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陳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2-01-07 18:29:3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People302125 , 欄位Id的內容是302125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陳丙妹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採訪日期:2019年01月17日
受訪者:張勇
採訪者:楊富民、石竣旻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本篇受訪者為陳丙妹,過去居住在花蓮南區的富源村(日本時代稱白川),家庭曾參與到糖業的工作。父親後來因為日語能力跟表現,成為當地的「甲長」,自己也因為父親擔任甲長而有報紙,小時候常看日本的報紙。同時受過日本的初等教育,以及國民政府時代的初等教育。在20歲時因婚嫁來到豐田,成為豐田居民。
1933年(昭和8年),我出生在花蓮白川(しらがわ,現瑞穗鄉富源村)的客家庄。父親在18歲那年,為了尋求新的生存機會,舉家搭船從苗栗來到花蓮,並選擇白川作為新生活的起點。一開始,父親在大和工場(現光復糖廠)擔任計算甘蔗把數的工作,由於工作勤奮努力表現良好,加上日語能力十分優異,很快地便得到日本人的賞識,獲得了良好的待遇。生意頭腦很好的父親,存到一定的資本後,便辭去了糖廠的工作,開始做起販售花生油(らっかせいゆ)與紅磚瓦(赤レンガ)的買賣。後來還兼職取木材的工作,那時候取木材不像現在是用儀器來測量的,而是完全以人工目測的方式判斷這片山的木材該怎麼取?搬運木材下山的路應該怎麼開?完完全全都得靠經驗。
父親也因著他的能幹,獲選為當地的甲長(こうちょう),負責維持治安、調查戶口與義務勞動……等基層行政輔助工作。其中有個工作項目是負責傳遞回覧板(かいらんばん),透過家戶之間回覽板的輪送,將當地的政策宣導與聯絡事項傳達給其他村民。記得有首兒歌《隣組》(となりぐみ)還是以回覽板為主題的呢。
甲長工作雖然是無給職,但役所(やくしょ,即公務行政機關)會提供一份叫做《みたみ新聞》的報紙作為甲長工作的回報。每次拿到報紙,兄弟姊妹們總會爭先恐後搶著看上面所連載的「昔話」(むかしばなし,指傳說故事),甚至我所知道的《西遊記》,最早還是從《みたみ新聞》上看來的。
父親他一輩子沒做過務農的工作,穿著和服、纏著綁腿並踩著足袋,是父親在我記憶中最鮮明的形象。由於家境不錯,家中的小孩都幸運地有求學的機會,除了兩個哥哥都從高等學校畢業之外,弟弟在大學畢業之後,還前往德國留學,在當地與德國女子成婚,直至近來才搬回臺灣定居。而我也在1941年(昭和16年) 開始我的學生生涯,也是在這一年,從前哥哥們念的公學校(こうがっこう)改制成了國民學校(こくみんがっこ)。
上課的內容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好清楚,開學第一堂課,老師發給我們一本書皮與紙質都很好的課本,並請我們打開課本第一頁,上面印著一面大大的日本國旗,老師告訴我們這就是日本的國旗,是我們日本國的象徵,並要我們跟著他複述「我是日本人……」,接著開始教我們一些像是ハナ、ハチ、タコ、イト、コドモ(花、八、章魚、線、小孩)……等簡單的日文單字。學校還安排我們徒步前往光復糖廠參訪的校外活動,那時候的路布滿窟窿,不像現在是平平的柏油路(アスファルト);另外,每個禮拜五的中午,我們都會帶便當去學校,吃完午餐後休息幾分鐘,便前往操場集合,開始行軍的基本訓練,我們嘴中大聲唱著《台湾軍の歌》,手的擺幅與肩同高,跨著誇張的步伐,如同一支真正的軍隊一般。
「大東亜戦争」結束後,日本人陸續離開臺灣,他們擁擠地塞在透天的貨運火車上,離情依依地唱著曲調憂傷的歌曲,遠離這塊不屬於自己的故鄉,看著這樣的光景,心理也覺得十分難受。現在回想起來,日本人雖然嚴格,但在這樣的要求下教導出來的學生都比較有規矩。警察大人看來嚴肅但不論何時都保有朝氣,服裝一絲不苟十分整齊,走路總是抱持一定的節奏,每次放學回家路上見到他們,我們都會很有活力地向他們打招呼,他也會點頭向我們回禮。相比起來,第一次看到光復後來臺的中國軍人,穿著尺寸不合的深藍色軍裝,褲管寬寬的,戴著大斗笠全身裝備十分簡陋,有些人身上背著鍋碗瓢盆,表情無精打采絲毫沒有活力。這些軍人常常會來與村民討米,或是直接到田裡偷挖地瓜來吃,實在不像是能戰勝日本軍人的模樣。
