎著風呂敷(日式包袱布)走到校門口,看見門口寫著「寿国民学校」五個大字,接著衝進學校裡面。我記得那時候念的是「花組」,班上除了原住民之外也有其他漢人的同學,但清一色都是女生。老師在台上所教授的內容,我早已忘了,但只要待在教室,我就不用幫忙那些累人的家務事,不用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教室成為我苦難生活的避風灣。 上學那陣子,頻繁的空襲讓學校生活總是斷斷續續。說起空襲,用恐怖來形容已經算是好的了。有次空襲,整片天空響起嚇人的空襲警報,轟隆隆的螺旋槳聲一會就從天際傳來,老師用大得能蓋著警報的聲音對我們吼著:「集合!集合!準備回家了!」。我們像訓練有素的軍隊一般整好隊伍,隨著老師離開校園。步出學校沒多久,頭上呼嘯而過一臺轟炸機,老師趕緊要我們躲進田邊的渠溝中,我伏身蹲著卻沒注意到包著便當的風呂敷已大半浸泡在水中;不巧,剛剛那架飛機從山邊折返回來,往寿工場(指壽豐糖廠)投了幾枚炸彈,頓時火光四射煙霧瀰漫。年紀還小的我,沒管老師叫我們躲起來,嚇得爬出水溝逃命,卻發現浸濕的風呂敷根本提不起來,但為了活命我才顧不了甚麼便當,直接把便當往旁邊扔,爬出水溝邊哭邊叫著媽媽就這樣跑回家去。所幸當時空襲大多只攻擊公共設施,沒聽說過有甚麼人因為空襲而出意外。但我們寿工場就這樣沒了,之後他們把寿工場殘存的零件跟設備送到大和工場(今日光復糖廠),我們的甘蔗也得都送到那裡去製糖。 空襲斷斷續續持續一年左右,這段期間來了一群意外的訪客,一群以總幹事(村長)為首的日本人。他們擔心自己在糖廠附近的宿舍,會成為空襲的下一個目標,便借住到部落這來。於是,我多了一群日本人的朋友,與他們朝夕相處,雖然上課的日子少,但是日文卻越來越會說。戰後,日本人陸續遣返回國,有個熟識的朋友臨走前,拿了兩捆軍綠色綁腿布來到我家,想作為紀念品與我交換,看著他手中的綁腿布我苦惱著,家中實在沒甚麼值錢的東西。突然我靈機一動,請他稍等我一下,轉身就往山邊衝去,回來時我將滿把的過貓塞到他懷裡,對著他說:「這東西不成敬意,但還請你收下。」他抱著沾滿泥土的過貓笑著說:「不會不會,我很喜歡,妳要保重喔!」「你也是,再見了。」我拿著綁腿布揮著手與他道別。 隨著戰爭的結束,我離開了學校,回到家中開始學習如何務農,學習怎麼放牛吃草。我與牛發展出像朋友般親密的關係,不論刮風下雨,每天騎在牠身上,領著牠到處吃草。某天,部落來了一群大學生,爸爸說他們是地質探勘隊,每次看到我,他們都會跑過來跟我聊天,我聽不大懂他們說的話,但每次他們笑,我也會不自覺地跟著他們笑,他們還替我拍了好多照片,我都還好好地保存在鐵盒裡。但後來我才知道,這一群大學生們後來為豐田玉正名,讓豐田在之後經歷了一段繁榮的採玉時光。 我的丈夫大我兩歲,是同個部落的青梅竹馬。結婚那天,沒有甚麼華麗的結婚典禮,男方家屬來到家中,大家圍著火堆舉著酒杯喝著酒聊著天,一杯米酒傳過下一個人;有人拿著相機,讓我們兩個穿上傳統的服飾拍照我們倆就成了生死與共的生命伴侶。先生當完兵後,進入農會做精米的工作,完成精米程序的稻米,裝袋後一包足足有百公斤重,是相當累人的粗活。由於先生工作地點離部落實在有段距離,我們決定搬遷到豐田展開我們的新生活,記得剛搬過來的時候,這附近還只有五六戶人家而已。 1970年代(民國60年),這一帶興起豐田玉熱,整個街道喧鬧興盛好不熱鬧,我也乘著這股熱潮,跟著朋友到山上採過玉。天還沒亮就得出發,還得在山中爬上爬下的,總覺得不太適合自己,去了兩三次就沒再答應朋友的邀約。那個年代電視尚未普及,戲院成為了人們主要的娛樂場所,因為附近戲院的老闆是我的朋友,總是免費招待我進場,因此我那時候幾乎每晚都往戲院跑,看了好多的電影。 丈夫精米的工作持續做了38年後從農會退休,退休後我們一起去了好多的國家,看了好多的風景名勝,拍了好多好多的合照。我把這些相片貼在房間的牆上、收在床頭旁的相簿裡,就像他還陪在我的身邊一樣,有時候晚上睡不著,我會把相簿拿起來翻閱,翻著翻著才漸漸有了睡意。 兩、三年前我生了一場大病,臉上長出嚴重的皮蛇,眼睛睜不太開也幾乎說不出話來,待在家中休養了好一陣子,痊癒後我整整瘦了六公斤,身體狀況沒有之前這麼好,不按時吃藥的話身體很容易感到不適,也不能像從前那樣想去哪就去哪,甚至連以前會唱的日文歌曲都忘了大半。 以前上學那段時間,最喜歡的就是音樂課了,我總是唱得最大聲最賣力,老師還會叫我上臺表演給大家看。「小雞小雞小小雞,小小的小雞啊(ひよひよひよこ、ちいさなひよこ)……」,我常常想起那個在臺上邊唱歌邊跳舞的時光,那些日子雖然好苦好苦,但只要站在臺上我便能忘掉這些煩憂,便能像一個真正的公主一樣發光發熱。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
