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1: 0 time2: 1 time3: 0 time4: 0 total: 1 沒有火的冬天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台灣資料通-開放資料查詢 台灣資料通-公開資料預覽查詢
關鍵字資料搜尋

沒有火的冬天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沒有火的冬天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2-01-07 18:29:3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Object485386 , 欄位Id的內容是485386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沒有火的冬天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本篇圖像為貼布畫故事,為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藉由二手衣物剪碎以後,邀請長輩們透過拼貼的形式進行創作,將生命記憶猶深的畫面製作成藝術作品。畫中圖像為長輩們共同製作的年夜飯,由一個長輩製作一道最想吃的料理而成的圍爐。本篇講述的吳夏江由於父親是日本時代的警察,跟隨父親的職位調動住過東部許多所在。講述到過去日本時代的生命經驗,以及戰爭經驗。 1927年,我出生在溪口村。因為父親是警察,所以家裡的孩子有優惠可以念日本人的學校。那一年我國小畢業,本來開心自己終於不用在每天搭著火車去念書。卻沒想到米軍的飛機就出現在天際邊。 那時候稍微年長一點的年輕女孩,都會被徵收到日本官員的家中清掃環境,我因為年紀小,就跟家裡的長輩跟孩子們一起想辦法過日子。因為不管務農、打獵,那些食物都會被日本警察給收走,之後再統一分配。很多人在那時候開始討厭我的爸爸,但看到我們家也沒好到哪裡去,就也對我們釋懷了。 但沒一年,父親也從警察的崗位上退休,他每天偷偷跑到山上種小米與糯米。村子裡的人都是如此,每天將牲口、糧食往山上藏,肚子餓的時候,便躲到山上裡面吃東西。但隨著戰爭越來越嚴峻,配給的東西越來越少,開始連晚上都不能用火了。於是村子裡的大家,只能夠在白天時跑到山上生火煮飯吃,都要擔心炊煙被山下的日本人看見;晚上的時候大家也不敢開火,日本人每天都這樣跟我們宣導,晚上哪裡有火光,米軍的飛機子彈、炸彈就會到哪裡去。 那時節大家隨便吃一吃也能飽,那怕番薯吃到怕了肚子餓也能嚥下。但是大家連冬天的時候,都只能夠吃冷冷的東西果腹,每個人都渴望能夠生火吃到熱騰騰的東西。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485386&IndexCode=Culture_Object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810CC7EC-9DDE-478D-9DD8-4BFA7A41965F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02T15:54:58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485386

Id

485386

Title

沒有火的冬天

Description

本篇圖像為貼布畫故事,為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藉由二手衣物剪碎以後,邀請長輩們透過拼貼的形式進行創作,將生命記憶猶深的畫面製作成藝術作品。畫中圖像為長輩們共同製作的年夜飯,由一個長輩製作一道最想吃的料理而成的圍爐。本篇講述的吳夏江由於父親是日本時代的警察,跟隨父親的職位調動住過東部許多所在。講述到過去日本時代的生命經驗,以及戰爭經驗。 1927年,我出生在溪口村。因為父親是警察,所以家裡的孩子有優惠可以念日本人的學校。那一年我國小畢業,本來開心自己終於不用在每天搭著火車去念書。卻沒想到米軍的飛機就出現在天際邊。 那時候稍微年長一點的年輕女孩,都會被徵收到日本官員的家中清掃環境,我因為年紀小,就跟家裡的長輩跟孩子們一起想辦法過日子。因為不管務農、打獵,那些食物都會被日本警察給收走,之後再統一分配。很多人在那時候開始討厭我的爸爸,但看到我們家也沒好到哪裡去,就也對我們釋懷了。 但沒一年,父親也從警察的崗位上退休,他每天偷偷跑到山上種小米與糯米。村子裡的人都是如此,每天將牲口、糧食往山上藏,肚子餓的時候,便躲到山上裡面吃東西。但隨著戰爭越來越嚴峻,配給的東西越來越少,開始連晚上都不能用火了。於是村子裡的大家,只能夠在白天時跑到山上生火煮飯吃,都要擔心炊煙被山下的日本人看見;晚上的時候大家也不敢開火,日本人每天都這樣跟我們宣導,晚上哪裡有火光,米軍的飛機子彈、炸彈就會到哪裡去。 那時節大家隨便吃一吃也能飽,那怕番薯吃到怕了肚子餓也能嚥下。但是大家連冬天的時候,都只能夠吃冷冷的東西果腹,每個人都渴望能夠生火吃到熱騰騰的東西。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1. 0