回到學校後,第一堂課,從前用日文授課的臺籍教師發給我們新的課本,跟原先的課本相比,這新的課本紙質差,字體小編排也很亂,翻開第一頁後,發現上面印著一面由紅色與藍色組成的旗幟,老師告訴我們這是中華民國的國旗,從現在開始你們便是中國人了,並要求我們朗誦「國旗國旗多麼美麗,我們都是中國人,廣東人福建人……」。兩個不同的國家,幾乎是教一樣的東西,只是從我是日本人,變成了我是中國人,現在想想都還覺得好笑。兩年過後,我成為了國民政府遷臺後第一屆的國小畢業生。
小學畢業後,我留在老家協助家務,直到20歲(1953)透過媒人介紹才嫁到豐田來。丈夫大我三歲,跟我父親一樣是從苗栗來的,我們共同經營豐田地區唯一一間西裝店,西裝由丈夫打完板剪裁後,便交由我來裁縫,我倆合作無間,替豐田三村的居民們製作了一件又一件精緻衣物。然而,過度的操勞也讓我的雙手變得有些變形,但便是這歪曲的雙手,將我們的孩子給扶養成人,也乘載了數十年的勞動回憶。
現在住的這間房屋,原先是日本人的財產,他被遣返回國後,有個原住民看屋子空著,便直接住了進來。但之後這位原住民聽說如果住在這裡未來要繳很多稅金給政府,想想覺得不划算,便以一百元的價格將房屋轉讓給我丈夫。民國四十幾年,政府要賣地,我們便用八百塊的價格將這四百五十坪的地給買了下來,這才真正擁有了這片土地完整的權利。
從前身體狀況還不錯時,兒女帶了我去了好多國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澳洲,那是第一次坐這麼久的飛機,看到了各式各樣的動物,還有澳洲原住民的傳統雕像,體驗到與臺灣大不相同的風土民情。隨著年事已高,現在要出國也變得困難,但到了這把年紀,身邊還能有老伴相陪,小孩們也都很孝順,我想這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吧!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302125&IndexCode=Culture_People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person/E2BBEFEA-A690-4128-AC49-240C043E5E11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02T15:49:03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
MOC_Id
Culture_People302125
Id
302125
Title
陳丙妹
Description
採訪日期:2019年01月17日 受訪者:張勇 採訪者:楊富民、石竣旻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本篇受訪者為陳丙妹,過去居住在花蓮南區的富源村(日本時代稱白川),家庭曾參與到糖業的工作。父親後來因為日語能力跟表現,成為當地的「甲長」,自己也因為父親擔任甲長而有報紙,小時候常看日本的報紙。同時受過日本的初等教育,以及國民政府時代的初等教育。在20歲時因婚嫁來到豐田,成為豐田居民。 1933年(昭和8年),我出生在花蓮白川(しらがわ,現瑞穗鄉富源村)的客家庄。父親在18歲那年,為了尋求新的生存機會,舉家搭船從苗栗來到花蓮,並選擇白川作為新生活的起點。一開始,父親在大和工場(現光復糖廠)擔任計算甘蔗把數的工作,由於工作勤奮努力表現良好,加上日語能力十分優異,很快地便得到日本人的賞識,獲得了良好的待遇。生意頭腦很好的父親,存到一定的資本後,便辭去了糖廠的工作,開始做起販售花生油(らっかせいゆ)與紅磚瓦(赤レンガ)的買賣。後來還兼職取木材的工作,那時候取木材不像現在是用儀器來測量的,而是完全以人工目測的方式判斷這片山的木材該怎麼取?搬運木材下山的路應該怎麼開?完完全全都得靠經驗。 父親也因著他的能幹,獲選為當地的甲長(こうちょう),負責維持治安、調查戶口與義務勞動……等基層行政輔助工作。其中有個工作項目是負責傳遞回覧板(かいらんばん),透過家戶之間回覽板的輪送,將當地的政策宣導與聯絡事項傳達給其他村民。記得有首兒歌《隣組》(となりぐみ)還是以回覽板為主題的呢。 甲長工作雖然是無給職,但役所(やくしょ,即公務行政機關)會提供一份叫做《みたみ新聞》的報紙作為甲長工作的回報。每次拿到報紙,兄弟姊妹們總會爭先恐後搶著看上面所連載的「昔話」(むかしばなし,指傳說故事),甚至我所知道的《西遊記》,最早還是從《みたみ新聞》上看來的。 父親他一輩子沒做過務農的工作,穿著和服、纏著綁腿並踩著足袋,是父親在我記憶中最鮮明的形象。由於家境不錯,家中的小孩都幸運地有求學的機會,除了兩個哥哥都從高等學校畢業之外,弟弟在大學畢業之後,還前往德國留學,在當地與德國女子成婚,直至近來才搬回臺灣定居。而我也在1941年(昭和16年) 開始我的學生生涯,也是在這一年,從前哥哥們念的公學校(こうがっこう)改制成了國民學校(こくみんがっこ)。 