0
Keyword_Rights_2
-
0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02T15:49:03
Keyword_Subject_1
社會與政治@#@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鄭阿玉社會與政治@#@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Event626944
Id:
626944
Title:
Kaadaadaan(電光)部落傳統飲食再現紀實_山棕心湯_料理工序(三):料理煮湯
Description:
sang la kohaw山棕心湯,耆老們說這是一道以前常常煮給小孩吃的料理,也是現在有機會上山採集時就會煮的料理。藤心湯、山棕心湯、野菜湯(會放很多種野菜,有時候會笑說煮十菜一湯,十樣菜都在一鍋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47
Id:
589347
Title:
屋拉力部落入口標語
Description:
Olalip部落,漢語稱做屋拉力部落,位在花蓮縣瑞穗鄉鶴岡村。照片中為屋拉力部落入口處的標語。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早期居民是Pacidal氏族,居住在八里灣社(指八里灣
MOC_Id:
Culture_Place589428
Id:
589428
Title:
鳳林中興部落入口意象
Description:
Cihafayan部落,漢語稱做中興部落,位在花蓮縣鳳林鎮山興里,居民以阿美族居多,照片中的雕塑及題有「中興社區」四字的石碑,是Cihafayan部落的入口意象。Cihafayan在阿美語中意為「
MOC_Id:
Culture_Place142023
Id:
142023
Title:
豐坪黃宅
Description:
本戶為閩南族群,過去來自台北。雖然為閩南族群,但是卻會說客語,主要是因為常接觸客家人,以及母親嫁給閩南人,但其實母親為客家族群。但依照父親繼承族裔身分,認為自己是閩南族群。
本資料為基於2008
MOC_Id:
Culture_Event169822
Id:
169822
Title:
「眷戀我的家:2016桃園眷村文化節」
Description: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於民國105年(2016)10月8日至10月16日辦理「眷戀我的家:2016桃園眷村文化節」,以「眷戀我的家」為主題,就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為時間軸,挖掘開放前老兵們長達近40年的鄉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045
Id:
272045
Title:
大橋部落(Pongodan)
Description:
根據原民會於西元2018年(民國107年)出版的《台灣原住民族部落事典》所述,大橋部落位在臺東市南榮里18~26鄰,臺東車站東南方,虎頭山西側山腳。部落西北側為岩灣里,西側臨近卑南里,南方為新馬蘭部落
MOC_Id:
Culture_Object260581
Id:
260581
Title:
找回歷史的音軌-Lohi lohi
Description:
ߔ?【勒巴彥意識專輯】「Lohi Lohi 」ߔ?
