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1: 0 time2: 0 time3: 0 time4: 0 total: 0 巫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台灣資料通-開放資料查詢 台灣資料通-公開資料預覽查詢
關鍵字資料搜尋

巫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巫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2-01-07 18:29:3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People283178 , 欄位Id的內容是283178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巫雙妹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巫雙妹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巫雙妹為新竹遷徙至東部玉里居住之移民,最後又遷徙至豐田。可以看見整個台灣的「島內二次移民」路徑與過程。另由於其在當時居住於豐田鄰近,曾有部分與日本人交往的經歷。 花蓮港廳,玉里郡,玉里街~鳳林郡,鳳林街林田~壽豐庄豐田: 巫雙妹女士為新竹州竹東郡北埔庄人,父母結婚後才來,巫雙妹一共有8個兄弟姐妹,因為父母親在西部找不到工作,只好揹著一個包袱搬來花蓮。一家人先是搬到玉里郡,後來因為和朋友相約而來到鳳林郡的林田,也就是現今鳳林鎮大榮、北林一帶,之後才到豐田來。當時巫雙妹也才5、6歲,住在現在的林業館後面。 巫雙妹回憶起日本時代,記得有一段時間各戶會派出一人做義務勞動。當時日本的小孩會打台灣小孩,上學要經過豐裡小學校時,若落單就會被打,所以都要跟高年級的學長姐一起走,要是兩邊打起來才有靠山。巫雙妹和妹妹們都一樣,6歲多就得學會煮飯,還記得那時候的火爐是用三個大石頭堆起來的。那時候,大人們到到凌晨三、四點就要拉牛車載黃豆直接穿過木瓜溪去花蓮,所以一早就要起床燒柴,但是,有時木柴濕濕的,一直都燒不起來,那時候就會很急,怕耽誤大人的時間會被修理。 巫雙妹還記得,童年時會玩泥土、沙包、爬樹,男生都在玩酒瓶蓋、打陀螺。學校裡,一個班上大約有27位學生,但是常常有人留級。因為她和妹妹兩人要輪流照顧3個弟妹,所以兩個人1個讀早上,1個讀下午,妹妹中午不到就會帶著3個弟妹在校門口等,還曾經穿錯鞋,兩腳都是左腳鞋子站在校門口等,看起來好笑死了。當時的衣服都是用裝糖的布做的,都是白色的,很容易弄髒,所以巫雙妹的祖母都會用鍋底的黑垢加水煮開,把布給染黑,比較不容易看起來髒,所以那時候一開始穿新衣服,全身就都會變得黑黑的。 那時候,洗衣服都是用無患子,在清潔劑尚未普遍使用的年代,無患子無疑是最佳的替代品,它那厚實的肉質狀的果皮含有皂素,只要用水搓揉便會產生泡沫,因此大家便以無患子的果實來洗滌身體、器具或衣物。不過缺點是白色衣物洗久了會因色素沈積而變成黃色。此外,巫雙妹有一位姨丈在糖廠工作,所以她們家常有麥芽糖吃。 巫雙妹在21歲時經由別人介紹,與小學同學徐展東相戀、訂婚,但訂婚後21天都不見面,足不出戶,之後才結婚。剛結婚時生活過得很窮,巫雙妹很害怕水田裡的水蛭,所以第一年就去包甘蔗原料,而徐展東先生則一直有做生意的頭腦,在他15歲時曾經一個人拉著牛上山去載木頭,但後來牛掉入山下死了,所以少了生財工具,但他說什麼活都願意做。一直到了25歲,才終於開始做生意,開雜貨店賣糖果賣了5、6年,後來賣豬肉、開米廠、養鹿來做買賣,到了西元1973年(民國62年),開始賣玉石、木板,平常也有耕種,種植無子西瓜、木瓜、枇杷…等水果。 那時候的社會,都是請產婆到家裡幫忙接生。徐展東當兵時,他與巫雙妹生的大兒子徐永明也才10個月大,後來又懷了大女兒─徐美華,後來小女兒徐美琴出生,還差點被賣掉。但就因為是自己的親生骨肉,一直捨不得賣掉,因此才留了下來。巫雙妹很會做各式的客家粄食,比如說甜粄、發粄等,對於美食也很有研究,滷的豬腳不會比鳳林鎮長橋里的「滿妹豬腳」遜色,並且也會做各種創意料理,把粄做得像極了蓮霧,非常厲害。但是巫雙妹的女兒沒有傳承到她的手藝,媳婦倒是有學到一點菁華,很會做發粄,做了都會送給親朋好友吃。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283178&IndexCode=Culture_People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person/180471F7-3CE9-4536-8E36-6640CB6DB7A4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02T15:49:03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eople283178