上課的內容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好清楚,開學第一堂課,老師發給我們一本書皮與紙質都很好的課本,並請我們打開課本第一頁,上面印著一面大大的日本國旗,老師告訴我們這就是日本的國旗,是我們日本國的象徵,並要我們跟著他複述「我是日本人……」,接著開始教我們一些像是ハナ、ハチ、タコ、イト、コドモ(花、八、章魚、線、小孩)……等簡單的日文單字。學校還安排我們徒步前往光復糖廠參訪的校外活動,那時候的路布滿窟窿,不像現在是平平的柏油路(アスファルト);另外,每個禮拜五的中午,我們都會帶便當去學校,吃完午餐後休息幾分鐘,便前往操場集合,開始行軍的基本訓練,我們嘴中大聲唱著《台湾軍の歌》,手的擺幅與肩同高,跨著誇張的步伐,如同一支真正的軍隊一般。 「大東亜戦争」結束後,日本人陸續離開臺灣,他們擁擠地塞在透天的貨運火車上,離情依依地唱著曲調憂傷的歌曲,遠離這塊不屬於自己的故鄉,看著這樣的光景,心理也覺得十分難受。現在回想起來,日本人雖然嚴格,但在這樣的要求下教導出來的學生都比較有規矩。警察大人看來嚴肅但不論何時都保有朝氣,服裝一絲不苟十分整齊,走路總是抱持一定的節奏,每次放學回家路上見到他們,我們都會很有活力地向他們打招呼,他也會點頭向我們回禮。相比起來,第一次看到光復後來臺的中國軍人,穿著尺寸不合的深藍色軍裝,褲管寬寬的,戴著大斗笠全身裝備十分簡陋,有些人身上背著鍋碗瓢盆,表情無精打采絲毫沒有活力。這些軍人常常會來與村民討米,或是直接到田裡偷挖地瓜來吃,實在不像是能戰勝日本軍人的模樣。 回到學校後,第一堂課,從前用日文授課的臺籍教師發給我們新的課本,跟原先的課本相比,這新的課本紙質差,字體小編排也很亂,翻開第一頁後,發現上面印著一面由紅色與藍色組成的旗幟,老師告訴我們這是中華民國的國旗,從現在開始你們便是中國人了,並要求我們朗誦「國旗國旗多麼美麗,我們都是中國人,廣東人福建人……」。兩個不同的國家,幾乎是教一樣的東西,只是從我是日本人,變成了我是中國人,現在想想都還覺得好笑。兩年過後,我成為了國民政府遷臺後第一屆的國小畢業生。 小學畢業後,我留在老家協助家務,直到20歲(1953)透過媒人介紹才嫁到豐田來。丈夫大我三歲,跟我父親一樣是從苗栗來的,我們共同經營豐田地區唯一一間西裝店,西裝由丈夫打完板剪裁後,便交由我來裁縫,我倆合作無間,替豐田三村的居民們製作了一件又一件精緻衣物。然而,過度的操勞也讓我的雙手變得有些變形,但便是這歪曲的雙手,將我們的孩子給扶養成人,也乘載了數十年的勞動回憶。 現在住的這間房屋,原先是日本人的財產,他被遣返回國後,有個原住民看屋子空著,便直接住了進來。但之後這位原住民聽說如果住在這裡未來要繳很多稅金給政府,想想覺得不划算,便以一百元的價格將房屋轉讓給我丈夫。民國四十幾年,政府要賣地,我們便用八百塊的價格將這四百五十坪的地給買了下來,這才真正擁有了這片土地完整的權利。 從前身體狀況還不錯時,兒女帶了我去了好多國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澳洲,那是第一次坐這麼久的飛機,看到了各式各樣的動物,還有澳洲原住民的傳統雕像,體驗到與臺灣大不相同的風土民情。隨著年事已高,現在要出國也變得困難,但到了這把年紀,身邊還能有老伴相陪,小孩們也都很孝順,我想這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吧!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
0
Keyword_Rights_2
-
0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02T15:49:03
Keyword_Subject_1
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陳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Object473828
Id:
473828
Title:
章香瓊生命故事
Description:
本幅作品為章香瓊製作,彭瑞楠構圖,並由徐淑美、章香瓊、林何莓共同完成。採訪者為曾玉心,並由社團法人花蓮縣光復鄉老人會採錄。章香瓊女士目前居住於花蓮縣光復鄉。畫作大小長約43公分,寬約30公分,為布
MOC_Id:
Culture_Object659593
Id:
659593
Title:
臺中市神岡區岸裡國小水利碑涼亭_水圳杜訟碑
Description:
1994年於臺中市神岡區岸裡國小落成之水利碑涼亭(又稱古碑亭)保存了三座清代所立古石碑「勒買番榖示禁碑」、「水圳杜訟碑(又名「嚴禁阻斷水圳碑記」)」與「埤圳水份碑」,乃政府為解決地方糾紛而設。 水
MOC_Id:
Culture_Place685587
Id:
685587
Title:
ELLEN 3 COFFEE 艾倫3印尼小吃
