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1: 0 time2: 0 time3: 0 time4: 0 total: 0 1998年11月11日杜潘芳格參與學校座談與談學生交流(杜潘芳格家屬提供)族群與語言
台灣資料通-開放資料查詢 台灣資料通-公開資料預覽查詢
關鍵字資料搜尋

1998年11月11日杜潘芳格參與學校座談與談學生交流(杜潘芳格家屬提供)族群與語言

1998年11月11日杜潘芳格參與學校座談與談學生交流(杜潘芳格家屬提供)族群與語言」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2-01-07 18:29:3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Object714502 , 欄位Id的內容是714502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1998年11月11日杜潘芳格參與學校座談與談學生交流(杜潘芳格家屬提供)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此為1998年11月11日,杜潘芳格參與學校座談與談後與學生交流的照片。   在1987年臺灣解嚴之後,女性主義與本土意識崛起,並且於次年開始「還我母語運動」,杜潘芳格於是投入客語創作以及在作品中談及女性,藉以鼓勵母語創作與女性寫作。除創作外,更參與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以實際行動支持臺灣本土、客家與女性創作,提攜後進,也會到學校中教導學生以客語進行創作,推廣客家文學。   潘芳格(婚後冠夫姓杜)出身客家望族,甫出世(1927年)便隨赴日求學的父親移居日本,直到1934年才回臺定居。因家族背景之故,雖能進入小學校與新竹高等女學校接受教育,但被殖民者的身分,讓潘芳格一直遭受日本籍同學罷凌。為宣洩與抒發受到蔑視、欺侮以及抑鬱的痛苦與經驗,開始以日文寫詩,同時也寫小說、散文。1965年,加入強調本土意識、標誌臺灣精神的《笠》詩社,開始發表中文作品。八零年代後,則積極以客語寫作,並將日常語言提升到文學藝術層面,豐富並拓展客語文學園地。身為「跨越語言的一代」的詩人,其詩文字淺白,意象鮮明,除投射出內在的心靈活動、散發對原鄉的熱情與關懷外,更有著強烈的女性意識、面對語言轉換與國籍認同的困境等特質。 參考資料 1.《「客家女詩人-杜潘芳格文學創作調查研究及策展計畫」勞務採購案 修正 計畫成果報告書》,(瀏覽日期:2022/04/28) 2.〈杜潘芳格〉,臺灣大百科全書,98年10月29日, 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644(瀏覽日期:2022/04/28) 3.〈杜潘芳格〉,文訊雜誌社/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名家檔案,https://www.wenhsun.com.tw/authorsite/detail/15(瀏覽日期:2022/04/28) 4.〈杜潘芳格〉,客家雲,105年10月19日,https://cloud.hakka.gov.tw/details?p=1831(瀏覽日期:2022/04/28)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714502&IndexCode=Culture_Object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B1954917-47F3-4EBC-9823-404FFC0A8370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3-01-13T10:18:07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714502

Id

714502

Title

1998年11月11日杜潘芳格參與學校座談與談學生交流(杜潘芳格家屬提供)

