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1: 0 time2: 0 time3: 0 time4: 0 total: 0 明新書院
台灣資料通-開放資料查詢 台灣資料通-公開資料預覽查詢
關鍵字資料搜尋

明新書院

明新書院」於資料集「查詢單一類別文化設施資料」由單位「文化部」的謝致潁 先生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3,最近更新時間為:2023-07-27 16:41:24。 欄位name的內容是明新書院 , 欄位representImage的內容是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1127000033/fbc629ec230e38045b8c7df12898105914fcf3b5.jpg , 欄位intro的內容是明新書院現位於今南投縣集集鎮永昌里東昌巷四號,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廿七日,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集集自古即為進入水沙連內山及埔里盆地的必經孔道,因地近番境,漢人入侵者常遭番害。雍正十二年(1734年),為加強控制內山,統括濁水溪流域一帶番境,成立水沙連堡。本地開墾過程並不順利,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北路理番同知設立後,才有進展。自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林尾庄形成聚落後,集集各地陸續成庄。此時漢人聚集日多,故於西邊林尾庄與東邊柴橋頭庄之間有店肆出現,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已成聚落,稱集集街。由於嘉慶年間的郭百年佔墾番埔事件,與道光年間臺灣中部平埔族的陸續遷入埔里盆地,居於入埔要地的集集,地位日益重要。至光緒元年(1875年),水沙連保分治四堡,集集成為埔里社廳之一堡。光緒四年(1878年),此地製腦業勃興,洋商紛紛進入集集街開辦腦館;加以光緒十三年(1887年)巡撫劉銘傳,擬開由集集街通往臺東水尾之橫貫中央山脈的道路,集集街日興,一個新興的山區市鎮因而崛起。自此街市繁昌,人文活動頓呈蓬勃景象。光緒初年先有濟濟社之成立,並建明新書院於柴橋頭庄,其後欲遷建於集集街內,然而苦無經費。光緒九年(1883年),濁水溪氾濫,內山流出木料甚多,乃由總理陳長江僱工集材,擬用此批木料作為遷建集集街之材,並由地方募款得一千八百餘元,僉舉林光祥董其事,是年十二月二日興工。林董事於工程進行中不幸亡故,由其子林天龍繼任。書院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十一月竣工,內供文昌帝君、制字先師及紫陽夫子,並推舉陳長江為總理,僱廟祝一人,經費由街上商店負擔,眾士紳並立匾「掌握文衡」。明新書院雖為書院,仍不脫「義學」性質。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當地居民募款,是年十二月一日再遷建於柴橋頭庄現址,改稱為崇德堂,並由集集庄役場每月撥日幣柒元為油香費用。二戰後成立永昌國民學校,部分廟地劃為建校用地,拆除入口、圍牆,形成今日書院、學校並存之貌,亦延續了書院的生命。明新書院是一座無山門與後進的小型書院,講堂乃建築中心。講堂呈長方形,縱深12.8公尺,左右各置廂房,廂房與講堂以過水接通,後方有翼房夾在正堂與廂房間。翼房、正殿、過水、廂房又合繞圍成一小天井,具有傳統三合院的格局。其整體建築格局單純,及使用樸實之木架構與簡潔的木雕,甚少使用石雕,即使用者也不華麗,總體呈現出明新書院的簡樸之風。 , 欄位type的內容是1.1 , 欄位level的內容是縣(市)定古蹟 , 欄位address的內容是永昌里東昌巷4號 , 欄位longitude的內容是120.799517675155 , 欄位latitude的內容是23.8275658186746 , 欄位registerDateValue的內容是1985-11-27 , 欄位headCityName的內容是南投縣政府 , 欄位srcWebsite的內容是http://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851127000033 , 欄位registerDateValue_eng的內容是1985-11-27 , 欄位typeName的內容是古蹟 , 欄位mainTypeName的內容是文化資產 , 欄位cityName的內容是南投縣 , 欄位groupTypeName的內容是文化資產 , 欄位mainTypePk的內容是19851127000033 , 欄位version的內容是1.0 , 欄位hitRate的內容是236

