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蘇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2-01-07 18:29:3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People283214 , 欄位Id的內容是283214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蘇香妹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蘇香妹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蘇香妹出生於新竹,後遷徙至東部,最後因為婚嫁定居至豐田。從遷徙的過程與經歷可以看見新竹的生活、花蓮光復鄰近的蔗糖業,以及豐田早期的生活樣貌。
新竹州,竹南郡,三灣庄:西元1925年(日大正14年)~
家中排行第二的蘇香妹出生在新竹州竹南郡三灣庄,在她記憶中是一個很多人家在燒磚窯的地方。蘇香妹3、4歲的時候,因為家裡做農很窮,所以被賣給一位姓林的人家當養女。這戶姓林的人家之所以想要收養女,是因為自己生的第一胎小孩死亡,於是就想跟別人分一個小孩來,那時候民間普遍相信這樣可以招來其他的弟妹。然而某一天,親生父親去林家看她,發現養父母並不疼愛她,看了相當心疼,於是又把她給揹回家自己養了。蘇香妹的家裡除了她自己以外,還有3個姐妹,1個弟弟。家中講海陸腔,後來由於遷徙、融合,聽著聽著也會說四縣腔了。
花蓮港廳,鳳林郡,瑞穗庄虎頭山~富源~大富:~西元1956年(民國45年)
在光復前,蘇香妹跟著家人帶著簡單的行李離開了苗栗,從三灣庄用走的,走到花蓮港廳鳳林郡瑞穗庄的虎頭山,在那裡做大剖做了一段時間。回想起來,當年為何要到花蓮發展,又是為什麼要用走的,她也不太清楚。之後為了生計,到過富源的一戶人家中當幫傭,也做過鋤草、種豆的工作,像這樣打雜、幫傭的工作,那時一天可賺50元,已經算過得去了,蘇香妹一直做這樣的工作,到20歲結婚才沒做。
在20歲那年的某天,蘇家突然來了一個陌生男人,跟她的父母親說想要跟他們的女兒相親,蘇父、蘇母便請這個男人去她工作的地方找她。據蘇香妹回憶,那個時候她正坐在那邊拔黃豆,那個男人就突然跑來要看她。後來,被人家問到她對那個男人是否中意,她說:「不知道,只知道有一個影子過去,什麼也沒看清楚…」接著,就有人來提親了,那位先生叫做江少相,就是她的丈夫,兩人婚後住在大富,育有5男2女。20歲結婚後,蘇香妹就開始從事甘蔗的工作,一直到民國45年(西元1956年),大富的甘蔗工作被糖廠收回,先生的兄弟先搬過來豐田,回報說這裡的地很便宜,於是賣了原有的地,全家人跟著搬到豐田生活。
花蓮港廳,花蓮郡,壽豐庄豐田:西元1956年(民國45年)~
下了火車,映入全家人眼簾的,是西元1956年(民國45年)的豐田,那是一片荒煙漫草,人丁稀少、瘧疾肆虐,先生也在此得過瘧疾,「發作時,三條棉被都不夠蓋哪」,蘇香妹心疼地回憶道。
蘇香妹女士搬到豐田後,大都以務農為生,種植番薯、花生、稻子,以及西瓜。在當時的豐田地區很多人以農業維生,然而豐田這裡的土地貧瘠,連花生都種不好,種了3甲地收成不到1甲。然而,這樣的土質卻出奇地適合栽種一種豐田地區的重要作物──無子西瓜。那是因為,西瓜需要又厚又好讓根鬚通透的土層,而豐田這裡的沙土地土質軟,土壤通透性好,完全滿足這一特性,再來是沙土地的晝夜溫差大,白天吸熱快,晚上散熱也快,這樣種出來的西瓜口感好,而且沙土地土壤含水分少,種出的瓜含糖量也比較高。豐田這裡因此掀起了一股無子西瓜熱潮,西元1970年代(民國60年代),豐田被列為無子西瓜專業區,至今還是無子西瓜的重要產地。蘇香妹因此也種了幾年的西瓜,但是因為花蓮的颱風很多,其實風險頗大,收成好的時候是很好,然而有時候一個颱風過去,所有的西瓜都完蛋了,瓜農除了哭泣什麼都不能做,也是因為如此,因此蘇香妹後來也就沒有再繼續種西瓜,而去改種其他植物。
50幾歲時,蘇女士開始幫人做麻衣,也就是孝服。這是因為蘇女士從以前就會自己做衣服,只要有人剪出一個版型,她就能做出來,完全是無師自通,小孩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至於麻衣,也是看著人家怎麼做,就會做了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83214&IndexCode=Culture_People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person/96BA5FBE-41A1-4CB9-93E8-054A7F4C78EA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07T23:44:04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
MOC_Id
Culture_People283214
