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祿病癬疥與袁升去風疾用的酒瓶相似 斯未信齋雜錄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民俗與宗教
「王祿病癬疥與袁升去風疾用的酒瓶相似 斯未信齋雜錄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民俗與宗教」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民俗與宗教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2-01-07 18:31:06。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Object277934 , 欄位Id的內容是277934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王祿病癬疥與袁升去風疾用的酒瓶相似 斯未信齋雜錄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僕人王祿者,素病癬疥,蓄砒酒刮治之;又僕人袁升,估藥酒以去風疾,其瓶兩相似。匆匆登舟,行李錯亂。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OGDL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77934&IndexCode=Culture_Object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C0A99AF0-5959-4B85-B9CC-6FC4F4767307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2-01T01:48:34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民俗與宗教 。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934
Id
277934
Title
王祿病癬疥與袁升去風疾用的酒瓶相似 斯未信齋雜錄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僕人王祿者,素病癬疥,蓄砒酒刮治之;又僕人袁升,估藥酒以去風疾,其瓶兩相似。匆匆登舟,行李錯亂。
Keyword_Des_Rights_2
OGDL
ImageUrl
-
0
Keyword_Rights_2
-
0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2-01T01:48:34
Keyword_Subject_1
民俗與宗教
「王祿病癬疥與袁升去風疾用的酒瓶相似 斯未信齋雜錄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民俗與宗教」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民俗與宗教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Object598575
Id:
598575
Title:
虎尾德興宮池府千歲藥籤第肆拾壹首
Description:
陳皮二錢、桔梗一錢、川貝五分、桑白皮一錢半、半夏七分、薄荷一錢、木通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之。
這是雲林縣虎尾鎮德興宮的第41首藥籤。陳皮,常用的調理脾胃氣機藥物,使脾胃的功能正常運行,配合桔梗
MOC_Id:
Culture_Object561617
Id:
561617
Title:
雲林北港朝天宮眼科第二四號
Description:
當歸、白菊、京芥、防風、梹榔、陳皮各二錢、古錢一個。水煎洗服。
當歸能養血和血;白菊、京芥(荊芥)、防風能發散肝經與目竅之風熱;陳皮、梹榔(檳榔)一起作用能補氣行滯,可以用於食積氣滯。整體來說此
出外境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Invisible151698
Id:
151698
Title:
出外境
Description:
迎神遶境基本上以所處的村境範圍為主,較大村莊若財力許可,間隔數年便有跨島、環島或跨村的「會香」之旅,這些都可稱之神明「出外境」,例如北竿后澳村的楊公八使儀隊,巡行到塘岐敬謁陵墓,順道拜訪玉封蕭王府
MOC_Id:
Culture_Place284624
Id:
284624
Title:
二結庄生活文化館
Description:
二結庄生活文化館的前身為二結王公廟廟體,民國75年(1986),王公廟因香火鼎盛,空間逐漸不敷使用,再加上屋頂長年漏水的問題,促使廟方產生拆舊廟、蓋新廟的念頭。在設計單位、廟方、社居民眾、信徒等不
MOC_Id:
Culture_Object487515
Id:
487515
Title:
六房天上聖母婦科第三十八首
Description:
氣順胃調病自除。狐疑鬼怪欲何之。良方即服休延遲。肺腑溫和改弱宜。
木香七分、烏藥一錢半、白豆叩、檀香、砂仁、伏香、蒼朮各一錢半、甘草五分、厚朴五分、四陳四分。藥頭水一碗2煎6分、渣一碗煎5分。
MOC_Id:
Culture_Object487965
Id:
487965
Title:
興濟宮保生大帝眼科第六十五首
Description:
硃砂、磁石、中白各一錢、灯心十二條、豬心一個。(火+朕)一支香久服之。
人中(人中白)是健康人尿自然沉澱而成的固體物,古代通常是鏟取年久的尿壺、便桶等內面沉結的尿垢,具有清熱降火、止血化瘀之功效
MOC_Id:
Culture_Object606634
Id:
606634
Title:
內媽祖廟大人科第二三號
Description:
木通一錢、木賊一錢、只壳一錢、支子一錢、梹榔五分、燈心七條。水一碗煎五分。
這是新竹市北區內媽祖廟大人科的第23首藥籤。木通,清熱藥物,可以清心熱兼利小便,把熱邪透過小便來排除。木賊,疏散風熱藥
MOC_Id:
Culture_Object565103
Id:
565103
Title:
大甲鎮瀾宮小兒科第二十二號
Description:
茯香六分、大茯皮六分、紫蘇六分、茯苓六分、白芷六分、陳皮四分、厚朴四分、半下四分、桔梗四分、甘草二分。
本首內容出自於圖片中左方第二張藥籤。茯香(藿香),一般感冒兼有濕邪常常使用,夏季感冒常常使
MOC_Id:
Culture_Object604520
Id:
604520
Title:
頭城草嶺慶雲宮「萬國咸寧」匾
Description:
頭城草嶺慶雲宮「萬國咸寧」匾懸掛於正殿中央神龕上方最為顯目之處,為木作橫長形有邊框陽刻金字匾額。
中行為「萬國咸寧」,語出《周易.乾卦.彖》:「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
假喜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Place221916
Id:
221916
Title:
假喜
Description:
假喜,是用糯米做成的一種傳統點心,先用糯米發起來,想要吃的時候再下去蒸,跟發粄比起來假喜較黏,也比較不會裂。古早以前客家人在過年前就會準備過年時節的點心,客人來聊天時請客人用的。假喜又稱「假柿仔」
MOC_Id:
Culture_Object566661
Id:
566661
Title:
雲林北港朝天宮小兒科第一二號
Description:
双白、生地、防風各一錢、前胡、當歸、連召、赤苓各七分、桔梗、黃芩、甘草各五分、天文二錢、蘇葉六分。水一碗煎五分。
双白(即桑白皮),可以瀉肺部的熱邪,達到平喘止咳的效果,還能利尿來消除水腫。生地
聖帝廟男科第78首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Object487140
Id:
487140
Title:
聖帝廟男科第78首
Description:
症犯凝風,二便不通。爐丹合葯,可以收功。
防風一錢、荊芥一錢、連召一錢、川芎一錢、歸全一錢、白芍一錢、山支一錢、桔梗一錢、甘草一錢、大黃一錢、芒硝七分、薄荷五分、活石錢半、白朮錢半、石膏錢半、黃
新城神社舊址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Place289670
Id:
289670
Title:
新城神社舊址
Description:
新城事件發生後,為了紀念殉難的軍警人員,日本政府於大正3年(1914)建造木造納骨堂,大正9年(1920)又設立「殉難將士瘞骨碑」;後於昭和12年(1937)在舊址西南側(今聖母園)以鋼筋混泥土材質建
MOC_Id:
Culture_Object487912
Id:
487912
Title:
興濟宮保生大帝眼科第十二首
Description:
紅花、川芎、甘草各四分、歸尾、赤芍、牛旁、枝子、車前、元參各一錢、白菊、防風各七分、生地二錢。水一碗半煎七分。
枝子(即梔子)、元參、生地合用以清熱為主養陰為輔,車前能利水行氣,牛蒡、防風、白菊
MOC_Id:
Culture_Object487321
Id:
487321
Title:
民雄保生大帝廟第三十五首
Description:
枝子四分、甘草四分、茅心七支、灯心十三支。水九分煎四分,小兒各半。
枝子(即梔子),清熱藥物,清熱的範圍廣泛。甘草,常用來調和整個方子的其他藥物。茅心(指白茅根),清熱藥物兼可以利尿,涼血止血。
MOC_Id:
Culture_Place155901
Id:
155901
Title:
馬祖莒光陽刻、陰刻並存的墳墓
Description:
位於西莒的這座墳墓為馬祖少見壁面裝飾兼具陽刻與陰刻的形式。墓手上有多句吉祥字樣,如龍飛鳳舞、祥氣雲紫,墓埕亦有磁磚拼貼的五世其昌等字句,裝飾元素豐富。
根據《連江縣北竿、莒光、東引鄉墳墓形式與墓
MOC_Id:
Culture_Object564968
Id:
564968
Title:
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小兒藥簽第四五首
Description:
洋參五分、麥文二錢、石羔八分、甘草六分、知母壹錢、淡竹五分。水八分煎四分。
西洋參,氣陰雙補的藥物用於氣虛兼有陰虛的病人,因其性偏涼,有清熱瀉火的功效,此外還可以生津止渴。麥文冬,補陰藥物,可以
阿祥師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Object310145
Id:
310145
Title:
阿祥師
Description:
本圖來自《西瀛風物》第五期〈澎湖的木雕師--黃良師傅及其傳承(下)〉一文,紀錄黃良師傅第四代傳人之生平與創作,照片為晚年的「阿祥師」。
「阿祥師」本名為黃河祥,出生於民國三年(1914),逝世於
宜蘭縣衛生院校對之章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Object283408
Id:
283408
Title:
宜蘭縣衛生院校對之章
Description:
宜蘭縣衛生院校對之章 ,為廣文堂藝師林西於1950年所雕刻之機關校對章,底部長3公分,寬1公分,高4.2公分,材質為木印,目前存放於宜蘭縣宜蘭市中山路三段58號廣文堂印舖。 廣文堂林桂匠師的父親林
鄭子清人物與團體@#@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People594994
Id:
594994
Title:
鄭子清
Description:
鄭子清(1865-1931)父親鄭步蟾為清領時期澎湖媽宮唯二的舉人之一,鄭子清出生於1865年(同治4年),為鄭步蟾第三子、亦為正室李安英第三子;鄭子清尚有一庶兄弟鄭祖年在1864年(同治3年)出
MOC_Id:
Culture_Invisible151663
Id:
151663
Title:
(預刪)馬祖年俗─分年:祭神靈
Description:
在馬祖的除夕,農曆十二月三十日一早,各家主婦們就要開始各種祭拜儀式,謂之「分年」。首先是「祭天地」拜天公地母,祭桌放置於大門外,備三牲(豬肉、雞、魚)刀鹽等共十樣供品、十雙紅筷子、一對蠟燭、一瓶酒
梧棲朝元宮第八三方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Object606423
Id:
606423
Title:
梧棲朝元宮第八三方
Description:
黨參一錢、茯苓一錢、陳皮一錢、厚朴一錢、仙查一錢、半夏一錢、炒朮一錢半、神曲一錢、麥芽一錢、砂仁一錢、生姜三片。
這是臺中市梧棲區朝元宮的第83首藥籤。本方作用方向可分為:除痰、理氣、健脾、消食
MOC_Id:
Culture_Object280652
Id:
280652
Title:
檳榔可辟瘴氣 淡水廳志卷十五(下)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囊萸載酒啖檳榔(檳榔樹高數丈,花細,實如棗,在葉下榦上,攢簇星布.椰樹榦葉亦如之.種檳榔必種椰,有椰則檳榔結實益繫.孟秋以至孟夏,發生不絕.郡人摘其實,合蠣灰扶留籐,一名荖籐,嚼之可辟瘴氣)
臺南市大觀音亭第55方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Object487641
Id:
487641
Title:
臺南市大觀音亭第55方
Description:
槐花、生地、榆生、續斷各一錢、烏梅二粒、甘草五分。水一大杯煎四分服。
槐花,清肝熱,涼血止血的藥物。地榆,常常跟槐花一同使用,也是常用的涼血止血藥物。生地,涼血清熱。續斷,補肝腎,活血續筋骨藥物
慈生宮男科第六十方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Object486768
Id:
486768
Title:
慈生宮男科第六十方
Description:
丹皮澤瀉及防風。酒芍天麻與木通。
各用二錢水煎服。調和中道有奇功。
丹皮,清熱藥物,兼可以涼血活血。澤瀉,利尿藥物,排除體內水濕。防風,解表驅風升提。酒製白芍,養血斂陰藥物,可以防止陰液耗散,
MOC_Id:
Culture_Object566695
Id:
566695
Title:
雲林北港朝天宮小兒科第四六號
Description:
黃芩、元參各一錢、地骨、連召、防丰、木通各八分、割根、知母各六分、蘇卜五分、牛房五分、黃連四分、甘草三分、生姜一片、棗二粒。水一碗煎五分。
黃芩,黃連,為清熱燥濕藥物。元參(玄參),滋陰藥物,可
甜粄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Place221914
Id:
221914
Title:
甜粄
Description:
花蓮縣鳳林鎮位於台灣花蓮縣中段,花東縱谷平原(台東縱谷)花蓮境內最中間地帶,為花蓮縣中區重要城鎮。全縣與東部客家人口最多地區,也是全台灣客家人口密度高的地區之一,在過年時客家人會做甜粄和發粄,因為
大甲鎮瀾宮眼科第75號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Object564638
Id:
564638
Title:
大甲鎮瀾宮眼科第75號
Description:
小八味四錢、白菊一錢。(煎作茶服)。
本首內容出自於圖片中右方第一張藥籤。小八味就是知柏地黃丸。組成:熟地、山茱萸、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知母、黃柏,即為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黃柏。方中六味地黃
MOC_Id:
Culture_Object303931
Id:
303931
Title:
《硓古石》季刊第11期〈豐收〉
Description:
本圖片為硓古石季刊第11期的封面、封底照片,圖片主題名-豐收,是由高齊繁先生所拍攝,本圖拍攝於澎湖縣湖西鄉西溪村,主要描述豐收景象:先是花生「剝藤」再接著甘薯「曝籤」難得一見的豐收年。高齊繁先生,為馬
MOC_Id:
Culture_Object487916
Id:
487916
Title:
興濟宮保生大帝眼科第十六首
Description:
熟地、枸杞各二錢、川芎、附子、甘菊、柴胡各八分、菖蒲、炙草各五分、油桂、升麻、北辛各三分。水一碗二煎六分。
熟地、枸杞、甘菊能滋陰補陰;川芎、柴胡能宣通肝膽經絡的氣血;附子、油桂(即肉桂)能溫腎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文化部施政計畫
每年更新,16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07