《Lohi Lohi 凝聚部落的人 齊來歡樂跳舞!》
詞曲:鄭豐榮 編曲:吳以諾 演唱:方惠恩、吳以諾、鐘燕鈴、余玉華、高美蘭、陳思旋、
MOC_Id:
Culture_Event630004
Id:
630004
Title:
蘭大弼記錄家人與阿里山鐵路18號謝式機車頭
Description:
蘭大弼有空閒時,經常帶領高仁愛醫生與子女外出踏青、登山、旅遊,這是他們1960年代初期往阿里山旅遊時,搭乘阿里山森林鐵路於抵達目的地下車後,拍攝高仁愛及兩位兒子在18號18噸謝式機車頭前的記錄。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310
Id:
732310
Title:
2020探視排灣族文身耆老Livekes
Description:
2020年4月10日探視居住在屏東縣來義鄉文樂部落的Livekes Tjuqalju為家中的獨生女,沒有兄弟姐妹的生活經驗在原住民部落是少見的情況。或許是自己獨生女的孤單經驗,婚後共生三女二男五個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061
Id:
272061
Title:
山里部落(Kalito’od)
Description:
山里部落位於臺東縣卑南鄉嘉豐村,東以利吉村為界,西邊和南邊以明峰村為界,北臨延平鄉。在地理位置上,在卑南溪的右岸,卑南山的東方,地理環境屬於臺地,海拔約100公尺至130公尺。阿美族稱這裡為Kalit
MOC_Id:
Culture_Object714542
Id:
714542
Title:
《桃園客家》季刊第24期
Description:
此物件是由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於2020年12月出版的《桃園客家》第24期,並在官網提供多媒體版方便民眾線上閱讀。
《桃園客家》第24期內容以佢兜係STEM為主題,介紹客家女力。內容深入探討並
卡多部落(Gadu)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09
Id:
272109
Title:
卡多部落(Gadu)
Description:
卡多部落位在金峰鄉新興村,太麻里車站西北方約2公里。部落位在新興村東側,北方為文里溪,南方為太麻里鄉大王村,東側為太麻里鄉北里村,西側靠近中央山脈,在森川南線產業道路(貫穿村落中間的道路)上,新興活動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057
Id:
272057
Title:
大巴六九部落(Tamalakaw)
Description:
大巴六九部落位於臺東縣卑南鄉泰安村,東臨美農村、賓朗村及太平村,西接延平鄉,北為延平鄉及初鹿村,南鄰利嘉村。太平溪(大巴六九溪)流經部落北方,溪谷景觀多變化,上游保有原始瀑布。清領時期光緒2年(189
鹽寮部落聚會所一景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526
Id:
589526
Title:
鹽寮部落聚會所一景
Description:
此照片拍攝於鹽寮部落聚會所入口。Tumay部落,漢語稱做鹽寮部落,位於花蓮縣壽豐鄉鹽寮村。Tumay部落其中又可分為三個小部落,分別是:大坑、托邁(Tomay)、橄仔樹腳。Tomay是由里漏系統的
當代布農族 田地紋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733068
Id:
733068
Title:
當代布農族 田地紋
Description:
布農族至今沒有文身的文獻或口傳,當代布農族人的文身屬於現代文化表現。此位布農族女性將布農族祭事曆上的土地紋以環狀文在自己手臂上,以表彰土地的重要性。
布農族每年每月都會舉行相關的歲時祭儀,由此而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197
Id:
732197
Title:
日治三位泰雅族男子飲酒(馬力巴群)
Description:
此照片為翻拍日治時期出版的明信片。色彩為攝影後上色。三位泰雅族男子著日常素色常服,在山上部落屋舍外飲酒歡樂。製酒容器為陶器或椰子外殼,飲酒時用竹杯將酒從容器中取出。泰雅男子飲酒或吸菸都是歡樂嗜好,
大嵙崁男子共食圖畫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298
Id:
732298
Title:
大嵙崁男子共食圖畫
Description:
為漫畫家邱若龍描繪有關泰雅族大嵙崁群文面耆老男性共飲及女性織布的情景。傳統泰雅族大嵙崁群所包含的區域為現今桃園大漢溪流域的大嵙崁群及卡奧灣群,卡奧灣群後又移居至臺北新店溪及南勢溪一帶的屈尺群、宜蘭
MOC_Id:
Culture_Object665151
Id:
665151
Title:
驗收貿易四村
Description:
此影像收錄在《中華婦女》,第十一卷第一期(1960)頁14,拍攝時間8月21日,拍攝地點台南二空。
8月20日結束了台中清水「果貿一村」驗收後,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簡稱婦聯會)一行人馬不停蹄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80
Id:
272180
Title:
長濱(石坑)部落(Ciwkangan)
Description:
長光部落舊稱石坑,因海岸山脈地帶多岩石,溪水從岩石縫流出,漢人因此稱此地為石坑仔,而石坑部落是一個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阿美族部落,在夏獻綸所撰《臺灣輿圖》時,已經有所記載。此地居民主要來自於大港口、納納
