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義發個人故事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
「曾義發個人故事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於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由單位「文化部」的林千筠 小姐所提供,聯繫電話是02-85126685,最近更新時間為:2022-01-07 18:29:39。 欄位MOC_Id的內容是Culture_Object485394 , 欄位Id的內容是485394 , 欄位Title的內容是曾義發個人故事 , 欄位Description的內容是
本篇圖像為貼布畫故事,為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藉由二手衣物剪碎以後,邀請長輩們透過拼貼的形式進行創作,將生命記憶猶深的畫面製作成藝術作品。畫中圖像為以砂輪機磨豐田玉的畫面,當時代擁有許多家庭工廠,只要買一個砂輪機便可以投入到玉石的加工業。故事則講述了曾易發過去從新竹搬遷至豐田地區的居住經驗與生活經驗。
現在住在豐山村的曾易發先生於1923年出生,童年時的老家在新竹關西,15歲時來花蓮鳳林一村發展,說的是四縣腔。
現在的曾易發先生回憶小時候在關西的生活,印象最深刻的是拜義民爺。義民爺的由來是源於清朝,那時是林爽文事件爆發,林爽文一路從彰化往北打,沒多久就來到了新竹。為了保衛鄉里,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組成義勇軍,父子、兄弟與鄉親們拿起鐮刀、斧頭這些農具充當武器,誓死要把亂民趕出家園。據史料粗略估計,這次戰役犧牲了200多位義勇軍,地方人士派遣好幾台牛車沿路收拾屍骨,原本要運回新埔安葬,回程經過新埔枋寮,牛居然不聽使喚,怎麼也不肯走,當地人便燒香擲筊,詢問神靈意見,又請地理師查看地理風水,最後決定將義民安葬在「熊牛睏地穴」吉地,也就是現在新埔褒忠亭後方的民塚。
據曾先生回憶,每年廟裡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相當熱鬧,曾先生小時候便常聽老人家說這些祖先為了捍衛家園對抗盜匪而犧牲的故事,相當感動,加上廟會活動又是難得一見的大活動。但是,豐田一帶並沒有這樣的廟會活動。
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為了讓日本移民子女就學,在多處設立日人移民子弟小學,台灣人的子弟則另有給台灣人讀的尋常小學。曾易發先生在來花蓮前在新竹關西有讀過日本小學,當時光是同屆畢業的人就高達1500人,是間相當大的學校。
花蓮,鳳林-海南島-鳳林:昭和13年(1938)~民國42年(1953)
國小畢業3年後,曾先生就來花蓮了,他來了之後,家人陸陸續續地也跟著搬來花蓮居住,一直到1961年,父母親及弟弟才搬回新竹老家去。
在曾先生來到花蓮的前一年,也就是1937年的12月,南京淪陷。日本在大陸的戰線過度擴張,兵力需求已經隨著戰局擴展到超過原本所能負荷的限度,各地都需要駐守、管理人員,軍力極度分散、不足,當時的日本國內青壯年大多從軍,已經徵兵到幾乎是最大限度了,軍源大感缺乏,因此花蓮地區從1938年開始起用台灣人當軍伕,然而所謂的軍伕,實際上是相當辛苦且危險的工作,有去無回的人也不少,台灣青年接到暱稱為「紅單」的召集狀往往便是生離別,莫不悲傷萬分。
18歲那年,曾易發先生接到了紅單。
18歲的青年曾益發被日本人調去海南島當軍伕當了一年多,然而與同時期被送去前線的人一比之下,曾先生算是相當幸運了,因為懂日文,因此曾先生沒有被派上前線,而是在後方做補給兵,負責協助糧食、彈藥等物資的供給,擔任日人軍隊所需的翻譯工作。退役後,先回到新竹的老家,因為擔心又會被抓去前線當兵,朋友又多在鳳林;因此,曾益發又偷偷跑回花蓮鳳林以逃離兵役。之後,曾先生便在鳳林結婚了,與曾賴玉連女士生了3個兒子、2個女兒,民國42年,曾先生才來到豐田謀發展。
花蓮,豐田:1953~
曾易發先生一家來到豐田時,先是從事耕作的工作。1954年左右去鄉公所申請耕地,共申請到七、八甲地和一間菸間可耕種。曾先生說在日本殖民的50年間,在他看來便是台灣現代化的起步,無論道路、橋、房舍等等,大多是日本時期開始計畫或建設,至今還有不少地方可以看到日本當時的規劃。
