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每五、六月中毒氣流行,以白豬、白羊祭祀 廈門志卷八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民俗與宗教
「柬埔寨每五、六月中毒氣流行,以白豬、白羊祭祀 廈門志卷八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民俗與宗教」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民俗與宗教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2-01-07 18:31:06。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Object278000 , 欄位Id的內容是278000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柬埔寨每五、六月中毒氣流行,以白豬、白羊祭祀 廈門志卷八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大魚「望之如山。 每五、六月中,毒氣流行,即以白豬、白羊祭;否則災荒)、風母(似猿;打死得風即活。惟以菖蒲塞其鼻,則死不復生矣) 。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OGDL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78000&IndexCode=Culture_Object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6945AEE1-8C90-4640-8D70-0F017B59F232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2-01T02:16:25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民俗與宗教 。
MOC_Id
Culture_Object278000
Id
278000
Title
柬埔寨每五、六月中毒氣流行,以白豬、白羊祭祀 廈門志卷八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大魚「望之如山。 每五、六月中,毒氣流行,即以白豬、白羊祭;否則災荒)、風母(似猿;打死得風即活。惟以菖蒲塞其鼻,則死不復生矣) 。
Keyword_Des_Rights_2
OGDL
ImageUrl
-
0
Keyword_Rights_2
-
0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2-01T02:16:25
Keyword_Subject_1
民俗與宗教
「柬埔寨每五、六月中毒氣流行,以白豬、白羊祭祀 廈門志卷八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民俗與宗教」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民俗與宗教類」的其他資料
踏涼傘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Invisible567358
Id:
567358
Title:
踏涼傘
Description:
涼傘,古時稱為「華蓋」,係古代君王出行時要為其遮陽用,係儀仗的一種禮器,用以象徵地位。涼傘形狀呈圓形,在臺灣廟會中,涼傘主要在神轎的前方,除做為替神轎開路的前鋒,亦有替神明遮擋穢物的用意,通常
MOC_Id:
Culture_Object563107
Id:
563107
Title:
雲林北港朝天宮大人科第五四號
Description:
木通、烏棗、木賊各四分。水不拘煎服。
木通(川木通)可用於小便熱痛不順暢,關木通有腎毒性,已禁用多年。烏棗(大棗),可以補養脾胃。木賊,常用於眼睛紅腫流淚。
本首藥籤出自「北港朝天宮」。北港朝
MOC_Id:
Culture_Invisible296433
Id:
296433
Title:
北竿塘岐境玉封蕭王府神佛壽誕祭典
Description:
北竿塘岐境玉封蕭王府源自中國大陸泉州惠安,村民周猴彥在漁汛期間遷居塘岐,並將原鄉神明富美宮蕭王爺及蓮城寺蓮城佛祖隨身攜帶到北竿。1909年,周家定居北竿塘岐,諸神亦鎮居村民周吓蒙家中,受理信眾求卜
MOC_Id:
Culture_Object563850
Id:
563850
Title:
高雄道德院大人科第五五號
Description:
常山五分、麥文五分、槟榔一錢、柿蒂七個。水八分煎四分。
常山,催吐藥物,作用很強烈,身體虛弱的人最好不要用。麥文(麥門冬),滋補肺胃,又可以清心除煩。槟榔(檳榔),行氣,殺寄生蟲,袪濕。柿蒂,降
MOC_Id:
Culture_Object232474
Id:
232474
Title:
中鑼─南竿金板境天后宮
Description:
本物件為南竿金板境天后宮內的鼓板樂樂器之一的中鑼,會與鼓、小鈸、鈔與拔等打擊樂共同組成鼓板樂隊,主要出現於每年元宵擺暝期間迎神遊藝的主要伴奏器樂,展現重大節慶熱鬧歡氣氛。該物件與與其他具廟宇代表性
MOC_Id:
Culture_Event151060
Id:
151060
Title:
東引璇璣廟擺暝祭典
Description:
璇璣廟位於連江縣東引鄉中柳村六四號。正殿祀神包括朱大姐、戚赦(七舍)、高毅(高弟)...諸神。 每逢元宵擺暝祭典為馬祖四鄉五島的年度盛事,依據《106年連江縣擺暝民俗調查研究案成果報告書》於201
MOC_Id:
Culture_Object487742
Id:
487742
Title:
興濟宮保生大帝大人科第八十三首
Description:
藿挭四分、川芎一片、升麻四分、粉草三分。水煎出味作茶服。
藿挭(藿香的梗),一般感冒兼有濕邪常常使用,既可以解除體表邪氣,還可以排除體內濕氣。川芎,可以活血,可以行氣,可以袪風,可以止痛,為頭痛
MOC_Id:
Culture_Event636047
Id:
636047
Title:
2005年鳳儀書院鳥瞰圖
Description:
照片為2005年10月(民國94年)整修前鳳儀書院的鳥瞰圖。鳳儀書院建於1814年,是臺灣現存規模最大的書院,依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資料,書院面積有4,795平方公尺(約1450坪)。
這張照片可
MOC_Id:
Culture_Place603008
Id:
603008
Title:
清水祈安宮王爺廟
Description:
「祈安宮」,供奉主神為蔡姓大王爺、高姓二王爺及池姓三王爺,在地方俗稱為「清水王爺廟」。據副主委邱石牛先生所言,清朝時期地方頭人林琪先生於今季水路草林內發現一隻小帆船,內有四尊神像,並以紅紙書名
MOC_Id:
Culture_Object304354
Id:
304354
Title:
鎖港北極殿五府千歲千秋寶艦建造—十三艙
Description:
圖片為澎湖縣馬公市鎖港里北極殿於民國107年7月4日經過開斧儀式後,由王旭輝師傅開始建造的王船本體上的物件,稱為王船十三艙,位於船身前半,下方左右分別為水手住艙之東貓籬與西貓籬,距離甲板有一段距離
MOC_Id:
Culture_Place512839
Id:
512839
Title:
利澤簡永安宮正殿神龕前鳳凰插角
Description:
插角,又稱「雀替」、「托木」,是臺灣傳統建築中常見位於柱樑相接處之斜撐構件。在臺灣傳統廟宇中,面闊方向的插角一般以「鳳凰」為主題,進深方向的插角以「鰲魚」最為常見。利澤簡永安宮正殿神龕前插角,即採
MOC_Id:
Culture_Object487534
Id:
487534
Title:
六房天上聖母婦科第五十六首
Description:
冷熱不和症未成。脾虛食積脹心胸。三劑連服如能効。再問他方症自輕。
山查肉三錢、烏梅三錢、蟬退三隻、連服三帖。藥頭水一碗煎5分、渣一碗煎5分。
脾胃虛弱容易導致人體消化功能失常,若飲食積聚於腸胃
MOC_Id:
Culture_Object284278
Id:
284278
Title:
礁溪新地標─關公騎神駒赤兔馬
Description:
2018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東門、梅洲、七張、進士、復興、擺厘;羅東鎮漢民、集祥里;蘇澳鎮福德;礁溪鄉大義、德陽;以及頭城鎮下埔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大義社區的日曆。本篇2月2日的主題是「
大甲鎮瀾宮眼科第31號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Object564587
Id:
564587
Title:
大甲鎮瀾宮眼科第31號
Description:
銅青一塊、甘草一錢、川蓮一錢、明凡五分、生羌五分、烏棗三〇。煎水洗。
本首內容出自於圖片中右方第一張藥籤。銅青為銅器表面的綠色銹衣,古代一般多作外用藥,研末撒或調敷,專治鼻瘜肉,眼瞼糜爛,瘡瘍頑
MOC_Id:
Culture_Object565113
Id:
565113
Title:
大甲鎮瀾宮小兒科第三十二號
Description:
京芥七分、防風七分、連召七分、蘇卜四分、甘草六分、黃岑一錢、枝子一錢、大黃五分、朴硝五分。
本首內容出自於圖片中右方第一張藥籤。京芥(荊芥),防風,一般感冒常用藥物,用來袪除風邪,感冒兼有身體疼
內媽祖廟大人科第八五號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Object606698
Id:
606698
Title:
內媽祖廟大人科第八五號
Description:
中白、硃砂、柿霜、虎珀各五分。共為末。另金蟬、陳皮煎湯送下。
這是新竹市北區內媽祖廟大人科的第85首藥籤。人中白,健康人尿自然沉澱而成的固體物。在古代,通常是鏟取年久的尿壺、便桶等內面沉結的尿垢
MOC_Id:
Culture_Object487962
Id:
487962
Title:
興濟宮保生大帝眼科第六十二首
Description:
蕤仁、川連、石決、玄精石各一錢。不拘水煎服。
蕤仁有養肝明目的作用,石決(即石決明)有清肝明目的作用,為眼科常見藥物,配上川連(即黃連)加強清熱之效,玄精石主要成分是硫酸鈣,與石膏的組成成分類似
內媽祖廟眼科第五九號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Object606428
Id:
606428
Title:
內媽祖廟眼科第五九號
Description:
白眉一錢半、生地一錢、乙厘一錢、防豐一錢、羗活一錢、榴皮七分、枸杞根七分。水一碗煎五分。
這是新竹市北區內媽祖廟眼科的第59首藥籤。生地用以涼血滋陰。乙厘(刺蒺藜)有平肝解鬱、活血祛風、明目之效
MOC_Id:
Culture_Object604484
