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1: 0 time2: 0 time3: 0 time4: 0 total: 0 曾義發個人故事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
台灣資料通-開放資料查詢 台灣資料通-公開資料預覽查詢
關鍵字資料搜尋

曾義發個人故事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

曾義發個人故事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2-01-07 18:29:3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Object485394 , 欄位Id的內容是485394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曾義發個人故事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本篇圖像為貼布畫故事,為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藉由二手衣物剪碎以後,邀請長輩們透過拼貼的形式進行創作,將生命記憶猶深的畫面製作成藝術作品。畫中圖像為以砂輪機磨豐田玉的畫面,當時代擁有許多家庭工廠,只要買一個砂輪機便可以投入到玉石的加工業。故事則講述了曾易發過去從新竹搬遷至豐田地區的居住經驗與生活經驗。 現在住在豐山村的曾易發先生於1923年出生,童年時的老家在新竹關西,15歲時來花蓮鳳林一村發展,說的是四縣腔。 現在的曾易發先生回憶小時候在關西的生活,印象最深刻的是拜義民爺。義民爺的由來是源於清朝,那時是林爽文事件爆發,林爽文一路從彰化往北打,沒多久就來到了新竹。為了保衛鄉里,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組成義勇軍,父子、兄弟與鄉親們拿起鐮刀、斧頭這些農具充當武器,誓死要把亂民趕出家園。據史料粗略估計,這次戰役犧牲了200多位義勇軍,地方人士派遣好幾台牛車沿路收拾屍骨,原本要運回新埔安葬,回程經過新埔枋寮,牛居然不聽使喚,怎麼也不肯走,當地人便燒香擲筊,詢問神靈意見,又請地理師查看地理風水,最後決定將義民安葬在「熊牛睏地穴」吉地,也就是現在新埔褒忠亭後方的民塚。 據曾先生回憶,每年廟裡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相當熱鬧,曾先生小時候便常聽老人家說這些祖先為了捍衛家園對抗盜匪而犧牲的故事,相當感動,加上廟會活動又是難得一見的大活動。但是,豐田一帶並沒有這樣的廟會活動。 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為了讓日本移民子女就學,在多處設立日人移民子弟小學,台灣人的子弟則另有給台灣人讀的尋常小學。曾易發先生在來花蓮前在新竹關西有讀過日本小學,當時光是同屆畢業的人就高達1500人,是間相當大的學校。 花蓮,鳳林-海南島-鳳林:昭和13年(1938)~民國42年(1953) 國小畢業3年後,曾先生就來花蓮了,他來了之後,家人陸陸續續地也跟著搬來花蓮居住,一直到1961年,父母親及弟弟才搬回新竹老家去。 在曾先生來到花蓮的前一年,也就是1937年的12月,南京淪陷。日本在大陸的戰線過度擴張,兵力需求已經隨著戰局擴展到超過原本所能負荷的限度,各地都需要駐守、管理人員,軍力極度分散、不足,當時的日本國內青壯年大多從軍,已經徵兵到幾乎是最大限度了,軍源大感缺乏,因此花蓮地區從1938年開始起用台灣人當軍伕,然而所謂的軍伕,實際上是相當辛苦且危險的工作,有去無回的人也不少,台灣青年接到暱稱為「紅單」的召集狀往往便是生離別,莫不悲傷萬分。 18歲那年,曾易發先生接到了紅單。 18歲的青年曾益發被日本人調去海南島當軍伕當了一年多,然而與同時期被送去前線的人一比之下,曾先生算是相當幸運了,因為懂日文,因此曾先生沒有被派上前線,而是在後方做補給兵,負責協助糧食、彈藥等物資的供給,擔任日人軍隊所需的翻譯工作。退役後,先回到新竹的老家,因為擔心又會被抓去前線當兵,朋友又多在鳳林;因此,曾益發又偷偷跑回花蓮鳳林以逃離兵役。之後,曾先生便在鳳林結婚了,與曾賴玉連女士生了3個兒子、2個女兒,民國42年,曾先生才來到豐田謀發展。 花蓮,豐田:1953~ 曾易發先生一家來到豐田時,先是從事耕作的工作。1954年左右去鄉公所申請耕地,共申請到七、八甲地和一間菸間可耕種。