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會人物與團體
「校友會人物與團體」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3-07-27 15:47:4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Object509212 , 欄位Id的內容是509212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校友會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此張照片為民國51年(1962)時所拍攝之花蓮縣開南商工職業學校校友會成立紀念照。校友會,又可稱之為「聯誼會、同學會」,是一種社會組織,其中的成員最主要為校友與讀書時代之同學,當然亦有同間公司,更甚至是軍隊等機構的員工所組成之聯誼會組織。其在早年的時代中便已經存在,除了成員間感情之聯繫外,更重要的是不同領域間的相互碰撞與結合,可以激發出許多不一樣的可能性。開南工商,創校於大正六年(1917),當時名為「東洋協會臺灣支部附屬私立臺灣商工學校」,為臺灣第一所私立職業學校。照片由張金女提供。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0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509212&IndexCode=Culture_Object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182381B8-BEE6-45A5-A87A-4DB38FF2A65F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07-09T14:46:10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人物與團體 。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212
Id
509212
Title
校友會
Description
此張照片為民國51年(1962)時所拍攝之花蓮縣開南商工職業學校校友會成立紀念照。校友會,又可稱之為「聯誼會、同學會」,是一種社會組織,其中的成員最主要為校友與讀書時代之同學,當然亦有同間公司,更甚至是軍隊等機構的員工所組成之聯誼會組織。其在早年的時代中便已經存在,除了成員間感情之聯繫外,更重要的是不同領域間的相互碰撞與結合,可以激發出許多不一樣的可能性。開南工商,創校於大正六年(1917),當時名為「東洋協會臺灣支部附屬私立臺灣商工學校」,為臺灣第一所私立職業學校。照片由張金女提供。
Keyword_Des_Rights_2
CC0
ImageUrl
-
0
Keyword_Rights_2
-
0_OGDL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07-09T14:46:10
Keyword_Subject_1
人物與團體
「校友會人物與團體」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Object279745
Id:
279745
Title:
子中患重病,以湯藥調治 黃漳浦文選附錄一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時子中負劇病臥先生山房,自六月初七至七月十五日,共四十日,湯藥調治,加於骨肉。
MOC_Id:
Culture_Object667399
Id:
667399
Title:
崗上劇人訪談紀要—徐中尊
Description:
徐中尊
政戰學校影劇系第十期畢業
1964年畢業任官,曾服務於陸光藝工隊、話劇隊、綜藝隊,參與海內外勞軍及部隊宣慰;也曾任職於中國電影製片廠;後擔任政戰學校電視製作中心主任,曾應聘至「新加坡文
MOC_Id:
Culture_Object672049
Id:
672049
Title:
婦聯五村石碑
Description:
這是台北市松山區健康路上的「婦聯五村」石碑,該村興建於1961(民國50)年,共三百戶。
據《中華婦女》,第十六卷第二期(1965),(婦聯五村工作隊訊)寫道:「本村自新建辦公室落成啟用後,經常
MOC_Id:
Culture_Object649304
Id:
649304
Title:
犀川一夫醫師執行手術矯正「爪形手」的畸形
Description:
本圖為日本籍醫師犀川一夫為漢生病患者進行手術的照片,收錄於1961年出版之《臺灣痲瘋救濟協會年度報告》。犀川一夫醫師自1960年獲臺灣痲瘋救濟協會聘任為醫務部長,並訪視該協會在各地設立之特別皮膚科
MOC_Id:
Culture_Object265127
Id:
265127
Title:
陸光三村自治會-桃園縣眷村故事館調查研究暨細部設計案期末報告書
Description:
此為林志瑞建築師事務所於民國101年(2012)11月16日就桃園縣政府文化局龜山眷村故事館的歷史跟陸光三村的連結性及共同記憶記入並融入設計中所提的《桃園縣眷村故事館調查研究暨細部設計案期末報告書
MOC_Id:
Culture_Object665145
Id:
665145
Title:
婦女救災捐獻
Description:
〈婦女救災捐献〉,沈嫄璋作,收錄在《中華婦女》,第十卷第一期(1959)頁2。
臺灣省「七七」水災(編按應為八七水災)遍及苗栗、台中、南投、彰化、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等十三縣市,災情嚴重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963
Id:
276963
Title:
許一壺得葛洪肘後之經、華陀五禽之戲,精於治病 臺灣紀事附錄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時君兄弟年纔數歲,煢煢無所依。 稍長,辭家遠出,走數百里,至孟津,為人司會計事,循分供職,甚得肆主人懽。君故醇謹,且明敏,盡脫少年淫佚氣。暇輒與方技家遊,凡葛洪肘後之經、華陀五禽之戲,極意搜尋,務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403
Id:
168403
Title:
泰雅族太魯閣群的少年
Description:
泰雅族太魯閣群的少女太魯閣群Gukutsu社少女正面照。少女時代刺黥僅施於前額,成年時方才施於兩頰。
林月花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138061
Id:
138061
Title:
林月花
Description:
林月花,1924年出生於北竿鄉后沃村,20歲時嫁給芹壁村陳依鏡,23歲後2女1男相繼出生,30歲時卻遇丈夫早年英逝噩耗,開始獨自撫養兒女的辛苦日子。
據《北竿鄉志》記載,林月花在丈夫去世後,靠著
能高團選手合照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Event222126
Id:
222126
Title:
能高團選手合照
Description:
林桂興,明治32年(1899)12月3日出生於台東廳台東街寶町,兒時就讀於台東公學校,也就是現在國立台東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圖為林桂興和能高團成員合影,最前排右起第三人就是林桂興。能高團(高砂棒球隊