1913年,日人將黃色種菸葉引進台灣試種。黃色種菸葉最早在花蓮吉野庄試種成功。光復後,台灣便大規模生產菸葉,當時豐田有16間菸間,曾易發先生擔任豐田地區的菸間組長,他所購買的菸間是原本日本時代舊有的菸間,共有四個窗戶,位於今天豐裡村民族街2、3號房子的中間。採菸的過程相當辛苦,每年10月開始播種,為了不要讓菸草有另外發枝的機會,一到農曆新年就要開始採收,每10天就要摘掉新發在側邊的枝芽。一甲地大約可以採收1300~1500斤的菸葉,一個菸間大約要二甲地才剛好。曾先生說,他們以前工作的時候,都是把摘下的菸葉串成一串,用縫布袋的針來串菸葉,串成一串後就掛到菸樓的架子上,掛滿後就封緊菸間,開始烤菸葉。烤菸葉的木柴有時是從附近砍來的,不過有時也得另買木柴來燒,大根一點的木柴可以燒1~1.5小時,烤煙間一旦啟動,就要烤個至少四、五天,這一段時間裡,二十四小時都要有人輪班守著,因為溫度很高,控制又細微,只要一個不小心就把菸葉烤壞了,有時還會發生看守疏忽,整個菸樓都燒起來的事件。由於菸樓要花很多精力看守,烘烤菸葉的過程非常辛苦,因此有烤菸間的家庭大多得彼此換工,這次你幫我,下次我幫你,再不就是得僱用人工,否則根本做不來。
曾易發先生說,菸葉的葉片很大,而且摸起來黏黏澀澀的,分泌出來的油經常沾染在衣物上,因此對採菸葉的工人來說,手套等遮蔽物是不可或缺的配備。採菸必須選擇天氣晴朗,露水消失的時候。女人負責將菸葉細心地一片片採下,紮成一束束,再用帆布將菸葉束綑成一大包,再由男人一包包扛上車。菸的好壞就全靠這些葉子來決定了,好的菸葉必須大而肥厚,不能有破損,所以也比起一般稻米、蔬果更難照顧。在過去,菸草分類曾經要分成個等級,後來就沒有這麼講究了,加上各種新式裝備,比如說電子控制的烤菸間等也節省了大多數的菸農許多時間,然而因為進口菸的影響和人工價格的逐年提昇,菸業還是式微了,據曾先生說,後來一年只種一期,直到民國47年(1958)溫妮颱風來襲把菸間給吹毀了,才決定不要繼續種菸。
花蓮的颱風把曾易發先生家的花生、穀子全浸濕了,甚至曾家的房子還被颱風吹倒三次,看著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家被風無情地吹倒,曾先生說,每次都覺得心酸得不得了,欲哭無淚啊。
當時公賣局其實還希望重蓋一間菸間繼續種下去,畢竟製菸業是曾經讓這小鎮繁華起來的產業,雖然因為時代變遷,菸業沒落、菸樓一一被棄置、改建、用作倉庫或停車場等,或者因為氣候、環境等各種原因消逝,公賣局本著保存文化的心願,希望能保留一些有形的歷史痕跡,但是曾先生已經不願意再種下去了,就把地拿來有稻米、豆子、芝麻、甘蔗和蔬菜。
曾先生曾經到過後來生產豐田玉的石棉礦坑,他還記得當時山上有纜車,要越過2座山才能到達礦坑,過程相當費時。當地有小學、有五分車,除了日本人之外,還有各種族群的台灣人在那裡工作。以前機器較為缺乏,很多人都是用槌子挖礦。
那時候,背一塊大石頭下山,說不定就能買一棟房子,因此所有人都瘋狂地陷入這「淘金熱」,有的石頭幾乎跟一個成人一樣高,走在危險的山路上,險象環生,雖然有暴利可賺,但這種要錢不要命的瘋狂,依然是瘋狂。
曾先生回憶產玉年代的豐山村,到處都是大批大批的車輛來來去去,想起來,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情了。
現在曾先生的子女分別分布在宜蘭、基隆、桃園、台中和雲林,孫子們也都非常優秀,各自都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走過大半個世紀,見證了豐田的興衰流變,曾先生現在閒暇之餘喜歡看書,也可在一些客家的活動中,看見曾先生那作為歷史的見證人的身影。
現在,每逢農曆2月2日土地公生日,曾易發先生一家仍會回去新竹掛紙。當地的祭拜風俗跟花蓮一樣,親友拜完祖先之後,也都會一起聚餐聯絡感情,家族支脈龐大,向心力強,每次都有上百人參加掃墓,又熱鬧、又壯觀。
, 欄位Keyword_Des_Rights_2的內容是CC BY , , , 欄位MOC_Url的內容是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485394&IndexCode=Culture_Object , 欄位Original_Url的內容是https://cmsdb.culture.tw/object/85C279BD-C075-4D4A-8A90-420D37CB370A , 欄位Keyword_Format的內容是圖像 , 欄位LastUpdateTime的內容是2020-11-02T15:54:58 , 欄位Keyword_Subject_1的內容是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 。
MOC_Id
Culture_Object485394
Id
485394
Title
