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1: 0 time2: 1 time3: 0 time4: 0 total: 1 基隆中學校官舍
台灣資料通-開放資料查詢 台灣資料通-公開資料預覽查詢
關鍵字資料搜尋

基隆中學校官舍

基隆中學校官舍」於資料集「查詢單一類別文化設施資料」由單位「文化部」的謝致潁 先生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3,最近更新時間為:2023-07-27 16:41:24。 欄位name的內容是基隆中學校官舍 , 欄位intro的內容是明治31年(1898年),基隆人口主要聚集在大基隆、小基隆、牛稠港庄等港邊區域,田寮港一帶為山林田地。由於基隆腹地狹小,為配合港口現代化,擴張原有市街範圍,明治38年(1905年),進行基隆市區改正,並進行水道設施、街道改正等規劃,形成新的棋盤格街廓,基隆廳從原牛稠港庄的曾子寮移到義重橋。另外,根據明治38年(1905年)地圖,田寮港地區東北側已有「廳官舍」配置,推測本歷史建築所在地,應為基隆廳位在曾仔寮時期所興建的官舍。 明治39年(1906年)10 月,由於位於曾子寮的廳官舍敷地與數量不足,欲尋找距新廳舍近且位置閑靜、地塊方正又符合衛生需求的土地,基隆廳便以哨船頭之國有地與地主木村久太郎交換「田寮港庄110、111 番地」之土地,希望能將原本分散的官舍集中於此設置。同年12月,改成交換「田寮港庄12、111 番地」之土地,此地介於基隆廳舍與「田寮港庄37番地」廳官舍之間。明治40年(1907年),基隆廳新官舍選在「田寮港庄12番地之1」建築。明治42年(1909年),因基隆廳調整為臺北廳基隆支廳,因此在明治44年(1911年)的圖說上,稱為「基隆支廳官舍」。 昭和2年(1927年)起,學校長與職等六等以上教諭分別居住在與當時的基隆中學校臨時校舍相距不遠的「田寮港一〇八」與「田寮港一二」。昭和6年(1931年),教職員遷入「田寮港三七官舍」。昭和7年(1932年)起,改名為「壽町三丁目二〇官舍」。昭和12年(1937年)起,直至昭和17年(1942年),有教職員住在「壽町三丁目一九官舍」之紀錄,為校長與教諭住所登記之處。 戰後,國民政府接管基隆中學校,包含八堵的西式二層校舍,以及壽町的奏任官舍與判任官舍。根據民國34年(1945年)11月接收財產目錄記載,共有兩棟奏任官舍、兩棟判任官舍。民國35年(1946年) 8月再調查,應為「壽町三丁目二〇番地」校長官舍36.49坪及奏任官舍33.11 坪(共計69.60 坪)、「壽町三丁目一九番地」乙種官舍40坪,共三座宿舍。可能因戰爭空襲之故,校長與奏任官舍為半毀,乙種官舍全毀。 戰後持續有人員居住至民國107年(2018年) 5月搬離,同年6月由校內教師提報申請為文化資產,民國110年(2021年)7月8日,正式公告登錄為基隆市歷史建築。 , 欄位type的內容是1.2 , 欄位address的內容是義七路39號 , 欄位longitude的內容是121.752807 , 欄位latitude的內容是25.129949 , 欄位registerDateValue的內容是2021-07-08 , 欄位headCityName的內容是基隆市政府 , 欄位srcWebsite的內容是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210715000001 , 欄位registerDateValue_eng的內容是2021-07-08 , 欄位typeName的內容是歷史建築 , 欄位mainTypeName的內容是文化資產 , 欄位cityName的內容是基隆市 , 欄位groupTypeName的內容是文化資產 , 欄位mainTypePk的內容是20210715000001 , 欄位version的內容是1.0 , 欄位hitRate的內容是201