Keyword_Rights_2

  1. 0
    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02T15:54:58

Keyword_Subject_1

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沒有火的冬天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03
Id: 272203
Title: 崁頂部落(Kamcing)
Description: 崁頂部落位於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位於海端鄉中段,主要聚落分別位於崁頂溪與洪石溪的沖積扇上,日治時期稱為「里壠山」,戰後更名為「崁頂」,因部落下方有一個漢人聚落,位於今日關山鎮里壠里,地勢較山腳的關山市

MOC_Id: Culture_Place589659
Id: 589659
Title: 博愛新村部落街景
Description: 此照片為博愛新村部落街景。Alang gnaalu部落,漢語稱做博愛新村,大約位置在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這個部落的居民主要是由奇萊山的不同部落遷移至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34
Id: 272134
Title: 南田部落(Seljupetje)
Description: 南田部落位於臺東縣達仁鄉南田村,位於省道臺9線的盡頭,將要開始爬坡進入南迥公路路旁往海邊方向的台26線省道,向海方向車行約3公里處。本村排灣族人來自幾個地方,有5、6戶人家原住於析山溪上游右側支流、中

MOC_Id: Culture_Event648906
Id: 648906
Title: 【祭事曆-3】 Qanituan(加年端,カネトワン)社第三塊祭事曆。藤澤茽收自Qanituan社
Description: 本件祭事曆的典藏紀錄為1935年藤澤茽收自Qanitun(加年端,カネトワン)社,為已知布農族Qanitun社的第三塊祭事曆,創作者不詳。此塊長121.7cm,寬10.3cm,厚1.4cm。國立臺

MOC_Id: Culture_Place264843
Id: 264843
Title: 花蓮縣客屬會
Description: 花蓮縣客屬會位於花蓮縣吉安鄉慶豐二街91號,社團成立宗旨為「提倡客家文化與傳承」,時常主辦與客家節慶相關之活動。此筆詮釋資料配合「客迴東鐵──花蓮鐵道上的客庄昔日」展覽,為花蓮地區具有客家族群元素的特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57
Id: 272257
Title: 朗島部落(Iraraley)
Description: 朗島是蘭嶼島上最大的部落,擁有島上最寬廣的平坦腹地,也是島上六部落當中,漁場最大的一座,也許是因為農漁活動空間大的緣故,讓本村成為昔日島上最富庶的部落。本村也是蘭嶼傳統習俗被嚴謹持續的部落,本地也是被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20
Id: 272220
Title: 卡米努部落(Kaminu)
Description: 卡米努部落位於鸞山村。目前的鸞山村位於卑南溪與鹿野溪交會口的東岸、海岸山脈的都蘭山之西邊。是日治時期大關山事件後,日本政府將內本鹿布農族人移住而形成的新聚落,並將聚落分為上野、中野、下野三個部分區隔,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596
Id: 514596
Title: 臺灣花蓮港男女的阿美族
Description: 照片中人物為花蓮港地區的阿美族人。在阿美族的文化中,從服裝與頭飾,就能明顯分辨出不同的年齡階級。18歲前的少年男子著短裙、束腹帶;成年之後可著全套的服裝,包括頭飾、頭巾、藍色對襟圓領長袖短上衣、霞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05
Id: 272105
Title: 加滿額斯部落(Tjuamanges)
Description: 加滿額斯部落位在臺東縣達仁鄉台坂村,鄰近加發那部落與台坂部落。加滿額斯部落族群屬排灣族,其遷移的過程系由kalepaqan移居至kaumaqan後,曾發生瘡疾事件傷亡嚴重,部落區分三地分遷,其一遷居至

MOC_Id: Culture_Event594710
Id: 594710
Title: 無法說出我是哪裡人
Description: 照片拍攝於民國105年(2016年),圖中新北市土城區越南籍新住民嚴沛瀅,正在板橋社區大學教授越語課程。嚴沛瀅來自越南堤岸,是越南的華族(越南政府對國內分類為54族,其中華族是少數民族,僅佔越南人

MOC_Id: Culture_Place589420
Id: 589420
Title: 北星部落入口意象
Description: Pabuisan部落,漢語稱做北星部落。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原隸屬大漢部落,民國60年(1971)因建商大量興建住宅,大批人口移入,居民多為來自光復鄉、玉里鎮、瑞穗鄉、

MOC_Id: Culture_Object665195
Id: 665195
Title: 曾廣瑜與龍山部隊眷屬之合影
Description: 該文物收藏於新北市新店區安康路一段195巷12號的胡璉故居紀念館。曾廣瑜(1915-1990)為胡璉將軍(1907-1977)的夫人,曾擔任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簡稱婦聯會)金門防衛司令部兼福建

