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1: 0 time2: 0 time3: 0 time4: 0 total: 0 陳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台灣資料通-開放資料查詢 台灣資料通-公開資料預覽查詢
關鍵字資料搜尋

陳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陳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2-01-07 18:29:3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People302125 , 欄位Id的內容是302125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陳丙妹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採訪日期:2019年01月17日 受訪者:張勇 採訪者:楊富民、石竣旻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本篇受訪者為陳丙妹,過去居住在花蓮南區的富源村(日本時代稱白川),家庭曾參與到糖業的工作。父親後來因為日語能力跟表現,成為當地的「甲長」,自己也因為父親擔任甲長而有報紙,小時候常看日本的報紙。同時受過日本的初等教育,以及國民政府時代的初等教育。在20歲時因婚嫁來到豐田,成為豐田居民。 1933年(昭和8年),我出生在花蓮白川(しらがわ,現瑞穗鄉富源村)的客家庄。父親在18歲那年,為了尋求新的生存機會,舉家搭船從苗栗來到花蓮,並選擇白川作為新生活的起點。一開始,父親在大和工場(現光復糖廠)擔任計算甘蔗把數的工作,由於工作勤奮努力表現良好,加上日語能力十分優異,很快地便得到日本人的賞識,獲得了良好的待遇。生意頭腦很好的父親,存到一定的資本後,便辭去了糖廠的工作,開始做起販售花生油(らっかせいゆ)與紅磚瓦(赤レンガ)的買賣。後來還兼職取木材的工作,那時候取木材不像現在是用儀器來測量的,而是完全以人工目測的方式判斷這片山的木材該怎麼取?搬運木材下山的路應該怎麼開?完完全全都得靠經驗。 父親也因著他的能幹,獲選為當地的甲長(こうちょう),負責維持治安、調查戶口與義務勞動……等基層行政輔助工作。其中有個工作項目是負責傳遞回覧板(かいらんばん),透過家戶之間回覽板的輪送,將當地的政策宣導與聯絡事項傳達給其他村民。記得有首兒歌《隣組》(となりぐみ)還是以回覽板為主題的呢。 甲長工作雖然是無給職,但役所(やくしょ,即公務行政機關)會提供一份叫做《みたみ新聞》的報紙作為甲長工作的回報。每次拿到報紙,兄弟姊妹們總會爭先恐後搶著看上面所連載的「昔話」(むかしばなし,指傳說故事),甚至我所知道的《西遊記》,最早還是從《みたみ新聞》上看來的。 父親他一輩子沒做過務農的工作,穿著和服、纏著綁腿並踩著足袋,是父親在我記憶中最鮮明的形象。由於家境不錯,家中的小孩都幸運地有求學的機會,除了兩個哥哥都從高等學校畢業之外,弟弟在大學畢業之後,還前往德國留學,在當地與德國女子成婚,直至近來才搬回臺灣定居。而我也在1941年(昭和16年) 開始我的學生生涯,也是在這一年,從前哥哥們念的公學校(こうがっこう)改制成了國民學校(こくみんがっこ)。 上課的內容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好清楚,開學第一堂課,老師發給我們一本書皮與紙質都很好的課本,並請我們打開課本第一頁,上面印著一面大大的日本國旗,老師告訴我們這就是日本的國旗,是我們日本國的象徵,並要我們跟著他複述「我是日本人……」,接著開始教我們一些像是ハナ、ハチ、タコ、イト、コドモ(花、八、章魚、線、小孩)……等簡單的日文單字。