name

基隆中學校官舍

intro

明治31年(1898年),基隆人口主要聚集在大基隆、小基隆、牛稠港庄等港邊區域,田寮港一帶為山林田地。由於基隆腹地狹小,為配合港口現代化,擴張原有市街範圍,明治38年(1905年),進行基隆市區改正,並進行水道設施、街道改正等規劃,形成新的棋盤格街廓,基隆廳從原牛稠港庄的曾子寮移到義重橋。另外,根據明治38年(1905年)地圖,田寮港地區東北側已有「廳官舍」配置,推測本歷史建築所在地,應為基隆廳位在曾仔寮時期所興建的官舍。 明治39年(1906年)10 月,由於位於曾子寮的廳官舍敷地與數量不足,欲尋找距新廳舍近且位置閑靜、地塊方正又符合衛生需求的土地,基隆廳便以哨船頭之國有地與地主木村久太郎交換「田寮港庄110、111 番地」之土地,希望能將原本分散的官舍集中於此設置。同年12月,改成交換「田寮港庄12、111 番地」之土地,此地介於基隆廳舍與「田寮港庄37番地」廳官舍之間。明治40年(1907年),基隆廳新官舍選在「田寮港庄12番地之1」建築。明治42年(1909年),因基隆廳調整為臺北廳基隆支廳,因此在明治44年(1911年)的圖說上,稱為「基隆支廳官舍」。 昭和2年(1927年)起,學校長與職等六等以上教諭分別居住在與當時的基隆中學校臨時校舍相距不遠的「田寮港一〇八」與「田寮港一二」。昭和6年(1931年),教職員遷入「田寮港三七官舍」。昭和7年(1932年)起,改名為「壽町三丁目二〇官舍」。昭和12年(1937年)起,直至昭和17年(1942年),有教職員住在「壽町三丁目一九官舍」之紀錄,為校長與教諭住所登記之處。 戰後,國民政府接管基隆中學校,包含八堵的西式二層校舍,以及壽町的奏任官舍與判任官舍。根據民國34年(1945年)11月接收財產目錄記載,共有兩棟奏任官舍、兩棟判任官舍。民國35年(1946年) 8月再調查,應為「壽町三丁目二〇番地」校長官舍36.49坪及奏任官舍33.11 坪(共計69.60 坪)、「壽町三丁目一九番地」乙種官舍40坪,共三座宿舍。可能因戰爭空襲之故,校長與奏任官舍為半毀,乙種官舍全毀。 戰後持續有人員居住至民國107年(2018年) 5月搬離,同年6月由校內教師提報申請為文化資產,民國110年(2021年)7月8日,正式公告登錄為基隆市歷史建築。

type

1.2

address

義七路39號

longitude

121.752807

latitude

25.129949

registerDateValue

2021-07-08

headCityName

基隆市政府

registerDateValue_eng

2021-07-08

typeName

歷史建築

mainTypeName

文化資產

cityName

基隆市

groupTypeName

文化資產

mainTypePk

20210715000001

version

1.0

hitRate

201

「基隆中學校官舍」所屬的資料集:「查詢單一類別文化設施資料」的其他資料

name: 龍安坡黃宅濂讓居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990629000003/df5abc
intro: 市定古蹟「龍安坡黃宅濂讓居」位於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七十六巷四號,龍安坡為清代台北盆地東邊近山地區由福建泉州府安溪移民所開墾之地,黃氏先人於清乾隆年間來台(西元一七四0年),初先墾居淡水蕃薯寮,後再遷居
type: 1.1

name: 汐止茄苳腳臺灣鐵路遺蹟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40615000001/60036c
intro: 待修復或再利用計畫完成後填列
type: 1.1

name: 清水社口楊宅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00712000001/04409d
intro:   楊家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約在乾隆年間遷臺,原居於鰲西勢莊,至楊金波時遷至社口庄。 楊金波於光緒八年中舉,因軍功賞戴藍翎,官拜提督兼道臺,其家族經商有成,管理土地極為廣大,富甲一方。 日治時
type: 1.1

name: 王義德墓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60110000001/20afcf
intro: 王義德家族史與臺北艋舺發展史密不可分,為重要郊商,王氏家族包括王家霖(黃氏節孝坊)、馬俏哥(艋舺慈善家,辦同仁堂)、王則振(慈善家),本墓深具歷史、社會之意義。本墓在石材上屬泉州花崗白石,形式上為清代
type: 1.1

