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鳳妹人物與團體@#@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
「邱鳳妹人物與團體@#@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2-01-07 18:29:3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People296251 , 欄位Id的內容是296251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邱鳳妹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邱鳳妹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本篇受訪者為邱鳳妹,採訪其生命經驗,有相關的災難經歷、遷徙經歷、教育經歷,以及工作經驗。
我在1945年(民國34年)出生在花蓮的平和村。我爸是苗栗人,我媽是從高雄搬來的客家人,講四縣腔。如果我媽還在的話,應該有九十、一百歲了吧。
我媽年輕還待在西部的時候,舅舅就已經來花蓮了,那時候她心疼自己的弟弟一個人待在花蓮,才決定要從西部搬過來照顧自己唯一的弟弟。但是我舅舅也沒有因此對我媽好一點,說起來滿無情的。
我爸媽是在東部認識、結婚的。我爸這個人,平常對事情沒有什麼意見,所以家裡面都是我媽在作主。我對外祖父母、祖父母都沒有印象,也沒有什麼親戚。只有我媽偶爾跟我透露一點我才知道。她曾經說過我外婆家是有錢人,家裡還請了好幾個女傭。她以前是淡水女學院畢業的,那個時候讀這個不得了喔。我媽年輕時長得很漂亮,有一張老照片,我媽梳著包頭,穿著有寬大袖子的開襟衫,過膝裙,黑色的娃娃皮鞋,和好幾位小姐在大樹下照相。我跟我兒子都覺得相片裡面的小姐還是我媽最漂亮。她比較晚結婚,三十多歲才生我。
上小學之前住在平和的時候,我媽租人家的房子開麵店做生意,但是後來房東要把房子收回去,剛好舅舅住在豐田,這裡又有房子要賣,我們就一起搬過來了。搬來豐田之後,有了自己的房子,我媽就開始賣菜兼賣雜貨,我也開始上小學。我爸那時候就一邊為人家做長工,一邊抽空種家裡的地,地在這附近,很小,只有一、兩分地而已。那時候會種一些花生、甘蔗、穀子等等。穀子收成就拿給農會收購,甘蔗載到車站給糖廠收。一定要種些作物換點糧食,不然那時候會沒有飯吃。那個時候,這裡的房子都還是草屋。
草屋很脆弱。小時候就很怕颱風和地震,現在講到颱風和地震我都會嚇死。小時候,草屋的屋頂都蓋草,房子根本不能抵擋颱風。有一次颱風來,把整間屋子都吹到十幾公尺外,整個房子都移位、垮掉。還有一次整個房子都被吹到大馬路上,整個路面都被我家的房子蓋住。我印象中,小時候房子被吹走的經驗就有兩、三次。而且那時候重蓋房子不像現在會好好規劃,都是隨便搭一搭,房子一樣很脆弱。所以如果有颱風要來,我媽會提前叫我去住豐裡村的舅舅家,他們家比較有錢,蓋的房子比較好。
父母與我
我媽媽很會生,生我一個人,最無聊。我有問過我媽為什麼只生我一個,她回說生一個就快養不起了,還生兩個。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如果結婚的話,要多生孩子,不能只生一個,一定最少要生兩個。說正經的,如果有傷心事,要哭都不知道要哭給誰聽。像我爸媽過世的時候,心裡很痛苦,但是沒有其他的兄弟姊妹可以相互安慰。爸媽去世的事,現在想起來心還會痛,還想流眼淚。獨生女很多時候真的很孤單。
我媽管我很嚴格,很常罵我,動不動就會用拳頭的指節敲我的頭,很奇怪,不知當怎麼會養成這個習慣。有時候講話她聽不順耳就會被打。有一次我被她打了實在很生氣,就回嘴說以後長大或老了,如果我的頭會痛就是妳給我打痛的。比起來爸爸雖然也會管我,但不會打我,比較疼我。
我媽就生我一個女孩子,年輕的時候總把我關在家裡,很怕我跑到外面去。
有一次端午節的前一天,鄰居邀我端午節去鯉魚潭看划龍舟。我答應說好。第二天,鄰居來我家要找我一起出門的時候,我媽一句「女孩子要去哪裡!跑這麼遠幹嘛?」的反對,本來興高采烈的出遊就泡湯了。
我平常都不能亂跑,要看划龍船不行,要去哪裡都不行。有一次,要出門沒有衣服好穿,鄰居問我要去哪裡,要借一件外套給我,我說不用了,我媽大概也不准我出門。結婚前都不能出門,只能守在家裡。我印象最深刻的出遊,只有婚前唯一一次的出遊。
學校有一個翁老師對我媽很好,翁老師和幾個老師藉著隔天要畢業典禮,跟我媽說,明天畢業典禮,我們帶妳女兒一起去玩。那時候我還很小。我媽覺得是別人重要的正式場合,這樣不但會打擾對方,也會麻煩到對方,所以一直推辭。他們也沒有放棄說服我媽,說會好好照顧我。我媽才答應那一次的旅行。
我記得,那時候沒有什麼東西好吃。為了我難得的出遊,我媽半夜三、四點就起來煮飯、捏飯糰,為我做便當。飯糰外面用鹽巴搓一搓,那時候也沒有塑膠袋,好像用紙包著,就這樣包一包。有飯糰就高興得不得了。那時候也沒有什麼好吃的,以前的人很可憐齁。
那一次跟小學生一起坐火車到花蓮,學生很高興,我也很高興,想著明天要跟人家出去玩,前一晚整晚都睡不著。我還記得那一次去花蓮港口參觀。真的很高興喔,那一次最高興!
教育經驗
我八、九歲才讀書。那時候都是這年齡入學。小學畢業時,成績不錯,數學雖然不好,但總成績都在前十名內。畢業時,黃校長還來遊說母親,說妳女兒讀書也不憨慢(台),讓她去鳳林讀書吧。那時候的人如果要升學,都要去鳳林國中。我媽沒有答應。那時候念書都要點蠟燭,生活都沒錢了,怎麼還會想到學業成績?也沒辦法多這筆開銷,所以我媽也不太重視我的學業成績。
我們1995年(民國八十四)年開始辦小學同學會,都是我主辦的,還有當時的小學老師參加。以前上學的時候,老師上課都講國語。
小時候不能讀書其實很可惜。唸書的時候作文最好,數學最笨。但是全班四五十個,還能排到前十名。成家後,住對面的老師曾勸我上夜間部,但去了一天就不想去了。年紀大了,頭腦靈活度不如以前。念書很累。加上還有平時還有工作,體力也不能負荷,就不去了。年紀有了就不會想要讀書。四十歲那時候要考汽車駕照,也是念書念得很辛苦。那時就想,如果考過了,就算總統可以讓大家用考的來決定誰來當總統,我也不要再唸書考試。
工作經驗
幼年
小時候做過很多工作,種過甘蔗、花生、也挖過花生、也有娑草(台)。家裡的地就是我跟我爸負責的,拔花生也只有我們倆在拔。大一點的時候就在家中幫忙母親的生意,幫忙賣菜。也曾帶著鳳梨和魚到街上去叫賣,把鳳梨切成一片一片的,一片鳳梨賣5角。
那時候很奇怪,都不會害羞喔,才十多歲而已,如果一下子就能把貨物都賣完就會很高興,大家還稱讚我說,小妹妹很厲害,這麼小就會賣東西。婚前一直在家中幫忙到18歲結婚。十八歲你們還很好命,我們就要做事了。妳看我的手也沒有漂亮,也不會保養,不習慣帶著手套工作。
婚後工作
婚後丈夫在作板模,我就幫忙跑工程,要帶會計小姐跑花蓮市。那時候他賺錢都交給我,我負責掌管家裡的開銷。一直到我們四十多歲時,我媽想要退休,想把菜攤盤給他人,但是鄰居都覺得這個工作太辛苦,沒有人要做,我就接下母親的菜攤繼續經營到現在。
我今年(2012)底想要退休,太辛苦了,年紀大了做這行實在很累。每天凌晨兩三點就要出門。收攤最麻煩,十二點多收完攤還要煮中餐,太累了。想要做到今年過年就不做了。我從年輕做到現在,長年下來全身都痛。我有問鄰居有沒有人要盤下來,大家看我每天那麼早起,都覺得這行太辛苦,沒有人要接。我兒子有說老了願意接,但不是現在。賣菜的話,時間不自由,每天的時間都是綁死的。我老公前幾天還問我,妳到底要賣菜到什麼時候?十八歲就賣菜賣到現在,賣不怕嗎?