MOC_Id:
Culture_Object513197
Id:
513197
Title:
退休後的薄柔纜醫師全家福照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花蓮門諾醫院創辦人薄柔纜(Roland Peter Brown)醫師退休後,於1998年(民國87年)在美國的全家福。家中牆上掛著的兩幅油畫分別取景自花蓮市的白燈塔與花蓮南濱海岸,可見退休
MOC_Id:
Culture_Object513186
Id:
513186
Title:
巡迴醫療隊在部落行醫佈道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外國的醫療宣教士(右二)正在向村落中剝花生的民眾佈道的情形。「基督門諾會中央委員會」簡稱MCC,是門諾會教會從事救濟、醫療、教育與開發的慈善機構。自1948年(民國37年),MCC海外救濟
MOC_Id:
Culture_Object515964
Id:
515964
Title:
省立花蓮女子中學36年度第二學期開學典禮攝影紀念
Description:
花蓮港高等女學校曾經多次改名與變遷,1937年(昭和12年)改名為「花蓮港廳立高等女子學校」。戰後,1945年(民國34年)改名為「花蓮女子學校」,1946年(民國35年)改名為「臺灣省立花蓮女子
顏其碩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600725
Id:
600725
Title:
顏其碩
Description:
顏其碩(1900-1977),西嶼小池角人,字助德,別號小池漁翁。自幼曾學漢學,後接受日治時期的學校教育,1917年(大正6年)進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就讀,兩年後結業,18歲起便開始於澎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513
Id:
276513
Title:
邵公子約觀泰西馬戲,謝之避瘴氣 臺游日記卷三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晚,邵公子約觀泰西馬戲,謝之,以在郊外,懼夜深中瘴氣也。
MOC_Id:
Culture_Object304998
Id:
304998
Title:
株氏引授證--陳柱卿投資台灣製鹽株式會社
Description:
陳柱卿投資台灣製鹽株式會社圖。陳柱卿,光緒9年(1883)生, 日治時期居住地為東西澳媽宮街南町50番戶。陳柱卿幼年喪母,由父親陳金生扶養成人。光緒16年(1890) 至明治31年(1898)於媽宮街
劉子平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515789
Id:
515789
Title:
劉子平
Description:
劉子平(1984-)生於桃園中壢,2017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創作理論組博士班,現為桃園市平鎮高級中學美術教師;曾獲第58屆全省美展水彩類第二名(2004)、第14屆聯邦美術新人獎首
陳義芝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594062
Id:
594062
Title:
陳義芝
Description:
此照片中為作家陳義芝。陳義芝於民國42年(1953)出生於花蓮,3歲時移居至彰化,學歷分別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士、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陳義芝曾任中學教師、《聯合報》
MOC_Id:
Culture_Event659159
Id:
659159
Title:
國軍北投醫院護士實習生合影
Description:
此張照片攝於1960年(民國49年)左右,右排站立者為徐蜀龍,前排為臺灣省立護理專科學校的實習生,每個學校制服不同。
徐蜀龍出在1926年(民國15年)的四川迴龍,從小就很會讀書,考初中時從千人
莒光守備區指揮官徐文彧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People139318
Id:
139318
Title:
莒光守備區指揮官徐文彧
Description:
莒光鄉舊名「白犬」,下轄東莒島(東犬)與西莒島(西犬),位處閩江口、平潭水域,為重要軍事據點。據《馬祖防衛三十年整建史》指出,白犬地區在1950年代初期由福建海上保安第一縱隊等10多個單位駐守,後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460
Id:
276460
Title:
熟番因動作形態、多班癬像生番 臺海使槎錄卷六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龜崙、霄裏、坑仔諸番,體盡矲椏,趨走促數。又多斑癬,狀如生番。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611
Id:
277611
Title:
謝阿苟驗傷發現許多處有傷 臺灣私法債權編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提驗得謝阿苟右額角木棍傷一處,業經敷藥,未便揭驗。合面左手刀傷一處:斜長一寸二分,寬五分,皮肉捲縮血污。左手腕木棍傷一處,腕骨鬆脫。右手指木棍傷一處,皮破血污。右脊背木棍一處:斜長七寸,寬一寸五分
泰雅族太魯閣群的房屋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371
Id:
168371
Title:
泰雅族太魯閣群的房屋
Description:
太魯閣Burowan社住家,木造竹頂。最右端者為男人,其左側有二婦女,再左側兩人為男人。
MOC_Id:
Culture_Object660076
Id:
660076
Title:
大甲鎮志(上冊)-目錄及參考書目
Description:
大甲鎮志為大甲區公所委託廖瑞銘擔任總編纂,期望將大甲鎮數百年來的發展,做有系統地整理與詮釋。 歷經2年多的撰稿與修正,全書超過90萬字,網羅了大學教授、中小學老師、文史工作者共同參與編撰,其中有半
排灣族巴包拔群的女人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469
Id:
168469
Title:
排灣族巴包拔群的女人
Description:
太麻里社頭目夫人正面照。頭上纏黑色的絲巾。穿黑布上衣。頸上戴貝殼及古珠串成的項圈,並垂戴古代琉璃珠串叫作sagaaka。用做頸飾的這些古珠,都是此族祖傳的家寶,在他們的社會裏,其中有的一顆約值當時日幣
太平眼科前的盧水旺醫師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787
Id:
514787
Title:
太平眼科前的盧水旺醫師
Description:
此張照片為當時曾當選過花蓮縣醫師公會理事長之盧水旺醫師位於太平眼科前所拍攝的照片。醫院原先在日治時期時被稱為「湯橋醫院」,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被改名為「太平眼科」。據說其在1950年代至196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586