Id

283178

Title

巫雙妹

Description

採訪日期:2009年 受訪者:巫雙妹 採訪者:高敏瑛、呂月丹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巫雙妹為新竹遷徙至東部玉里居住之移民,最後又遷徙至豐田。可以看見整個台灣的「島內二次移民」路徑與過程。另由於其在當時居住於豐田鄰近,曾有部分與日本人交往的經歷。 花蓮港廳,玉里郡,玉里街~鳳林郡,鳳林街林田~壽豐庄豐田: 巫雙妹女士為新竹州竹東郡北埔庄人,父母結婚後才來,巫雙妹一共有8個兄弟姐妹,因為父母親在西部找不到工作,只好揹著一個包袱搬來花蓮。一家人先是搬到玉里郡,後來因為和朋友相約而來到鳳林郡的林田,也就是現今鳳林鎮大榮、北林一帶,之後才到豐田來。當時巫雙妹也才5、6歲,住在現在的林業館後面。 巫雙妹回憶起日本時代,記得有一段時間各戶會派出一人做義務勞動。當時日本的小孩會打台灣小孩,上學要經過豐裡小學校時,若落單就會被打,所以都要跟高年級的學長姐一起走,要是兩邊打起來才有靠山。巫雙妹和妹妹們都一樣,6歲多就得學會煮飯,還記得那時候的火爐是用三個大石頭堆起來的。那時候,大人們到到凌晨三、四點就要拉牛車載黃豆直接穿過木瓜溪去花蓮,所以一早就要起床燒柴,但是,有時木柴濕濕的,一直都燒不起來,那時候就會很急,怕耽誤大人的時間會被修理。 巫雙妹還記得,童年時會玩泥土、沙包、爬樹,男生都在玩酒瓶蓋、打陀螺。學校裡,一個班上大約有27位學生,但是常常有人留級。因為她和妹妹兩人要輪流照顧3個弟妹,所以兩個人1個讀早上,1個讀下午,妹妹中午不到就會帶著3個弟妹在校門口等,還曾經穿錯鞋,兩腳都是左腳鞋子站在校門口等,看起來好笑死了。當時的衣服都是用裝糖的布做的,都是白色的,很容易弄髒,所以巫雙妹的祖母都會用鍋底的黑垢加水煮開,把布給染黑,比較不容易看起來髒,所以那時候一開始穿新衣服,全身就都會變得黑黑的。 那時候,洗衣服都是用無患子,在清潔劑尚未普遍使用的年代,無患子無疑是最佳的替代品,它那厚實的肉質狀的果皮含有皂素,只要用水搓揉便會產生泡沫,因此大家便以無患子的果實來洗滌身體、器具或衣物。不過缺點是白色衣物洗久了會因色素沈積而變成黃色。此外,巫雙妹有一位姨丈在糖廠工作,所以她們家常有麥芽糖吃。 巫雙妹在21歲時經由別人介紹,與小學同學徐展東相戀、訂婚,但訂婚後21天都不見面,足不出戶,之後才結婚。剛結婚時生活過得很窮,巫雙妹很害怕水田裡的水蛭,所以第一年就去包甘蔗原料,而徐展東先生則一直有做生意的頭腦,在他15歲時曾經一個人拉著牛上山去載木頭,但後來牛掉入山下死了,所以少了生財工具,但他說什麼活都願意做。一直到了25歲,才終於開始做生意,開雜貨店賣糖果賣了5、6年,後來賣豬肉、開米廠、養鹿來做買賣,到了西元1973年(民國62年),開始賣玉石、木板,平常也有耕種,種植無子西瓜、木瓜、枇杷…等水果。 那時候的社會,都是請產婆到家裡幫忙接生。徐展東當兵時,他與巫雙妹生的大兒子徐永明也才10個月大,後來又懷了大女兒─徐美華,後來小女兒徐美琴出生,還差點被賣掉。但就因為是自己的親生骨肉,一直捨不得賣掉,因此才留了下來。巫雙妹很會做各式的客家粄食,比如說甜粄、發粄等,對於美食也很有研究,滷的豬腳不會比鳳林鎮長橋里的「滿妹豬腳」遜色,並且也會做各種創意料理,把粄做得像極了蓮霧,非常厲害。但是巫雙妹的女兒沒有傳承到她的手藝,媳婦倒是有學到一點菁華,很會做發粄,做了都會送給親朋好友吃。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1. 0