學校還安排我們徒步前往光復糖廠參訪的校外活動,那時候的路布滿窟窿,不像現在是平平的柏油路(アスファルト);另外,每個禮拜五的中午,我們都會帶便當去學校,吃完午餐後休息幾分鐘,便前往操場集合,開始行軍的基本訓練,我們嘴中大聲唱著《台湾軍の歌》,手的擺幅與肩同高,跨著誇張的步伐,如同一支真正的軍隊一般。 「大東亜戦争」結束後,日本人陸續離開臺灣,他們擁擠地塞在透天的貨運火車上,離情依依地唱著曲調憂傷的歌曲,遠離這塊不屬於自己的故鄉,看著這樣的光景,心理也覺得十分難受。現在回想起來,日本人雖然嚴格,但在這樣的要求下教導出來的學生都比較有規矩。警察大人看來嚴肅但不論何時都保有朝氣,服裝一絲不苟十分整齊,走路總是抱持一定的節奏,每次放學回家路上見到他們,我們都會很有活力地向他們打招呼,他也會點頭向我們回禮。相比起來,第一次看到光復後來臺的中國軍人,穿著尺寸不合的深藍色軍裝,褲管寬寬的,戴著大斗笠全身裝備十分簡陋,有些人身上背著鍋碗瓢盆,表情無精打采絲毫沒有活力。這些軍人常常會來與村民討米,或是直接到田裡偷挖地瓜來吃,實在不像是能戰勝日本軍人的模樣。   回到學校後,第一堂課,從前用日文授課的臺籍教師發給我們新的課本,跟原先的課本相比,這新的課本紙質差,字體小編排也很亂,翻開第一頁後,發現上面印著一面由紅色與藍色組成的旗幟,老師告訴我們這是中華民國的國旗,從現在開始你們便是中國人了,並要求我們朗誦「國旗國旗多麼美麗,我們都是中國人,廣東人福建人……」。兩個不同的國家,幾乎是教一樣的東西,只是從我是日本人,變成了我是中國人,現在想想都還覺得好笑。兩年過後,我成為了國民政府遷臺後第一屆的國小畢業生。 小學畢業後,我留在老家協助家務,直到20歲(1953)透過媒人介紹才嫁到豐田來。丈夫大我三歲,跟我父親一樣是從苗栗來的,我們共同經營豐田地區唯一一間西裝店,西裝由丈夫打完板剪裁後,便交由我來裁縫,我倆合作無間,替豐田三村的居民們製作了一件又一件精緻衣物。然而,過度的操勞也讓我的雙手變得有些變形,但便是這歪曲的雙手,將我們的孩子給扶養成人,也乘載了數十年的勞動回憶。 現在住的這間房屋,原先是日本人的財產,他被遣返回國後,有個原住民看屋子空著,便直接住了進來。但之後這位原住民聽說如果住在這裡未來要繳很多稅金給政府,想想覺得不划算,便以一百元的價格將房屋轉讓給我丈夫。民國四十幾年,政府要賣地,我們便用八百塊的價格將這四百五十坪的地給買了下來,這才真正擁有了這片土地完整的權利。 從前身體狀況還不錯時,兒女帶了我去了好多國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澳洲,那是第一次坐這麼久的飛機,看到了各式各樣的動物,還有澳洲原住民的傳統雕像,體驗到與臺灣大不相同的風土民情。隨著年事已高,現在要出國也變得困難,但到了這把年紀,身邊還能有老伴相陪,小孩們也都很孝順,我想這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吧!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302125&IndexCode=Culture_People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person/E2BBEFEA-A690-4128-AC49-240C043E5E11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02T15:49:03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eople302125