name

明新書院

representImage

intro

明新書院現位於今南投縣集集鎮永昌里東昌巷四號,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廿七日,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集集自古即為進入水沙連內山及埔里盆地的必經孔道,因地近番境,漢人入侵者常遭番害。雍正十二年(1734年),為加強控制內山,統括濁水溪流域一帶番境,成立水沙連堡。本地開墾過程並不順利,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北路理番同知設立後,才有進展。自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林尾庄形成聚落後,集集各地陸續成庄。此時漢人聚集日多,故於西邊林尾庄與東邊柴橋頭庄之間有店肆出現,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已成聚落,稱集集街。由於嘉慶年間的郭百年佔墾番埔事件,與道光年間臺灣中部平埔族的陸續遷入埔里盆地,居於入埔要地的集集,地位日益重要。至光緒元年(1875年),水沙連保分治四堡,集集成為埔里社廳之一堡。光緒四年(1878年),此地製腦業勃興,洋商紛紛進入集集街開辦腦館;加以光緒十三年(1887年)巡撫劉銘傳,擬開由集集街通往臺東水尾之橫貫中央山脈的道路,集集街日興,一個新興的山區市鎮因而崛起。自此街市繁昌,人文活動頓呈蓬勃景象。光緒初年先有濟濟社之成立,並建明新書院於柴橋頭庄,其後欲遷建於集集街內,然而苦無經費。光緒九年(1883年),濁水溪氾濫,內山流出木料甚多,乃由總理陳長江僱工集材,擬用此批木料作為遷建集集街之材,並由地方募款得一千八百餘元,僉舉林光祥董其事,是年十二月二日興工。林董事於工程進行中不幸亡故,由其子林天龍繼任。書院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十一月竣工,內供文昌帝君、制字先師及紫陽夫子,並推舉陳長江為總理,僱廟祝一人,經費由街上商店負擔,眾士紳並立匾「掌握文衡」。明新書院雖為書院,仍不脫「義學」性質。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當地居民募款,是年十二月一日再遷建於柴橋頭庄現址,改稱為崇德堂,並由集集庄役場每月撥日幣柒元為油香費用。二戰後成立永昌國民學校,部分廟地劃為建校用地,拆除入口、圍牆,形成今日書院、學校並存之貌,亦延續了書院的生命。明新書院是一座無山門與後進的小型書院,講堂乃建築中心。講堂呈長方形,縱深12.8公尺,左右各置廂房,廂房與講堂以過水接通,後方有翼房夾在正堂與廂房間。翼房、正殿、過水、廂房又合繞圍成一小天井,具有傳統三合院的格局。其整體建築格局單純,及使用樸實之木架構與簡潔的木雕,甚少使用石雕,即使用者也不華麗,總體呈現出明新書院的簡樸之風。

type

1.1

level

縣(市)定古蹟

address

永昌里東昌巷4號

longitude

120.799517675155

latitude

23.8275658186746

registerDateValue

1985-11-27

headCityName

南投縣政府

registerDateValue_eng

1985-11-27

typeName

古蹟

mainTypeName

文化資產

cityName

南投縣

groupTypeName

文化資產

mainTypePk

19851127000033

version

1.0

hitRate

236

「明新書院」所屬的資料集:「查詢單一類別文化設施資料」的其他資料

name: 坪林尾橋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80916000002/e48ff2
intro: 坪林尾庄聚落約形成於嘉慶、道光年間(1796年~1850年)。因坪林適宜種植山藍(大菁),吸引移民前來開墾,至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製藍產量達到鼎盛期。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
type: 1.1

name: 陽翟陳篤篾、陳篤浪古厝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51029000003/191d1e
intro: 建築創建於清宣統二年(C.E.1910),竣工於民國六年(C.E.1917),為浯陽衍派信房中巷祧第二十九世裔孫陳篤篾出資,陳篤浪監造此宅。篤篾於清光緒二十二年(C.E.1896),至印尼從事香蕉種植
type: 1.1