現在都去花蓮市的果菜市場批貨回來賣,工人要進貨,所以果菜市場半夜十二點、一點就開了。每天為了賣菜,凌晨三點就要出門去果菜市場批發,我開車,我老公陪我。
最早的時候是坐早上四點多的火車去批貨,買好菜就五點了,要趕快回來準備開店。後來就借搭鄰居的順風車,走鯉魚潭那條路,那時候這裡還沒有路。但是這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四十歲左右就學會開車。在有果菜市場之前,菜都從屏東直接運上來。以前批貨都在溝仔尾。十多年前才換到果菜市場。做生意不學開車不行,倒不是麻煩別人不好意思,是總有一天總會需要自己開車。以前是我老公在開車,現在他年紀大了,換我來開。
菜攤的過去與現在
小時候家裡的菜攤是豐田唯二的菜店。那時候賣菜沒有像現在這麼豐富啦,種類不多。
我們這個鄉下,有時候煮飯需要放一些調味料,比如豆瓣醬啊什麼的,那時候也沒有7-11或統冠,所以就一起賣一些雜貨兼賣菜。印象中,店裡擺了很多罐子,這裡附近的小孩都有買到我家的零食。現在大家都到大賣場去,誰要買雜貨店的糖果。說正經的,現在的人越來越挑剔,這也不好吃,那也不好吃,平時吃的東西很好,就容易覺得什麼都不好吃了。
我媽很會做小點心,也曾經做過甜不辣賣,那時候我媽作甜不辣多好吃,有高麗菜、豬肉、紅蘿蔔、韭菜、絞肉下去做材料,鹹淡要剛好,還要用一點點的麵粉下去才會有黏性。然後麵糊切一塊一塊下去炸,巴掌大的甜不辣炸起來也是賣5角。那時候也是很好賣,以前很少人家做這種來吃,很多人來買,生意很好。
以前年輕有體力,不會想要休息或把攤子收掉。現在老了會想休息,擺攤很累。七月半、十月半或過年時,因為要拜拜,凌晨一點半就要出門,回來都已經有一些客人等著要買東西了。
現在年紀大了,睡眠一但被打斷就不容易再睡著。過年要拜天公時,要看時辰點香,幸好兩個兒子貼心,孫子和媳婦也都會幫忙,會說阿媽妳起來點香,點完香妳就去睡,我們來守拜拜。晚上十一點半起來點香,但點完香之後就會睡不著了。
現在白天忙到中午十二點多就可以休息,下午一點多想睡就可以去躺一下,像我先生就一定要去睡。兩點半起床,起來之後就看個電視,差不多五點吃晚餐,洗澡,晚上七點半就要睡覺。
以前有很多附近的太太們會來菜攤聊天,一起聚會、吃點心、喝茶。但現在很多因為那些歐巴桑都老了,都不會來坐了。有的連家門都懶得出。有的是因為
身體狀況不佳,出門需要人家幫忙推輪椅。有的是過世了。
我們那時候很熱鬧,來聊天的媽媽桑都可以在店裡排一排,十多個人可以把店裡擠滿。菜買好了就聚在這邊聊天。我整天都在這個菜攤裡面,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平常白天店裡有空閒的時候,會跟她們泡茶聊天,有時候會剁雞肉吃,或是切豬頭皮、泡茶。有的太太很常買東西過來,分給大家一起邊聊天邊吃。現在也有太太會來這裡坐,不過人已經換一批了。太太們會固定來這個據點聊天。所以聽到我說想退休,不擺攤了,她們就不太捨得,因為如果這裡不賣,她們就沒地方可以聚會了。而且也要跑更遠買菜。
婚姻與家庭
結婚的時候,我十八歲,我老公二十八歲。和他認識是人家介紹,然後就讓感情自然發展。
我老公是羅東人,家裡有三兄弟,大哥十八歲離家之後就不知去向。他是兄弟之中最小的,來花蓮工作之後認識我,就在花蓮結婚、生活,他也有一個姐姐嫁來花蓮。
我先生退伍後就做板模。那時候他姐夫在這行,他就跟著學。我先生眼力很好,一學就會。一開始在豐田包鄰居的房子做,後來到台北發展。但台北的工程規模太大,成本拿捏不好,常常賠錢,後來就回來豐田。這工作就一直做到六十幾歲退休為止。壽豐國中、東華大學、台北的新光大樓的工程他都有參與。我們現在住的房子也是自己蓋的。
講真的,他年輕很帥喔帥哥一個。年輕的時候瘦瘦高高,我媽又覺得他說話老實,就覺得可以把我嫁給他。因為是獨生女,我媽就把他招贅進來。
我婆家在宜蘭羅東。我和婆婆相處情形還好,沒有吵過架。我們結婚後,婆婆曾經來花蓮和我們一起住過一陣子,後來回去羅東跟大嫂一起住。平時很少有機會和婆家的親戚相處,畢竟相隔兩地。而且他們家人也不多,我先生家只有兩兄弟呀。所以我跟他們家人相處情形也還不錯。
我女兒是我先生的哥哥給他的,他哥哥生了五女一男。我自己生了兩個男生。我老公沒有念書,但當兵時練得一手好字。寫字比我和我兒子都漂亮。我老公一天一定要看一份報紙,都不用戴眼鏡,視力還很好。他不看報紙的話好像很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如果我兒子當天沒有買報紙,他就一定會自己去7-11買,有時候一天還買兩份。
結婚照
我們沒有照結婚照耶。以前很少照相,以前的人哪裡有照相機。前陣子我就跟我老公說,我們什麼時候去照一張,人老了也可以照啊,他說,老了還要照。我說哪有要緊,可以一起去照全家福啊。穿不穿婚紗都可以,看他要怎麼打扮我。我媳婦曾經在花蓮最大的婚紗店工作,沒有把握機會在那邊照,那時候竟然都沒有想到,真是傻瓜。
模範母親
黃文達當村長、村幹事的任內被提名的。這個選拔,村長要問過村莊的鄰里、村長,鄰長等等,要探聽被提名的人作人怎樣,人品如何。不能像現在的人要給誰就給誰,現在很多人都這樣,村長要給你作就給你作,那時候不能這樣。
和孩子的點滴
結婚生了小孩後,我們買了一台黑白電視機。我們家是這個村子裡第一戶有電視的人家,那時候誰家有電視呀。那時候有那個打棒球的許金木,全台灣都在瘋,如果有比賽的話,鄰居通通都會跑來我家看,把我家擠的不行。那時候很受歡迎的還有雲州大儒俠──史豔文,我媽最愛看了。以前大家一起看電視的情景,現在印象都還很深刻。
孩子出生之後,都是我在帶。我從來都不打小孩、不罵小孩。現在很多人,或是老人家甚至會罵小孩子三字經,我從來都不會這樣。我的兒子到現在四十幾歲了,從來都沒有講過一句三字經,女兒也不會講髒話。而且他們都很乖,也不太需要人管、不需要人家操心,所以我就不太管他們。小時候,看他們明天要考試了,今天還在玩,沒有念書,我就提醒他說「欸,明天不是要考試了,還在玩。」他只淡淡回我「我知道啊。」隔天果然成績考出來還是很好。
我的兩個兒子都是花中畢業的,那個時候花蓮最好的學校就是花中,我對孩子的教育採放任自由的態度,能唸到什麼程度就唸。老大淡江畢業,唸到博士,現在在臺灣觀光學院當老師。老二在開麵店。做飲食業很辛苦,常常腰痠背痛,手都做到有職業病,常常腫脹,我很替他擔心,他才四十幾歲就全身都是毛病,老了不知道要怎麼辦。
不過各方面比起來,我還是比較關心他們的課業。我會用鼓勵的方式,對待孫子也是一樣的方式。會鼓勵他們「考好一點,有獎喔!」,但不會硬性的規定小孩子的分數。孫子的話,他們的父母會管,但我也會鼓勵他們就是了。
孩子們小時候,會騎著摩托車或坐火車帶他們出去玩。那時候有摩托車算家境還很好的。自己倒是不會想說要出去玩。現在都是兒子帶出去玩,說真的我們也不知道什麼地方好玩。
旅遊經驗
因為怕坐飛機,所以沒有去過國外,都在臺灣本島玩。以前兒子在南僑公司上班,有一次拿到機票,說,阿媽妳要不要去日本沖繩玩,我說不要,結果就先生、親家、兒子、媳婦都去了只有我沒去。我大兒子,一年會帶我們出去玩一、兩次,有規劃的家族旅行大概是三到四天,會玩半個台灣,通常是去比較涼的地方。也會到夢時代這種大間的百貨公司走走,有時候會帶小朋友去劍湖山之類的遊樂園玩。菜攤會趁這個時候休息一次。過年前菜攤也會休息一次,過年後就沒有空去玩。
我們全家一起出去玩也很好玩。一定是兩台休旅車出去,兩個兒子兩台車,我不會說只跟哪一個兒子出去,另一個放在家裡。通常連孫子一起帶出去。家裡出去玩一定是大家一起行動。如果是夏天要出去,我會前一天用一斤一、兩千元的茶葉煮好一大鍋的茶水,冰在冷凍庫。隔天要出門時,用鋪滿碎冰塊的旅行用大冰箱,把冰好的茶水放進去,出去玩就能喝冰涼的茶水。這樣的話出門在外也不用買飲料,自己做的比較好。回來的時候還是水都還是冰涼的,不會壞掉。
我那個大兒子很常帶我們去吃各種東西,有一次還在林田山喝下午茶咧。我們夫妻平常不會吃那些東西,我兒子就帶我們老人家去品嘗一下。那次就嘗試了甜點、蛋糕。有時候我兒子也會心血來潮帶我們去附近玩或吃東西。八月中的時候就去台東玩了半天。那天老大突然找我們一起到台東吃私房菜。到台東是近近的啦,一兩個小時就到了。去的時候在光復休息一下,吃個冰,下來走走看看再出發。就直接到台東。也有到台東的糖廠冰店、吃了台東有名的竹筍包。偶爾也會有這種半天的短暫旅程。