Id

302125

Title

陳丙妹

Description

採訪日期:2019年01月17日 受訪者:張勇 採訪者:楊富民、石竣旻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本篇受訪者為陳丙妹,過去居住在花蓮南區的富源村(日本時代稱白川),家庭曾參與到糖業的工作。父親後來因為日語能力跟表現,成為當地的「甲長」,自己也因為父親擔任甲長而有報紙,小時候常看日本的報紙。同時受過日本的初等教育,以及國民政府時代的初等教育。在20歲時因婚嫁來到豐田,成為豐田居民。 1933年(昭和8年),我出生在花蓮白川(しらがわ,現瑞穗鄉富源村)的客家庄。父親在18歲那年,為了尋求新的生存機會,舉家搭船從苗栗來到花蓮,並選擇白川作為新生活的起點。一開始,父親在大和工場(現光復糖廠)擔任計算甘蔗把數的工作,由於工作勤奮努力表現良好,加上日語能力十分優異,很快地便得到日本人的賞識,獲得了良好的待遇。生意頭腦很好的父親,存到一定的資本後,便辭去了糖廠的工作,開始做起販售花生油(らっかせいゆ)與紅磚瓦(赤レンガ)的買賣。後來還兼職取木材的工作,那時候取木材不像現在是用儀器來測量的,而是完全以人工目測的方式判斷這片山的木材該怎麼取?搬運木材下山的路應該怎麼開?完完全全都得靠經驗。 父親也因著他的能幹,獲選為當地的甲長(こうちょう),負責維持治安、調查戶口與義務勞動……等基層行政輔助工作。其中有個工作項目是負責傳遞回覧板(かいらんばん),透過家戶之間回覽板的輪送,將當地的政策宣導與聯絡事項傳達給其他村民。記得有首兒歌《隣組》(となりぐみ)還是以回覽板為主題的呢。 甲長工作雖然是無給職,但役所(やくしょ,即公務行政機關)會提供一份叫做《みたみ新聞》的報紙作為甲長工作的回報。每次拿到報紙,兄弟姊妹們總會爭先恐後搶著看上面所連載的「昔話」(むかしばなし,指傳說故事),甚至我所知道的《西遊記》,最早還是從《みたみ新聞》上看來的。 父親他一輩子沒做過務農的工作,穿著和服、纏著綁腿並踩著足袋,是父親在我記憶中最鮮明的形象。由於家境不錯,家中的小孩都幸運地有求學的機會,除了兩個哥哥都從高等學校畢業之外,弟弟在大學畢業之後,還前往德國留學,在當地與德國女子成婚,直至近來才搬回臺灣定居。而我也在1941年(昭和16年) 開始我的學生生涯,也是在這一年,從前哥哥們念的公學校(こうがっこう)改制成了國民學校(こくみんがっこ)。 上課的內容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好清楚,開學第一堂課,老師發給我們一本書皮與紙質都很好的課本,並請我們打開課本第一頁,上面印著一面大大的日本國旗,老師告訴我們這就是日本的國旗,是我們日本國的象徵,並要我們跟著他複述「我是日本人……」,接著開始教我們一些像是ハナ、ハチ、タコ、イト、コドモ(花、八、章魚、線、小孩)……等簡單的日文單字。學校還安排我們徒步前往光復糖廠參訪的校外活動,那時候的路布滿窟窿,不像現在是平平的柏油路(アスファルト);另外,每個禮拜五的中午,我們都會帶便當去學校,吃完午餐後休息幾分鐘,便前往操場集合,開始行軍的基本訓練,我們嘴中大聲唱著《台湾軍の歌》,手的擺幅與肩同高,跨著誇張的步伐,如同一支真正的軍隊一般。 「大東亜戦争」結束後,日本人陸續離開臺灣,他們擁擠地塞在透天的貨運火車上,離情依依地唱著曲調憂傷的歌曲,遠離這塊不屬於自己的故鄉,看著這樣的光景,心理也覺得十分難受。現在回想起來,日本人雖然嚴格,但在這樣的要求下教導出來的學生都比較有規矩。警察大人看來嚴肅但不論何時都保有朝氣,服裝一絲不苟十分整齊,走路總是抱持一定的節奏,每次放學回家路上見到他們,我們都會很有活力地向他們打招呼,他也會點頭向我們回禮。相比起來,第一次看到光復後來臺的中國軍人,穿著尺寸不合的深藍色軍裝,褲管寬寬的,戴著大斗笠全身裝備十分簡陋,有些人身上背著鍋碗瓢盆,表情無精打采絲毫沒有活力。這些軍人常常會來與村民討米,或是直接到田裡偷挖地瓜來吃,實在不像是能戰勝日本軍人的模樣。   回到學校後,第一堂課,從前用日文授課的臺籍教師發給我們新的課本,跟原先的課本相比,這新的課本紙質差,字體小編排也很亂,翻開第一頁後,發現上面印著一面由紅色與藍色組成的旗幟,老師告訴我們這是中華民國的國旗,從現在開始你們便是中國人了,並要求我們朗誦「國旗國旗多麼美麗,我們都是中國人,廣東人福建人……」。兩個不同的國家,幾乎是教一樣的東西,只是從我是日本人,變成了我是中國人,現在想想都還覺得好笑。兩年過後,我成為了國民政府遷臺後第一屆的國小畢業生。 小學畢業後,我留在老家協助家務,直到20歲(1953)透過媒人介紹才嫁到豐田來。丈夫大我三歲,跟我父親一樣是從苗栗來的,我們共同經營豐田地區唯一一間西裝店,西裝由丈夫打完板剪裁後,便交由我來裁縫,我倆合作無間,替豐田三村的居民們製作了一件又一件精緻衣物。然而,過度的操勞也讓我的雙手變得有些變形,但便是這歪曲的雙手,將我們的孩子給扶養成人,也乘載了數十年的勞動回憶。 現在住的這間房屋,原先是日本人的財產,他被遣返回國後,有個原住民看屋子空著,便直接住了進來。但之後這位原住民聽說如果住在這裡未來要繳很多稅金給政府,想想覺得不划算,便以一百元的價格將房屋轉讓給我丈夫。民國四十幾年,政府要賣地,我們便用八百塊的價格將這四百五十坪的地給買了下來,這才真正擁有了這片土地完整的權利。 從前身體狀況還不錯時,兒女帶了我去了好多國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澳洲,那是第一次坐這麼久的飛機,看到了各式各樣的動物,還有澳洲原住民的傳統雕像,體驗到與臺灣大不相同的風土民情。隨著年事已高,現在要出國也變得困難,但到了這把年紀,身邊還能有老伴相陪,小孩們也都很孝順,我想這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吧!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1. 0