Id:
604484
Title:
羅東震安宮「大雄永奠」匾
Description:
羅東震安宮「大熊永奠」匾懸掛於後殿一樓觀音佛祖神龕上方,為木作橫長形有邊框陽刻金字匾額。匾面略呈墨綠色,並施以鏍鈿。木匾邊框雕以花卉、鳥類、蝙蝠與鯉魚。
中行為陽刻字「大雄永奠」,「大雄
MOC_Id:
Culture_Object487574
Id:
487574
Title:
六房天上聖母婦科第九十四首
Description:
脾胃不知食不消。或云痞瀉可兼療。香砂楮木滌堅精。兩帖連施氣血調。
木香一錢、楮實子二錢、白朮一錢、砂仁一錢。水一碗2分煎6分、渣一碗煎5分。
此方由明代張介賓《景岳全書》中的香砂枳朮丸變化而來
MOC_Id:
Culture_Object562588
Id:
562588
Title:
四湖參天宮關聖帝君藥籤男科第二十號
Description:
傷寒下後,腹滿心煩。須當仔細,急服仙丹。
枝子二錢、厚朴二錢、枳實二錢。水碗二煎五分、渣碗煎五分。
枝子(梔子)對心煩胸悶,身體發熱具有針對性。厚朴跟枳實是用來行氣消除腹脹的藥物。此方可以處理
慈生宮幼科第五十一方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Object486542
Id:
486542
Title:
慈生宮幼科第五十一方
Description:
前世因緣今世逢。後果前根本不空。
留餘厚澤兒孫守。疾病災魔一掃風。
茯神錢半、勾陳二錢、於朮錢半、黨蔘錢半、川朴八分、炙草一錢。煎服。
本籤文中提到因果關係和今生前世因緣是互相聯繫的,對於宗
MOC_Id:
Culture_Object487822
Id:
487822
Title:
興濟宮保生大帝小兒科第四十二首
Description:
柴胡、生地各七分、黃岑、麥冬各五分、赤芍三分、甘草二分、地骨錢二、知母四分、灯心十條、姜一。水八分煎四分。
柴胡,一般感冒有發燒時使用。生地,常用的清熱藥物,尚可以涼血,養陰生津。黃芩,清熱燥濕
開興廟的故事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Place284727
Id:
284727
Title:
開興廟的故事
Description:
2018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東門、梅洲、七張、進士、復興、擺厘;羅東鎮漢民、集祥里;蘇澳鎮福德;礁溪鄉大義、德陽;以及頭城鎮下埔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七張社區的日曆。本篇7月8日的主題是「
廖府先生廟第四七號 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Object561878
Id:
561878
Title:
廖府先生廟第四七號
Description:
麻黃錢半、石羔三錢、杏仁三錢、甘草錢半。
本首內容出自於圖片中左方第一張藥籤。本方出自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麻杏石甘湯。麻黃、杏仁、石羔(石膏)、甘草。可以清瀉肺熱,止咳平喘。方中石膏份量多於麻黃
MOC_Id:
Culture_Object278226
Id:
278226
Title:
嬰兒初生以冷水浴之,生病不求醫而浴於河 澎湖臺灣紀略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婦甫生產,同嬰兒以冷水浴之.疾病不知醫,輒浴於河;言大士置藥水中濟度諸番云.冬月,亦入水澡浴以為快。
荳蘭社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Object506176
Id:
506176
Title:
荳蘭社
Description:
照片所見為日治時期的荳蘭社。荳蘭(Tauran),源於阿美族語,是一種叫做胡頹子的植物名稱,因此地多胡頹子而得名,昭和12年(1937)日人改其譯名為田埔,二次戰後更名為宜昌。早在清代曾有漢人移民
內媽祖廟大人科第七五號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Object606688
Id:
606688
Title:
內媽祖廟大人科第七五號
Description:
萱花一朵、蓮房一個、白菊花葉七片、苦桃葉三片。水煎出味,或飲或洗。
這是新竹市北區內媽祖廟大人科的第75首藥籤。萱花(金針花),利尿祛溼。蓮房(蓮蓬),化瘀止血藥物。白菊(菊花),疏散風熱的藥物
MOC_Id:
Culture_Object553453
Id:
553453
Title:
做出幼儀式─道長使用的七星劍與龍角
Description:
做出幼是馬祖地區青年結婚前會進行的成年禮,象徵青年已脫離童稚階段,預備承接新的責任,並感謝神明臨水夫人的庇佑,是馬祖在地居民成長過程中一個傳統且重要的儀式。
臨水夫人為閩東信仰,由原鄉信仰帶入馬
社角郁德祠民俗與宗教
MOC_Id:
Culture_Place192686
Id:
192686
Title:
社角郁德祠
Description:
社角郁德祠。位於今大溪區仁善里1鄰19號張家旁,近霄裡社蕭家,與霄裡社蕭家二世祖阿生坟墓頗近,附近住戶有蕭、羅、潘、張等四氏家族,本地是原漢接觸最頻繁之地。在清代乾隆時期的拓墾初期,來自福建、廣東的各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特色圖書館