曾先生說在日本殖民的50年間,在他看來便是台灣現代化的起步,無論道路、橋、房舍等等,大多是日本時期開始計畫或建設,至今還有不少地方可以看到日本當時的規劃。 1913年,日人將黃色種菸葉引進台灣試種。黃色種菸葉最早在花蓮吉野庄試種成功。光復後,台灣便大規模生產菸葉,當時豐田有16間菸間,曾易發先生擔任豐田地區的菸間組長,他所購買的菸間是原本日本時代舊有的菸間,共有四個窗戶,位於今天豐裡村民族街2、3號房子的中間。採菸的過程相當辛苦,每年10月開始播種,為了不要讓菸草有另外發枝的機會,一到農曆新年就要開始採收,每10天就要摘掉新發在側邊的枝芽。一甲地大約可以採收1300~1500斤的菸葉,一個菸間大約要二甲地才剛好。曾先生說,他們以前工作的時候,都是把摘下的菸葉串成一串,用縫布袋的針來串菸葉,串成一串後就掛到菸樓的架子上,掛滿後就封緊菸間,開始烤菸葉。烤菸葉的木柴有時是從附近砍來的,不過有時也得另買木柴來燒,大根一點的木柴可以燒1~1.5小時,烤煙間一旦啟動,就要烤個至少四、五天,這一段時間裡,二十四小時都要有人輪班守著,因為溫度很高,控制又細微,只要一個不小心就把菸葉烤壞了,有時還會發生看守疏忽,整個菸樓都燒起來的事件。由於菸樓要花很多精力看守,烘烤菸葉的過程非常辛苦,因此有烤菸間的家庭大多得彼此換工,這次你幫我,下次我幫你,再不就是得僱用人工,否則根本做不來。 曾易發先生說,菸葉的葉片很大,而且摸起來黏黏澀澀的,分泌出來的油經常沾染在衣物上,因此對採菸葉的工人來說,手套等遮蔽物是不可或缺的配備。採菸必須選擇天氣晴朗,露水消失的時候。女人負責將菸葉細心地一片片採下,紮成一束束,再用帆布將菸葉束綑成一大包,再由男人一包包扛上車。菸的好壞就全靠這些葉子來決定了,好的菸葉必須大而肥厚,不能有破損,所以也比起一般稻米、蔬果更難照顧。在過去,菸草分類曾經要分成個等級,後來就沒有這麼講究了,加上各種新式裝備,比如說電子控制的烤菸間等也節省了大多數的菸農許多時間,然而因為進口菸的影響和人工價格的逐年提昇,菸業還是式微了,據曾先生說,後來一年只種一期,直到民國47年(1958)溫妮颱風來襲把菸間給吹毀了,才決定不要繼續種菸。 花蓮的颱風把曾易發先生家的花生、穀子全浸濕了,甚至曾家的房子還被颱風吹倒三次,看著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家被風無情地吹倒,曾先生說,每次都覺得心酸得不得了,欲哭無淚啊。 當時公賣局其實還希望重蓋一間菸間繼續種下去,畢竟製菸業是曾經讓這小鎮繁華起來的產業,雖然因為時代變遷,菸業沒落、菸樓一一被棄置、改建、用作倉庫或停車場等,或者因為氣候、環境等各種原因消逝,公賣局本著保存文化的心願,希望能保留一些有形的歷史痕跡,但是曾先生已經不願意再種下去了,就把地拿來有稻米、豆子、芝麻、甘蔗和蔬菜。 曾先生曾經到過後來生產豐田玉的石棉礦坑,他還記得當時山上有纜車,要越過2座山才能到達礦坑,過程相當費時。當地有小學、有五分車,除了日本人之外,還有各種族群的台灣人在那裡工作。以前機器較為缺乏,很多人都是用槌子挖礦。 那時候,背一塊大石頭下山,說不定就能買一棟房子,因此所有人都瘋狂地陷入這「淘金熱」,有的石頭幾乎跟一個成人一樣高,走在危險的山路上,險象環生,雖然有暴利可賺,但這種要錢不要命的瘋狂,依然是瘋狂。 曾先生回憶產玉年代的豐山村,到處都是大批大批的車輛來來去去,想起來,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情了。 現在曾先生的子女分別分布在宜蘭、基隆、桃園、台中和雲林,孫子們也都非常優秀,各自都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走過大半個世紀,見證了豐田的興衰流變,曾先生現在閒暇之餘喜歡看書,也可在一些客家的活動中,看見曾先生那作為歷史的見證人的身影。 現在,每逢農曆2月2日土地公生日,曾易發先生一家仍會回去新竹掛紙。當地的祭拜風俗跟花蓮一樣,親友拜完祖先之後,也都會一起聚餐聯絡感情,家族支脈龐大,向心力強,每次都有上百人參加掃墓,又熱鬧、又壯觀。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485394&IndexCode=Culture_Object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85C279BD-C075-4D4A-8A90-420D37CB370A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02T15:54:58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