Id
283214
Title
蘇香妹
Description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蘇香妹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蘇香妹出生於新竹,後遷徙至東部,最後因為婚嫁定居至豐田。從遷徙的過程與經歷可以看見新竹的生活、花蓮光復鄰近的蔗糖業,以及豐田早期的生活樣貌。 新竹州,竹南郡,三灣庄:西元1925年(日大正14年)~ 家中排行第二的蘇香妹出生在新竹州竹南郡三灣庄,在她記憶中是一個很多人家在燒磚窯的地方。蘇香妹3、4歲的時候,因為家裡做農很窮,所以被賣給一位姓林的人家當養女。這戶姓林的人家之所以想要收養女,是因為自己生的第一胎小孩死亡,於是就想跟別人分一個小孩來,那時候民間普遍相信這樣可以招來其他的弟妹。然而某一天,親生父親去林家看她,發現養父母並不疼愛她,看了相當心疼,於是又把她給揹回家自己養了。蘇香妹的家裡除了她自己以外,還有3個姐妹,1個弟弟。家中講海陸腔,後來由於遷徙、融合,聽著聽著也會說四縣腔了。 花蓮港廳,鳳林郡,瑞穗庄虎頭山~富源~大富:~西元1956年(民國45年) 在光復前,蘇香妹跟著家人帶著簡單的行李離開了苗栗,從三灣庄用走的,走到花蓮港廳鳳林郡瑞穗庄的虎頭山,在那裡做大剖做了一段時間。回想起來,當年為何要到花蓮發展,又是為什麼要用走的,她也不太清楚。之後為了生計,到過富源的一戶人家中當幫傭,也做過鋤草、種豆的工作,像這樣打雜、幫傭的工作,那時一天可賺50元,已經算過得去了,蘇香妹一直做這樣的工作,到20歲結婚才沒做。 在20歲那年的某天,蘇家突然來了一個陌生男人,跟她的父母親說想要跟他們的女兒相親,蘇父、蘇母便請這個男人去她工作的地方找她。據蘇香妹回憶,那個時候她正坐在那邊拔黃豆,那個男人就突然跑來要看她。後來,被人家問到她對那個男人是否中意,她說:「不知道,只知道有一個影子過去,什麼也沒看清楚…」接著,就有人來提親了,那位先生叫做江少相,就是她的丈夫,兩人婚後住在大富,育有5男2女。20歲結婚後,蘇香妹就開始從事甘蔗的工作,一直到民國45年(西元1956年),大富的甘蔗工作被糖廠收回,先生的兄弟先搬過來豐田,回報說這裡的地很便宜,於是賣了原有的地,全家人跟著搬到豐田生活。 花蓮港廳,花蓮郡,壽豐庄豐田:西元1956年(民國45年)~ 下了火車,映入全家人眼簾的,是西元1956年(民國45年)的豐田,那是一片荒煙漫草,人丁稀少、瘧疾肆虐,先生也在此得過瘧疾,「發作時,三條棉被都不夠蓋哪」,蘇香妹心疼地回憶道。 蘇香妹女士搬到豐田後,大都以務農為生,種植番薯、花生、稻子,以及西瓜。在當時的豐田地區很多人以農業維生,然而豐田這裡的土地貧瘠,連花生都種不好,種了3甲地收成不到1甲。然而,這樣的土質卻出奇地適合栽種一種豐田地區的重要作物──無子西瓜。那是因為,西瓜需要又厚又好讓根鬚通透的土層,而豐田這裡的沙土地土質軟,土壤通透性好,完全滿足這一特性,再來是沙土地的晝夜溫差大,白天吸熱快,晚上散熱也快,這樣種出來的西瓜口感好,而且沙土地土壤含水分少,種出的瓜含糖量也比較高。豐田這裡因此掀起了一股無子西瓜熱潮,西元1970年代(民國60年代),豐田被列為無子西瓜專業區,至今還是無子西瓜的重要產地。蘇香妹因此也種了幾年的西瓜,但是因為花蓮的颱風很多,其實風險頗大,收成好的時候是很好,然而有時候一個颱風過去,所有的西瓜都完蛋了,瓜農除了哭泣什麼都不能做,也是因為如此,因此蘇香妹後來也就沒有再繼續種西瓜,而去改種其他植物。 50幾歲時,蘇女士開始幫人做麻衣,也就是孝服。這是因為蘇女士從以前就會自己做衣服,只要有人剪出一個版型,她就能做出來,完全是無師自通,小孩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至於麻衣,也是看著人家怎麼做,就會做了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
0
Keyword_Rights_2
-
0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07T23:44:04
Keyword_Subject_1
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蘇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576
Id:
514576
Title:
織布(太魯閣族)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織布機是過去太魯閣族女性常用的工具,使用者以雙腳抵住木箱,另一端以繩子綁於腰上,來進行編織,而織布的時間通常是忙完農務後。太魯閣族的服飾過去男女都以白底褐色條紋的麻布衣,配上頭飾、耳飾、頸
MOC_Id:
Culture_Object267885
Id:
267885
Title:
烏來泰雅族塑像
Description:
烏來泰雅族塑像。照片拍攝的時間約為1969年左右(民國58年左右),照片提供者為邱美華女士,當時是她第一次到台北找三哥(邱美華約十七、十八歲),她與三哥的雙胞胎小朋友到烏來出遊,與烏來台車站前泰雅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69
Id:
272269
Title:
巴古崙部落(Pakurung)
Description:
巴古崙部落位於新園里15至18鄰,大南橋南方、利嘉溪右岸以西、臺9線以東之處,部落東側為射馬干圳生態區、利嘉溪、卡拉魯然部落、豐田里、康樂里,西側為新部落(sinburu)、卑南鄉、劍弗山,西南側為射
花蓮縣客屬會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264843
Id:
264843
Title:
花蓮縣客屬會
Description:
花蓮縣客屬會位於花蓮縣吉安鄉慶豐二街91號,社團成立宗旨為「提倡客家文化與傳承」,時常主辦與客家節慶相關之活動。此筆詮釋資料配合「客迴東鐵──花蓮鐵道上的客庄昔日」展覽,為花蓮地區具有客家族群元素的特
MOC_Id:
Culture_Object733228
Id:
733228
Title:
當代排灣族 八角花紋+點示數字
Description:
此圖為宋海華設計並拍刺完成。圖紋內容類似排灣族繡紋,故暫以此命名。
圖中央有八角花紋。八角花紋常以十字繡的方式,使用於排灣族、阿美族、卑南族、馬卡道族、西拉雅族織物中,是一種象徵美麗的符號。
MOC_Id:
Culture_Place589637
Id:
589637
Title:
那荳蘭部落內顯著建築標的物-花蓮縣吉安鄉阿美族文物館
Description:
此照片中為那荳蘭部落中的阿美族文物館。Natawran部落,漢語稱做那荳蘭部落,為阿美族南勢阿美亞群七大古部落其中之一,所謂南勢阿美,南勢的意思是指其位於泰雅族北勢群的南方,實際上這是阿美族群中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289
Id:
589289
Title:
春日部落內顯著建築標的物-花蓮縣玉里鎮春日國民小學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建物,是位在春日部落範圍內的春日國民小學。Ceroh部落,漢語稱做春日部落,位在花蓮縣玉里鎮春日里,目前居民以阿美族居多,信仰以天主教為主。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
MOC_Id:
Culture_Object755810
Id:
755810
Title:
桃園客家專刊─尋客《Meet Hakka》第30期
Description:
此物件是由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於2022年6月出版,並在官網提供多媒體電子書版,方便民眾線上閱讀。英文「MEET」有相遇、遇見、連結之意,希望透過匯集、聚集桃園客庄人、事、物,讓多元客家族群在此發
紋面傳說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731498
Id:
731498
Title:
紋面傳說
Description:
《紋面傳說》說的是泰雅族紋面的傳說故事。一開始,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對兄妹,隨著時間不斷推進,依然沒有其他人類出現,妹妹很擔心,再這樣下去,等他們死了,人類也就滅絕了。於是,妹妹決定要和哥哥結婚,但又
當代排灣族 四象頭目紋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734263
Id:
734263
Title:
當代排灣族 四象頭目紋
Description:
照片中圖紋為四象頭目紋。傳統排灣族人形紋都代表貴族人形,所有人形紋都是貴族紋。傳統人形紋的造型都很簡單,由圓圈表示頭部、身體及四肢以線條構成。宋海華文身師由此發想,進行人形紋的改造,首先以四位人頭
撒固兒部落入口指示牌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608
Id:
589608
Title:
撒固兒部落入口指示牌
Description:
Sakur部落,又稱撒固兒部落,大約位置在花蓮市國福里一帶,為撒奇萊雅族重要的聚落之一。撒奇萊雅族世居奇萊平原,光緒4年(1878)加禮宛事件爆發,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聯手對抗清政府,戰敗後為避免
支亞干部落活動中心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66
Id:
589366
Title:
支亞干部落活動中心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建物為Ciyakang部落的活動中心。Ciyakang部落,漢語稱做支亞干部落,位在花蓮縣萬榮鄉西林村,目前居民以太魯閣族居多。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大正3年(1