玩了臺灣不少地方,我還是覺得自己的家鄉好。我女兒現在住台北,我也去住過好幾天,最喜歡的地方還是花蓮。每一次出去玩,回程的時候走到蘇花公路,到那個山路轉一個彎,看到花蓮,我的心情就開朗了。不過走蘇花公路實在壓力很大,嚇死人!有一次我們開車開到蘇花公路上某間廟旁邊,已經快到蘇澳了,突然車子很大力的搖晃,本來還以為是車子爆胎,結果車子前面突然一塊好大的石頭掉下來,就掉在車子的前面。後來才發現是大地震。這是十幾年前的事了。那一次最嚇死人!蘇花公路這麼危險,政府應該要趕快把蘇花高做起來。
話說回來,我們花蓮到哪裡都很遠,不像宜蘭,到哪裡都這麼近,還不用走山路。乾脆不要出門比較方便。而且我們花蓮就很好玩了。有一次我去弄牙齒,醫生問我有沒有出國玩,我說沒有,我不敢坐飛機。醫生說噯不用出國,我們花蓮就很多好玩的了,妳沒有去過而已。真的,花蓮有很多很好玩的地方。像開金針花的六十石山,車子慢慢開,沿路風景很漂亮。小天祥也很漂亮。所以說花蓮還是有很多好地方的。不過我平時很少去看政府宣傳的那些花季、景點什麼。我先生不看那些,他喜歡看木雕。三芝或林田山的木雕他都很喜歡。不會為了木雕特地出門,但如果到了有木雕展的地方,他就會去看。
平常如果有家族聚餐,我們夫妻倆才會出門。我們家偶爾會出去聚餐,八八節才一起去統帥飯店吃過飯。現在我年紀大了很懶惰開車,開車要貫注精神也有壓力,不是沒有壓力。平常到花蓮或早上批菜都是自己開。是要去外縣市的話才是兒子開。
現在的夫妻生活
我會開車之後,如果要出門,我先生都會和我一起,他給我作伴啦。通常是有事才會出門,比如車子要保養、我先生要回醫院回診量血壓。以前我們夫妻都不會想要出去玩,最多是到婆家,順便去羅東逛一逛。現在婆婆不在了,我們就比較少回婆家,但還是會去羅東走一走。
現在我偶爾會開車帶他出去玩啦。天氣比較涼的時候會一起出去走走。比如把車子開到花蓮的停車場,然後下車走走逛逛這樣。只要他喜歡我就帶他出去玩。他有時候會說,很久沒有吃什麼,我就知道他的意思了。我就和兒子一起帶他去吃那樣東西。
像我現在早上在做生意,他就在看報紙,十一點多一起收攤,十二點多吃飯,吃飽就坐一下看新聞報導,我們大部分是看新聞報導。看完了差不多一點就睡一個午覺。天氣涼涼的話,我們下午會出去散步二十分鐘,在村子前面繞一圈這樣。現在太熱不行。其他時間我們沒有什麼娛樂。現在的生活很平淡啦。
期待的退休生活
我兒子有跟我說,妳不賣菜的話要找點事情做,不可以整天看電視。我如果不賣菜,每天早上起床之後,出去散步,然後煮早餐,因為我先生不吃西式早餐,他一定要吃我作的飯。除了煮三餐,不要特別做什麼了。我都六、七十歲了,很多比我年輕的人也是整天在家,除了煮三餐沒事作,哪有做什麼工作。我每天都是睡眠不足的狀態,每天早上如果沒有客人來買菜,我坐在椅子上都會不小心睡著。退休以後我要睡到飽,每天都要睡到自然醒。就像我還是學生的孫子,每個禮拜六都睡到自然醒一樣。
車禍
八到十年前(2002-2004),有一次凌晨去花蓮批貨的路上,那天路上下毛毛雨,被一輛酒駕的休旅車從後方追撞,在志學南天宮附近的路上,撞一下我就不知道了,我和我老公兩個人都從車裡面飛出去。
有意識的時候,發現我躺在地上,像在睡覺一樣。心想,怎麼會在這裡?是不是在作夢啊?怎麼會睡在地板呢?這裡是哪裡?躺了一陣子之後才想起自己發生車禍。
我醒來之後開始找我老公,怎麼一直喊他都沒有回應,才開始到處找他在哪。一看到他躺在地上,上半身都是血,連臉都沒有看到,被一棵大樹壓在上半身,才開始慌張,一直不停的叫他,但都沒有反應。本來我都沒有被嚇到,但是看到我老公的情況,我才開始驚慌失措。
雖然繫了安全帶,但車子受衝擊的力道太大,都變形了,人也被拋出去。
當時附近寺廟的廟公出來看到這樣的景象,還幫忙叫救護車,拿著閃光棒幫忙指揮交通。三更半夜打電話通知兒子時,兒子都快嚇死了。妳們沒有接過三更半夜的電話,三更半夜的電話最恐怖。
現在想想,當時一點受傷也沒有,連一般重大車禍常見的骨折或傷口也沒有,甚至也沒有被玻璃劃傷。而且夫妻倆雖然飛出去,但也沒有飛到路中間。我想一定是神明有保佑,後來我都會時常去那間寺廟捐獻香火錢。鄰居說我們夫妻就是做人很好,才因此大難不死,我也這樣想。所以我覺得,平常作人就要作好,我賣菜的時候也很少計較,在果菜市場的人大家也都因為我好相處對我很好。
粄食製作
我很會做粄食喔,小時候就有跟我媽學。我作的草仔粿,我那個當老師的媳婦說,阿媽,吃來吃去,還是妳作的最好吃。
我的材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爆香的時候要爆夠,先爆香紅蔥頭、白蔥頭、香菇、豬肉,鹹度一定要有,不能太淡,也不能沒有香味。外層的皮要甜,但是要甜的剛好,不能太甜,要剛好能和內餡的鹹味作搭配。我現在沒有在ㄟ粿,買糯米粉比較快。草仔粿的外皮是用艾草。內餡一定要用菜脯絲,用菜脯乾口感就不對。
有一次有高雄來的兩個客人,要去對面的學校找老師,來我這裡問路,正好清明節,正在蒸草仔粿,剛蒸出籠,我就請他們一人吃一個。他們吃完就說,喔,沒有吃過這麼好的草仔粿!吃完要去學校找老師時,因為時間還沒到,又折回來店裡坐。坐一坐就開口,可以再請我們吃兩個嗎?剛做起來有草的香味,我這個媳婦也是要吃我做的。紅龜粿、發粿、菜包也都會做,我做的菜包也很好吃,只是老了很懶惰,真的什麼都懶得做了。菜包用糯米粉就可以了。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96251&IndexCode=Culture_People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person/B7661448-C360-4495-BA3C-C14FE9B32541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02T15:49:03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人物與團體@#@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 。
MOC_Id
Culture_People296251
Id
296251
Title
邱鳳妹
Description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邱鳳妹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本篇受訪者為邱鳳妹,採訪其生命經驗,有相關的災難經歷、遷徙經歷、教育經歷,以及工作經驗。 我在1945年(民國34年)出生在花蓮的平和村。我爸是苗栗人,我媽是從高雄搬來的客家人,講四縣腔。如果我媽還在的話,應該有九十、一百歲了吧。 我媽年輕還待在西部的時候,舅舅就已經來花蓮了,那時候她心疼自己的弟弟一個人待在花蓮,才決定要從西部搬過來照顧自己唯一的弟弟。但是我舅舅也沒有因此對我媽好一點,說起來滿無情的。 我爸媽是在東部認識、結婚的。我爸這個人,平常對事情沒有什麼意見,所以家裡面都是我媽在作主。我對外祖父母、祖父母都沒有印象,也沒有什麼親戚。只有我媽偶爾跟我透露一點我才知道。她曾經說過我外婆家是有錢人,家裡還請了好幾個女傭。她以前是淡水女學院畢業的,那個時候讀這個不得了喔。我媽年輕時長得很漂亮,有一張老照片,我媽梳著包頭,穿著有寬大袖子的開襟衫,過膝裙,黑色的娃娃皮鞋,和好幾位小姐在大樹下照相。我跟我兒子都覺得相片裡面的小姐還是我媽最漂亮。她比較晚結婚,三十多歲才生我。 上小學之前住在平和的時候,我媽租人家的房子開麵店做生意,但是後來房東要把房子收回去,剛好舅舅住在豐田,這裡又有房子要賣,我們就一起搬過來了。搬來豐田之後,有了自己的房子,我媽就開始賣菜兼賣雜貨,我也開始上小學。我爸那時候就一邊為人家做長工,一邊抽空種家裡的地,地在這附近,很小,只有一、兩分地而已。