Keyword_Rights_2

  1. 0
    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02T15:49:03

Keyword_Subject_1

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陳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People141960
Id: 141960
Title: 白光勝
Description: 原住民族遭受國家教育強制同化之歷史真相資訊蒐集計畫執行23位個別訪談,個別訪談者之一:白光勝,布農族,訪談時間於西元2018年(民國107年)5月26日,地點於臺東縣。訪談內容包含:個人教育經驗、

MOC_Id: Culture_Event733363
Id: 733363
Title: 班圖拉之歌(Tembang Pantura @ Cijing Kaohsiung)
Description: 「歌自遠方來」系列音樂活動第三場講唱會,活動名稱「歌自遠方來」取自主辦單位「Trans/Voices Project 印尼移工藝文行動計畫」出版之書籍名稱,書中內容為印尼移工在臺灣的音樂場景觀察。

MOC_Id: Culture_Place589544
Id: 589544
Title: 格督尚部落意象
Description: 照片中可看見寫著「各都尚」的石柱,拍攝於格督尚部落的入口。Kdusan部落,漢語稱做佳民部落,或音譯為格督尚部落,位在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Kdusa

MOC_Id: Culture_Place589285
Id: 589285
Title: 瑪谷達璦部落內顯著建築標的物-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阿美中會瑪谷達璦教會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教堂,是位在瑪谷達璦部落中的瑪谷達璦教會,隸屬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Makotaay部落,漢語稱做瑪谷達璦部落,位在花蓮縣玉里鎮松浦里,目前居民以阿美族居多,信仰以基督教和天主教為主。「Ma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27
Id: 272127
Title: 慶豐部落(Cipuwa)
Description: 慶豐部落位在池上鄉慶豐村1至11鄰,池上車站東方約1公里處。北方鄰近萬朝溪和花蓮縣富里鄉;西方為大坡村;南方為錦園村;東方為福文村和位在池上市區的福原村。池上大坡池則位在部落南方。臺9線為部落重要道路