Keyword_Rights_2

  1. 0
    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02T15:49:03

Keyword_Subject_1

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

「巫雙妹人物與團體@#@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51
Id: 272151
Title: 山領榴部落(Salinliw)
Description: 山領榴部落位在永安村東北方的10至14鄰,鹿野車站北方約4公里處,鹿寮溪右岸。北方與瑞豐村隔著鹿寮溪;東方為瑞隆村;南方鄰近永昌部落;西方為延平鄉武陵村。加拿水溪貫穿部落,臺9線為部落重要道路。部落名

MOC_Id: Culture_Event648601
Id: 648601
Title: 【日文文獻解讀-16-2】1960年3月《臺灣高砂族の住家》
Description: 標題:布農族的家屋實例 內文:(接續)Qanituan(加年端,カネトワン)社如上所述,只剩廢墟。但保有布農族傳統家屋型式的珍貴家屋還有很多,任其荒廢腐朽,實在很可惜。Qaisul Mangda

MOC_Id: Culture_Place142585
Id: 142585
Title: 豐山唐宅
Description: 本戶家庭為閩南族群,從光復來到豐田地區。雖然是閩南族群,但是也因與客家族群交往,會使用客語。 本資料為基於2008 年進行之客家文物普查時之訪查,當時訪查著重於村落的家戶文化普查;於 2019

MOC_Id: Culture_Object512286
Id: 512286
Title: 一小隊自室島少尉以下戰死者的納骨堂
Description: 1914年(大正3年)6月7日,日軍攻陷卡拉寶社,並大量焚燒屋舍。卡拉寶社原住民暫時撤離,但不久反攻卡拉寶北側山頭上的日軍,激戰中步兵第二聯隊第十一中隊的小隊長室島少尉以下全被殲滅。戰後日軍於山頭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622
Id: 514622
Title: 於花蓮田浦合影
Description: 荳蘭在荷蘭時代的文獻中被稱「Talleroma」,有本家之意。清代方志中又被紀錄為多難、斗難、豆蘭,為奇萊平原上南勢阿美的一支。1937年(昭和12年),日人將荳蘭依照日語發音的近音字,改成日式地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10
Id: 272110
Title: 撒布優部落(Sapulju)
Description: 撒布優部落位在金峰鄉新興村,太麻里車站西北方約2公里。部落位在新興村東側,北方為文里溪,南方為太麻里鄉大王村,東側為太麻里鄉北里村,西側靠近中央山脈,在森川南線產業道路(貫穿村落中間的道路)上,富給特