吉安五穀宮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264829
Id:
264829
Title:
吉安五穀宮
Description:
此筆詮釋資料配合「客迴東鐵──花蓮鐵道上的客庄昔日」展覽,為花蓮地區具有客家族群元素的特色地標。此檔展覽「客迴東鐵」從客家族群的角度出發,重新詮釋花蓮鐵道對於客家人的意義。曾是半個世紀與客家人密不
天狗岩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585
Id:
514585
Title:
天狗岩
Description:
這張繪葉書〈斷崖上的蕃人〉下方的說明是「花蓮港廳下名物天狗岩」,但「天狗岩」的所在位置一直以來都不為人所知,也沒有相關或新的影像紀錄。直至2015年鄭姓山友所率領的登山隊在海鼠山稜線意外發現一塊突
福德宮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264833
Id:
264833
Title:
福德宮
Description:
「土地公」一詞有「福德正神」等等不同的稱呼,客家人則稱為「伯公」。位於花蓮市國富里市八市場的福德宮,牆面之上香說明,有全市土地公廟僅見之「伯公」用詞。此筆詮釋資料配合「客迴東鐵──花蓮鐵道上的客庄昔日
MOC_Id:
Culture_Place589568
Id:
589568
Title:
鳳信部落內顯著建築標的物-鳳信社區活動中心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建物為在鳳信部落範圍中的鳳信社區活動中心。鳳林為客家人為主的鄉鎮,但在鳳信里則有較多阿美族的分布,為鳳林阿美族人口最多的里,占里人數三分之一。Cingaroan部落,漢語稱做鳳信部落,位於
MOC_Id:
Culture_Object714532
Id:
714532
Title:
《桃園客家》季刊第15期
Description:
此物件是由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於2019年3月出版的《桃園客家》第15期,並在官網提供多媒體版方便民眾線上閱讀。
《桃園客家》第15期內容以客家映象為主題,在自媒體影像當道的時代,文化的保存與
客家詩人葉日松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264848
Id:
264848
Title:
客家詩人葉日松
Description:
客家詩人葉日松昭和11年(1936年)生於花蓮富里,從事教育工作40年,曾任行政院客委會諮詢委員;著作有詩、散文、兒童文學及客語詩等凡三十餘種,並獲中國語文獎章、青年獎章、全國青年文藝創作最佳新詩獎、
MOC_Id:
Culture_Place589421
Id:
589421
Title:
大德大德(巴鳥拉藍)部落內顯著建築標的物-新城鄉原住民多功能活動中心
Description:
Paidadan部落,漢語稱做大德部落,或以音譯稱做巴烏拉藍部落,位於花蓮縣新城鄉大漢村。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民國65年(1976)因大漢村大理石工廠設立,需要大量人力
撒固兒部落入口指示牌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608
Id:
589608
Title:
撒固兒部落入口指示牌
Description:
Sakur部落,又稱撒固兒部落,大約位置在花蓮市國福里一帶,為撒奇萊雅族重要的聚落之一。撒奇萊雅族世居奇萊平原,光緒4年(1878)加禮宛事件爆發,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聯手對抗清政府,戰敗後為避免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097
Id:
272097
Title:
土坂部落(Tjuabal)
Description:
土坂部落位在臺東縣達仁鄉土坂村。部落範圍位於大竹高溪中游臺地上,東鄰台坂村,西接屏東來義鄉,南與新化村相連,北與達仁鄉壢坵村相鄰。土坂部落的族人是由屏東縣泰武鄉的佳興舊社,越過南大武山而來,日治時期又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95
Id:
272195
Title:
阿拉巴灣部落(Alapawan)
Description:
阿拉巴灣部落位於臺東縣東河鄉泰源村,西元1879年在夏獻綸《後山輿圖》中有描繪「阿那巴灣社」,為泰源村最早的稱呼,日治時期曾稱呼為阿塱八灣,西元1937年,為了與日本國內命名統一所見,改為「高原」,戰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83