MOC_Id: Culture_Place589546
Id: 589546
Title: 水源部落入口意象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雕刻旁可見紅色的「水源部落」四字,此處為水源部落的入口。Kulu部落,漢語稱做水源部落,位在花蓮縣秀林鄉水源村,居民多為太魯閣族人。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族人最初

MOC_Id: Culture_Event648561
Id: 648561
Title: 【日文文獻解讀-10-8】1937年9月〈布農族的繪曆(上)〉
Description: 標題:布農族的繪曆(上) 內文:(接續) 四、Qanituan(加年端,カネトワン)的繪曆 說到布農族的繪曆,就會被認定是Qanituan社所特有的。而原本持有繪曆的布農族的丹蕃表示,文字是

MOC_Id: Culture_Object509878
Id: 509878
Title: 逃逸外勞與漢人茶廠:梨山茶區的泰雅族部落雇傭關係轉變
Description: 本論文作者趙浩宏,指導教授呂建德博士,出自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發表於2016(民國105)年7月。內容敘述梨山茶區的泰雅族人與一天不滿一千塊工資的逃逸外勞競爭勞動,使該族群工作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35
Id: 272135
Title: 森永部落(Mulinaga)
Description: 為臺東縣最南方的一個村落,村外臨台9線,為出入台東地區的門戶。居民於1953年,在當時鄉公所主導下,由排灣族舊社大古以及其他鄰近的附屬部落移至此居住。過程中,一部份家族停留在土坂、台坂、上大溪、金崙等

MOC_Id: Culture_Object475755
Id: 475755
Title: 壽豐鄉米棧大橋合影
Description: 壽豐鄉米棧大橋上合影,照片提供者為月眉村居民洪阿蘭女士(照片左),目前居住於花蓮縣壽豐鄉月眉村。拍攝地點為壽豐鄉米棧大橋,拍攝時間約1985年(民國74年)左右,為米棧大橋剛建設完成時,洪阿蘭女士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70
Id: 589370
Title: 馬太鞍部落意象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男子半身雕塑,是Matanki部落的入口意象。Matanki部落,漢語稱做馬太鞍部落,位在花蓮縣萬榮鄉明利村,目前居民以太魯閣族居多,太魯閣族在臺灣原住民中,人口數排行第五,目前共有三萬多

MOC_Id: Culture_Place589297
Id: 589297
Title: 基拉歌賽部落入口意象
Description: 照片中有文字的石牌及一邊的雙人雕塑,是Cirakesay部落的入口意象。Cirakesay部落,漢語稱做基拉歌賽部落,位在花蓮縣富里鄉東里村,目前部落中的居民以阿美族居多。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

MOC_Id: Culture_Object665162
Id: 665162
Title: 第七期台貿十村驗收
Description: 此影像收錄在《中華婦女》,第十四卷第七期(1964)頁首本會工作活動影輯。 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簡稱婦聯會)在蔣宋美齡(1897-2003)於1956(民國45)成立六週年慶祝茶會上所發起的

MOC_Id: Culture_Object733228
Id: 733228
Title: 當代排灣族 八角花紋+點示數字
Description: 此圖為宋海華設計並拍刺完成。圖紋內容類似排灣族繡紋,故暫以此命名。 圖中央有八角花紋。八角花紋常以十字繡的方式,使用於排灣族、阿美族、卑南族、馬卡道族、西拉雅族織物中,是一種象徵美麗的符號。

MOC_Id: Culture_Place589413
Id: 589413
Title: 阿多瀾部落聚會所入口
Description: Atolan部落,漢語稱做阿多瀾部落,位在花蓮縣瑞穗鄉富民村,居民以阿美族居多。照片中的建物是Atolan部落的聚會所入口。Atolan部落又稱做「週武洞」,據說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頭目,後被清朝的漢

