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1: 0 time2: 0 time3: 0 time4: 0 total: 0 彭黃來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台灣資料通-開放資料查詢 台灣資料通-公開資料預覽查詢
關鍵字資料搜尋

彭黃來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彭黃來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2-01-07 18:29:3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People283166 , 欄位Id的內容是283166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彭黃來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彭黃來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彭黃來為國共內戰影響下,跨洋遷徙來到台灣東部的廣東籍移民。其遷來時間為1946年左右,由於當時候國共馬上又發生戰爭,先生擔憂被抓兵,聽聞親人在台灣東部開墾,便與妻子約好一起搭船來到台灣東部。但遺憾的是,先生在路途中過世,最終只有彭黃來順利的來到豐田定居。 廣東省,揭西縣,五雲鎮流平村:西元1927年(民國16年~民國35年) 現居豐裡村民族街上的彭黃來女士原是廣東揭西縣五雲鎮流平村人(距離廣州有400公里),據彭黃來回憶,在流平村,幾乎全村都姓黃。 彭黃來的童年以及年輕時期都在大陸廣東省廣州度過,那時中國的社會風氣普遍認為女生不用讀書,就算讀,也不大需要、最好不要讀得太高,因為對那時候的女生來說,讀書是為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況且對那個時代來說,讀得太多,會被認為難以駕馭,會嫁不出去,所以那個年代的女性教育程度多半低於男性,加上那時廣州也沒有實施強制要求全國民都得接受義務教育的政策,彭黃來因此也就沒有讀書上學,一直到18歲嫁人為止,彭黃來都是待在家裡,據她回想起來,那些年裡真的是在「當小姐」,與後來墾荒的生活比起來,算是很輕鬆的。 光復第二年,因為國共內戰,村裡小道消息很多,整個村子人心惶惶,加上光復初期當兵被徵調來台灣的大伯,在家書中多次提及居住在台灣的生活不錯,前景看好,因此當時21歲的彭黃來,就在光復第二年跟丈夫、小叔等四個人一起從廣東搭船到台灣,那時有能力離開大陸的大概都逃跑了,然而彭黃來的兩個兄弟卻沒走掉,被留在廣東。(原先在廣東是賣鹽的工作) 台灣,花蓮縣,壽豐鄉豐裡村:西元1946年(民國35年 )~ 在光復初期,從廣東搭船到台灣是一件極度辛苦的事,光是搭船在海上航行就要花上很多的時間,但是對於彭黃來女士一家人來說,為了穩定的生活、安定工作的機會,即使坐船需要花上4、5天,甚至將近一週的時間,也要來台灣。 經過了漫長的旅程,彭黃來一家人從高雄港上岸,踏上台灣的土地。那時正是西元1946年(民國35年)的3月,台灣才剛光復,對彭黃來一家人來說,戰後百廢待舉的台灣就像是一片新天地,一片充滿了工作機會的新大陸。 剛到高雄的彭黃來一家人,只知道要到花蓮找大伯,卻沒錢搭車,一行人只好從高雄一路走過大半個台灣來到花蓮,這件事具體體現了客家民族刻苦勤奮、不畏艱難、不屈不撓努力求生存的精神。據彭黃來回憶那一段艱苦的旅程,一路上需得不斷求借他人屋簷休息,有些人家看這樣一家人辛辛苦苦地舉家遷徙,會相當體貼地提供地方讓他們休息,她還記得在屏東一戶人家屋簷下休息時,那家人好心的送了他們二包米,好在路上吃。 後來,彭黃來一家人終於抵達了花蓮與大伯會合。彭黃來回憶,剛到台灣時,由於是外地人,又是新來乍到,大概都是作些幫人煮飯、做工,打雜的細瑣工作,直到待了一段時間,累積了一些人脈、資源、經濟基礎後,才開始有些比較賺錢的工作。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他們抵達台灣的這一年7月,彭女士的第一任丈夫就因為水土不服往生了,那時,彭黃來才20歲出頭。後來,彭黃來去大富一位老師家幫傭,做了7、8年才又嫁給第二任徐先生,是新竹湖口人,夫婦後來育有3個兒子、3個女兒。彭黃來還曾經在豐山村的糖廠會社種過甘蔗,也曾在鳳梨工廠工作過。 到了西元1958年(民國47年),由於溫妮颱風的侵襲,把他們所居住的日式房子給摧毀了,當時媳婦的小孩永光剛出生,而彭黃來自己的小孩卻因此往生了。 天災不只摧毀了居住的地方,還帶走了一個孩子的生命,令彭黃來心疼了一輩子。雖然已經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然而天下父母心,聊到這一段的時候,彭黃來依然極度地不捨和難過。 彭黃妹的孫子永光、美華、美琴都在這間日式老屋出生,後來在豐裡村中山路一帶蓋了新房子,做一些雜貨生意,最小的孫子永明就是出生在這裡,夫家大兒子在大街上賣豬肉、雜貨,最後還開了碾米廠。 每年,彭黃來一家都還有著返鄉掛紙的習俗,會回湖口炎山祭祖、做風水,據說一次都要請65桌,聲勢龐大。近年有機會回去廣東老家看看,哥哥還在老家揭西,弟弟則是在廣州市,發展得相當不錯,已經從華南機械廠退休。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83166&IndexCode=Culture_People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person/8923A674-E9C0-4DDB-83E6-C29B3CDC7557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02T15:49:03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eople283166