Description

  此為1998年11月11日,杜潘芳格參與學校座談與談後與學生交流的照片。   在1987年臺灣解嚴之後,女性主義與本土意識崛起,並且於次年開始「還我母語運動」,杜潘芳格於是投入客語創作以及在作品中談及女性,藉以鼓勵母語創作與女性寫作。除創作外,更參與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以實際行動支持臺灣本土、客家與女性創作,提攜後進,也會到學校中教導學生以客語進行創作,推廣客家文學。   潘芳格(婚後冠夫姓杜)出身客家望族,甫出世(1927年)便隨赴日求學的父親移居日本,直到1934年才回臺定居。因家族背景之故,雖能進入小學校與新竹高等女學校接受教育,但被殖民者的身分,讓潘芳格一直遭受日本籍同學罷凌。為宣洩與抒發受到蔑視、欺侮以及抑鬱的痛苦與經驗,開始以日文寫詩,同時也寫小說、散文。1965年,加入強調本土意識、標誌臺灣精神的《笠》詩社,開始發表中文作品。八零年代後,則積極以客語寫作,並將日常語言提升到文學藝術層面,豐富並拓展客語文學園地。身為「跨越語言的一代」的詩人,其詩文字淺白,意象鮮明,除投射出內在的心靈活動、散發對原鄉的熱情與關懷外,更有著強烈的女性意識、面對語言轉換與國籍認同的困境等特質。 參考資料 1.《「客家女詩人-杜潘芳格文學創作調查研究及策展計畫」勞務採購案 修正 計畫成果報告書》,(瀏覽日期:2022/04/28) 2.〈杜潘芳格〉,臺灣大百科全書,98年10月29日, 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644(瀏覽日期:2022/04/28) 3.〈杜潘芳格〉,文訊雜誌社/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名家檔案,https://www.wenhsun.com.tw/authorsite/detail/15(瀏覽日期:2022/04/28) 4.〈杜潘芳格〉,客家雲,105年10月19日,https://cloud.hakka.gov.tw/details?p=1831(瀏覽日期:2022/04/28)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1. 0

Keyword_Rights_2

  1. 0
    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3-01-13T10:18:07

Keyword_Subject_1

族群與語言

「1998年11月11日杜潘芳格參與學校座談與談學生交流(杜潘芳格家屬提供)族群與語言」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605
Id: 514605
Title: 台灣阿美族蕃童的遊戲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阿美族人兒童遊戲中的景象。阿美族分佈於花蓮北部之奇萊山平原、南至臺東及屏東之恆春半島等狹長之海岸平原及丘陵地區,群聚而居,部落規模大而人口多,祭典活動特別盛大,以每年豐年祭典最具代表性,目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54
Id: 589354
Title: 復興部落入口意象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鹿形雕塑為Dipit部落的入口意象。Dipit部落,漢語稱做復興部落,位在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目前居民以阿美族居多。部落名稱Dipit為秀姑巒阿美語,意指一種貝類。部落也盛產各式山產,舉凡

MOC_Id: Culture_Place589595
Id: 589595
Title: 磯固部落範圍內顯著建築標的物-花蓮市原住民文化歷史館-1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磯固部落中的花蓮市原住民文化歷史館。磯固部落位於花蓮港區,是一個近代形成的部落,部落歷史與花蓮港息息相關。明治29年(1896)5月18日,日軍由臺東正式進駐花蓮,花蓮對外物資之運送僅靠海

MOC_Id: Culture_Organization733341
Id: 733341
Title: KFIT(在臺印尼攝影師家族)
Description: KFIT是源自嘉義的印尼移工攝影社團,全名Keluarga Fotografer Indonesia Taiwan Chiayi(嘉義在臺印尼攝影師家族),成員約40名。KFIT成立於2021年,

MOC_Id: Culture_Object714497
Id: 714497
Title: 1998年11月1日杜潘芳格出席陳秀喜作品討論會於新竹市立文化中心(杜潘芳格家屬提供)2
Description:   此為1998年11月1日,杜潘芳格出席於新竹市立文化中心所舉辦的「陳秀喜作品討論會」時,與笠詩社同仁黃騰輝、趙天儀、李魁賢、李敏秀等人的合影。   陳秀喜為臺灣第一位女詩人,受過六年公學校教