MOC_Id: Culture_Place141933
Id: 141933
Title: 豐裡潘宅
Description: 本戶為一間神壇,夫妻都是阿美族人,因為生病求醫無門,最後認為受觀世音所醫治好,因此發願受訓成為乩童,將家中改為神壇,歡迎外人祭祀。 本資料為基於2008 年進行之客家文物普查時之訪查,當時訪查著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292
Id: 732292
Title: 紋面國寶世紀之旅2
Description: 照片拍攝時間為1998年5月8日李登輝總統接見有國寶之稱的泰雅族文面耆老共47位耆老,這次的活動在文建會、立法委員、部落文史者工作者多方努力下才促成。在前往總統府前先在劍潭的青年活動中心內預作準備

MOC_Id: Culture_Place142033
Id: 142033
Title: 豐坪李宅
Description: 本戶為客家與閩南族群,來自苗栗與屏東。遷徙的過程中,因為不斷移動,所以更熟悉當時的強勢語言閩南語,導致屋主不會客語,常被村子裡的人們認為是閩南人。 本資料為基於2008 年進行之客家文物普查時之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607
Id: 514607
Title: 荳蘭社公館與頭目
Description: 圖為荳蘭社公館卜頭目,從照片中可見頭目戴上日警的帽子,並著漢人的服飾,阿美族的一些傳統已經與漢民族、日本融合。此繪葉書由「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發行。「荳蘭」在荷蘭時代的文獻中被稱「Tallerom

MOC_Id: Culture_Place589601
Id: 589601
Title: 根努夷部落內顯著建築地標物-中山市場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根努夷部落裡的顯著標的物:中山市場。Kenuy部落,又稱根努夷部落。這個地區長有一種毒樹,果實呈紅色,食用後會發癢中毒,族人稱此種毒樹為Kenuy,遂成為本地地名。清光緒20年(1894)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089
Id: 272089
Title: 豐泉部落(Ciwcia)
Description: 豐泉部落位於臺東縣關山鎮海端鄉,關山火車站西北方,東以省道臺9線與新福里為鄰,北以紅石溪與德高里接壤,西接海端鄉紅石村,南則以信義路與關山鎮最繁榮的中福里交界。日治時期里土龍庄的平埔族因失去土地,自大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059
Id: 272059
Title: 達魯瑪克部落(Taromak)
Description: 達魯瑪克部落位於臺東縣卑南鄉東興村,東臨臺東市,西接屏東縣,北為延平鄉及利嘉村,南鄰溫泉村。地理環境位在臺東平原邊緣的丘陵地帶,是大南南溪和大南北溪匯流(兩溪匯流後,稱為利嘉溪)處,距離臺東市區約三十

MOC_Id: Culture_Event672803
Id: 672803
Title: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評估座談會-花蓮場
Description: 西元2019年(民國108年)11月30日下午於國立東華大學人社二館A207會議室舉辦座談會,本次座談會共有5人出席,分別為東華大學民族事務發展學系高徳義副教授、古賴獵人學校巴奈‧法老總幹事、花蓮

MOC_Id: Culture_Organization733353
Id: 733353
Title: Pagar Nusa Taiwan(巴格努沙席拉武術團台灣支部)
Description: Pagar Nusa簡稱PN,是印尼的席拉武術(silat)團體,成員皆為穆斯林。Pagar Nusa 成立於1986年1月3日,是印尼伊斯蘭教派Nahdlatul Ulama(伊斯蘭教士聯合會,

MOC_Id: Culture_Object476594
Id: 476594
Title: 羅清吉生命故事7
Description: 本幅作品為羅清吉製作,採訪者為石竣旻,由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採錄。羅清吉先生居住於花蓮縣壽豐鄉溪口村,為溪口國小退休教師,目前擔任壽豐鄉老人會會長。本幅作品為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提供二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05
Id: 272105
Title: 加滿額斯部落(Tjuamanges)
Description: 加滿額斯部落位在臺東縣達仁鄉台坂村,鄰近加發那部落與台坂部落。加滿額斯部落族群屬排灣族,其遷移的過程系由kalepaqan移居至kaumaqan後,曾發生瘡疾事件傷亡嚴重,部落區分三地分遷,其一遷居至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12
Id: 272212
Title: 玉水橋部落(Dadowacen)
Description: 玉水橋部落位於臺東縣成功鎮忠孝里,阿美族稱該地為Dadowacen或Larachan,為戰後才形成的聚落,規模不大,人口約有36戶,其聚落內部的阿美族人多由南方的阿美族聚落遷徙過來,包含東河鄉的都蘭、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596
Id: 514596
Title: 臺灣花蓮港男女的阿美族
Description: 照片中人物為花蓮港地區的阿美族人。在阿美族的文化中,從服裝與頭飾,就能明顯分辨出不同的年齡階級。18歲前的少年男子著短裙、束腹帶;成年之後可著全套的服裝,包括頭飾、頭巾、藍色對襟圓領長袖短上衣、霞