Description:
這是印尼新住民Ellen和其他兩位同鄉朋友合夥經營的卡拉OK和小吃店,因為老闆有三個人,所以取名ELLEN 3。2018年開始營業,很受年輕印尼朋友歡迎,有兩個店面,位在公園南路上的是小吃店,另一
MOC_Id:
Culture_Object660955
Id:
660955
Title:
石岡鄉志-目錄、封域志、開闢志
Description:
因石岡鄉歷年來並無鄉志可資參考,編纂不易,經過一年的蒐集訪問,始整理成冊,期能藉以啟發思古幽情,而知敬老尊賢,慎終追遠,並從而激發愛家愛鄉愛國的情操,飲水思源,知所惕勵,共同為建設美好的家鄉努力。
MOC_Id:
Culture_People283178
Id:
283178
Title:
巫雙妹
Description: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巫雙妹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巫雙妹為新竹遷徙至東部玉里居住之移民,最後又遷徙至豐田。可以看見整個台灣的「島內二次移民」路徑與過程。另
MOC_Id:
Culture_Place264839
Id:
264839
Title:
長安街46巷3弄7號之老屋
Description:
現存的「有明庄」傳統客家家屋建築。一九四○年代,日本為了興建南機場(今吉安鄉空軍防校),原本落腳在當地的客籍先民被迫搬離,有一部份客家人跨越七腳川溪,以人工扛屋搬家的方式,落腳於現在的主農里、主安里及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91
Id:
272191
Title:
佳尼發納部落(Kalifangar)
Description:
佳尼發納部落位於臺東縣東河鄉隆昌村1到19鄰,在東河南方6公里左右,有一海拔100公尺高的臺地,清領時期稱為八里芒噯社,後擬其音約加里猛狹,日治時期地名改制時(1937)改稱為佳里,戰後改名為隆昌。K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08
Id:
272108
Title:
大武部落(Pangwi)
Description:
大武部落位在臺東縣大武鄉大武村,東臨太平洋,北與大鳥村相鄰,大武村內有大武部落以及加羅板部落。大武部落族群屬於排灣族。部落鄰近有臺鐵大武站、臺9線南迴公路。大武部落族人在南迴鐵路建設後,由富山、大竹方
MOC_Id:
Culture_Object506017
Id:
506017
Title:
舞鶴台地上的石柱(掃叭石柱)
Description:
日治時期舞鶴台地上佇立著高40尺(約12公尺)的石柱,位在日治時期的住田農場(咖啡農場)西北方凸立著。大正14年(1925),日人小泉鐵旅途至此發現了巨大的石柱,同年5月16日學者鹿野忠雄繼小泉氏
MOC_Id:
Culture_Place589606
Id:
589606
Title:
嘎尼按部落-內顯著建築地標物-國興里活動中心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嘎尼按部落中顯著地標:國興里活動中心。Kanian部落,又稱嘎尼按部落,大約位置在花蓮市國興里。根據《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的說法,此地在日治時期之前是片充滿石塊的沙礫地,因而無人居住、耕種
MOC_Id:
Culture_Object665154
Id:
665154
Title:
貿易七村落成典禮
Description:
此影像收錄刊登在《中華婦女》,第十二卷第二期(1961)頁尾婦聯影輯,拍攝時間8月26日,拍攝地點桃園龍岡。
是日早上位於長沙街一段27號的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簡稱婦聯會)總會便集合了婦聯會
布拉旦遠眺部落全景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542
Id:
589542
Title:
布拉旦遠眺部落全景
Description:
此照片為布拉旦部落遠景。Pratan部落,漢語稱做布拉旦部落。部落中的太魯閣族人,最原本是居住在南投靜觀,但族群逐漸變大,原居住地的資源已不足以負擔,因此族人開始往其他地區移動,其中一批人就在十八
MOC_Id:
Culture_Place589601
Id:
589601
Title:
根努夷部落內顯著建築地標物-中山市場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根努夷部落裡的顯著標的物:中山市場。Kenuy部落,又稱根努夷部落。這個地區長有一種毒樹,果實呈紅色,食用後會發癢中毒,族人稱此種毒樹為Kenuy,遂成為本地地名。清光緒20年(1894)