Id:
277586
Title:
朱議霶年少已能佐其父財賦,使得胥吏懾服。見天下情勢將亂,散進家產結交俠客。 南天痕卷十九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朱議霶,字用霖,寧藩支子裔也;襲奉國中尉,家南昌。父統鐼,崇禎丁丑進士。議霶幼聰慧,萬元吉與統鐼同年,嘗過其家。議霶時七歲,與元吉奕,指揮攻殺得勝乃已;元吉大奇之。統鐼知江夏縣,縣固劇,號難治。議
MOC_Id:
Culture_Object276714
Id:
276714
Title:
陰雨壞新築壘墻,墻崩壓死吳淑 海紀輯要卷二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淑守坂尾寨,清兵築壘環攻,砲聲日夜不絕;淑處之晏如,身被傷,復染病,不以為意。值陰雨,新築壘墻多壞,揮左右避之;自據床而臥,墻崩壓死。
鄒族魯富都群的男人人物與團體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575
Id:
168575
Title:
鄒族魯富都群的男人
Description:
魯富都群的男人側面照。
MOC_Id:
Culture_Object168054
Id:
168054
Title:
木柵地區獵人(t-040)
Description:
本照片為湯姆生於1871年來臺時所拍,為負片。湯姆生於4月12日從拔馬(今臺南左鎮)步行前往木柵(今高雄內門木柵),到達村落時,受到熱烈歡迎。本照片可見為兩半身赤裸,胸掛裝飾物的男性獵人及一旁蹲於地上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社會與政治類
每日更新,192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1:36
文化部文化部藝文資源整合網之活動筆數統計
不定期更新,12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3:51
文化部典藏目錄-壓克力畫類
每1年更新,1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7:39
文化部藝文活動-所有類別
每1日更新,125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6:17
文化部文化部文化資料開放諮詢小組會議
每半年更新,21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6 18:14:16
文化部
國民記憶庫故事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17張玉萱 小姐 | 02-8512-6314 | 2023-07-27 17:24:03
文化部典藏目錄-綜合類
每1年更新,20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4:34
文化部其他藝文資訊
每1日更新,16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3:29
文化部典藏目錄-產業類
每年更新,16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7:16
文化部典藏目錄-明信片類
每1年更新,1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38
文化部
藝文中心
不定期更新更新,19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6:04
文化部徵選活動
每1日更新,11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5:00:19
文化部典藏目錄-醫療衛生類
每年更新,1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9:55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產業與經濟類
每1日更新,24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3-07-27 15:39:58
文化部典藏目錄-裝置藝術類
每1年更新,1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2:57
文化部
文化部獎補助-報名資訊
每1年更新,12林先生 | 0422295848#665 | 2023-07-28 16:42:47
文化部音樂表演資訊
每1日更新,99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3:52
文化部講座資訊
每1日更新,26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5:18
文化部文化部會計報告
每年更新,16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3:19
文化部典藏目錄-雜誌期刊類
每1年更新,1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6:28
文化部
典藏目錄-總統府移交類
每1年更新,1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8:01
文化部文化部附屬單位會計月報-作業基金
每1月更新,19鄭卉倢 小姐 | 02-85126646 | 2023-08-02 20:54:45
文化部藏族節慶簡表
每1年更新,18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0:54
文化部典藏目錄-金屬類
每年更新,11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7:25
文化部典藏目錄-昆蟲類
每年更新,17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5:49:35
文化部
蒙古統計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11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8:43
文化部閱讀活動
每日更新,16郭聯德 先生 | 02-8512-6461 | 2021-04-07 17:00:12
文化部文化部保有及管理個人資料之項目
每年更新,13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50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文學
每周更新,12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14:35
文化部文化新聞稿
每月更新,15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0:04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