name: 蔡厝蔡氏家廟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51029000004/4c3714
intro: 蔡復一,明神宗萬曆四年至明天啓五年(C.E.1576-1625年)蔡厝人,從小搬至同安縣城住,十九歲中鄉舉,二十歲中試二甲第二十七名,賜進士出身(為最年輕進士),提倡”經學致用”主張”經世濟民”;萬曆
type: 1.1

name: 原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40526000001/61569a
intro: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臺北支店興建於1937年,原為大阪商船株式會社(1884年成立)所在,大阪商船株式會社為日本知名大型船商公司,1896年由臺灣總督府補助,受命行駛基隆神戶線、基隆那霸線與高雄橫濱線等航
type: 1.1

name: 艋舺清水巖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0819000015/163f2f
intro: 艋舺清水巖俗稱祖師廟,位於萬華區康定路81號,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一七八七年〉,奉祀清水祖師陳昭應,為福建安溪移民,自原籍湖內鄉清水本巖分靈而來。嘉慶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一七年〉重修,咸豐三年〈西
type: 1.1

name: 平溪南無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碣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20608000001/0cedf9
intro: 待修復或再利用計畫完成後填列。
type: 1.1

name: 北勢寮保安宮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60821000001/0bca6b
intro: 北勢寮地名的由來是由於該地的地號為北勢,故稱為北勢寮。據稱春日鄉的原住民早期即住在現今保安宮附近,後遷往士文、古華居住,但仍常常回保安宮前與平地人進行商業交易,故保安宮在早期即為一商業集散地。亦有一說
type: 1.1

name: 舊大溪橋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21227000003/115d30
intro: 舊大溪橋竣工於1941(昭和16)年,從混凝土拱及護欄做法,可推測因日治時期因戰爭之故管制鋼鐵使用而築成,其跨越大溪,具有南北聯繫之重要功能。1978年5月新大溪橋完工通車後即取代其功能。目前此橋已成
type: 1.1

name: 林口謙益居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70330000001/fe5c6c
intro: 待修復或再利用計畫完成後填列
type: 1.1

name: 東村呂世宜古厝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51029000005/5ed726
intro: 呂世宜(C.E.1784~1855)號西村,晚年號不翁,金門西村人。生於清高宗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卒於清文宗咸豐五年乙卯(1855)。呂世宜真正故里在新塘村,東村16號為曾經住所,亦有一說
type: 1.1

name: 賴氏節孝坊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0819000061/06f3d1
intro: 「賴氏節孝坊」原立於苗栗市苗栗文昌祠右側,後輾轉移置貓裏山公園(福星山公園)現址。 「賴氏節孝坊」是座四柱三間三層的石造牌坊,表旌清代婦女賴四娘(清嘉慶十一年至清光緒十四年,1806年-1888年),
type: 1.1

name: 二水車站(原二水驛)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201201000002/dfa1de
intro: 日明治28年(西元1895年)日人治臺以後,積極建立統治所需之基礎公共設施,交通建設即為當時被優先進行重要施政項目,日明治41年(西元1908年)縱質鐵路全線通車,使臺灣西部各主要城鎮得以連成一氣。
type: 1.1

name: 李國鼎故居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30120000001/e968ac
intro: 故居位在寧靜的泰安街巷內,建物為典型的日式宿舍,李國鼎先生晚年在此居住達廿餘年,房屋保存狀況完好,屋內客廳擺飾、書房陳設以及庭院花草,仍是生前模樣,簡樸形式反映李氏一生謙沖為國,但自奉甚樸的廉儉精神,
type: 1.1

name: 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80426000001/d314c5
intro: 待修復或再利用計畫完成後填列
type: 1.1

name: 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980901000004/78860d
intro: 市定古蹟「前日軍衛戍醫院北投分院」位於北投區新民路六十號,約興建於大正初年〈約西元一九一0年代〉。日據初期北投開始出現溫泉療養所及旅館,日本衛戍醫院亦在新北投的山谷中設立軍部所屬之療養所,建築物順著山
type: 1.1