MOC_Id: Culture_Object665147
Id: 665147
Title: 「分會通訊」特約通訊員芳名錄
Description: 〈本刊分會通訊特約通訊員〉,收錄在《中華婦女》,第十一卷第十期(1961)頁4。 姓名/所屬單位:李蕙蘭/省府各廳處分會;張宜仁/國防部分會;譚德華/預訓部分會;張緞/嘉義縣分會;戴藏筠/陸軍第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54
Id: 272154
Title: 巴伊拉善部落(Pailasam)
Description: 巴伊拉善部落位在瑞和村中部的7鄰,瑞和車站東偏南方約2公里處,卑南溪左岸。北方鄰近關山鎮電光里;東方為海岸山脈;南方為瑞源村;西方隔著卑南溪鄰近瑞興部落。部落重要道路縣道197號北通關山鎮電光里;南通

MOC_Id: Culture_Object734276
Id: 734276
Title: 當代夏威夷 鯊魚紋
Description: 受文者與宋海華共同研發出此圖紋。傳統排灣族此圖紋稱為波浪紋,其形狀像山的高低起伏,也像是波浪一般。波形紋並不是獨立出現,它紋在上、下二排的齒形紋的中間,形成一組紋樣。凡是貴族身份,不論其階級,均會

MOC_Id: Culture_Object714535
Id: 714535
Title: 《桃園客家》季刊第18期
Description: 此物件是由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於2019年12月出版的《桃園客家》第18期,並在官網提供多媒體版方便民眾線上閱讀。 《桃園客家》第18期內容以桃園客家生活營造為主題,深入探索青年返鄉找回客家心

MOC_Id: Culture_Object277672
Id: 277672
Title: 番習俗怕死而多疑,有人病死就換居所,有疾病流行就全社遷徙 臺東州采訪冊 台灣文獻史料叢刊
Description: 番俗畏死而多疑,所居室內如屢有人病死,則以為不祥;必棄去、擇地別搆草房居之.遇疫流行,則闔社盡遷於他處。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96
Id: 272196
Title: 阿奚露艾部落(Asiroay)
Description: 阿奚露艾部落位於臺東縣東河鄉北源村,阿美族語稱呼當地為Asiroay,意思為橘子園之意,因本地有廣植柑橘類果樹而得名。漢人稱呼此地為柑桔林或柑仔林。當地阿美族並無自己的豐年祭,而是參加泰源村的相關活動

MOC_Id: Culture_Place142164
Id: 142164
Title: 樹湖徐宅
Description: 本戶為原住民與客家族群,過去從新竹搬遷而來,家中的堂號為西河堂。 本資料為基於2008 年進行之客家文物普查時之訪查,當時訪查著重於村落的家戶文化普查;於 2019 年重新更新整理,重新檢視梳理

MOC_Id: Culture_Place589550
Id: 589550
Title: 銅門部落內顯著建築標的物-銅門村多功能集會所
Description: 此照片中的兩層樓建物,是銅門部落中的銅門村多功能集會所。Dowmung部落,漢語稱做銅門部落,位於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居民以太魯閣族人為多數。座落於木瓜溪畔的銅門部落,舊稱為「同門」,Dowmun

MOC_Id: Culture_Place589437
Id: 589437
Title: 馬佛部落入口歡迎標語
Description: Fahol部落,漢語稱做馬佛部落,位在花蓮縣光復鄉西富村,居民以阿美族居多。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此地的阿美族原居舊部落Karowa(噶馹佤),日治時期向北集團移往,最後

MOC_Id: Culture_Event169813
Id: 169813
Title: 「2007 桃園眷村文化節」文宣
Description: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於民國96年(2007年)10月27日至11月18日辦理「來自雲南的部隊-眷村與台灣‧責任與光榮:2007全國眷村文化節」,強調「眷村與台灣」的關係與軌跡,以「責任與光榮」為子題,除表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43
Id: 589343
Title: 阿囉隆部落內一景
Description: Alolong部落,漢語稱做阿囉隆部落,位在花蓮縣光復鄉西富村,居民以阿美族居多,信仰以基督教及天主教為主,部落中建有一座露德聖母天主堂。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部落於光緒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13
Id: 272213
Title: 瓦岡岸部落(Vakangan)
Description: 紅葉村標高325-370公尺,早期為卑南族北絲鬮社的活動範圍,位於鹿野溪下游左岸,昔稱wakagan(vakangan,直接譯音為瓦崗),據傳原係卑南族人名。當時布農族人與卑南族人相互敵對而常在此地出