Id

283166

Title

彭黃來

Description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彭黃來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彭黃來為國共內戰影響下,跨洋遷徙來到台灣東部的廣東籍移民。其遷來時間為1946年左右,由於當時候國共馬上又發生戰爭,先生擔憂被抓兵,聽聞親人在台灣東部開墾,便與妻子約好一起搭船來到台灣東部。但遺憾的是,先生在路途中過世,最終只有彭黃來順利的來到豐田定居。 廣東省,揭西縣,五雲鎮流平村:西元1927年(民國16年~民國35年) 現居豐裡村民族街上的彭黃來女士原是廣東揭西縣五雲鎮流平村人(距離廣州有400公里),據彭黃來回憶,在流平村,幾乎全村都姓黃。 彭黃來的童年以及年輕時期都在大陸廣東省廣州度過,那時中國的社會風氣普遍認為女生不用讀書,就算讀,也不大需要、最好不要讀得太高,因為對那時候的女生來說,讀書是為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況且對那個時代來說,讀得太多,會被認為難以駕馭,會嫁不出去,所以那個年代的女性教育程度多半低於男性,加上那時廣州也沒有實施強制要求全國民都得接受義務教育的政策,彭黃來因此也就沒有讀書上學,一直到18歲嫁人為止,彭黃來都是待在家裡,據她回想起來,那些年裡真的是在「當小姐」,與後來墾荒的生活比起來,算是很輕鬆的。 光復第二年,因為國共內戰,村裡小道消息很多,整個村子人心惶惶,加上光復初期當兵被徵調來台灣的大伯,在家書中多次提及居住在台灣的生活不錯,前景看好,因此當時21歲的彭黃來,就在光復第二年跟丈夫、小叔等四個人一起從廣東搭船到台灣,那時有能力離開大陸的大概都逃跑了,然而彭黃來的兩個兄弟卻沒走掉,被留在廣東。(原先在廣東是賣鹽的工作) 台灣,花蓮縣,壽豐鄉豐裡村:西元1946年(民國35年 )~ 在光復初期,從廣東搭船到台灣是一件極度辛苦的事,光是搭船在海上航行就要花上很多的時間,但是對於彭黃來女士一家人來說,為了穩定的生活、安定工作的機會,即使坐船需要花上4、5天,甚至將近一週的時間,也要來台灣。 經過了漫長的旅程,彭黃來一家人從高雄港上岸,踏上台灣的土地。那時正是西元1946年(民國35年)的3月,台灣才剛光復,對彭黃來一家人來說,戰後百廢待舉的台灣就像是一片新天地,一片充滿了工作機會的新大陸。 剛到高雄的彭黃來一家人,只知道要到花蓮找大伯,卻沒錢搭車,一行人只好從高雄一路走過大半個台灣來到花蓮,這件事具體體現了客家民族刻苦勤奮、不畏艱難、不屈不撓努力求生存的精神。據彭黃來回憶那一段艱苦的旅程,一路上需得不斷求借他人屋簷休息,有些人家看這樣一家人辛辛苦苦地舉家遷徙,會相當體貼地提供地方讓他們休息,她還記得在屏東一戶人家屋簷下休息時,那家人好心的送了他們二包米,好在路上吃。 後來,彭黃來一家人終於抵達了花蓮與大伯會合。彭黃來回憶,剛到台灣時,由於是外地人,又是新來乍到,大概都是作些幫人煮飯、做工,打雜的細瑣工作,直到待了一段時間,累積了一些人脈、資源、經濟基礎後,才開始有些比較賺錢的工作。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他們抵達台灣的這一年7月,彭女士的第一任丈夫就因為水土不服往生了,那時,彭黃來才20歲出頭。後來,彭黃來去大富一位老師家幫傭,做了7、8年才又嫁給第二任徐先生,是新竹湖口人,夫婦後來育有3個兒子、3個女兒。彭黃來還曾經在豐山村的糖廠會社種過甘蔗,也曾在鳳梨工廠工作過。 到了西元1958年(民國47年),由於溫妮颱風的侵襲,把他們所居住的日式房子給摧毀了,當時媳婦的小孩永光剛出生,而彭黃來自己的小孩卻因此往生了。 天災不只摧毀了居住的地方,還帶走了一個孩子的生命,令彭黃來心疼了一輩子。雖然已經是四五十年前的事了,然而天下父母心,聊到這一段的時候,彭黃來依然極度地不捨和難過。 彭黃妹的孫子永光、美華、美琴都在這間日式老屋出生,後來在豐裡村中山路一帶蓋了新房子,做一些雜貨生意,最小的孫子永明就是出生在這裡,夫家大兒子在大街上賣豬肉、雜貨,最後還開了碾米廠。 每年,彭黃來一家都還有著返鄉掛紙的習俗,會回湖口炎山祭祖、做風水,據說一次都要請65桌,聲勢龐大。近年有機會回去廣東老家看看,哥哥還在老家揭西,弟弟則是在廣州市,發展得相當不錯,已經從華南機械廠退休。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1. 0