name: 新竹長和宮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0819000002/5fd6ba
intro: 新竹市長和宮位於新竹市北門街135號,是北門街上最熱鬧的一座廟宇。該廟創建於清代乾隆7年(1742),時稱天后宮或長和宮。由於它位在舊竹塹城城外,故亦稱「外媽祖廟」,以有別於城市之天后官(內媽祖廟)。
type: 1.1

name: 富里鄉東里村邱家古厝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91030000001/dd67c3
intro: 邱家古厝興建於昭和3年(民國17,1928)~竣工於昭和5年(民國19,1930),格局為五開間「一條龍形式」傳統民居。 第一次興修時期: 時間為昭和5年(民國19年,1930)~(民國40,195
type: 1.1

name: 李光顯故居及墓園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81111000006/764b3b
intro: 李光顯,字龍武,號鑑亭,金門古寧頭北山人。生於清乾隆22年(1757),卒於清嘉慶24年(1819),享壽六十三歲。清乾隆42年(1777),光顯入伍投效軍旅。不久,便被拔補為金門鎮標右營外委。因自幼
type: 1.1

name: 義芳居古厝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90818000001/50f6a5
intro: 義芳居古厝,位於臺北市大安區青峰里基隆路三段155巷128號,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 義芳居古厝,為陳朝來所建的宅第。位於昔時臺北盆地邊陲,土名下內埔庄,靠蟾蜍山、芳蘭山與中埔山綿亙的山腳下
type: 1.1

name: 清水公學校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41223000001/72b405
intro: 明治30年(西元1897年),日人為使臺灣人學習本國語(日語)而於鰲峰山下成立“臺中國語傳習所牛罵頭分教場”,明治31年(西元1898年)獨立成為“牛罵頭公學校”,大正10年(西元1921年)改名為“
type: 1.1

name: 南郭宿舍5號、5-1號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80816000004/531dc2
intro:   本案建築現在位於彰化市東興里,清領時期隸屬「彰化縣線東堡南門口庄」,當時彰化縣城南門外附近至番社一帶,在未形成街區前,因漢人移民的拓墾而形成南門之外的附廓村莊,因此統稱「南郭」。   在日治大正
type: 1.1

name: 獻馘碑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40312000001/5274c9
intro: 重要開發事件名稱及年代:明治44年(1911)1-5月建築此碑於宜蘭公園重要事件人物名稱及地位:宜蘭仕紳波江野吉太郎等。歷史沿革:早期宜蘭山區之泰雅族原住民勇猛慓悍,並有出草獵人頭之習。日治時期日人以
type: 1.1

name: 臺南天壇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1127000047/136309
intro: 天壇現址傳說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2月,鄭成功來臺驅荷後,奉明正朔,因地制宜,築壇祭告天地之所,故稱為天公壇〈另一說為非官設,由民間設壇者〉。在此東北側,利用原為中國醫館者充做救護站址處,並於
type: 1.1

name: 台北霞海城隍廟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850819000011/b940b9
intro: 霞海城隍,原係福建泉州同安下店鄉五鄉莊居民鎮守之神,於清道光年間由善信陳金絨等奉靈來臺,初建廟於艋舺市區東邊的八甲莊。咸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以頂下郊拼毀於兵災,信徒從火焰中救出金身,暫時安置於大稻
type: 1.1

name: 山腳蔡氏濟陽堂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00429000001/9f28bc
intro: 「山腳蔡氏濟陽堂」位於苑裡鎮山腳里,為山腳蔡氏族人祖厝,濟陽堂為蔡姓堂號。「山腳蔡氏濟陽堂」大約興建於清嘉慶末年,至今已有180餘年的歷史。 相傳山腳蔡氏先祖,於乾隆初年自福建渡海來臺,先在臺中豐原經
type: 1.1

name: 同安街28巷1號日式宿舍
intro: 1.本案原為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石井稔教授家族所有。戰後則由同樣任職理農學部的陳玉麟教授及家人入住。陳玉麟於台大農化系任教期間,創立農業化學實驗室,並曾任該系主任及研究所長,對台灣農業研究及教學方面的
type: 1.2
address: 同安街28巷1號