南屯公學校女生班團體照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660454
Id:
660454
Title:
南屯公學校女生班團體照
Description:
昭和14(1939)年南屯公學校第33屆畢業紀念冊摘錄之「女生班合影照」。 臺中市南屯國民小學,初設於日治時期明治31(1898)年12月,當時稱為「犁頭店公學校」,至大正11(1922)年11月
克尼布部落街景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562
Id:
589562
Title:
克尼布部落街景
Description:
Knlibu部落,漢語稱做克尼布部落,位在花蓮縣秀林鄉和平村,居民以太魯閣族佔多數,照片中的道路為Knlibu部落中的街景。此地在百年前是原始森林,物種豐富,太魯閣人時常到此打獵,因而常與南澳的泰
MOC_Id:
Culture_Object731517
Id:
731517
Title:
泰雅人的生活型態探索-一個泰雅人的現身說法
Description:
本書是泰雅族人黑帶巴彥/曾作振的個人著作。父母親是新竹的泰雅族,民國52年被親戚以贈地為由,騙到高雄那瑪夏山區工作,後來知道贈地無望,只好辛苦打工。某天在平地小吃店吃麵時,無意間幫一位山上布農族女
MOC_Id:
Culture_Object672060
Id:
672060
Title:
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婦聯會公園
Description:
「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第一期工程及第二期工程分別於2017(民國106)年及2018(民國107)年完工,2018年4月正式開放營運,提供文化產業進駐、文創特展使用、職人村進駐實施計畫、民宿餐飲
月眉蕃社十三名兵役志願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600425
Id:
600425
Title:
月眉蕃社十三名兵役志願
Description:
本篇為東臺灣新報1941年(昭和16年)7月20日地方版新聞報導,文中提及全廳下各地各部落的本島人、阿美族、山地高砂族青年熱情的提出志願兵申請,至今已有多數獲採用。花蓮郡下壽庄月眉蕃社如下列有1位
日治賽夏族屋內共食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242
Id:
732242
Title:
日治賽夏族屋內共食
Description:
此為日治時期照片。圖中一群賽夏族壯士在屋內共食。最左一位男子額上有清楚文身,並有多位壯士有拔左右兩側側門齒。此屋舍為平地竹屋,為居住在淺山地區的賽夏族常見的住居形式。以竹材為主,屋頂覆蓋茅草,建築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075
Id:
272075
Title:
沙薩拉克部落(Sasljak)
Description:
沙薩拉克部落位於臺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香蘭村地處太麻里溪沖積扇扇端,北以太麻里溪為界,東鄰近大武來山,南與金崙村為界,西方則為太平洋。先民因不堪其他族的干擾,自恆春沿海岸北上至舊香蘭,而後因北部客家人
嘉新部落入口意象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424
Id:
589424
Title:
嘉新部落入口意象
Description:
Cilapuk部落,漢語稱做嘉新部落,位在花蓮縣新城鄉嘉新村,居民以阿美族居多。根據林修澈《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此地早期為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和少數阿美族人的狩獵區域。昭和20年(194
泰雅族文身耆老 簡玉英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eople714559
Id:
714559
Title:
泰雅族文身耆老 簡玉英
Description:
泰雅族名Iwan Kaynu。出生1917/10/5。逝世2018/01/16。父 Kainu Nopas (歿)原居地: Ngubo-ruma母Puch Ball(歿)原居地:Soban 夫:Y
MOC_Id:
Culture_Event648677
Id:
648677
Title:
布農族Qanituan(加年端,カネトワン)社族人狩獵情形
Description:
本圖片出自於1935年出版的《臺灣蕃界展望》第39頁,為日治時期Qanituan(加年端,カネトワン)社布農族人狩獵情形。圖中為狩獵完後男子背著山豬回家的畫面。
布農族男性把狩獵這份工作看得很重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237
Id:
732237
Title:
日治泰雅族男女(大嵙崁群)
Description:
此照片為翻拍日治時期出版的明信片。色彩為攝影後上色。相片中男女皆有文面,女子額紋細長,頰紋幅寬窄並且角度小,男子額紋與額文皆細長,皆屬大嵙崁群文面形式。女子纏頭布、方巾披巾、片裙等為泰雅族傳統服飾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戲劇
每周更新,25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49:13
文化部典藏目錄-玻璃類