MOC_Id

Culture_Object485394

Id

485394

Title

曾義發個人故事

Description

本篇圖像為貼布畫故事,為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藉由二手衣物剪碎以後,邀請長輩們透過拼貼的形式進行創作,將生命記憶猶深的畫面製作成藝術作品。畫中圖像為以砂輪機磨豐田玉的畫面,當時代擁有許多家庭工廠,只要買一個砂輪機便可以投入到玉石的加工業。故事則講述了曾易發過去從新竹搬遷至豐田地區的居住經驗與生活經驗。 現在住在豐山村的曾易發先生於1923年出生,童年時的老家在新竹關西,15歲時來花蓮鳳林一村發展,說的是四縣腔。 現在的曾易發先生回憶小時候在關西的生活,印象最深刻的是拜義民爺。義民爺的由來是源於清朝,那時是林爽文事件爆發,林爽文一路從彰化往北打,沒多久就來到了新竹。為了保衛鄉里,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組成義勇軍,父子、兄弟與鄉親們拿起鐮刀、斧頭這些農具充當武器,誓死要把亂民趕出家園。據史料粗略估計,這次戰役犧牲了200多位義勇軍,地方人士派遣好幾台牛車沿路收拾屍骨,原本要運回新埔安葬,回程經過新埔枋寮,牛居然不聽使喚,怎麼也不肯走,當地人便燒香擲筊,詢問神靈意見,又請地理師查看地理風水,最後決定將義民安葬在「熊牛睏地穴」吉地,也就是現在新埔褒忠亭後方的民塚。 據曾先生回憶,每年廟裡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相當熱鬧,曾先生小時候便常聽老人家說這些祖先為了捍衛家園對抗盜匪而犧牲的故事,相當感動,加上廟會活動又是難得一見的大活動。但是,豐田一帶並沒有這樣的廟會活動。 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為了讓日本移民子女就學,在多處設立日人移民子弟小學,台灣人的子弟則另有給台灣人讀的尋常小學。曾易發先生在來花蓮前在新竹關西有讀過日本小學,當時光是同屆畢業的人就高達1500人,是間相當大的學校。 花蓮,鳳林-海南島-鳳林:昭和13年(1938)~民國42年(1953) 國小畢業3年後,曾先生就來花蓮了,他來了之後,家人陸陸續續地也跟著搬來花蓮居住,一直到1961年,父母親及弟弟才搬回新竹老家去。 在曾先生來到花蓮的前一年,也就是1937年的12月,南京淪陷。日本在大陸的戰線過度擴張,兵力需求已經隨著戰局擴展到超過原本所能負荷的限度,各地都需要駐守、管理人員,軍力極度分散、不足,當時的日本國內青壯年大多從軍,已經徵兵到幾乎是最大限度了,軍源大感缺乏,因此花蓮地區從1938年開始起用台灣人當軍伕,然而所謂的軍伕,實際上是相當辛苦且危險的工作,有去無回的人也不少,台灣青年接到暱稱為「紅單」的召集狀往往便是生離別,莫不悲傷萬分。 18歲那年,曾易發先生接到了紅單。 18歲的青年曾益發被日本人調去海南島當軍伕當了一年多,然而與同時期被送去前線的人一比之下,曾先生算是相當幸運了,因為懂日文,因此曾先生沒有被派上前線,而是在後方做補給兵,負責協助糧食、彈藥等物資的供給,擔任日人軍隊所需的翻譯工作。退役後,先回到新竹的老家,因為擔心又會被抓去前線當兵,朋友又多在鳳林;因此,曾益發又偷偷跑回花蓮鳳林以逃離兵役。之後,曾先生便在鳳林結婚了,與曾賴玉連女士生了3個兒子、2個女兒,民國42年,曾先生才來到豐田謀發展。 花蓮,豐田:1953~ 曾易發先生一家來到豐田時,先是從事耕作的工作。1954年左右去鄉公所申請耕地,共申請到七、八甲地和一間菸間可耕種。曾先生說在日本殖民的50年間,在他看來便是台灣現代化的起步,無論道路、橋、房舍等等,大多是日本時期開始計畫或建設,至今還有不少地方可以看到日本當時的規劃。 1913年,日人將黃色種菸葉引進台灣試種。黃色種菸葉最早在花蓮吉野庄試種成功。