name: 市府大禮堂
intro: 市府大禮堂,民國51年前建造。於本市老屋普查內列為二級老屋。 依財產資料為民國51年建物,其當時戰後折板立面屋頂,預鑄水泥空心花磚、大垮距集會堂、洗石子立面、出挑樓板等戰後現代建築主義特色,具時代建築
type: 1.2
address: 府後街43號

name: 臺北植物園腊葉館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81110000001/f48717
intro: 臺北植物園最早為殖產局苗圃,腊葉標本館是臺灣第一座專為設置腊葉標本所興建之建築,於1924年落成,代表苗圃轉型為植物園很重要的里程碑。為二層樓磚造建築,外牆結構為磚造,一樓室內採用鐵管柱。二樓以迴廊圍
type: 1.1

name: 彰化市武德殿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70515000001/604e0a
intro: 明治28年(西元1895年),日本因甲午戰爭戰勝,因此創建「大日本武德會」發揚日本軍事體育,雖然表面上為民間社團,卻是與地方行政體系及警察機關結合之組織,是故武德殿之建築遍布各地方行政區域,而彰化武德
type: 1.1

name: 漢影雲根摩崖石刻群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0819000091/b3cb82
intro: 「漢影雲根」四字為明監國魯王所題,鑴刻於古崗東紅山麓之巨石上。魯王朱以海(明萬曆46年-永曆16年,1662-1618),字巨川,號恒山,別號常石子。1645年清軍南下,魯王於紹興自稱監國,未奉隆武帝
type: 1.1

name: 興賢書院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1127000027/7ff4a0
intro: 興賢書院原是文昌祠,供奉文昌帝君,文昌祠創建於嘉慶年間,後至道光年間由恩生貢曾拔萃捐建始具規模。清道光末年,士紳邱海於文昌內創設「興賢社」,廣置學田,做為書院的經費來源,以教育燕霧上下保及大武郡東西保
type: 1.1

name: 餘三館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1127000028/3a46db
intro:   永靖餘三館陳家祖籍為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塘埔鄉大榕社的客籍人士,第十世祖陳智可自大陸渡海來台,定居於永靖一帶,至第十二世祖陳德耀擔任墾首而遂漸致富。   陳家第十五世祖陳義方於清同治元年(1862)
type: 1.1

name: 竹仔門電廠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31028000001/d86aa5
intro: 竹仔門電廠原稱竹仔門發電所,明治41年(1908)初動工興建,歷經二年多的工事和測試,於明治43年(1910)6月正式啟用。發電機組採用第一代川流式水力設備,水源引自於荖濃溪,運用地形高低21.3公尺
type: 1.1

name: 圓山別莊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981014000002/8875b7
intro: 圓山別莊是日治時期大稻埕茶商陳朝駿所建,始建於日據時期大正2年(1913年),翌年建造完成。別莊的興建與變遷過程和陳朝駿家族經營茶葉有密切關連。陳朝駿養父陳玉露於光緒年間從事茶葉貿易,先至爪哇與友人合
type: 1.1

name: 景美集應廟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0819000024/b1eece
intro: 清乾隆初,高、張、林三姓後裔,自閩遷臺乃奉為守護之神。嗣三姓分立,各自建廟,高姓於咸豐十年〈西元一八六○年〉建廟於竹圍內今景美國小南側。同治六年〈西元一八六七年〉遷建於景美現址。現況係民國十三年重修,
type: 1.1

name: 吳鸞旂墓園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920522000001/e8d4ec
intro: 吳鸞旂墓園俗稱吳家花園,在太平市車籠埔冬瓜山,是日治時期大正十一年(西元1922年)由吳鸞旂嗣子吳東碧所建造的西式墳墓。吳家各代先祖及元配,吳景春、吳鸞旂、吳東碧、其女吳燕生等均葬於此。 吳鸞旂,字
type: 1.1