曾義發個人故事
Description
本篇圖像為貼布畫故事,為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藉由二手衣物剪碎以後,邀請長輩們透過拼貼的形式進行創作,將生命記憶猶深的畫面製作成藝術作品。畫中圖像為以砂輪機磨豐田玉的畫面,當時代擁有許多家庭工廠,只要買一個砂輪機便可以投入到玉石的加工業。故事則講述了曾易發過去從新竹搬遷至豐田地區的居住經驗與生活經驗。 現在住在豐山村的曾易發先生於1923年出生,童年時的老家在新竹關西,15歲時來花蓮鳳林一村發展,說的是四縣腔。 現在的曾易發先生回憶小時候在關西的生活,印象最深刻的是拜義民爺。義民爺的由來是源於清朝,那時是林爽文事件爆發,林爽文一路從彰化往北打,沒多久就來到了新竹。為了保衛鄉里,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組成義勇軍,父子、兄弟與鄉親們拿起鐮刀、斧頭這些農具充當武器,誓死要把亂民趕出家園。據史料粗略估計,這次戰役犧牲了200多位義勇軍,地方人士派遣好幾台牛車沿路收拾屍骨,原本要運回新埔安葬,回程經過新埔枋寮,牛居然不聽使喚,怎麼也不肯走,當地人便燒香擲筊,詢問神靈意見,又請地理師查看地理風水,最後決定將義民安葬在「熊牛睏地穴」吉地,也就是現在新埔褒忠亭後方的民塚。 據曾先生回憶,每年廟裡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相當熱鬧,曾先生小時候便常聽老人家說這些祖先為了捍衛家園對抗盜匪而犧牲的故事,相當感動,加上廟會活動又是難得一見的大活動。但是,豐田一帶並沒有這樣的廟會活動。 日本時代,台灣總督府為了讓日本移民子女就學,在多處設立日人移民子弟小學,台灣人的子弟則另有給台灣人讀的尋常小學。曾易發先生在來花蓮前在新竹關西有讀過日本小學,當時光是同屆畢業的人就高達1500人,是間相當大的學校。 花蓮,鳳林-海南島-鳳林:昭和13年(1938)~民國42年(1953) 國小畢業3年後,曾先生就來花蓮了,他來了之後,家人陸陸續續地也跟著搬來花蓮居住,一直到1961年,父母親及弟弟才搬回新竹老家去。 在曾先生來到花蓮的前一年,也就是1937年的12月,南京淪陷。日本在大陸的戰線過度擴張,兵力需求已經隨著戰局擴展到超過原本所能負荷的限度,各地都需要駐守、管理人員,軍力極度分散、不足,當時的日本國內青壯年大多從軍,已經徵兵到幾乎是最大限度了,軍源大感缺乏,因此花蓮地區從1938年開始起用台灣人當軍伕,然而所謂的軍伕,實際上是相當辛苦且危險的工作,有去無回的人也不少,台灣青年接到暱稱為「紅單」的召集狀往往便是生離別,莫不悲傷萬分。 18歲那年,曾易發先生接到了紅單。 18歲的青年曾益發被日本人調去海南島當軍伕當了一年多,然而與同時期被送去前線的人一比之下,曾先生算是相當幸運了,因為懂日文,因此曾先生沒有被派上前線,而是在後方做補給兵,負責協助糧食、彈藥等物資的供給,擔任日人軍隊所需的翻譯工作。退役後,先回到新竹的老家,因為擔心又會被抓去前線當兵,朋友又多在鳳林;因此,曾益發又偷偷跑回花蓮鳳林以逃離兵役。之後,曾先生便在鳳林結婚了,與曾賴玉連女士生了3個兒子、2個女兒,民國42年,曾先生才來到豐田謀發展。 花蓮,豐田:1953~ 曾易發先生一家來到豐田時,先是從事耕作的工作。1954年左右去鄉公所申請耕地,共申請到七、八甲地和一間菸間可耕種。曾先生說在日本殖民的50年間,在他看來便是台灣現代化的起步,無論道路、橋、房舍等等,大多是日本時期開始計畫或建設,至今還有不少地方可以看到日本當時的規劃。 1913年,日人將黃色種菸葉引進台灣試種。黃色種菸葉最早在花蓮吉野庄試種成功。光復後,台灣便大規模生產菸葉,當時豐田有16間菸間,曾易發先生擔任豐田地區的菸間組長,他所購買的菸間是原本日本時代舊有的菸間,共有四個窗戶,位於今天豐裡村民族街2、3號房子的中間。採菸的過程相當辛苦,每年10月開始播種,為了不要讓菸草有另外發枝的機會,一到農曆新年就要開始採收,每10天就要摘掉新發在側邊的枝芽。一甲地大約可以採收1300~1500斤的菸葉,一個菸間大約要二甲地才剛好。曾先生說,他們以前工作的時候,都是把摘下的菸葉串成一串,用縫布袋的針來串菸葉,串成一串後就掛到菸樓的架子上,掛滿後就封緊菸間,開始烤菸葉。烤菸葉的木柴有時是從附近砍來的,不過有時也得另買木柴來燒,大根一點的木柴可以燒1~1.5小時,烤煙間一旦啟動,就要烤個至少四、五天,這一段時間裡,二十四小時都要有人輪班守著,因為溫度很高,控制又細微,只要一個不小心就把菸葉烤壞了,有時還會發生看守疏忽,整個菸樓都燒起來的事件。由於菸樓要花很多精力看守,烘烤菸葉的過程非常辛苦,因此有烤菸間的家庭大多得彼此換工,這次你幫我,下次我幫你,再不就是得僱用人工,否則根本做不來。 