光復後,台灣便大規模生產菸葉,當時豐田有16間菸間,曾易發先生擔任豐田地區的菸間組長,他所購買的菸間是原本日本時代舊有的菸間,共有四個窗戶,位於今天豐裡村民族街2、3號房子的中間。採菸的過程相當辛苦,每年10月開始播種,為了不要讓菸草有另外發枝的機會,一到農曆新年就要開始採收,每10天就要摘掉新發在側邊的枝芽。一甲地大約可以採收1300~1500斤的菸葉,一個菸間大約要二甲地才剛好。曾先生說,他們以前工作的時候,都是把摘下的菸葉串成一串,用縫布袋的針來串菸葉,串成一串後就掛到菸樓的架子上,掛滿後就封緊菸間,開始烤菸葉。烤菸葉的木柴有時是從附近砍來的,不過有時也得另買木柴來燒,大根一點的木柴可以燒1~1.5小時,烤煙間一旦啟動,就要烤個至少四、五天,這一段時間裡,二十四小時都要有人輪班守著,因為溫度很高,控制又細微,只要一個不小心就把菸葉烤壞了,有時還會發生看守疏忽,整個菸樓都燒起來的事件。由於菸樓要花很多精力看守,烘烤菸葉的過程非常辛苦,因此有烤菸間的家庭大多得彼此換工,這次你幫我,下次我幫你,再不就是得僱用人工,否則根本做不來。 曾易發先生說,菸葉的葉片很大,而且摸起來黏黏澀澀的,分泌出來的油經常沾染在衣物上,因此對採菸葉的工人來說,手套等遮蔽物是不可或缺的配備。採菸必須選擇天氣晴朗,露水消失的時候。女人負責將菸葉細心地一片片採下,紮成一束束,再用帆布將菸葉束綑成一大包,再由男人一包包扛上車。菸的好壞就全靠這些葉子來決定了,好的菸葉必須大而肥厚,不能有破損,所以也比起一般稻米、蔬果更難照顧。在過去,菸草分類曾經要分成個等級,後來就沒有這麼講究了,加上各種新式裝備,比如說電子控制的烤菸間等也節省了大多數的菸農許多時間,然而因為進口菸的影響和人工價格的逐年提昇,菸業還是式微了,據曾先生說,後來一年只種一期,直到民國47年(1958)溫妮颱風來襲把菸間給吹毀了,才決定不要繼續種菸。 花蓮的颱風把曾易發先生家的花生、穀子全浸濕了,甚至曾家的房子還被颱風吹倒三次,看著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家被風無情地吹倒,曾先生說,每次都覺得心酸得不得了,欲哭無淚啊。 當時公賣局其實還希望重蓋一間菸間繼續種下去,畢竟製菸業是曾經讓這小鎮繁華起來的產業,雖然因為時代變遷,菸業沒落、菸樓一一被棄置、改建、用作倉庫或停車場等,或者因為氣候、環境等各種原因消逝,公賣局本著保存文化的心願,希望能保留一些有形的歷史痕跡,但是曾先生已經不願意再種下去了,就把地拿來有稻米、豆子、芝麻、甘蔗和蔬菜。 曾先生曾經到過後來生產豐田玉的石棉礦坑,他還記得當時山上有纜車,要越過2座山才能到達礦坑,過程相當費時。當地有小學、有五分車,除了日本人之外,還有各種族群的台灣人在那裡工作。以前機器較為缺乏,很多人都是用槌子挖礦。 那時候,背一塊大石頭下山,說不定就能買一棟房子,因此所有人都瘋狂地陷入這「淘金熱」,有的石頭幾乎跟一個成人一樣高,走在危險的山路上,險象環生,雖然有暴利可賺,但這種要錢不要命的瘋狂,依然是瘋狂。 曾先生回憶產玉年代的豐山村,到處都是大批大批的車輛來來去去,想起來,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情了。 現在曾先生的子女分別分布在宜蘭、基隆、桃園、台中和雲林,孫子們也都非常優秀,各自都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走過大半個世紀,見證了豐田的興衰流變,曾先生現在閒暇之餘喜歡看書,也可在一些客家的活動中,看見曾先生那作為歷史的見證人的身影。 現在,每逢農曆2月2日土地公生日,曾易發先生一家仍會回去新竹掛紙。當地的祭拜風俗跟花蓮一樣,親友拜完祖先之後,也都會一起聚餐聯絡感情,家族支脈龐大,向心力強,每次都有上百人參加掃墓,又熱鬧、又壯觀。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1. 0