那時候會種一些花生、甘蔗、穀子等等。穀子收成就拿給農會收購,甘蔗載到車站給糖廠收。一定要種些作物換點糧食,不然那時候會沒有飯吃。那個時候,這裡的房子都還是草屋。 草屋很脆弱。小時候就很怕颱風和地震,現在講到颱風和地震我都會嚇死。小時候,草屋的屋頂都蓋草,房子根本不能抵擋颱風。有一次颱風來,把整間屋子都吹到十幾公尺外,整個房子都移位、垮掉。還有一次整個房子都被吹到大馬路上,整個路面都被我家的房子蓋住。我印象中,小時候房子被吹走的經驗就有兩、三次。而且那時候重蓋房子不像現在會好好規劃,都是隨便搭一搭,房子一樣很脆弱。所以如果有颱風要來,我媽會提前叫我去住豐裡村的舅舅家,他們家比較有錢,蓋的房子比較好。 父母與我 我媽媽很會生,生我一個人,最無聊。我有問過我媽為什麼只生我一個,她回說生一個就快養不起了,還生兩個。 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如果結婚的話,要多生孩子,不能只生一個,一定最少要生兩個。說正經的,如果有傷心事,要哭都不知道要哭給誰聽。像我爸媽過世的時候,心裡很痛苦,但是沒有其他的兄弟姊妹可以相互安慰。爸媽去世的事,現在想起來心還會痛,還想流眼淚。獨生女很多時候真的很孤單。 我媽管我很嚴格,很常罵我,動不動就會用拳頭的指節敲我的頭,很奇怪,不知當怎麼會養成這個習慣。有時候講話她聽不順耳就會被打。有一次我被她打了實在很生氣,就回嘴說以後長大或老了,如果我的頭會痛就是妳給我打痛的。比起來爸爸雖然也會管我,但不會打我,比較疼我。 我媽就生我一個女孩子,年輕的時候總把我關在家裡,很怕我跑到外面去。 有一次端午節的前一天,鄰居邀我端午節去鯉魚潭看划龍舟。我答應說好。第二天,鄰居來我家要找我一起出門的時候,我媽一句「女孩子要去哪裡!跑這麼遠幹嘛?」的反對,本來興高采烈的出遊就泡湯了。 我平常都不能亂跑,要看划龍船不行,要去哪裡都不行。有一次,要出門沒有衣服好穿,鄰居問我要去哪裡,要借一件外套給我,我說不用了,我媽大概也不准我出門。結婚前都不能出門,只能守在家裡。我印象最深刻的出遊,只有婚前唯一一次的出遊。 學校有一個翁老師對我媽很好,翁老師和幾個老師藉著隔天要畢業典禮,跟我媽說,明天畢業典禮,我們帶妳女兒一起去玩。那時候我還很小。我媽覺得是別人重要的正式場合,這樣不但會打擾對方,也會麻煩到對方,所以一直推辭。他們也沒有放棄說服我媽,說會好好照顧我。我媽才答應那一次的旅行。 我記得,那時候沒有什麼東西好吃。為了我難得的出遊,我媽半夜三、四點就起來煮飯、捏飯糰,為我做便當。飯糰外面用鹽巴搓一搓,那時候也沒有塑膠袋,好像用紙包著,就這樣包一包。有飯糰就高興得不得了。那時候也沒有什麼好吃的,以前的人很可憐齁。 那一次跟小學生一起坐火車到花蓮,學生很高興,我也很高興,想著明天要跟人家出去玩,前一晚整晚都睡不著。我還記得那一次去花蓮港口參觀。真的很高興喔,那一次最高興! 教育經驗 我八、九歲才讀書。那時候都是這年齡入學。小學畢業時,成績不錯,數學雖然不好,但總成績都在前十名內。畢業時,黃校長還來遊說母親,說妳女兒讀書也不憨慢(台),讓她去鳳林讀書吧。那時候的人如果要升學,都要去鳳林國中。我媽沒有答應。那時候念書都要點蠟燭,生活都沒錢了,怎麼還會想到學業成績?也沒辦法多這筆開銷,所以我媽也不太重視我的學業成績。 我們1995年(民國八十四)年開始辦小學同學會,都是我主辦的,還有當時的小學老師參加。以前上學的時候,老師上課都講國語。 小時候不能讀書其實很可惜。唸書的時候作文最好,數學最笨。但是全班四五十個,還能排到前十名。成家後,住對面的老師曾勸我上夜間部,但去了一天就不想去了。年紀大了,頭腦靈活度不如以前。念書很累。加上還有平時還有工作,體力也不能負荷,就不去了。年紀有了就不會想要讀書。四十歲那時候要考汽車駕照,也是念書念得很辛苦。那時就想,如果考過了,就算總統可以讓大家用考的來決定誰來當總統,我也不要再唸書考試。 工作經驗 幼年 小時候做過很多工作,種過甘蔗、花生、也挖過花生、也有娑草(台)。家裡的地就是我跟我爸負責的,拔花生也只有我們倆在拔。大一點的時候就在家中幫忙母親的生意,幫忙賣菜。也曾帶著鳳梨和魚到街上去叫賣,把鳳梨切成一片一片的,一片鳳梨賣5角。 那時候很奇怪,都不會害羞喔,才十多歲而已,如果一下子就能把貨物都賣完就會很高興,大家還稱讚我說,小妹妹很厲害,這麼小就會賣東西。婚前一直在家中幫忙到18歲結婚。十八歲你們還很好命,我們就要做事了。妳看我的手也沒有漂亮,也不會保養,不習慣帶著手套工作。 婚後工作 婚後丈夫在作板模,我就幫忙跑工程,要帶會計小姐跑花蓮市。那時候他賺錢都交給我,我負責掌管家裡的開銷。一直到我們四十多歲時,我媽想要退休,想把菜攤盤給他人,但是鄰居都覺得這個工作太辛苦,沒有人要做,我就接下母親的菜攤繼續經營到現在。 我今年(2012)底想要退休,太辛苦了,年紀大了做這行實在很累。每天凌晨兩三點就要出門。收攤最麻煩,十二點多收完攤還要煮中餐,太累了。想要做到今年過年就不做了。我從年輕做到現在,長年下來全身都痛。我有問鄰居有沒有人要盤下來,大家看我每天那麼早起,都覺得這行太辛苦,沒有人要接。我兒子有說老了願意接,但不是現在。賣菜的話,時間不自由,每天的時間都是綁死的。我老公前幾天還問我,妳到底要賣菜到什麼時候?十八歲就賣菜賣到現在,賣不怕嗎? 現在都去花蓮市的果菜市場批貨回來賣,工人要進貨,所以果菜市場半夜十二點、一點就開了。每天為了賣菜,凌晨三點就要出門去果菜市場批發,我開車,我老公陪我。 最早的時候是坐早上四點多的火車去批貨,買好菜就五點了,要趕快回來準備開店。後來就借搭鄰居的順風車,走鯉魚潭那條路,那時候這裡還沒有路。但是這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四十歲左右就學會開車。在有果菜市場之前,菜都從屏東直接運上來。以前批貨都在溝仔尾。十多年前才換到果菜市場。做生意不學開車不行,倒不是麻煩別人不好意思,是總有一天總會需要自己開車。以前是我老公在開車,現在他年紀大了,換我來開。 菜攤的過去與現在 小時候家裡的菜攤是豐田唯二的菜店。那時候賣菜沒有像現在這麼豐富啦,種類不多。 我們這個鄉下,有時候煮飯需要放一些調味料,比如豆瓣醬啊什麼的,那時候也沒有7-11或統冠,所以就一起賣一些雜貨兼賣菜。印象中,店裡擺了很多罐子,這裡附近的小孩都有買到我家的零食。現在大家都到大賣場去,誰要買雜貨店的糖果。說正經的,現在的人越來越挑剔,這也不好吃,那也不好吃,平時吃的東西很好,就容易覺得什麼都不好吃了。 我媽很會做小點心,也曾經做過甜不辣賣,那時候我媽作甜不辣多好吃,有高麗菜、豬肉、紅蘿蔔、韭菜、絞肉下去做材料,鹹淡要剛好,還要用一點點的麵粉下去才會有黏性。然後麵糊切一塊一塊下去炸,巴掌大的甜不辣炸起來也是賣5角。那時候也是很好賣,以前很少人家做這種來吃,很多人來買,生意很好。 以前年輕有體力,不會想要休息或把攤子收掉。現在老了會想休息,擺攤很累。七月半、十月半或過年時,因為要拜拜,凌晨一點半就要出門,回來都已經有一些客人等著要買東西了。 現在年紀大了,睡眠一但被打斷就不容易再睡著。過年要拜天公時,要看時辰點香,幸好兩個兒子貼心,孫子和媳婦也都會幫忙,會說阿媽妳起來點香,點完香妳就去睡,我們來守拜拜。晚上十一點半起來點香,但點完香之後就會睡不著了。 現在白天忙到中午十二點多就可以休息,下午一點多想睡就可以去躺一下,像我先生就一定要去睡。兩點半起床,起來之後就看個電視,差不多五點吃晚餐,洗澡,晚上七點半就要睡覺。 以前有很多附近的太太們會來菜攤聊天,一起聚會、吃點心、喝茶。但現在很多因為那些歐巴桑都老了,都不會來坐了。有的連家門都懶得出。有的是因為 身體狀況不佳,出門需要人家幫忙推輪椅。有的是過世了。 我們那時候很熱鬧,來聊天的媽媽桑都可以在店裡排一排,十多個人可以把店裡擠滿。菜買好了就聚在這邊聊天。我整天都在這個菜攤裡面,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平常白天店裡有空閒的時候,會跟她們泡茶聊天,有時候會剁雞肉吃,或是切豬頭皮、泡茶。有的太太很常買東西過來,分給大家一起邊聊天邊吃。