MOC_Id: Culture_Object260581
Id: 260581
Title: 找回歷史的音軌-Lohi lohi
Description: ߔ?【勒巴彥意識專輯】「Lohi Lohi 」ߔ? 《Lohi Lohi 凝聚部落的人 齊來歡樂跳舞!》 詞曲:鄭豐榮 編曲:吳以諾 演唱:方惠恩、吳以諾、鐘燕鈴、余玉華、高美蘭、陳思旋、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21
Id: 272121
Title: 肚久武部落(Tjukuvulj-viri)
Description: 肚久武部落位於臺東縣金峰鄉賓茂村,是金峰鄉飛地之一,位於太麻里鄉金崙村境內西南部,在金崙溪河口沖積北端,金崙林道賓茂二號橋的兩側,與金崙村比鄰,是西元1951年(民國40年)遷村後建立的新聚落。賓茂村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31
Id: 272131
Title: 振興部落(Muliyaw)
Description: 振興部落位在振興村1、2、5至12鄰,池上車站西南南方約9公里處,卑南溪左岸。北方為富興村;東方為海岸山脈鄰近東河鄉泰源村;南方為關山鎮電光里;西方隔著卑南溪與關山鎮新福里相望。縣道197號為部落重要

MOC_Id: Culture_Place589595
Id: 589595
Title: 磯固部落範圍內顯著建築標的物-花蓮市原住民文化歷史館-1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磯固部落中的花蓮市原住民文化歷史館。磯固部落位於花蓮港區,是一個近代形成的部落,部落歷史與花蓮港息息相關。明治29年(1896)5月18日,日軍由臺東正式進駐花蓮,花蓮對外物資之運送僅靠海

MOC_Id: Culture_Invisible282236
Id: 282236
Title: 蘇澳岳明新村鰻鯗製作
Description: 鰻鯗是大陳島乃至浙江沿海地區的傳統飲食文化,每年冬季捕撈海鰻後,就把海鰻平剖切開,再以棉線穿縫吊起,置於乾燥陰涼處以乾冷北風予以風乾。   大陳居民來到台灣後,居民仍沿襲原鄉喜食海產的習慣,並自製

MOC_Id: Culture_Object660718
Id: 660718
Title: 后里鄉志-上
Description: 后里原稱為「內埔」,民國44年而易今名。本區介於大甲、大安兩溪間,地理環境特殊而自成風格,自昔民風純樸,多耐苦、富堅毅,有太古之遺風。 在昔為原住民拍宰海族之鹿場廣野,猶是北鄙化外之區;雍正元年,

MOC_Id: Culture_Object559478
Id: 559478
Title: 天貝
Description:   天貝(tempeh)又稱為天培、丹貝,是印尼傳統食物,是平民文化中的代表性食材,天貝是天然發酵大豆製品,係由根霉屬(Rhizopus spp.)真菌接種到脫皮大豆後,再以香蕉葉包裹大豆,進行發

MOC_Id: Culture_People302137
Id: 302137
Title: 鄭阿玉
Description: 採訪日期:2019年01月16日 受訪者:鄭阿玉 族群:阿美族 採訪者:楊富民、石竣旻 採訪地點:受訪者自宅 本篇受訪者為鄭阿玉,為七腳川系(Cikasuan)阿美族之後人,原居住在壽豐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71
Id: 589371
Title: 大加汗部落入口意象
Description: 照片中刻有「大加汗部落」字樣的石塊,是Thgahan部落的入口意象。Thgahan部落,漢語稱做馬太鞍部落,位在花蓮縣萬榮鄉明利村,目前居民以太魯閣族居多。太魯閣族在全臺灣原住民中,人口數排行第五

MOC_Id: Culture_Object506431
Id: 506431
Title: 貓公派出所
Description: 貓公位於今花蓮縣豐濱鄉,此照片是日治時期的貓公派出所。地處丁仔漏、八里灣兩溪交會處的豐濱村,因為各種歷史因素,使其成為族群高度多元的聚落區。位居兩溪交會處南岸河階地的豐濱部落,是豐濱鄉內人口最多且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75
Id: 589375
Title: 東光部落入口意象
Description: 照片中有「東光部落」字樣的木牌為Donkuan部落的入口意象。Donkuan部落,漢語稱做東光部落,位在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目前居民以布農族居多。相傳此地山勢陡峭,土石容易剝落,夏季容易有落雷。當