每年更新,51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3:12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法政
每周更新,11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9:22
文化部典藏目錄-宗教禮俗類
每年更新,1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24:06
文化部文化部人民申請提供政府資訊案件統計
每年更新,13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2:22
文化部蒙藏ㄧ般文物統計表
每1年更新,16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3-07-28 14:46:24
文化部
典藏目錄-圖像書籍類
每1年更新,16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25
文化部典藏目錄-貝類
每1年更新,1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03
文化部查詢單一類別文化設施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177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24
文化部查詢單一類別未過期活動資料
每1日更新,98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2:21
文化部藝文活動筆數統計
每1年更新,16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6 16:46:38
文化部
典藏目錄-魚類
每1年更新,1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16
文化部綜藝活動
每1日更新,14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5:03:19
文化部電影
每1日更新,59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5:32
文化部文化部單位預算
每1年更新,17林瑀玟 小姐 | 02-85126642 | 2023-08-01 10:20:23
文化部文創商店
每年更新,25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2:58
文化部
海外藏僧來台弘法人次統計表
每1月更新,15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3:57
文化部典藏目錄-綜合類
每1年更新,21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4:34
文化部典藏目錄-石材類
每1年更新,1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3:19
文化部典藏目錄-文書檔案類
每1年更新,21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6:14
文化部蒙藏重要活動明細表
每年更新,14蕭永源 先生 | 02-2356-6462 | 2021-04-07 17:04:46
文化部
藏族節慶簡表
每1年更新,20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0:54
文化部文化部公共藝術
每年更新,39彭竫潔 小姐 | 02-85126525 | 2021-10-29 17:39:07
文化部博物館
每1年更新,34葉純帆 小姐 | 02-8512-6330 | 2023-07-27 17:37:05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建築
每周更新,23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52:28
文化部其他藝文資訊
每1日更新,18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3:29
文化部
戲劇表演資訊
每日更新,54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4:23
文化部典藏目錄-建築與居處空間類
每1年更新,1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0:11
文化部講座資訊
每1日更新,47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5:18
文化部蒙藏課程辦理明細表
不更新更新,14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1-06-29 12:25:19
文化部典藏目錄-裝置藝術類
每1年更新,17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2:57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