name: 南港臺電倉庫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70606000001/82f949
intro: 本區原為台電北部中心倉庫,緊鄰臺北鐵道,日治以前即已存在。全區留存不同時期之行政及倉庫設施,由北而南陸續建設,1970 年間北基公路雖穿越南側基地,北側建築群仍大致完整。
type: 1.1

name: 中港慈裕宮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0819000058/b231f4
intro: 「中港慈裕宮」位於竹南鎮中港街(聚落)西側的邊陲,今民生路與八德街的交叉口。「中港慈裕宮」是一座通面寬七開間、三進兩廊帶左右兩護龍的合院建築;約始建約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主祀媽祖(湄洲三媽)
type: 1.1

name: 興賢書院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1127000027/7ff4a0
intro:   興賢書院原是文昌祠,供奉文昌帝君,文昌祠創建於嘉慶年間,後至道光年間由恩生貢曾拔萃捐建始具規模。清道光末年,士紳邱海於文昌內創設「興賢社」,廣置學田,做為書院的經費來源,以教育燕霧上下保及大武郡東
type: 1.1

name: 大同之家(含網球場)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80909000003/d1e9c4
intro: 大同之家創建於民國42(1953)年,由當時美援運用委員會主任委員嚴家淦先生為爭取美援而規劃,交臺灣銀行與聯勤總部外事處合建,作為接待美軍援華顧問團之用;1975年轉為嚴家淦總統接待貴賓與辦公的官邸附
type: 1.1

name: 國際電話無線電話中壢送信所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70930000001/7cdfa7
intro: 1932年12月24日「國際電話株式會社」成立,收購中壢與觀音之原始林地和田野,計畫興築臺灣方面的送信與受信所。 1934年3月23日「中壢送信所」工事完成,面積有18270.31坪。 1936年12
type: 1.1

name: 原臺南長老教女學校本館暨講堂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20625000004/ad8df2
intro: 這棟至少已有六、七十年的歷史,是目前東區保持相當完整的日治時代建築。校本館座北朝南,北面中央為入口,倒ㄇ形式,為全臺少見之磚造拱廊建築。入口門廊由四根柱子撐起,屋簷為仿日本傳統建築屋簷之弧形山牆,屋頂
type: 1.1

name: 永昌堂暨浯陽小學校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50211000002/50d5a2
intro: 陽翟「永昌堂」首建於明宣德年間(約1435),為陽翟陳氏信房前房之小宗祠堂,初建時為傳統閩式一落二攑頭形制建築。嗣後數百年間,宗祠歷經兵燹,幾經修葺,其中一次為清光緒30年(1904)由鄉人修建。直至
type: 1.1

name: 基隆中學校官舍
intro: 明治31年(1898年),基隆人口主要聚集在大基隆、小基隆、牛稠港庄等港邊區域,田寮港一帶為山林田地。由於基隆腹地狹小,為配合港口現代化,擴張原有市街範圍,明治38年(1905年),進行基隆市區改正,
type: 1.2
address: 義七路39號

name: 迪化街1段349號店屋
intro: 本案基地位置及建物本身位於大稻埕北街 臨大橋頭捷運站步行入迪化街之重要節點,都市景觀之營造極為重要。 而本案希望透過歷史建築的修繕與保存,加強迪化街北側入口的歷史街區意象與視覺連續性,以及增設公共設備
type: 1.2
address: 迪化街1段349號

name: 原臺南州立第二中學校校舍本館暨講堂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991119000002/61ba49
intro: 臺南一中前身為日治時期台南州立第二中學校,該校是於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創立,並以竹園小學校之一部份建築當做臨時校舍,第一任校長為高橋隆氏。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竹園小學校遷移,原有校舍全部移交給第二
type: 1.1

name: 鳳山縣舊城南門段城牆殘蹟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90129000001/0e77cf
intro: 清代鳳山縣舊城原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其中西門到南門這一段因日治時期開闢道路而拆毀。 107年(2018),華友聯集團於南門啟文路口施作新建案,發現疑似城牆石材構件。經文化局與文資委員現勘,研判應為城牆
type: 1.1