MOC_Id: Culture_People714560
Id: 714560
Title: 泰雅族文身耆老 高春梅
Description: 泰雅族名Kagau Ali。出生1918/8/5。父:早逝名不詳;原居地:Maisgurau。母:Ali Kainu (歿);原居地: Maisgurau。夫:Haubing Noupas (歿)

MOC_Id: Culture_Place264848
Id: 264848
Title: 客家詩人葉日松
Description: 客家詩人葉日松昭和11年(1936年)生於花蓮富里,從事教育工作40年,曾任行政院客委會諮詢委員;著作有詩、散文、兒童文學及客語詩等凡三十餘種,並獲中國語文獎章、青年獎章、全國青年文藝創作最佳新詩獎、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24
Id: 272124
Title: 斯卡拉比部落(Seqalapit)
Description: 大武鄉位於臺東縣南端,約在北緯120度,東經22度,北與太麻里鄉為鄰,西側與南側皆與達仁鄉為界,東濱太平洋。全鄉面積約六十九平方公里。地形南北狹長,村落多位於中央山脈南段支脈之河谷平原,可利用的土地面

MOC_Id: Culture_Place589598
Id: 589598
Title: 主農部落傳統歲時祭儀舉辦場地一景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主農部落傳統歲時祭儀舉辦場地一景。Cibarbaran部落,又名主農部落,部落名由來的說法有二:阿美語稱檳榔甲葉為barbar,此地昔多檳榔樹,居民常取甲葉為餐具;另一個說法來自Cikaw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575
Id: 514575
Title: 太魯閣婦女2
Description: 從圖中可見三位盛裝打扮的太魯閣族婦女,其中有在臉部紋上額紋及頰紋圖案的婦女,在太魯閣族文化中女性須擅長織布與耕作,才有資格印上這樣象徵美麗、勇敢、避邪的圖案。男性則是要善於藤編與狩獵,才能在額頭與

MOC_Id: Culture_Event630004
Id: 630004
Title: 蘭大弼記錄家人與阿里山鐵路18號謝式機車頭
Description: 蘭大弼有空閒時,經常帶領高仁愛醫生與子女外出踏青、登山、旅遊,這是他們1960年代初期往阿里山旅遊時,搭乘阿里山森林鐵路於抵達目的地下車後,拍攝高仁愛及兩位兒子在18號18噸謝式機車頭前的記錄。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52
Id: 272252
Title: 富給特部落(Vukide)
Description: 富給特部落位在金峰鄉新興村,太麻里車站西北方約2公里。部落位在新興村東側,北方為文里溪,南方為太麻里鄉大王村,東側為太麻里鄉北里村,西側靠近中央山脈,在森川南線產業道路(貫穿村落中間的道路)上,撒布優

MOC_Id: Culture_Place589427
Id: 589427
Title: 山興部落入口意象
Description: Cirakayan部落,漢語稱做山興部落,位在花蓮縣鳳林鎮山興里,居民以阿美族居多。照片中所見的雕塑,是山興部落的入口意象。山興部落又稱「六階鼻」,而「山興」(Yamasaki)是日治時期的名稱,

MOC_Id: Culture_Place589570
Id: 589570
Title: 大榮部落內顯著建築標的物-鳳林鎮大榮國民小學
Description: 此照片中為在大榮部落範圍中的大榮國民小學,設立於大正3年(1914),名為林田尋常哥等小學,於民國35年(1946)改名為花蓮縣大榮國民學校,又於民國57年(1968)因實施九年國教改制為花蓮縣大