Keyword_Rights_2

  1. 0
    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02T15:54:58

Keyword_Subject_1

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

「曾義發個人故事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Place141958
Id: 141958
Title: 豐裡陳宅
Description: 本戶為客家語閩南族群,來自桃園,輾轉搬遷來到豐田地區居住。曾經在無籽西瓜盛行時加入過瓜農,後則隨著蔬果四季輪種。 本資料為基於2008 年進行之客家文物普查時之訪查,當時訪查著重於村落的家戶文化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79
Id: 589379
Title: 吉能能麥部落內顯著建築標的物-花蓮縣中城國民小學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位於Cinemnemay部落的中城國民小學。Cinemnemay部落,漢語稱做吉能能麥部落,位在花蓮縣玉里鎮中城里,目前居民以阿美族居多。Cinemnemay為秀姑巒阿美語,表示「有水的地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290
Id: 732290
Title: Gaya與1930霧社事件紀錄片拍攝2 魏德聖與文身耆老朝阿參
Description: 照片約為1996年邱若龍為拍攝Gaya與1930霧社事件紀錄片時拍照,鏡頭內男子為導演魏德聖,當時協助邱若龍拍攝。2011年以拍攝賽德克巴萊電影轟動全台灣的魏德聖導演,藉由與邱若龍工作,慢慢地開始

MOC_Id: Culture_Object514214
Id: 514214
Title: 溫馨的長青食堂
Description: 2018年社區日曆計包含:宜蘭市東門、梅洲、七張、進士、復興、擺厘;羅東鎮漢民、集祥里;蘇澳鎮福德;礁溪鄉大義、德陽;以及頭城鎮下埔等十二個社區,本月份是屬於進士社區的日曆。本篇9月19日的主題是