name: 甲仙鎮海軍墓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19911123000003/fdc438
intro: 光緒12年(1886)間,駐防臺灣府城(即今臺南市)的鎮海軍提督楊金龍、臺灣鎮總兵章高元,奉巡撫劉銘傳之命率領所屬軍隊,以嘉義大埔為起點,向東開闢經甲仙埔、荖濃、寶來、關山,越八潼關(約今啞口)後,通
type: 1.1

name: 士林神農宮(芝蘭廟)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60130000001/640219
intro: 創建於清康熙年間,清乾隆6年(西元1741年)遷建於現址。原名芝蘭廟創建於清康熙年間,清乾隆6年因水災遷建至現址,為漳州移民所建,是漳泉械鬥、士林地區發展的重要載體。西元1789年第1次修建;1927
type: 1.1

name: 廖煥文墓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60426000001/297d07
intro: 廖煥文祖籍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官陂,屬「活廖死張」系統之「詔安客」,生於清同治9年(1870),卒於日治昭和9年(1934)。日治時因經營蔗業與土地開發而致富,並熱心地方事務,曾任山仔腳庄保正,並倡議捐
type: 1.1

name: 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翁通楹寓所
representImage: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061101000003/2a2bcd
intro: 本區日式住宅約建於1930年代,由臺北帝國大學(臺灣大學前身)教授及臺北高商(臺灣大學法學院前身)佐藤佐教授等發起由學人教授自資興建供為住家使用之建築。
type: 1.1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

每1日更新,113

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3-07-27 15:47:49

文化部

典藏目錄-兩棲類

每1年更新,25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8:26

文化部

蒙藏業務支出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26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0 15:56:48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建築

每周更新,43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52:28

文化部

藏族節慶簡表

每1年更新,28

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0:54

文化部

典藏目錄-照片與相簿類

每年更新,26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7:57:08

文化部

典藏目錄-觀念藝術類

每年更新,24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26:36

文化部

典藏目錄-交通運輸與通訊類

每1年更新,30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9:59

文化部

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推介目錄

不更新更新,28

朱曉俐 小姐 | 02-85126462 | 2021-04-07 17:04:50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產業與經濟類

每1日更新,81

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3-07-27 15:39:58

文化部

獎補助已結案核銷案件

每年更新,24

林先生 | 0422295848#665 | 2021-04-07 17:05:30

文化部

內外蒙古資訊查詢網址一覽表

每年更新,25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16 16:08:57

文化部

文化部訴願案件收辦統計

每1年更新,25

陳純美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2:17

文化部

蒙藏委員會大事記

不更新更新,24

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18-08-09 11:27:09

文化部

典藏目錄-礦石類

每1年更新,18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4:36

文化部

蒙藏性別年齡統計表

每1年更新,22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7:03

文化部

蒙藏性別主流化訓練統計表

每1年更新,25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8:30

文化部

典藏目錄-工藝文物類

每1年更新,19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7:48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民俗

每周更新,52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19:39

文化部

經緯度查詢附近文化設施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129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12

文化部

蒙藏學術資訊明細表

不更新更新,22

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1-06-29 12:27:01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預算-特別收入基金

每1年更新,22

蘇建龍 先生 | 02-85126631 | 2023-07-27 16:04:34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社會與政治類

每日更新,264

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1:36

文化部

典藏目錄-化石類

每年更新,23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7:51:50

文化部

典藏目錄-報紙類

每1年更新,22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53

文化部

文化部業務統計

每年更新,35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36

文化部

文化部公共藝術

每年更新,66

彭竫潔 小姐 | 02-85126525 | 2021-10-29 17:39:07

文化部

蒙藏委員會員工人數統計表

不更新更新,19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0 16:04:24

文化部

典藏目錄-紙材類

每1年更新,25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6:00

文化部

蒙古法官司法研習班統計表

每1年更新,24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8:05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