MOC_Id:
Culture_Event630014
Id:
630014
Title:
飄著英國國旗的淡水紅毛城
Description:
這是蘭大弼拍攝,仍飄揚著英國國旗的淡水英國領事館,本地人俗稱紅毛城。
自從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1950年大英國協與中華民國斷交,但仍繼續使用淡水紅毛成為英國領事館,為僑民及計畫前往英國
黃智慧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eople671978
Id:
671978
Title:
黃智慧
Description: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政策評估座談會台北場,西元2020年(民國109年)8月23日於IEAT會議中心舉辦,出席人員包含原委會教育文化處楊正斌處長、馬見議員、何明輝副執行長、羅素玫教授、李瑛教授等其
MOC_Id:
Culture_Place145506
Id:
145506
Title:
豐山蔡宅
Description:
本戶為豐山村民宅,三合院建築,家中有閩南與客家聯姻;過去從彰化遷徙來到花蓮。
本資料為基於2008 年進行之客家文物普查時之訪查,當時訪查著重於村落的家戶文化普查;於 2019 年重新更新整理,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307
Id:
732307
Title:
2013探視太魯閣族文身耆老陳清香
Description:
2013年1月10日前往探視花蓮縣秀林鄉景美村的Ipay Haron(漢名為陳清香)文面耆老,在文史工作者田貴實老師的帶領下前往探視生病中的耆老,即使如此,Ipay Bayi仍挺直身子聽著來訪者的
光榮部落入口意象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514
Id:
589514
Title:
光榮部落入口意象
Description:
此照片拍攝於光榮部落入口。Rinahem部落,漢語稱做光榮部落,位在花蓮縣壽豐鄉光榮村。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在日治時期,此地原本是鯉魚尾社的原野地,大正6年(1917)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08
Id:
272208
Title:
芝田部落(Cirarokohay)
Description:
芝田部落位於臺東縣成功鎮三仙里,阿美族人稱呼為「Cirarokohay」,又譯音為芝路古咳(基路古駭、芝路古映),位於成功溪左岸。1937年(昭和12年)隨著麻荖漏規劃屬於新港郡新港庄,屬於新港支廳轄
達蘭埠部落入口意象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294
Id:
589294
Title:
達蘭埠部落入口意象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標語牆是達蘭埠部落的入口意象。Talampo部落,漢語稱做達蘭埠部落,位在花蓮縣富里鄉新興村,目前部落中的居民以阿美族居多。「達蘭埠」(Talampo),即「獵人頭之地」之意。相傳此部落在
MOC_Id:
Culture_Event672804
Id:
672804
Title: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評估座談會-台北場
Description:
西元2020年(民國109年)8月23日下午1時於台北IEAT會議中心1101室舉辦座談會,本次座談會共有21人出席,分別為原住民族委員會教育文化處楊正斌處長、鄭天財、馬見、何明輝、Alang‧G
MOC_Id:
Culture_Place140856
Id:
140856
Title:
黃家日式房屋遺址
Description:
屋主年輕時曾經為了躲避政府的人力徵招,便跑到豐山山上,雖與日本人偶有互動,但待戰爭結束後才下山到回到現遺址所在地。並代管此日式建築房屋(名為代管實際上即為繼承),後屋主父親用便宜的價錢買下此屋,曾
MOC_Id:
Culture_Event648638
Id:
648638
Title:
【Qanituan社Mangdavan家族祭事曆(Islulusan,日文:繪曆)圖紋解說:十一月開墾祭(下)】
Description:
|解讀說明|解讀順序為由左至右。
此兩張圖案為Mangdavan家族板曆的十一月開墾祭紀錄。