MOC_Id: Culture_Place589653
Id: 589653
Title: 大鼓部落內農地一景
Description: 此照片拍攝於大鼓部落的農地。Kungkung部落,漢語稱做大鼓部落,位於花蓮縣吉安鄉福興村。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Alang kiyumi、Kungkung部落為兩族混居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15
Id: 272215
Title: 達魯那斯部落(Talunas)
Description: 現今臺東縣延平鄉桃源村,日治時期稱為北絲鬮溪,標高250公尺。昭和8年(1933),日本政府進行集團移住政策後,將內本鹿布農族人遷移至此,當時是將內本鹿社的Wanlasi小社4家83人,及Sarubi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613
Id: 514613
Title: 阿美族蕃人的舞蹈
Description: 此繪葉書為「阿美族蕃人的舞蹈」,上方敘述著:阿美族的壯丁,腰間及腳上綁著鈴鐺,光著上半身跳的舞。日文中「踊」是舞蹈的意思。一年之中阿美族最重要的祭典不外乎就是月見祭(豐年祭illisin),約莫八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22
Id: 272222
Title: 米娜咪部落(Minami)
Description: 米娜咪部落位於鸞山村。目前的鸞山村位於卑南溪與鹿野溪交會口的東岸、海岸山脈的都蘭山之西邊。是日治時期大關山事件後,日本政府將內本鹿布農族人移住而形成的新聚落,並將聚落分為上野、中野、下野三個部分區隔,

MOC_Id: Culture_Object672061
Id: 672061
Title: 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陸軍第一軍團分會石碑
Description: 該牌匾位於今桃園市中壢區龍興路婦聯會公園入口處,為昔日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今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簡稱婦聯會)第一軍團分會會址,羅友倫(1912-1994)為陸軍第一軍團司令,她的夫人為該分會主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075
Id: 272075
Title: 沙薩拉克部落(Sasljak)
Description: 沙薩拉克部落位於臺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香蘭村地處太麻里溪沖積扇扇端,北以太麻里溪為界,東鄰近大武來山,南與金崙村為界,西方則為太平洋。先民因不堪其他族的干擾,自恆春沿海岸北上至舊香蘭,而後因北部客家人

MOC_Id: Culture_Object734072
Id: 734072
Title: 清流部落瑪姮原宿牆面裝飾
Description: 此圖像為南投縣仁愛鄉互助村清流部落瑪姮原宿內部的牆面裝飾,以小石材為素材描繪賽德克族傳統神話故事彩虹橋故事,賽德克族傳統男女性的織布文化,文面位置男性在上額與下顎,女性則在上額及臉頰,其中女性上額

MOC_Id: Culture_Object714518
Id: 714518
Title: 《桃園客家》季刊第2期
Description: 此物件是由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於2015年12月出版的《桃園客家》第2期,並在官網提供多媒體版方便民眾線上閱讀。 《桃園客家》的第2期,內容以「山客」為始,諺語謂「逢山必有客,逢客必住山」,

MOC_Id: Culture_Object731628
Id: 731628
Title: 賽德克族文面
Description: 「用心的心,象徵的象」心象工作室由李永瑞與吳權慧組成,他們致力於將文創結合原住民文化、以摺紙的方式還原原住民十六族之服飾,且摺紙書的內頁分別以中英日三種語言介紹原住民十六族,向世界推廣臺灣原住民族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567
Id: 514567
Title: 全島唯一的兇蕃(與太魯閣族會面)
Description: 1910至1914年(明治43年至大正3年)日治初期的臺灣在尚未進行五年理蕃計畫前,日人的勢力無法進入內太魯閣地區,僅在外太魯閣一帶設立隘勇線與守備隊等監視組織。各總督對於原住民的政策大多可分為高

MOC_Id: Culture_Place589287
Id: 589287
Title: 洛合谷部落聚會所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建物,是洛合谷部落的聚會所。Lohok部落,漢語稱做洛合谷部落,位在花蓮縣玉里鎮松浦里,目前居民以阿美族居多,信仰以基督教和天主教為主。「Lohok」在阿美族語中有「腐爛」的意思,相傳有隻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67
Id: 272167
Title: 霧鹿部落(Bulbul)
Description: 霧鹿部落位於臺東縣海端鄉霧鹿村,部落位在廣原村與海端村以西、崁頂村以北、利稻村以東的河階地,海拔713公尺。部落族群為布農族,「Bulbul」是布農族語,意思是指水從地上冒出來的聲音。最早抵達的是布農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49
Id: 272249
Title: 荒野部落(Anasolay)
Description: 荒野部落位於臺東縣太麻里村美和村,為太麻里境內最北邊的部落,位於知本溪南岸的緩波上,與臺東市建興里崎仔頭僅一橋之隔(知本橋),羅打結山東北方,南迴鐵路美和車站(三和)西北方,美和車站因不是位於南迴鐵路