MOC_Id: Culture_Place589603
Id: 589603
Title: 達固部灣部落內顯著建築標的物-花蓮體育中學一景
Description: 照片中為達固部灣部落中的顯著標的物:花蓮體育中學一景。撒奇萊雅族世居奇萊平原,早期建有Takubuwan(達固部灣)等十大部落,擁有完整的九層年齡階級,每當年齡階級晉階時(八年一次),會在部落外圍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283
Id: 732283
Title: 苗栗縣泰安鄉麻必浩部落(現稱大安部落)文面耆老簡玉英
Description: 照片攝於1998年間,當時正值為苗栗縣泰安鄉麻必浩部落(現稱大安部落)的祖靈祭(當地以maho稱呼)活動,該流域的maho祖靈祭活動是泰雅族部落裡,少數在歷經日治統治後仍留存在部落內部的傳統祭典活

MOC_Id: Culture_Place685605
Id: 685605
Title: VNEX越南雜貨店(台南北忠街)
Description: 這間VNEX越南雜貨店位於北忠街上,因為是EEC旗下的越南專賣超市,格局與公園南路上的EEC菲律賓超市差不多,只是以越南商品為主流,服務客群多是越南移民工。這間VNEX格局小了許多,販賣的商品卻十

MOC_Id: Culture_Event648602
Id: 648602
Title: 【日文文獻解讀-16-3】1960年3月《臺灣高砂族の住家》
Description: 標題:布農族的家屋實例 內文:(接續)窗戶方面,只在客廳有2個小的天窗,周圍牆壁不設窗。牆壁四周都是石壁壁厚約50公分,屋頂鋪設石板,周圍牆壁內側設柱支。屋前屋簷,寬約1.00公尺,高度約38公

MOC_Id: Culture_People276136
Id: 276136
Title: 巴奈‧母路
Description: 原住民族命名文化的不當限制及流失調查計畫案於西元2019年(民國108年)3月27日於臺東大學臺東校區教學大樓進行東區族人座談會,鴻義章、馬來盛、王木水、黃國瑋、巴奈‧母路、杜瓦克(Tuwaq,M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055
Id: 272055
Title: 下賓朗部落(Pinaski)
Description: 下賓朗部落位於臺東縣卑南鄉賓朗村,臺東著名的綠色隧道北邊出口,西至賓朗牧場,北與美農村交界,南臨太平溪,是卑南族八社中規模較小的部落。部落名為Pinaski,意思是「上坡地」,相對於南王部落,位在地勢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375
Id: 732375
Title: 守護者
Description: 2022年4月20日拍攝於桃園市復興區羅浮部落鄰近羅浮溫泉之公共藝術品,畫作作者哈勇米路為當地泰雅族藝術家,擅長轉化泰雅族傳統文化以設計概念再現當代泰雅族面貌。本件公共藝術作品以臉部文有傳統文面(

MOC_Id: Culture_People673025
Id: 673025
Title: 林曜同
Description: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政策評估座談會台北場,西元2020年(民國109年)8月23日於IEAT會議中心舉辦,出席人員包含原委會教育文化處楊正斌處長、馬見議員、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何明輝副執行長、羅

MOC_Id: Culture_Place589437
Id: 589437
Title: 馬佛部落入口歡迎標語
Description: Fahol部落,漢語稱做馬佛部落,位在花蓮縣光復鄉西富村,居民以阿美族居多。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此地的阿美族原居舊部落Karowa(噶馹佤),日治時期向北集團移往,最後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03
Id: 272203
Title: 崁頂部落(Kamcing)
Description: 崁頂部落位於臺東縣海端鄉崁頂村,位於海端鄉中段,主要聚落分別位於崁頂溪與洪石溪的沖積扇上,日治時期稱為「里壠山」,戰後更名為「崁頂」,因部落下方有一個漢人聚落,位於今日關山鎮里壠里,地勢較山腳的關山市

MOC_Id: Culture_Object756551
Id: 756551
Title: 象徵三官大帝的三界爐輪祀
Description: 此為桃園土牛溝的相關歷史與文化的故事,詳細記錄土牛溝的歷史背景以及周邊的客家文化與信仰,本篇故事為「庇護與生存」下的「象徵三官大帝的三界爐輪祀」,此故事為桃園三界爐的信仰故事,相傳一場大火燒掉三官