4-1作者為兒子Talum,參考解讀文獻為1925年的《臺灣日日新報》。
4-2作者則為父親La
MOC_Id:
Culture_Place142057
Id:
142057
Title:
溪口鄭宅
Description:
本戶為客家與阿美族群,客家部分來自新竹竹東,阿美族群部分則是於本地。受訪者過去曾是日本時代的警察,後又到台糖公司上班,工作經歷豐富。
本資料為基於2008 年進行之客家文物普查時之訪查,當時訪查
MOC_Id:
Culture_Event731539
Id:
731539
Title:
台灣原住民與世界的連結-以紋身為例
Description:
活動由國立清華大學南島文化研究中心、台灣原住民族研究課程、原住民族資源中心共同主辦,台灣傳統拍次紋身師-宋海華主講,並實際拍刺演示,於2021年12月9日13:20-15:10,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
卓樂部落入口意象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12
Id:
589312
Title:
卓樂部落入口意象
Description:
照片中是位在Taluk部落入口的部落字樣,寫的是舊名「卓麓」,再往前走會看見新的「卓樂」部落意象。Taluk部落,漢語稱做卓樂部落,位在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目前部落中的居民以布農族居多。根據林修澈
MOC_Id:
Culture_Place589299
Id:
589299
Title:
安住部落內顯著建築標的物-舊安通車站街景
Description:
照片中是安住部落的街景。Ancoh部落,漢語稱做安住部落,位在花蓮縣富里鄉吳江村,目前部落中的居民以阿美族居多。阿美族為臺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明治32年(1899)日本民族學者伊能嘉矩將阿美
MOC_Id:
Culture_Object485394
Id:
485394
Title:
曾義發個人故事
Description:
本篇圖像為貼布畫故事,為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藉由二手衣物剪碎以後,邀請長輩們透過拼貼的形式進行創作,將生命記憶猶深的畫面製作成藝術作品。畫中圖像為以砂輪機磨豐田玉的畫面,當時代擁有許多家
MOC_Id:
Culture_People296251
Id:
296251
Title:
邱鳳妹
Description: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邱鳳妹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本篇受訪者為邱鳳妹,採訪其生命經驗,有相關的災難經歷、遷徙經歷、教育經歷,以及工作經驗。
我在19
汪秋一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eople142826
Id:
142826
Title:
汪秋一
Description:
原住民族遭受國家教育強制同化之歷史真相資訊蒐集計畫執行23位個別訪談,個別訪談者之一:汪秋一,阿美族,時間於西元2018年(民國107年)6月6日,地點於新北市。
內容包含:個人教育經驗、同化教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經緯度查詢附近文化設施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75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12
文化部俄羅斯聯邦蒙裔共和國醫生來台培訓統計表
每1年更新,12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3:05
文化部典藏目錄-竹材類
每1年更新,17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9:16
文化部典藏目錄-總統府移交類
每1年更新,15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8:01
文化部文化部附屬單位預算-特別收入基金
每1年更新,16蘇建龍 先生 | 02-85126631 | 2023-07-27 16:04:34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文學
每周更新,14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14:35