現在也有太太會來這裡坐,不過人已經換一批了。太太們會固定來這個據點聊天。所以聽到我說想退休,不擺攤了,她們就不太捨得,因為如果這裡不賣,她們就沒地方可以聚會了。而且也要跑更遠買菜。 婚姻與家庭 結婚的時候,我十八歲,我老公二十八歲。和他認識是人家介紹,然後就讓感情自然發展。 我老公是羅東人,家裡有三兄弟,大哥十八歲離家之後就不知去向。他是兄弟之中最小的,來花蓮工作之後認識我,就在花蓮結婚、生活,他也有一個姐姐嫁來花蓮。 我先生退伍後就做板模。那時候他姐夫在這行,他就跟著學。我先生眼力很好,一學就會。一開始在豐田包鄰居的房子做,後來到台北發展。但台北的工程規模太大,成本拿捏不好,常常賠錢,後來就回來豐田。這工作就一直做到六十幾歲退休為止。壽豐國中、東華大學、台北的新光大樓的工程他都有參與。我們現在住的房子也是自己蓋的。 講真的,他年輕很帥喔帥哥一個。年輕的時候瘦瘦高高,我媽又覺得他說話老實,就覺得可以把我嫁給他。因為是獨生女,我媽就把他招贅進來。 我婆家在宜蘭羅東。我和婆婆相處情形還好,沒有吵過架。我們結婚後,婆婆曾經來花蓮和我們一起住過一陣子,後來回去羅東跟大嫂一起住。平時很少有機會和婆家的親戚相處,畢竟相隔兩地。而且他們家人也不多,我先生家只有兩兄弟呀。所以我跟他們家人相處情形也還不錯。 我女兒是我先生的哥哥給他的,他哥哥生了五女一男。我自己生了兩個男生。我老公沒有念書,但當兵時練得一手好字。寫字比我和我兒子都漂亮。我老公一天一定要看一份報紙,都不用戴眼鏡,視力還很好。他不看報紙的話好像很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如果我兒子當天沒有買報紙,他就一定會自己去7-11買,有時候一天還買兩份。 結婚照 我們沒有照結婚照耶。以前很少照相,以前的人哪裡有照相機。前陣子我就跟我老公說,我們什麼時候去照一張,人老了也可以照啊,他說,老了還要照。我說哪有要緊,可以一起去照全家福啊。穿不穿婚紗都可以,看他要怎麼打扮我。我媳婦曾經在花蓮最大的婚紗店工作,沒有把握機會在那邊照,那時候竟然都沒有想到,真是傻瓜。 模範母親 黃文達當村長、村幹事的任內被提名的。這個選拔,村長要問過村莊的鄰里、村長,鄰長等等,要探聽被提名的人作人怎樣,人品如何。不能像現在的人要給誰就給誰,現在很多人都這樣,村長要給你作就給你作,那時候不能這樣。 和孩子的點滴 結婚生了小孩後,我們買了一台黑白電視機。我們家是這個村子裡第一戶有電視的人家,那時候誰家有電視呀。那時候有那個打棒球的許金木,全台灣都在瘋,如果有比賽的話,鄰居通通都會跑來我家看,把我家擠的不行。那時候很受歡迎的還有雲州大儒俠──史豔文,我媽最愛看了。以前大家一起看電視的情景,現在印象都還很深刻。 孩子出生之後,都是我在帶。我從來都不打小孩、不罵小孩。現在很多人,或是老人家甚至會罵小孩子三字經,我從來都不會這樣。我的兒子到現在四十幾歲了,從來都沒有講過一句三字經,女兒也不會講髒話。而且他們都很乖,也不太需要人管、不需要人家操心,所以我就不太管他們。小時候,看他們明天要考試了,今天還在玩,沒有念書,我就提醒他說「欸,明天不是要考試了,還在玩。」他只淡淡回我「我知道啊。」隔天果然成績考出來還是很好。 我的兩個兒子都是花中畢業的,那個時候花蓮最好的學校就是花中,我對孩子的教育採放任自由的態度,能唸到什麼程度就唸。老大淡江畢業,唸到博士,現在在臺灣觀光學院當老師。老二在開麵店。做飲食業很辛苦,常常腰痠背痛,手都做到有職業病,常常腫脹,我很替他擔心,他才四十幾歲就全身都是毛病,老了不知道要怎麼辦。 不過各方面比起來,我還是比較關心他們的課業。我會用鼓勵的方式,對待孫子也是一樣的方式。會鼓勵他們「考好一點,有獎喔!」,但不會硬性的規定小孩子的分數。孫子的話,他們的父母會管,但我也會鼓勵他們就是了。 孩子們小時候,會騎著摩托車或坐火車帶他們出去玩。那時候有摩托車算家境還很好的。自己倒是不會想說要出去玩。現在都是兒子帶出去玩,說真的我們也不知道什麼地方好玩。 旅遊經驗 因為怕坐飛機,所以沒有去過國外,都在臺灣本島玩。以前兒子在南僑公司上班,有一次拿到機票,說,阿媽妳要不要去日本沖繩玩,我說不要,結果就先生、親家、兒子、媳婦都去了只有我沒去。我大兒子,一年會帶我們出去玩一、兩次,有規劃的家族旅行大概是三到四天,會玩半個台灣,通常是去比較涼的地方。也會到夢時代這種大間的百貨公司走走,有時候會帶小朋友去劍湖山之類的遊樂園玩。菜攤會趁這個時候休息一次。過年前菜攤也會休息一次,過年後就沒有空去玩。 我們全家一起出去玩也很好玩。一定是兩台休旅車出去,兩個兒子兩台車,我不會說只跟哪一個兒子出去,另一個放在家裡。通常連孫子一起帶出去。家裡出去玩一定是大家一起行動。如果是夏天要出去,我會前一天用一斤一、兩千元的茶葉煮好一大鍋的茶水,冰在冷凍庫。隔天要出門時,用鋪滿碎冰塊的旅行用大冰箱,把冰好的茶水放進去,出去玩就能喝冰涼的茶水。這樣的話出門在外也不用買飲料,自己做的比較好。回來的時候還是水都還是冰涼的,不會壞掉。 我那個大兒子很常帶我們去吃各種東西,有一次還在林田山喝下午茶咧。我們夫妻平常不會吃那些東西,我兒子就帶我們老人家去品嘗一下。那次就嘗試了甜點、蛋糕。有時候我兒子也會心血來潮帶我們去附近玩或吃東西。八月中的時候就去台東玩了半天。那天老大突然找我們一起到台東吃私房菜。到台東是近近的啦,一兩個小時就到了。去的時候在光復休息一下,吃個冰,下來走走看看再出發。就直接到台東。也有到台東的糖廠冰店、吃了台東有名的竹筍包。偶爾也會有這種半天的短暫旅程。 玩了臺灣不少地方,我還是覺得自己的家鄉好。我女兒現在住台北,我也去住過好幾天,最喜歡的地方還是花蓮。每一次出去玩,回程的時候走到蘇花公路,到那個山路轉一個彎,看到花蓮,我的心情就開朗了。不過走蘇花公路實在壓力很大,嚇死人!有一次我們開車開到蘇花公路上某間廟旁邊,已經快到蘇澳了,突然車子很大力的搖晃,本來還以為是車子爆胎,結果車子前面突然一塊好大的石頭掉下來,就掉在車子的前面。後來才發現是大地震。這是十幾年前的事了。那一次最嚇死人!蘇花公路這麼危險,政府應該要趕快把蘇花高做起來。 話說回來,我們花蓮到哪裡都很遠,不像宜蘭,到哪裡都這麼近,還不用走山路。乾脆不要出門比較方便。而且我們花蓮就很好玩了。有一次我去弄牙齒,醫生問我有沒有出國玩,我說沒有,我不敢坐飛機。醫生說噯不用出國,我們花蓮就很多好玩的了,妳沒有去過而已。真的,花蓮有很多很好玩的地方。像開金針花的六十石山,車子慢慢開,沿路風景很漂亮。小天祥也很漂亮。所以說花蓮還是有很多好地方的。不過我平時很少去看政府宣傳的那些花季、景點什麼。我先生不看那些,他喜歡看木雕。三芝或林田山的木雕他都很喜歡。不會為了木雕特地出門,但如果到了有木雕展的地方,他就會去看。 平常如果有家族聚餐,我們夫妻倆才會出門。我們家偶爾會出去聚餐,八八節才一起去統帥飯店吃過飯。現在我年紀大了很懶惰開車,開車要貫注精神也有壓力,不是沒有壓力。平常到花蓮或早上批菜都是自己開。是要去外縣市的話才是兒子開。 現在的夫妻生活 我會開車之後,如果要出門,我先生都會和我一起,他給我作伴啦。通常是有事才會出門,比如車子要保養、我先生要回醫院回診量血壓。以前我們夫妻都不會想要出去玩,最多是到婆家,順便去羅東逛一逛。現在婆婆不在了,我們就比較少回婆家,但還是會去羅東走一走。 現在我偶爾會開車帶他出去玩啦。天氣比較涼的時候會一起出去走走。比如把車子開到花蓮的停車場,然後下車走走逛逛這樣。只要他喜歡我就帶他出去玩。他有時候會說,很久沒有吃什麼,我就知道他的意思了。我就和兒子一起帶他去吃那樣東西。 像我現在早上在做生意,他就在看報紙,十一點多一起收攤,十二點多吃飯,吃飽就坐一下看新聞報導,我們大部分是看新聞報導。看完了差不多一點就睡一個午覺。天氣涼涼的話,我們下午會出去散步二十分鐘,在村子前面繞一圈這樣。現在太熱不行。其他時間我們沒有什麼娛樂。現在的生活很平淡啦。 期待的退休生活 我兒子有跟我說,妳不賣菜的話要找點事情做,不可以整天看電視。我如果不賣菜,每天早上起床之後,出去散步,然後煮早餐,因為我先生不吃西式早餐,他一定要吃我作的飯。除了煮三餐,不要特別做什麼了。