Keyword_Rights_2

  1. 0
    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02T15:49:03

Keyword_Subject_1

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彭黃來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Organization733342
Id: 733342
Title: Arema Formosa Taiwan (阿雷馬足球俱樂部臺灣分會)
Description: AREMA(阿雷馬足球俱樂部)是位於印尼東爪哇省瑪瑯市的足球俱樂部,而 Arema Formosa Taiwan (阿雷馬足球俱樂部臺灣分會)是世界上成千上萬的阿雷馬支持者團體之一。 Arema

MOC_Id: Culture_Place264838
Id: 264838
Title: 花蓮市好客文化會館
Description: 花蓮市好客文化會館前身為昭和9年(1934年)設立臺北地方法院花蓮港支部的職員宿舍,後由花蓮市公所接管,戰後客家人移墾成為聚落重要的人口來源,2014年本所聘請兩位文化資產審查委員會勘這兩棟建物,咸認

MOC_Id: Culture_Object731521
Id: 731521
Title: 泰雅影像紀錄展專輯
Description: 本書為八十四年全國文藝季-台中縣泰雅文化祭系列活動出版品。本書內介紹有和平鄉泰雅影像(圖001-111)、日據時期泰雅影像(圖112-183)兩部分,和平鄉泰雅影像由和平部落文史工作室徵集,內有許

MOC_Id: Culture_People259046
Id: 259046
Title: 郭東雄
Description: 原住民族命名文化的不當限制及流失調查族人南部座談會,西元2019年(民國108年)1月29日下午於屏東縣政府南棟大樓306會議室舉辦,郭東雄、曾有欽、台邦.撒沙勒、打亥.伊斯南冠.犮拉菲等共同出席