MOC_Id: Culture_Event630013
Id: 630013
Title: 高仁愛醫生傳福音
Description: 高仁愛醫生不但將心力投入到醫療工作,更將基督的愛透過各種方式傳達到社區,此張照片為高仁愛醫生傳福音的記錄。 蘭大弼醫生與高仁愛醫生,都是虔誠事主的基督徒;夫婦兩人除了忙碌的醫療業務之外,彰化市的

MOC_Id: Culture_Object294723
Id: 294723
Title: 泰雅族無袖外衣
Description: 本件無袖外衣,係由南澳鄉泰雅文化館委託彭秋玉製作,重製泰雅族南澳群(Klesan)男子樣式無袖長衣。本文物使用了苧麻、羊毛以及鈕扣等材料,以傳統原住民編織機(俗稱地機)編織而成,完全不經剪裁。縫製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國家電影中心典藏目錄

每1年更新,27

何秉融 先生 | 02-23924243 | 2023-07-27 16:05:26

文化部

創意園區

每1年更新,31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5:51

文化部

俄羅斯聯邦蒙裔共和國醫生來台培訓統計表

每1年更新,24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3:05

文化部

典藏目錄-陶藝類

每1年更新,22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3:31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建築

每周更新,27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52:28

文化部

文化部會計報告

每年更新,23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3:19

文化部

文化部研究報告

每年更新,14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5:19

文化部

地方文化館

每周更新,41

李姿儀 小姐 | 02-23434184 | 2021-06-07 23:03:18

文化部

獨立音樂

每日更新,27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7:26

文化部

典藏目錄-甲殼類

每1年更新,19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8:37

文化部

經緯度查詢附近文化設施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116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12

文化部

典藏目錄-哺乳類

每1年更新,22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4:08

文化部

國民記憶庫故事資料

不定期更新更新,28

張玉萱 小姐 | 02-8512-6314 | 2023-07-27 17:24:03

文化部

出版書目資料

每1年更新,20

聶志文 小姐 | 02-85126464 | 2023-07-27 17:23:12

文化部

典藏目錄-藻類

每年更新,18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5:45:10

文化部

兒童文化館-繪本花園動畫書目

每年更新,58

呂學榮 先生 | 02-85126470 | 2021-04-07 17:05:10

文化部

典藏目錄-貝類

每1年更新,22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03

文化部

典藏目錄-篆刻類

每年更新,20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3:29

文化部

文化部單位預算

每1年更新,26

林瑀玟 小姐 | 02-85126642 | 2023-08-01 10:20:23

文化部

展覽資訊

每1日更新,40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5:05

文化部

蒙藏性別主流化訓練統計表

每1年更新,23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8:30

文化部

典藏目錄-水墨類

每年更新,23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2:32

文化部

蒙藏最新出版品一覽表

每年更新,19

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18-08-16 16:05:50

文化部

典藏目錄-娛樂類

每1年更新,1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9:46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社會學

每周更新,32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25:43

文化部

典藏目錄-綜合類

每1年更新,2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4:34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產業與經濟類

每1日更新,34

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3-07-27 15:39:58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音樂

每周更新,24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38:21

文化部

典藏目錄-紙材類

每1年更新,23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6:00

文化部

典藏目錄-產業類

每年更新,22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7:16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