我都六、七十歲了,很多比我年輕的人也是整天在家,除了煮三餐沒事作,哪有做什麼工作。我每天都是睡眠不足的狀態,每天早上如果沒有客人來買菜,我坐在椅子上都會不小心睡著。退休以後我要睡到飽,每天都要睡到自然醒。就像我還是學生的孫子,每個禮拜六都睡到自然醒一樣。 車禍 八到十年前(2002-2004),有一次凌晨去花蓮批貨的路上,那天路上下毛毛雨,被一輛酒駕的休旅車從後方追撞,在志學南天宮附近的路上,撞一下我就不知道了,我和我老公兩個人都從車裡面飛出去。 有意識的時候,發現我躺在地上,像在睡覺一樣。心想,怎麼會在這裡?是不是在作夢啊?怎麼會睡在地板呢?這裡是哪裡?躺了一陣子之後才想起自己發生車禍。 我醒來之後開始找我老公,怎麼一直喊他都沒有回應,才開始到處找他在哪。一看到他躺在地上,上半身都是血,連臉都沒有看到,被一棵大樹壓在上半身,才開始慌張,一直不停的叫他,但都沒有反應。本來我都沒有被嚇到,但是看到我老公的情況,我才開始驚慌失措。 雖然繫了安全帶,但車子受衝擊的力道太大,都變形了,人也被拋出去。 當時附近寺廟的廟公出來看到這樣的景象,還幫忙叫救護車,拿著閃光棒幫忙指揮交通。三更半夜打電話通知兒子時,兒子都快嚇死了。妳們沒有接過三更半夜的電話,三更半夜的電話最恐怖。 現在想想,當時一點受傷也沒有,連一般重大車禍常見的骨折或傷口也沒有,甚至也沒有被玻璃劃傷。而且夫妻倆雖然飛出去,但也沒有飛到路中間。我想一定是神明有保佑,後來我都會時常去那間寺廟捐獻香火錢。鄰居說我們夫妻就是做人很好,才因此大難不死,我也這樣想。所以我覺得,平常作人就要作好,我賣菜的時候也很少計較,在果菜市場的人大家也都因為我好相處對我很好。 粄食製作 我很會做粄食喔,小時候就有跟我媽學。我作的草仔粿,我那個當老師的媳婦說,阿媽,吃來吃去,還是妳作的最好吃。 我的材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爆香的時候要爆夠,先爆香紅蔥頭、白蔥頭、香菇、豬肉,鹹度一定要有,不能太淡,也不能沒有香味。外層的皮要甜,但是要甜的剛好,不能太甜,要剛好能和內餡的鹹味作搭配。我現在沒有在ㄟ粿,買糯米粉比較快。草仔粿的外皮是用艾草。內餡一定要用菜脯絲,用菜脯乾口感就不對。 有一次有高雄來的兩個客人,要去對面的學校找老師,來我這裡問路,正好清明節,正在蒸草仔粿,剛蒸出籠,我就請他們一人吃一個。他們吃完就說,喔,沒有吃過這麼好的草仔粿!吃完要去學校找老師時,因為時間還沒到,又折回來店裡坐。坐一坐就開口,可以再請我們吃兩個嗎?剛做起來有草的香味,我這個媳婦也是要吃我做的。紅龜粿、發粿、菜包也都會做,我做的菜包也很好吃,只是老了很懶惰,真的什麼都懶得做了。菜包用糯米粉就可以了。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
0
Keyword_Rights_2
-
0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02T15:49:03
Keyword_Subject_1
人物與團體@#@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
「邱鳳妹人物與團體@#@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22
Id:
272122
Title:
愛國蒲部落(Tjukuvulj)
Description:
大武鄉位於臺東縣南端,約在北緯120度,東經22度,北與太麻里鄉為鄰,西側與南側皆與達仁鄉為界,東濱太平洋。全鄉面積約六十九平方公里。地形南北狹長,村落多位於中央山脈南段支脈之河谷平原,可利用的土地面
魚露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560032
Id:
560032
Title:
魚露
Description:
對所有越南人而言,「魚露(nước mắm)是越南料理的靈魂」,一句話就可道盡這項調味品的重要性,魚露多以沙丁魚為原料,搭配鹽進行發酵,大約兩年可熟成,其實魚露在許多國家並不罕見,歐洲地中海沿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204
Id:
732204
Title:
日治吸菸蕃人婦女(南澳群)
Description:
此照片為翻拍日治時期出版的明信片。色彩為攝影後上色。左側女子沒有明顯文面痕跡,右側女子有明顯的額紋與頰紋。依據女子額紋為大寬度,頰紋為大角度、大寬度、以及服飾的圖樣配色,應為大南澳地區的泰雅族。南
里漏部落聚會所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610
Id:
589610
Title:
里漏部落聚會所
Description:
Lidaw部落,又稱里漏部落,大約位置在花蓮吉安鄉東昌村一帶。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此部落為阿美族南勢阿美亞群之七大古部落僅存的三個部落之一,部落名稱創名說法眾多,其中一
梧繞部落聚會所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48
Id:
589348
Title:
梧繞部落聚會所
Description:
Olaw部落,漢語稱做梧橈部落,位在花蓮縣瑞穗鄉鶴岡村,居民以阿美族居多。照片中有舞臺的空間,就是梧橈部落的聚會所。Olaw為阿美語,意指「黑色」,因部落東方山色為棕黑色而以此為名。梧橈部落為瑞穗
MOC_Id:
Culture_Place685590
Id:
685590
Title:
WARUNG INDONESIA WARKIT 我們的印尼小吃
Description:
這間位在轉角的小吃店由台灣老闆所開,印尼文店名WARKIT是印尼文Warung Kita的縮寫,意思是「我們的小吃店」。老闆的太太是印尼人,在高雄路竹也有一間印尼小吃店,老闆的印尼菜手藝是跟太太學
貓公派出所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506431
Id:
506431
Title:
貓公派出所
Description:
貓公位於今花蓮縣豐濱鄉,此照片是日治時期的貓公派出所。地處丁仔漏、八里灣兩溪交會處的豐濱村,因為各種歷史因素,使其成為族群高度多元的聚落區。位居兩溪交會處南岸河階地的豐濱部落,是豐濱鄉內人口最多且
天貝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559478
Id:
559478
Title:
天貝
Description:
天貝(tempeh)又稱為天培、丹貝,是印尼傳統食物,是平民文化中的代表性食材,天貝是天然發酵大豆製品,係由根霉屬(Rhizopus spp.)真菌接種到脫皮大豆後,再以香蕉葉包裹大豆,進行發
MOC_Id:
Culture_Object731624
Id:
731624
Title:
泰雅族文面轉印貼紙
Description:
因傳統文身技術失傳已久,自1960-2000年原住民族人無人進行文身。自1990年代開始原住民族文身文化再次受到重視,許多族人希望能在身上畫出文身圖紋,但缺乏正確的圖樣,於是文身轉印貼紙被發明,可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046
Id:
272046
Title:
石山部落(Kakawasan)
Description:
根據原民會於西元2018年(民國107年)出版的《台灣原住民族部落事典》,石山部落位在臺東市富豐里8~15鄰,北側和西側為吉林路(臺11乙),部落分布以整齊的棋盤式排列。早期稱作猴仔山社,部落族語Ka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299
Id:
732299
Title:
蔡英文總統造訪太魯閣族文身耆老林智妹