MOC_Id: Culture_Object756517
Id: 756517
Title: 桃園客家專刊─尋客《Meet Hakka》第34期
Description: 此物件是由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於2023年6月出版,並在官網提供多媒體電子書版,方便民眾線上閱讀。英文「MEET」有相遇、遇見、連結之意,希望透過匯集、聚集桃園客庄人、事、物,讓多元客家族群在此發

MOC_Id: Culture_Object672052
Id: 672052
Title: 大鵬七村辦公室及周邊建築
Description: 1965 (民國54)年,屏東機場基地擴大建設,將機場內健康里、二愛里及光明里三個里遷移重新整編,而機場內一部分眷村理移的位址選定了機場外,也就是屏東市的「六塊厝」地區。該區「大鵬七村」和「凌雲三

MOC_Id: Culture_Event187163
Id: 187163
Title: 學者專家意見徵集座談會
Description: 原住民族遭受國家教育強制同化之歷史真相資料蒐集計畫學者專家意見徵集座談會–蘭嶼場,西元2018年(民國107年)5月25日下午於蘭嶼鄉蘭嶼國小圖書館舉辦,由波宏明理事長、周貴光委員、希婻瑪飛洑委員

MOC_Id: Culture_Object669666
Id: 669666
Title: 金門義胞賓至如歸
Description: 〈金門義胞賓至如歸〉,許志致作,收錄在《中華婦女》,第九卷第四期(1958)頁11至頁13。 1958(民國47)年11月4日由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簡稱婦聯會)常務委員錢用和(1897-19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51
Id: 272251
Title: 新興部落(Dralendren)
Description: 新興部落位在臺東縣達仁鄉土坂村。新興部落範圍位於大竹高溪中游,東臨台坂村,西接屏東來義鄉,南與新化村相連,北方與達仁鄉壢坵村相鄰。新興部落所屬族群為排灣族,此地居民原本是Tabakas的居民,包含了四

MOC_Id: Culture_Object665270
Id: 665270
Title: 婦聯會陸軍第一分會主委贈受傷士兵慰勞信
Description: 這是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簡稱婦聯會)陸軍第一分會勞軍團慰勞受傷將士書信,主任委員羅王雪英(1914-2009),撰寫日期1963(民國52)10月1日。 據《中華婦女》,第十四卷第二期,〈慈

MOC_Id: Culture_Place589525
Id: 589525
Title: 米棧部落內一景
Description: 此照片拍攝於米棧部落內部。Cipuypuyan部落,漢語稱做米棧部落,位於花蓮縣壽豐鄉米棧村。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此地原本為阿美族人的狩獵區域,日治初期,族人從Lida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64
Id: 272164
Title: 山平部落(Haitutuan)
Description: 山平部落位在臺東縣海端鄉海端村,部落位置鄰近關山鎮。部落族群主要為布農族,布農族語「Haitutuan」指的是「三面環山,一面敞開」的意思。部落有南部橫貫公路經過,鄰近也有臺鐵海端站,作為海端鄉的主要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75
Id: 589375
Title: 東光部落入口意象
Description: 照片中有「東光部落」字樣的木牌為Donkuan部落的入口意象。Donkuan部落,漢語稱做東光部落,位在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目前居民以布農族居多。相傳此地山勢陡峭,土石容易剝落,夏季容易有落雷。當

MOC_Id: Culture_Event169814
Id: 169814
Title: 「金馬風貌在桃園:2008桃園眷村文化節」文宣
Description: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於民國97年(2008年)10月25日至11月28日辦理「金馬風貌在桃園:2008桃園眷村文化節」活動,有鑑於桃園縣八德及中壢一帶,聚居許多來自金門及馬祖的鄉親,豐富的金馬文化亦為桃園

MOC_Id: Culture_Object671928
Id: 671928
Title: 南港龍華三村眷舍改建
Description: 〈分會通訊〉,收錄在《中華婦女》,第二十一卷第三期(1970)頁4至頁7。 位於南港之龍華三村眷舍,於1969(民國58)年9月份因「芙勞西」颱風被吹毀後,重新改建為三層樓之眷舍。該村於1970