曾易發先生說,菸葉的葉片很大,而且摸起來黏黏澀澀的,分泌出來的油經常沾染在衣物上,因此對採菸葉的工人來說,手套等遮蔽物是不可或缺的配備。採菸必須選擇天氣晴朗,露水消失的時候。女人負責將菸葉細心地一片片採下,紮成一束束,再用帆布將菸葉束綑成一大包,再由男人一包包扛上車。菸的好壞就全靠這些葉子來決定了,好的菸葉必須大而肥厚,不能有破損,所以也比起一般稻米、蔬果更難照顧。在過去,菸草分類曾經要分成個等級,後來就沒有這麼講究了,加上各種新式裝備,比如說電子控制的烤菸間等也節省了大多數的菸農許多時間,然而因為進口菸的影響和人工價格的逐年提昇,菸業還是式微了,據曾先生說,後來一年只種一期,直到民國47年(1958)溫妮颱風來襲把菸間給吹毀了,才決定不要繼續種菸。 花蓮的颱風把曾易發先生家的花生、穀子全浸濕了,甚至曾家的房子還被颱風吹倒三次,看著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家被風無情地吹倒,曾先生說,每次都覺得心酸得不得了,欲哭無淚啊。 當時公賣局其實還希望重蓋一間菸間繼續種下去,畢竟製菸業是曾經讓這小鎮繁華起來的產業,雖然因為時代變遷,菸業沒落、菸樓一一被棄置、改建、用作倉庫或停車場等,或者因為氣候、環境等各種原因消逝,公賣局本著保存文化的心願,希望能保留一些有形的歷史痕跡,但是曾先生已經不願意再種下去了,就把地拿來有稻米、豆子、芝麻、甘蔗和蔬菜。 曾先生曾經到過後來生產豐田玉的石棉礦坑,他還記得當時山上有纜車,要越過2座山才能到達礦坑,過程相當費時。當地有小學、有五分車,除了日本人之外,還有各種族群的台灣人在那裡工作。以前機器較為缺乏,很多人都是用槌子挖礦。 那時候,背一塊大石頭下山,說不定就能買一棟房子,因此所有人都瘋狂地陷入這「淘金熱」,有的石頭幾乎跟一個成人一樣高,走在危險的山路上,險象環生,雖然有暴利可賺,但這種要錢不要命的瘋狂,依然是瘋狂。 曾先生回憶產玉年代的豐山村,到處都是大批大批的車輛來來去去,想起來,已經是很遙遠的事情了。 現在曾先生的子女分別分布在宜蘭、基隆、桃園、台中和雲林,孫子們也都非常優秀,各自都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走過大半個世紀,見證了豐田的興衰流變,曾先生現在閒暇之餘喜歡看書,也可在一些客家的活動中,看見曾先生那作為歷史的見證人的身影。 現在,每逢農曆2月2日土地公生日,曾易發先生一家仍會回去新竹掛紙。當地的祭拜風俗跟花蓮一樣,親友拜完祖先之後,也都會一起聚餐聯絡感情,家族支脈龐大,向心力強,每次都有上百人參加掃墓,又熱鬧、又壯觀。
Keyword_Des_Rights_2
CC BY
ImageUrl
-
0
Keyword_Rights_2
-
0_CC BY_
Keyword_Format
圖像
LastUpdateTime
2020-11-02T15:54:58
Keyword_Subject_1
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
「曾義發個人故事空間、地域與遷徙@#@族群與語言@#@產業與經濟」所屬的資料集:「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的其他資料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06
Id:
272106
Title:
古庄部落(含太湖)(Qu chn. la love vn)
Description:
古庄部落位於臺東縣大武鄉尚武村,位在大武鄉西南方,與大武村、南興村、達仁鄉新化村相鄰。鄰近有南迴鐵路─臺鐵古莊站(今古莊號誌站),由枋寮站起四十公里,海拔七十六公尺,是南迴鐵路進入臺東的第一站。古庄(
蠟染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560023
Id:
560023
Title:
蠟染
Description:
蠟染(Batik)是印尼的國寶級工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民國98年(2009)將蠟染列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印尼政府將10月2日定為「印尼蠟染節」,倡導社會大眾在每週五穿上蠟染製
清末盛裝的少女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661886
Id:
661886
Title:
清末盛裝的少女