Description:
2021年2月21日原居花蓮縣山里部落的賽德克族文面耆老林智妹,族語名為Ipay Wilang,因年事已高晚年移居新北市中和,由其女兒林朝花協助照護。總統蔡英文得知文面耆老的故事時,林智妹Ipay
月見祭(豐年祭)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506027
Id:
506027
Title:
月見祭(豐年祭)
Description:
一年之中阿美族最重要的祭典不外乎就是月見祭(現稱豐年祭,阿美語為ilisin表示禁忌的意思,豐年祭意為進入禁忌期)。約莫七、八、九月時,各社各自舉辦月見祭,以感謝神明讓今年各式農作物豐收,並且祈禱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08
Id:
272208
Title:
芝田部落(Cirarokohay)
Description:
芝田部落位於臺東縣成功鎮三仙里,阿美族人稱呼為「Cirarokohay」,又譯音為芝路古咳(基路古駭、芝路古映),位於成功溪左岸。1937年(昭和12年)隨著麻荖漏規劃屬於新港郡新港庄,屬於新港支廳轄
MOC_Id:
Culture_Event731544
Id:
731544
Title:
李登輝總統茶會款待有國寶之稱的泰雅族原住民紋面長者吳蘭妹等47人
Description:
李登輝總統茶會款待有國寶之稱的泰雅族原住民紋面長者吳蘭妹等47人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87
Id:
589387
Title:
吉哈蓋部落內顯著建築標的物-長良社區活動中心暨原住民文化聚會所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建物是Cihakay部落中的長良社區活動中心,也是原住民文化聚會所。Cihakay部落,漢語稱做吉哈蓋部落,位在花蓮縣玉里鎮長良里,目前原住民族比例以阿美族居多。根據族人表示,吉哈蓋部落的
壽豐部落原住民活動中心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512
Id:
589512
Title:
壽豐部落原住民活動中心
Description:
此照片拍攝於壽豐部落內的原住民多功能活動中心。Ciamengan部落,漢語稱做壽豐部落,位在花蓮縣壽豐鄉壽豐村。此地阿美族人以過去七腳川社人的後代為主,七腳川社原本位於現在的吉安鄉福興村,曾是南勢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47
Id:
272247
Title:
卡阿魯彎部落(Kaaluan)
Description:
卡阿魯彎部落為嘉蘭八部落之一,位於臺東縣金峰鄉嘉蘭村東端,太麻里山南側山麓,太麻里溪北岸、多利溪東岸高地,原稱為「布魯布魯深」(buliblosan),意為「多霧窪地」。舊社原址位於嘉蘭西方,太麻里溪
客家詩人葉日松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264848
Id:
264848
Title:
客家詩人葉日松
Description:
客家詩人葉日松昭和11年(1936年)生於花蓮富里,從事教育工作40年,曾任行政院客委會諮詢委員;著作有詩、散文、兒童文學及客語詩等凡三十餘種,並獲中國語文獎章、青年獎章、全國青年文藝創作最佳新詩獎、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57
Id:
272257
Title:
朗島部落(Iraraley)
Description:
朗島是蘭嶼島上最大的部落,擁有島上最寬廣的平坦腹地,也是島上六部落當中,漁場最大的一座,也許是因為農漁活動空間大的緣故,讓本村成為昔日島上最富庶的部落。本村也是蘭嶼傳統習俗被嚴謹持續的部落,本地也是被
MOC_Id:
Culture_Object600589
Id:
600589
Title:
內太魯閣四蕃社山腳移住完了
Description:
本篇為東臺灣新報1941年(昭和16年)5月29日地方版新聞報導,文中提及花蓮郡下太魯閣方面的シキリャン(sikirixyan)、ドブラ(dobura)、タビト(tabiti)、ボクスイ(boku
南澳鄉泰雅文化館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294660
Id:
294660
Title:
南澳鄉泰雅文化館
Description:
南澳鄉泰雅文化館座落於南澳鄉公所後方,是宜蘭縣內唯二的原住民族文化館,由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成立、指導,2008年10月9日開幕後,由南澳鄉公所管理。館內一樓常設展區,展示泰雅族起源
猴猴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282832
Id:
282832
Title:
猴猴
Description:
「猴猴」一名據噶瑪蘭廳志載:「猴猴一社,從蘇澳之南風澳移來東勢,其語言風俗獨與眾異,婚娶亦不與各社往來,至今番女多有至老而不得配者。」有學者指出,猴猴並非噶瑪蘭平埔族人,據1926年日人安倍明義調
嘉里部落聚會所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423
Id:
589423
Title:
嘉里部落聚會所
Description:
Kaliyawan部落,漢語稱做嘉里部落。曾經為噶瑪蘭族人集體遷居之地,根據林修澈《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早期部落族人分布於七結子(salumin)、謠歌(yauko)、竹子林(katek
泰雅族文身耆老 李玉香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eople714564
Id:
714564
Title:
泰雅族文身耆老 李玉香
Description:
泰雅族名Lawai Nogai。父: Yugex Buda(歿)、原居地:Maibagah(司馬限部落),母:Pu'oh Watan(歿)原居地:Mbuan,夫:Yura Yugex(歿)原居地:
德安部落內意象一景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596
Id:
589596
Title:
德安部落內意象一景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吉寶竿部落一景,此部落又稱德安部落。根據《續修花蓮縣誌》,吉寶竿(Cipawkan)相傳是來自一名頭目的名字(Pawkan),該頭目身材高大健碩,武功高強,智勇超群,領導族人開拓這塊土地,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50
Id:
272250
Title:
魯巴卡茲部落(Lupakatj)
Description:
魯巴卡茲部落主要人口分佈於臺東縣北里村,部分散居在西北方的華源村,介於大王村與泰和村,以及金峰鄉興新村之間。其祖先在現今的北里村西北方一地名叫「森川」的地方,成立奇那布樂部落「Vuciyulj」又名「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62
Id:
589362
Title:
大港口部落內顯著建築標的物-花蓮縣豐濱鄉港口國民小學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建物為位在Laeno部落內的港口國民小學。Laeno部落,漢語稱做大港口部落,位在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目前居民以阿美族居多。大港口事件起源地就在此,此外,大港口也是目前碩果僅存的阿美族陶壺