MOC_Id: Culture_Place142382
Id: 142382
Title: 水璉陳宅
Description: 本戶為阿美族群,但或許受到部落近百年來的漢人遷徙影響,會做粄、並且信奉台灣的民間信仰,家中也有歷代祖先的牌位。 本資料為基於2008 年進行之客家文物普查時之訪查,當時訪查著重於村落的家戶文化普

MOC_Id: Culture_People276134
Id: 276134
Title: 周金德
Description: 原住民族命名文化的不當限制及流失調查東部族人座談會,西元2019年(民國108年)3月27日於臺東大學臺東校區教學大樓舉辦,由鴻義章、馬來盛、王木水、黃國瑋、巴奈‧母路、杜瓦克(Tuwaq,Mas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58
Id: 589358
Title: 豐富部落內顯著建築標的物-豐富教會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建物為位在Tingalaw部落內的豐富教會。Tingalaw部落,漢語稱做豐富部落,位在花蓮縣豐濱鄉豐濱村,目前居民以阿美族居多。阿美族人稱此地為「Tingalaw」,為早期Fakong(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382
Id: 732382
Title: 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海報
Description: 本張照片於2020年4月拍攝於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在該館對外宣傳使用的廣宣品上,可看到標榜「活的文物館在來義」,以藝術、人文及輕旅行作為該館對外宣傳的項目。強調所謂「活的文物」是對應傳統博物館將文

MOC_Id: Culture_Place685635
Id: 685635
Title: TOKO MARS 馬爾斯印尼小吃
Description: 馬爾斯是安順工業區、和順工業區的印尼店,一塊印尼國旗為底色的紅白招牌,上面簡單的寫著印尼文店名,沒有中文。除了印尼炒飯(Nasi goreng)、印尼炒麵(Mi goreng)、牛肉丸湯(Baso

MOC_Id: Culture_People282049
Id: 282049
Title: 簡聰連-找一個容得下我的所在
Description: 本篇故事創作時間為2019年,照片內容為簡聰連先生於早年在豐田時所拍攝之影像。講述其從宜蘭騎著單車遷徙來到花蓮定居於豐田的故事。 找一個容得下我的所在   我家住在宜蘭,是個世代務農的人家。那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06
Id: 272206
Title: 民豐部落(Kalahaay)
Description: 民豐部落位於臺東縣成功鎮忠智里,原為新港市街的一部分,從東北方的成功商業水產職業學校到西南的新港國中,東南以中華路與忠仁里為界線,西北以中山路與三民里為界。民豐部落為成功鎮阿美族比例最少的一個部落,其

MOC_Id: Culture_Object734086
Id: 734086
Title: 當代排灣族 大月亮紋
Description: 傳統排灣族的文身圖紋一定必須左右對稱,所以傳統裡沒有未圓的月亮紋。至於全圓的月亮紋未曾見過、也未在田野訪查中訪查出,可能傳統排灣族真的沒有文月亮的文身文化。相對的,太陽紋則常見於排灣族文身圖紋中。此圖

MOC_Id: Culture_People276129
Id: 276129
Title: 鴻義章
Description: 原住民族命名文化的不當限制及流失調查東部族人座談會,西元2019年(民國108年)3月27日於臺東大學臺東校區教學大樓舉辦,由鴻義章、馬來盛、王木水、黃國瑋、巴奈‧母路、杜瓦克、阿力曼、周金德、林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47
Id: 589347
Title: 屋拉力部落入口標語
Description: Olalip部落,漢語稱做屋拉力部落,位在花蓮縣瑞穗鄉鶴岡村。照片中為屋拉力部落入口處的標語。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早期居民是Pacidal氏族,居住在八里灣社(指八里灣

MOC_Id: Culture_Place685628
Id: 685628
Title: YUNGHUA INDO永華印尼
Description: 永華印尼位在靠近台南公園的富北街上,週六和週日才會開店營業,老闆娘是印尼新住民安蒂,安蒂的先生是印尼華僑,也經常在店對面的廟口和台灣阿伯聊天。永華印尼是台南公園附近營業超過10年的老店之一,店面以