文化部實體書店
每1年更新,129陳怡君 小姐 | 02-85126472 | 2023-07-27 17:37:20
文化部文化部資料盤點成果表
每6月更新,12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6 16:36:32
文化部藝文活動-主題推薦
每月更新,19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6:39
文化部典藏目錄-金屬類
每年更新,14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7:25
文化部
蒙藏籍學生蒙藏語文班上課人數統計表
每6月更新,17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3-07-28 14:47:19
文化部典藏目錄-產業類
每年更新,1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7:16
文化部文化部文化資料開放諮詢小組會議
每半年更新,21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6 18:14:16
文化部國家電影中心典藏目錄
每1年更新,21何秉融 先生 | 02-23924243 | 2023-07-27 16:05:26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美術
每周更新,21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11:25
文化部
蒙藏性別年齡統計表
每1年更新,13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7:03
文化部獎補助已結案核銷案件
每年更新,13林先生 | 0422295848#665 | 2021-04-07 17:05:30
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臉書瀏覽人數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14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18-08-09 14:17:09
文化部文化部單位預算
每1年更新,17林瑀玟 小姐 | 02-85126642 | 2023-08-01 10:20:23
文化部蒙藏學術資訊明細表
不更新更新,15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1-06-29 12:27:01
文化部
典藏目錄-樹脂類
每年更新,1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50:59
文化部典藏目錄-政治社教類
每1年更新,1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9:31
文化部文化部文創產業家數與營業額統計資訊
每1年更新,13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3-07-28 14:56:24
文化部蒙藏課程辦理明細表
不更新更新,14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21-06-29 12:25:19
文化部典藏目錄-石材類
每1年更新,16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3:19
文化部
文化部文化資料開放諮詢小組委員名單
每年更新,14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4:38
文化部典藏目錄-新媒體藝術類
每年更新,1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1:44
文化部行政院文化獎得獎名單
每年更新,17汪孟哲 小姐 | (02)8512-6792 | 2021-04-07 17:05:23
文化部閱讀活動
每日更新,20郭聯德 先生 | 02-8512-6461 | 2021-04-07 17:00:12
文化部典藏目錄-文獻書籍類
每1年更新,19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7:35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