name: 朝林宮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60522000001/a124fd
intro: 創建時期估計約在清末民初時期(西元1890~1910年),從朝林宮建築本體所使用之材料與工法來看,正面的薄磚 砌門柱及斗子砌牆面(照片3-2-1),最遠約可推斷為清末時期之施工法處理方式。而朝林宮主要
type: 1.1

name: 北斗保甲事務所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90615000002/aee7f6
intro: 北斗保甲事務所創建於日治昭和11年(西元1936年),現今位於彰化縣北斗鎮地政路421號。    日治時期仍沿用清朝時期流傳下來的保甲制度,在明治31年(西元1898年),即頒布保甲條例,保甲的作用包
type: 1.1

name: 臺中刑務所浴場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30826000002/f0d9f9
intro: 本古蹟「臺中刑務所浴場」推測至晚在大正15年(1926)即已建造落成,並於昭和18年(1943)因受颱風影響而屋頂全毀,隨即進行屋頂修復,推測亦進行擴建工程。 由於典獄官舍配有自己的浴室,但因丁種官
type: 1.1

name: 新竹少年刑務所演武場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20727000001/0d02fc
intro: 明治29年(1896),日人開始在全臺灣各地規劃設置13所監獄,「新竹監獄署」即為其中之一。明治32(1899)年起進行監獄整併改組,大正12年(1923)「新竹刑務所」成為當時最高位階的四大刑務所之
type: 1.1

name: 內埔庄役場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10613000001/8da123
intro: 內埔庄役場建築於日治時期昭和9年(1934)竣工,歷經多次地震,其中尤以昭和十年(1935)發生墩仔腳地震最為強烈,全庄遭強震下,死傷慘重,當時惟內埔庄役場等少數建物未被破壞。又於民國88年(1999
type: 1.1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文化部駐外單位藝文活動辦理統計

每1年更新,13

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3-07-28 14:53:04

文化部

典藏目錄-鳥類

每1年更新,15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7:41

文化部

典藏目錄-素描類

每年更新,2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0:59

文化部

典藏目錄-建築與居處空間類

每1年更新,16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0:11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民俗與宗教類

每日更新,79

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1:06

文化部

典藏目錄-醫療衛生類

每年更新,18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9:55

文化部

文化部文創產業家數與營業額統計資訊

每1年更新,15

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3-07-28 14:56:24

文化部

文化部接受及支付補助金資料

每季更新,16

姚劭融 小姐 | 02-85126614 | 2021-06-23 14:38:08

文化部

蒙藏培訓援外志工統計表

每1年更新,14

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3:46

文化部

獎補助已結案核銷案件

每年更新,14

林先生 | 0422295848#665 | 2021-04-07 17:05:30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

每1日更新,42

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3-07-27 15:47:49

文化部

典藏目錄-版畫類

每1年更新,30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8:28

文化部

蒙藏藝文活動明細表

每年更新,15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1-04-07 17:04:42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美術

每周更新,21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11:25

文化部

典藏目錄-貝類

每1年更新,16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03

文化部

輔導蒙藏族人口地域分布性別統計表

每6月更新,11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5:56

文化部

舞蹈表演資訊

每1日更新,58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4:21

文化部

獨立音樂

每日更新,21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7:26

文化部

典藏目錄-石材類

每1年更新,1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3:19

文化部

查詢單一活動詳細資料

每1日更新,18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38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與地方考試文化行政類錄取人數統計

每年更新,19

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1-04-07 16:57:58

文化部

蒙藏ㄧ般文物統計表

每1年更新,18

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3-07-28 14:46:24

文化部

出版書目資料

每1年更新,18

聶志文 小姐 | 02-85126464 | 2023-07-27 17:23:12

文化部

典藏目錄-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類

每1年更新,16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7:10

文化部

典藏目錄-水彩畫類

每1年更新,14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6:00

文化部

典藏目錄-複合媒材類

每1年更新,20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3:57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產業與經濟類

每1日更新,31

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3-07-27 15:39:58

文化部

文化新聞稿

每月更新,20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0:04

文化部

典藏目錄-膠彩畫類

每年更新,2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2:47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工藝

每周更新,21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01:12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