MOC_Id: Culture_Event630012
Id: 630012
Title: 蘭大弼全家陪同母親及岳母同赴四重溪旅遊
Description: 蘭大弼有空閒時,經常帶領高仁愛醫生與子女外出踏青、登山、旅遊,除了上山外,也常到海邊、或是日月潭遊玩。1965年中連瑪玉自英返回彰化探望老友,高仁愛的母親也第二次來台灣探視女兒,蘭大弼一家人遂陪伴

MOC_Id: Culture_Place589544
Id: 589544
Title: 格督尚部落意象
Description: 照片中可看見寫著「各都尚」的石柱,拍攝於格督尚部落的入口。Kdusan部落,漢語稱做佳民部落,或音譯為格督尚部落,位在花蓮縣秀林鄉佳民村。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Kdusa

MOC_Id: Culture_Event169823
Id: 169823
Title: 「下一站‧ 眷村:2017桃園眷村文化節」
Description: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於民國106年(2017)10月7日至10月22日辦理「下一站‧眷村:2017桃園眷村文化節」,以「旅程」為發想,以不同視角切入眷村文化,是具體的地理移動,也是抽象的生命經歷,表現眷村

MOC_Id: Culture_Object665271
Id: 665271
Title: 與美國詹森副總統夫人會談
Description: 這是時任美國副總統夫人泰勒.詹森(Claudia Alta "Lady Bird" Taylor Johnson,1912-2007)與蔣宋美齡(1897-2003)合影,拍攝時間為1961(民國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戲劇表演資訊

每日更新,60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4:23

文化部

典藏目錄-藝術圖像類

每年更新,13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0:05

文化部

街頭藝人展演空間資訊

每年更新,27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4:04

文化部

蒙藏委員會內部各委員會、任務編組及財團法人之性別統計表

不定期更新更新,20

林雅萍 小姐 | 02-2356-6453 | 2023-07-28 14:44:50

文化部

典藏目錄-攝影印刷類

每1年更新,20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50:27

文化部

其他藝文資訊

每1日更新,20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3:29

文化部

博物館

每1年更新,36

葉純帆 小姐 | 02-8512-6330 | 2023-07-27 17:37:05

文化部

演唱會

每1日更新,13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4:50

文化部

蒙藏文化中心臉書瀏覽人數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16

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18-08-09 14:17:09

文化部

典藏目錄-雜誌期刊類

每1年更新,18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6:28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決算-作業基金

每1年更新,12

鄭卉倢 小姐 | 02-85126646 | 2023-07-06 11:42:04

文化部

蒙古法官司法研習班統計表

每1年更新,18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8:05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戲劇

每周更新,20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49:13

文化部

文化部施政計畫

每年更新,17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9:07

文化部

典藏目錄-攝影類

每年更新,16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1:19

文化部

蒙古檢察官司法研習班統計表

每1年更新,22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8:18

文化部

典藏目錄-應用美術類

每1年更新,1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6:20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民俗與宗教類

每日更新,79

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1:06

文化部

典藏目錄-版畫類

每1年更新,30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8:28

文化部

典藏目錄-陶瓷類

每年更新,1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3:44

文化部

典藏目錄-觀念藝術類

每年更新,15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26:36

文化部

典藏目錄-政治社教類

每1年更新,16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9:31

文化部

典藏目錄-水彩畫類

每1年更新,14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6:00

文化部

典藏目錄-總統府移交類

每1年更新,16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8:01

文化部

典藏目錄-圖像書籍類

每1年更新,1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25

文化部

俄羅斯聯邦蒙裔共和國醫生來台培訓統計表

每1年更新,16

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3:05

文化部

典藏目錄-原住民類

每年更新,13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5:12:01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設計

每周更新,23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54:49

文化部

典藏目錄-工藝文物類

每1年更新,14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7:48

文化部

兒童文化館-主題閱讀區動畫書目

每年更新,75

呂學榮 先生 | 02-85126470 | 2021-04-07 17:05:07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