MOC_Id: Culture_Place753565
Id: 753565
Title: 霧峰區柳樹湳七將軍爺廟
Description: 一件在烏溪流域發生的真實歷史案件,衍生出烏溪南北兩岸四座廟宇的誕生。 根據早期碑文內文說法是沿襲《大里市志》而來,同治九年大里杙營派翁均、張烈等六位士兵往柳樹湳庄巡視時,因內山生番出草,除其六人

MOC_Id: Culture_Object665260
Id: 665260
Title: 請在振興復健的小病人吃巧克力
Description: 這是蔣宋美齡(1897-2003)與振興醫院的孩童合影,拍攝時間為1964(民國53)年。 創辦振興醫院(振興復健醫學中心)是蔣宋美齡夫人(1897-2003)在台灣所從事的服務殘障人士最周全最

MOC_Id: Culture_Place686002
Id: 686002
Title: 安波泰國雜貨店
Description: 楠梓加工出口區的外籍移工人數佔高雄市移工人口數的五分之一,許多東南亞商店紛紛在此設點,開業至今將近30年的「安波泰國雜貨店」,進口的都是泰國酒水食品和調味料,只有河粉、咖啡粉是越南品牌,算是迎合加

MOC_Id: Culture_Place589424
Id: 589424
Title: 嘉新部落入口意象
Description: Cilapuk部落,漢語稱做嘉新部落,位在花蓮縣新城鄉嘉新村,居民以阿美族居多。根據林修澈《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此地早期為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和少數阿美族人的狩獵區域。昭和20年(194

MOC_Id: Culture_Event648522
Id: 648522
Title: 【日文文獻解讀-6-1】1935年5月1日《臺灣日日新報》
Description: 標題:布農族的繪曆 副標題:由創作者的兒子秘藏 當局調查真相 內文:可謂受世人誇耀的高砂族文化物質──獨一無二由布農族手製的繪曆,今年經調查,略知是由臺中州丹大社移住鳳林支廳Mahowan(馬

MOC_Id: Culture_Object665158
Id: 665158
Title: 清泉崗裝甲部隊將士夾道歡迎皮以書總幹事
Description: 此影像收錄在《中華婦女》,第十四卷第九期(1964)頁2至3,拍攝地點台中。 這次全國婦女界勞軍團由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簡稱婦聯會)皮以書(1904-1974)總幹事率領「中華國劇研究會」一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34
Id: 272134
Title: 南田部落(Seljupetje)
Description: 南田部落位於臺東縣達仁鄉南田村,位於省道臺9線的盡頭,將要開始爬坡進入南迥公路路旁往海邊方向的台26線省道,向海方向車行約3公里處。本村排灣族人來自幾個地方,有5、6戶人家原住於析山溪上游右側支流、中

MOC_Id: Culture_Object714523
Id: 714523
Title: 《桃園客家》季刊第6期
Description: 此物件是由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於2016年12月出版的《桃園客家》第6期,並在官網提供多媒體版方便民眾線上閱讀。 《桃園客家》第6期內容以海客為主題,介紹新屋客家文化。新屋是全桃園客家人口比

MOC_Id: Culture_People672983
Id: 672983
Title: 何明輝
Description: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政策評估座談會台北場,西元2020年(民國109年)8月23日於IEAT會議中心舉辦,出席人員包含原委會教育文化處楊正斌處長、馬見議員、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何明輝副執行長、羅

MOC_Id: Culture_Place264850
Id: 264850
Title: 長屋伯公廟
Description: 客家人稱土地公為「伯公」,土地伯公的信仰為生活的一部分。其祭拜和祖先的祭祀連成一氣,早晚一柱清香是例行公事,每個人均可趨前上香奉茶,每座伯公仍有其特定的祭祀圈。長屋伯公廟位於花蓮縣吉安鄉永興村永興一街