文化部蒙古統計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15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8:43
文化部文化部研習課程
每日更新,98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7:06
文化部藏族節慶簡表
每1年更新,20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0:54
文化部文化部附屬單位半年結算-特別收入基金
每6月更新,11李 小姐 | 02-85126634 | 2023-08-01 10:09:36
文化部
典藏目錄-圖像書籍類
每1年更新,16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25
文化部蒙藏業務支出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15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0 15:56:48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法政
每周更新,13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9:22
文化部內外蒙古資訊查詢網址一覽表
每年更新,15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16 16:08:57
文化部典藏目錄-貨幣類
每1年更新,1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53
文化部
典藏目錄-玻璃類
每年更新,1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47:34
文化部文化部接受及支付補助金資料
每季更新,15姚劭融 小姐 | 02-85126614 | 2021-06-23 14:38:08
文化部典藏目錄-纖維染織類
每年更新,1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6:19
文化部典藏目錄-工藝類
每年更新,2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51:14
文化部典藏目錄-水彩畫類
每1年更新,1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6:00
文化部
典藏目錄-歷史類
每1年更新,1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3:35
文化部兒童文化館-聽書(有聲書)書目
每年更新,22呂學榮 先生 | 02-85126470 | 2021-04-07 16:57:57
文化部典藏目錄-裝置藝術類
每1年更新,1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2:57
文化部其他藝文資訊
每1日更新,19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3:29
文化部閱讀活動
每日更新,21郭聯德 先生 | 02-8512-6461 | 2021-04-07 17:00:12
文化部
文化部獎補助-報名資訊
每1年更新,15林先生 | 0422295848#665 | 2023-07-28 16:42:47
文化部在台蒙胞人數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17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16 16:03:31
文化部查詢單一活動詳細資料
每1日更新,17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38
文化部文化新聞稿
每月更新,19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0:04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生物、生態與環境類
每日更新,34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1:50
文化部
藝文活動-所有類別
每1日更新,129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6:17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戲劇
每周更新,19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49:13
文化部典藏目錄-照片與相簿類
每年更新,17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7:57:08
文化部行政院文化獎得獎名單
每年更新,17汪孟哲 小姐 | (02)8512-6792 | 2021-04-07 17:05:23
文化部典藏目錄-手稿類
每年更新,1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7:59:31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