MOC_Id: Culture_Object670718
Id: 670718
Title: 苗栗縣分會訊
Description: 〈分會通訊〉,黃秀芬作,收錄在《中華婦女》,第十六卷第四期(1965)頁6到頁8。 婦聯六村為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簡稱婦聯會)苗栗縣分會為配合國家動員政策,適應反攻需要,自1964(民國53)年

MOC_Id: Culture_Event648912
Id: 648912
Title: 【Qanituan(加年端,カネトワン)社Mangdavan家族戶籍謄本】
Description: 此戶籍為Qanituan(加年端,カネトワン)社的祭事曆創始者Laung Mangdavan(金茂山,ラオンマグラバン)的第四位兒子Qaisul Mangdavan(日名:森田勇,漢名:金瑞斌)為

MOC_Id: Culture_Place753567
Id: 753567
Title: 水德七將軍廟
Description: 草屯水德七將軍建廟傳說,相傳是當地六名工人與一隻犬在開圳時,因暗圳隧道崩塌被壓死。後人為感念其恩德,在烏溪引水口立祠祭拜。但因為年代久遠,河圳地點產生有不同說法。學者考察廟方與文獻,察覺時間與地點

MOC_Id: Culture_Place589421
Id: 589421
Title: 大德大德(巴鳥拉藍)部落內顯著建築標的物-新城鄉原住民多功能活動中心
Description: Paidadan部落,漢語稱做大德部落,或以音譯稱做巴烏拉藍部落,位於花蓮縣新城鄉大漢村。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民國65年(1976)因大漢村大理石工廠設立,需要大量人力

MOC_Id: Culture_Event630023
Id: 630023
Title: 1982年代連瑪玉在彰基吹生日蛋糕蠟燭
Description: 自從蘭大衛醫生1957年10月在紅丘鎮住家附近因為機車車禍而安息後,連瑪玉獨自生活,並參與紅丘鎮長老教會的聚會,也曾經多次返回台灣探望兒子、探望彰化基督教醫院的故友,這是她1982年返回彰化時,彰

MOC_Id: Culture_Event732350
Id: 732350
Title: 我的身體,我們的圖騰—拍刺工作坊
Description: 臺大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臺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臺大學生會文化部共同主辦,本次邀請的Cudjuy Patjidres(宋海華)老師,認為拍刺不僅具有「復興圖紋」的意義,另一層意義是「實作」。透過他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562
Id: 514562
Title: 臺灣蕃人觀光團
Description: 1896年(明治29年)10月14日,臺灣總督府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上任,軍人體系出身的他,最初實施以軍政體制設計的「三段警備法」高壓制度為主幹治理臺灣。隔年1897年(明治30年)8月,對於原住民

MOC_Id: Culture_Object485335
Id: 485335
Title: 成為客家人
Description: 本篇圖像為貼布畫故事,為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藉由二手衣物剪碎以後,邀請長輩們透過拼貼的形式進行創作,將生命記憶猶深的畫面製作成藝術作品。畫中圖像為2014年豐田地區舉辦「收冬豐田」活動時

MOC_Id: Culture_Place589548
Id: 589548
Title: 依柏合部落入口意象
Description: 照片中所拍攝的是位於Ibuh部落入口,慕谷慕魚遊客中心的標示。Ibuh部落,漢語稱做榕樹部落,又音譯為依柏合部落,位在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部落中的居民主要為太魯閣族人。「榕樹部落」,是因部落內有榕