MOC_Id: Culture_Place589616
Id: 589616
Title: 仁安部落內顯著建築標的物-阿美文化村
Description: 此張照片為仁安部落中的顯著建築:阿美文化村。Isawalian pahikukian部落,漢語稱為仁安部落,位於花蓮縣吉安鄉仁安村內。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此處在日治時期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19
Id: 272119
Title: 拉里亞灣部落(Laliavan)
Description: 拉里亞灣部落位於臺東縣金峰鄉賓茂村,是金峰鄉飛地之一,位於太麻里鄉金崙村境內西南部,在金崙溪河口沖積北端,金崙林道賓茂二號橋的兩側,與金崙村比鄰,是西元1951年(民國40年)遷村後建立的新聚落。賓茂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53
Id: 589353
Title: 東興部落街景
Description: 照片為Malaloong部落的街景,部落位在海濱,因此街道盡頭可以看見海景。Malaloong部落,漢語稱做東興部落,位在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目前居民以阿美族居多。東興部落是新社村中阿美族人聚集較

MOC_Id: Culture_Object756556
Id: 756556
Title: 得天獨厚的泉吼—井頭
Description: 此為桃園土牛溝的相關歷史與文化的故事,詳細記錄土牛溝的歷史背景以及周邊的客家文化與信仰,本篇故事為「水圳與土地開發」下的「得天獨厚的泉吼──井頭」,此故事井頭泉水的背景故事,在中壢和桃園兩個臺地間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04
Id: 589304
Title: 三笠山部落內顯著建築標的物-花蓮縣卓溪鄉立山國民小學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建物是位在三笠山部落內的立山國民小學。Bgurahbranaw部落,漢語稱做三笠山部落,位在花蓮縣卓溪鄉立山村,目前部落中的居民以太魯閣族居多。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文化部單位預算

每1年更新,17

林瑀玟 小姐 | 02-85126642 | 2023-08-01 10:20:23

文化部

出版書目資料

每1年更新,16

聶志文 小姐 | 02-85126464 | 2023-07-27 17:23:12

文化部

經緯度查詢附近文化設施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74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12

文化部

文化部文化資料開放諮詢小組委員名單

每年更新,14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4:38

文化部

典藏目錄-建築與居處空間類

每1年更新,15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0:11

文化部

典藏目錄-油畫類

每1年更新,22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6:22

文化部

國家電影中心典藏目錄

每1年更新,21

何秉融 先生 | 02-23924243 | 2023-07-27 16:05:26

文化部

蒙藏珍貴文物統計表

每1年更新,13

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3-07-28 14:46:09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設計

每周更新,17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54:49

文化部

講座資訊

每1日更新,47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5:18

文化部

典藏目錄-篆刻類

每年更新,16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3:29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預算-作業基金

每1年更新,20

林楷衛 先生 | 02-85126632 | 2023-07-26 17:35:29

文化部

文化部駐外單位藝文活動辦理統計

每1年更新,11

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3-07-28 14:53:04

文化部

文化部社區

不定期更新更新,45

張玉萱 小姐 | 02-85126314 | 2023-08-08 00:23:26

文化部

查詢單一類別文化設施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177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24

文化部

典藏目錄-貨幣類

每1年更新,15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53

文化部

典藏目錄-礦石類

每1年更新,1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4:36

文化部

文化部文化志工統計

每1年更新,15

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3-07-28 15:19:32

文化部

最新蒙藏重要訊息

每月更新,18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09 14:24:58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人物與團體類

每1日更新,27

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3-07-27 15:47:49

文化部

典藏目錄-紙材類

每1年更新,20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6:00

文化部

典藏目錄-苔蘚類

每1年更新,9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40

文化部

典藏目錄-書法類

每1年更新,1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6:52

文化部

查詢單一文化設施詳細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17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2:09

文化部

典藏目錄-裝置藝術類

每1年更新,1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2:57

文化部

典藏目錄-玻璃類

每年更新,12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47:34

文化部

典藏目錄-魚類

每1年更新,14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16

文化部

文化部業務統計

每年更新,26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36

文化部

蒙藏ㄧ般文物統計表

每1年更新,16

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3-07-28 14:46:24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生物、生態與環境類

每日更新,27

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1:50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