Id:
272183
Title:
八桑安部落(Pasongan)
Description:
八桑安又稱白桑安,位於臺東縣長濱鄉寧埔村3到5鄰,位於僅那鹿角溪和彭仔存溪之間,原稱阿美族八桑安社,戰後因為發音類似白故更名。根據《番社案內》一書的記載,此社是西元1884年(光緒10年)左右,由花蓮
大鼓部落內農地一景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653
Id:
589653
Title:
大鼓部落內農地一景
Description:
此照片拍攝於大鼓部落的農地。Kungkung部落,漢語稱做大鼓部落,位於花蓮縣吉安鄉福興村。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Alang kiyumi、Kungkung部落為兩族混居
MOC_Id:
Culture_Object756542
Id:
756542
Title:
楊梅地區土牛溝周邊客家文化資源配置圖
Description:
此《楊梅地區土牛溝周邊客家文化資源配置圖》,內容包含隘口寮、鄭家伯公、雙堂屋、鄭大模公祠、水泉橋遺址、隴西堂、掌水伯公等等,詳實記錄桃園楊梅區的土牛溝一帶附近的客家文化資源,以供後續當地開發的運用
重光部落入口意象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556
Id:
589556
Title:
重光部落入口意象
Description:
照片中刻有紅色「重光部落」字樣的石碑,是Branaw部落的入口意象。Branaw部落,漢語稱做重光部落,位在花蓮縣秀林鄉文蘭村,居民以太魯閣族為多數。「Branaw」為太魯閣族語,意指寬廣的緩坡地
下德武部落聚會所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291
Id:
589291
Title:
下德武部落聚會所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建物是下德武部落的聚會所。Satefo部落,漢語稱做下德武部落,位在花蓮縣玉里鎮德武里,目前居民以阿美族居多,信仰以基督教和天主教為主。下德武部落是一個建立近百年的部落,原名為「Matef
東光部落入口意象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75
Id:
589375
Title:
東光部落入口意象
Description:
照片中有「東光部落」字樣的木牌為Donkuan部落的入口意象。Donkuan部落,漢語稱做東光部落,位在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目前居民以布農族居多。相傳此地山勢陡峭,土石容易剝落,夏季容易有落雷。當
《桃園客家》季刊第5期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714522
Id:
714522
Title:
《桃園客家》季刊第5期
Description:
此物件是由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於2016年9月出版的《桃園客家》第5期,並在官網提供多媒體版方便民眾線上閱讀。
《桃園客家》第5期內容以臺灣省三號道路,簡稱「臺三線」為主題。從臺北市起算至終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578
Id:
514578
Title:
臺灣花蓮港泰雅族太魯閣婦人
Description:
此張寫真是由日治時期花蓮港廳內重要的相片館片山寫真所發行,位於繁華的黑金通上(今花蓮市中山路)。圖中可見一位盛裝打扮的太魯閣族婦女,紋面於額頭與雙頰上,這是太魯閣族女性擅長織布與耕作後,才有資格在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文化部典藏網類別統計
每1年更新,20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6 | 2023-07-27 15:32:57
文化部文化部文化志工統計
每1年更新,20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3-07-28 15:19:32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教育
每周更新,29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20:48
文化部典藏目錄-皮革類
每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6:52
文化部典藏目錄-明信片類