巴島力安部落街景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282
Id:
589282
Title:
巴島力安部落街景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彩繪牆面,為Patawlinan部落的街景。Patawlinan部落,漢語稱做巴島力安部落,位在花蓮縣玉里鎮觀音里,目前居民以阿美族居多。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部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22
Id:
272222
Title:
米娜咪部落(Minami)
Description:
米娜咪部落位於鸞山村。目前的鸞山村位於卑南溪與鹿野溪交會口的東岸、海岸山脈的都蘭山之西邊。是日治時期大關山事件後,日本政府將內本鹿布農族人移住而形成的新聚落,並將聚落分為上野、中野、下野三個部分區隔,
MOC_Id:
Culture_Event648635
Id:
648635
Title:
【Qanituan社Mangdavan家族祭事曆(Islulusan,日文:繪曆)圖紋解說—基本圖案解讀(下)】
Description:
|解讀說明|解讀順序為由左至右。
本系列範例為Qanituan社祭事曆第一代創始者Laung Mangdavan及兒子Talum Mangdavan所創作,每項圖案都會有兩張圖片(某些圖案則只出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典藏目錄-娛樂類
每1年更新,1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9:46
文化部街頭藝人展演空間資訊
每年更新,66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4:04
文化部典藏目錄-建築與居處空間類
每1年更新,19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0:11
文化部藝文活動筆數統計
每1年更新,25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6 16:46:38
文化部大陸藏僧來台弘法人次統計表
每1年更新,22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3:29
文化部
在台蒙胞人數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27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16 16:03:31
文化部輔導蒙藏族人口年齡層性別統計表
每年更新,19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4 10:36:20
文化部典藏目錄-地圖類
每1年更新,26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1:54
文化部蒙藏藝文活動明細表
每年更新,20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1-04-07 17:04:42
文化部蒙藏委員會內部訓練出席人數性別統計
不更新更新,16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4 10:33:41
文化部
綜藝活動
每1日更新,35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5:03:19
文化部典藏目錄-書籍類
每年更新,2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7:53:34
文化部蒙藏人才之培育及工作績效統計表
每年更新,20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0 15:54:21
文化部蒙藏培訓援外志工統計表
每1年更新,18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3-07-28 14:43:46
文化部文化部研習課程
每日更新,144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7:06
文化部
典藏目錄-昆蟲類
每年更新,2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5:49:35
文化部電影
每1日更新,117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5:32
文化部文化部及所屬有限取用資料清單
每年更新,22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3:01
文化部典藏目錄-水墨類
每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2:32
文化部出版書目資料
每1年更新,23聶志文 小姐 | 02-85126464 | 2023-07-27 17:23:12
文化部
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推介目錄
不更新更新,28朱曉俐 小姐 | 02-85126462 | 2021-04-07 17:04:50
文化部典藏目錄-石材類
每1年更新,2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3:19
文化部實體書店
每1年更新,189陳怡君 小姐 | 02-85126472 | 2023-07-27 17:37:20
文化部典藏目錄-兩棲類
每1年更新,2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8:26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生物、生態與環境類
每日更新,82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1:50
文化部
蒙古警察警政研習班統計表
每年更新,29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09 15:40:37
文化部新住民主題區藝文活動
不定期更新,27呂亭潁 小姐 | 02-8512-6772 | 2021-04-07 17:00:53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法政
每周更新,27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9:22
文化部查詢單一活動詳細資料
每1日更新,26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38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民俗與宗教類
每日更新,137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1:06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