MOC_Id: Culture_Event648534
Id: 648534
Title: 【日文文獻解讀-8】1937年7月6日《臺灣日日新報》
Description: 標題:布農族的秘寶 副標題:珍品繪曆下落 漸有頭緒 創作者家族居住鳳林 若發現將以相當的價格購入 內文:[花蓮港電話]關於去年傳說自臺中州移住鳳林支廳Mahowan(馬侯宛,マホワン)的丹蕃秘

MOC_Id: Culture_Object505997
Id: 505997
Title: Kakita’an祖屋
Description: 此Kakita’an祖屋在阿美族相關文獻上非常有名,是迄今發現唯一每根樑柱均刻有敘述祖源神話之祖靈圖案的傳統阿美族建物。根據《東臺灣展望》一書記載,此房舍為傳說的太巴塱社始祖直系第五十七代頭目的家

MOC_Id: Culture_Event648420
Id: 648420
Title: 【日文文獻解讀-2-1】1928年2月15日《日本民俗叢書:繪文字及源始文字》
Description: 標題:臺灣原住民的祭事曆 內文:吾臺灣的原住民至今依然過著原始生活,從社會史經濟史等其他人種學各方面來觀察,提供著非常有意思的研究資料。總督府很早就注意到此問題,設置了臺灣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經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其他類

每1日更新,178

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3-07-27 15:39:19

文化部

蒙藏族輔導成果統計表

每1年更新,22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5:31

文化部

蒙藏業務支出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21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0 15:56:48

文化部

文化部及所屬有限取用資料清單

每年更新,22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3:01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預算-作業基金

每1年更新,24

林楷衛 先生 | 02-85126632 | 2023-07-26 17:35:29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預算-特別收入基金

每1年更新,22

蘇建龍 先生 | 02-85126631 | 2023-07-27 16:04:34

文化部

藝術村

不定期更新更新,24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54:16

文化部

典藏目錄-圖像書籍類

每1年更新,2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25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決算-作業基金

每1年更新,15

鄭卉倢 小姐 | 02-85126646 | 2023-07-06 11:42:04

文化部

藝文中心

不定期更新更新,35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6:04

文化部

典藏目錄-考古類

每1年更新,18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8:50

文化部

兒童文化館-主題閱讀區動畫書目

每年更新,78

呂學榮 先生 | 02-85126470 | 2021-04-07 17:05:07

文化部

文化部業務統計

每年更新,33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36

文化部

典藏目錄-漆器類

每1年更新,23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9:44

文化部

街頭藝人展演空間資訊

每年更新,65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4:04

文化部

綜藝活動

每1日更新,33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5:03:19

文化部

蒙藏委員會員工人數統計表

不更新更新,18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18-08-10 16:04:24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電影

每周更新,81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40:27

文化部

典藏目錄-甲殼類

每1年更新,22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8:37

文化部

文化部獎補助-要點

每年更新,17

林先生 | 0422295848#665 | 2017-09-07 19:39:50

文化部

蒙古警察警政研習班統計表

每年更新,29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09 15:40:37

文化部

查詢單一活動詳細資料

每1日更新,26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6:41:38

文化部

典藏目錄-音樂資料類

每年更新,2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0:37

文化部

典藏目錄-爬蟲類

每1年更新,21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7:55

文化部

典藏目錄-中國西南少數民族類

每1年更新,20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7:10

文化部

典藏目錄-粉彩畫類

每1年更新,24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7:24

文化部

蒙藏ㄧ般文物統計表

每1年更新,26

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23-07-28 14:46:24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設計

每周更新,29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54:49

文化部

文化部人民申請提供政府資訊案件統計

每年更新,19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2:22

文化部

俄羅斯聯邦蒙裔共和國醫生來台培訓統計表

每1年更新,25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3:05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