Description:
清末盛裝之少女,可見民國前昔日臺灣人之一種不同裝扮。 「大襟衫」,是一種中式早期服飾,衣襟右掩前胸,延續漢族傳統的「右衽」。剪裁方式也遵循中式平面剪裁,直到接觸西方洋服以後,才有一些腰身、喇叭袖等
MOC_Id:
Culture_Object660974
Id:
660974
Title:
東勢鎮志-目錄志、封域志、開闢志、沿革志
Description:
回顧東勢鎮,始於原住民泰雅魯族聚居之地,乾隆十二年時,先民從大陸移臺,落腳石岡庄,其後漸越過大甲溪東移至今東勢,大甲溪右岸拓墾始開始,由於先民係廣東客家族系居多,本性勤儉、勇敢,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MOC_Id:
Culture_Object672048
Id:
672048
Title:
忠孝新村石碑
Description:
該石碑位於台北市士林區德行東路379巷。「忠孝新村」於1962(民國51)年由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簡稱婦聯會)捐建,興建一百戶,當時少部份分配給在大陸工作情報官被捕或被處決的遺族,大部分是分配
MOC_Id:
Culture_Place589657
Id:
589657
Title:
南華部落A街景-2
Description:
此照片為南華部落A街景。南華部落大約位置在花蓮縣吉安鄉南華村。南華部落中有阿美族、太魯閣族混居,根據林修澈主編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事典》中的說法,其中12-14鄰多為阿美族人居住,12鄰地區為早期定
MOC_Id:
Culture_Object714539
Id:
714539
Title:
《桃園客家》季刊第21期
Description:
此物件是由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於2020年6月出版的《桃園客家》第21期,並在官網提供多媒體版方便民眾線上閱讀。
《桃園客家》第21期內容以識花草為主題,介紹客家民俗植物。探索桃園客家人如何與
MOC_Id:
Culture_Place589524
Id:
589524
Title:
月眉中部落入口意象
Description:
此照片拍攝於月眉(中部落)入口。Siapaluway部落,漢語稱做月眉(中部落),位在花蓮縣壽豐鄉月眉村,apalo是阿美族語中「麵包樹」的意思,在某些傳說中,阿美族人在遷來此地時看到這裡三面環山
MOC_Id:
Culture_Place142613
Id:
142613
Title:
豐山范宅
Description:
本戶家庭為客家族群,來自宜蘭頭份,過去曾經教跳舞,但因為身體狀況不佳後,以打零工維生。
本資料為基於2008 年進行之客家文物普查時之訪查,當時訪查著重於村落的家戶文化普查;於 2019 年重新
織我容顏-青年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731620
Id:
731620
Title:
織我容顏-青年
Description:
「我們與未來的距離」台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展透過多位藝術家的作品,呈現其族群認同與對未來想像。畫作織我容顏-青年 由 Anli Genu(安力.給怒,賴安淋)於2021年新創作的油畫、水彩及複合媒材
象鼻國小外牆造景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734218
Id:
734218
Title:
象鼻國小外牆造景
Description:
象鼻國小位於小位於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村中居民全部為泰雅族人。在2020年正式轉型為一所泰雅北勢群民族多語文教育實驗學校,以泰雅族知識為主體、融合一般教育內容的新教育型態,著重在「基礎課程」、「多
MOC_Id:
Culture_Object756542
Id:
756542
Title:
楊梅地區土牛溝周邊客家文化資源配置圖
Description:
此《楊梅地區土牛溝周邊客家文化資源配置圖》,內容包含隘口寮、鄭家伯公、雙堂屋、鄭大模公祠、水泉橋遺址、隴西堂、掌水伯公等等,詳實記錄桃園楊梅區的土牛溝一帶附近的客家文化資源,以供後續當地開發的運用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77
Id:
272177
Title:
南溪阿美部落(Cikadaan)
Description:
南溪阿美位於臺東縣長濱鄉三間村16到17鄰,位於水母丁溪支流,位於北溪產業道路(東10),看見村內雜貨店後往山上走的一處阿美部落,鄰近布農族部落,西元1949年(民國38年)以前,部落的阿美族人部分由
MOC_Id:
Culture_Object630662
Id:
630662
Title:
連瑪玉於臺灣教會公報上的見證
Description:
連瑪玉女士在1935年6月1日發行的臺灣教會公報發表了一篇脫出危險的見證。
1935年正月29日,一艘載著70位宣教師小孩的英國船要從上海去山東芝罘上學,學生年紀是7-16歲。航行途中遇到了海盜
卡多部落(Gadu)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09
Id:
272109
Title:
卡多部落(Gadu)
Description:
卡多部落位在金峰鄉新興村,太麻里車站西北方約2公里。部落位在新興村東側,北方為文里溪,南方為太麻里鄉大王村,東側為太麻里鄉北里村,西側靠近中央山脈,在森川南線產業道路(貫穿村落中間的道路)上,新興活動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82
Id:
272182
Title:
巴卡拉阿茲部落(Pakaraac)
Description:
巴卡拉阿茲部落位於臺東縣長濱鄉竹湖村17至20鄰位置,在石門溪與掃別溪之間。相傳在西元1901年至西元1902年間(明治34至35年),原居住於花蓮港廳的丁子漏社阿美族人(Tingalaw),因受到M
MOC_Id:
Culture_Object665156
Id:
665156
Title:
澎湖勞軍
Description:
此影像收錄在《中華婦女》,第十二卷第八期(1962)頁首婦聯影輯,拍攝時間2月26日,拍攝地點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簡稱婦聯會)澎湖分會。
當天上午,婦聯會總幹事皮以書(1904-1974)同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215
Id:
272215
Title:
達魯那斯部落(Talunas)
Description:
現今臺東縣延平鄉桃源村,日治時期稱為北絲鬮溪,標高250公尺。昭和8年(1933),日本政府進行集團移住政策後,將內本鹿布農族人遷移至此,當時是將內本鹿社的Wanlasi小社4家83人,及Sarubi
石平部落入口意象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28
Id:
589328
Title:
石平部落入口意象
Description:
照片中寫著「石平部落」的標示物,是Sikihiki部落的入口意象。Sikihiki部落,漢語稱做石平部落,位在花蓮縣卓溪鄉古風村,目前部落中的居民以布農族居多。此地原名石壁,後來在民國35年(19
MOC_Id:
Culture_Object732301
Id:
732301
Title:
太魯閣族文身耆老林智妹獲贈iPad
Description:
2021年4月13日原居花蓮縣山里部落的賽德克族文面耆老林智妹,族語名為Ipay Wilang,因年事已高晚年移居新北市中和,由其女兒林朝花協助照護。該年度2月21日總統蔡英文、文化部長李永得部長
成功越南百貨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685603
Id:
685603
Title:
成功越南百貨
Description:
位於國賓大樓一樓的成功越南百貨,2011年開業至今,店內收銀的姊姊是台灣人,非常親切。雖然這間店名叫越南百貨,但是因為開在菲律賓移工假日聚集的國賓大樓裡,店內多是以菲律賓、印尼商品為大宗,尤其洗衣
MOC_Id:
Culture_Place589407
Id:
589407
Title:
娜魯灣部落內顯著建築標的物-瑞美社區活動中心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建物為位於娜魯灣部落的顯著標的物:瑞美社區活動中心。Narowan部落,漢語稱做娜魯灣部落,位於花蓮縣瑞穗鄉瑞美村,居民以阿美族居多。Narowan部落為晚近成立的部落,根據林修澈主編的《
當代排灣族 實體蛇紋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Object734257
Id:
734257
Title:
當代排灣族 實體蛇紋
Description:
傳統排灣族的文身圖紋表現,都以象徵形圖紋為主,如人形紋、百步蛇紋等都不具有實體形象。這可能與傳統文身工具與技藝限制有關,因為排灣族服飾圖紋中,有百步蛇實體圖紋的利用。此圖紋為百步蛇實體圖紋,非象徵
MOC_Id:
Culture_Place589383
Id:
589383
Title:
璞石閣部落內顯著建築標的物-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玉里工作站
Description:
照片中的建物,是位於Posko部落且隸屬林務局的「花蓮林區管理處玉里工作站」。Posko部落,漢語稱做璞石閣部落,位在花蓮縣玉里鎮泰昌里,目前居民以阿美族居多。「璞石閣」這個名稱的來源有多種說法,
MOC_Id:
Culture_Object714546
Id:
714546
Title:
《桃園客家》季刊第28期
Description:
此物件是由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於2021年12月出版的《桃園客家》第28期,並在官網提供多媒體版方便民眾線上閱讀。
《桃園客家》第28期內容遶公路為主題。連綿不斷的丘陵臺地,構成桃園崎嶇的起伏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176
Id:
272176
Title:
大俱來部落(Tapowaray)
Description:
大俱來部落位於臺東縣長濱鄉三間村11至13鄰,位於無名溪左岸、北海岸山脈,在八仙洞南面,靠近海岸那一側有狹長平原,聚落則建於此地。居民多阿美族,來自花蓮豐濱鄉境內的新社、大港口、與納納(今靜浦),有一
美江越南美食族群與語言
MOC_Id:
Culture_Place685637
Id:
685637
Title:
美江越南美食
Description:
在越南當地,河粉、粥都很常見,甚至很多人早上就會吃一碗河粉或是鹹粥當早餐,正好二樣菜在美江都吃的到。尤其是越南鹹粥的味道和台灣的粥很類似,是一般大眾也可以接受的口味。鹹粥裡的配料店家給的非常大方,
MOC_Id:
Culture_Object734094
Id:
734094
Title:
當代排灣族 腳對腳人形紋
Description:
傳統排灣族有頭對頭的人形紋(pinaqauljis):qaquljis的意思為顛倒、對稱、成一雙、一對之意思。這個紋樣是結合二個人形紋但是這二個人形紋是頭對頭的方式表現出來這不是獨立的紋樣,而是二
MOC_Id:
Culture_Object755810
Id:
755810
Title:
桃園客家專刊─尋客《Meet Hakka》第30期
Description:
此物件是由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於2022年6月出版,並在官網提供多媒體電子書版,方便民眾線上閱讀。英文「MEET」有相遇、遇見、連結之意,希望透過匯集、聚集桃園客庄人、事、物,讓多元客家族群在此發
MOC_Id:
Culture_Object272072
Id:
272072
Title:
卡拉達蘭部落(Kalatadrang)
Description:
卡拉達蘭部落位在金峰鄉正興村和太麻里鄉大王村,太麻里車站西南方約1.6公里。而正興村為金峰鄉的外飛地,四周被太麻里鄉包圍。部落北方、西方和東方為太麻里鄉大王村,南方為太麻里鄉泰和村。進入部落須由太麻里
文化部 的其他資料集
西藏資訊查詢網址一覽表
每年更新,27黃靖智 先生 | 02-2356-6447 | 2018-08-16 16:12:45
文化部金鼎獎得獎名單
每年更新,26蔡小姐 | 0285126481 | 2021-04-07 17:04:52
文化部典藏目錄-裝置藝術類
每1年更新,26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2:57
文化部在台蒙胞人數統計表
每半年更新,27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18-08-16 16:03:31
文化部典藏目錄-政治社教類
每1年更新,23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19:31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電影
每周更新,86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40:27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其他類