每1年更新,21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38
文化部
輔導蒙藏族人口地域分布性別統計表
每6月更新,16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5:56
文化部文創育成中心資訊
每年更新,23楊家華 小姐 | 02-85126561 | 2021-04-07 17:05:23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歷史
每周更新,59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29:19
文化部典藏目錄-貨幣類
每1年更新,20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53
文化部文化部資料盤點成果表
每6月更新,22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6 16:36:32
文化部
文化部-振興三倍券通訊交易適用業者名單
每1月更新,17葉舒文 小姐 | 02-85126571 | 2023-07-27 16:04:54
文化部文創商店
每年更新,67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2:58
文化部文化部會計報告
每年更新,32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3:19
文化部典藏目錄-工藝類
每年更新,27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51:14
文化部典藏目錄-纖維染織類
每年更新,2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6:19
文化部
典藏目錄-魚類
每1年更新,2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16
文化部典藏目錄-產業類
每年更新,2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7:16
文化部典藏目錄-苔蘚類
每1年更新,17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40
文化部典藏目錄-飲食用具類
每1年更新,2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0:46
文化部蒙藏人才之培育及工作績效統計表
每年更新,21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0 15:54:21
文化部
典藏目錄-音樂資料類
每年更新,21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0:37
文化部典藏目錄-原住民類
每年更新,1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5:12:01
文化部典藏目錄-文書檔案類
每1年更新,26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6:14
文化部蒙古警察警政研習班統計表
每年更新,30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09 15:40:37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電影
每周更新,87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40:27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半年結算-特別收入基金
每6月更新,15李 小姐 | 02-85126634 | 2023-08-01 10:09:36
文化部經緯度查詢附近文化設施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128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12
文化部典藏目錄-歷史類
每1年更新,2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3:35
文化部展覽資訊
每1日更新,60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5:05
文化部講座資訊
每1日更新,83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5:18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