MOC_Id: Culture_Object734256
Id: 734256
Title: 當代排灣族 太陽紋+山川紋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太陽紋為傳統太陽紋的再創作。傳統太陽紋(pinaruqadav)首先凸顯太陽的本體,在此圖紋中特別以漸層點紋呈現太陽。傳統太陽紋並以四象十字紋呈現太陽光芒,則此圖紋再加強四象太陽光芒紋的呈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050
Id: 272050
Title: 馬當部落(Matang)
Description: 馬當部落位在臺東市豐谷里東側的1~16鄰,北臨豐樂里,東臨豐榮里,東南側面臨太平洋,西南側近豐里里,西臨高坡部落。部落人口大多位在東北方鄰近市中心的區域,中華路、豐谷南路、豐谷北路、臨海路(台11線)

MOC_Id: Culture_People714571
Id: 714571
Title: 泰雅族文身耆老 陳阿景
Description: 泰雅族名Mahom Baiy。父:Baiy Baliah (歿) 原居地:L'olu。母:Ali Payan (歿)原居地不詳。夫:Payun Yapu(歿) 原居地:Mihu。文面師额紋母親Al

MOC_Id: Culture_People734117
Id: 734117
Title: 排灣族 Tjuu Malingaling
Description: 奶奶來自paceqang 家族。最一開始這個家族老二lumiyang 的孩子,從曾祖父到奶奶到爸爸到我,我們皆為老二這個支系的長嗣。 第一次有文手的想法是在20歲那年,想說趁著奶奶還在世可以繼承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典藏目錄-版畫類

每1年更新,29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8:28

文化部

典藏目錄-竹材類

每1年更新,1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49:16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電影

每周更新,75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40:27

文化部

文化部單位預算

每1年更新,17

林瑀玟 小姐 | 02-85126642 | 2023-08-01 10:20:23

文化部

典藏目錄-金屬類

每年更新,14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7:25

文化部

典藏目錄-篆刻類

每年更新,16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3:29

文化部

蒙藏文化中心臉書瀏覽人數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14

張德媛 小姐 | 02-2341-1105 | 2018-08-09 14:17:09

文化部

演唱會

每1日更新,11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4:50

文化部

文化部人民申請提供政府資訊案件統計

每年更新,13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2:22

文化部

文創育成中心資訊

每年更新,15

楊家華 小姐 | 02-85126561 | 2021-04-07 17:05:23

文化部

典藏目錄-歷史類

每1年更新,17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5:33:35

文化部

典藏目錄-皮革類

每年更新,18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6:52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法政

每周更新,10

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9:22

文化部

典藏目錄-貨幣類

每1年更新,15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53

文化部

典藏目錄-武器防禦類

每年更新,15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0:14

文化部

典藏目錄-藝術圖像類

每年更新,12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00:05

文化部

出版書目資料

每1年更新,16

聶志文 小姐 | 02-85126464 | 2023-07-27 17:23:12

文化部

典藏目錄-維管束類

每1年更新,24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30:09

文化部

典藏目錄-素描類

每年更新,20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0:59

文化部

典藏目錄-壓克力畫類

每1年更新,16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7:39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建築

每周更新,23

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52:28

文化部

文化部文化資料開放諮詢小組委員名單

每年更新,14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4:38

文化部

典藏目錄-貝類

每1年更新,13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03

文化部

獨立音樂

每日更新,18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7:26

文化部

國家電影中心典藏目錄

每1年更新,21

何秉融 先生 | 02-23924243 | 2023-07-27 16:05:26

文化部

文化部文創產業家數與營業額統計資訊

每1年更新,13

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3-07-28 14:56:24

文化部

藝文活動-主題推薦

每月更新,18

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6:39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會計月報-作業基金

每1月更新,21

鄭卉倢 小姐 | 02-85126646 | 2023-08-02 20:54:45

文化部

藝文資源整合網之文化設施筆數統計

每6月更新,16

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6 16:33:54

文化部

典藏目錄-報紙類

每1年更新,13

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5:53

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