每1日更新,181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3-07-27 15:39:19
文化部典藏目錄-工藝美術類
每1年更新,29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06:56
文化部街頭藝人資訊
每1年更新,752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6 16:32:42
文化部創意園區
每1年更新,33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5:51
文化部
典藏目錄-雕塑類
每年更新,27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5:42
文化部文化部及所屬有限取用資料清單
每年更新,22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33:01
文化部舞蹈表演資訊
每1日更新,91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4:21
文化部典藏目錄-武器防禦類
每年更新,2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8 18:10:14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族群與語言類
每日更新,60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29:39
文化部
文化部附屬單位半年結算-作業基金
每6月更新,18鄭卉倢 小姐 | 02-85126646 | 2023-07-26 12:11:09
文化部其他藝文資訊
每1日更新,35謝致潁 先生 | 02-85126683 | 2023-07-27 17:33:29
文化部蒙古檢察官司法研習班統計表
每1年更新,28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3-07-28 14:48:18
文化部文化部單位預算
每1年更新,31林瑀玟 小姐 | 02-85126642 | 2023-08-01 10:20:23
文化部國家電影中心典藏目錄
每1年更新,31何秉融 先生 | 02-23924243 | 2023-07-27 16:05:26
文化部
蒙藏藝文活動明細表
每年更新,20紀英豪 先生 | 02-2356-6445 | 2021-04-07 17:04:42
文化部戲劇表演資訊
每日更新,109黃建文 先生 | 02-85126684 | 2022-01-07 18:44:23
文化部典藏目錄-貨幣類
每1年更新,20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7:29:53
文化部文化部文化志工統計
每1年更新,20范益綜 先生 | 02-85126787 | 2023-07-28 15:19:32
文化部典藏目錄-金屬類
每年更新,22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37:25
文化部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社會與政治類
每日更新,233林千筠 小姐 | 02-85126685 | 2022-01-07 18:31:36
文化部典藏目錄-宗教禮俗類
每年更新,26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0-02-19 17:24:06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教育
每周更新,29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2:20:48
文化部典藏目錄-攝影印刷類
每1年更新,28朱純慧 小姐 | 04-22176325 | 2023-07-27 16:50:27
文化部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舞蹈
每周更新,38黃思維 先生 | 02-85126683 | 2018-07-13 11:44:40
文化部