MOC_Id: Culture_Place589618
Id: 589618
Title: 阿都南部落內顯著建築標的物-花蓮縣立光華國民小學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阿都南部落中的顯著標的物:光華國民小學。Atonan部落,漢語稱做阿都南部落,又稱光華部落,大約位置在花蓮縣吉安鄉光華村,部落中原住民人口以阿美族為最多。民國51年(1962)警備開發第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595
Id: 589595
Title: 磯固部落範圍內顯著建築標的物-花蓮市原住民文化歷史館-1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磯固部落中的花蓮市原住民文化歷史館。磯固部落位於花蓮港區,是一個近代形成的部落,部落歷史與花蓮港息息相關。明治29年(1896)5月18日,日軍由臺東正式進駐花蓮,花蓮對外物資之運送僅靠海

MOC_Id: Culture_Object505987
Id: 505987
Title: 收穫小屋與牛舍
Description: 收穫小屋為木造建築,是阿美族太巴塱部落傳統穀物存放處。日治時期開始有現代化農會體系進入後,與鄰近地區所生產之農作物大多都存放於共同倉庫中,但若是無法放入共同倉庫的收穫物,則依然會放入傳統的收納小屋

MOC_Id: Culture_Object222377
Id: 222377
Title: 二月:Tminun-編織的技藝與記憶
Description: 編織在太魯閣族的生活裡扮演重要的角色,透過編織這樣的記憶述說著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不只是織布技藝以及布面上不同織紋的呈現,織具及線材的來源更有著豐富的環境知識,我們得以親近我們的土地。隨著社會生活

MOC_Id: Culture_Object714482
Id: 714482
Title: 1986年9月14日前往韓國參與亞洲詩人會議 (2)
Description: 此為1986年杜潘芳格前往韓國首爾參與「’86아시아(亞洲)詩人會議서울(首爾)大會」時,與其他與會者的合影。 亞洲詩人會議以1980年日本地球詩社於東京召開的國際詩人會議為開端,此後由臺、日、

MOC_Id: Culture_Object734091
Id: 734091
Title: 當代排灣族 胸紋變腿紋
Description: 此圖紋在過去是刺在男子胸部、或女子前臂內側,傳統圖紋是波形紋加齒形紋,外配有勾狀紋,所有圖紋以描線進行。此次拍刺刺在大小腿的外側,波形紋並以實心填滿,為藝術性的改作,非單純的文化性圖紋。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典藏目錄-木材類

每1年更新,1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3:05

文化部

典藏目錄-纖維染織類

每年更新,15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6:19

文化部

典藏目錄-交通運輸與通訊類

每1年更新,23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9:59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社會學

每周更新,28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25:43

文化部

文化部施政計畫

每年更新,15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07

文化部

典藏目錄-音樂資料類

每年更新,14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0:37

文化部

經緯度查詢附近未過期活動

每1日更新,35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55

文化部

文化部主管政府捐助財團法人清冊

每年更新,18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2:45

文化部

經緯度查詢附近文化設施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74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12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空間、地域與遷徙類

每1日更新,105

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3-07-27 15:39:45

文化部

典藏目錄-手稿類

每年更新,18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7:59:31

文化部

國家電影中心典藏目錄

每1年更新,21

何秉融 先生 | 02-23924243 | 2023-07-27 16:05:26

文化部

演唱會

每1日更新,11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4:50

文化部

文化部研習課程

每日更新,97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7:06

文化部

藝文中心

不定期更新更新,26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6:04

文化部

典藏目錄-飲食用具類

每1年更新,1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0:46

文化部

在台蒙胞人數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17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16 16:03:31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工藝

每周更新,20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01:12

文化部

查詢單一文化設施詳細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17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2:09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社會與政治類

每日更新,207

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1:36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半年結算-作業基金

每6月更新,12

鄭卉倢 小姐 | 02-85126646 | 2023-07-26 12:11:09

文化部

內外蒙古資訊查詢網址一覽表

每年更新,15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16 16:08:57

文化部

最新蒙藏重要訊息

每月更新,18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09 14:24:58

文化部

蒙藏委員會大事記

不更新更新,13

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18-08-09 11:27:09

文化部

典藏目錄-書法類

每1年更新,1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6:52

文化部

文化部保有及管理個人資料之項目

每年更新,13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50

文化部

行政院文化獎得獎名單

每年更新,16

汪孟哲 小姐 | (02)8512-6792 | 2021-04-07 17:05:23

文化部

典藏目錄-籐材類

每1年更新,16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5:38

文化部

典藏目錄-南洋類

每1年更新,18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4:19

文化部

典藏目錄-石材類

每1年更新,15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3:19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