每年更新,1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47:34
文化部國內佛學團體網址連結一覽表
每1年更新,28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1:17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歷史
每周更新,44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29:19
文化部親子活動
每1日更新,41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4:35
文化部
典藏目錄-水墨類
每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2:32
文化部街頭藝人展演空間資訊
每年更新,53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4:04
文化部藝文活動筆數統計
每1年更新,22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6 16:46:38
文化部文化新聞稿
每月更新,25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0:04
文化部典藏目錄-藻類
每年更新,19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5:45:10
文化部
舞蹈表演資訊
每1日更新,78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4:21
文化部文化部及所屬有限取用資料清單
每年更新,22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3:01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教育
每周更新,28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20:48
文化部蒙藏業務支出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20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0 15:56:48
文化部典藏目錄-膠彩畫類
每年更新,31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2:47
文化部
講座資訊
每1日更新,71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5:18
文化部電影
每1日更新,82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5:32
文化部文化部文創產業家數與營業額統計資訊
每1年更新,23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3-07-28 14:56:24
文化部文化部研究報告
每年更新,15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5:19
文化部戲劇表演資訊
每日更新,97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4:23
文化部
典藏目錄-工藝美術類
每1年更新,29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6:56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與地方考試文化行政類錄取人數統計
每年更新,25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1-04-07 16:57:58
文化部典藏目錄-商業財產類
每1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0:58
文化部蒙藏培訓援外志工統計表
每1年更新,18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3:46
文化部文化部社區
不定期更新更新,55張玉萱 小姐 | 02-85126314 | 2023-08-08 00:23:26
文化部
綜藝活動
每1日更新,29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5:03:19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法政
每周更新,26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9:22
文化部蒙藏珍貴文物統計表
每1年更新,22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3-07-28 14:46:09
文化部典藏目錄-醫療衛生類
每年更新,21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9:55
文化部音樂表演資訊
每1日更新,118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3:52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